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证券: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四期)信用评级报告.PDF

上传人:w****8 文档编号:59747962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3.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信证券: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四期)信用评级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国信证券: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四期)信用评级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信证券: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四期)信用评级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信证券: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四期)信用评级报告.PDF(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联合20227696 号 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 2022 年拟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四期)的信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确定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 AAA,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四期)信用等级为 AAA,评级展望为稳定。特此公告 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 评级总监:二二二年八月四日 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 1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面向专业投资者 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四期)信用评级报告评级结果:主体长期信用等级:AAA 本期债券信用等级:AAA 评级展望:稳定 债项概况:本期债券

2、发行规模:不超过 50.00 亿元(含)本期债券期限:3 年 还本付息方式:单利按年付息,到期一次还本 募集资金用途:将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及偿还公司有息债务 评级时间:2022 年 8 月 4 日 本次评级使用的评级方法、模型:名称名称 版本版本 证券公司行业信用评级方法 V3.2.202204 证券公司主体信用评级模型(打分表)V3.2.202204 注:上述评级方法和评级模型均已在联合资信官网公开披露 本次评级模型打分表及结果:指示评级指示评级 aaa 评级结果评级结果 AAA 评价内容评价内容 评价结果评价结果 风险风险 因素因素 评价要素评价要素 评价结果评价结果 经营 风险 A 经

3、营 环境 宏观经济 2 行业风险 3 自身 竞争力 公司治理 1 风险管理 1 业务经营分析 2 未来发展 2 财务 风险 F1 偿付 能力 盈利能力 1 资本充足性 1 杠杆水平 2 流动性因素 1 调整因素和理由调整因素和理由 调整子级调整子级-注:经营风险由低至高划分为 A、B、C、D、E、F 共 6 个等级,各级因子评价划分为 6 档,1 档最好,6 档最差;财务风险由低至高划分为 F1F7 共 7 个等级,各级因子评价划分为 7 档,1 档最好,7 档最差;财务指标为近三年加权平均值;通过矩阵分析模型得到指示评级结果 评级观点 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资信”)对国信证

4、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国信证券”)的评级反映了公司作为国内经营历史较长的大型综合类 A 股上市券商之一,股东背景强大,资本实力很强,经营规模处于行业前列,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公司各项业务发展良好,多项业务保持很强的行业竞争优势,经营业绩持续提升,保持较高的盈利水平;证监会分类评价结果保持 A 类水平;公司资产质量和流动性较好,资本充足性良好。联合资信也关注到经济周期变化、国内证券市场波动、相关监管政策变化以及市场信用风险上升等因素可能对公司经营带来不利影响。本期债券发行规模相较目前债务规模较小,主要财务指标对发行前、后全部债务的覆盖程度变化不大,仍属良好。未来,随着资本

5、市场的持续发展和公司战略的稳步推进,公司整体竞争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基于对公司主体长期信用状况以及本期债券信用状况的综合评估,联合资信确定公司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 AAA,本期债券信用等级为 AAA,评级展望为稳定。优势 1.综合实力很强综合实力很强。公司作为国内大型综合类上市券商之一,股东背景强大,资本实力很强,主要业务指标处于行业前列,整体具备很强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优势。2.经营业绩提升。经营业绩提升。2019 年以来,公司各项业务发展良好,经营业绩持续提升,整体盈利能力处于行业上游水平。3.财务表现较好。财务表现较好。公司资产流动性较好,融资渠道畅通,筹资能力较强,资本充足性良好。关注

6、1.业务经营易受经营环境变化影响。业务经营易受经营环境变化影响。公司主要业务与证券市场高度关联,经济周期变化、国内证券市场持续波动及相关监管政策变化等因素可能对公司经营带来不利影响。2.市场信用风险上升带来的风险暴露增加。市场信用风险上升带来的风险暴露增加。近年来市场信用风险事件多发,公司持有较大规模的固定收益类证券及资本中介业务债权,相关资产可能存在一定减值的风险。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 2 分析师:陈凝 张晨露 邮箱: 电话:010-8567 9696 传真:010-8567 922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 2号中国人保财险大厦 17 层(100022)网址: 3.监管趋严带来的合

