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定海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满意度研究_王成华.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6037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舟山市定海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满意度研究_王成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舟山市定海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满意度研究_王成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舟山市定海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满意度研究_王成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舟山市定海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满意度研究_王成华.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论 文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学位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 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四川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关 于 论 文 使 用 授 权 的 声 明 本人完全了解四川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2、学位论文。同意四川农业大学可以用不 同 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说 明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公共资助就业培训项目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实 施效 果研究 ” ( 11BGL064)的部分研究。 中文摘要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迅速推进,城市化道路进程加快,进一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 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己成为建设现代化农业、解决 “ 三农 ” 问题的突破口。从这 个角度讲,农业现代化对农民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及经营管理的全面提升提出了明确 的要求。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 .但 我国农民总体科学素质不高、缺乏职业技能,导致农民

3、缺乏竞争力,就业市场局限, 工作稳定性及报酬较低。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定海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为提高分 析准确性,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满意度测评模型。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和实证调查, 进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满意度实证研究。针对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 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实用技能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农民技能培训工 作的因素众多,主要有农民工的特体特征差异、培训课程实施、培训支撑服务、培训 环境、个人培训成果。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绝非某一部门、某一 群体的力量所能及,须引起全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 注,调动各方资源参与其中,才能 把

4、农民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针对以上结论,文章从提高宣传层面认识、转变培训教学方面、加强行政管理方 面建议三个方面提出做好新时期定海区农村实用技能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以求增 强农民的就业能力。 关 键 词 : 农 民 培 训 满 意 度 实 证 研 究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advance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process accelerating, further surplus rural labor to cities and non-agricultural industr

5、ies, has becom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solving the three rural issue of a breaktb*ough.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n peasant culture, there is a specific demand to skill level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 Party Congress re

6、port said: 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hat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and urban areas,. But the overall scientific quality of our farmers is not high and lack of vocational skills, leading to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of farmers, limited job market, job stability an

7、d lower paid.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Dinghai fanners for the study and practical training, study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nent regions farmers and practical training of research background, purpose and meaning. 2、 Improve analysis accuracy, and practical training

8、to build farmers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model. 3、 Through a lot of data analysis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practical training for farmers satisfaction with empirical research. 4、 In the light of conclusion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nd reference program. Keywords: Fanners training Satisfaction Emp

9、irical research 目 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1 导论 . -1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_ 1_ 1. 1. 1 选题背景 . -1 1. 1. 2 选题意义 . -2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3 - 1.2. 1 农 民 的 界 定 .- 3 - 1.2. 2 农村实用人才的界定 .-3 - 1. 2. 3 农民培训的界定 . 4 1. 2. 4 农民培训满意度的界定 . 4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 1. 3. 1 国外研究进展 . -5- 1. 3. 2 国内研究进展 . -5- 1. 3. 3 研究方法评述 . -8-

10、1.3.4 文献评述 . - 8- 1.4 研究思路 ._ 9-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9- 1. 5. 1 研究方法 .-9- 1. 5. 2 研究框架 . -10 - 1.6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 -10 - 1. 6. 1 本文创新之处 .-10 - 1.6. 2 本文存在的不足 . -11 - 2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现状及评价 . -11 - 2. 1 样本情况介绍 . -11 - 2. 2 定海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现状分析 .-13 - 2. 2. 1 农民对培训的认知情况 .-13 - 2. 2. 2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现状 .-13 - 3 农民培训满意度的实证分析 . -1

11、5 - 3. 1 农民培训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 -15 - m .r 3. 1. 1 变量选择 . -15 - 3. 1. 2 研究假说 . _ 16 - 3. 1. 3 模型 . -19 - 3. 1. 4 模型估计结果 . -20 - 3. 1. 5 结论分析 .-21 - 3. 2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满意度要素分析 .-22 - 3. 2. 1 对培训环境的满意度 .-22 - 3. 2. 2 对课程实施的满意度 .-23 - 3.2. 3 对培训时间的满意度 . -23 - 3. 2. 4 对培训费用的满意度 .-24 - 3. 2. 5 对培训方式的满意度 .-25 3. 2. 6

12、 对培训组织者的满意度 .-25 - 3. 3 农民培训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25 - 3.3. 1 性别对培训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26 - 3. 3. 2 年龄对培训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26 - 3. 3. 3 文化程度对培训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 -26 - 4 结论与建议 . -27 - 4. 1 结论 . -27 - 4. 1. 1 农民的个人特征对培训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 . -27 - 4. 1.2 农民的家庭特征对农民培训满意度具有影响作用 . -27 - 4. 1. 3 农民对培训的在意程度影响着农民培训满意度 . -27 - 4. 1.4 农民对培训的认知影响着农民培训

