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工学院简介.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097358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阳工学院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洛阳工学院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洛阳工学院简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阳工学院简介.doc(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目 录河南科技大学简介1报考事宜说明3硕士授权学科简介5硕士生招生目录20考试参考书31河南科技大学简介河南科技大学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2年3月由隶属原机械工业部的洛阳工学院和省属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位于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洛阳市。学校占地5000余亩,图书馆藏书171万册,中外文期刊1200余种。学校建有中国教育科研网豫西地区网络中心,设有附属工厂、附属医院、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等教学实习基地80多个,其中第一附属医院为豫西地区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和“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学校学科门类众多,现有56

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工学、管理学、理学、医学、农学、经济学、法学、文学8个学科门类。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可招收博士研究生,23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5个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17个学科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权,已形成了博士、硕士和学士三级学位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校各类在校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近3万人。学校科研基础扎实、条件完善,现有河南省重点学科9个,省级特聘教授设岗学科8个,还设有“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显微外科研究所”等一批省级研究基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三种版本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3、其自然科学版在教育部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获一等奖。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92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22人,博士、硕士生导师326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科技功臣、优秀科技专家等高级人才200余人,共享院士5人。学校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同美国、日本、英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的近2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起了友好协作关系,并已同日本冈山理科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签订了互相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合作协议。此外,洛阳国家级工矿企业、科研院所众多,为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养高质量研究生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热忱欢迎报考我校研究生

4、!报 考 事 宜 说 明一、 2006年我校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400余名(非定向、定向、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研究生)。我校实行弹性学制,学制23年。自筹经费研究生需要交纳一定比例的培养费,定向、委托培养交费按协议执行。二、 报考我校定向、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研究生者,请在网报信息中注明,报考专业不限、年龄不限,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三、 同等学力人员报考条件: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成人应届本科毕业生按同等学力报考;同等学力人员不能跨专业报考;同等学力人员在复试时须加试两门专业课,加试科目根据报考学科要求结合专科阶段所学课程确定。四、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政

5、治、外国语、基础课、专业课。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其中外国语、政治满分为100分,基础课和专业课满分为150分。政治、外国语(除外语专业外)、数学、西医综合考试科目均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专业课由我校自行命题。五、 研究生报考分两阶段:1、网报:请考生于10月上旬登陆查询;2、现场确认:具体时间为2005年11月10日左右。考生在网报时务必准确填写个人信息,如因网报信息不实影响录取由考生本人负责。六、 考生务必按招生目录上的对应专业,选取对应的考试科目。招生专业目录中设有考试科目、参考教材一览表,供考生查阅。七、 目录中的各专业“招生人数”一栏的数字为参考数字,实际录取人数按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和各

6、学科实际上线人数确定。八、 学校不提供邮寄参考书服务,需要招生简章及往年专业课试卷者,可来函索取。学校名称:河南科技大学单位代码:10464电 话 :0379传 真 :0379邮 编 :联 系 人:陈瑞琳Email :yjsc各学院研究生招生联系电话学 院联 系 人联系电话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汤黎明0379 材料与科学工程学院贺俊光0379 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毛鹏军0379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郭跟成0379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时清亮0379 建筑工程学院宫 静0379 食品与科学工程学院董铁有0379 经济与管理学院余 沛0379 外国语学院张 吉吉0379 第一附属医院杨建学0379 硕士授权学科

7、简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本学科基于网络制造和数字化集成制造理论研究机械产品和零部件的现代制造技术和方法,开发高效、智能、精密、实用的制造装备。本学科是河南科技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依托本学科设有河南省高校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学科设有特聘教授岗位。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4人,其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人员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及技术带头人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本学科已培养硕士生100多名,其中近60人考上博士生,合作培养博士生9人。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造就了一支专业理论扎