7、规和管理压力。监管趋严带来的合规和管理压力。行业保持严监管的趋势,公司内控和合规管理仍需不断加强。主要财务数据:合并口径合并口径 项目项目 2019 年年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3 月月 自有资产(亿元)1727.91 2404.31 2948.96 /自有负债(亿元)1165.36 1595.07 1979.69 /所有者权益(亿元)562.55 809.24 969.27 977.04 优质流动性资产/总资产(%)11.49 18.24 16.84 /自有资产负债率(%)67.44 66.34 67.13 /营业收入(亿元)140.93 187.84 238.18

8、 29.76 利润总额(亿元)62.32 83.44 126.34 8.29 营业利润率(%)45.87 45.96 51.62 27.43 净资产收益率(%)9.03 9.65 11.38 0.79 净资本(亿元)400.55 629.23 759.68 /风险覆盖率(%)250.20 303.50 437.92 /资本杠杆率(%)21.18 22.79 19.66 /短期债务(亿元)657.30 1048.57 1213.69 /全部债务(亿元)1032.79 1402.03 1728.19 2024.13 注:1 本报告中部分合计数与各相加数之和在尾数上存在微小差异系四舍五入造成;除特别

9、说明外,均指人民币,财务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为合并口径;2本报告中涉及净资本等风险控制指标均为母公司口径;3.2022 年 13 月财务报表未经审计,相关指标未经年化 资料来源:公司定期报告,联合资信整理 主体评级历史:信用信用等级等级 评级评级展望展望 评级时间评级时间 项目小组项目小组 评级方法评级方法/模型模型 评级评级报告报告 AAA 稳定 2022/6/16 陈凝 张晨露 证券公司行业信用评级方法(V3.2.202204)证券公司主体信用评级模型(打分表)(V3.2.202204)阅读全文 AAA 稳定 2018/11/9 陈凝 卢芮欣 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证券公司行业评级方法(201

10、8 年)-注:上述历史评级项目的评级报告通过报告链接可查阅;未公开评级报告无链接;2019 年 8 月 1日之前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模型均无版本编号,非公开项目的评级报告未添加链接 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 3 声声 明明 一、本报告版权为联合资信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严禁以任何形式/方式复制、转载、出售、发布或将本报告任何内容存储在数据库或检索系统中。二、本报告是联合资信基于评级方法和评级程序得出的截至发表之日的独立意见陈述,未受任何机构或个人影响。评级结论及相关分析为联合资信基于相关信息和资料对评级对象所发表的前瞻性观点,而非对评级对象的事实陈述或鉴证意见。联合资信有充分理由保证所出具的评级报告遵循

11、了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三、本报告所含评级结论和相关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或财务建议,并且不应当被视为购买、出售或持有任何金融产品的推荐意见或保证。四、本报告不能取代任何机构或个人的专业判断,联合资信不对任何机构或个人因使用本报告及评级结果而导致的任何损失负责。五、本报告系联合资信接受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委托所出具,引用的资料主要由该公司或第三方相关主体提供,联合资信履行了必要的尽职调查义务,但对引用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联合资信合理采信其他专业机构出具的专业意见,但联合资信不对专业机构出具的专业意见承担任何责任。六、除因本次评级事项联合资信与该公司构成

12、评级委托关系外,联合资信、评级人员与该公司不存在任何影响评级行为独立、客观、公正的关联关系。七、本次信用评级结果仅适用于本次(期)债券,有效期为本次(期)债券的存续期;根据跟踪评级的结论,在有效期内评级结果有可能发生变化。联合资信保留对评级结果予以调整、更新、终止与撤销的权利。八、任何机构或个人使用本报告均视为已经充分阅读、理解并同意本声明条款。分析师: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 4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面向专业投资者 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四期)信用评级报告一、主体概况 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国信证券”)前身为成立于 1994 年的深圳国投证券

13、有限公司,总部设在深圳,初始注册资本 1.00 亿元;于 1997 年更名为“国信证券有限公司”,于 2000 年更名为“国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于 2008 年完成股份制改革并更为现名;于 2014 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002736.SZ”,股票简称“国信证券”,上市后注册资本和股本均为 82.00 亿元。2020 年8 月,公司完成非公开发行 A 股股票 14.12 亿股的发行和上市,募集资金总额 150.00 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 147.82 亿元,其中计入股本 14.12 亿元,计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133.69 亿元。截至 2022 年 3 月末,公司

