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141449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顺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安顺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顺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顺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doc(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安顺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附 件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年11月附件一安顺市区域环境分析安顺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受区域影响较大。历史上,安顺市的地域开发较早,又是贵州省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地区,不仅履行了作为地区中心城市的职能,在较长一段时间,他的影响带动作用还辐射到毕节、黔西南和黔南等地区毗邻黔中的部分区域,经济活动得益于腹地资源的丰富性和结构的多样性,成为贵州省比较活跃的区域。贵昆铁路、贵黄公路为安顺市提供了同外界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和资金流的广泛交往渠道,时空距离的缩短加强了安顺市同黔中的联系,分工协作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在西部大开发中

2、,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的背景下,株(州)六(盘水)铁路复线建设、清(镇)黄(果树)高速公路的即将建设,隆(昌)百(色)铁路的规划,安顺市的行政体制调整,为安顺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可以肯定的是,安顺市在有序的组织和有利的制度指导下,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发展应置于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以区域因素的牵制与影响,区域与城市互动作用,引导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协调。影响安顺市的区域因素包括南(宁)贵(阳)昆(明)省际经济区、株(洲)六(盘水)铁路复线等省区间经济带合作与资源综合开发,并受到省区内黔中经济区的产业布局的影响。同时,隆(昌)百(色)铁路的规划,也为安顺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

3、极影响。一、区域影响因素分析(一)南贵昆经济区与西部大开发1、背景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重要的地域开发部署转移,是对西部地区进行综合开发的倾斜,是我国梯度开发由沿海向内陆地区的拓展和演进。西部大开发涉及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生态环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主要内容。在经济发展中,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的互补优势促成了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经济分工和区域合作,并通过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引导区域可持续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并向良性协调方向转化,华南部分省区的资金、技术和产业的转移沿着主要交通轴线向西南地区演进和介入,并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理念,促进了西南地区的产业发展和

4、生产力优化布局。西南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丰富的农业产品开发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支援了华南,又成为吸纳资金、技术的载体之一,促进了西南地区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进一步联合。广西、贵州和云南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三省区产业发展和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资源结构的互补性和合理性、交通可达性的改善为合作和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信息传输网的建设和完善、大中型项目的共同建设、大型基础设施的协调、区际地域资源综合开发的深层次展开,三省区的联系和合作将在各个层面展开。因此,统筹协调安排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与生产力布局、社会文明建设与旅游组织、制度建设与创新等宏观发展战略与对策构成三省(区)经济区

5、的前提。尤其是云南省的边境贸易、旅游开发和矿产资源开发、广西的出口贸易、旅游开发及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都是贵州可以利用的优势条件,可以弥补贵州区位上的不足和资源组合上的缺陷。2、范围和发展框架南贵昆经济区是以南宁、贵阳和昆明省区城市为核心,以连结三省区之间的主要交通线(包括南昆铁路、贵昆铁路、黔桂铁路和与之平行的国道线、国道主干线等)为轴,以省区为单元,依托于各地区中心城市和广阔的腹地资源构成的省际经济发展协作区。发展框架是:遵循点轴发展模式,以三省区省会城市贵阳、南宁、昆明为极点,以连结三点间的交通线以及延长线为轴,依托地区中心城市的带动,促进省区间地域整体性开发和引导生产力布局,通过极

6、化发展点轴地区,同时协调省际边界地区资源开发,充分利用广西及其与东南沿海便利的出海通道,云南省发达的边境贸易基础,扩展对外交往的渠道,带动广阔腹地协同发展。3、城镇发展根据三省区经济总框架,城镇发展有以下特点:省区间城镇发展呈多核心(以省会中心城市为中心),沿交通轴线城镇发展较快,是经济增长的重心;省际边界地区城镇在资源综合开发力度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有很大发展,为资源开发提供有力支撑和充分服务,并承接梯度传递的产业和技术,形成产业发展的增长极。三省区省际边界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山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城镇的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任务,还履行了扶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治任务。4、经

7、济区协作重点及重大项目协调发展区域优势产业。本区域的水电、煤炭、石油、天燃气、建材、有色金属、机械、电子、化工、烟草、食品、亚热带林果、旅游等,具有产业优势,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加强经济区联合与协作,各省区的产业优势可以转为区域优势产业。联合建设区域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联合发展区域对外经济贸易。联合发展区域市场;共同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区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流域治理和生态建设;制订和研究区域开发的政策措施和协作制度。5、对安顺市的影响安顺市是位于南贵昆经济区贵昆轴线上的地区性中心城市之一,区域要求安顺市在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城镇体系建设等方面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产业发展继续突出机械电

