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社会制度之比较.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6057389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社会制度之比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中西社会制度之比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社会制度之比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社会制度之比较.ppt(8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西文化比较概述课 程 简 介课程名称:中西文化比较Comparative Studies o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沉淀和积,是其五千年文明史延续的基石。而西方文化是西方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基,也是指导西方各民族和其人民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本课程主要介绍此两种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阐明当今世界的政治多极化和文化的多样性。两种文化在当今世界的相互共存、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因此,此门课程有涉及面极其光,阅读范围大的特点。文化比较研究的兴起比较文化或比较文明是20世纪人文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它

2、的兴起不仅利益于人类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也与后现代语境下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密不可分。随着后殖民时代的到来,长期处在边缘的文明纷纷崛起,向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发起挑战,形成了要求平等和对话的时代潮流。在中国,文化比较研究的兴衰则与20世纪前后两期对外开放的潮流对古老传统的冲击,以及重新审视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要求息息相关的。课程设置(章节和内容摘要)第一章 导论第二章 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 第三章 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四章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第五章 神秘的魔圈中西语言文化比较 第六章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 第七章 礼制与法治中

3、西社会规范体系之比较 第八章 写意与写实中西艺术比较 第九章 主观的诗与客观的诗中西文化比较 第十章 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文化从文化比较到文化更新第十一章 复习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选择第二节 文化文明,一对术语的探源第三节“文化”释义第四节 文化的性质与特征第五节 跨文化比较方法论第六节 我们的比较观第七节 本书的思路与结构第二章 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第一节 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第二节 农耕文明与商业文明第三节 家国与城邦第三章 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一节 历代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第二节 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第三节 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第四节 中庸和平

4、与崇力尚争第五节 内向与开放第四章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中西思维方式比较第一节 从宇宙观测到认识论第二节 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第三节 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第五章 神秘的魔圈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第一节 语言、思维与文化第二节 羚羊挂角与板上钉钉 第三节 中国套盒与西洋项链第四节 雾里看花与光风霁月 第六章 此岸与彼岸中西宗教文化比较第一节 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两种不同的宗教态度第二节 多元与一元两种不同的宗教信念第三节 逍遥与拯救两种不同的宗教体验第四节 王权与教权第七章 礼制与法治中西社会规范体系之比较第一节 克已复礼与维权奉法第二节 中西社会规范的价值基础第三节 德治与法治的社会实践 第八章 写意与写实

5、中西艺术比较第一节 心物感应与模仿现实第二节 中和婉约与激扬奔放第三节 中西艺术的形成构成第九章 主观的诗与客观的诗中西文学比较第一节 中西神话中的神性与人性第二节 诗性的抒情与史诗传统第三节 类型化群像与独异的个体第四节 中西悲剧比较第十章 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文化从文化比较到文化更新第一节 文化比较的逻辑顺序第二节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第三节 中国文化的继承与更新第十一章 复习教学参考书籍中西文化比较 徐行言 主编西方文化论著选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现代社会学理论 乔治 瑞泽尔 著古代社会理论乔治 瑞泽尔 著中国文化概览 刘志红、毛脱霞编著中西文化之鉴 Linel Davis 著以上是对

6、本课程的简单介绍,下面开始逐章学习第一章第一章 导导 论论第一节 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选择第二节 文化文明,一对术语的探源第三节“文化”释义第四节 文化的性质与特征第五节 跨文化比较方法论第六节 我们的比较观第七节 本书的思路与结构比较文化研究文献的简要回顾比较文化或比较文明是20世纪人文科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它的兴起不仅利益于人类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也与后现代语境下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密不可分。随着后殖民时代的到来,长期处在边缘的文明纷纷崛起,向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发起挑战,形成了要求平等和对话的时代潮流。在中国,文化比较研究的兴衰则与20世纪前后两期对外开放的潮流对古老传统的

7、冲击,以及重新审视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要求息息相关的。什么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什么是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只有把它放到人类文明发展演化的大背景下,放到全球文化多元共生的大视野中,才能得出清醒的判断。回首人类文明的发生与交往史,东西文化的差异冲突是不容回避的话题。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讨论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究竟谁是先进或落后,但对其各自的渊源与特征却不甚了了,对文化差异与冲突的根本性质也缺乏认识。第一节第一节 全球语境下的文化选择全球语境下的文化选择经济的全球化带动文化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带动文化的全球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国际间的沟通与交通、信息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便捷和

