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血清学反应.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60175955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血清学反应.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血清学反应.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血清学反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血清学反应.ppt(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动物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件-血清学反应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一、凝集反应一、凝集反应 1 1、直接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AgAg与相应与相应IgIg混合以后,混合以后,在电解质参与下,经过一定时间在电解质参与下,经过一定时间AgAg颗粒相颗粒相互凝集形成肉眼可见凝集块。互凝集形成肉眼可见凝集块。参与凝集反应的参与凝集反应的AgAg称凝集原,称凝集原,IgIg称凝集素。称凝集素。平板法和试管法平板法

2、和试管法2、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先将可溶性先将可溶性Ag或或Ig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有一定大小的颗粒载体表面制成固相的有一定大小的颗粒载体表面制成固相Ag或或Ig,再与相应的待检,再与相应的待检Ig或或Ag结合产生的结合产生的反应。反应。分为两类:分为两类:间接血球凝集反应(间接血球凝集反应(HA)间接血球凝集抑制反(间接血球凝集抑制反(HI)间接血球凝集反应(HA)阳性间接血球凝集抑制反(HI)阳性 阴性 二、沉淀反应二、沉淀反应p胶体状态的可溶性胶体状态的可溶性Ag(如细菌和寄生虫的浸出液、(如细菌和寄生虫的浸出液、组织浸出液、培养滤液、动物血清等)与相应组织浸

3、出液、培养滤液、动物血清等)与相应Ig混合后,经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混合后,经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p临床上常用于诊断炭疽、梅素、鼠疫、猪丹毒、临床上常用于诊断炭疽、梅素、鼠疫、猪丹毒、气肿疽等传染病。气肿疽等传染病。p沉淀反应分为以下三种:沉淀反应分为以下三种:实验管:实验管:4mm小管小管 已知已知Ig 层叠未知层叠未知Ag 交界面白色沉淀交界面白色沉淀环环对照管:对照管:4mm小管小管 已知已知Ig 层叠生理盐水层叠生理盐水 交界面无沉淀环交界面无沉淀环1、环状沉淀反应(环状沉淀反应(Ascoli反应)反应)2、絮状沉淀反应:将将Ag和相应在试管内或凹玻片上混匀,经

4、和相应在试管内或凹玻片上混匀,经过一定时间性,出现肉可见絮状或颗粒状过一定时间性,出现肉可见絮状或颗粒状不溶性沉淀物为阳性。不溶性沉淀物为阳性。如诊断梅毒的康氏反应,及用标准类毒素如诊断梅毒的康氏反应,及用标准类毒素测定抗毒素血清效价的絮状试验等。测定抗毒素血清效价的絮状试验等。3、琼脂扩散试验、琼脂扩散试验p单相琼扩:将已知(单相琼扩:将已知(1:10稀释),加入等量稀释),加入等量的的1%琼脂(琼脂(56)管(或平板)中,凝固后)管(或平板)中,凝固后,于其上(打孔)加待检,于其上(打孔)加待检Ag(孔中),置(孔中),置37湿合感作,湿合感作,2-3h后可见白色沉淀带。后可见白色沉淀带。

5、p双相琼扩:双相琼扩:1%琼脂凝胶制成平板后,在上面琼脂凝胶制成平板后,在上面按设计图形打孔,在孔内分别加按设计图形打孔,在孔内分别加Ag和和Ig,放,放密闭湿盒中,将使之双相扩散而形成沉淀带。密闭湿盒中,将使之双相扩散而形成沉淀带。单相琼扩单相琼扩 双相琼扩双相琼扩含已知含已知Ig琼脂琼脂 被检血清(被检血清(Ig)待检待检Ag 已知已知Ag三、补体结合反应溶菌反应:某些细菌(霍乱弧菌)与相应的抗体混合以后,如有补体参加,则细菌发生溶解的反应,称溶菌反应。溶血反应:红细胞与相应的抗体(溶血素)混合以后,如有补体以参加,则红细胞发生溶解的反应,称溶血反应。补体的特点补体的特点1、补体是酶类物质

6、,但均以无活性的前体形、补体是酶类物质,但均以无活性的前体形 式存在于血清中式存在于血清中2、动物血清中尤其以豚鼠血清含量最高,故、动物血清中尤其以豚鼠血清含量最高,故 多用豚鼠的新鲜血清作为补体的来源多用豚鼠的新鲜血清作为补体的来源3、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失活,经、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失活,经56度度30分分 处理即灭活处理即灭活4、补体本身没有特异性能与任补体本身没有特异性能与任何一组抗原抗体复合物相结何一组抗原抗体复合物相结合,一但结合后不再游离。合,一但结合后不再游离。5、补体不与单独的抗原或单独、补体不与单独的抗原或单独的抗体相结合。的抗体相结合。补体结合反应的概念补体结合反应(简称补反

