论明代贵州置省前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归因_谭佛佑.docx

上传人:蟋*** 文档编号:609302 上传时间:2019-01-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明代贵州置省前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归因_谭佛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明代贵州置省前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归因_谭佛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明代贵州置省前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归因_谭佛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明代贵州置省前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归因_谭佛佑.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DOI :1 0. 14040. aiki. 52 -10M4. 2005. 03. 018 71论 明 代 贵 州 置 省 前 后 文 化 教 育 事 业的 发 展 及 其 归 因谭 佛 佑(贵 州 教 育 学 院 贵 州 贵 阳 550002 )内 容 提 要 : 贵 州 文 化 教 育 事 业 之 发 展 , 自 明 代 始 。 然 置 哲 前 , 仅 只 见 其 端 倪 , 或 其 发 展 之 初 步 。 明 永 乐 十 一 年 (公 元 1413年 溃 州 始 置 哲 后 , 文 化 教 育 事 业 发 展 空 前 , 学 校 、 书 院 遍 及 全 哲 。 人 文 勃 兴 , 人

2、才 济 济 , 风 俗 丕 变 。 就 其 归 因 , 不 外 乎 明 朝 廷 重 文 治 , 尊 人 才 , 兴 文 教 , 行 政 划 一 , 政 策 开 明 。 此 外 , 入 黔 仕 宦 、 桑 梓 学 人 , 皆 谒 尽 全 力 , 振 兴 文 教 ; 无 私 奉 献 , 培 养 人 才 。 其 业 绩 ,其 精 神 , 永 为 后 世 之 范 。关 键 词 : 贵 州 置 省 文 化 教 育 兴 学 施 教 学 校 书 院中 图 分 类 号 :G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00 8750(2005 )03715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能“安天下,富天下,强天下”

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这己被 数千年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历史所证实。历代中外杰出的思想家早己得出一个共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本 在于人才,而人才之本源皆在于学校教育。亦如明代乡贤思南田秋所说:“治国之道,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 为本。”贵州地处西南边陲,就文化教育事业和人才的发展的情况看,不可否认较之中原地区仍有很大的差距。 这一现象一直到明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溃州置省以后才得以改变。所以探索研宄总结明代贵州置省前 后文化教育事业和人才发展的历史归因,无疑对现实西部开发和促进黔省文化教育事业以及人才的发展,仍有着 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见。就此,笔者不拙

4、浅陋,略述管见,以就教于同仁学者,大方之家。一、 明代以前贵州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建设之概要贵州在明代以前正规的文化教育事业,较之中原起步发展相对较晚且很缓慢。从汉到元,唯汉代“三 贤”一尹珍、舍人、盛览,仅可见其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之端倪。“三贤”中仅尹珍有一定的业绩。据后汉书。西 南夷列传所载,尹珍曾艰辛跋涉,赴中原“从许慎、应奉受经书图纬,学成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魏晋 至南北朝,仅有华阳国志对南夷作过“举季才贤良”和“兴学校,置官吏”等很笼统的记载。至隋唐,遵义府 志卷二十二记载:“唐武德中,州、县及乡皆置学。”是时贵州地区是否有学校建置,惜乎史料太简,我们亦难知其 详。贵州地区正规

5、教育的建校设学,当自宋代始。是时,正规学校和书院两种办学形式均己出现。宋徽宗大观二 年(公元1108年)i 召建播州(今遵义X至孝宗淳熙时,杨粲袭位,着意地方文化教育,先作家训十条以训迪子 孙,并兴建学校以造士。其子杨价,又替播州士人请于朝,获准每岁贡士三人,至使乡中士人冉从周、冉中周皆中 进士。书院的建设始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在今黔北的沿河建有銮塘胜院(即銮塘书院卜所。据沿河县志 载:銮塘书院建在城东的隘口乡,距县城40里。书院建址前临绿水,后拥青山,风景宜人,是为最宜建校置学之 地。清初书院尚存。元朝尊孔崇儒,重视地方文化教育,贵州地区也兴建了学校和书院。元初,贵阳地区置顺元路,相继建了顺