8、频繁,伴随而来的遍布世界各交流更加便捷和频繁,伴随而来的遍布世界各地的网吧、麦当劳快餐、摇滚乐和好莱坞电影,地的网吧、麦当劳快餐、摇滚乐和好莱坞电影,放佛让人感到自己正在成为地球村的公民。这放佛让人感到自己正在成为地球村的公民。这一切似乎向人们预示着一个文化全球化时代即一切似乎向人们预示着一个文化全球化时代即所谓普世文明的到来。所谓普世文明的到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02000年完成的世界文化报年完成的世界文化报告指出:在进入告指出:在进入2121世纪时,全球化、长途通世纪时,全球化、长途通信和信息学正在改变人们界定和感受文化多样信和信息学正在改变人们界定和感受文化多样性的方

9、法。过去在文化相对主义背景下提出的性的方法。过去在文化相对主义背景下提出的“文化的马赛克文化的马赛克”或或“地球文化马赛克地球文化马赛克”的比的比喻已经过时,再也不能描述人们的文化偏爱了,喻已经过时,再也不能描述人们的文化偏爱了,“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所认为的是个静止不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所认为的是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的、固定的集装箱。文化实际上变变的、封闭的、固定的集装箱。文化实际上变成了通过媒体和国际因特网在全球进行交流的成了通过媒体和国际因特网在全球进行交流的跨越分界的创造。我们现在必须把问文化看作跨越分界的创造。我们现在必须把问文化看作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产品。一个过程,而不是

10、一个已经完成的产品。”西方中心主义观念支配下,一些西方政治家和西方中心主义观念支配下,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的观点: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学者的观点: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的到来。代的到来。此种观点存在的问题:没有看到,在分享现代此种观点存在的问题:没有看到,在分享现代技术文明成果的同时,不同种族、宗教之间的技术文明成果的同时,不同种族、宗教之间的文化与价值的认同度不仅没有增强,反而减弱文化与价值的认同度不仅没有增强,反而减弱了。因此更多的研究者注意到了。因此更多的研究者注意到2121世纪人类面临世纪人

11、类面临的新挑战。他们把政治多极化、价值多元化、的新挑战。他们把政治多极化、价值多元化、文化多样性乃至文明间的冲突看做新时代文明文化多样性乃至文明间的冲突看做新时代文明的标志。的标志。21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旋律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旋律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对抗和联合,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权利正在从长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权利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转移,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了多级的和多文明的。全球政治已变成了多级的和多文明的。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

12、化的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贸易组织(WTOWTO)的总干事雷纳托)的总干事雷纳托鲁杰罗也曾坚鲁杰罗也曾坚定地指出:定地指出:“把整合中的经济、民族与把整合中的经济、民族与文明管理起来,使每一种都保持独有的文明管理起来,使每一种都保持独有的身份和文化身份和文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做出的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做出的伟大承诺。伟大承诺。”作为一个有民族自尊和责任感中国人,作为一个有民族自尊和责任感中国人,如何确定中华文明的坐标,如何选择如何确定中华文明的坐标,如何选择我们未来的方向和道路?我们未来的方向和道路?由于自工业革命以来,

13、西方社会的发展速度和由于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超过了其他文明,以至于在相当长的发展水平超过了其他文明,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不少中外学者都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时期中,不少中外学者都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把工业化、信息化等现代科技进步看作西化,把工业化、信息化等现代科技进步看作西方文明的必然产物。为此他们不遗余力的向西方文明的必然产物。为此他们不遗余力的向西方寻求真理,甚至将氧气本民族的传统,从制方寻求真理,甚至将氧气本民族的传统,从制度到生活方式上全面模仿西方作为现代化的唯度到生活方式上全面模仿西方作为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归宿一模式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归宿。然而,

14、然而,20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告诉我们,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告诉我们,西方文化同样存在着自己难以克服的内西方文化同样存在着自己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正因为此,在矛盾。正因为此,2020世纪西方相继兴世纪西方相继兴起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运动都起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运动都举起了反传统和批判主流文化价值的旗举起了反传统和批判主流文化价值的旗帜。帜。相反我们看到,东方文明中也存在着推动现代相反我们看到,东方文明中也存在着推动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人们从化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人们从2020世纪世纪后期东亚经济的崛起中看到的儒家精神的驱动后期东亚经济的崛起中看到的儒家精神的驱动便是一

