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发展历史PDF.pdf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5936503 上传时间:2022-01-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仪发展历史PDF.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礼仪发展历史PDF.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礼仪发展历史PDF.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仪发展历史PDF.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礼仪发展历史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演变礼仪与人类的文明相伴而生, 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礼仪的萌芽,并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礼仪规范。一、礼仪的起源: 主要表现在4 个方面1对天地、神灵、祖先的信仰与敬畏原始社会,人类处在变化莫测的大自然中,无法解释千百万化的自然现象和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 , 认为天地神灵是主宰这一切的力量。所以就进行一些祭祀活动,以表示他们对天地、神灵、祖宗的敬畏,祭祈天地、神灵,保佑风调雨顺, 祈祷祖先显灵,拜求降福等等。为祈祷而举行的仪式就成了古代礼仪的萌芽。因此有了“礼立于敬而源于祭”的说法。2. 对家庭成员言行的规范父母要抚养、关爱、教育孩子

2、;成人要赡养、照顾父母;兄弟姐妹之间要关爱。在舜尧的时代 , 就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规定: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 称之谓“五礼” . 通过礼仪,对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进行了规范。3。人们交往沟通的需要在社会活动中, 人类形成了最初级、最原始的礼仪。 这种相互的呼应与模仿逐步形成一种习俗 , 便成了最初的礼仪。如在原始的狩猎、耕种、和部落之间的争斗中,人们用眼神、肢体语言等来表示他们的想法,互相配合。用击掌、拍手、拥抱等方式表示收获后喜悦、高兴. 4。维系等级差别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分工越来越细,就出现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就出现了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等。当大家聚会坐在一起时

3、,就有了一定的座次(比如首领、一般人),通过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就不断增加新的礼仪. 就为等级差别的维系提供更多方便和条件。二、 礼仪的发展演变( 一) 我国的礼仪发展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内容:1. 礼俗:是民间形成的礼仪习俗。2。礼制:是国家制定的礼仪制度。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民间优良的礼俗,摒弃一些过时的陈腐的礼俗。(二)我国 古代礼仪的发展分四个阶段1. 礼仪的起源时期: 夏朝以前 ( 公元前 21 世纪前 ) 古代礼仪的孕育时期- 尧舜时期 . 古代尧舜时期, 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 即 “五礼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事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2。

4、礼仪的形成时期: 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 世纪前771 年)2 古代礼仪的形成时期-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时代 1000 余年的总结、推广而日趋完善。周朝还在朝廷设置礼官, 专门掌管天下礼仪, 使礼仪臻于完备。在这个时期, 礼仪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奴隶主开始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并将礼仪制度化,形成了典章制度和刑典法律。如:商朝 : 甲骨文中出现了”礼”,有了礼仪典籍,明确开始规范人们的行为。周朝时,制定周礼仪礼礼记,开始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等人际交往准则。礼仪从治理国家、到家庭生活进行了全面规范,开始形成了古代

5、正式的礼仪. 3. 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1前 221 年)古代礼仪的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争鸣,礼仪也产生了分化。礼仪制度成为国礼,民众交往的礼俗逐渐成为家礼. 管子 . 牧民中有“大礼”和“小礼”之说,注释为“礼其大者在国家典章制度,其小者在平民日用居处行为之间。 比较有影响的有: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主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起源、本质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道家:崇尚自然无为, 主张废除一切礼仪法家 : 推崇强权政治, 主张以法代礼墨家:主张平等、博爱、利他、以义代礼礼制的形成,对后世治国安邦,施政教化, 规范人们的行

6、为,培养人们的人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4。强化时期:秦汉到清末( 公元前 221公元 1911 年)古代礼仪的强化时期- 秦汉到清末 , 纵观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仪,自秦汉以后的历代统治都都推崇儒家的来治理国家、社会. 秦朝: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封建礼教汉武帝时期 ,“废黜百家 , 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定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柱,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朝:“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明清:家庭礼制完善在这个阶段 , 统治者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在演习周礼的基础上,不断对礼制加以修改、补充、完善 . 让人们以“礼”为准绳,不得逾越.这种“以礼

