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实验.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60277605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3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工程实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环境工程实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工程实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工程实验.ppt(5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环境工程实验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提纲提纲曝气充氧实验活性炭净化废水实验气浮实验离子交换软化实验旋风除尘实验混凝实验吸收法净化废气实验过滤实验吸附法净化废气实验固体废物堆肥实验混凝实验混凝实验一、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v1、通过本实验,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了解影响混凝沉淀的主要因素。v2、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v3、掌握综合设计实验能力。二、实验原理二、实验原理 v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胶粒间的静电斥力,胶粒的布

2、朗运动及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得胶粘具有分散稳定性,三者中以静电斥力影响最大。v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压缩胶团的扩散层,使电位降低,静电斥力减小。v布朗运动由稳定因素转变为不稳定因素,也有利于胶粒的吸附凝聚。水化膜中的水分子与胶粒有固定联系,具有弹性和较高的粘度,把这些水分子排挤出去需要克服特殊的阻力,阻碍胶粒直接接触。v有些水化膜的存在决定于双电层状态,投加混凝剂降低电位。有可能使水化作用减弱。v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或直接加入水中的高分子物质一般具有链状结构在胶粒与胶粒间起吸附架桥作用,即使电位没有降低或降低不多,胶粒不能相互接触,通过高分子链状物吸附胶粒,也能形成絮凝

3、体。三、实验步骤三、实验步骤v 1测原水水温、浑浊度及PH。v 2用1000mL量简量取12个水样至12个1000mL烧杯中。v 3设最小投药量和最大投药量,利用均分法确定第一组实验其它四个水样的混凝 剂投加量。v 4将第一组水样置于搅拌机中,开动机器,调整转速,中速运转数分钟,同时将计算好的投药量,用移液管分别移取至加药试管中。加药试管中药液少时,可掺入蒸馏水,以减小药液残留在试管上产生的误差。v 5将搅拌机快速运转(例如300500转分,但不要超过搅拌机的最高允许转速),待转速稳定后,将药液加入水样烧杯中,同时开始记时,快速搅拌30秒钟。v 630秒钟后,迅速将转速调到中速运转(例如120

4、转分)。然后用少量(数毫升)蒸馏水洗加药试管,并将这些水加到水样杯中。搅拌5分钟后,迅速将转速调至慢速(例如v80转分)搅拌10分钟。v 7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帆花形成的过程、帆花外观、大小、密实程度等,并记入表4中。四、实验结果讨论四、实验结果讨论 v1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简述影响混凝的几个主要因素。v2为什么最大投药量时,混凝效果不一定好。曝气充氧实验曝气充氧实验一、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v1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因素。v2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的 方法。v3测定几种不同形式的曝气设备氧的总转移系数KLas,氧利用率,动力效率等,并进行比较。二、实验

5、原理二、实验原理 充氧过程均属传质过程,氧传递机理为双膜理论,如图示在氧传递过程中,阻力主要来自液膜,氧传递基本方程式为:式中 液体中溶解氧浓度变化速率mg/Lmin;CSC氧传质推动力,mgL;CS液膜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C液相主体中溶解氧浓度,mgL;氧总转移系数;DL液膜中氧分子扩散系数;YL液膜厚 A气液两相接触面积;W曝气液体体积。(1)由于液膜厚度YL和液体流态有关,而且实验中无法测定与计算,同样气液接触面积A的大小也无法测定与计算,故用氧总转移系数KLa代替。将式(1)积分整理后得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KLa计算式。式中 KLa氧总转移系数。1/min或1/h;t0、t曝气

6、时间,min;C0曝气开始时池内溶解氧浓度,t00时,C00,mgL;CS曝气池内液体饱和溶解氧值,mgL;Ct曝气某一时刻t时,池内液体溶解氧浓度,mgL。三、实验步骤三、实验步骤v 1.自吸式射流曝气设备清水充氧试验步骤v(1)正确连接设备。v (2)计算投药量:v (a)脱氧剂采用无水亚硫酸钠。v 根据 2Na2SO3+O2=2Na2SO4v 则每次投药量g=G8(1.11.5)。1.11.5值是为脱氧安全而取的系数。v (b)催化剂采用氯化钴,投加浓度为0.1mgL,将称得的药剂用温水化开,由池顶倒人池内,约10min后,取水样、测其溶解氧。v (3)当池内水脱氧至零后,打开回水阀门和