6、元 路儒学,由何成禄为教授,学校几经迁徒,后何在校内另建一所书院曰“文明”。据弘治图经新志截,院、校之址 在城内忠烈桥西,书院与学校并存。元仁宗延佑四年(公元1371年X普定路(今安顺浑民总管通判赵将士在该 地“立学校,明礼义,通商贾。”(康熙贵州通志)另外永宁(今四川叙永)也建置有永宁宣抚司儒学。该地元至 元间隶四川,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股卫,属贵州,故亦列在贵州学校之中。除此之外,有关史籍还提到元代 在镇宁建有鳌山书院和鳌溪书院。元代贵州地区的学校教育事业,各类史籍记载仍很简略,如乡村地方的社学, 史籍均未记录。二、 时代贵州置省前文化教育事业的初步发展明建国伊始,“武功”相继结束,

7、“文治”始渐兴起。朱元璋明白,唯有兴学施教、尊重人才,才是“文治”的根 72。 贵 州 文 史 丛 刊 2005年 第 3期本。自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汁月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二十八年六月诏诸土司皆立儒学,至永乐i一年 (公元1413年置省,仅45个春秋,贵州地区的学校正规教育,就其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学校建置的数量,明代正 史诸如明史、明纪、明史记事本末傳均无记载。自晚清及至近代的学者,虽有著录,但均未能作出较为确 实的考证。如清末贵州著名学者、教育家莫与俦在贵州置省以来建学记文中,叙明初贵州置省前仅有三学: “唯贵州、播州两宣慰司旧有学,思州因旧宣慰司学为府学,余皆未建。”民国贵州通志。

8、学校志从莫说。近人 学者李德晖:贵州明清两代建学记略亦说置省前“仅贵州、播州等宣慰司学。”当今才出版的贵州古代史- 书同样沿“三学说”之旧论。可以肯定,明初贵州置省前远不止此“三学”。只要认真检索地方诸史,除了某些确实难于考辩翔实的学校 外,一般均能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关于前人论证的“三学”。其中建置最早的当为播州(今遵义)宣慰司学。洪 武十三年“因旧乡学基,建播州长官司学,在宣慰司北。永乐四年升宣慰使司学。”(遵义府志。学校一另贵州 宣慰司学是洪武二十五年在原元代顺元路儒学的基础上建置而成。此外还有思州宣慰司学。其建置较贵州司学 稍晚,当为永乐初建,肯定系置省以前。至于前人尚未论及的司学尚有

9、:思南宣慰司儒学。据职方典截:宣慰 司儒学“在思南府河东,永乐间废。”另据田秋思南府儒学记和郭子章龄记购言:思南府儒学,旧为宣慰司儒 学,在永乐十三年自河东宣慰司儒学迁建。又据谈迁国榷卷十四所载:永乐七年“五月,思南宣慰司教授赵炜 任礼科给事中。”综上可知,宣慰司儒学不仅在永乐十三年前而且在永乐七年前就己经存在了。除上述三司学 外,贵州置省前于洪武时还建有永宁宣抚司儒。永宁元代己设学,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溃州设卫,嘉靖时提 学谢东山议呈军民科贡俱属贵州。故该学完全可以视为贵州之学。洪武三十年又设永宁宣抚司九姓长官司儒 学。嘉靖贵州通志辦卩龄记购载:洪武十三年建普安(今盘县按抚司儒学。贵州置