15、例。由此,文化的多元化及文明之间的便是一例。由此,文化的多元化及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通变已成为题中应有之意。于是,文交流与融通变已成为题中应有之意。于是,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开始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明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开始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点。划分东、西方的地域和范畴划分东、西方的地域和范畴在地域上,所谓“中”,指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疆域;所谓“外”或“西”,指中国以西地区,兼及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中亚、西亚、欧洲、北非及南非,美洲和大洋洲等。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东、西方文化交流历史自有文明以来,人类曾经历过各种形式自有文明以来,人类曾经历过各种形式的文明间的碰撞与交流。从丝绸之路到的文明间的

16、碰撞与交流。从丝绸之路到唐僧取经,从十字军东征到成吉思汗的唐僧取经,从十字军东征到成吉思汗的西征,从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到哥伦布西征,从马可波罗的东方之旅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清之际发现新大陆,从郑和下西洋到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东渐仅最近的数百年间影响较大的文明间的碰撞即仅最近的数百年间影响较大的文明间的碰撞即有有1616世纪以来的西方殖民化运动,中国的鸦片世纪以来的西方殖民化运动,中国的鸦片战争与八国联军入侵,二战后的中东战争与伊战争与八国联军入侵,二战后的中东战争与伊斯兰革命,斯兰革命,2020世纪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等等。世纪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等

17、等。当然,这些所谓交流并非完全建立在主动选择当然,这些所谓交流并非完全建立在主动选择和平等互信基础上的对话,往往是与暴力或强和平等互信基础上的对话,往往是与暴力或强权方式相伴随的单方向的文化输出和渗透。次权方式相伴随的单方向的文化输出和渗透。次中东西方文明间的交往与冲突尤为令人关注。中东西方文明间的交往与冲突尤为令人关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给我们的启示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给我们的启示这两大文明漫长的发展嬗变中经历的一次次交这两大文明漫长的发展嬗变中经历的一次次交流与冲撞,无不给人以这样的启示:流与冲撞,无不给人以这样的启示:从隔绝到沟通,从冲突到交融,每一株人类文从隔绝到沟通,从冲突到交融,每一株人

18、类文明之树的成熟与壮大都离不开全人类文化土壤明之树的成熟与壮大都离不开全人类文化土壤的滋养,每一种文化结出的果实都会对的滋养,每一种文化结出的果实都会对 人类人类共同文化的建设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开放吸共同文化的建设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开放吸收方能发展,保守封闭必致死亡,这正是世界收方能发展,保守封闭必致死亡,这正是世界各国文化进步的历史总结,也是痛定思痛的历各国文化进步的历史总结,也是痛定思痛的历史反省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启迪。史反省给我们的最宝贵的启迪。第二节第二节 文化文化文明,一对术语的探文明,一对术语的探源源从西方文明中追溯从西方文明中追溯从东方文明中追溯从东方文明中追溯“文化文化”一词

19、从西方文明中追溯一词从西方文明中追溯英文Culture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原意是耕作、栽培,与Colere(动词)、印欧语字根Kwel-(翻动一块地方)有关,后引申为培养、教育、发展、尊重。拉丁文Cultura 由Cultus 演化而来。Cultus有两种涵义:Cultus deorum,意为敬神而耕作;Cultus agori,指为生计而耕作古希腊西塞罗“性灵的陶冶”(Cultus animi)“智慧文化即哲学”就包含了这些转义。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阶段,“文化”内涵逐步扩大,德国法学家S 普芬多夫(1632-1694)是第一个把“文化”概念作为独立概念使用的人。他认为

20、“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依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之总和。“文化文化”一词从东方文明中追溯一词从东方文明中追溯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至,人文也。”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后加诛。”这可能是“文化”一词最早的出处。东汉荀悦:“宣文教以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晋代束皙补(亡诗由仪上):“文化内辑,武功解忧。”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文明文明”一词从西方文明中追溯一词从西方文明中追溯“文明”(Civilisation),源于拉丁文Civilisatio(城市市民的身份状态)、civilis(公民的

21、)。civilis(公民的)一词有两种基本意义:一指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如罗马公民)所特有的;二指对公民有益的。“文明”一词具有公民的地位、权利及品格修养、公民生活等涵义,文明一词与古代都市的存在紧密相连。“文明文明”一词从东方文明中追溯一词从东方文明中追溯周易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孔颖达“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文章而光明也。”17世纪中期,“文明”概念才作为学术术语使用。不过,“文明”概念在当时更多的是强调社会发展阶段或社会发展水平。第三节“文化”释义诸“文化”定义和文化学理论述评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把“文化”界定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之创