7、治国”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中国礼仪从形成的时间上分:1. 中国古代礼仪: 1840 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前2. 中国现代礼仪: 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型平等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建立, 标志着中国礼仪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四) 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及特点3 中国古代礼仪的内容1.宗教礼仪2.封建国家的典章制度3.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1.礼仪涉及范围广泛2.政治生活强调尊君3.社会生活强调男权(五)中国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的差异中国现代和古代礼仪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现代礼仪是对古代礼仪的继承和发展,是吸收了中国历朝代礼仪的精华,

8、融入了新时代的精神 , 兼收并蓄了不同的文化而形成的,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中国现代礼仪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礼仪规范。中国古代礼仪的发展,基本上与中国文明的进程同步,它规定秩序,制定仪式,曾是中国礼治的基础,并被视为社会法制的必要补充,对于促进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古代礼仪相比,现代礼仪的礼节仪式更趋于简单、体现了相互尊重,而不必再恪守等级森严的封建礼教。第二节礼仪的概念人们一般把礼仪的概念分解为:礼、礼貌、礼节和礼仪一、概念礼 :礼源于古代人类的祭祀活动。礼的繁体字为:禮, 辞海对礼

9、的解释为:本谓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 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 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由此可见 , 礼的涵义非常丰富,可以理解为: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是人际间乃至国际交往中, 相互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礼貌 : 礼貌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表示敬意和友好的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 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通过仪表及言谈举止来表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它体现一个时代的风尚和道德规范, 体现人们的文化层次、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虽然世界各地在礼貌的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尊敬友爱的本质是一致的。礼貌的具体要求是:热情友好,尊重他人;

10、待人接物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办事慎重而不推诿;行为举止有教养, 符合职业素质要求等。礼节 : 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问侯、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规则和形式。4 属于外在的行为规范,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待人接物的具体礼仪要求。如:乘车让坐;对师长、前辈、上级通过问候、行动表示尊敬;得到别人帮助时表示谢意;有客人来访时表示热情接待等. 礼仪礼和仪各有不同的内涵:“礼”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 、表示敬意的通称. 如:敬礼、礼貌. 2 、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葬礼、典礼。3 、泛指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社会

11、规范和道德规范。4 、指礼物。如:送礼、礼品. “仪”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 、指法度、准则.如:“置此为法,立此为仪 (墨子天志). 2 、指典范、表率。如: “上者,下之仪也、礼仪小姐。3 、指容貌、风度。如:仪表、仪态。4 、指礼物。如:贺仪、谢仪。礼仪:是人们在各种社会的具体交往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 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交际艺术。狭义, 通常是指在较大或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二、 礼、礼貌、礼节、礼仪之间的关系礼、礼貌、礼节

12、、礼仪都属于礼的范畴。礼貌是表示尊重的言行规范,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和具体要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 礼仪是由一系列具体表示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完整过程第三节礼仪的特征与原则一、礼仪的特征礼仪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继承性 . 礼仪的形成和完善, 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任何国家的现代礼仪都是本国古代礼仪的继承和发展。礼仪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 经过不同时期的 “过滤 ,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内容,而且一旦形成,通常会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礼仪的继承性是批判的继承,任何礼仪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不是食古不化,全盘沿用,而是取其精华 , 去其糟粕的

13、继承发展. 比如:古代提倡的“礼尚往来, 来而不往非礼也”5 仪态方面要: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缓揭帘、勿有声. 仪表方面要 : 衣贵洁、不贵华、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具今切。卫生方面要 : 晨必浴、兼漱口这些优良的传统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规范和习惯。但古代封建制度下的跪拜之礼,十分繁琐,表现了人的地位的悬殊与人格的不平等,所以现在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用握手、问候来表示. 2、规范性礼仪和道德、法律一起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规范。礼仪规范是约定俗成,相沿成习的,其对人们在交际场所的约束性,从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法律规范. 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遵守礼仪规范, 人们也都在用礼

14、仪规范来衡量和判断自己和他人是否自律、敬人的一种尺度,它已成为人们在一切交际场合必须采用的一种“通用语言”。礼仪的规范性是客观存在。3. 级差性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但在具体应用中还要受到时间、环境和不同的客体制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同一种礼仪对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方式和要求, 这就是礼仪的级差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不同的场合、时间运用相应的礼仪来展现自己的风采。4。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国家 ,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因其历史与文化的不同,其礼仪的表现形式和思想观念也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礼仪文化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如东方文化:含蓄、深沉