10、省前除建有如上所述司学外,还建了一系列卫学。洪武四年置贵州卫,二十八年置贵州前卫,二卫相 继设立卫学,然未建校址,学子修业均附司学。另明太祖洪武实录#二百三十一载:洪武二十七年设普定(今 安顺)卫学。此外,在荔波县也建有荔波县学。明太祖洪武实录 捲二百二十四载:洪武二十六年“罢广西荔波 县学”。荔波在明初洪武时己建有学校,当时虽属广西,但后业及至今天仍属贵州。视其学为贵州之学亦理所当 然。贵州置省前建校设学可能还有一些,但由于史料或缺,抑或记之过简甚至相互抵悟,实在难于考实。虽然如 此,但与元代相比,无疑是贵州文化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发展,也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三、明代贵州置省后建校设学的空前发

11、展和学校教育规制的日臻完善明代贵州置省以后学校的建设较置省前的快速发展,可约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永乐时置省的初期。 置省的第二年即永乐十二年,马上“设贵州镇远、石阡、乌罗(今松桃)、铜仁、新化(今锦屏)、黎平等六府儒学。” 是年,乌撤(今威宁库民府经历钟存礼请示:“府故蛮夷地,久沾圣化,语言较通。请设学校,置教官,教民子弟, 变其夷俗。”(太宗永乐实录 捲九十一)1巾的请示得准,随即建起府学,同时还将普安安抚司儒学改为普安州儒 学。置省初的一两年之内,相继新建六所府学,改进一所州学。此外还建立了六、七所医学和近十所阴阳学。这 一切不能不说为贵州置省以后学校教育建设事业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12、自宣宗宣德至英宗正统时,是贵州置省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主要是扩大卫学的建制。仅宣德 最后的两三年,就相继建了乌蒙(今威宁境内)军民府学一所,镇宁州学一所。另建清平(今凯里炉山)卫学、平越 (今福泉)卫学、平坝卫学、都匀卫学、安南(今晴隆)卫学、普安(今盘县)卫学、龙里卫学、新添(今贵定)卫学、威 清(今清镇)卫学、兴隆(今黄平)卫学等十所。至正统时,又建毕节卫学、赤水卫学、乌撒(今威宁)卫学。加上较 宣德稍早,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所建的安庄(今镇宁)卫学,以及稍晚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所建的铜鼓(今 锦屏)卫学和成化时建的偏侨(今施秉)卫学、正德间建的平溪(今玉屏)卫学。如

13、若再把稍后嘉靖时建的镇远卫 学、五开(今黎平)卫学、清浪(今镇远青溪)卫学和明亡前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建的敷勇(今修文)卫学加入 其中,那末可以说,贵州置省后几乎卫卫均己建校设学。此一段同时也建了不少其他包括医学、算学、阴阳学乃至 武学的各类专业学校。贵州置省后,建校设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嘉靖至万历时期。这一时期,除补充建立一些如上所述的卫学 外,主要是州、县学校的建置发展。先是正统、成化和弘治时,补建了一些府、州、县学。正统八年建镇宁州学、清 平县学,成化一年(公元1475年)建定番(今惠水 州学,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建都匀府学。至嘉靖十九年 (公元1540年)建务川县学。万历中

14、期以后,又大肆兴建了一批府、州、县学。计有遵义府学、平越(今福泉)府 学,真安(今正安 州学、桐梓县学、缓阳县学、新贵(治在今贵阳市堪学、贵定县学、天柱县学、印江县学。再及稍 晚的隆庆时,又迀程番(今惠水)府学入省城贵阳建贵阳府学,并建永从县学(寄黎平府学)。这一时期乡村的社 学即蒙学同样得到很大的发展。还在置省以前,洪武八年明中央就诏令天下广立社学。弘治十七年再次诏令地 方府、州、县都要建社学。贵州也不例外,有明一代,特别在置省以后,社学的建置几遍全省村镇。据嘉靖贵州 通志和郭子章龄记釋史籍记载,仅省城贵阳一地,就建有社学六、七所之多。贵州书院的兴起与发展,当在明朝中期正德间心学大师王阳明贬

