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各章简答.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070002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111 大小: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各章简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各章简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各章简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各章简答.doc(1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各章简答和论述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主要类型。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它主要包括垂直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和混合型国际分工(即一国即参与和其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国家间的横向国际分工,也参与和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的国家间的纵向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1)国际分工的荫芽阶段(16-18世

2、纪中叶)(2)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3)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4)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世界大战以后)大机器工业对国际分工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1)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和规模迅速扩大,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的大批商品使市场饱和,需要寻求新的销售市场;生产的急骤扩大引起对原料需求的急骤增加。所以,大工业的快速发展无论从开辟丰裕而廉价的原料供应地角度,还是为不断增加的产品寻找销售市场角度,都更加依赖国际市场。(2)大机器工业使英国成为了国际分工的中心,使其他国家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

3、场。(3)大机器工业改革了传统的运输方式,提供了电报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使国际分工成为可能。(4)大机器工业打破了以往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封闭的市场,把各种类型的国家卷入到世界经济中。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国际分工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自然条件则是产生国际分工与其发展的基础;人口、生产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资本的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国际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上层建筑可以推动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进程。简述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斯密在提出他的“绝对成本学说”(TheoryofAbso

4、luteCost)也称“地域分工说”(TheoryofTerritorialDivisionofLabor)的国际分工理论之前,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接着斯密将运用于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斯密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

5、工和:),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6简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TheoryofComparativeCost)是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斯密的观点,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的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李嘉图认为

6、,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配置更加合理,可增加产品总量,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但其前提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7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说的三个主要结论是什么?要素禀赋说(FactorEndowmentTheory)的三个主要结论是:(1)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2)区域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国家间商品价格不同。(3)商品贸易趋向于(即使是部分地)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8

7、西方国家关于国际分工的理论有哪些?它们的代表人物与代表著作有哪些?古典学派的国际分工理论,代表人物之一是亚当斯密,其理论是“绝对成本学说”,代表著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代表人物之二是大卫李嘉图,其理论是“比较成本学说”,其代表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新古典学派的国际分工理论,代表人物是赫克歇尔和俄林,理论是“要素比例说”,代表著作是域际和国际贸易。到了现代,还有里昂惕夫和基辛的“劳动熟练说”,凯南的“人力资本说”,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说”,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说”和格鲁贝尔的“产业内贸易说”等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新理论。9试比较“绝对成本学说”与“比

8、较成本学说”。亚当斯密在其“绝对成本学说”中认为:国际分工应按地域、自然条件及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一个不具有绝对生产优势的国家也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进行国际贸易。只要这个国家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商品,然后进行贸易,在各国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均有利。两种理论都主张进行国际分工,实现自由贸易。10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反论)?战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巨大变化,使传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在解释分工与贸易的现实时

9、遇到困难。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为了验证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即证明各个国家都应生产并输出在生产中较多使用本国充裕资源的商品,而输入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稀缺资源的商品。他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具体的计算,结果出乎预料,即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替代商品,正好与俄林的理论相反。里昂惕夫指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该验证结果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因而将这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TheLeontiefParadox)(或里昂惕夫反论)。11简述需求偏好相似理论。需求偏好相似理

10、论(TheoryofDemandPreferenceSimilarity)又称收入贸易说(IncomeTradeTheory),是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他用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的相似性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发展。林德认为,工业品生产的初期是满足国内的需求,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才会想到扩大销售范围,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由于该产品是为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偏好和收入水平而生产的,故该产品较多的是出口到那些偏好相似的国家。这些国家间的需求结构和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就愈大。如果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和偏好完全一样,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就是另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而国与国之间需求偏好的相似与否,则主要是由各

