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土壤中开出德育之花.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054907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语文土壤中开出德育之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语文土壤中开出德育之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语文土壤中开出德育之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语文土壤中开出德育之花.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在语文土壤中开出德育之花语文,按照传统的解释即“语言和文学”的简称。在今天的语 文课上,老师可能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其实语文还具备 着不一样的德育教育作用。在教育史上语文的学习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处事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放眼古 今,上至帝王,下到百姓,无不以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等作为启蒙教育的范本。父母老师们无不以文学作品中有关“孝悌” 的故事教育孩子们同时,也就是从那里开始,孩子对世界、对群 体、对事物的认知开始形成,所以,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 备教育性。一、从历史上追溯,语文学习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德育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

2、放。”各家言论自由,各派思 想各有特色,但无论各家的言论如何不同,最后归结到底,都是在教 育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自律;如何对国家尽忠;如何对父母尽孝; 如何与兄弟朋友相处语文的德育作用表达得最为突出的当数影响中华几千年思想的 儒家学派及其创始人一一孔子。儒家学派重要、经典的著作一一论 语就是记录孔子的言行,让我们从这位圣人的一言一行中学习高尚 的品德和修养,陶冶性情、规范行为。就算在信息兴旺的今天,从幼 儿园弟子规的诵读到大学课堂上对中华经典的学习,仍然是贯穿 教育的主要旋律。而这些精神粮食的来源正是各种文学作品。二、德育的教化功能常隐含于语文学习中。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难看出,德育的教化其

3、实常隐含于语文课 文学习中。语文教学的特别之处就是具有形象性,这也是学生为什么 喜欢从语文课堂上获得品德教育的原因。记得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 这样的名言:“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去探求真 理的欲望”。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文学内容的分析, 老师将学生带入课文预设的情景中,容易将课文上得生动,学生便会 乐听易懂。而我们一般形式的德育教育,往往形成一种平板的模式, 单纯的说教,用一贯传统的方式吓唬学生从而招致学生的反感,达不 到将德育的种子种进学生心里的目的。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行之 有效的方法就是不孤立德育内容,不向学生提出应该怎样做、不能做 什么等问题。而是充分利用

4、语文教学的形象特点,在潜移默化的文学 作品品读和欣赏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三、从多种多样的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品德的教育。1 .在语文课文的赏析中体会人生哲理。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是 关于尊老爱幼的骨肉亲情的讨论。散步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 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的主题 是: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理解本文主旨有两处关键:一 是面对分歧时所作的决定;二是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二确定三维 目标时,我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培养尊老爱幼、珍 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可是怎样从文本中体会到这样的情感呢? 这就要教师紧扣目标设置问题。举个例子,我会设置这样的

5、问题进行 讨论:“当产生分歧,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什么原因让我决定委 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又是什么原因让活动不方便的母亲改变了 主意走小路? ”学生很容易通过阅读筛选和讨论找出:“我决定委屈 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 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 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这样的句子。与此同时, 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告诉我:“老师,文中的母亲真好,这一家人的 感情真浓厚啊,我真希望自己生活在这个温暖的家庭中!”紧接着, 我要求学生试着从人物的对话和心里活动中

6、感受文章传达给读者的 情感,学生通过讨论从文中找到:“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 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我的母亲虽 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 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 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理解这句话上,学生说好像文 章写出了 “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 责任的重大,正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看,品德教育 不需要直白;不需要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学生自己就能从文学作品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要的只是 情景的预设,情感的引导,感

7、悟的激发。要传输给学生某种情感或精 神,以情激情,换得学生的共鸣,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的熏陶。2 .从饱含情感的朗诵体验中培养爱国情怀。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 许多优秀的爱国主义名篇,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最后 一课;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及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记得在进行乡愁的学习时,在一个 朗诵的教学环节中我带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朗诵这首诗歌。乡愁 充满着音乐回旋美,全诗的结构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整齐,段与 段、句与句之间比拟和谐对称,学生读起来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诗人预 设的情景中去,让读这首诗的人和诗人产生共鸣。引导学生

8、从另一个 角度读乡愁,学生会发现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 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一一”与“在这头在 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 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 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 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突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而且让诵读这首 诗的人感觉全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 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寄托了海外游子深深的思乡、恋国之情。读完这 首诗我请学生谈谈感受,大多数学生都觉得作者在这首诗中蕴含了太 多的情,可最根本的还是爱国之情。

9、从“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 句上就足以让读者为作者与祖国的别离而感到心酸,让读者为诗人深 深的爱国情怀而感叹。看,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不是变得既生动又主 动了吗?3、从辩论热点问题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曾经在综合 性学习”走上辩论台”这个专题中我设置了一个辩论主题:面对摔倒 的老人,扶,还是不扶?这个论题立即引来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的 观点各有特色,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论点。很多同学 阐述自己真实的想法,认为不应该扶。因为世风日下,很多人都是“碰 瓷”,盲目的帮助不但没有得到感谢反而给自己惹来很多麻烦,最好 还是敬而远之。这个时候,仿佛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在 眼前,

10、我们不得不成认这是事实。紧接着,我又问:“难道我们真的 袖手旁观吗? ”全班陷入了沉思。很显然,大家认为袖手旁观是不妥 的。于是,我鼓励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假设自己处在这样的情 况下怎样处理。学生通过谈论后一致得出了答案:应该扶!不能因为 个别的不道德行为而将人的善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摒弃。虽然个 人的力量很微弱,但是,正义的坚持、善良的传递却是我们每个人必 须做到的。听到了这样的结论,我不禁为这些十几岁的孩子而喝彩。 在他们小小的心里,知道正义、善良、责任的重要。看,这不是比任 何形式上的说教都要成功吗?四、从语文学习中培养健全的人格,在语文的土壤上开出德育之花。荀子大概中说道:“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文学可以塑造人,改造人,像通过琢磨把普通的玉石制成玉器一样, 通过文学教育让处在身心开展重要阶段的孩子得到心灵洗礼,形成健 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过程,是鲜活生命的成长历程。教育的本质 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开展,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要受教育者获得人格 的完善开展,奠定乐观积极地挑战生命历程的思想基础。在语文教学 的过程中,正是让学生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中体会到生活的美、人 性的善、做人处事的责任、是非黑白的区分。让我们的教育不只是停 留在外表上,而是真正深入于每一个善良纯洁的心灵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