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离线作业答案.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098872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原理》离线作业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德育原理》离线作业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育原理》离线作业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原理》离线作业答案.doc(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德育原理练习题参考答案一一、简要回答1、德育目标具体化及其必要性?德育目标具体化是指把国家(或学校)总体德育目标分解成不同工作阶段,或不同工作部门所实现的各种具体目标。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德育目标能否得以落实的关键。因为总体德育目标往往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缺少具体的操作性。如果不把它具体化,则难以使之在各项工作中或德育工作不同阶段中得以真正落实,总体德育目标与本校实际工作也不能达到真正结合。其次,德育目标具体化,对学生思想发展能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总体德育目标的实现过程表现周期长、要求高,是人在短期内所不能完全达到的。只有把它变为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有利于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看到努

2、力的结果,产生积极的成功体验。并对下一个目标充满成功的渴望。如果不把德育目标具体化,只是单纯用总体德育目标来要求学生,学生容易因为总体目标的笼统性而不知道从哪儿做起,进而还有可能对总体目标产生无望实现的感觉。只有坚持把总体目标具体化,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一步步达到总体德育目标的要求。最后,把德育目标具体化有利于德育工作效果的检查或评价,有利于准确了解德育总体目标实现的程度。如果工作各阶段没有具体目标,就难以清楚了解或判断各阶段工作是否符合总体目标的要求,以及德育总体目标的实现程度。2、德性之教为什么要注重心灵交往?心灵交往,即指人和人的那种情对情、心对心的交流、沟通和交往。心灵交往是人精神生活的需

3、要。心灵交往会使人给自身的德性赋予不同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心灵交往不仅能造就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还能使人从精神意义上来反观自己、把握自己。人会在心灵交往中,感受到精神生活的意蕴,不断吸收到精神生活的源头活水,从中彻悟人生道理,领略做人的意义。人往往总是在心灵交往中进行着“精神洗礼”。1、人的德性首先是一种基于心灵变化的生成和生长,是心灵对生活的经验、感受中的自我确定,心灵的变化,必然导致德性的变化,心灵的误区,必然导致德性的误区。心灵是德性成长的基础,德性反映着人的心灵,德性是心灵的“绿洲”。人的德性就是在这样的“精神洗礼”中生成着、发展着,这是人品德形成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2、作为培养品

4、德的德育,只有注重与学生的心灵交往,“育德之水”才能真正浇到“德性的根上”,因为,心灵是人一切言行的真实根源。进行心灵上的交流、沟通和交往,才能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灵,熟悉受教者的心灵,走进受教者的心灵,使自身的教育工作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另外,心灵交往会建立起师生间的互应互动的心理联系,这种联系意味着双方在心理上对各自的容纳性,以及可能进行交流、沟通、交往的意愿性。 心灵交往是德育教化的一个基本特性。学校如果没有心灵的交往和精神生活,就不会有真正的德育。真正的德育,人对人、心对心、情对情的沟通、交流和交往总是自然地发生着,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相反,没有心灵交往的德育,相互之间就不可能有实际的

5、精神交往,只能是一种死的教育。3、学校落实德育地位应予把握的主要问题?在实践中坚持落实德育地位和体现德育地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认识德育的多方面价值,在教育指导思想上要明确德育的重要性,给予德育高度的重视,不能把德育当成可有可无的工作。二是要善于把德育工作贯穿整体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各项工作中恰当体现德育。德育是整体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体教育中其它各育工作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三是虚功实做,全面落实(即组织落实、队伍落实、任务落实、措施落实),注重实效。德育是指向人的思想、观念的,因此它要求脚踏实地的虚功实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情感,才能澄清学生的各种认识

6、,使学生在自身的切实体验中学会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四是要内外统一,把校内外结合起来。德育工作要落实,要取得实效,必须内外统一,内外协调。五要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保证德育的重要地位及其顺利进行。德育工作无论是学校内部,还是学校外部都有着各种价值观念及干扰因素存在。如德育的功利化思想;重智轻德,只看分数,不问品行;将德育政治化、工具化,突出德育的社会功能而降低甚至抹杀它的育人功能。这些都极易淡化教育者的工作热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品德修养。另外,社会中存在的腐败、享乐、物欲至上等不良风气也同样严重干扰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在实践中扎实体现德育地位,必须努力排除各种干扰因素。4、德育对整体教