11、国人均收入水平决定的。人均收入水平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结构与需求偏好就越是接近。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贸易机会也就越多,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则是贸易的潜在障碍。林德进一步认为,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品、资本品的需求类型有着紧密的联系。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其选择的消费品质量也较低,因为他要让有限的收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发展生产,也只能选择通用的、技术简单的资本设备,这又进一步导致了这些国家消费品的低级化。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其选择的消费品质量与档次较高,而资本设备也更先进、更高级。因此林德认为,即使一个国家拥有比较优势产品,但由于其他国家的收入水平与它不同,而对其产

12、品没有需求,这种比较优势的产品也就不能成为贸易产品。12什么是产业内贸易说?产业内贸易说(IntraindustryTradeTheory)是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在研究共同市场成员国之间贸易量增长时,发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不是按照赫俄原理进行,即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间的贸易,而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因而对产业内贸易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产业内同类产品贸易增长特点和原因的理论。他们认为,当代国际贸易的产品结构,大致可分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大类。一般来说,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它与产业间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它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相互:),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产业内贸

13、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这些产品中既有资本密集型产品,也有劳动密集型产品,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制约因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13什么是劳动熟练说?劳动熟练说(SkilledLaborTheory)又称人类技能说(HumanSkillTheory),最先是由

14、里昂惕夫自己提出的,后来又经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加以发展。这一理论利用劳动效率和劳动熟练或技能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造成的。他认为,美国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的3倍。因此,如果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因而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低于进口产品就容易理解了。但该解释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信服。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将美国企业职工区分为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两大类,并根据此项划分对美国及其他14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

15、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论。并认为熟练劳动程度不同是国际贸易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14什么是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说(HumanCapitalTheory)是美国经济学家凯南等人提出的,他们运用人力投资这一概念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他们认为,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是不同质的,这种不同质表现在劳动效率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劳动熟练程度决定的,而劳动熟练程度的高低,又取决于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教育和其他有关的开支水平,即对智力开发的投资。所以,高劳动效率归根结底是对人力投资的结果。由此可以认为,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的资本投入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即用

16、于教育、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的人力资本)两部分。照此说来,美国由于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本,故其出口商品中含有较多的熟练劳动,如果把熟练劳动收入高出非熟练劳动的部分资本化,并同有形资本相加,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就会高于进口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人力资本说对熟练劳动说起到了一定的补充解释的作用。15什么是技术差距说?技术差距说(TheoryofTechnologicalGap)也称技术间隔说,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的。后经格鲁伯和弗农等人的进一步论证,关于技术领先的国家(技术之所以领先,则是过去对技术投资开发的结果,它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

17、工艺的能力,形成或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由于各国技术投资和技术革新的进展不一致,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始终保持着技术差距。这样就使得技术资源相对丰富的或者在技术发展中处于领先的国家,有可能享有生产和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技术差距理论补充了要素禀赋理论,并根据创新活动的连续性使要素禀赋理论动态化。16什么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ofProductLifeCycle),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的,并由威尔士等人加以发展。它是用来解释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变化的理论。弗农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1)产品创

18、新时期。此时期创新国家的创新企业利用其开发出和新产品垄断国内外市场。(2)产品成熟时期。此时期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生产企业数量增加,仿制品增多,创新国家的创新企业面临着原料紧张与国外市场进入的难度增大的压力。为了绕开进口国的种种限制,并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巩固和扩大市场,创新国家的创新企业纷纷到国外建立自己的子公司。(3)产品标准化时期。此时期技术和产品都已实现标准化,生产者日益增多,竞争更加激烈。产品成本和价格在竞争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明显。此时生产地点的选择,则主要趋向于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产品生产从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创新国家的优

19、势不复存在。国内对一些产品的需求开始转向由国外进口。如若创新企业还想保持优势,只能继续进行新产品的发明与创新。上述三个不同时期产品的要素密集程度有着明显的不同。在产品创新时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所以要素的密集性表现为技术密集型;在产品的成熟时期,知识技术的投入减少,管理与资本要素投入增加,要素的密集性表现为资本密集型;在产品标准化时期,产品技术趋于稳定,技术投入更加微乎其微,资本要素投入虽然仍很重要,但非熟练劳动投入大幅增加,产品要素密集性转变为劳动密集型。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品处于不同时期具有的比较利益不同,即比较利益从一个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的国家