7、补体结合反应(简称补反CFT):):是指在补体参加下,以绵羊红细是指在补体参加下,以绵羊红细胞(胞(Ag)和抗绵羊溶血素()和抗绵羊溶血素(Ig)作为)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补体结合反应的原理补反包括两个系统五种成分:补反包括两个系统五种成分:一是被检系统(溶菌系)中的一是被检系统(溶菌系)中的已知已知Ag、待检、待检Ig及仅供一组及仅供一组Ag-Ig系统反应的定量补体。系统反应的定量补体。二是指示系统(溶血系)中的二是指示系统(溶血系)中的红细胞和溶血素。红细胞和溶血素。首先是溶菌系统的抗原与抗体复合物与首先是溶菌系统的抗原与抗体复合物与补体相互混合后产生的反应

8、。补体相互混合后产生的反应。其次为了测知溶菌系统中补体是否被利其次为了测知溶菌系统中补体是否被利用,再加入溶血系(绵红细胞和抗绵溶用,再加入溶血系(绵红细胞和抗绵溶血素)作为指示系统,以观察因补体游血素)作为指示系统,以观察因补体游离所产生的溶血情况。离所产生的溶血情况。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不溶血为诊断阳性,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不溶血为诊断阳性,发生了溶血为诊断阴性。发生了溶血为诊断阴性。操作与结果n操练时,分两步进行:操练时,分两步进行:将待检系统的将待检系统的Ag、Ig与补体三种成加入试管内,与补体三种成加入试管内,于于37度水浴作用度水浴作用30分钟,然后加入指示系统,分钟,然后加入指示系统,于

9、于37水浴作用水浴作用30分钟,观察结果。分钟,观察结果。n结果观察:结果观察:不溶血为诊断阳性,发生溶血为阴性不溶血为诊断阳性,发生溶血为阴性四、中和实验四、中和实验l病毒或毒素与相应病毒或毒素与相应Ig以一定比例混合后,以一定比例混合后,经过一定时间,病毒丧失对易感动物的致经过一定时间,病毒丧失对易感动物的致病性,或消除毒素在试管内的溶血现象,病性,或消除毒素在试管内的溶血现象,谓之中和反应。谓之中和反应。l该试验既可在体外进行,也可在体内进行,该试验既可在体外进行,也可在体内进行,可利用小动物、鸡胚、活细胞等作试验。可利用小动物、鸡胚、活细胞等作试验。操作如下:操作如下:五、免疫荧光法

10、o荧光素:荧光素:如异硫氰酸荧光素(如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丽)、丽丝胺罗丹明丝胺罗丹明B(RB200)等受紫外线照射)等受紫外线照射后可发荧光(后可发荧光(FITC 为绿色,为绿色,RB200为玫为玫瑰红色)。瑰红色)。o荧光荧光Ig:将荧光素(染料)连接在提纯的将荧光素(染料)连接在提纯的Ig分子上,这种用荧光素标记的分子上,这种用荧光素标记的Ig。免疫荧光法反应原理免疫荧光法反应原理n荧光素与荧光素与IgIg分子结合后,并不改变分子结合后,并不改变其与相应其与相应AgAg结合的特性,当用这种结合的特性,当用这种荧光荧光IgIg对受检标本染色后,在荧光对受检标本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

11、观察,可见暗视野中闪烁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暗视野中闪烁荧光的细菌等,根据这种现象便能荧光的细菌等,根据这种现象便能对标本中相应对标本中相应AgAg进行鉴定和定位进行鉴定和定位。免疫荧光技术示意图免疫荧光技术示意图被检被检Ag Ag+荧光荧光Ig Ig 荧光复合物荧光复合物被检被检AgAg+标准标准Ig Ig+荧光抗荧光抗Ig Ig 荧光复合物荧光复合物被检被检AgAg+标准标准IgIg+补体补体+荧光荧光抗补体抗补体+补体补体 荧光复合物荧光复合物 六、免疫酶技术六、免疫酶技术免疫酶技术分类免疫酶技术分类免疫酶组化免疫酶组化:直接法直接法 间接法间接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检测Ag的双的双Ig夹心法夹心法检测检测Ig的间接法的间接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