14、注册资本和股本均为 96.12 亿元,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投控”)直接持股33.53%,是公司控股股东;深圳市国资委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股权结构参见附件 1-1)。截至 2022 年 7 月末,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披露的信息,联合资信未发现公司股份被质押。公司经营范围: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融资融券;证券投资基金代销;金融产品代销;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股票期权做市。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建立了前中后台完整的部门架构(详见附件 1-2);公司共有 184 家

15、证券营业部、58 家证券分公司;拥有 4 家一级子公司(均为全资子公司),分别为国信期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信期货”)、国信弘 1 国信弘盛原名为国信弘盛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于 2020 年 4 月更为现名。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信弘盛”1)、国信证券(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信香港”)和国信资本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信资本”)。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合并口径员工人数合计为 12003 名。截至2021年末,公司合并资产总额3623.01亿元,其中自有资产 2948.96 亿元;负债总额2653.75 亿元,其中自有负债 1979.69 亿元;所有者权益

16、969.27 亿元(含少数股东权益 0.17 亿元);母公司口径净资本 759.68 亿元。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38.18 亿元,利润总额126.34 亿元,净利润 101.17 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101.15 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846.14 亿元。截至 2022 年 3 月末,公司合并资产总额3918.94 亿元;负债总额 2941.89 亿元;所有者权益(含少数股东权益 0.00001 亿元)977.04 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 977.04 亿元。2022 年 13 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9.76 亿元,利润总额 8.29 亿

17、元,净利润 7.64 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7.67 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 892.66 亿元。公司注册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红岭中路 1012 号国信证券大厦十六层至二十六层;法定代表人:张纳沙。二、本期债券概况及募集资金用途 公司拟在 400.00 亿元的额度内面向专业投资者以公开方式分期发行公司债券。本期债券名称为“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四期)”,发行规模不超过 50.00 亿元(含 50.00 亿元),期限为3 年。本期债券为固定利率,票面利率将由公司与簿记管理人根据网下利率询价簿记结果,在 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

18、告 5 利率询价区间内协商一致确定。本期债券采用单利按年付息,不计复利,到期一次还本。本期债券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本期债券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及偿还公司有息债务。其中将有不少于 40.00 亿元(含 40.00 亿元)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剩余部分用于偿还公司同业拆借资金。本期债券无担保。三、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分析 1.宏观政策环境和经济运行情况 2022 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剧,有的甚至超出预期。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俄乌地缘政治冲突导致全球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国内多地疫情大规模复发,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 加,经济面临

19、的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此背景下,“稳增长、稳预期”成为宏观政策的焦点,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政策合力不断增强,政策效应逐渐显现。经初步核算,2022 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27.02 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4.80%,较上季度两年平均增速2(5.19%)有所回落;环比增长 1.30%,高于上年同期(0.50%)但不及疫情前 2019 年水平(1.70%)。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大。2022 年一季度,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 6.00%和 5.80%,工农业生产总体稳定,但 3 月受多地疫情大规模复发影响,部分企业出现减产停

20、产,对一季度工业生产造成一定的拖累;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 4.00%,不及上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4.57%)及疫情前 2019年水平(7.20%),接触型服务领域受到较大冲击。表 1 2021 一季度至 2022 年一季度中国主要经济数据 项目项目 2021 年年 一季度一季度 2021 年年 二季度二季度 2021 年年 三季度三季度 2021 年年 四季度四季度 2022 年年 一季度一季度 GDP 总额(万亿元)总额(万亿元)24.80 28.15 28.99 32.42 27.02 GDP 增速(增速(%)18.30(4.95)7.90(5.47)4.90(4.85)4.00(5.