7、放气阀门,向吸水池灌水排气。v (4)关闭水泵出水阀门,启动水泵,然后,徐徐打开阀门,至池顶压力表读数为0.15MPa为止。v (5)开启水泵后,由观察孔观察射流器出口处,当有气泡出现时,开始计时,同时每隔1分钟(前3个间隔)和0.5分(后几个间隔)开始取样,连续取15个水样左右。v (6)计量水量、水压、风速(ms)(进气管d32mm)。v (7)观察曝气时喉管内现象和池内现象。v (8)关闭进气管闸门后,记录真空表读数。v (9)关闭水泵出水阀门,停泵 v 2鼓风曝气清水充氧实验步骤:v (1)河柱内注人清水至3lin处时,测定水中溶解氧值,计算池内溶氧量G=DOV。v (2)计算投药量。

8、v (3)将称得药剂用温水化开由柱顶倒人柱内,几分钟后,测定水中溶解氧值。v (4)当水中溶解氧为零后,打开空压机,向贮气罐内充气。空压机停止运行后,打开供气阀门,开始曝气,并记录时间;同时每隔一定时间(lmin)取一次样,测定溶解氧值,连续取样10一豆5个;而后,拉长间隔,直至水中溶解氧不再增长(达到饱和)为止;随后,关闭进气阀门。v (5)实验中计量风量、风压、室外温度。并观察曝气时柱内现象。四、实验结果讨论四、实验结果讨论 v 1论述曝气在生物处理中的作用。v 2曝气充氧原理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v 3温度修正、压力修正系数的意义如何?如何进行公式推导?过滤实验过滤实验一、一、实验目的实验

9、目的 v1、观察过滤及反冲洗现象,加深理解过滤及反冲洗原理。v2、熟悉过滤及反冲洗实验的方法。v3、加深对滤速、冲洗强度、滤层膨胀率、初滤水浊度的变化、冲洗强度与滤层膨胀率关系以及滤速与清洁滤层水头损失关系的理解。二、实验原理二、实验原理 v过滤原理:滤池净化的主要作用是接触凝聚作用,水中经过絮凝的杂质截留在滤池之中,或者有接触絮凝作用的滤料表面粘附水中的杂质。滤层去除水中杂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滤料的总表面积。v随着过滤时间的增加,滤层截留杂质的增多,滤层的水头损失也随之增大,其增长速度随滤速大小、滤料颗粒的大小和形状,过滤进水中悬浮物含量及截留杂质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而定。当滤速大,滤料颗粒粗,滤

10、层较薄时,滤过的水水质很快变差,过滤水质周期较短;如滤速大,滤料颗粒细,滤池中的水头损失增加也很快,这样很快达到过滤压力周期。v反冲洗的目的是清除滤层中的污物,使滤池恢复过滤能力。冲洗采用自下而上的水流进行。滤料层在反冲洗时,当膨胀率一定,滤料颗粒越大,所需的冲洗强度便越大,水温越高(水的粘滞系数越小),所需冲洗强度也越大。v对于不同的滤料,同样颗粒的滤料,当比重大的与比重小的膨胀率相同时,所需的冲洗强度就越大。精确地确定在一定的水温下冲洗强度与膨胀率之间的关系,最可靠的方法是进行反冲洗实验。三、实验步骤三、实验步骤v1、将滤料先进行一定冲洗,冲洗强度加大至12-15L/sm2,时间几分钟,目