20、转移到一个拥有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国家。九论述题1试述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分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1)国际分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从国际贸易发展来看,国际分工发展快的时期,国际贸易发展也较快。相反在国际分工发展缓慢的时期,国际贸易也发展较慢或处于停滞的状态。(2)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国际分工发展过程表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地位。(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商品结构与各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变化。二次大战以后的这种变化表现在:正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发展中

21、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比重增加,中间产品贸易迅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4)国际分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享有国际贸易的大部分利益。(5)国际分工发展使世界经济生活不断国际化,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国际分工已成为各国国民经济运转的一个必需条件。在此情况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出口依存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6)国际分工的发展也使贸易方式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2为什么说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国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2、。生产力的增长是社会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前提。一切分工,包括国际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上。迄今为止出现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发展日益超越国界,形成了生产的国际化。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不断地改善工艺技术、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以及通讯与运输成本的大大降低,使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分工的范围不断扩大,从产业间的国际分工逐渐扩展到产业内部(即同类产品在零部件、和工艺流程上的内部分工)的国际分工。(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历史是,英国最先完成产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使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在国际分工中居于主导地位。继英国之后,欧美其他资

23、本主义国家产业革命相继完成,生产迅速发展,与英国一道成为国际分工的中心与支配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政治上取得独立,努力发展民族经济,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新兴的工业化的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它们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正在逐步改善。3)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国家都加入到国际分工的行列,国际分工已把各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世界性的分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国分工的形式从“垂直型”向“水平型”和“混合型”过渡,出现了多类型、多层次的分工形式。(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产品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工业制成品、高精尖

24、产品不断增多;中间产品、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也出现在国际分工之中。3试述赫俄要素禀赋说的主要内容。要素禀赋说(FactorEndowmentTheory)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之为要素比例说,另一部分被称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1)要素比例说。俄林的要素比例说从分析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开始逐层展开,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价格的绝对差。俄林认为,各国所生产的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当两国间的价格差别大于商品的各项运输费用时,则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成本的绝对差。俄林认为,价格的国际绝对差来自于商品生产成本的国际绝对差。同一种商品的价格的国家之间的差别,

25、主要是生产成本的差别所致。所以,成本的国际绝对差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一个原因。不同的成本比例。俄林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二个原因是在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成本比例不同。如果两国各种商品的成本比例相同,如一国的两种商品成本都按同一比例低于另一国,则两国间只能发生暂时的贸易关系,直到两国的汇率变化使两国商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完全相同。生产要素不同的价格比例。俄林认为,之所以各国国内各种商品存在不同的成本比例关系,主要是由于各国国内的生产诸要素的价格比例不同。不同的商品是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来的。在每一国,商品的成本比例反映了它的生产诸要素的价格比例关系,也就是工资、地租、利息、利润之间的比例关系。由于

26、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成本比例。生产诸要素的供求比例。各国在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是不相同的,即各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种类和质量是不同的。国际贸易就是建立在各个国家各种生产要素的多寡不同和价格的高低不同的基础上的。另外,即使生产诸要素的供给比例是相同的,对这些要素不同的需求也会产生生产诸要素不同的价格比例,从而为国际贸易提供一个基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俄林从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出发,分析了成本的国际绝对差,又探讨了不同国家内不同的成本比例,进而探讨了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最后分析了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供给和需求比例。他认为,在这个链条中,供给比例是最重要的环节

27、,但没有一个单一的环节是国际贸易的最终的基础。各个环节之间的互相依赖的关系决定了每一个国家的价格结构。而各个国家的价格结构决定了它们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比较利益,同时这也就构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2)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y)。俄林在论述了不同国家的不同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之后,又进一步论述了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即所谓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后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个理论。他认为国际要素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鉴于他对赫俄理论的发展,因此这一