8、实、学术造诣较高,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逐步形成了以网络和数字化制造、精密测量与误差补偿技术、智能制造与控制技术、传动件先进制造技术等在国内有显著特色的研究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本学科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已培养硕士研究生近70人,一半以上考上重点大学博士生。本学科发挥机械电子工程、流体传动及控制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已形成机电液系统仿真及机器人技术、机电系统测控技术、电液控制工程及智能系统、气动电子技术等多个研究方向。本学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 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近年来承担或完成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近40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奖一项,省部级奖10项,科

9、研总经费500多万元。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被EI收录16篇,ISTP收录25篇。机械设计及理论()本学科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研究机械产品在高速度、高可靠性、精密传动、低噪音条件下的设计理论并开发实用设计软件,数字化设计、虚拟设计和动态仿真技术是本学科研究的重点。本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第一层次),设有特聘教授岗位。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学科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及技术带头人2人,教授7人,副教授1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本学科已培养硕士生100多名,其中60余人考上博士生,合作培养博士生8人。本学

10、科曾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1项,科研成果转让35项,被企业采用57项,直接经济效益41489万元。3年内支配科研经费合计855万元。目前承担科研项目94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防科研项目6项。在教学方面,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 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出版教材 8 部。本学科在齿轮及轴承的理论研究和数字化设计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精密仪器及机械()本学科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精密测量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1门学科,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领域,主要从事生产过程和科学实验中信

11、息的检测、传递、显示、记录和控制,担负着实现现代机器向高精度、高精密化发展的使命,其技术在机械产品、电子电器、汽车、航空航天、农林、食品、冶金、石化多个行业都有普遍应用。本学科累计完成科研项目21项,其中获部(省)级奖4项,发表论文 2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3篇。目前承担课题 22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多年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培养出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学术梯队,其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17人,讲师12人,他们中有博士学位人员5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本学科有一支由多名教授、博士组成的学术队伍。已完成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取得了一些有突破性的成果。在国内外

12、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仅SCI收录的就达十几篇。本学科主要研究测试计量精度高的机、电、光、微机一体化精密测量与控制系统、信息数据采集、传输与管理,研发单片机和嵌入式精密测量系统,探索新的精密传感器和测量仪器的设计。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计量测试监督理论和技术,智能测试系统与仪器,计量测试信息数据采集、传输与管理,网络测试与控制,基于网络的虚拟技术及仪器,生物医学中的测试计量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本学科主要研究材料成份设计、内部的微观表征、微观组织及其与各种性能之间的关系。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本学科造就了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学术造诣较高、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学科有博士生导师1人、

13、教授2人、副教授8人、博士3人,其中有省部级学术带头人1人。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2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20多篇。目前承担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高校杰出人才创新工程项目等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结构表征、功能陶瓷、材料表面防护与评价、仿生材料和有色金属基复合材料。材料学()本学科主要研究包括金属、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等在内的材料成份与结构、合成和工艺流程、性质与性能及相互作用,是我校最早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也是河南省、原机械工业部重点学

14、科及河南省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学科有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7人,其中有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部级学术带头人、优秀专家3人。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级课题40余项,获河南省、原机械工业部和兵器工业部科技进步奖等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6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铜合金功能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磁性与电子材料、先进陶瓷、高性能耐火材料、计算材料科学、材料表面新技术和纳米薄膜技术。材料加工工程()本

15、学科主要研究材料的先进加工方法、材料加工制备与自动化、材料的成型加工性能、材料与结构的服役可靠性与寿命,是我校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河南省重点学科(第一层次),河南省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全国唯一的“耐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本学科点组建。学科有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12人、副教授13人、博士10人,其中有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获得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部级学术带头人、优秀专家3人。本学科实验仪器设备先进、图书资料齐全,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等3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近20项,新型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

16、I收录70多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河南省高校杰出人才创新工程项目等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材料摩擦学及表面复合强化;凝固过程及组织计算机模拟;高强韧有色合金成形技术;精密成形技术及自动化;塑性成形数值模拟与智能优化;模具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先进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和微电子连接技术、材料及可靠性。有色金属冶金()本学科主要研究冶金过程的基础理论、有色金属冶金的新工艺与新技术、冶金过程中的节能技术、冶金过程数值仿真与参数优化以及有色金属深加工新技术等。本学科有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9人、副教授9人、