11、的是去除滤层内气泡。v2、冲洗毕,开初滤水排水阀门,降低柱内水位。将滤柱有关数据计入表1。v3、调整定量投药量,使滤速8m/h时投药量符合要求,开始投药。v4、通入浑水,开始过滤,滤速8m/h。开始过滤后的1、3、5、10、20及30min测出水浊度。测进水浊度和温度。v5、调整定量投药量,使滤速16m/h时投药量符合要求,开始投药。v6、加大滤速至16m/h,加大滤速后的10、20、30min测出水浊度并测定进水浊度。v7、将步骤3、4、5、6有关数据计入表2。v8、提前结束过滤,用设计规范规定的冲洗强度、冲洗时间冲洗,观察整个滤层是否均已膨胀。冲洗结束时,取冲洗排水测浊度。测冲洗水温,将有

12、关数据记入表3。v9、作冲洗强度与滤层膨胀率关系试验。测不同冲洗强度(3、6、9、12、14、16L/(s.))时滤层膨胀后的厚度,停止冲洗,测滤层厚度。将有关数据记入表4。v10、作滤速与清洁滤层水头损失的关系试验。通入清水,测不同滤速(4、6、8、10、12、11、16m/h)时滤层顶部的测压管水位和滤层底部附近的测压管水位、测水温。将有关数据记入表5。四、实验结果讨论四、实验结果讨论 v 1、滤层有空气泡时对过滤、冲洗有何影响?v 2、当原水浊度一定时,采取哪些措施,能降低初滤水出水浊度?v 3、冲洗强度为何不宜过大?活性碳净化废水实验活性碳净化废水实验一、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v1.通

13、过实验进一步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艺及性能,并熟悉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v2.掌握用“间歇”法、“连续流”法确定活性炭处理污水的设计参数的方法。二、实验原理二、实验原理 v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活性炭内部分子在各个方向都受着同等大小的力而在表面的分子则受到不平衡的力,这就使其它分子吸附于其表面上,此为物理吸附;另一个是由于活性炭与被吸附物质之间的化学作用,此为化学吸附。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以吸附量q 式中 q活性炭吸附量,即单位重量的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重,g/g;V污水体积,L;C0、C分别为吸附前原水及吸附平衡时污水中的物质浓度,g/L;X被吸附物质重量,g;M活性炭投加量,g;式中

14、q活供发吸附量,g/g;C被吸附物质平衡浓度g/L;K、h一一是与溶液的温度,pH值以及吸附剂和被吸附物质的性质有关的常数。连续流方式的活性炭层吸附性能可用勃哈特(Bohart)和亚当斯(Adams)所提出的关系式来表达 v式中t工作时间,h;vV流速,m/h;vD活性炭层厚度,m;vK速度常数,L/mgh;vN0吸附容量、即达到饱和时被吸附物质的吸附量,mg/L;vC0进水中被吸附物质浓度,mg/L;vCB允许出水溶质浓度,mg/L。三、实验步骤三、实验步骤v 1间歇式活性炭吸附实验v(1)自行配置一定浓度的有机染料水,稀释标样,做浓度与吸光度的标准曲线。(2)将活性炭放在蒸馏水中浸24小时

15、,然后放在105烘箱内烘至恒重,再将烘干后的活性炭压碎,使其成为能通过200目以下筛孔的粉状炭。因为粒状活性炭要达到吸附平衡耗时太长,往往需数日或数周,为了使实验能在短时间内结束,所以多用粉状炭。v(3)在六个500mL的三角烧瓶中分别投加0、100、200、300、400、500mg粉状活性炭。v(4)在每个三角烧瓶中投加同体积的过滤后的污水,使每个烧瓶中的 染料浓度与v活性炭浓度的比值在0.055.0之间(没有投加活性炭的烧瓶除外)。v(5)测定水温,将三角烧瓶放在振荡器上振荡,当达到吸附平衡(时间延至滤出液的有机物浓度值(颜色)不再改变)时即可停止振荡。(振荡时间一般为30min以上)。

16、v(6)过滤各三角烧瓶中的污水,测定其剩余吸光度值,求出吸附量x。v2连续流活性炭吸附实验v(1)将某污水过滤或配制一种污水,各项指标并记人表2。v(2)在内径为35mm,高为1000mm的有机玻璃管或玻璃管中装人500750mm高的经水洗烘干后的活性炭。v(3)以每分钟40mL200mL的流量(具体可参考水质条件而定),按升流或降流的方式运行(运行时炭层中不应有空气气泡)。本实验装置为降流式。实验至少要用三种以上的不同流速V进行。v(4)在每一流速运行稳定后,每隔1030min由各炭柱取样,测定出水COD值,至出水中浓度达到进水中浓度的0.90.95为止。四、实验结果讨论四、实验结果讨论 v