13、满意度 . -27 - 4. 2 建议 . -27 - 4. 2. 1 提高宣传层面认识 . 27- 4. 2. 2 细化培训教学实施管理 .-29 - 4. 2. 3 优化培训的组织管理 .-31 - 参考文献 .-34 - 關 . -38 - 麵 . -42 - I V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迅速推进,城市化道路进程加快,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村 人 力资源的整体水平己成为建设现代化农业、解决 “ 三农 ” 问题的突破口。从这个 角度 讲,农业现代化对农民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及经营管理的全面提升提出了明确 的要求。 但我国农民总体科学素质不高、

14、缺乏职业技能,导致农民缺乏竞争力,就 业市场局限, 工作稳定性及报酬较低。据统计,全国 4.9 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级 以上文化程度的 只占 14%,初中占 48%,小学及以下的占 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的约占 6%。 在 2 亿多 35 岁以下的农村青年劳动人员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不足 9.3%,接受过 农业职业教育则不足 5%1。我国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且普遍素质 偏低己制约农 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 “ 三农 ” 问题,而农民的素质问题核心又是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目前我国有 7.97 亿农民,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15、根 据有关资料显示,法国 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 60%的青年农民达到中专水 平。德 国 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 53%的农民受过 2 3.5 年的职业培训。 F1 本农民 中大学毕 业的占 5.9%,高中毕业的占 74.8/。,初中毕业的占 19.4%。我国东部地区农 村劳动 力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初中文化程度占 50%,高中文化占 13%,小学程度 占 30%,文盲和半 文盲约占 7%;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占 43%,小学文化 占 38%,文盲和半文盲 约占 9%;西部地区以小学文化程度为主,小学文化占 45%, 初中文化占 33%,文盲、半文 盲超过 10%。农民文化程度

16、是农民素质形成的基石, 是提高农民技能素质和道德素质的 前提。我国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影响其掌握新技 能、新知识,接受新信息的能力。 加快现代农民的培育和成长,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解决 “ 三农 ” 问题的重 要 举措。黄培炎曾说过: “ 期以教育之力,改进农村一般生活,以立全社会革新之 基。 ” 2 ,二三十年代中国便掀起了乡村教育及建设性运动,而如今我们又开展了新 农村建设, 这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即大力发展农村实用人才的技能培训。中 国全民教育国 1 史振厚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新型农民培训 J.农业经济导刊 .2006( H) :25-29. 1 中华职业教育社编 .黄炎培教育文选

17、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 21 卜 230. 家报告 也提 出 : 是农 民 掌握一两项 的 实用生产技 术 , 农村 地 区 90%未升 学 的初中 毕 业 生会接 受 半年至一年 的 职业培训 , 建立健 全 对农村劳动 力 转移和众多 农 民的职业 教 育 和培 训 制 度 。 农民 实 用技能培 训 在时代赋予 使 命的前提 下 不断改革 创 新 。 目 前 , 全 国 按照 培 训对象 、 培训 目 标 、 培训 形 式的差别 提 出了农民科 技 教育培养 体 系 。 各类 增 强 农民 培 训 项 .目相 继 实 施 , 极大 的 完善了我国 农 村实用人才 的 教

18、育培养 体 系 。 因此 , 必 须依托 于 特色产业发 展 对农民开展 培 训 , 使之成 为 既有技术又 能 推进产业结 构 调 整 的 中 坚 力量 , 所以 , 当前 和 今后 一 个时 期 ,要 加 快农 业 产业 结 构调 整 , 2011 年 的 中 央 一号文 件 也提到要加 快 水利设施建立 , 也间接 释 放了中央把 农 业作为当前 工 作重 心 的 一个 信 号 , 要坚 定 不移的走 科 技强农 、 人才 兴 农之路 , 而加 强 农民的自 己 水平和 技 能 也成为 重 中之中 。 这里研 究 农民培训满 意 度无疑也是 今 后一段时间 迫 切需要解决 的 问 题 。