7、育的作用?德育是构成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身的活动,对整体教育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1德育反映整体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任何社会的德育,总是最明显地反映教育目的。因为任何社会的教育目的,在其表述上总是把对人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作为其内容的主体。德育与教育目的这种密切联系,使德育在整体教育中,最能本质地反映整体教育的社会性质(最为明显的地反映整体教育是为哪个社会、哪个阶级培养人),反映整体教育的发展方向。德育是和谐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德育,整体教育就难以显现全面发展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也不可能。因为这样必然会带来思想品德素质的缺欠,甚至是严重的缺欠。 德

8、育是全面促进其它各育发展的动力和能源。德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人思想品德的培养上具有独特的功能,而且对整体教育中其它各育的实施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是它能以其鲜明的社会性质对其它各育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目的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次它能为学校师生开展各育活动输入精神动力,提供思想认识上的先导,使其它各育的实施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有力条件;再次,德育能够培养学生从事其它各育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非智力因素,增强其它各育的实际效果。5、德育内容系列化及其必要性?(一)把德育内容序列化德育内容序列化是指根据德育目标和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把德育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有层次的序列化编排,使之成为稳

9、定的具有系统性的内容序列。德育内容序列化的必要性如下:是适应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所必需,人的思想品德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发展过程。适应人思想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德育内容必须要有连续性,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层次序列,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序列化有利于保持德育工作的稳定性,克服或避免随意性,保证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系统性;德育内容系列化也是古今中外有效进行德育的宝贵经验,在我国古代,德育工作就很注重内容有序,大学中讲到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例。宋代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也比较重视使德育内容表现出一定层次序列,他曾提出“小学做其事,大学穷其理”,即学生在15

10、岁以前,德育重在教他们“做事”,即做有关“洒扫、应对、进退、衣服冠履、言语步趋”等“细杂事宜”。到了15岁以后,应重在“穷理”,即研究事物之理,形成有关道德的理性观念。6、写出德育的概念,并简要谈谈你对德育性质或使命的理解德育即教育的简称,指对人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它是以人成长生活的意义及规范的内在建构和外在体现为根本旨要,通过多方面的涵养和培养活动,引导人品德得以建构和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除道德教育外,还包括涉及人生成长生活的其它品德内容,如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等。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德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

11、有不同的特点。德育的性质笔者理解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育德之性;其二是教化之性,具体表现在是心灵交往之教、是促进内生之教、是引发感悟之教。7、德育原理的学科价值和学习的意义?德育原理这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有其社会的必然性,而且对德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是这一学科对德育具有理性认识的价值。德育原理作为一门学科,是在德育活动不断发展,德育工作经验不断丰富,德育研究成果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能使人对德育有全面系统的理性认识,把握德育工作的规律,深化对德育的理解,增强人对德育工作的内在认识,形成一定的德育观。二是这一学科对德育具有理性指导价值。德育原理作为一门学科,它在研究德育问

12、题理论,阐明德育工作一般原理的过程中,蕴含着许多对德育实践意向的理性引导和指导思想。为解决和处理德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使德育工作实施及其问题的解决获得科学德育观念和意识的指导,引导德育实践理性发展。三是这门学科对德育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德育原理集对德育的哲学认识、社会学认识、心理学分析、教育学原理和德育实践经验总结于一身,它所阐述的德育理论、德育原则,所揭示出来的德育规律,不仅是德育实践的指导依据,而且也构成了评判德育工作是否科学、是否有效的潜在依据。根据德育原理所总结出的理论,可以衡量德育工作是否科学和德育工作效果的好坏,还可以对德育过程的得与失做出一定的诊断。8、学校德育内容表现

13、的基本类型有那些?在实际的德育中,德育内容表现不仅多种多样,而且还体现出不同的类型。 从学校的计划来看,德育内容分为计划性的内容和非计划性的内容。计划性的内容,即被明确纳入工作日程、作为明确工作任务的德育内容。这一类的内容,往往表现为有布置有检查、有明确的实施要求等。一般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确立的。非计划性内容,即指没有明确纳入工作日程,而因为偶然的需要而涉及的德育内容。从德育内容的存在特点看:德育内容分为显性的内容和隐性的内容。显性的内容即直接言说或表述价值、或规范问题的内容,它常常被作为人们直接学习或讨论的对象体现出来,或作为直接的学习任务。学校设置的专门的德育课就是较为

