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086176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oc(2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山西省实验小学郝华杰1 课题的研究背景 【课题的来源】 “九五”期间,我校出色地完成了中央电教馆课题利用多媒体 优化学科教学过程;“十五”期间,我校又圆满地完成了中央电教馆“十五”教育技术立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并受到中央电教馆结题优秀表彰荣获二等奖,在此基础上,我校积极向山西省电化教育馆组织的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十一五”课题提出申报,于2005年10月申报成功,我校承担的课题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基于全球教育体制模式与现代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备受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度

2、重视。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6年初就向全体美国公民提出一个挑战:要求在2000年以前把每一间教室和每一个图书馆(包括所有中小学的教室和农村的图书馆)都联到Internet上。1997年2月4日,在他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又进一步提出:将于98年投入510亿美元的巨额预算用于实施一项称之为“美国教育行动”的宏伟计划;英国在这方面采取的行动也非常令人瞩目。它从198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的所有高等学校中实施一项称之为“计算机用于教学创新”(Computers in Teaching Initiative,简称CTI)的宠大项目,其目标是要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与远程通讯技术的结合(在当前是通过Inter

3、net),实现对高等院校所有学科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形式的彻底变革。 在我国尽管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断深入,但到目前为止,这一领域尚没有产生成熟的实践模式,国内外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仍在探索之中。 美国于2000年6月推出了“全国教师教育科技标准”,该标准对教师提出了科技辅教的要求,限定了教师培训的科技环境,指导开发评估科技辅教的工具、创造和推广科技辅教的教学模式。我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标准,亟待研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

4、究必须回答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将改革我们的时空观念,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信息已成为继物质和能源之后的人类第三大资源。当前世界各国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化的过程,一个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正在来临。所以,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环境下,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尤其要改革传统教学结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真正整合,使学校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校课题试图站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提出新需求的高度,为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让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把基本知识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

5、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身,更要习得网络技术在知识中的运用,学会运用网络学习,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触类旁通。最终达到自学的目的,这一教学理念是针对以教师为中心,以言语、传授和板书为手段向学生单向灌输式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授受的传统教学模式,“盛行多年”这种“一统天下”单一的教学模式提出的。信息技术以软件的多方位、立体化的开发和利用,人机交互的优越性,以及存贮量大、画面丰富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学生自己控制的发现式教学环境,开阔了的视野,解放了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变“要

6、我研究”为“我要研究”,从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信息时代里,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或者说,课程、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将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为此,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教学资源,把网络巨大的、开放性的教学信息资源与课堂教学过程相结合,把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与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结合,从而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进程,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2 课题的研究目标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探讨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途径、模式、方法和策略,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实

7、施和评价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优化“整合”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同步发展,为学生成长、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是本课题研究的的总体目标。为此,我们围绕下列子目标开展课题的研究:1、通过研究与实践,反思现今各学科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弊端。2、通过研究与实践,探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本质和特点,发现把学生学科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提高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完善和发展教学基本理论。3、通过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的整合能力,探索总结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提高的模式、方法和有效途径。4、通过研究与实践,带动学与教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学校现代化教育

8、体系的形成,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撰写实验报告、编辑论文、制作优秀课件集锦等。6、通过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教师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教学活动的知识和能力,以培养一批科研性教师。7、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下的考核、评价的研究。8、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更新和培养的研究,以培养一批科研性教师。3 课题的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概念界定】1.信息 光电化了的信息,能够通过光电设备进行传输、存储、编辑、显示。 2.信息技术 用于采集、存储、编辑、传播、显示、输出信息的设备以及相关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3.教学关于

9、“教学”一词,早在我国商朝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教”字,如“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甲骨文中也有了“学”字,如“壬子卜,弗洒小求,学”。“教学”二字连用一词,最早见于书经.商书.说命下:“惟斆学半。”宋人蔡沈对“斆学半”的注释是:“斆,教也。始之自学,学也;终之,教人,亦学也。”学记也据此作为教学相长思想的经典依据,“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这是教学一词的最早词义。不难看出,这里所说的教学,只指“教”的一方面活动,还没有包含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到20世纪初,由于“废科举,兴学校”和班级授课制的客观要求,以及赫尔巴特思