15、谪贵州龙场(今修文讲建龙岗书院开始。论 明 代 贵 州 置 省 前 后 文 化 教 育 事 业 的 发 展 及 其 归 因 73。在此之前,仅有弘治间,提学毛科在贵阳重建早己毁废的文明书院和铜仁新建的铜江书院,知府汪藻在今惠水所 建的中峰书院。较弘治时稍早的,亦仅有曾任广西布政使的周瑛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庇今黄平所建的草 庭书院。唯此四所,别无他院。及后自正德时王阳明谪黔悟道龙场并讲学贵阳始,至嘉靖、万历间,学者讲学之 风大盛,王门后学纷纷以建书院、讲心学,传播师学为己任。致使贵州的书院建设,如雨后春笋,空前发展。在省 城贵阳,嘉靖十四年巡抚王杏建阳明书院,即是后世著名的黔省“重点”贵山

16、书院。二十一年,提学蒋信建正学书 院。嘉靖九年知府李希英在镇远建紫阳书院,十五年王溥在施秉建南山书院,万历初知县张月建光文书院。黄平 还建有月漂书院。黎平建有天香书院、西岩精舍和太平书舍。都匀建有鹤楼书院和南皋书院。毕节建有青螺书 院。思南有为仁书院。此外,隆庆间石阡也建有明德书院。特别是在凯里,由乡贤孙应鳌在隆庆间和万历初,共 建学孔书院、平旦草堂、山甫书院和学孔精舍四所,是为贵州个人建书院之最。就其建院总数,至明末已几近三十 来所。明代贵州置省以后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地方学校教育的各项规制和人才考 选制度的日臻完备。首先,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建设完备。我国地方教

17、育行政的建置始于宋代。明建国伊始, 百废待举。地方教育行政长官尚未设置,均由地方官员兼任。贵州置省后,至正统元年始置提学官员专管,但与 云南两省共置一官。弘治末,贵州省才单独设置提学官员,专管一省学务。其次是按地方行政区划府、州、县、司、 卫、所,均己逐步建置学校。地方基层也遍设了社学。其他专业学校如医学、阴阳学、武学、算学等也都在地方相 继建置完备以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再次是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己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教官定员定编:按明中央 政府的规定:府学置教授、州学置学正、县学置教谕,均各置一人,主管教学教务工作。各校俱设训导,作教辅工 作。其编制:府学四人,州学三人,县学二人。学校招生指标定

18、员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府学:有正式学籍、享受全 部公费的廪膳生40人。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萃萃学子向学者日众,政府又规定增招:有正式学籍而不享受公费 的增广生40人。还有数额无定的学籍么费均无的附学生若干人。州学、县学以次递减10人。政府还规定:各 类学生平时刻苦努力,通过各类考核成绩优异者,不仅可得到学校的物质奖励,还可提高身份档次,享受更优的待 遇。即附学生可升补增广生,增广生可升补廪膳生,廪膳生中又可按一定指标名额择优选贡至中央国子监深造。 致于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未设专门学校,其土官子弟可附当地儒学受业,名额均不受限制。关于人才的考选,各级学校的考核也都实现制度化。学校有月考,一月考核一次,

19、由教官主持。岁考和科考 由省的教育行政长官到各地巡回主持,三年任内两试诸生。学生按成绩优劣分等级升降。学生在校待修业期满, 岁、科考核均己合格,最后才能取得参与科举考试的资格。通过科举考试,录取后方能进入仕途。贵州置省以后,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至洪熙元年仍令贵州生儒就试湖广。宣德四年又令贵州士子改附云南乡试。就试湖广一科, 贵州学子全部名落孙山,附云南乡试首科,贵州学子仅中一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贵州人 文教化的迅速发展。于是思南田秋会同贵州巡按王杏,几经上疏恳请贵州独立开科取士。于嘉靖十四年终于得 准,定解额25人。后增至30人,到明未增至40人。贵州置省以后科举制度的确立