21、19)4.8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4.50(6.79)15.90(6.95)11.80(6.37)9.60(6.15)6.50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5.60(2.90)12.60(4.40)7.30(3.80)4.90(3.90)9.30 房地产投资(%)25.60(7.60)15.00(8.20)8.80(7.20)4.40(5.69)0.70 基建投资(%)29.70(2.30)7.80(2.40)1.50(0.40)0.40(0.65)8.50 制造业投资(%)29.80(-2.0)19.20(2.00)14.80(3.30)13

22、.50(4.80)15.60 社会消费品零售(社会消费品零售(%)33.90(4.14)23.00(4.39)16.40(3.93)12.50(3.98)3.27 出口增速(出口增速(%)48.78 38.51 32.88 29.87 15.80 进口增速(进口增速(%)29.40 36.79 32.52 30.04 9.60 CPI 涨幅(涨幅(%)0.00 0.50 0.60 0.90 1.10 PPI 涨幅(涨幅(%)2.10 5.10 6.70 8.10 8.70 社融存量增速(社融存量增速(%)12.30 11.00 10.00 10.30 10.60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一般公共

23、预算收入增速(%)24.20 21.80 16.30 10.70 8.60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6.20 4.50 2.30 0.30 8.30 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调查失业率(%)5.30 5.00 4.90 5.10 5.80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3.70(4.53)12.00(5.14)9.70(5.05)8.10(5.06)5.10 注:1.GDP 数据为当季值,其他数据均为累计同比增速;2.GDP 总额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速按不变价计算;3.出口增速、进口增速均以美元计价统计;4.社融存量增速、城镇调查失业率为期末值

24、;5.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实际同比增速;6.2021 年数据中括号内为两年平均增速 资料来源:联合资信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和 Wind 数据整理 2为剔除基数效应影响,方便对经济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文中使用的 2021 年两年平均增速为以 2019 年同期为基期计算的几何平均增长率,下同。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 6 需求需求端端,消费市场受到疫情冲击较大,固定,消费市场受到疫情冲击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处于相对高位,出口仍保持较高景资产投资增速处于相对高位,出口仍保持较高景气度。气度。消费方面,2022 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87 万亿元,同比增长 3.27%,

25、不及上年同期两年平均增速水平(4.14%),主要是 3 月疫情对消费,特别是餐饮等聚集型服务消费,造成了较大冲击。投资方面,2022 年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49 万亿元,同比增长9.30%,处于相对高位。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探底;基建投资明显发力,体现了“稳增长”政策拉动投资的作用;制造业投资仍处高位,但3 月边际回落。外贸方面,出口仍保持较高景气度。2022 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 1.48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13.00%。其中,出口 8209.20亿美元,同比增长 15.80%;进口 6579.80 亿美元,同比增长 9.60%;贸易顺差 1629.40 亿美

26、元。CPI 同比涨幅总体平稳,同比涨幅总体平稳,PPI 同比涨幅逐月同比涨幅逐月回落。回落。2022 年一季度 CPI 同比增长 1.10%,猪肉等食品价格下跌对冲了部分能源价格上涨推动的上行空间。一季度 PPI 同比增长 8.70%,各月同比增速回落幅度有所收敛;PPI 环比由降转升,上行动力增强,输入型通胀压力抬升。地缘政治等因素导致国际能源和有色金属价格剧烈波动,带动国内油气开采、燃料加工、有色金属等相关行业价格上行。社融总量扩张,财政前置节奏明显。社融总量扩张,财政前置节奏明显。2022 年一季度新增社融规模 12.06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 1.77 万亿元;3 月末社融规模存量同

27、比增长10.60%,增速较上年末高 0.30 个百分点。从结构看,财政前置带动政府债券净融资大幅增长,是支撑社融扩张的主要动力,一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较上年同期多增 9238 亿元。其他支撑因素包括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和企业债券净融资较上年同期分别多增 4258 亿元和4050 亿元。财政收入运行总体平稳,民生等重点领域支财政收入运行总体平稳,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出得到有力保障。2022 年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6.20 万亿元,同比增长 8.60%,财政收入运行总体平稳。其中,全国税收收入 5.25 万亿元,同比增长 7.70%,主要是受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带动,但制

