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052151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作家作品。(1)魏征(580643年),唐初 o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曾提 出、等主张,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为唐朝 “”的出现作出了巨大贡献。其言论见于。本文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 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2)王安石(10211086),字,晚号,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o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之一。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 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

2、宁(今江苏南京 市)钟山,谥号为文。本文节选自。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 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土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说明坚持变法的决心。1 .文学常识。“疏”即,是古代 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 文。“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 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答书”即现在的 O本文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 文名篇。2 .生字注音。疏浚()塞源()殷忧()载舟()满渣()懈怠()壅蔽()黜恶()邃赏()强聒()游姓()重念()辟邪()盘医()宜怨()膏泽()会喳()度义()汹汹然()不恤国事(.文言知识。谏太宗十思疏(1)通假字恩所加,那么思无因喜以谬赏虽董之以

3、严刑,振之以威怒(2)古今异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今义:C. “礼”是从天性开始而又通过人为来完成的,对于“礼”来说天性和人为二者不可或缺。D.教育人懂得并且施行“礼”,既要阻止他放诞傲慢之心,又要改变他贪婪欲念的天性。17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译文:(2)圣人苟不为之礼,那么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译文:18 .荀子和王安石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等噂素S解析一、积累与运用A【解析】B项,“塞”应读花;“聒”应读gu60C项,“胥”应读xU; “度”应读du60D项,“载”应 读

4、zaioD【解析】D项,强,勉强。1. B【解析】A项,“无”通“毋”,不要。C项,“振”通震威吓。D项,“辨”通“辩”,辩白。2. D【解析】A项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本质。B项古义:骄傲。今义:尽情。C项古义:使谦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3. C【解析】A项,“安”,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安宁”。B项,“正”,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端 正”。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D项,“弘”,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弘扬”。4. C【解析】为宾语前置句。为定语后置句。为状语后置句。为被动句。为判断句。5. A【解析】贞观政要的作者是吴兢。二、课内阅读D【解析】D项,“胡越”,这里指古代分别居

5、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6. D【解析】D项,“直接明了”错误,这里作者用比喻手法言明君民之间的利害关系,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 待下。7. (1)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明智的人呢!(2)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水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 深切戒慎的。【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遵循直译的原那么,要落实好重要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 等语法现象。8. A【解析】A项,“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无中生有。9. B【解析】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开篇即摆明了自己与司马光所持的政治观点不同,一一批驳了政敌

6、的指控,可以说是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毫不妥协所以,B项说“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 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是错误的。10. (1)私下认为与您同游相处也有很长时间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总不一致,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 观点不同的缘故啊。(2)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把不为国家大事操心、附和世俗 之见来讨好众人作为上策。【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遵循直译的原那么,要落实好重要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 等语法现象。三、迁移阅读C【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句子,明确大意。该句标点为: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那么无是,

7、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11. B【解析】B项,荀况是儒家大师。12. B【解析】B项,原文意思是:荀卿认为只要用法律的威严就能胁迫百姓,而百姓只是在外表上遵守礼节罢了, 这也是荀卿没有深入思考的过错啊。13. (1)砍伐树木把它制作成器具,驯服马匹让它成为座驾,这并不是(凭它们的)天性就能够做到的。(2)圣人如果不施行这些礼节,那么天下大概将会有怠慢自己父亲和痛恨自己母亲的人了。【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遵循直译的原那么,要落实好重要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14. 荀子认为“礼”是对天性的人为改造,王安石那么认为“礼”来源于人的天性(或顺应了人的天性

8、)。【解析】此题考查对古文的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归纳荀子的观点和王安石的观点即可。【参考译文】哎,荀子不懂得礼啊!他说“圣人(用礼义法度等)去改造人的自然本性(即天性),从而兴起后天的人 为教化(使人具有崇高的境界),我因此知道他不懂得礼啊。懂礼,贵在知道礼的本意,而荀子极力称赞 法度节奏的美,至于说到教化,就认为是后天人为的结果。又哪里知道礼的本意呢?礼仪从天性开始而通 过人为完成,知道天性却不知道人为就会变得粗俗,知道人为却不知道天性就会强调后天人为的作用。圣 人厌恶人的粗俗并憎恨后天的人为,因此礼就兴起了。现在荀子认为圣人用礼义法度去改造人的本性以兴起后天的人为教化,就是不能区分天性中

9、的过错, 虽然他也看见而且说出来了。但凡施行礼的人,一定要克制他的放诞傲慢之心,违背他贪婪欲念的天性。 没有人不想逃逸却会为尊贵的人劳作,没有人不想获取却会为长者谦让,拱手跪拜鞠躬行礼,来表现他的 谦恭。百姓施行这些礼节,哪里都有乐于这样做的想法呢?是担忧地位高的人厌恶自己,而用刑罚紧随其后 (责罚自己)啊。所以,荀卿认为只要用法律的威严就能胁迫百姓,而百姓只是在外表上遵守礼节罢了,这 也是荀卿没有考虑的过错啊。砍伐树木把它制作成器具,驯服马匹让它成为座驾,这并不是(凭它们的)天 性就能够做到的。所以一定要用斧子去削减,用绳墨使木头变直,用圆规使木头变圆,用直尺使木头变方, 捆束,联接,用胶水