20、,独立开科取士的实施,无疑 是贵州教育管理体制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标致。对贵州的学校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四、明代贵州置省前后学校教育事业、文化学术发展之归因明代贵州置省以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可谓空前。就其发展和取得成就之归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政府重视文教,政策开明,地方认真贯彻执行。明开国后,随着武事的偃息,要巩固新生的政权,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国民安居乐业,首要的头等大事,就是 要振兴文教,发展学校教育以培养新的治国人才。对社会就是要“化民成俗”以实现天下太平。所以在整饬中央 国子监的同时于建国翌年即下诏令天下府、州、县皆立学。八年正月又诏

21、令天下立社学。十三年八月,中央政府 又下令,供给天下学校师生廪膳。就是要保证教师按时领到薪俸,对学生实施免费入学,国家供给学习生活费用。 十五年,边疆贵州相继统一,民族地区社会相对和平稳定。随着驿道的开通,交通畅通,与外地交流日益频繁,也 打破了贵州山区长期闭塞的局面。二十八年六月,中央又下诏令诸土司皆立儒学。对民族地区兴学施教,明中央 不仅是一般指令,而且政策还有一定倾斜或优惠。还在洪武时期,贵州普定军民府知府者额离京返归时,朱元璋 就亲谕之:“王者以天下为家,声教所暨无间远迩。今尔既还,当谕诸酋长,凡有子弟皆令入国学受业,使知 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他日学成而归,可以变其土俗同

22、于中国,岂不美哉?”(洪武实录#一百五 十淳隔三年,者额即遣子吉隆及其下属营长之子阿黑子等十六人入中央太学(即国子监)就学。二十三年,播 州、贵州宣慰司所属安抚司也都遣子弟请入太学,均得中央批准。就此,朱元璋还专门指示国子监教官要“善为 训教”,一定要使其学有所成。在国子监修业,这些民族子弟均得到优裕的生活物资待遇,包括衣帽袜均能满足 其所需。明朝中央政府的这些文教政策和对民族子弟教育的优惠政策,总的来说在贵州置省以后乃至终明之世,都相 对稳定,而且地方政府和官员基本上都能不折不扣地自觉贯彻执行。如洪熙元年,镇远知府颜译就主动请示中 央,该地的学校,请准许“夷人”的子弟入学就读,而且还要给予廪

23、膳以资鼓励。中央马上同意并指示:“边郡开学 74。 贵 州 文 史 丛 刊 2005年 第 3期教夷人,若使自营口腹,彼岂乐于为学?凡贵州各府新设学校,未与廪膳者,皆与之。”(宣宗宣德实录#十一) 从选送民族子弟到中央太学深造一事,置省后一直未曾间断并有优惠照顾。明朝中央对地方官员的考绩品评,其 条件主要有三。除课赋财政和社会治安两项外,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文教是否发展,人才是否勃兴。如果地方官 员不认真执行中央重“文治”兴文教的政策,而以人为的因素致使地方学校毁废,人才退化,那怕是选送中央国子 监的生员,因学行怠惰而学无所成,均要受到中央政府的严厉惩罚。所以有明一代,只要是和平正常的年景,在贵

24、 州地方教育史上,还未发现地方官员包括学官在内有侵吞校产或接受贿买等丑恶的行径。 C:汐卜省籍有文化的官员和学者入黔,对贵州人文教化、学校建设和人才勃兴的贡献。明代进入黔省的外省籍人士,一般来说有两种。一是明中央政府分发而来的官员。另一种则是被贬谪而入 黔的“流寓”。两种人中,均不乏当时学有专长的著名学者。对贵州学校教育、人才培养、文化学术、人文风化的 建设和发展贡献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正德间被谪贬为贵州龙场(今修文)释丞的王阳明。阳明居黔三个年 头,先在龙场“玩易”、“悟道”,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惭明“知行合一 ”之学,再探“致良知”之精微。逐步建构 了完善的心学体系。并构筑龙岗书院,