17、博士4人,其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部级学术带头人、优秀专家2人。近年来,完成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32项,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8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8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稀贵金属精细冶金;有色金属物理冶金与精密加工;铝合金多元联合电解与应用;金属连续铸造工艺与装备;冶金与相变过程的热力学理论及应用;金属结晶过程与变质处理;冶金过程的计算机仿真;渣-金反应及冶金用新型耐火材料。车辆工程()“车辆工程”学科是我校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级重点学科,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技攻关和企业委托项目30多项,平均年科研经

18、费900余万元,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亿多元。在车辆系统理论与控制技术的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4 名、副教授9 名、博士6 名,具有20余年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并且与吉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本学科教学设备齐全、研究条件完善,从国外成套引进了汽车底盘测功和车辆综合性能试验设备、计算机图形工作站、PROE、IDEAS、UG等三维设计和分析软件,仪器设备总值1600余万元,已成为国内“车辆工程”学科重要的教学和

19、科研基地。目前,正承担多项省部级和企业合作项目,科研总经费约1600余万元。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车辆新型传动系统设计;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车辆造型与曲面反求技术;车辆系统动力学;车辆电子控制技术。动力机械及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始建于1973年,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被评为河南省重点学科。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3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1人、博士6人。近年来完成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拥有专利6项,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180余篇。目前承担有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开发项目近30项,研究经费充足。本学科具有近20年的

20、研究生培养经验,目前已培养硕士120余人。本学科主要致力于动力机械和制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研究方向有: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柴油机燃油喷射理论与控制技术;发动机清洁代用燃料及排放有害成分的控制;CAD/CAE/CAM在发动机中的应用;动力机械、制冷装置中的流动传热与节能;热能动力装置测试技术及开发等。农业机械化工程()我校“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的前身是“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学科,是我校建立最早,并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学科。本学科的任务是:根据我国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及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农业机械的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针对传统农业装备存在的不足,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领域机电一体化技

21、术的研究,运用机器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自走式农业装备的自主智能导航系统设计;采用现代DSP及嵌入式系统新方法,进行数字化农业装备设计开发;利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设计、开发具有可靠性高、性能好的农业机械工作部件;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目标,应用农业机械最新工作部件,设计开发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联合作业机械,进而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研究条件完善,已成为国内“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现有教授3名、博士4名、副教授6名。近年来,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出版著作6部,获专利1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近

22、百篇。尤其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方面成绩显著,由本学科设计、开发的多种农机产品在全国各地投入生产使用,为企业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本学科主要研究由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组成的电力电子装置和电力传动控制系统。它综合了电能变换、电磁学、自动控制、微电子、电子信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学科的新成就,是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运动控制与智能控制系统、变频技术及应用、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等。本学科是我省仅有的两个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现有教授3名,博士2名。近年来承担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各类科技成果奖6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在研课题30余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23、)本学科是河南科技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科之一,是河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学科设有特聘教授岗位。本学科198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有教授、特聘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高工)14人,其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骨干教师1人。本学科已培养硕士生100多人,其中近40人考上博士生。近年来,本学科获省部级奖11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在研课题30余项。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本学科造就了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学术造诣较高,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逐步形成了以复杂系统建模、仿真和系统优化、先进控制理论与方法、运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等几个在国内省内有显著特色的研究方向。计算机

24、应用技术()本学科是河南科技大学与中国航空研究院第613研究所共建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本学科199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现有教授、特聘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高工)12人,其中有河南省青年科技专家1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及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骨干教师2人。本学科已培养硕士生20多人,其中近10人考上博士生。近年来,本学科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在研课题20余项。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本学科造就了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学术造诣较高,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逐步形成了以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软件工程及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

25、信等几个在国内、省内有显著特色的研究方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本学科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原理与技术、高分子结构、聚集态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学科。该学科旨在开发新型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揭示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基本规律,为新材料的分子设计及其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应用:本方向主要研究具有特殊性能的高分子(如耐热高分子、高弹高分子、耐磨高分子、高强高分子、环境友好高分子等)的合成方法,研究这类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开发与应用这类高分子提供理论依据。功能高分子:本方向主要研究新型功能高分子的合成方法以及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旨在开发应用高分子液晶材料、