10、粘黏它,用油漆涂饰它,这样之后做成的器具就适于使用了。先用马嚼子、马笼头控 制,再用马鞭威胁,快慢舒缓,(马)就不能获得自由,而全都听命于人,这样以后马就适于驾驭了。由此 看来,没有人不是在外被胁迫而因武力服从的。然而圣人舍弃树木不把它做成器具,舍弃马匹而不让它成 为座驾,本来也是顺应了它们的天性。现在人生下来就有尊敬父亲热爱母亲的本心,圣人顺应他们天性的 欲望而又加以限制,所以他们的限制虽然有强迫的地方,但仍旧是顺应了他们天性的欲望啊。圣人如果不施行这些礼节,那么天下大概将会有怠慢自己父亲和痛恨自己母亲的人了。这也可以说是 失去了他的本性了。如果把遵循本性当作人为,那么失去本性就可以当作是真

11、实吗?这是荀子没有考虑的 原因啊。那猿猴的形状,不是不像人的,如果想用尊卑来规范它用揖让来节制它,那么它们就向深山大麓逃跑 了,即使用威严使它们畏惧用教化使它们驯服,难道就可以让它们驯服吗?认为天性中没有却可以通过教 化形成后天的人为,那么也可以让猿猴讲究礼节了。所以说礼从天性开始而在人为上完成,天性中如果没 有这些,却想要做成,全天下的东西中,我大概还没有见到过。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 古义:今义:虑壅蔽,那么思虚心以纳下 古义:今义:乐盘游,那么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貌恭而不心服 江海下百川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惧谗邪择善而从之 那么思正身以黜恶简能

12、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居安思危 (11)智者尽其谋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能克终者盖寡 *(必固其根本(15)知止以安人(16)正身以黜恶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乐盘游,那么三思以为度 忧懈怠,那么慎思而敬终(4)文言句式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乐盘游,那么思三驱以为度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答司马谏议书通假字不复一一自辨于反覆不宜卤莽(2)古今异义故略上报 古义:今义:于反覆不宜卤莽 古义:今义:那么众同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今义:故今具道所以 古义:今义: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古义:今义: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今义: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以膏泽斯民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如日今日

13、当一切不事事以兴利除弊 (4)文言句式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胥怨者,民也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受命于人主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至于怨诽之多软参考答案. (1)政治家 议谏大夫 “薄赋敛”“轻租税”“宽仁治天下” “兼听那么明,偏听那么暗”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写三空)“贞观之治”贞观政要(2)介甫半山 王荆公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临川先生文集.奏疏臣下向君主议论 回信驳论.疏浚(jiin)塞源(s6)股忧(yin)载舟YzAi)满渣(yl)懈怠(即i)壅蔽(y6ng)黜恶(chU)逐赏(miU) 强弱(guG)游处(chD)重念(ch6ng)昼邪(pl)盘度(gEng)

14、怨(x(i)膏泽(gAo)会喳(wD)度义(du6) 汹汹然(xi0ng)不恤国事(xu).谏太宗十思疏“无”通“毋”,不要。“振”通“震”,威吓。(2)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3)名词作状语,貌,外表上。心,在内心。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名词作动词,做君主, 统治。形容词作名词,重任、重权。形容词作名词,重位。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形 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小人。形容词作名词,能,有才能的人。善,好 的意见。形容词作名词,平安的环境;危

15、险的可能。(ID形容词作动词,用尽。形容词作动词,远 长。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M)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牢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宁。 (16)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端正。(17)动词作名词,指看见想要的东西。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 乐,喜欢。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忧,担忧。(4)介宾短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答司马谏议书“辨”通辩”,辩白。卤”通“鲁”,粗鲁。(2)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屡次重复。古义:大吵大闹。今 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古义: 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

16、古义:因 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办理。 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1.魏征提出的“十思”有何现实意义?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 节制利欲,清楚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开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屡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 “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 “十思”,不仅在

17、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2 .本文论证方法多样,请简要说明。类比入手,亲切生动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 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 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 “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 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

18、如第一段先从正 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 “竭诚”与“得志” “傲物” 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响)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表达了这一特点。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 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非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3 .如何理解第3段的结构?第三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 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 推行新法的正确性,

19、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 更显柔中有刚。4 .你是如何评价司马光的?看人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人一分为二,在否认其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其优点,不能一概否认,一 棍子打死。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阻挠王安石变法,他是政治上的保守派; 但是司马光在学术上是一位贡献很大的历史学家,他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 治通鉴,后人把他和司马迁称为史学界“前后两司马”。、积累与运用.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黜恶(ch。)B.塞源(sli)*c.殷忧(yin)D.谬赏(mi。)壅蔽(yGng) 强