28、理论又称为赫俄萨原理(HOS原理)。按照该理论,虽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商品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这两个国家的工人取得同等的实际工资、资本取得同样的利息、土地取得同等的地租。这是因为两国在实行分工和发生贸易后,各自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进行商品生产,从而使这类要素价格日趋上涨;同时,由于各自不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密集的外国产品,将使本国这类要素价格不断下跌。这样,通过国际贸易导致了两国间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的缩小,并使要素价格趋向于均等化。俄林认为,要素价格的均等化只是一种趋势,由于众多方面的原因,各国的要素价格最终不可能完全相等。但萨缪尔逊则认为,要素的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

29、一种必然。他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各种要素相对价格的完全均等化。因为只要国家间存在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国际贸易就会继续下去,直至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完全均等化为止,此时意味着两国国内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也完全均等化了。他试图通过这一理论说明,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调整贸易的经济结构,而且还可以“改善”各国收入分配不均,缩小彼此间的经济差距。因此这一理论又称为要素报酬均等化理论。4赫一俄的要素禀赋学说与古典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有哪些不同?古典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以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运用在互相依赖的生产结构中的多种生产要素的理论代替了古典学派的

30、单一生产要素的理论。古典学派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各个国家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且各国劳动生产率都是固定不变的。俄林却在他的要素禀赋中,假定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即生产函数相同,因而排除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是把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以及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的强度的差异作为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础。所以,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比起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在分析各国参与分工与贸易的原因方面考虑得更加全面,分析更加深入。5战后国际分工不断深化有哪些主要表现?(也可称战后国际分工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1)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居

31、于主导地位。二战前,工业制成品生产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其次才是工业国与工业国间的分工。战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进步与发展改变了战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化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2)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二战前,在工业国家间的分工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各国不同工业部门的分工。二战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原来的生产部门逐步划分为更多更细的部门;在越来越多的生产领域中,以国内市场为界限的生产,已经不能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因此,在一国国内部门之间的分工向部门内部分工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次部门跨越国界,形成国际间的部门内分工。(3)发

32、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间的分工在削弱。从国际分工产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殖民主义宗主国主要从事工业制成品的生产,而殖民地、附属国和落后国家则主要从事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或矿业的生产。战后由于科技革命和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某些工业产品的生产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现了高精尖工业与一般:业的分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分工。(4)参加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二战前,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主要是以私有制经济为主的资本主义类型的国家。二战后,随着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统国际分工的时代结束了。为了发展

33、生产力,实现经济现代化,社会主义的国家也广泛深入地参加到国际分工中来。(5)国际分工的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国际分工产生到二战以前,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机制,一是殖民统治。二是垄断与资本输出。三是价值规律下的市场自发力量。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及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加强,出现了有组织的“协议式”的国际分工,如跨国公司所组织的跨越国界的分工,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国民经济的规划与发展,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参与国际分工。(6)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生产和贸易的领域向服务部门发展,而且互相结合、渗透的分工在发展。(7)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向水平型过渡。这是战后科学技术

34、高度发展的结果。六、简答题1简述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关系。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在其国别价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别价值是国际价值的基础,而国际价值是国别价值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更高级阶段上的转变形式。两者所包含的内容实质都是一样的,即商品价值的大小无论是国内价值还是国际价值,都取决于商品本身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多少。但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的不一致,商品的国际价值一般不是国别价值在世界市场上等量的代名词,其在量上与国别价值通常都是有所差别的。国别价值是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国际价值则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另外,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在表现形式上也不尽相同。商品的国别价值是以该国的货币