25、著五经忆说、教条示龙场诸生、龙场生问答和许多诗歌并刊宋谢 枋得文章轨范傳。集诸夷子弟,循循善诱,耐心启迪,认真训诲。很快声名远播,“士类感慕者,云集听讲,居民 环聚而观如堵焉。”圧杏:新建阳明书院记堤时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致书礼聘主讲贵阳文明书院。席书亲自 “率贵阳诸生,以所事师礼事之。”(王阳明全集。年谱一)“诸生环而观听者类百。”(贵阳府志卷五十六)真 是门庭若市,座无虚席。王阳明在修文和贵阳的教育讲学活动,培养了贵州第一批有作为的文化人才,对开发贵 州文化,传播学术思想,学校书院建设,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黔中学术风气大开。与王阳明同时或先后,对贵州文化教育事业也作过一定

26、贡献的人还有毛科、席书、阳明私淑王杏和楚中王门 大师蒋信。毛科系王阳明的同乡,弘治十五年调黔仍任提学官,“首以学校为务”。十七年捐己俸重建恢复文明 书院,选聪俊幼生及各儒学生员有志者二百余人,入院分斋受教,还特别优礼少数民族子弟。自己常亲临书院,登 乐育轩诱掖讲劝。另在铜仁兴建铜江书院,对黔东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同样起到极的促进作用。接毛科任提学 的是四川遂宁人席书。书字文同,号元山,学问以周、程二子为宗。提学黔省时,特悉心文教,与毛科同修书院,亲 临课士,“先德行,后文艺”。礼聘王阳明主讲文明书院时,“亲问朱、陆同异之辩”,“论学或至夜分”,对促进贵州 的人才培养,学术开放,特别是阳明心学的传

27、播,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王杏,字少坛,浙江奉化人。嘉靖十三年按黔,以兴学设教为事。应龙岗书院黔籍王门弟子汤伯元、陈文学、 叶梧等数辈之请,于省城贵阳建阳明书院聚徒讲学,并立祠以奉祀阳明,极力播其师学。亲撰新建阳明书院 记,刻碑立于院中,“以为后人规”。日后书院持续两百余年不衰,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才。又配合田秋,议请贵 州与云南分试,单独开科取士。得准后,他还竭尽全力择地选址,筹集经费,营建贡院。成就贵州文化教育事业的 一大建树。嘉靖二十年楚中王门大师湖南武陵蒋信提学黔中。是时文明书院有毁圮之象,蒋信立马修复新之,并 于中大讲阳明心学。“诸郡、卫士日裹粮从焉比其久也,从者日加众,文明弗能居。”麻

28、信:新建正学书院落 成记汗是次年又新建正学书院,“择士之秀出者养之于中,而示以趋向。”他认为书院取名“正学”,其含义就是 “心学”。他曾去龙场,亲自瞻仰恩师阳明先生的遗迹,为阳明祠购置祠田,供春秋二祭之费用。蒋信在贵州大讲 阳明心学,对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万历间与王阳明极其相似且是其嫡传弟子、江右王门的“流寓”部元标,对贵州文化教育事业也作出过一定 贡献。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因疏忤权相张居正而被谪戍都匀卫。先是嘉靖时,任刑部主事的张羽中,亦为阳明 私淑弟子。因弹劾严嵩父子被遗戍都匀。张在都匀得当地军民帮助筑读书堂,并以号名之曰鹤楼书院。偕都匀 弟子就读其中,讲学论道,培养后进。张