8、子、航空、能源工业、生物制药及化工工业地位,并以高科技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强化旅游业的地位并使其产业化发展,配合贵阳与南宁、昆明形成犄角的省际旅游环线。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镇布局和产业布局,在交通沿线形成工业化程度较高和专业化生产的基地,是全市优先城镇化地区。农村地域广阔、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因此,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工贸一体化生产。加大力度整治生态环境和城镇环境,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突破以县为单位的行政地域界限的范围,建立协调的安顺城市经济区,扩大对外开放的接触面,并在全市形成有序的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框架,组织建设地域生产综

9、合体,避免争夺项目、资金及重复建设等矛盾。(二)株六铁路复线和黔中经济区安顺市是株六铁路复线沿线经济带上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又是黔中经济区中重要的生产力布局中心,依赖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地域开发的推进,安顺市的区域地位将得到巩固和进一步提高。1、株六铁路复线建设株六铁路复线东达湖南省株洲市,西抵贵州省六盘水市,复线走向与贵昆铁路、湘黔铁路平行。株六铁路复线是国家政策向西部倾斜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将在实施全国生产力布局向西部转移的发展中,起到“承中启西”的作用,也是维系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重要轴线。株六复线贵州段现有6个城市,沿线基本上形成以农村经济为基础、以城市经济为龙头、互相支持、互为依托的

10、格局。株六复线建设,改善了贵州东西向交通联系条件,加强了贵州与湖南及华南、华中及东南沿海的联系。株六复线与内昆铁路、水柏铁路的建设,为六盘水市的资源综合开发乃至贵州西部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煤炭等矿产以运定产的窘境有很大改观,外运能力将有大幅度提高,有力地支援湖南、广东等省区的能源工业建设。充分利用沿线便利的交通,依托现有企业和城市,大力发展贵州省的煤炭、电力、铝磷、煤化工等优势产业,建设成为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安顺市是衔接黔中与黔西的锁钥和瓶颈,双重的影响要求安顺应更多地参与分工和合作,保持较大的势能优势,把梯度传递职责发挥得更好。2、黔中经济区建设黔中经济区是贵州省国土规划中所确定

11、的重点区域之一,它以贵阳市、安顺市为依托,涉及全省22个县(市、区)。区内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工企业基础较好,在全省生产力布局中居重要战略地位,是贵州的中心区。黔中经济区建设开发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水电、火电能源基地;发展铝、磷等原材料工业;发挥机械电子、轻纺工业优势,以粮食油料、烤烟为重点,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完善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商业、金融、信息等第三产业;依托设备、技术、信息、市场等优势,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加强环境整治,防治城市及工矿区的环境污染。3、对安顺市的影响强化安顺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职能,在株六铁路复线的区际经济分工和产业布局中担任重要角色,引导城市

12、功能的充分发挥和产业结构的积极调整。安顺市的农村腹地广阔,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区域环境整治压力大,与城市协调发展的中小城镇建设是安顺市中心城市参与大区域分工协作的后方保证和协调发展的基础,是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除建设交通轴线专业化城镇外,把建设农村专业化城镇、农村环境整治与农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协调解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城镇建设与发展矛盾。株六铁路复线沿线的产业分布和产业结构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尤其是湖南段的沿线的产业结构,层次高、结构丰富、调整方向明确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为安顺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调整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安顺市有目的发展优势产业的引导性增强,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避免产

13、业调整过程中的趋同现象发生。安顺市尤其要依托军工企业建立机械工业基地,同时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结合已形成品牌和形象的黄果树旅游,由点到面地推进旅游开发和组织丰富的旅游线路,推介全市旅游产品,使旅游业成为支柱,并带动以名优特产品为重点的民族工业发展。(三)隆百铁路建设1、隆百铁路隆(昌)百(色)铁路北起四川隆昌,南抵百色,是跨四川南片和贵州中、西部及广西百色地区的南北间铁路通道、它联结了成渝铁路、贵昆铁路和南昆铁路三条东西向铁路干线,接贵昆铁路于安顺黄桶。隆百铁路的规划冲击了安顺市的生产力布局秩序,西南地区物资流动方向的变化直接引导着安顺市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并影响到城市功能特征的转变。2、对安顺