35、表示的。而在世界市场上,商品普遍地展开它们的价值。因此商品的国际价格形态是以世界货币表示的。2简述影响国际价值量的一些因素。国际价值量首先受国际分工和一国与世界市场联系的广度与深度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随着地区性对外贸易的发展,已经出现了统一的国际价值。随着广阔的资本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形成了世界性的国际价值。随着资本的国际化、生产的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随着地区经济一体化,国际价值的形成直接在生产中取得愈来愈重要的地位。随着战后国际分工广度与深度的发展,世界市场日益扩大,使各国的国民价值更多地体现出来。其次,国际价值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而这

36、个平均单位又取决于两个因素:(1)世界上某种商品生产的平均的技术水平;(2)世界上生产该商品的平均劳动强度和劳动的熟练程度。因此,凡能改变这两者的因素,(如各国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及劳动强度)都会影响国际价值量。此外,由于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在要素流动性上存在着差异,换言之,由于各国国民经济的相对独立性,使得一个新的因素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也影响着国际价值量。3为什么在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贸易双方均能够获得“比较利益”?从商品国际价值的形成,可知同一种商品具有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尺度。商品在国内:)时,以国别价值作为衡量的尺度;而在国际:)时,则是以国际价值作为衡量的尺度。这两

37、种不同的价值之间存在着比较差异,它既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国际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商品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存在“比较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就出现了“比较利益”,因此,在正常的、平等的贸易条件下,国际:)的双方都能获取贸易利益。4在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贸易双方通过何种方式获得“比较利益”?在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贸易双方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获取“比较利益”。(1):)的各国各有一种商品或一类商品的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即各有一种商品或一类商品占优势,那么,各国生产本国占优势的商品,就可以以较少的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换取较多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节约更多的本国社会必要劳动,取得互利。(

38、2):)双方,有一国的两种商品的国别价值都低于国际价值,但程度不同;而另一国的两种商品的国别价值都高于国际价值,但程度也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一国生产优势最大的产品,另一国生产劣势商品中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按国际价值进行:),双方都可以节约本国的社会必要劳动,从而获利。5为什么在具体的商品:)时,国际市场价格和国际牛产价格并不总是一致的?商品的国际生产价格是商品价格变动的中心。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但这不是说,在每次商品:)时,国际市场价格都是和国际生产价格相一致的。这是因为:(1)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在起作用,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经常是不平衡的,因而使商品国

39、际市场价格经常高于或低于国际生产价格。当商品的供给超过需求时,国际市场价格会低于国际生产价格,当商品的需求超过供给时,国际市场的价格又会高于国际生产价格。(2)价格本身的变动,又会反过来影响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使它们逐渐地趋向平衡,从而使国际市场价格接近国际生产价格。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该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将上涨,许多国家的商品生产者为较高的利润所吸引,就会增加这一商品的生产,这一商品的供给趋于增加,从而阻止国际市场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而转为回落。相反,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引起国际市场价格下落,许多国家的商品生产者因无利可图或利润较少,就会减少这一商品的生产,这一商品的供给于是逐渐减少,从而阻止

40、国际市场价格的进一步下降并转为回升。6简述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相互需求原理,并以此解释国家间商品:)比价的确定。穆勒首先假定:两国所投入的生产成本相同,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有差异。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国家间商品:)的比价是由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的。按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进行推论,两国间进行商品:)的比价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即应介于两国国内:)比价之间。而在此:)比价界限范围内应如何来确定具体在哪一个价位点上双方进行:),李嘉图并未予以说明。穆勒经研究认为,在由比较成本所决定的国际:)比价界限内,两国间具体的:)比率是由两国对彼此商品的需求

41、强度决定的。如果英国对德国生产的B产品的需求强度大于德国对英国生产的A产品的需求强度,则在双方相互需求达到均衡时(即一国输出的产品数量,恰好等于另国输入产品的数量)所形成的:)比价,就更接近于英国国内的:)比价。相反,如果德国对英国生产的产品A的需求强度超过英国对德国生产的产品B的需求强度,则在双方相互需求达到平衡时所形成的:)比价,就更接近于德国国内的:)比价。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还说明,由于两国对彼此商品相互需求的强度不一样,由此确定的均衡:)比价或贸易条件对这两个国家的有利程度也不一样。如果一个国家以它的产品和另一个国家进行:),它对另一个国家产品的需求和另一个国家对它的产品需求的数量