10、想的影响,人们开始重视“教”,1912年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和1913年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都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学法”。1933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把“教授学”释为“教授与学习之学”。新中国建立后,随着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著作在我国的翻译介绍,教学内涵发生了变化,教学过程一方面包括教师的活动(教),同时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学)。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彼此不可分割地联系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统一活动。王策三教授对“教学”作了如下阐述:“教的基本含义是传授,学的基本含义是仿效。教学的基本含义是传授和学习。” “教的工作就是不断增广学生的见识,学习就是认真思考老师教导的道理。”李秉德教授认为:

11、“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王策三教授在其教学论稿一书中归纳总结了中外学者对教学的理解,包括如下几种:1.最广义教学,一切学习、自学、教育、科研、劳动以至生活本身,都是教学。2.广义的教学。与第一种相比较,教学不在是某些另行、自发、片面的影响,而是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出有目的、有领导、经常而全面的影响。这种意义上的教学与“教育”一词表示的含义没有什么区别。3.狭义的教学。教学已从教育的概念中分化出来了,是教育的一部分和基本途径,以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4.更狭义的教学。教学被理解为是学生学会各种活动方法和技能的过程。如教学生阅读

12、、写字,有训练的意思。5. 具体的教学。教学是与一定的实践、地点和具体条件相联系的。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不可否认,教学实践确实包含了教和学两种活动。如果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也就无所谓教学了。但是,为了有针对性地探讨问题,以便更深入地认识统一的、整体的客观对象,本综述关注的是教的理论,梳理关于教师教的活动的相关研究,即本综述中以下部分所说的“教学”主要指的教师行为、教师活动。“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依据对教学的理解,推出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即教学理论是关于

13、教学即教师行为的理论,它提供一般性的规定和处方,以指导课堂实践,其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 4.整合 整合是指将两个不同类型的概念、对象、手段、方法、效果或行为,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约束和规程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对象、手段、方法、效果或行为。 5.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提高教学实施的质量和效率。【核心概念界定】(一) 通常意义上的“有效性”对于“有效性”这一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是:1. 足够实现某一目的;2. 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3. 与某一事件或情况的成果有关;4. 有实现目标的力量;5. 反映某一行动的完成或获得结果。有效性首先是

14、一个哲学层面的概念,其中包含着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思辨得成分,与有效性相近的术语有以下一些:1. 效果:效果是指投入后产出的有用成果,但有效果不一定产生效益;2. 效率: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反映时间的状况,与效益有一定联系;3. 效益:效益指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强调符合目标的有效产出。可见,“有效性”关注的重点是目标的达成,是衡量一切活动的标准,有效性是说既有效率、效果,又有效益。(二) 教学情境中的“有效性”教学有效性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术界现有这样几种有代表性的说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章伟节,2003)“教学有效性就

15、是指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程红,1996)“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三者的有机整合。”(孙亚玲,2004)根据对“有效性”的界定方式的说法,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这三个层面上:(1) 教学效果是指教学结果中与预期教学目标相符合的部分,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吻合程度的评价。(2) 教学效率考虑的是获得教学效果所付出的成本的大小,体现的是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教学效益=(教学产出/教学投入)100%。(3) 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地

16、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教学有效性的三重意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图式来表示: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说法只是一个可以参考的体系,这种界定方式的出发点是把通常意义上“有效性”的界定推广教育教学的具体情景之中,这种认识方式符合逻辑推导的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合理性。除此之外,人们提出了一些关于“教学有效性”的其他的观点,比如“教学有效性”还包含着一层这样的含义:教学有效性要求教学效果上的延续性,也有人称之为后效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教学有效性”的内含主要是从时间发展和延续的角度来考虑的。(三

17、) 多媒体课堂应用有效性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有效性就是力图在“有效性”和“教学有效性”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探索多媒体应用于课堂的具体情境下的有效性问题。多媒体应用有效性的两个层次:多媒体的应用有效性一方面是指由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学生在学习投入与产出上的对比关系,这是一种数量化层次的含义,投入越少、产出越多,说明其在同等资源消耗下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更多或达到同样的相应教学目标而消耗更少,从而表明多媒体应用越有效,这是构成多媒体有效性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质的层次的含义,指课堂教学多媒体应用的产出从社会和学生个体角度来看,必须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因为教学从个体角度来看,不仅要满足学生当前的需要,更重