14、典型的代表。隐性的德育内容是指以潜在的、隐蔽的方式作用于人的价值内容和规范内容。通常以校风、教风、学风、舆论、人际活动或交往及制度要求等方式体现出来。从内容的性质来看:德育内容可分为规范性的内容和意义性的内容。规范性的内容,是对人的言行“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含有具体要求的内容。意义性内容是指以人的一生诸多问题(如生命价值、生活意义、幸福自由、理想事业、友谊爱情等)为主题的“道理”性内容,通常以“为什么要这样?”、“有何必要?”。二、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1、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正确)2、品德是人的心性(心理因素活动)和社会规范价值系统相互作用内生而

15、成的“合金”。(正确)3、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错误)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错误)5、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错误)6、德育为首作为重视德育的一种观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具体的工作原则,则是值得商讨的。(正确)7、日常整体教育中的德育,对于实现德育目标是无关紧要的,只能靠组织专门的德育活动才能实现。(错误)8、学校的德育课程,应根据人实际生活所涉及的品德问题来建构,而不应根据社会科学的(各学科)逻辑体系来建构。(正确)9、作为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既不应该、也不

16、可能单独完成人的品德发展任务。(正确)10、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错误)11、学校德育不应只是以各种规范约束学生,还应注重引导学生领略人生和生活的意义。(正确)12、(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具有不同特点和进行方式,因此,在(外在)教育中不可能会有自我教育发生。(错误)13、在教书育人这句话中,育人之意不只在于培育人思想品德这一方面。(正确)14、文本性的德育对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虽是不可缺少的,但也不能忽视非文本性的德育,因为文本性的德育却是十分有限的。(正确)15、在德育中,发展性德育目标对人品德的培养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主要在于终极性目标。(错误)16、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

17、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正确)三、问题分析1、有人认为,当代德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观念问题。请你分析:当代德育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不是这样?为什么?答案不是标准的、惟一的。笔者把要点简要谈一下。笔者认为德育改革中做根本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其次才是方式方法、内容、评价等等各方面改进的问题。因为思想是行为的指南,一切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参与改革之中的人的观念改变的问题,一个人观念的改变不是听几次报告、讲座,或者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参与和影响,然而,人们观念的改变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最前提性的条件

18、。2、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质,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要重在做人的基础。请分析这其中的道理。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之中各个方面成长的关键期,笔者认为尤其是他们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可塑性极强的一个时期,他们能够接受好的影响,也能快速地接受不良的影响;另外,他们一方面很自信,同时另一方面他们又很脆弱,所以这个时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思想品德的培养尤其重要,而在人的思想品德之中,做人,如何做好一个人,又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因为这个阶段的教育不能紧紧关注于或停留于宏大的、空洞的理想和目标想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而应是扎扎实实地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人应具备的

19、基本品质的教育是这个时期最为重要的。3、认识了解德育过程,其目的不能只是为了求得德育实施的模式,更为重要的是丰富对德育实施的认识,对德育的精髓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获得对德育实施进行操作的理念和原则。请分析这是为什么?正确的德育理念的确立,以及对德育原则的正确把握是取决于对德育过程的科学认识,否则科学的道德教育是难以实现的。理念和原则是进行具体的道德教育的指挥棒,是“源”,是“本”,如果没有对德育过程的科学认识,实际的德育是不会有成效的,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四、案例分析1、在某地召开的德育工作会议上,与会的一位负责德育工作的校领导抱怨学校不重视德育工作,说“学校整天上课补课,我们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

20、”。请分析:在学校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除了有“不重视德育”这一原因外,还说明了德育自身一种怎样的观念?你认为应怎样解决好“连时间都没有”的问题。答:还说明了把德育理解成为是一种独立的工作。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改变错误的德育观念,德育不是独立于整体教育之外而单独进行的,有效的德育是渗透于各育之中的,每一堂课都是很好的“德育课”,所以德育并不缺少时间,而是缺少正确的观念,缺少又实效的德育方式和方法。2、对什么是德育,有不少从内容上来界定它的概念。如“德育即道德教育”,“德育即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总称”等。请分析:这样界定德育有怎样的利弊?你认为德育原理怎样界说德育才能更好符合对德育的理解?这种