14、市的影响安顺市作为乌江流域上游的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任务相当重,以城市为核心的资源开发不仅影响贵州的经济布局,还有可能地影响到贵州、重庆市的联动发展。隆百铁路的规划和建设,使安顺市与重庆、四川、广西的联系更为直接和方便。建设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布局刺激,而铁路沿线资源开发和生产力布局集中了几省区很大部分的能源、冶金、机构等工业企业,从产业发展上给予很大支持,同时物资流向的辐合使直接进入安顺的物流强度加大,直接引导城市功能的转化和城市空间的变化。乌江干流流域和隆百铁路的建设,延续了安顺市历史的区域中心地位和作用,并加强了安顺同四川、重庆和广西的直接联系,使合作的渠道更广更便

15、捷,方式也多样化。隆百铁路接贵昆铁路于黄桶,交通的辐聚即是物资的集聚,黄桶的用地条件相对较好,将成为发展转运加工工业、仓储业、交通运输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镇,再加上电力基地建设,扩大了从毕节地区获得丰富的煤炭支援的范围,为安顺市能源工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可望成为安顺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安顺市城市周围及沿交通轴专业化城镇的发展,疏解了中心城市的工业,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城市产业提供了多重选择,而中心城市与专业化城镇的联系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了地区经济整体性优势。二、安顺市的生产力发展和产业分析(一)发展框架安顺市的经济发展,围绕安顺市城市功能的强化和发挥,以贵昆(株六复线)铁路和

16、贵黄公路作为生产力布局的主轴线,是安顺市工业经济和第三产业经济布局的重心,同时也是安顺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依托。以隆百铁路作为生产力布局的辅助轴线,带动区内腹地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最终形成近“十”字型的生产力发展和产业布局框架。(二)产业分析1、基础产业安顺市的基础产业,包括农业、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农业在深化内部结构调整基础上,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应用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稳定农村经济和发展农业经济。能源工业的发展,在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前提下,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注意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提高利用效率,并把能源工业的发展作为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和保障,向环保型、节能型及高新

17、技术产业转化。2、主导产业安顺市的主导产业选择,要贯彻主导产业的选择思想,能带动整个地区产业发展,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大,能保进相关产业的配套和发展,并能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武装其他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主导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市场变化有着其阶段性,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也是阶段性的工作,产业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安顺市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主导产业的发展和选择也不同。对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主导产业包括:传统的资源型主导产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冶金工业。技术型及新兴的机械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民用航空工业、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产业等。旅游业3、产业结构分析产业

18、发展和建设,要求具有不断趋于成熟的结构体系,具有实力强大的主导产业和产业群;能不间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及新技术,不断补偿主导产业,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有合理的层次,产业之间建立一种支持、适应的关系。安顺市产业的结构发展,不仅着眼于现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为未来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作准备。三、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课题1、产业发展及导向研究2、区域综合开发的项目拟定和区域合作。3、区域环境整治和规划协调。4、人力资源开发计划。5、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6、城镇发展和城镇化研究。7、区域开发政策和制度创新。附件二:安顺市次区域产业城镇布局规划一、背景贵昆铁路、贵黄公路沿线,是安顺市工业集中和工业

19、化水平最高地区,尤其以西秀区及其周围邻近的幺铺、马官和普定、平坝、镇宁县的县城,既是产业布局的重点地区,构成了安顺市工业结构的主骨架,又是引导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区域。平坝黎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安顺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布局的热点。城市型农业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城市的发展并积极促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该区域还是衔接贵阳市和六盘水市,即贵州中部综合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和西部、西南部资源综合开发区的纽带,区域地位相当重要,是贵州西部、西南部加强同黔中联系的锁钥之地。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宏观背景下,安顺市沿铁路、公路交通轴线的中小城镇发展很快,尤其是引进资金、项目上取得很大

20、的成绩,许多大中型项目正陆续进入,形成了多头发展、齐头并进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并积极向专业化方向迈进。安顺火电厂规模为120万KW,厂址位于黄桶,围绕厂区服务的行业发展很快;青山工业园是安顺市城区工业疏散的一个范例,园区选择在轿子山镇;宋旗镇位于城市主要发展轴线方向上,土地利用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探索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和用地功能转换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七眼桥、大西桥、平坝县城、普定县城、镇宁县城的城郊农业、高效农业及非公有经济、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为安顺市小城镇发展创造出了一种模式,提供了一种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天龙镇、乐平、幺铺镇等城镇交通位置较好,交通运输及其服务业较发达,同时交通指向性