19、 为贯 彻 落实党中央 、 国务 院 的要求和部 署 , 定海 区 加强农村实 用 人才培训工 作 , 提 升全区 广 大农渔民的 科 学文化素质 , 2004 年 , 市 委 、 区委作 出 在农村实施 “ 暖 人 心 、 促发展 ” 工程 以 来 , 定海 区 委 、 区政 府 高度重视 农 村劳动力就 业 培训工作 , 并 把 “ 转 移 农 民、 提 高农民 、 保障 农 民、 富 裕农民 ” 列 入 “ 暖 促 ” 工 程 和新 农 村建设 的 主 要 工作 任 务 , 由区 新 农办牵 头 , 区人 劳 局 、 区教 育 局协同配合 , 六年来 , 定海 区 己 累 计 培训 农

20、民 63851 人次 , 农村劳 动 力普遍接 受 了一至二 次 以上培 训 , 24148 个农 民 实 现 转移 就 业 。 农民 “ 双证制 ” 学历 培 训 3100 人 。 尤其 是 这几年 , 重视 创 新培训方 式 和 提 高质量 , 正规 培 训己 占 70%, 农民 就 业市场竞 争 力不断提升 , 农民 到 二三产业 就 业 达 74%, 收入 来 自二三产 业 的比重 达 占 80/。 以上 , 工资 性 收入己 占 65%以上 。 可见 , 农 村实用 人 才培训工程 不 仅是政府行 为 ,更是一项 惠 民工程 。 因此,研究定海区农民培训问题对有针对性的进行社会主义新

21、农村的建设,提升 国民素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贯彻落实 “ 科教兴国 ” 战略的基本要求,建设和谐社 会,增加农民收入,应对新区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具有 重要的意义。 1.1.2 选题意义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农民培训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了巨大的成果。多数学者应 用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本、教育经济等理论对农民的满意度培训进行理论分析。在农 民培训满意度研究方面,只有为数不多的学者涉足,相比其他问题的研究而言,显得 很薄弱和不深入。在农民培训满意度研究的区域范围上,站在农民的角度针对定海区 农民培训的满意度所进行研究的文献也不多。本文以定海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作为研 究农村劳动

22、力培训的突破口,通过量化 “ 培训满意度 ” 指标,进而分析农民培训的效 果,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在学习教育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农 村实用人才培训满意度问题,明确影响农民技能培训效果及培训意愿的主要因素,将 有助于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政策,正如费孝通先生在经历了几十年实地 研究后对社会学研究作出的反思 : “ 见社会不见人 ” 。培训意愿与学习的融汇。本文 意 在对定海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研究回归到 “ 农民感受、意愿 ” 上,通过对农民 培训 满意度研究,由内而外对当前农村培养体系科学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农民的界定 谷梁传

23、 成公元年中记载,农民即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范宁这样说: “ 农 民,播殖耕稼者。 ” 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 勉学中提到: “ 人生在世, 会当有 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 ”80 年代出版的辞海对农民是 这样定义 的: “ 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 社会,主要 指贫农和中农。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指集体农民。 90 年代出版的经 济学大辞典 提到 “ 农民 ” 是指: “ 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不包括农业的工 人 )。 ” “ 农民 ” 一词在国外通常解释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与 “ 工人 ” 、 “ 医 生 ” 等职业并列。由于受

24、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才将 “ 农民 ” 的概念与身份模糊 化,这 里的 “ 农民 ” 指的是居住在农村,户口为是 “ 农业 ” 的群体。随着经济社会 的不断发 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推进, “ 农民 ” 己逐渐离开 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 离幵乡村, 到城市里从事各类非农工作,如商贸、服务业、建筑业,多集中在服务 业。但无论身 处何地只要农业户口没变,依旧还是我们所称的农民。 本文将 “ 农民 ” 定义为具有农业户口,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业劳 动为主的农业劳动者,以及准备外出务工的劳动者。 1.2.2 农村实用人才的界定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为当地农村经济和科技、

25、教育、卫生、 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作出贡献,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得到群众认 可的优秀农村劳动者。 农村实用人才一般应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这是作为 一名农村实用人才的前提条件,强调实用性,不唯学历,不唯书本,只要有一技之长, 懂技术,善经营,能管理,就可成为农村实用人才。二是能够起到模范带动作用。能 在 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发展,具有普遍意义,可以推广,可以复 制。 三是对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这是衡量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标准。 如果 没有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即使知识再渊博,也不能算是农村实用人 才。 四是群众认可。没有群众