21、界定方式在说明了什么是德育的同时,也确立了德育活动的内容,已经在内容上做了一定的限定。但是也存在着三方面的比较明显的问题:其一是这些德育概念“各自为营”,缺少相互间的认可。其二由于这些德育概念在解说上的“各自为营”,往往使自身理论建构和实践展开的指向局限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这对于解释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可能是名符其实的,有助于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是什么样的。但对德育概念的这种解说,却不具有跨越历史时空的恒久性。往往会在不断变化的历史时空中,失去对新时代德育的解说与思考的确切意义,成为过时的概念。另外,这样解说的德育概念难以准确说明古今社会整个德育是怎样的。其

22、三是这些各持己见的德育概念,往往给现实很多人从事德育工作、思考德育问题带来困惑。“我们经常谈论德育,进行德育,但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德育”,有这一感觉的,大有人在,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3、本学期,某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社会的要求,要求各校要以德育为首,为切实保证德育的首要地位,某学校领导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进行什么教育,都要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请分析:这种对德育为首的理解在实践上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你认为应怎样理解和体现德育为首?为什么?答:德育的根本地位说虽然突出了德育的地位,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但容易被理解德育是首位,如果这样,在实践上不利于处理德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因为学校

23、教育中其它各育也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理论上没有轻重之分。笔者认为,以“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来言说较为合适。 为什么说德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首先,因为德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对整体教育发展具有巨大价值(如前述)。其次,因为这是教育目的决定的,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而德育方面的要求往往是教育目的构成的主体部分,古今中外的任何社会都是如此。在中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以利“化民成俗”,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是因为思想品德是决定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也是社会衡量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教育要促进

24、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社会价值,就不可忽视德育地位。德育是个体社会化及其社会价值提高不可缺少的。德育的地位说明,德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无关紧要的。更不是“软”任务,“虚”任务,而是一项重要的关系社会稳定、个体发展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问题。这样言说德育的地位,并不是否认德育为首的地位观。主要是因为这样更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德育与各育的关系。德育为首,呈现了重视德育的一种意识,并为德育的整体教育和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指向。这是能使人较为清楚看到德育应处于怎样的位置的。作为重视德育的一种观念,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具体工作的绝对化原则,则是值商讨的。作为重视的一种观念,“首位”是一个具有形容性的

25、概念,强调的是的不可忽视性,对首位的东西都忽视了,这是不应该的。但是如果把首位作为实质的量词和序词,绝对化地要求具体的教育实际。那就意味着,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进行什么教育,都要首先进行教育。这样势必造成教育的尴尬局面,陷入机械的僵局。所以需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德育为首。在实践中正确体现德育为首,既要保持一种“绝对”性,也要保持“相对性”。所谓绝对性是指德育在长远教育工作中的不可忽视性。不能视为可有可无的,应在长远的教育工作中,使它在各项工作之中得到体现。所谓相对性,即指德育相对于各育处于薄弱状态,或根据某种际情况需要,在某一时期对德育工作有所侧重。学校教育是整体的。但并不意味着工作上各育平

26、分秋色,始终体现量的对等性。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针对某一育的薄弱性,在某一阶段对某一育有所侧重,以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变。这种有利于整体教育工作的有所侧重也是应当的。五、联系实际论述:1、多元化社会生活条件下学校德育应如何看待和把握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问题。(一)多元化社会现实及其对德育的挑战 1、多元化:学校德育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 多元化并不是当今社会特有的现象,但它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表现得如此强烈,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开放国家在谋求现代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和因素。多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第一,改革取代保守,开放取代封闭,特别是

27、改革开放之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而带来的思想解放,使多元价值生存空间逐渐生成、迅速扩大。第二,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变革旧的体制和确立新体制的过程中,导致人们思维视角的转换。思维视角的历史转换,又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巨大变化。第三,改革开放使社会结构和单一的所有制关系得到了改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他们在社会市场经济和生活方面都具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第四,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在广泛地与世界交往与合作之中,各种思想、价值观念、文化等大量涌入。正是上述原因,使当代中国无论在价值取向上还是在观念上,无论在生活方式还是在思维方