20、聒(gul) 胥怨(xii) 懈怠(d&i)盘庚(gEng)膏泽(g水)度义(dU)壬人(r6n)浚其泉源(jUn) 戒奢以俭(she) 弘兹九德(zi) 载舟覆舟(z&i) *.对以下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同游共处,交往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施加恩惠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轻视,怠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发定)A.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B.必固其根本:使稳固。C.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看待,对待。 D.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加强 *3.以下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恩所加,那么思无因喜以谬赏B.辟邪说,难壬人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

21、威怒D.不复一一自辨4.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 C.虑壅蔽,那么思虚心以纳下 D.惧满溢,那么思江海下百川 .以下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将有所作那么思知止以安人B.想谗邪那么思正身以黜恶 *C.同俗自媚于众为善D.总此十思,弘兹九德.以下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那么思知足以自戒 居域中之大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至于怨诽之多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虑壅蔽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A./B./C./D./7.以下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魏征,唐代著名的政治家

22、,以敢谏善谏著称。辅佐唐太宗一度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著有贞观政要一书。B.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以主持变法知名。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回信,逐 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说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C.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 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表达圣人的“好生之仁”。二、课内阅读(-)阅读谏太宗十思疏,完成810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

23、,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 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缺乏,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那么纵情以傲物。羯诚那么胡 越为一体,傲物那么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8 .以下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

24、“神器”指的是帝位。B. “居域中之大”中的“域中”指天地间。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C. “凡百元首”中的“元首”指的是帝王。D. “竭诚那么胡越为一体”中的“胡越”指春秋时两个彼此敌对的诸侯国,这里代指唐朝的敌对国。9 .对选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魏征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在文中称自己“下愚”,尊称皇帝为“明哲”;动 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意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B.作者以“固本浚源”为喻来说明君主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积其德义”。因此,“德义” 是君主应具备的重要品质。C.作者认为治国仅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

25、关键是要以“德义”来赢得民心,最终消解人 民心中的“怨”,才能确保社稷的稳定长久。D.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直接明了地告诫 唐太宗不要低估人民的力量,警惕人民“覆舟”的危害。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译文:(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译文:(二)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完成1113题。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 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

26、实或 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那么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 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那么 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 出力助上以抗之,那么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 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那么某知 罪矣

27、;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那么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以下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某启”是我的陈述。“某”是作者在草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暗含对司马光的不屑。B.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C. “盘庚之迁”是商朝君主盘庚即位后,认为国都设在商地,不适宜实行教化,决定迁都,改国号为 殷。D. “区区”是表达自己的情意诚挚到了极点。此句为古时书信常用的客套话。11 .以下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王安石以此信回应司马光的诘责,此文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B.本文

28、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 传自己的主张。C.王安石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 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入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D.文章在结尾既成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的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译文:(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译文:三、迁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礼论王安石呜呼,荀卿之不知礼也!其言曰“

29、圣人化性而起伪”,吾是以知其不知礼也。知礼者,贵乎知礼之意, 而荀卿盛称其法度节奏之美,至于言化,那么以为伪也。亦乌知礼之意哉?夫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知天而不 知人那么野,知人而不知天那么伪。圣人恶其野而疾其伪,以是礼兴焉。今荀卿以谓圣人之化性为起伪,那么是不知天之过也,然彼亦有见而云尔。凡为礼者,必讪其放傲之心, 逆其嗜欲之性。莫不欲逸而为尊者劳,莫不欲得而为长者让,擎跟曲拳,以见其恭。夫民之于此,岂皆有乐之之心哉?患上之恶己,而随之以刑也。故荀卿以为特劫之法度之威,而为之 于外尔,此亦不思之过也。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故必削之以斧斤,直之以 绳墨,圆之以规而方之以矩,

30、束联胶漆之,而后器适于用焉。前之以衔勒之制,后之以鞭策之威,驰骤舒 疾,无得自放,而一听于人,而后马适于驾焉。由是观之,莫不劫之于外而服之以力者也。然圣人舍木而 不为器,舍马而不为驾者,固亦因其天资之材也。今人生而有严父爱母之心,圣人因其性之欲而为之制焉, 故其制虽有以强人,而乃以顺其性之欲也。圣人苟不为之礼,那么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此亦可谓失其性也。得性者以为伪,那么失其性 者乃可以为真乎?此荀卿之所以为不思也。夫狙猿之形,非不假设人也,欲绳之以尊卑而节之以楫让,那么彼有趋于深山大麓而走耳,虽畏之以威而 驯之以化,其可服邪?以谓天性无是而可以化之使伪耶,那么狙猿亦可使为礼矣。故日礼

31、始于天而成于人天 那么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14.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那么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B.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那么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C.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那么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D.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那么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论”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分为两体,一日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二曰 政论,那么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本文属于后者。A. “荀卿”是荀况,当时相尊而号为卿,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劝学等。B. “斧斤”这里泛指各种斧子。成语“运斤成风”的“斤”也是这个意思。C. “绳墨”是指木工打直线的工具,后来比喻规矩或法度。本文用的是本义。15 .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王安石认为荀子不懂得礼,他对“礼”的理解不正确,而自己懂得了对“礼”的本意。B.荀卿认为,只要用法律的威严来教育老百姓,就能让老百姓心悦诚服地去遵守礼节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