21、的工业进入性强,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企业生产体系;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及其轴线方向是贵州省“十”字型生产力和城镇布局轴线中横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顺市参与全省的生产力布局和分工协作的平台,有序的城镇、产业组织有利于安顺市整体性功能的发挥和区域整合,并降低内耗,提高效能。基于这些基本情况,在安顺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结合区域发展特征,同时,考虑城市功能的变化和空间结构的演化,需要有低于市域而高于城区总体规划并突破行政界限的区域层次分析(即次区域),这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健康和城市边缘地区的协调。规划力求通过有效的规划技术手段和发展方案提供合理的发展参考,协调次区域在产业及项目的选择

22、和发展、生态环境空间、土地整合利用、城市景观塑造、系统性的交通设施建设及城镇生产分工,形成安顺市的最佳投资区位和优先城镇化地区。二、次区域界定与范围规划的次区域是衔接市域与城区两个层次的中间层次,是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延伸和部分落实,又是影响城区总体规划和发展的中观因素。次区域的范围包括:安顺市城区、西秀区的大西桥镇、七眼桥镇、蔡官镇、轿子山镇、幺铺镇、龙宫镇、宁谷镇,平坝县的县城、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天龙镇、夏云镇、乐平乡,镇宁县的县城、丁旗镇、大山乡,普定县的县城、马官镇和白岩乡。全区国土总面积约1624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人左右。三、次区域现状及特征1、经济发展较快,生产力水平较高

23、,经济活动相对集中。2、工业生产体系初步形成,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发展加强了次区域生产联系,提升了参与外部分工协作的平台。3、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和城郊农业发达,加快了农业人口向非农转化。4、乡镇企业集中,逐渐形成规模,成为吸引外来企业、人口的重要渠道。5、城镇建设和发展较快,城镇密集、土地需求增大,土地的区域性综合利用和集约利用是解决人地矛盾、节约用地的重要途径。四、次区域规划的宏观影响因素1、株六铁路复线和清黄公路、隆百铁路和安织公路的规划建设是重大的交通影响因素;2、行政体制的调整和理顺提高了区域开发的综合协调能力;3、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了次区域整合;4、基础

24、较好的生产体系和渗透到小城镇的工业、农业专业化生产是次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5、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性政策因素深刻影响到次区域开发的内容和层次。五、次区域规划(一)规划思路利用贵昆铁路、贵黄公路较好的交通条件,结合株六铁路复线的建设、隆百铁路和清黄公路的规划,同时配合安织公路的改造,构建沿交通线的产业城镇布局轴线。通过次区域内快速交通干线和联络交通轴线的环线建设,把线状的产业城镇带和点状的专业化城镇联结构成整体,整合发展次区域产业城镇。(二)产业发展次区域产业,围绕农业产业化、高新技术发达、第三产业活跃的思路选择发展,形成优化的产业结构。1、第一产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在保证农业生产稳定条件下,继续加

25、强农业产业化工作,用科技成果武装农业,增加第一产业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商品率,以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农村差距。在既已形成城郊农业基础上,扩大范围和生产规模,保证城市生活物资供应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生产物资供应。结合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构成特色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专门化生产区域,在全市形成农业科技应用和示范基地。协调城镇建设的环境整治,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建设立体的农业生态景观,优化区域生态环境和提高城镇环境质量。2、第二产业次区域第二产业发展,突出机械工业、原材料工业、生物工程和生物制药工业、航空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基础产业保证电力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发展良好。充分发挥国有企业

26、的骨干作用,组建一批对支柱产业有较大带动作用、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实现高新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国际化,承担全市乃至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责任。3、第三产业配合大型交通设施清镇公路、隆百铁路建设,依托现状交通基础,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发挥区位优势,加强次区域的商业中心地位,运用市场调节机制,促进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业发展。建立建设社会保障服务事业,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基础。通过旅游策划和组织,大力发展旅游业。(三)布局方案1、布局轴线次区域的布局将形成斜“十”字型框架。优化安顺市城区产业结构,产业选择以为航空、机械工业等服务和配套服