22、造。”1871年,人类学之父、英国学者爱德华B泰勒(1832-1917)在原始文化中第一次就把“文化”术语引入人类学,他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术语,在1920年前只有6个不同的定义,到1952年一增加到160多个。目前达数百种之多,但有四个共同点:超自然性、超个人性、区别与评价的依据、文化现象包含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活动方式(生产、组织、生存、生活、行为、思维、社会遗传方式)著名的文化学派有:历史进化派、文化圈学说(又成播化主义)、文化历

23、史学派、新康德历史主义文化哲学、区域文明论、文化功能论(功能主义)、文化心理学派、结构主义(结构人类学)、结构功能论、符号人类学(认知人类学)、新进化主义、文化生态学、生态人类学等。如何定义文化第一个明确的文化定义的提出者是爱德华泰勒广义文化:既指精神也指物质,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狭义文化:单指精神,即排除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专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文:错画,纹理化:改易,变化文化的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人化:人化是文化的第一步,是从物质领域认知和改造自然第二个层次化人:化人是从精神领域认知和提升人的境界文化与文明的

24、区别 从词源上看,文化是早于文明的概念:文明的三要素:文字的形成;定居农业的形成;城邦的形成从词义上看,文化是大于文明的概念: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所有成果,不分好坏。文明则仅仅是人类创造的进步成果,文明是文化的升华,文明以文化为基础,但又高于文化。文明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之内,用它来描述那些综合性、整体性较强的文化事实,文明与文化在词义上有些区别,在有些条件下可以替换,有些条件下不能替换。第四节 文化的性质与特征文化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同源文化、异质文化、亚文化)文化具有潜规则(显规则、潜规则、利、弊)文化具有历史承继性(濡化)文化具有变迁性(互化、涵化、先进、倒

25、退)第五节 跨文化比较方法论中西文化比较的意义和原则意 义正确理解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探索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通路。了解西方,进而了解自身继承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建立理性的文化观方法平行研究、比较研究研 究探讨某一文化与另一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对另一种文化产生的影响,依靠事实凭据来解决问题。平 行 研 究关于那些不存在事实联系,也即不存在先后的因果关系,而只存在平行的互置关系的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域的文化进行的比较研究。原 则和 而 不 同对 象中国文化:以汉族文明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以古希腊罗马文明为正源的欧美文化第二章第二章 中西文化寻根中西文化寻根第一节 中国文化寻根第二节

26、 西方文化寻根一、中国“龙”文化龙的形成与中国民族的多元融合过程合一龙形象的演变发展龙生九子龙图腾在世界上的特色(团结合作的精神)龙在中西方的不同理解二、中华文化的自然基础与影响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西高东低 文化的多样性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以农业经济为主半封闭的边缘地形 具有稳定连贯的文化特色;形成了自我中心文化观 四、中国社会以“血缘家庭”为纽带1、宗法制度2、大一统的专制政体55-58古代地理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寻根 一、西方自然基础二、自然基础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三、爱琴海地区的商业文明(一)爱琴文明(BC2000-BC1200)1、克里特文明(BC2000-BC14

27、50)2、迈锡尼文明(BC1600-BC1200)(二)黑暗时代(BC11-BC9)爱琴文明是希腊罗马文明的前奏,是最早的欧洲文明四、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581、古风时代(BC8-BC6)城邦是一种规模有限,独立自治并得到其公民的最高忠诚的共同体。(一)古希腊城邦的特点591、以独立城市为中心,向乡村辐射2、小国寡民的规模3、公民政治:公民统治非公民;每个公民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定期召开公民大会;城邦制时尚无职业官僚;实行公民兵制(二)海外大殖民从BC8-BC6世纪,希腊各城邦纷纷开拓海外殖民地。进行大殖民的原因:地少人多必要性;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可能性;外向型文化性格刺激性。特点彼此独

28、立,平等共处,即自由独立意识和分离主义原则。影响:打破血缘基础,形成地缘基础;扩展希腊地盘,获得海外市场;形成海外冒险与殖民的传统;促进被殖民地区的发展。三)雅典与斯巴达城邦(四)城邦时代的文化精神1、奥林匹亚竞技会2、古希腊戏剧3、古希腊戏剧代表作家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里庇得斯最杰出的戏剧作家:阿里斯多芬最杰出的戏剧作家:阿里斯多芬西方文化发展时间表:西方文化发展时间表:克里特文明BC2000 BC1450 迈锡尼文明 BC8世纪 BC6世纪 BC16世纪 BC12世纪 古风时代;城邦形成爱琴文明 荷马时代;黑暗时代;英雄时