42、及需求增加的程度比较,外国对其商品的需求越是超过它对外国商品的需求,贸易条件就越是对它有利,贸易条件也就越接近外国国内的两种商品的:)比价,也就是说它的一定数量的商品就可以换回更多的外国商品。七、论述题1试述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使国际商品:)出现“比较利益”,有利于世界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从商品国际价值的形成可知:同一种商品具有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两种根本不同的价值尺度。商品在国内:)时,是以国别价值作为衡量尺度的。而在国际:)时,则是以国际价值作为衡量尺度。这两种不同尺度之间存在着比较差异,它既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

43、的结果,也是国际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商品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存在着比较差异,在国际贸易中出现了“比较利益”。因此,在正常的、平等的贸易条件下,国际:)的双方均有可能获利。国际价值规律的这种作用,使得世界市场的贸易国家调整本国的产业结构,合理地使用资金,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进行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2)国际分工重要的调节器。价值规律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廉价的工业晶摧毁了经济不发达国家的民族工业,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分工;二战后,随着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过程的加强,价值规律又刺激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新型分工的形成

44、。同时,价值规律也调节着发达国家间的分工。如发达国家利用各自的长处,相互分工和协作,从事项目巨大的研究与开发,使产业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向各部门内部的分工发展,取得规模经济、节约时间的经济效果。此外,价值规律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依据。社会主义国家在参与国际分工时,既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考虑其利益,也要从微观经济的角度重视其利益,充分考虑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3)价值规律是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资本主义国家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除去政治因素,都要考虑其出口商品价格的竞争,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商品竞争力强的国家都主张或执行自由贸易政策。一旦其商品竞争力减弱时,它们便转而拥护保

45、护贸易政策。经济比较落后、生产力不发达、商品竞争力弱的国家基本上都拥护执行保护贸易政策。(4)价值规律刺激贸易各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生产成本,改进出口和销售技术。2试述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围绕着国际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而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是由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它是由买主和卖主之间的竞争即供求关系决定的。”这种竞争包括三个方面,即卖主之间的竞销;买主之间的竞购;买主与卖主之间的竞争。三方面竞争的结果,使一切已知的同一品种和品质相同的商品逐步取得同一的国际市场价格,使得实际市场价格接近国际生产

46、成本。而影响供求关系的主要因素有:(1)垄断。垄断组织为了争取最大限度利润,采取各种方法控制世界市场价格。直接的方法:瓜分销售市场、规定国内市场的商品销售额、规定出口份额、减产;降低商品价格,使竞争者破产,然后夺取这些市场并规定这些市场商品的垄断价格;用夺取原料产地的方法垄断原料市场,开采原料并按垄断价格出售原料,获取国家订货,并按垄断价格出售这些订货,以及跨国公司内部的转移价格。间接的方法:限制商品生产额和出口额,限制开采矿产和妨碍新工厂的建立;在市场上收买“过多”商品并出口“剩余”产品。(2)经济周期。商品的价格和市场利润率都随着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3)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战后,各国采取许多政策措施,如支持价格政策、出口补贴政策、进出口管制政策、外汇政策、税收政策、战略物资收购及抛售政策等,对世界市场的价格有很大的影响。(4)商品的质量与包装。在国际市场上,一般都是按质量和包装装潢来论价。(5)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付款条件的难易;运输条件的适时;销售季节的赶前和错后;是否名牌;使用的货币;成交数量的多少;客户的爱好;地理位置的远近;广告宣传的效果;服务质量等。(6)自然灾害、政治动乱、战争及投机等。五、简答题I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