28、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政策延续实施等因素拉低了税收收入增幅。支出方面,2022年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6.36 万亿元,同比增长 8.30%,为全年预算的 23.80%,进度比上年同期加快 0.30 个百分点。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得到了有力保障,科学技术、教育、农林水、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分别增长22.40%、8.50%、8.40%、6.80%、6.20%。稳就业压力有所加大,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稳就业压力有所加大,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22 年一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 5.53%,其中 1 月、2 月就业情况总体稳定,调查失业率分别为 5.30%、5.50%,接近上年同期水平,

29、环比小幅上升,符合季节性变化规律;而 3 月以来局部疫情加重,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至 5.80%,较上年同期上升 0.50 个百分点,稳就业压力有所增大。2022 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3 万元,实际同比增长 5.10%,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宏观政策和经济前瞻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经济运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就业和物价基本稳定。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就业和物价基本稳定。2022年 4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切实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部署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

30、助力稳定经济基本盘和保障改善民生;决定进一步加大出口退税等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外贸平稳发展;确定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措施,引导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实现就业和物价基本稳定:着力通过稳市场主体来保就业;综合施策保物流畅通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粮食能源安全。疫情叠加外部局势影响,经济稳增长压力疫情叠加外部局势影响,经济稳增长压力加大。加大。生产端,停工停产、供应链受阻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工业生产的拖累还需关注;需求端,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望提升,可能主要依靠基建投资的发力;国内疫情的负面影响短期内或将持续,制约消费的进一步复苏;在俄乌局势紧张、美联储货币政策加速紧缩等国际背景下,叠加上年基数攀升

31、的影响,出口对于经济的支撑大 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 7 概率会逐步回落。有鉴于此,IMF、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均降低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预计未来经济增长压力仍然较大,实现 5.50%增长目标的困难有所加大。四、行业分析 公司业务主要包括证券经纪、投资银行、证券投资、资产管理等,核心业务属证券行业。1.证券行业概况 近近 2021 年,股票市场呈震荡走势,结构行年,股票市场呈震荡走势,结构行情明显,市场交投情明显,市场交投持续持续活跃;活跃;债券市场运营平稳,债券市场运营平稳,市场规模保持增长态势,市场规模保持增长态势,全年全年发行量发行量同比同比小幅增小幅增长长。股票市场方面,2019 年,

32、市场预期回暖,股票市场先扬后抑,一季度贡献全年大部分涨幅;2020 年,股票市场全年表现强势,呈现震荡上涨的“慢牛”格局,市场交易额大幅提升;2021 年,股票市场呈现震荡走势,板块分化加剧,结构性行情明显,市场交投活跃度持续提升。截至 2021年末,上证指数收于 3639.78 点,较年初上涨4.80%;深证成指收于 14857.25 点,较年初上涨2.67%,涨幅均较 2020 年有所回落。根据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截至 2021 年末,我国上市公司总数 4615 家,较年初增加 461 家;上市公司总市值 91.61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14.91%。根据 Wind统计数据,2021 年全部

33、 A 股成交额 257.18 万亿元,同比增长 24.82%,市场交投持续活跃。截至2021 年末,市场融资融券余额 1.83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17%,其中融资余额占比 93.44%,融券余额占比 6.56%。2021 年,全市场股权融资募集资金合计 1.84 万亿元,同比增长 6.39%;完成 IPO、增发和配股的企业分别有 520 家、507家和 6 家;完成可转债和可交债发行的企业分别有 119 家和 34 家。图 1 股票市场指数及成交额情况(单位:点、亿元)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债券市场方面,2019 年,债券市场违约常态化,货币市场利率延续下降趋势,国债收益率

34、保持平稳;2020 年,债券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受疫情以及货币政策影响,市场利率出现大幅波动,5 月份利率探底后逐步回升,中债信用债净价指数总体平稳,但债券违约向国企蔓延;2021 年,债券市场整体运行平稳,全年债券发行量同比小幅增长。根据 Wind 统计数据,2021 年境内共发行各类债券 5.38 万只,发行额 61.76 万亿元,同比增长 8.55%。截至 2021 年末,我国存量债券余额 130.35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4.10%,较上年末增速放缓。2021 年境内债券交易总金额1631.90 万亿元,同比增长 27.27%;其中现券交易成交金额 241.91 万亿元,回购交易成交