27、务及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与平坝县城机械电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联动,构成次区域发展的横向产业城镇布局轴线;利用隆百铁路和安织公路与贵黄(清镇)公路的联结线,依托普定县城和铁路辐合点的黄桶工业园及镇宁县城,构成次区域发展的纵向产业城镇布局轴线。利用快速交通线把安顺市城区外围不同交通干线上生产基础良好、专业化程度高的大山、幺铺、马官、轿子山、白岩、蔡官和七眼桥联结起来,形成次区域产业城镇发展环,并成为城区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2、布局结构规划分两个片区进行产业城镇的发展和布局:以安顺市城区为中心,范围延伸到镇宁、普定县城之间的西片区,包括西秀区各镇(办事处)和镇宁丁旗镇和大山乡及普定县马官镇、

28、白岩乡在内,形成黄桶工业园、云马工业园、青山工业园、白岩工业园等专业化程度高的工业城镇和工业园区,通过交通组织发展幺铺、蔡官和七眼桥等新兴工业城镇和丁旗、马官等交通型城镇以及农业产业化发达的宁谷镇与龙宫旅游城镇。镇宁、普定不仅是县域中心,也是安顺市远郊产业布局协调的重点,梭筛是水源地保护区域;以平坝为中心,包括天龙镇、乐平乡,构成次区域的东片区,形成贵州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发展为龙头,天龙镇交通功能强、加工工业发达、旅游职能突出,乐平乡交通运输服务功能较强的城镇群体。(四)规划协调内容和实施措施1、规划协调内容产业发展协调次区域的产业发展,应建立在合理先进的产业结构上。产业发展应根据区域分工的

29、要求,结合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条件,建立起优势产业,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经济,同时有自我调节和发展的能力。突出产业发展的先进性。产业重点发展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和专业化工业城镇,为全市的工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形成龙头生产体系;把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次区域第三产业及工业生产发达区域;区域第一产业围绕为城市发展服务,城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既保障区域及更大范围的生活供应,同时向农业产业化和农、工、贸一体化迈进,克服传统产业弊病,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的特色区域,避免争项目抢资金和分散投资等各自为政现象,优先建立和形成生产的优势基地,以线串点带面发展。

30、人口与城镇化发展协调次区域是安顺市人口密集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同时也是人口构成较复杂地区:流动人口占有相当的比例,管理困难。人才素质极高,人力资源丰富,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发展较快,农业生产用地容易被城市建设占用。规划次区域城镇化发展应尊重现状,解决农村剩余人口进城问题,落实就业岗位,并集中建设村镇级工业小区,就地安置剩余劳动力;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实行有证管理和科学管理,便于提升城市品位和塑造城市形象,同时有利于城市社会问题的妥善解决。规划到2020年,次区域总人口达到17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11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0%。土地利用协调和旅游发展协调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

31、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编制次区域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用以协调城市开发与土地保护的关系,建立城镇用地储备制度,保障土地开发有序和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并成为引导城市空间优化的重要参考。安顺市是贵州省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充分考虑旅游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刺激和带动影响,组织城市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提高城市为旅游服务的职能地位,培育旅游产业。城镇用地发展要保证为旅游服务,形成旅游精品区位。城乡一体化发展协调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共同发展。城镇间的分工合作是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整体优质的捷径。城镇与农村间也存在着并应该强调的分工合作。农村确保农业生产稳定,为城市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供应基础,同时发

32、展农工贸一体化的加工体系和为农业服务的乡镇工业,成为城市工业体系的有效补充;城镇工业在层次上和规模上要高、大,生产先进,并能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业提供技术、管理、人才等支持和帮助,建立起非农产业发展型和农业发展型的互补型生产技术、管理、人才等体系。交通网络协调次区域规划能够有序地实施,有赖于综合交通网的建设。公路网建设是次区域综合交通的主体骨架。配合清黄公路建设,建成次区域东西向的快速运输干线,增强与外界交通的联系。建成普定安顺市城区宁谷鸡场往紫云的南北向交通联络线,打通南下公路通道。建成普定丁旗镇宁的西部通道,缓解普定方向往城区的交通压力和过滤过境交通。建成丁旗云马工业园轿子山蔡官七眼桥的城区