29、羽中离匀后,邹元标继其事,仍主讲鹤楼书院,大力传播阳明心学,培养了 许多民族子弟。陈尚象、吴铤等皆知名于世,开黔南一代学风。元标离黔后,其门人弟子多方集资,由贵州提学徐 秉正主持新建书院一所。为纪念元标,特以其号名之曰:南皋书院。贵州巡抚江东之专为之作南皋书院记以 示永久。除上述以外,还有许多仕黔的的外省籍官员,对贵州的文化教育事业、人才的成就培养,也都作出了一定的贡 献,仍然值得我们肯定和借鉴。正统时,李睿提学黔省,在其倡导下,会同各方人士,将贵州州宣慰司学修之一新, 并建尊经阁以藏五经大全执者书,供师生披览。宣德时,又建龙里卫学。嘉靖间,阳明弟子江西贵溪人徐樾继蒋 信任,提学黔中,认真督教

30、,极力播其师学。是时,另一阳明弟子江西泰和人胡尧时按黔,与提学“奖励士流,身示 表则”。“新阳明书院,刊守仁所著书于贵州,令学徒知所景仰,士风为之大变”。(贵阳府志卷五十六)。嘉靖 后期,有四川射洪人谢东山任贵州提学时,发现宣慰司学作种荷养鱼的池塘不断被周围居民侵占,“没于民者几 半”。谢即清理,逐次追回,还给学校,并筑亭池畔,题名“梦草”,池塘亦得名“梦草池”。日后还成为贵阳有名的 风景名胜。还有江苏宜兴人万士和提学黔中时,见许多学子家庭经济并不富裕,有的还常因经济拮据而辍学。万 即捐俸银,仿南宋朱熹建“社仓”法,购粮80石存之,定出规制,凡清寒学子均可无息借贷,春借秋还,以解学子燃 眉之急

31、,保证其能顺利完成学业。万士和此义举,为日后入黔官员或本土士绅树立了一个榜样。隆庆间,江西南论 明 代 贵 州 置 省 前 后 文 化 教 育 事 业 的 发 展 及 其 归 因 75。昌人阮文中抚黔,见阳明书院芜陋,即会同按察使浙江慈溪人冯成能等择地迀建,书院为之一新,并建祠奉祀阳明 先生。冯还捐俸置田40亩,收租以供师生膏火,作为永利。以上所述,仅择其要。 G)乡土士子贤能学有所成之后,为回报桑梓故土,均能为发展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付出努力和作出贡献。明贵州置省后,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术传播活动的增多,科举考核对人才的选拔,贵州高层次的人才也曰 渐骎骎。这些被桑梓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人才,

32、有的即使出省做官,一般来说都能返回故里,积极开发故乡的人 文教化学术传播的事业。有的则淡泊仕途,一直留在乡里,为家乡的人才教化,学术文化事业贡献终身。其间最 有名而影响最大的,当数黔中王门的一派学者和一些有作为的官宦如田秋等人。田秋字汝力,号西麓,贵州思南人。田秋最大的作为和贡献,在于振兴贵州文教,开发贵州人才。他的“请开 科以宏文教并增解额”一疏,实为贵州置省以来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建树。他说:自永乐置省以后,“远方人才, 正如在山之木,得雨露之润,日有生长,因非昔日之比矣。臣愚以为开科盛举,正有待于今日也。”当田秋的请示 得准后,他又提出请求增加名额“以风励远人”。此请同样得准。为解决开科考

33、试的各种经费需求,他建议一方 面从税收中取一定数额;另一方面他无私解囊,捐资购置田产,收租以供考生试卷之费。此后贵州“四百余年,通 省乡试永免卷价。”除此之外,田秋还特别关心家乡学校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他认为贵州置省初期,只有府、卫建 学,州、县尚未发展。所以他又上疏陈请尽快在安顺一州、务川、印江二县建立学校。此请随即得准,三地学校也 相继建成。田秋之功,永不可设。黔中王门的众多学者中,对促进贵州教育、学术、文化发展贡献最大的,当首推孙应鳌,次为马廷锡和李渭。 孙应鳌字山甫,号淮海,贵州清平人,学者称淮海先生。其学得阳明弟子徐樾传授,又得桃同蒋信真传,并亲临桃 冈与之讲论。万历初充筵讲官,掌南京