28、式上,无论在评价标准上还是在经济发展上,都呈现出一个多样化的现实世界,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学校德育也是如此。 2、多元化社会现实中德育面临的挑战在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多元的碰撞与互补,使学校德育既面临着使自身焕发活力的新机遇,又面临巨大的困惑和挑战。首先,是多样化价值观的存在对以往“一元化”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挑战。其次,是多样化的社会现实对以往的学校德育观念提出了挑战。再次,是多元化社会现实对学校德育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最后,是多元化社会现实导致德育环境的复杂化。(二)多元化社会现实学校德育内容建构的基本选择 多元化是学校德育不可逾越的社会现实,回避不了。正视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及其所具有的利弊

29、影响,面对多元化社会对学校德育的种种挑战,学校德育必须主动地调整改革以往的观念、价值体系和教育的方式。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要在自身运行中,体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1、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 “一元化”的德育是历史上一切落后、封闭、专制式社会的主要特征。它在帮助社会确立统一的价值导向,整齐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面确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绵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或保持价值观方面功不可没。但它在历史的进程中往往过分强调对“一元”的服从或信仰,有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僵化、保守,甚至漠视人的个性,这种教育是值得反思和批判的。所谓“一元”主导,就是要坚持把能够有效凝聚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或国家切身利益和良好人

30、性品质的价值体系摆在教育的主导地位,当作施之以教的主体内容。也就是说,要以能够支撑起一个国家民族精神脊梁和志气、培养良好人性的思想价值体系作为德育的核心,使其在人的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在当前社会多元化的条件下,不能抛弃“一元”,必须坚持“一元”的主导地位。 坚持“一元”的主导地位,并不是无视多元的存在。“一元”主导不是一元唯一。“实际上,只有在文化上是多元的,才可能是可行的:一致性在人类领域里可能像在自然领域一样是极其有害的”。因为,在实际的社会发展中,一元化的观念体系不可能完全地、完整地、毫无遗漏地把握人类和自然的无限存在,解决所有的问题。“一元”主导,多元并存,意味着承认“一元”以外的多元存

31、在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含有一定的积极价值,它们在社会的某一方面或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具有它存在的价值。当然,不能否认在“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状态中,“一元”与多元之间难免会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这并不意味“一元”与多元完全没有并存的可能性。在“一元”与多元之间,除有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可能性外,还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可能性。2、一元主导应有的品性 坚持“一元”为主导,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不应把这里的“一元”视为僵化的,更不应把它看成是封闭的。我们现在强调“一元”主导必须赋予它新的品质:一是“一元”要有容纳性。既保持与其它各元的共存,同时又能不断从多

32、元存在中吸收借鉴有益的因素,这是一元得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所在。二是“一元”要有开放性。只有坚持开放性,才会不断增强“一元”的容纳性,实现与其它各元的互补互换,更好地走向世界。三是“一元”应具有普适性,就是说,所确立的“一元”,它所含有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各种准则和规范应具有普遍的社会适应性,体现对社会所有成员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元”不具有普适性,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难以承担起主导性的使命。 总之,在“一元”和多元关系上,必须要打破他们相互对立的思维模式,改变二者完全对立的偏见。一方面,“一元”主导不应僵化保守,要具有普适性。另一方面,在看到“一元”与多元存在难以消除的矛

33、盾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之间互补共生的一面,使多元成为“一元”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不同文化的人所信奉的许多不同观点和观念,只要互不对抗,就能使当代世界增添丰富的活力。”2、德育是整体教育的必然使命。学校德育的经常性工作应在整体教育中来进行,而不是以整体教育(教学)之外的活动来表现德育的经常性。这主要是因为: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这意味着整体教育中蕴含十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德育资源),注重整体教育中的德育,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各育”的这种互含性,决定了“各育”的互为

34、性。使得每一育的开展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为其他各育的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体教育中进行德育,会使德育得到整体教育的烘托;同时应看到学校中的“各育”,都统一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都是整体教育目的所要实现的任务。“各育”与教育目的的这种联系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每一育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每一育所要完成的任务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育所要完成的任务。德育的任务和目的,无不包含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从现实来看,整体教育中的德育,能使全体教育工作者自然界入其中,发挥多方面的影响作用。这是整体教育(教学)之外