35、金额1161.23 万亿元,同业拆借成交金额 128.76 万亿元。截至 2021 年末,中债综合净价(总值)指数收于 103.30 点,较年初小幅增长 1.44%。图 2 债券市场余额和增长率(单位:万亿元、%)资料来源:Wind,联合资信整理 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 8 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证券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新成效证券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新成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指出“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同时明确提出“深化创业板、新

36、三板改革”“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要求。2019 年 6 月,证监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开板仪式,科创板正式开板;7 月22 日,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交易,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一个全新板块。2020 年 6 月,证监会发布 中国证监会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转板上市的指导意见,建立新三板企业转板上市制度,新三板精选层连续挂牌一年以上企业可申请转板到科创板或创业板上市,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联系。2021 年 9 月,定位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注册成立,我国资本市场的层次布局不断完善。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2021 年,证券公司

37、服务 481 家企业完成境内首发上市,融资金额达 5351.46 亿元,分别同比增加 87 家、增长 12.87%,其中科创板、创业板两板上市企业家数占全年 IPO 家数的 75.05%,融资金额占全年 IPO 融资总额的 65.28%,引导资本有效支持科技创新;服务 527 家境内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融资金额达 9575.93 亿元,分别同比增加 132家、增长 8.10%。同期,证券公司承销债券 15.23万亿元,同比增长 12.53%。随着证券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证券公司规随着证券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证券公司规模逐年增长;模逐年增长;2021 年年,证券行业业绩证券行业业绩表现表现较好较好;

38、证券公司证券公司收入实现对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依赖收入实现对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依赖程度较高程度较高,盈利水平受市场行情及,盈利水平受市场行情及行业行业政策影响政策影响较大。较大。近年来,证券公司的数量呈稳步增长态势。20172021 年,证券公司总资产和净资产规模逐年扩大;盈利能力呈现 U 型走势,2018 年受中美贸易战带来的股市下跌冲击的影响证券行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20192021 年,受市场行情和利好政策等因素影响,证券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截至 2021 年底,140 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0.59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8.99%;净资产为2.57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1.26%,净

39、资本为2.00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9.89%。2021 年,140 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024.10 亿元,实现净利润 1911.19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2.03%和21.32%,经营业绩同比实现较好增长。从收入结构来看,2021 年,证券公司收入仍主要来源于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2021 年,证券行业实现经纪业务收入 1534.18 亿元,同比增长33.08%,占比行业营业收入的 30.54%,较上年有所提升,其中代理销售金融产品净收入 206.90亿元,同比增长 53.96%;实现投资银行净收入699.83 亿元,同比增长 4.12%;实现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 317.86 亿元

40、,同比增长 6.10%。截至2021 年末,证券行业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 10.8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3.53%,其中集合资产管理规模大幅增长 112.52%至 3.28 万亿元,资产管理业务主动管理转型成效显著。表 2 证券行业概况 项目项目 2017 年年 2018 年年 2019 年年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证券公司家数(家)131 131 133 139 140 盈利家数(家)120 106 120 127/盈利家数占比(%)91.60 80.92 90.23 91.37/营业收入(亿元)3113.28 2662.87 3604.83 4484.79 5024.10 净利润

41、(亿元)1129.95 666.20 1230.95 1575.34 1911.19 总资产(万亿元)6.14 6.26 7.26 8.90 10.59 净资产(万亿元)1.85 1.89 2.02 2.31 2.57 净资本(万亿元)1.58 1.57 1.62 1.82 2.00 注:证券业协会未披露 2021 年证券公司盈利家数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 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 9 图 3 我国证券行业业务收入结构图 注:1证券业协会未披露 2020 年全行业利息净收入数据,2020 年其他包括利息净收入和其他收入;2证券业协会未披露全行业 2021 年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含席位租

42、赁)、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利息净收入数据,仅披露了经纪业务收入、投资银行净收入等,因披露口径存在较大差异,故上表以 2021 年前三季度收入结构替代全年进行列示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 证券公司行业集中度较高。证券公司行业集中度较高。证券公司行业集中度较高。按证券公司营业收入排序,2021 年,前十大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合计 3847.83 亿元,净利润 1313.90 亿元,占全行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比重分别为 50.30%和 56.53%。截至 2021 年底,前十大证券公司资产总额为 6.98 万亿元,净资产总额为 1.29 万