26、的认可,经营规模再大,效益再突出,也不能算是一名 合格 的农村实用人才。五是人才的创造性。这是区别于一般人力资源的重要特点。作 为一 名农村实用人才,应该是一般农村人力资源中优秀的一部分,具有高于本区域一 般水 平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收益。 1.2.3 农民培训的界定 “ 培训 ” 是指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 递、管理训诫行为。目前国内培训以技能传递为主,时间在侧重上岗前。为了达到 统 一的科学技术规范、标准化作业,通过目标规划设定、知识和信息传递、技能熟练 演 练、作业达成评测、结果交流公告等现代信息化的流程,让学员通过一定的教育训 练 技术手段,达到预期的

27、水平提高目标。 本文拟将 “ 农民培训 ” 定义为政府、专业合作社、企业等机构对农民进行的农业 和非农技能培训的非学历常规性学习教育,农民自行寻找培训机构也算在培训内。 1.2.4 农民培训满意度的界定 本研究所指的培训满意度,指农民在参与培训活动时,个体需求或愿望实现的一 种心理感受。如果需求或愿望获得满足,培训者感到愉快,即表示培训满意度高。反 之, 如果需求或愿望未得到满足,培训者感到不愉快,即表示培训满意度低。 “ 求学满意度 ” 即求学满意程度,是由李正辉、刘俊学在求学满意属性特征及 其实证研究中提出,它取决与教育需求主体对教育培训服务的预期同其认知的教育 服务水平的对比。 “ 求学

28、满意度 ” 未被普遍使用的原因主要是其运用在高校学生满意 度的研究中。由于本文研究对象是农民, “ 学生满意度 ” 从表述上不利于体现该研究 的特定身份,因此,本文将 “ 学生满意度 ” 和 “ 培训满意度 ” 进行概念替换。采用 “ 农 民培训满意度 ” 这个概念,以便于更有效界定学习主体、反映研究范围。 可 以看出农民培训满意度的复杂性,对其研究己经突破了单纯的心理学或经济学 意义而有着十分广阔的社会内涵。在本研究中,笔者倾向于从心理学和经济学两个角 度认识培训满意度的含义,主要考察参加培训的农民的心理需求、发展需求,包括农 民参 加培训的意愿以及农民对培训本身的需求。 13 国内外研究现

29、状 1.3.1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农民培训教育研究起步较早,充分运用了教育经济学思想。 A.Smith( 1776) 在国富论中论证了劳动者技能增长影响个人收入组成及工资结构。威廉 .配第 W.Petty ( 1880)用 “ 收入事项算术 ” 来估算各产业中劳动能力的差别。马歇尔( 1890) 在经济学原理中否定了 T.R_Maltlius ( 1798)在人口论中高估人口增长对生 产 资 料 压力 的 论 述 , 他 主 张教 育 对 于 提 高 劳动 者 素 质 及 工 作 效率 有 极 大 作 用 。 J.Schumpeter (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强调教育培训对经济繁荣和社会

30、发展的 重 要性。 K.Marx ( 1925)认为教育满意度己成为决定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 使 人全面发展的唯一办法。 F.Engds (1930)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 满意度和教育 相 结合,从而保证各方资源和教学成果实现利益最大化 ” 。 P.A.Samuelson( 1945)在经 济学中指出: “ 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教育满意度、减少文盲并加强劳动培训。 受 过教育的人会成为具有更高生产能力的劳动力,他们不仅能更有效利用资本、更适 应 技术的发展。 ”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前期经济学家在解释经济增长时,在考虑物质成本及劳 动成本增长之外,仍有很大一部分未能解释清楚,这一部分就

31、是所谓的 “ 成长剩余 ” 。 因 此,经济学家转而强调人力资本的增长价值。 80 年代中期, PauLM.romer、 R.lucas 等 经济学家就提出构建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并就人力资本的外在影响因素进行研 究。 E.RDenison (1986)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数量经济学理论把大量 “ 成长剩 余 ” 归因于成本要素投入,釆用的是人力资本概念,并强调以学习、教育为基础的劳 动 力技能的长期改善。 80 年代后期,随着教育投资领域及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诸 位 经济学家如 Byron、 Knight、 Johnson 也对我国不同时期的城乡教育投资收益率进行 研 究,主要是探寻培训满意度与教育投资差异化率的正负相关关系。 1.3.2 国内研究进展 与实践相比,我国专门农民培训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是随着 “ 三农 ” 问题 H 趋升 温,才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重视。通过对现有农民培训方面文献进行检索分类,研究 内容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3.2. 1 农 民 培 训 体 系 的 研 究 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宽、量大,仅仅依靠几个政府职能部门、培 训机构社会办学力量是很难完成的,针对此 种情况,很多专家学者提出我国建立一套 行之有效的农民培训体系,优化农民培训,促进培训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