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风俗 中国茶文化研究.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5992251 上传时间:2022-0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茶文化风俗 中国茶文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茶文化风俗 中国茶文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茶文化风俗 中国茶文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文化风俗 中国茶文化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茶文化风俗 中国茶文化研究 摘要: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自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中国茶文化经过多年的追求和锐意的提炼,使其越炼越精。探讨茶树起源、茶文化的历史、茶文化的内涵,对探讨中国茶文化是特别有意义的。关键词:茶;茶文化;起源;内涵;探讨中图分类号:TP31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22)-06-0210-21 茶树起源中国是最早发觉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我们祖先对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辩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觉,才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

2、迁及人为栽培,茶树起先由此普及全国,并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起源及原产地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觉野生大茶树。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觉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觉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探讨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改变等不同角

3、度动身,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化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2 茶文化的历史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肯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国茶文化历史渊远流长,若依文献记载来看,可上溯至公元前2337年中古时代的神农氏。“传闻始于皇帝时代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唐代之前还无“茶”字,我国古

4、代早期文献尔雅中,将茶称为“荼”。茶最早是被作为治疗的药物,神农食经中记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代陆羽茶经中有云:“茶之为饮,发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2尔雅成书于汉代,因此,很多学者据此论证周代就已形成饮茶的风尚。茶经中的“苦菜”、苦茶、“茗菜”、“苔菜”皆指为茶。西晋时傅咸所著司隶教中曾提及蜀驱在南方小镇“做茶粥”卖的事例。现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以茶入味的习俗,无疑是古代食茶的遗风。竹筒茶加油盐食用,大蒜加茶炒菜,腌制茶可拌可炒,亦可佐饭食用。湖南洞庭湖姜盐茶,芝麻豆子茶很出名气。我国食谱中:茶汁虾仁、碧螺虾仁、龙井虾仁、碧螺鱼片、碧螺炒蛋、龙井鸡丝、龙井鲍鱼、樟茶鸭子、云雾石

5、鸡、五香茶叶蛋等。继茶经之后,古代茶书有蔡襄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多种。将茶叶专用于饮料,大约形成在西汉时期,西汉辞赋作家王褒所著僮约中记述去集市买茶,煮茶和洗涤茶具的细微环节。中国茶饮文化的首倡者为唐代陆羽。由于唐代饮酒风日盛,因而以茶为主的茶宴、茶会亦与日俱增,兴盛一时。这种以茶代酒的茶宴不仅文静,还可以“不令人醉,微觉清思”。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写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愁看毕卓甕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

6、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至宋代,中国茶道、茶艺愈加充溢完善起来。宋代茶学著作比唐代更多,内容更丰富。茶录子安拭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无名氏北苑别录等。宋徽宗赵佶也撰写了一部茶学著作大观茶论,此书虽不肯定为皇上御笔 ,但也记录了一些不少的精微体验心得,从中可知宋徽宗是一个嗜茶、爱茶的帝王。大观茶论一书,对采茶工艺有很多精细入微的描述,宋代采茶要求“断芽心必以甲不以指,从甲则速断不柔,从指则多温易损。”制茶工艺要求“洗涤芽惟洁、洗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如菜茶制作过时,不合时宜,蒸压不当,焙之太过,是制作不出上等好茶的。一代词圣苏东坡

7、,把佳茗比作佳人,也有喜闻乐见的咏茶佳作。他的汲江煎茶歌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明清时代,茶道、茶艺又增加了新工艺、新内容。明代钱椿年于嘉靖九年(1530)作茶谱一书,分茶略、茶品、茶艺等九部分,其中“煎茶四要”、“点茶三要”写得简洁好用。“煎茶四要”指:选择好水、洗茶、候汤、择品。煎茶的水假如不甘美,会严峻损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热水冲洗茶叶,除去茶的尘垢和冷气,这样,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汤须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汤时不要将水烧得过沸,才能保存茶的精华;茶瓶

8、宜选小点的,简单限制水沸的程度,在点茶注水时也好驾驭分寸,茶盏宜用建安的兔毫盏。“点茶三要”指:涤器、茶盏、择品。点前先将茶器洗净;茶盏是茶面聚乳的关键;烹点之际,不宜以能夺香、夺色的珍果香草杂之,如此才能真正品尝茶的纯洁甘美3。清代的茶艺、茶道还流行在茶中加入香花佳果,以提高茶饮中其香美味。无名氏的调鼎集卷八列举当时名茶外又叙述几种花茶,果茶的制作工艺。清茶一条下有:茶叶,石榴米四粒,松仁四粒,或加花生仁,青豆泡茶。泡茶一条下是:茶叶内加晒干玫瑰花、梅花三瓣同泡,颇香。橄榄茶一条是:橄榄数枚,木锤敲碎(铁敲有黑锈并刀腥),同茶入小砂壶,注滚水盖好,少停可饮。花红同。暗香茶一条是:腊月早梅,早

9、晨用箸摘下半开花朵,连蒂入磁瓶。每一两,用炒盐一两洒入,勿经手。厚纸密封,入夏取用。先置蜜少许于杯,加花三四朵,滚水注,花开如生。3 茶文化的内涵饮食是食品和饮品的合称。而饮茶较之食品,具有更加独特的社会功能。如饮茶作用于人生理和心理的微妙作用,尤其茶道、茶艺、茶事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更为广泛、深刻。文化思想深层次的内部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1。茶文化的物态文化是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1”既包括茶树栽培、茶叶采集、加工、保存及茶叶中的化学成份和茶叶入药的疗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艺、品茶时所运用的茶叶、水、茶具、茶花、工艺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筑物

10、等。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1”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茶文化的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1”通常是以茶礼、储茶、品茶、斗茶、点茶、茶点心、茶食、茶花、贡茶、书院茶、草庵茶等茶俗以及茶艺形式表现出来。茶文化的心态文化是指人们在品茗饮茶过程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二三子顷为尘外之赏,而曷不言诗矣。”文人宴会上以茶代酒,标记着生活习俗的大变更。可以说,茶宴是中国文人的创建。实行茶艺表演,开办茶艺学问讲座和培训,

11、主动参加茶文化活动,显示出自觉的文化主动性,这是其他餐饮业所不能比拟的。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对社会文化教化功能独特的贡献。参考文献1 陈武英.唐宋茶道初探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1).2 徐赛碌,肖雪珍.浅谈世界茶叶产销状况与我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J.福建林业科技,2002,(增刊).3 詹梓金.福建茶文化纵撗谈J.福建茶叶,2000,(增刊).作者简介:曲焕云(1955-),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广东白云学院教授。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7页 共7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