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902687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调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调查报告.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毛概社会调查题 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调查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常年持续着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全国高校扩招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等问题的影响,每年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原因却有很多,除了社会上就业压力的日益严重以及用人单位的要求略微苛刻外,大学生本身能力的参差不齐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根据以上提到的各种原因,针对其特点的解决方法也自然要从政策和学生自身两方面出发。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解决方法1 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各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

2、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由2002年的145万增长到了2010年的约63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一方面,扩招后大学的生源质量下降;另一方面,高校师资和其他教学资源并未能同比例增长,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且有可能出现越来越难的趋势。应届毕业生的增加和往届未就业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但是就业岗位的提供远远无法满足需要。就业难的压力如乌云一般笼罩在大学毕业生的头顶。2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2.1 客观原因

3、(1)用人单位要求条件苛刻,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较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时常常会盲目地给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设置各种障碍。首先,是工作经验。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而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实习时间也有限,很难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接收应届毕业生,甚至连面试的机会也不会提供,这就使得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有了一定的困难。另外,是生理条件的要求,这个条件限制恐怕是有的应聘学生永远都无法改变的,如:性别、身高、相貌等,在这方面女生的境遇要比男生还要惨淡,许多用人单位有意无意的制造着性别差异,给应聘大学生就业

4、设置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障碍,从根本上说就是性别歧视,特别针对女生尤其过分,“以貌取人”现象更是常有发生,这么做本身就是对女性人格的一种不尊重、不信任,这深深地触痛了应聘女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女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会比男大学生碰到的困难多。她们投简历的份数多,但往往获得面试的机会少。她们寻找工作的时间长,但效果微乎其微。许多调查统计表明,目前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低于或者略低于男生。例如,生命科学、化学、新闻等长线专业以及过去曾是热门目前却供大于求的专业,这些专业的男女生签约率悬殊明显。在求职中许多女生遇到的往往是自己明明可以胜任的工作却由于性别的原因遭到拒绝。同时,用人单位在大学生

5、录用名额中规定男女生的比例,有的甚至明确规定男生优先,这种性别歧视现象较为普遍。另外用人单位招聘条件对女生的要求高于男生。用人单位对女性求职者的要求比男性高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样的岗位,女生要想获得,必须比男生优秀很多,即使这样也不一定受欢迎。最后,用人单位还经常在学历和专业方面有着苛刻的要求。通常,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考虑大学生自身能力,更不会考虑应聘者今后发展的潜力。有许多尽管研究生的学习很出色,本科学校不知名的应聘者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也有一些用人单位对学校名气,学科名称以及高学历更为青睐,并不考虑应聘者本身所掌握的技能与个人能力。(2)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导致就业难。在我国,目前仍

6、有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了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现象,导致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往往毕业前才进行,而且仅仅作为一种职业介绍,在某种程度上只不过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这便使得一些没有就业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无法跟上社会的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2.2 大学生的自身原因(1)一些大学生对职业的期望过高。虽然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但不少大学生仍然抱有“天之骄子”的优越感。认为读大学就理所应当应有好工作。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大

7、学生已不再是计划经济下的稀有产物,而是市场经济下的普遍人群。所以很多大学生在错误的就业观念指导下在工作地域的选择方面仍然是偏向大中城市。预期的收入也是抱有很高的期望值,根本没有考虑到现在社会的残酷现实。(2)盲目追求某些固定的职业。近年来,公务员,律师,医生等职业非常热门,被很多的大学生所追捧。例如,报考公务员已经成为当下许多大学生就业的首要选择,尽管成功的机会渺茫,但这仍不能打消广大大学生追求公务员的高涨的热情。有的考生一年没考上,可能会两年、三年甚至是牺牲更多的时间开考公务员。牺牲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3)过分看重专业对口。找工作找对口的仿佛是大学生就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了。大学四年寒窗

8、苦读自己的专业,如果毕业没有对口的工作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果离开大学四年苦修的专业而去做一个根本不熟或者没有多少接触的专业的工作就力不从心而且还会没有自信。这样便会使得一些大学生忽略了自己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率。(4)综合能力素质不高。有许多大学生大学四年中,只是学会了一些理论知识,不懂得去应用,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另外,不注重培养诸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只是有着知识,却不能很好地融入工作中去的机器。3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3.1 政府与高校方面高校要改革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锻炼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向更广阔

9、领域的延伸,高校必须更紧地联系社会,找到一条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途径,拓展新的育人机制 ,推进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教育建设。在抓好学生各门功课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创业能力。当前,在高等教育工作重点已经由完全的精英教育向普及的大众化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状况也势必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高等教育,大学毕业生必须放下姿态,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完全对接,因为二者的关系已经由“供不应求”转为“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趋向于理性化、自由化和市场化。在面对激烈竞争同一个岗位的时候,不同层次、同一

10、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要想在竞争中拔得头筹,所在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将成为他们竞聘成功最有效推动力。因此,我国高校应在挖掘自身能力和素质上多下功夫,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锻炼,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社会给高校带来的压力和挑战。3.2 大学生自身方面大学毕业生应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形成。作为职业化的社会群体,企业只有集合具备必要素质的人员并加以职业化训练,才能达到生存与发展的目的。而作为个人,则只有在就业的过程中不断地修炼和完善自己以提高职业素质,才能获取稳固的生活保障以至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进而在精神上得到升华。职业素质日益成为一个成功的大学生的事业基础,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知识、

11、职业技巧等。在“自主择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的个人素质正逐步演变成了择业的关键,所以,对于一名大学生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开始注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其中着重要注意的是情商的培养,培养那些与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相关的个人能力。大学生要增强竞争就业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断补充以实用为导向的职业知识,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以价值为导向的职业观念,以结果为导向的职业思维,以敬业为导向的职业态度,以成功为导向的职业心理,不放弃任何一个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形成的机会,一点一滴地吸取,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积蓄含金量。4 结论人们传统地认为工作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需要

12、,但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职业对个体的意义已经远不是那么简单,职业可以满足人们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多方面需要。大学毕业生要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必须冲破多重误区。国家与高校应努力在外界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而大学生也应该多提高自身素质,为就业努力奋斗。参考文献1 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2 庹衡.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02):80-83.3 张进辅.青少年的价值观的特点构想与分析M.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4 魏文刚,张博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4(09):31-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