17、1.吸附等温线有什么现实意义,作吸附等温线时为什么要用粉状炭?v2.连续流的升流式和降流式运动方式各有什么缺点?气浮实验气浮实验一、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v 1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气浮净水方法的原理及其工艺流程。v2掌握气浮法设计参数“气固比”的测定方法及整个实验的操作技术。二、实验原理二、实验原理 v气浮法就是使空气以微小气泡的形式出现于水中并慢慢自下而上地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与水中污染物质接触,并把污染物质粘附于气泡上(或气泡附于污染物上)从而形成比重小干水的气水结合物浮升到水面,使污染物质从水中分离出去。v 产生比重小于水的气、水结合物的主要条件是:v l水中污染物质具有足够的增水性。v

18、 2加人水中的空气所形成气泡的平均宜径不宜大于70微米,v 3气泡与水中污染物质应有足够的接触时间。v 加压溶气气浮法就是使空气在一定压力的作用下溶解于水,并达到饱和状态,然后使加压水表面压力突然减到常压,此时溶解于水中的空气便以微小气泡的形式从水中逸出来。这样就产生了供气浮用的合格的微小气泡。v影响加压溶气气浮的因素很多,如空气在水中溶解量,气泡直径的大小,气浮时间、水质、药剂种类与加药量,表面活性物质种类、数量等。因此,采用气浮法进行水质处理时,常;需通过实验测定一些有关的设计运行参数。三、实验步骤三、实验步骤vl将某污水加药混凝沉淀,然后取压力溶气罐2/3倍体积的上清液加人压力溶气罐。v

19、2开进气阀门使压缩空气进人加压溶气罐,待罐内压力达到预定压力(一般为0.30.4MPa)关进气阀并静置10分钟,使罐内水中溶解空气达到饱和。v 3测定加压溶气水的释气量以确定加压溶气水是否合格(一般释气量与理论饱和值之比为0.9以上即可)。v4将500mL已加药并混合好的某污水倒入反应量简(加药量按混凝实验定),并测原污水中的悬浮物浓度v5当反应桶内已见微小絮体时,开减压阀(或释放器)按预定流量往反应量筒内加溶气水(其流量可根据所需回流比而定),同时用搅拌棒搅动半分钟,使气泡分布均匀。v6观察并记录反应筒中随时间而上升的浮渣界面高度并求其分离速度。v7静止分离约1030分钟后分别记录清液与浮渣

20、的体积。v8打开排放阀门分别排出清液和浮渣,并测定清液和浮渣中的悬浮物浓度。v9按几个不同回流比重复上述实验即可得出不同的气固比与出水水质SS值。四、实验结果讨论四、实验结果讨论 v 1绘制气固比与出水水质关系曲线,并进行回归分析。v 2绘制气固比与浮渣中固体浓度关系曲线。离子交换软化实验离子交换软化实验一、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v 1加深对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理解。v2掌握测定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的方法。二、实验原理二、实验原理 v交换容量是交换树脂最重要的性能,它定量地表示树脂交换能力的大小。树脂交换容量在理论上可以从树脂单元结构式粗略地计算出来。以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于交

21、换树脂为例v单元结构式中共有8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一个硫原子,其分子量等于812.01181.0083159994132.06184.2,只有强酸基因SO3H对中的H遇水电离形成H+离子可以交换,即每184.2g干树脂中只有 1克当量可交换离子。所以,每克干树脂具有可交换离子1/184.20.00543e5.43me。扣去交联剂所占份量(按 8重量计),则强酸干树脂交换容量应为5.4392/100=4.99me/g。此值与实际测定值差别不大。0.017强酸性苯乙烯系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规定为4.2me/g(干树脂)。v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测定前需经过预处理,即经过酸碱