26、含能高分子、有机膜材料等一类功能高分子材料。多组分多相高分子体系:采用反应器合金化、原位共混等新方法,制备出多组分多相高分子合金和共混物。使普通的高分子材料转变成工程材料或具有特殊性能的高分子材料。研究这类复杂高分子体系的组成,凝聚态结构与其性能的关系,从而进行分子设计,开发出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本学科由我校与黎明化工研究院联合共建。该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实验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良好科研环境。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及教授级高工8名、副教授及高工12名,其中博士4人,博士生导师2人。近年来,完成各级科研项目12项,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目前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3项。化学工艺()

27、本学科由我校与黎明化工研究院联合共建。该学科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及教授级高工11名、博士5名、博士生导师2名。主要研究方向:天然产物提取与分离鉴定;有机合成工艺与技术; 特种高分子合成工艺与技术等。本学科的天然产物提取与分离鉴定研究方向,以天然活性成分的发现为重点,以寻找天然药物和对药物分子的结构修饰、改造为研究方向, 进一步为新药合成或有机合成提供分子模版。同时作为有机化工,着重于天然产物的分离工艺与技术、精细化工工艺与技术、功能新材料的工艺与技术和特种高分子合成工艺与技术等领域研发。本方向的天然产物研究所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中草药标准对照品的主要供应基地。还建立了豫西重要中药材标准陈列

28、馆、国家中草药化学对照品陈列馆、陆生药用植物化学标准品实验室等,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本学科融合天然有机化学、植物化学、功能高分子、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包括:1. 以中草药及其他天然资源为研究对象,寻找天然药物为研究方向,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对中草药等天然资源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推进中草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2.以寻找到的天然活性成分为先驱化合物,通过化学反应方法和试剂的遴选对其结构进行改性和修饰,制备新型有机活性化合物;发现及创制新型天然药物,开展创新药物研究;3.以工业基本有机化

29、工产品、农副产品为原料,研制新型功能性、具有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品,包括特种高分子合成工艺与技术。工程力学()本学科主要研究结构及其构件在外界因素(如载荷、温度、电磁场等)作用下的变形与应力、破坏机理、振动、稳定性以及优化设计等方面的1门学科。本学科拥有力学实验室和结构实验室,以及一个以锚索加固及安全检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建筑工程安全与防护研究所。本学科拥有共亨院士一人,大部分导师均在国外从事一年以上的国际合作研究,与国内外有较好的交流来往。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工程结构优化设计及其安全可靠性分析与评估;工程结构振动与隔振;钢筋混凝土构件极限承载能力分析;绿色高性能砼的研制与开发; 爆炸力学与防

30、护工程;岩土锚固机理研究等。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和特聘教授岗设岗学科。该学科高层次人才荟萃,技术力量雄厚,现有教授、副教授1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在各研究方向已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学术梯队。经过近20年的积累,该学科已形成了现代农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生物物料特效成分分离提纯与功能性食品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品质检测、生物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等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超高压、微波真空冷冻干燥等新型加工条件下农产品物料变化特性及机理研究、新型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技术及设备开发研究、农产品采后生理及保鲜贮藏新技术研究、电子显微成像技术及现代微观力学变

31、形理论在粮油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机理研究、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粮食产品成分及品质特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新型高档方便食品开发及理论研究、农产品中功能因子的分离提取、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研究成果。近5年来共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30项,出版著作30余部,编写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及ISTP收录20多篇。目前承担国家及地方政府课题45项,年均科研经费1200多万元。该学科重视科研基地的建设,建立了仪器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研究室和实验室。其中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微机电化学分析系统、电子显微摄像系统、原子吸收光谱仪、氨基酸分析仪、食品质构