33、外围大外环,形成专业化和大宗企业物资运输通道。改造和提高等级,加强各城镇与主要骨干公路便捷的交通联系。铁路要依托隆百铁路建设,争取建成连通安顺电厂轿子山青山工业园的铁路西北环线。公共、公用设施建设协调及生态环境协调城镇间在公共、公用设施建设中要避免贪大求洋的倾向,建立大城市(大、综合、专业)中小城镇(适当、综合)的层次分明的设施体系,规模要能为广大农村提供服务及技术扶持。城镇供水、供电、通信及生活能源供应、环卫设施统筹规划和建设,充分集中建设资金和发挥设施的最大功能。市场建设形成特色市场、专业化市场,繁荣农村经济和城镇经济。在开发建设中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业生产项目的“三同时”制度必须严格执

34、行,避免新的污染源的产生。对原有落后的生产企业进行整改,保证环保达标,从终端控制向过程控制发展,适应生产工艺要求。加强流域治理和整体生态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发展。2、实施措施建立次区域统一的协调领导小组,共同组织实施次区域的规划建设活动。制定系统的规划实施制度提供制度保障。统筹项目引进和安排建设秩序,以便建设资金的投入和开发活动的规范化。理顺管理体制,深化城市体制改革,整合城镇发展。附件三:安顺市人口、用地规模预测专题报告一、人口、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概况 1、行政区划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西部,四邻分别与贵阳市、黔南州、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及六盘水相接,属贵州省黔中经济带的西端重要区域。安

35、顺市曾有两次较大行政调整。1996年1月,原属安顺地区的清镇市、修文县、开阳县和息烽县划归贵阳市代管和管辖;2000年6月,安顺地区撤销,设立地级安顺市,撤销原县级安顺市,设立西秀区。安顺市共辖1区5县共36个建制镇和44个乡(含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贵州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和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264平方公里,总人口252.29万人。2、城市规划从1956年起,安顺市曾先后编制了四次城市规划,其中1994年编制完成的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于1996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两次比较大的行政区划调整,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同时西部大开发等外部条件的改变,城镇化

36、的机制有了新的变化,城市发展处在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二)安顺市人口、用地现状1、安顺市人口现状2000年,安顺地区撤销,成立安顺市,行政区划与原安顺地区一致。撤销县级安顺市,设立西秀区(含开发区),实行市带县(区)的行政体制。安顺市范围包括平坝县、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西秀区,全市国土总面积9264km2,2000年全市总人口252.29万人,人口密度为272人/平方公里,全市非农业人口为38.77万人。由于行政体制的调整原因,在调研和搜集资料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沿用原安顺市(县级市)资料作为西秀区历史资料,名称统一为西秀区,其它县沿用原名,这样既

37、有利于资料的统计分析和整理,又尊重行政区划的延续和发展。下文中的安顺市指地级市,其统计数据沿用“安顺地区”资料。总人口及构成、分布2000年安顺市全市总人口为252.29万人,比上年增加了3.3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3.41。2000年全市非农业人口为38.77万人,占总人口的15.37%。城镇人口为65.2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5.9%。安顺市人口的性别构成中,女性人口为120.57万人,男性人口为131.72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9(女性为100)。安顺市的人口及构成分布见下表:2000年安顺市人口状况及分布简表 单位:人年 末总人口按性别分按城镇划分男女城镇农村合 计西秀区平坝县923

38、50普定县46988关岭县56196镇宁县44967紫云县29120注:人口数据系第五次人口普查数。19902000年安顺市总人口统计表单位:万人指标年份年末总人口非农业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备 注1990219.2930.3815.0396年以前资料为原安顺地区统计资料1991222.6330.551992226.3531.181993230.2731.971994232.1135.561995233.9535.6413.871996237.3136.0914.01997240.5736.6413.651998243.2736.8613.151999248.9437.3113.122000

39、252.29338.7713.41城镇人口及城镇化发展现状城镇人口的界定:是居住在镇一级以上政府所在地,比较集聚,享受镇以上基础设施常住人口和部分暂住人口的总和。城镇人口的构成包括常住人口和部分暂住人口,常住人口包括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暂住人口居留时间在半年以上的部分均作城镇人口的统计范围。在安顺市城镇人口的构成中,非农业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与城镇人口之间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系数。安顺市的城镇人口为65.2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5.9%。其中,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口33.5万人,占城镇人口的比例为51.32%。历年非农业人口与城镇人口的经验比例系数在0.50.7之间。200