22、轮流浸泡,以去除树脂表面的可溶性杂质。测定阳离子交换树脂容量常采用碱滴定法,用酚酞作指示剂,按下式计算交换容量:式中 NNaOH标准溶液的当量浓度;V一NaOH标准溶液的用量,mL,W样品湿树脂重,g。三、实验步骤三、实验步骤v 1测原水水温、浑浊度及PH。v 2用1000mL量简量取12个水样至12个1000mL烧杯中。v 3设最小投药量和最大投药量,利用均分法确定第一组实验其它四个水样的混凝 剂投加量。v 4将第一组水样置于搅拌机中,开动机器,调整转速,中速运转数分钟,同时将计算好的投药量,用移液管分别移取至加药试管中。加药试管中药液少时,可掺入蒸馏水,以减小药液残留在试管上产生的误差。v

23、 5将搅拌机快速运转(例如300500转分,但不要超过搅拌机的最高允许转速),待转速稳定后,将药液加入水样烧杯中,同时开始记时,快速搅拌30秒钟。v 630秒钟后,迅速将转速调到中速运转(例如120转分)。然后用少量(数毫升)蒸馏水洗加药试管,并将这些水加到水样杯中。搅拌5分钟后,迅速将转速调至慢速(例如v80转分)搅拌10分钟。v 7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帆花形成的过程、帆花外观、大小、密实程度等,并记入表4中。四、实验结果讨论四、实验结果讨论 v1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简述影响混凝的几个主要因素。v2.为什么最大投药量时,混凝效果不一定好。吸收法净化废气实验吸收法净化废

24、气实验一、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v1、了解用吸收法净化废气中SO2的效果。v2、改变气流速度,观察填料塔内气液接触状状和液泛现象。v3、掌握填料吸收塔吸收效率以及压降的测定方法。v4、加深对物理吸收体系(清水吸收)与化学吸收体系(碱液吸收SO2)的区别的印象。二、实验原理二、实验原理 v含有SO2的气体可通过吸收净化。由于SO2在水中溶解度不高,常采用化学吸收方法。本实验进行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性能的比较。化学吸收的吸收剂种类较多,本实验采用NaOH 或NaCO3溶液作为吸收剂。v实验过程中通过测定填料吸收塔进、出口气体中SO2的含量,可近似计算出吸收塔的平均净化效率,进而了解吸收效果。v实验中

25、通过U形管压差计测出一段高度填料塔静压差,从而确定填料塔的压降。v通过对比清水吸收和碱液吸收SO2,可根据实验数据认识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的差异。三、实验步骤三、实验步骤v(1)按图正确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系统是否漏气(肥皂水检漏)。将三通阀旋至旁通管线接通位置,并在液槽中注入配制好的5%NaCO3溶液。v(2)打开循环泵9,并调节液体流量,使液体均匀喷撒,并沿填料表面缓慢流下,以充分润湿填料表面,当液体由塔底流出后,将液体流量调到低于35 L/h。v(3)关闭打开吸收塔的采样阀,将三通切换到洗涤塔管线连通的位置,开启风机,并逐渐通过调节a、c阀调节空气流量,使得塔内出现液泛现象,仔细观察此时的

26、气、液接触状况,并记录液泛时的气速(由空气流量计计算)。v(4)逐渐减小气体流量,消除液泛现象,确定出工况的气体流量后,在该气体流量下,在吸收塔的采样阀e的情况下,通过三通切换和调节阀门g使得两条平行管线间的阻力系数基本相等。v(5)在三通阀为旁通管路情况下,开启SO2气瓶并调节其流量,使空气中的SO2含量为100ppm400ppm。v(6)切换三通阀至吸收塔管线,正常工作数分钟,待塔内操作完全稳定后,按表1,表2的要求开始测量并记录有关数据。v(7)在液体流量不变且空气中SO2浓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改变空气的流量,按上述方法,测取24组数据。v(8)实验完毕后,先关掉SO2气瓶,待12min