15、;西方文化的坦率、开放;汉族:见面习惯拱手、鞠躬; 日本人:穿和服、讲究鞠躬(30 度、 45 度、 90 度)西方人见面习惯接吻和拥抱。节庆的时候,不同的民族,穿不同堵塞服装, 行不同的礼仪。同时需要大家注意的是: 宗教群体礼仪的要求与禁忌. 回族:不吃猪肉。设清真餐厅。印度教不吃牛肉,不用皮箱、不穿皮鞋. 印度人崇拜老鼠有些国家有很多的民族,许多的民族又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地区、 民族、 国家、宗教之间的礼仪经常交错在一起,所以不能严格的把国家、民族分开. 我们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除了要表现出自己所在国家民族的礼仪外, 还要了解对方的国家、 民族、宗教的习俗和礼仪。这样才能恰当的表

16、达出对对方的友好和尊重。一旦忽略了某些细节, 就可能使对方感觉是对他的无礼, 甚至是侮辱, 可能发生不该发生的误会,影响友好交往。4。 变化性与时代性礼仪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更新。一方面礼仪随着时代、本国、 本民族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思想、观念等因素的渗透作用,也会对一个国家的礼仪文化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同一国家, 同一民族的礼仪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所以礼仪具有变化性和时代性,二、礼仪的原则6 在学习和运用礼仪的过程中,应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指导性的礼仪规律,这些礼

17、仪规律也称之为礼仪的原则。礼仪的原则归纳起来有如下六个方面:1 、尊敬原则礼仪源起敬神,后发展演变为尊重他人,由此说明尊敬是礼仪的核心. 在人际交往中尊敬他人是自身良好品质和素养的体现,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尊敬他人则是失礼的表现,同时也会失去他人的尊重。掌握了尊敬原则, 就等于掌握了礼仪的灵魂. 这就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与交往对象要互相尊敬、互相谦让、友好相待、和睦相处。对待他人要做到敬人之心长存,不可失敬于人, 不可伤害他人尊严更不可侮辱他人人格。但是遇到对方有伤害个人尊严时,要坚决维护自己的尊严。2 、遵守原则礼仪是约定俗成的, 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这种社会规范是为维护社会

18、稳定而形成和存在的,它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的共同利益和要求. 社会成员都应自觉自愿地遵守执行,用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共同遵守礼仪规范,社会才更有秩序,社会才更加文明。3 、平等原则礼仪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任何人都有平等使用的权力。不能因身份、地位、收入、职业等的不同而礼仪的使用范围不同。在交际场合,任何人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对方, 都应按礼仪要求尊重对方, 不能厚此薄彼,区别对待。4 、宽容原则俗话说: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可能会因为文化层次、风俗习惯、职业、年龄等原因,会有不同的处事方法、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所以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要善解人意、体谅他人

19、。若一方产生失礼行为,冒犯了另一方,失礼的一方应主动道歉,另一方也应以宽容的态度原谅对方, 避免出现心存怨恨,过后报复的现象,宽容原则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应严于律已,宽以待人。5 、真诚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应以礼相待,真诚待人 . 做到真心实意, 言行一致 . 避免表里不一, 只行礼仪之事,而无真诚之心。如果把礼仪比做一朵鲜花的话,那么真诚就是花的心. 真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一个人外在行为与内在道德的有机统一。待人真诚的人会很快得到别人的信任,而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既便一时不会被识破,但终究还是会失去人们的信任。6 、适度原则适度原则是要求人们在适用礼仪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对象注意技巧, 把握分寸。如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 既要热情大方, 又不能轻浮奉承; 既要自尊又不能自负; 既要坦诚又不能粗鲁; 既要谦虚又不能拘谨;既要老练持重, 又不能圆滑世故。7。从俗的原则由于国家、民族、地区以及经济、文化背景不同, 礼仪的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 所以要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与当地习俗保持一致。礼仪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文明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礼仪的功能和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施工组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