32、仪、真空冷冻干燥机、真空无氧包装机等大型精密先进仪器设备,保证了研究生的教学科研需要,使得在测试手段、测试技术等方面始终处在该学科的前沿。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1门较新的学科,主要研究如何用外国语言学理论、规律、原则、方法阐释其它经验领域遇到的语言问题,解决外国语言学知识与其它相关学科结合而产生的实际语言问题。主要研究方向有:语用学、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心理语言学以及日本语言学等。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与应用语言学有关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本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6人、博士2人。近年来,在著名和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16部,获各类科

33、研奖励21项。现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厅局级科研项目8项。肿瘤学()本学科是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河南省重点学科。本学科在多年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一支精干的学术队伍,购置了完善的基础实验设备,并已逐渐发展成为河南省肿瘤学基础及临床研究基地。本学科现有教授15名,副教授20名,博士15名,硕士28名。近年来,学科在“科技兴院”方针指引下,不断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先后取得了30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280篇,出版专著15部,获得专利28项。 医院现拥有可用于肿瘤诊断的螺旋CT、核磁共振(MRI)、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SPECT)、正电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PE

34、T)、数字减影造影血管造影(DSA)等价值数千万元的影像设备和用于肿瘤治疗的先进设备X-刀,而且医院还拥有病理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等实验室,可用于肿瘤学的基础研究。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解决管理问题的交叉边缘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是1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性交叉科学,横跨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追求理论、方法创新的同时,该学科也特别注重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成功实践。本学科目前拥有教授6名,副教授及高工15名。近年来,该学科承担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为企事业单位开展应用研究10余

35、项,出版著作、教材21部,在国内著名、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特别欢迎理工类学生报考。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战略决策;管理方法论;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人才工程。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学科是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市场营销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企业的生产管理、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设备及物流管理、企业文化与企业改革问题的学科。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承担并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出版著作、教材19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企业创业问题研究;企业营销管理研究等。特别欢迎经济管理

36、类、理工类学生报考!硕士生招生目录院(系)、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招生人数考 试 科 目备 注院(系)代码及名称:001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研究方向:01.机械传动件的数字化制造技术02.CAD/CAE/CAM及反求技术03.智能制造系统04.网络设计与制造技术05.精密制造技术06.物流工程07.工业工程 25101政治201英语301数学(一)411理论力学421微机原理436控制工程基础417互换性与技术测量416数控技术413 工业工程基础 -任选1门复试科目:1.数控技术2.控制工程基础3.工业工程基础(以上科目中任选1门初试未选科目)

37、院(系)代码及名称:001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方向:01.机电液系统仿真技术02.流体传动与测控技术03.机电系统的智能控制04.机器人及其控制技术05.电液自动化工程06.气动电子技术07.系统工程 25101政治201英语301数学(一)434模拟电子技术420液压传动421微机原理436控制工程基础424 电工技术437 系统工程-任选1门复试科目:1.模拟电子技术2.控制工程基础3.液压传动(以上科目中任选1门初试未选科目)院(系)、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招生人数考 试 科 目备 注院(系)代码及名称:001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名称及

38、代码:机械设计及理论()研究方向:01.机械CAD/CAE/CAM02.机械传动的数字化设计03.机器人设计技术04.现代机械设计的方法与技术05.滚动轴承的数字化设计06.机械虚拟设计与仿真技术07.摩擦学08.工业设计方法及应用35101政治201英语301数学(一)412材料力学414机械设计基础415机械原理471设计学概论421微机原理417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任选1门复试科目:1.微机原理2.材料力学3.机械设计基础(以上科目中任选1门初试未选科目)院(系)代码及名称:001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精密仪器及机械()研究方向:01.精密测量技术02.微型仪器设计03.微型

39、机器人04.机械设备在线故障诊断10101政治201英语 301数学(一)421微机原理434模拟电子技术435传感器原理及应用436控制工程基础446 C语言程序设计-任选1门复试科目:1.控制工程基础2.模拟电子技术(以上科目中任选1门初试未选科目)院(系)、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招生人数考 试 科 目备 注院(系)代码及名称:001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研究方向:01.计量测试监督理论和技术02.智能测试系统与仪器03.计量测试信息数据采集、传输与管理04.网络测试与控制05.基于网络的虚拟技术及仪器06.生物医学中的测试计量技术15101政