34、国子监祭酒,内树风教,外振纪纲,雷厉风行,整顿太学,功勋卓异。提学陕 西时,辟正学书院,亲著教秦绪言以教诸生。游学桃冈与蒋信论学后,即在故里舍右筑“学易斋”以藏书,舍之 西隅建南明精舍以讲论学问。他专门与耿楚侗论师道。辞官归里后,潜心教诲诸生,讲论学问,宏扬传播王学。 始筑平旦草堂,接建学孔书院于伟拔山麓,以自著寄学孔书院诸会友琐言励诸生。胡卢山为之作学孔书院 记,以述其讲学黔中、阐明、传播王学之要义。万历初,又在乡里建学孔精舍,集一生学问,潜心讲论。如近人学 者李独清先生对孙应鳌的业绩这样结论:“先生之功业文章,为吾黔开省以来人物最。”(督学文集。跋)马廷锡字朝宠,号心庵,贵州宣慰司(今贵阳

35、市)人。学者称心庵先生。楚中王门大师蒋信提学黔省,“重举 阳明学旨”,廷锡即投之门下,悉心研讨。后奔桃冈再师蒋信,“讲学于桃冈精舍”,“居数年卒业乃归”。(龄诗 纪略施黔后,于贵阳城南渔矶构筑“楼云亭”以讲学,南方学子负笈者云集,俨如桃同之盛。隆庆时阮文中抚 黔,会同提学万士和为宏扬王学,遂礼聘廷锡主讲贵阳的“阳明”、“正学”两书院。正学书院是廷锡受业蒋信之 地,于中得其师学正脉。廷锡主两书院,对王学的宏扬传播,无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廷锡教学认真负责,潜 心阐明师学,一时学者云集。当时按察使冯成能也常临书院,与之论学切磋。正如龄诗纪略i兑:“心庵讲诲不 倦,兴起成就者甚众。成能复时时来会,

36、听者常数百人,盖自阳明、道林后仅见云。”由此,亦可见廷锡在乡里讲学 教育成就之一斑。李渭字是之(广东通志作甫X号同野,贵州思南人。学者称同野先生。晚年在乡里筑“为仁堂”以训诲诸 生。主张以“为仁”为核心,以“不欲为根本,以学为圣人”为目的。从学者来自四面八方,而且有不少来自外省他 乡者,均一时云集思南,学者多有所得。嘉靖末,思南知府田稔于“为仁堂”故地建为仁书院,承李渭讲学传统,成 为黔省又一传播王学的基地,开黔东北一地之学风。黔中王门还有一些,系黔南都匀江右王门邹元标所传。其中以陈尚象和吴铤皆深得“正学”之旨。元标去 后,二人感其师恩,恳请提学徐秉正,兴建书院以播师学。书院成,遂以元标号“南

37、皋”名之,即南皋书院,是为黔 南地区又一传播王学之基地。巡抚江东之为之作记,阐明元标继阳明“龙岗”之后而“立教、化俗、育才”的又 一建树。陈尚泉后以弹劾锦衣卫的罪恶性行径,被廷杖削籍为民。在乡里“惟以兴起学术为事”。应巡抚江东之 聘,主修贵州通志。对贵州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吴铤得元标教以“正学”。元标支泊,即“下帷 自励,匀士多从之游,铤亦毅然以师道自任”,传其师学。然为时不长,惜病早丧。(龄诗纪略)综观有明一代特别是置省以后的贵州,宣告了被分治历史的终结。作为中国境内西南边陲相对独立的一个 政区,其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均出现了空前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一切事业的发展其要基又全 赖于教育。只有在置省行政划一以后,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才可能有如上所述的不朽业绩和前所未有的建树。 今天回顾这一段使贵州人士永远感到欣慰的教育历史,无疑会给我们如何更好地把握现实和勇敢地面向未来,提 供了许多理性的思考和有力的鼓舞。责 任 编 辑 王 羊 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期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