18、要的是要为学生的未来的发展服务。应用有效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所引发的学生正向(符合预期)变化。内容涉及到三个方面:有效果:指学生学习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高,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既定内容的掌握水平高;有效率:指教学活动中学习结果与所消耗的时间、人力之间的比率值大,具体表现为相同课时条件下的效果、效益水平和普遍程度高;有效益:指教学活动为学生带来的发展性价值,具体表现为学生学习意识、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正向变化。效率反映的是表明数量方面的对比关系;效果和效益反映的是多媒体应用有效性的质的述求。效果反映满足学生当前的需要,效益定位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多媒体应用只有在数量、质量和发展

19、性价值上与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才能使有效性得以实现,如果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中,学生在一定的投入条件下产出数量很多,但质量不高、发展性价值小,则数量越多,浪费越严重;如果质量很高,发展性价值欠缺、产出数量不足,同样是一种浪费;而如果发展性很强,但质量欠佳、产出数量不足,也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多媒体应用的价值。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三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多媒体应用有效性的丰富内涵。数量的对比关系是应用效益产生的前提,一定的质量要求是效益产生的基础,满足学生个性长远发展的要求是效益的质的规定性,有效果、有效益是有效应用的基本要求,是有效应用的前提;在些基础上,有效率

20、是有效应用的更高目标。没有效果、没有效益的应用,效率再高也毫无意义;缺乏效率的有效教学,即使有效果且有所预期的结果,也是事倍功半的教学,不能称其为有效。综上所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应该是符合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的前提下,达到三效合一的应用,即应用的有效果,应用的有效益,应用的有效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有效性是应用过程中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应用的高度统一。【理论依据】 1.教学基本理论与课程教学论 教学基本理论阐述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价等,是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依据。坚持发挥教学基本理论对“整合”研究

21、与实践的指导作用,才能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课程教学论是阐述学科特点和规律的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需要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探讨和发现整合的本质和特点。 2.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描述或说明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因素的各种学说。在“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信息技术作为影响学习的新的、重要的要素被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因此,要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和发现这一要素对学习产生影响的各种机制。 3.教育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揭示教育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教育效果的科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教学活动,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的教

22、育传播活动,需要在教育传播理论的指导下探求它的特点和规律。 4.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为课题研究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科学思维方法的支持。4 课题的研究内容1.探索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各学科课程中的整合; 2.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显现出的教学优势; 3.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的途径; 4.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5.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形式、技术和教学资源的整合。6.初步构建信息技术与小学各学科课程相整合,以利于促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立。5 课题的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以下三种基本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以本校学

23、生、家长为对象,借助座谈、听课、召开家长会、来电来函、网上发贴等方法,了解调查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和策略指导。2、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文本、观看实录等方式,分析他人成功的教学模式,借签其成果,研究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3、准实验研究法按照课题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验,目标和方法并重,理论和实践同行。6 课题的实施步骤本课题的实施步骤:1.确立实验课题,成立课题组;2.组建课题研究组织,确立课题各成员;3.精心设计实验方案;4.规范实验操作:为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我们严格规范实验的操作过程 ,做了以下几方面的

24、工作:确立三个阶段:一是调查研究和理论学习阶段。二是开展实验研究阶段。三是全面总结阶段。落实九项工作学校为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每学期落实九项工作:一是学期初制定出学期研究工作计划。二是每月教研室召开一次教育科研工作会,交流、研究科研工作。三是每月召开一次课题核心组会议,研究教学科研工作。四是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写一篇论文。五是学校每周推荐一篇教育教学科研文章。六是教师每月写一篇教学随笔公布在学校网站上。七是教师每月写一篇教育教学案例公布在学校网站。八是教研组要开展一项课题研究。九是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范围的研究课。抓住四个环节。一是计划:除了总的实验计划外,拟在每学期初,都召集课题

25、组成员开会,明确每学期研究目标,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制订本学期的实验计划。二是学习:坚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借鉴先进 理论来指导实验。拟在每学期,不定期从杂志上给教师印发一些理论学习材料,组织大家学习,也要求教师自觉学习理论并做好笔记。三是研讨:以研究课为中心,加强备课、讨论、上课、总结等方面的工作,推动了本课题实验的深入开展,采用“学习研讨上课再研讨”的形式。四是总结:我们坚持边实践边总结。首先是活动总结,每次研讨活动后及时总结。其次是学期总结,课题组成员在学期末要能交一份质量较高的论文。课题组也要将一学期课题研究情况做出总结。最后结题总结,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