35、的德育很难做到的。以上这些都说明,德育虽有其独特性,但它的日常进行应是与整体教育融为一体的。 强调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并不是要抹煞德育的独特性,并不是要把德育消融在整体教育之中,否认德育的不可代替性,这样的话也是对德育地位的否定。强调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也不是要求学校德育不能独立地进行一些活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倒真是抹煞了德育的独特性。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这类活动当作德育的全部或主体,来代替德育应有的全部形式。略二一、简要回答1、在德育中指导学生品德修养应予把握的主要问题? 答:(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要注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修养目标和方向。选择什么样的修养方向,决定人思

36、想性质,我国的德育。一定要牢牢坚持个人修养与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提倡和鼓励学生按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道德要求进行积极的自我修养,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辨别是非,帮助学生确立和选择正确的修养方向。如果只注意使学生产生自我修养的需要而忽视他们自我修养的方向性,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盲目性甚至误入歧途。因此,教师要时刻关心学生修养的方向,经常分析和研究学生自我修养状况,对缺乏正确修养方向的学生应予以耐心疏导。帮助他们划清社会主义所提倡的自我修养与剥削阶级、与人文主义的“自我完善”的界限,使学生按照社会主义要求来自觉进行修养。(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还要避免出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对社会实

37、践和社会发展能产生积极作用的修养才是真正的修养,而这种修养不能离开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不能离开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和交往。因此,要善于帮助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和投入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积极参加集体的各种活动与交往,积极投入客观世界的改造中去,使学生从中不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不断增强他们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修养的自觉性。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还要善于教给学生自我修养的方法,帮助他们找到修养的良好途径,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2、教学德育功能乏弱主要原因? 一是教学观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一种表现是,把教学单纯理解或看成传授知识的活动,把教学表征性的方面当作了教学的实质,没有认识到教学是以多方面课

38、程的系统传授和学习为其主要表现特征,以促进人多方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规范性的教育活动。这种对教学的理解是及其片面的,在实践上必然会降低或窄化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也自然谈不到德育功能。另一种表现是功利化的教学取向,这种功利化的教学观,导致实践上的教学极为重视如何能给个人带来利益的观念和知识技能,其结果是教学中的德育越来越被淡化,越来越远离人文精神和道德文化。二是德育工作习惯及评价习惯上的片面性。运动化、活动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我国德育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活动对学校德育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贬低活动、忽视活动不对,但德育工作总是习惯于高活动,甚至把它唯一化,而忽视教学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 三是体制上的条

39、块分割。现在中小学校普遍没有教务、政教和总务等职能部门,这种体制对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影响的。这在管理上是无可非议的 , 但这难免不使教学和德育成为问题。按理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全校的共同任务,但说是这样说 , 而实际上却难以如愿。四是教师工作评估导向上的片面性。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 , 教师评职、晋级的条件、标准得到一定改进 , 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教学方面的指标比较硬,具体 , 可衡性强。而德育方面的指标则比较笼统模糊 , 可衡性差。这种教学指标硬、德育指标软的状况 , 使一些学校在对教师工作评价上自然比较注重可比性强的教学指标 , 教学指标也无形中成

40、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方面。而德育方面的指标由于笼统模糊而受到忽视 , 成为评价教师的虚软的、非主要的方面。五是教育力量利用上的偏差 , 过多重视班主任作用 , 忽视挖掘利用广大教学人员作用的发挥。3、开放式德育及其特点? 开放式的德育并不意味着反对在校园内(或班级内)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不意味着什么活动都要搬到校外(班外)去进行。其实,开放式的德育产不否认学校教育,只要外不要内。它是指在力量参与、信息交流与沟通、活动领域、实施过程、组织网络、管理工作等方面有内有外、内外结合的一种教育思想及工作方式。特点为:德育工作不是自我局限在本校范围内,而是有内有外。既有向外展开,又有向内引入。不是封锁外界现实的

41、影响,无视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各种方式求得内外影响的一致性,通过内外结合来控制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利用积极因素来影响学生。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德育并不是反对在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是反对单纯在校内或单纯在校外的片面做法,重视内外的一致与结合。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树立正确的开放意识十分重要。4、如何确立班级目标才有利于它更好地实现?目标的确立应根据教育目的,要符合学校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班集体的目标必须体现马卡连柯说的“前景路线”原则。也就是说,要有明确的方向,远大的志向,使学生看到前途和充满希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远目标。但光有长远目标是不够的,因为长远目标的实现往往是一个比较复