27、 后再停止供液,最后停止鼓入空气。v(9)采用清水(自来水)进行清洗,待流出液PH基本接近中性时,开启SO2气瓶并调节其流量,使空气中SO2的含量为100ppm400ppm。v(10)重复步骤(5)(7),进行清水介质的吸收实验,按表1、表2记录。四、实验结果讨论四、实验结果讨论 v(1)从清水河碱液吸收的实验结果所绘制的曲线,你可得出那些结论?v(2)通过实验,你有什么体会?活性炭吸附法净化废气实验活性炭吸附法净化废气实验一、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v1、深入理解吸附法净化有害废气的原理和特点。v2、加深对吸附过程和穿透曲线的理解。v3、掌握通过实验手段获得吸附床参数的方法。二、实验原理二、实

28、验原理 v活性炭是基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好的物理吸附性能而吸附气体中的SO2的,产生物理吸附作用的力主要是分子间的引力。v含污染物的气体通过活性炭床层,由于吸附速率的原因,形成一个传质吸附区,在稳定后,传质区沿气流方向向前推进。v床尾气流浓度一开始保持不变,逐渐升高直到接近进口浓度。三、实验步骤三、实验步骤v(1)启动并预热烟气分析仪。v(2)用SO2标准气体校验烟气分析仪。v(3)打开阀门a和d,关闭e,置三通阀c于吸附柱管线“通”状态,启动气泵,调节阀门a、d,使流量计流量为L/min(此时吸附床空塔气速约为)v(4)置三通阀c于吸附柱管线“旁路”状态,调节阀门f,使缓冲器5下游的总气体

29、流量计流量为25 L/min。v(5)打开钢瓶阀,通过减压阀控制低压表压力为0.12MPa。v(6)在装置排放采样口g通过烟气分析仪检测仪的采样头检测气流中SO2浓度,适当调节阀b至气流中SO2浓度稳定于20040010-6(体积分数)左右。v(7)切换阀c于“通”状态,记下此时时间,并观察排气中SO2浓度变化情况,待表头SO2值下降到最低点(一般2min左右)时,记下此时刻,以后每隔(通常取5min)读取一次SO2浓度,直至出口浓度达进口浓度的70%以上。其间,可通过e采样口确定进口气浓度是否稳定。v(8)关机:先关钢瓶阀门,将减压阀体中残留的SO2放尽后再关闭减压阀和出口阀;将烟气分析仪采

30、样管从采用口g拔出,用清洁空气清洗检测仪内部1020min;关闭气泵,将吸附饱和的活性炭从床中卸出。四、实验结果讨论四、实验结果讨论 v1、根据试验测定数据,如何设计试验周期较短(2h左右)的工艺?固体堆肥模拟实验固体堆肥模拟实验一、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 v1、有机固化废物的堆肥化技术是一种最常用的固体废物生物转换技术,是对固体废物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方式之一。v2、加深对好氧堆肥化的了解。v3、了解好氧堆肥化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二、实验原理二、实验原理 v好氧堆肥化是在有氧条件下,依靠好氧微生物的作用来转化有机废物。v有机废物中的可溶性有机物质可透过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被

31、微生物直接吸收,不溶性的胶体有机物质则先吸咐在微生物体外,依靠策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分解为可溶性物质,再渗入细胞。v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把一部分被吸收的有机物氧化成简单的无机物,并释放生物生长、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把另一部分有机物转化合成新的细胞物质,使微生物繁殖,产生更多的生物体。三、实验步骤三、实验步骤v1、将约40KG厨余垃圾进行破。v2、取少量厨余垃圾称重后,沥除水分,放入烘箱中烘干。再称重后,计算垃圾含水率。v3、将破碎后的垃圾投加到反应器中,一组控制供气流量1m3/(h.t),另一组控制供气流量3m3/(h.t)。v4、在堆肥开始第1、3、5、8天,分别取样测定堆体的含水率,记录堆体中央的温度,从气体取样口取样测定O2、CO的浓度。四、实验结果讨论四、实验结果讨论 u1、分析影响堆肥过程堆体含水率的主要因素u2、分析堆肥中通气量对堆肥过程的影响。u3、绘制堆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