40、治201英语 301数学(一)418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419测试技术469信号分析与处理447数字电子技术436控制工程基础-任选1门复试科目:复试科目:1.测试技术2.控制工程基础(以上科目中任选1门初试未选科目)院(系)代码及名称:00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向:01.材料微结构表征 02.功能陶瓷03.材料表面防护与评价04.仿生材料05.有色金属基复合材料10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49材料科学基础1452硅酸盐物理与化学459物理化学-任选1门复试科目:1金属材料学 2耐火材料与工艺 3特种陶瓷工艺学(以上科目中任选1门)院(系

41、)、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招生人数考 试 科 目备 注院(系)代码及名称:00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材料学()研究方向:01.铜合金功能材料02.稀土功能材料03.磁性与电子材料04.计算材料科学05.材料表面新技术06.先进陶瓷07.高性能耐火材料08.纳米薄膜技术30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49材料科学基础1452硅酸盐物理与化学459物理化学468大学物理-任选1门复试科目:1.金属材料学 2.耐火材料与工艺 3.特种陶瓷工艺学(以上科目中任选1门)院(系)代码及名称:00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材料加工工程()研究方向:01

42、.材料摩擦学及表面复合强化 02.凝固过程及组织计算机模拟03.高强韧有色合金成形技术及应用04.精密成形技术及自动化05.塑性成形数值模拟与智能优化06.模具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07.先进焊接技术及自动化08.微电子连接技术、材料及可靠性09.材料热加工物理模拟45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50材料科学基础2 448材料加工技术-任选1门复试科目:1.铸件形成理论2.金属塑性成形原理3.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以上科目中任选1门)院(系)、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招生人数考 试 科 目备 注院(系)代码及名称:00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有色金属冶金()研究

43、方向:01.稀贵金属精细冶金02.有色金属物理冶金与精密加工03.铝合金多元联合电解与应用04.金属连续铸造工艺与装备05.冶金与相变过程的热力学理论及应用06.金属结晶过程与变质处理07.冶金过程的计算机仿真08.渣-金反应及冶金用新型耐火材料10101政治201英语302数学(二)450材料科学基础2459物理化学455金属学原理-任选1门复试科目:1.冶金工程概论2.有色合金及熔炼3.冶金传输原理(以上科目中任选1门)院(系)代码及名称:003 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车辆工程()研究方向:01.车辆新型传动系统设计02.车辆电子控制技术03.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04.车

44、辆运用与环境保护05.车辆造型与曲面反求技术06.车辆系统人机工程07.电动车辆技术25101政治201英语 301数学(一)411理论力学422汽车理论423微机原理及应用- 任选1门复试科目:1.汽车新技术2.汽车理论3.机械设计(以上科目中任选1门初试未选科目)院(系)、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招生人数考 试 科 目备 注院(系)代码及名称:003 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动力机械及工程()研究方向:01.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02.内燃机燃油喷射理论与控制技术03.清洁代用燃料及排放有害成分的控制04.CAD/CAE/CAM在内燃机中的应用05.流动、传热与节能0

45、6.内燃机测试技术及试验设备20101政治201英语 301数学(一)411理论力学 412材料力学 425工程热力学426工程流体力学-任选1门复试科目:1.内燃机原理2.内燃机设计3.传热学(以上科目中任选1门)院(系)代码及名称:003 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名称及代码:农业机械化工程()研究方向:01.现代农业机械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 02.农业装备测试与控制技术03.机器视觉与图象处理04.数字化农业装备技术05.农机化信息管理与专家系统06.农产品品质快速检测技术20101政治201英语 302数学( 二 )429理论力学412材料力学423微机原理及应用427农业机械学(上)-任选 1 门复试科目:1.机械制造基础2.机械工程控制基础(以上科目中任选1门)院(系)、学科、专业名称(代码)、研究方向招生人数考 试 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