43、亿元,分别占全行业总资产和净资产比重的 46.97%和 54.80%;前十大证券公司上述财务指标较2020 年有所下降,但行业集中度仍较高。未来,大型券商可以凭借规模、平台、品牌、政策倾斜等多方面优势将龙头优势进一步扩大,证券公司的行业集中度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表 3 截至 2021 年末/2021 年主要证券公司财务数据 单位:亿元 序号序号 证券公司证券公司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 资产总额资产总额 营业收入营业收入 净利润净利润 1 中信证券 2138.08 12786.65 765.24 240.05 2 海通证券 1777.55 7449.25 432.05 137.48 3 国泰君安

44、 1506.37 7912.73 428.17 153.03 4 华泰证券 1520.36 8066.51 379.05 136.01 5 中国银河 989.78 5601.35 359.84 105.17 6 广发证券 1108.01 5358.55 342.50 120.55 7 中金公司 847.31 6497.95 301.31 108.10 8 中信建投证券 800.06 4527.91 298.72 102.35 9 招商证券 1125.90 5972.21 294.29 116.58 10 申万宏源 1054.53 5617.34 246.66 94.58 合计合计 12867.

45、95 69790.45 3847.83 1313.90 资料来源:公开数据,数据以营业收入由高到低排序 2.行业政策 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背景下,证券公司严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背景下,证券公司严监管态势将延续;新证券法等纲领性文件出监管态势将延续;新证券法等纲领性文件出台,多项台,多项利好政策、业务规则和指引密集发布,利好政策、业务规则和指引密集发布,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 10 有望有望推动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背景下,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监管要求下,“严监管、防风险”仍将是监管的主旋律。随着新证券法等纲领性文件出台,资本市

46、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证券行业多项业务规则、指引密集发布,引导证券公司规范执业,推动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有序发展。表 4 2019 年以来部分行业政策及重大事项情况 时间时间 政策名称政策名称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2019 年 3 月 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就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主要制度规则正式发布,共2+6+1个相关政策,对科创企业注册要求和程序、减持制度、信息披露、上市条件、审核标准、询价方式、股份减持制度、持续督导、登记结算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2019 年 7 月 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 进一步加强证券公司股权监管,规范证券

47、公司股东行为,提升监管效能 2019 年 8 月 修订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 对高分类评级龙头公司风险准备金比率进一步放松,全面放松各项业务风险准备金基准比率。于2020 年1月发布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规定,并于 2020 年6月1日正式施行 2019 年 12 月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进一步完善了证券市场基础制度,为证券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落实落地,有效防控市场风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发挥,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2020 年 5 月 发布关于修改的决定 为落实新 证券法 有

48、关要求,支持证券公司充实资本,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允许证券公司公开发行次级债券以及为证券公司发行减记债等其他债券品种预留空间 2020 年 6 月 发布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创业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 推动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 2020 年 7 月 证监会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明确适用范围,精简优化发行条件。明确发行上市审核和注册程序。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对发行承销作出特别规定,强化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加大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的追

49、责力度 2021年3月 深交所关于合并主板与中小板相关安排的通知 顺应市场自然规律,对市场估值无实质影响 关于修改的决定 进一步完善证券公司股东准入和监管的相关要求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大幅提高信息披露的违法违规成本,信息披露环节监管将更趋严格 2021 年 5 月 证监会公布首批证券公司“白名单”简化优质券商工作流程,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1 年 7 月 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证券期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体制机制,提高执法司法效能 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 提升流动性覆盖率要求,延长最长发行

50、期限,短期融资券发行更规范 2021 年 9 月 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 有助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作用、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 2021 年 10 月 证监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监管规定 进一步规范辅导相关工作,充分发挥派出机构属地监管优势,压实中介机构责任,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积极为全市场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创造条件 2022 年 5 月 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试点规定 深入推进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完善科创板交易制度,提升科创板股票流动性、增强市场韧性 证监会发布保荐人尽职调查工作准则和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工作底稿指引 持续完善制度规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