40、0年分县(区)人口及城镇化水平一览表 指标县(区)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合 计252.2965.2825.88西秀区80.1138.3247.83平坝县34.059.2427.14普定县39.924.7011.77关岭县31.625.6217.77镇宁县33.724.5013.45紫云县32.882.918.85在城镇人口中,除西秀区外,其他县的城镇人口构成主体是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暂住人口规模较小,所占比例不大,全县的人口迁出迁入基本保持平衡。而西秀区作为全市中心,不但吸纳区外的人口进入,对本市其它县份剩余劳动力的吸引规模也相当大,每年的暂住人口多达数万人。外来人口

41、的进入带来了城市建设的压力,城市社会问题的出现不容忽视。西秀区人口及分布西秀区是安顺撤地设市后由原安顺市(县级市)改制成立的,辖区范围与原安顺市(县级市)统一。为了统计上方便和统一,所使用的历史资料均以原安顺市(县级市)资料作为西秀区的资料。2000年西秀区总人口发展到80.1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1.7万人,未落户常住人口0.66万人。2000年西秀区的城镇人口达到38.32万人,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47.83%。2000年西秀区人口统计表指标行政区域总人口非农业人口东街办事处2389823898南街办事处2202322023西街办事处2065120651北街办事处2770827708东关

42、办事处7144929925华西办事处4484219925幺铺镇5433616324宋旗镇264323388龙宫镇23757413宁谷镇397042230双堡镇317094561旧州镇383392132大西桥镇384902237七眼桥镇570446060蔡官镇535206281轿子山镇514728037新场乡16237460岩腊乡17700452鸡场乡16220851杨武乡27715578东屯乡26166369黄腊乡17057267刘官乡16059500开发区(西航)3852317924合 计城市建成区人口及其构成城市建成区涵盖了西秀区的六个街道办事处和开发区等的全部或部分,并拓展到宋旗镇境内。

43、作为西秀区和安顺市的中心城市,且又是贵州省黔中经济带西片的中心城市,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较强,人口集聚程度大。同时,西秀区下辖各乡镇与城区距离较短,交通便利,各乡镇有很大部分非农业人口的住勤分离,居家落户在城区。而且,周围部分农业人口的生产主要围绕为城市服务,其活动范围也集中在城市里,进入城区的意向选择也在逐渐增强。因此,城区人口除掉包括的几个办事处及开发区范围内人口外,还包括很大部分附近乡镇住勤人口和部分暂住人口。根据统计资料,结合地方规划部门提供的资料参考,并通过实施调查、分析,安顺城区人口规模约29.8万人,城区人口统计中每年变数较大在于受暂住人口的年变动影响。城区人口及构成统计表单位:万

44、人城 区 人 口 数29.8构 成非农业人口16.0建成区农业人口5.1暂住人口6.6建成区外农业人口1.6通勤人口0.52、土地利用现状全市土地利用安顺市全市土地总面积926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45ha,占土地总面积的66.95%;建设用地面积30344.43ha,占土地总面积为3.28%;未利用土地面积.12ha,占29.77%。农业用地中,耕地面积为.82ha,园地面积4994.89ha,林地.36ha。牧草地全为天然草地,面积.06ha。水面面积为10517.32ha。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21367.62ha;交通用地5822.12ha;水利设施用地3154.69ha

45、。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占21337.37ha,沼泽地1.75ha,沙地8.91ha,裸土地126.14ha,裸岩、石砾地.9ha,田坎42433.05ha。全市的耕地垦殖率较高,园地和林地利用潜力大,牧草地的质量不高,产量低。城镇用地结构不合理,功能分区混乱,利用效益差。在全市的建设用地中,根据城市建设用地的划分标准,位于城镇的工矿用地和一定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特殊用地都计入城镇建设用地中。安顺市全市城镇人口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均75m2左右。西秀区土地利用西秀区土地总面积.51ha,其中农业用地.53ha,占66.44%;建设用地8488.97ha,占4.92%;未利用土地49372.01ha

46、,占28.63%。农业用地中,耕地为69736.15ha,园地2508.91ha,林地30565.45ha,牧草地9688.85ha,水面面积2063.17ha。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5901.35ha,交通用地为1886.24ha,水利设施用地701.38ha。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1645.60ha,沙地5.85ha,裸岩、石砾地40281.29ha,田坎7439.27ha。安顺市城区建设用地规模安顺市城区用地规模总共为2360.0ha,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9.2m2。(三)存在问题1、总人口及城镇人口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总人口持续增长,但增长势头减缓,速度放慢,年增长规模减少。1990-1995年,安顺市总人口年均综合增长率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