42、杂和困难的过程,一定时期内很难看到效果,这反过来又会减弱学生的奋斗情绪,降低积极性。所以还应注意设立近期的、经过大家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把学目标分解为若干具体目标或阶段目标,这样的目标能使人在短期内看到成效。能尽快让学生获得成功,尽早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增强信心和勇气去实现下一个目标。目标的难易程度要适当,目标的提法要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要鲜明、准确具体生动,富有吸引力,号召力和鼓动性,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5、德育方法的总体把握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方法的有效性,应在整体上注意以下问题:(1)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以启发引导的思想作指导。启发引导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

43、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探讨中获得人生的意义和行为准则。(2)要注意研究和把握好制约方法有效性的因素。德育方法的有效性受多种因素制约,如不正确的教育观、僵化甚至对立的师生关系、不遵守方法运用的基本规则,运用方法时缺乏灵活的机智都会影响德育方法的有效性。在教育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和尊重受教育主体的积极主动性,避免强制和压服,把方法的运用建 立在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3)要处理好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古往今来,德育实践的发展使它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方法,这其中一些反映德育规律的行之有

44、效的方法是我们今天的德育应予以借鉴和继承的,那种借方法的时代性而否定传统方法的借鉴性和继承性的虚无主义是错误的,反过来说,那种以传统方法继承性为由而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不主动探索创造新方法的保守主义也是不对的。在当今的时代,我们要注意把方法的继承性与创新结合起来,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4)要重视和发挥方法的整体效应。因为,制约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它决定了运用多种方法的必然性。解决人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绝不是孤立地使用某一方法就能奏效的,各种方法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但也都它们自身的局限性,要使每一种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也需要有其他的方法与

45、之相配合。(5)要以科学的方法论作指导。科学的方法论不仅含有各种类型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且含有科学的方法论,如: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事物的质变量变、对立统一等,这些对于我们进行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都是在选择和运用德育方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6、为什么说教育爱具有陶冶价值? 教师尊重关爱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良好的陶冶作用和示范作用。在关系和谐心理相融,感情相通,乐于相互交往,易于相互沟通的气氛中,师生之间不仅相互尊重信任,同时还常常伴随相互学习的行为,教学相长能得到最明显的体现。从教师这方面来说,他除了从学生那里觉识自身教之所长教之所短和学生

46、的长处外,他自身许多良好的言行和情感也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感情陶冶、人格陶冶等,教师的这种态度和行为能对学生的为人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在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尊重关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爱的温暖,而且能感受到人格的真善美所在。使他们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中体验到如何待人,如何为人,懂得真诚与合作的价值,感受到人世间生活的美好,从而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真诚助人的品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许多教育家都强调,教师只有尊重信任学生,关爱学生,才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7、德育原则及其基本特点和作用? 德育原则是处理德育过程中各种各样关系和矛盾的一般规则和基本要求。它主要针对德育过程

47、中的各种问题,回答“为什么要这样”、“该怎么这样办”的问题。德育原则反映人们对德育工作的主观认识。但这种认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对教育目的、教育规律、德育实践及其经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 基本特点:一是时代性,一定的德育原则是与其所处的社会要求、教育目的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二是理论性,德育原则指导实践但并不是实践本身,它是对德育实践某一问题或一般问题加以处理和解决的理性要求,具有明显的理论色彩,体现出一定的德育观念。三是规范性,德育原则不仅反映德育工作观念,而且还为怎样把观念变为有效的实际行为提出一般的要求。 作用:一是对德育工作的指导作用。德育不仅反映社会及其

48、教育目的对德育工作的要求,而且也是人们对教育规律、教育实践经验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正确反映。因此,它对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二是对德育工作的评价作用。德育原则不仅能为人们处理、解决各种关系和矛盾提供一般的策略性要求,而且还反映出一定的德育要求、德育思想、德育价值取向等。能为检查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评价依据。依据德育原则来评价德育工作,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8、品德评价法及其必要性? 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人对自身思想品德行为的调节或认定,不仅是依据主观上的自我认识,而且常常是依据客观外界的评价来进行的,由此,使得品德评价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其思想品德行为经常带有不稳定性。他们自身的长处或不足,需要经常予以评价才能获得强化或矫正。思想品德评价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重要方法。 品德评价法的功能在于:使学生从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中了解、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能强化学生的积极因素,矫正和克服消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