26、全面总结。7 课题的研究主要观点和创新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题(或其它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得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是我们学校结合课题所提出的创新之处

27、。 1.让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有机交互。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呈现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创新性来激发。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智慧源泉。 2.使计算机网络与课程资源充分结合。我们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质的期刊、报纸、图书馆等教育信息师生互通,优质远程课程资源与师生共享。将地本、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系统分析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营造的环境及提供的有效支撑方式。4.提高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的技术开发及其与网络特性的结合

28、程度。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思维方式,用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利用超文本方式将与教学内容相关而教学特征不同的各种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理想的环境。5. 通过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个途径是从学科出发,系统研究学科课程类型、合适的学与教模式、有效的学与教过程、科学的策略与方法、传统教学手段所存在的困难、信息技术的优势及能够解决的学科困难及方法、相应的资源与软件及其应用方法;另一个途径是从信息技术出发,系统构思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可能的学与教模式。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

29、合,为按照素质教育观的要求,优化和改革传统教学提供了契机。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媒体环境、网络环境、虚拟环境、多种沟通机制环境以及丰富的、多样的教学资源,不仅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且为营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整合”推动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改革与发展中的教育推进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推动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学校现代化发展水平,带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8 课题的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0月)(1)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2

30、)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及实验教师的选拔工作。(3)组织课题开题,举办课题研究人员培训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掌握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课题研究水平。2.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12月)(1)按课题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2)配合中国现代教育技术协会小学协作研究会的年度例会,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工作。(3)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4)总结中期评估工作,进行中期评估和实验研究的交流研讨工作,根据初步实验阶段的成果和经验,形成一批优质典型的实验课例,发布一批实验研究成果和软件。(5)及时向省馆汇报课题工作开展情况。3.总结阶段(2010

31、年12月2011年9月)(1)思想上高度重视,全员参与,做好课题结题工作。(2)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课例及论文。(3)整理总结课件成果,充实软件资料库。(4)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成果。(5)形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研究工作报告9 课题的研究工作的阶段成果1、概括出了不同学科不同技术支持条件下的不同模式:(1)情境探究模式交流思想 达成共识独体探索内化感受创设情境思考问题提供素材挖掘智慧(2)专题探索网站开发模式巩固应用 培养能力总结课题论坛发帖发布成果交互评价分组分工 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启动实施(3)利用资源延伸课堂模式巩固应用提高能力总结课题形成共识发表观点各抒

32、己见提出目标逐步实施确定主题规划阶段2、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学习,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水平 在“整合”课题的行动研究中,“整合”课题的研究成果及时地被吸纳到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促进教学设计由经验型设计向理论性设计的转变。虽然新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面世以来,在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被逐渐地认识和采用,但从总体上来看,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还是被“经验化”处理了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来理解和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是经验型的教学设计。通过“整合”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这种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对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的学习 从关于“整合”教学设计的一些论文中可

33、以看到,大家重视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的学习,教学设计的实践开始从狭隘经验的羁绊中解脱出来。 2.双重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在过去单一的学科教学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技术教育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目标的设计,这符合“整合”教学追求把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的提高统一在同一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目的要求。 3.丰富了教学策略的设计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教学内容的组织,由过去的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由基础到应用的主观判断发展到应用理论分析、经验升华、买践探索等多样的策略方法。 教学内容的表达策略由过去的文字表述、教师讲授发展到多媒体、网络在线、专题网站等多样的电子表达方

34、式。 教学过程的管理策略以积极引导替代硬性管教、以褒奖和鼓励替代批评和惩罚、以学生问的自行管理替代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等。扩大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范围。 过去,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被应用在课堂教学的设计;现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也较多地被应用在教学软件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软件资源的没计和开发水平。促进了关于教学设计的多维思考。 在关于“整合”教学设计的交流与研讨、中检评估和终审验收中,在关于教学设计的学习和实践中,许多课题研究人员对教学设计的建设与发展进行多维的、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的见解。3、“整合”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整合

35、”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为教育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1.有层次地推进了应用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环境的建设 在“整合”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所有参与的子课题学校的硬件设施环境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完善或提高,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设施由少到多的发展及计算机局域网络环境从无到有的变化。 2.有层次地推进了应用信息技术的软件资源环境的建设 参加“整合”课题研究的所有子课题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教学软件和资源,由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的课本软件资源建设,发展为满足学生扩展学习需要的校本软件资源建设,再发展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校本软件资源建设,形成了有层次的、满足学生各种学习需求的软