29、代古代希腊环境是西方传统文化的自然成因;商业经济形式是西方传统文化的经济成因;城邦民主制度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政治成因。比较:比较:自然基础 经济基础 社会组织结构 中国文化 河的赐予 农耕经济 血缘家国西方文化 海的磨砺 商业经济 地缘城邦第三章第三章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一节 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核心精神第二节 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人的位置第三节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价值取向第四节 内向与开放民族性格、文化形态第一节 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核心精神一、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道德价值711、更早摆脱神的权威的控制夏商文化神性文化周代文化礼乐文化春秋战国质疑天道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2、缺乏逻辑认

30、识和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古代科技由先进到落后的原因:中国重伦理道德,轻视自然科学;中国科技的主要特点是重实用、轻理论:中直观体验与内心感悟,以道、气等概括,未上升到理论高度;要求技术活动也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政策和文化政策:经济政策:重农抑商,以小农经济为主文化政策:以儒家传统为核心3、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二、以科学精神为中心的西方文化771、希腊的科学成就理性精神,即阿波罗精神,它是西方精神的核心,它表现为承认客观自然世界的认知。理性精神在西方文化的三大支柱的体现,西方文化的三大支柱:科学、宗教、法律客观态度追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中国文化:道德之善,以人文传统为

31、核心;西方文化:科学之身,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第二节 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人的位置一、义务本位的群体原则811、每个人都隶属于家族集团2、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礼制3、每个人都必须效忠于封建君主群体原则的利:有利于国家社会的稳定;弊:限制压抑个性,削弱了社会的活力个人主义的自由与权利84人文主义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生价值。强调个体存在的价值合理利己的人际关系原则平等互利的契约精神中国文化:义务本位的群体原则;西方文化:个体本位的自由和权利第三节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价值取向一、中国价值的中与和911、思想基础

32、:儒家的中庸观;道家的无为观2、具体表现:宗教上儒释道并存;英雄形象的重文轻武;文学作品的中和之美;大团圆结局;中西经典爱情比较3、中庸和平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利: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弊:易形成保守,封闭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二、西方价值的利与弊931、形成背景:商业经济社会;征服大自然2、主要表现: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强烈的竞争意识;对力量的崇拜3、崇力尚争精神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利:促进西方社会快速发展弊:侵略、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痛苦,对自然生态也造成破坏。第四节 内向与开放民族性格、文化形态民族性格民族性格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体系在人文传统为代表的精神核心,群体原则的人的定位

33、、中庸和平的价值取向影响下,形成了中华民族温柔敦厚、内敛含蓄的民族性格。文化形态文化形态中国文化:内向聚合的凝聚力西方文化:不断向外开拓的驱动力一、道统与涵纳一、道统与涵纳991、中国文化的特殊性2、中国超稳定结构的历史延续性的原因:中国半封闭式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农立国的生产方式;儒家思想和儒士阶层的稳定;科举制度的调节;尊经尚古,重传承的道统观念(一)道统:定义:儒家传道的脉络和体系,即儒家核心的仁义道德(韩愈)道统和实质内圣外王内圣:内在修养,对善的觉悟和对道德的把握外王:将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大事道一风向道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历时上的影响:崇古守常,重宗派传承因袭,轻权变,恶

34、革新。历时:专业术语,从纵向的维度,从动态的眼光,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文化的发展演变进行考察。(2)共时上的影响:眼光内向,重视内部统一凝聚,以自我为中心。共时:专业术语,从横向的维度,以静态的眼光,在同一时间段内,对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研究比较。(二)涵纳:同化其他文化的能力中国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势能;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涵纳力利: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石,保证中国文化不间断发展弊:滋生了妄自尊大,保守自足的观念二、西方文化的开拓与求新二、西方文化的开拓与求新103主动向内涵纳吸收积极向外开拓(开发农业生产基地和商业贸易市场;对外的扩张征服和殖民活动;文化的传播与输出“文化霸权”)求务变新的创造进取精神浮士德精神107:利:有助于文化的更新与发展弊:不易形成稳定的机制,难以完善固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