36、件资源体系。 3.促进了“整合”的人文智慧环境建设 “整合”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促进了“整合”人文智慧环境的建设。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以及发布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利用网络与人进行交流的能力。4、取得了一批物化的研究成果 学校参与课题研究成果喜人,仅20092012短短三年中,学校就取得了相关各级各类奖励4次(见表1)表1 学校在课题实验期间取得相关奖励序号奖 励 项 目颁奖时间颁 发 单 位1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二等奖2009.12中央电化教育馆2杏花岭区第

37、三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竞赛团体一等奖2010.12杏花岭区教育局3“敏特杯”网络英语大赛团体一等奖2011.05杏花岭区教育局4杏花岭区第二届中小学生“中教育星杯.童心奥运.精彩校园”网络数码摄影大赛优秀组织奖2011.05杏花岭区教育局序号作 者成果名称获奖等级颁奖单位时间1郝华杰王 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国家级一等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2009.102张丽霞圆柱的认识国家级三等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2009.103郝新媛李静文在信息技术平台下实现科学教学的构想国家级三等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2009.104杨达慧特殊的葬礼国家级一

38、等奖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10 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成果丰厚,从2006年2009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形成论文、课例和课件公开发表获奖励共61篇(见表2)表2 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期间获奖情况5杨达慧特殊的葬礼国家级一等奖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论坛暨成果交流组委会2009.106张 祎Holiday国家级二等奖中央电化教育馆2009.107许 冰山西我可爱的家乡国家级优秀奖中央电化教育馆2009.108王 宁李媛媛小小音乐家课件国家级一等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2010.109 史 慧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整合国家级二等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20

39、11.1010张 祎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国家级三等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2009.1011郭 昀长征国家级二等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2011.1012邓 超Travel国家级二等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2010.1013刘 桐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整合实践省级三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11.1014郑 然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手段运用的优与弊省级三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11.1015王 莉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写字教学中的作用省级三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11.1016白金桃运用多媒体 优化课堂教学省级三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11.101

40、7张丽峰借助多种教学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省级三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09.1018郭俊红巧用多媒体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省级二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09.1019王新华利用信息技术上好二年级语文课省级二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10.1020陈 静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新型大课堂省级二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11.1021陈昕梅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尝试省级二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09.1022张 彤多媒体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省级二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09.1023秦建英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综合运用省级二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09.1024吴蕴文白秀英激情 品味 感悟省级一

41、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09.1025白秀英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浅谈省级一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09.1026刘 滢构建和谐课堂 感悟语文之美省级二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09.1027续美华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省级二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09.1028张 峰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省级二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10.1029王 亚给语文课堂插上多媒体的翅膀省级三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10.1030田 亮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综合运用省级三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10.1031郭 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省级三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10.1032林 霞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越性

42、省级三等奖山西省教育学会2010.1033赵旭红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区级一等奖杏花岭区教育局2010.0334李 娜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区级一等奖杏花岭区教育局2010.0335刘 晶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区级一等奖杏花岭区教育局2010.0336刘 滢多媒体教学让语文阅读更轻松区级一等奖杏花岭区教育局2010.0337赵艳丽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区级一等奖杏花岭区教育局2010.0338马晓莉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区级一等奖杏花岭区教育局2012.0339郑 烨买木雕的少年国家级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40李 莉轴对称图形国家级二

43、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41陈 静圆的周长国家级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42李晓婷泉城国家级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43张 峰高海鹏平均数国家级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44续美华搭配中的规律国家级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45张敏生圆柱的认识国家级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46赵红霞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国家级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47杨达慧走进黄山,感受神奇国家级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48张丽霞纳税国家级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49王丽娜数学广角重复问题国家级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50赵 禄桥国家级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

44、012.0751李 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国家级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52郭 昀长征国家级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53贾 荣课堂的精彩 我的追求国家级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54赵红霞沙漠中的绿洲国家级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55王朝洋数学教学向生活靠拢国家级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56李园园写作在阅读教学中激活国家级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57周 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国家级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58张立敏一面五星红旗国家级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59李 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国家级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60王捷频九寨沟国家级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61张 松爱的教育国家级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12.0710 课题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我校课题的研究在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