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西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PPT课件.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59107056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6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山西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最新山西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山西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山西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PPT课件.ppt(7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西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山西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 绪 论方剂学课程特点综合性强综合性强与临床联系更为密切与临床联系更为密切学 习 方 法三重三多n重基础、重思考、重自学重基础、重思考、重自学n多测验、多讨论、多提问多测验、多讨论、多提问总总 论论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的起源与发展“源远流长”1.1.起源:起源:“药食同源药食同源”2.2.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医籍中,最古老的方书现存医籍中,最古老的方书“神农尝百草神农尝百草”“伊尹创制汤液伊尹创制汤液”一、先 秦二、两汉奠定了理论基础1.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1)最早提出君、臣、使的概念:最早提出君、臣、使的

2、概念: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2)最早提出方剂的分类)最早提出方剂的分类素问素问至真要大论:大、小、缓、急、奇、偶、重至真要大论:大、小、缓、急、奇、偶、重(3)最早记载了十三首较为完整的方剂)最早记载了十三首较为完整的方剂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伤伤113113方,金方,金245245方(共方(共323323首)首)最早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方书最早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方书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方书之祖方书之祖”三、魏晋南北朝 略于理论注重实用,用药简捷1.1.肘后备急方晋,葛

3、洪肘后备急方晋,葛洪 “简、便、廉、效简、便、廉、效”2.2.刘涓子鬼遗方刘涓子鬼遗方 第一部外科专科方书第一部外科专科方书3.3.小品方小品方四、隋唐时期 出现大型方书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5300首首千金翼方千金翼方2000余首余首2.外台秘要外台秘要王焘王焘6000余首余首“乞力伽丸乞力伽丸”1.千金方千金方唐,孙思邈唐,孙思邈1、太平圣惠方北宋、太平圣惠方北宋收方收方16834首首是由国家颁布的第一部方典是由国家颁布的第一部方典3.圣济总录圣济总录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五、宋(金)元时期 方剂学全面发展

4、宋代医学之大成宋代医学之大成五、宋(金)元时期 方剂学全面发展4、小儿药证直诀宋、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钱乙第一部儿科专著第一部儿科专著5、妇人大全良方宋、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陈自明第一部妇科专著第一部妇科专著6.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论药方论药方论金金成无己成无己首次以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和方药配伍关系首次以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和方药配伍关系开了方论的先河开了方论的先河7.张元素张元素开医学争鸣之先声开医学争鸣之先声提倡制用新方。提倡制用新方。“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用不相能也。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用不相能也。”突破突破“麻桂麻桂”创制创制“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五、宋(金)元时期 方剂学

5、全面发展五、宋(金)元时期 方剂学全面发展8、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刘完素寒凉派寒凉派张从正张从正攻下派攻下派李东垣李东垣补土派补土派朱震亨朱震亨滋阴派滋阴派1.明代明代本草与方剂学共荣本草与方剂学共荣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本草后附大量方剂本草后附大量方剂(本草拾遗唐(本草拾遗唐陈藏器陈藏器开先河)开先河)、普济方(、普济方(61739首)首)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大的一部方书,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大的一部方书,标志着古代方书文献整理的高峰。标志着古代方书文献整理的高峰。六、明清时期日渐成熟3、医方考(、医方考(700首)首)明,吴昆明,吴昆是历史上较全面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是历史上较全面详析方剂理论

6、的专著第一部方论专著第一部方论专著六、明清时期2、清代、清代特点:特点:方论专著的涌现方论专著的涌现由博返约由博返约规范化,适合教学规范化,适合教学六、明清时期方论专著的涌现,使方剂学的发展日趋成熟方论专著的涌现,使方剂学的发展日趋成熟罗罗美古今名医方论美古今名医方论汪汪 昂医方集解昂医方集解 创方剂学的综合分类方法创方剂学的综合分类方法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吴谦等医宗金鉴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删补名医方论吴仪洛成方切用吴仪洛成方切用费伯雄医方论费伯雄医方论温病条辨清,吴瑭温病条辨清,吴瑭阐述了温热病三焦辨证的理论,详析了阐述了温热病三焦辨证的理论,详析了清热养阴等治疗方

7、法,创制了一类独具特色清热养阴等治疗方法,创制了一类独具特色的治疗温病的方剂。的治疗温病的方剂。汤头歌诀清,汪昂汤头歌诀清,汪昂选录常用方剂选录常用方剂300余首,编成七言歌诀余首,编成七言歌诀200余首,流传较广余首,流传较广医林改错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清,王清任医学心悟清,程钟龄医学心悟清,程钟龄明确提出明确提出“八法八法”概念,并对八类处方规律进行了具体地阐述概念,并对八类处方规律进行了具体地阐述并创制了并创制了“以法统方以法统方”之先河之先河九、近现代大量古代方书校刊出版大量古代方书校刊出版方剂工具书大量涌现方剂工具书大量涌现中药方剂大辞典中药方剂大辞典教材不断更新教材不断更新实验方剂学

8、雏形出现实验方剂学雏形出现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书名书名书名书名成书年代成书年代成书年代成书年代作者作者作者作者载方载方载方载方历史意义历史意义历史意义历史意义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五十二病方早于早于早于早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283283283283现存最早的方书现存最早的方书现存最早的方书现存最早的方书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战国时期13131313最早的中医经典,包最早的中医经典,包最早的中医经典,包最早的中医经典,包括治则治法、组方括治则治法、组方括治则治法、组方括治则治法、组方原理、组方体例等原理、组方体例等原理、

9、组方体例等原理、组方体例等理论,为方剂发展理论,为方剂发展理论,为方剂发展理论,为方剂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奠定了理论基础奠定了理论基础奠定了理论基础伤寒论伤寒论伤寒论伤寒论东汉,约东汉,约东汉,约东汉,约B.C.205B.C.205B.C.205B.C.205张仲景张仲景张仲景张仲景113113113113314314314314最早将理法方药融最早将理法方药融最早将理法方药融最早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方书之为一体,方书之为一体,方书之为一体,方书之祖祖祖祖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金匮要略金匮要略262262262262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千金要方唐唐唐唐A.D.652 A.D.652 A.D.65

10、2 A.D.652 孙思邈孙思邈孙思邈孙思邈5000500050005000余余余余唐以前方剂之总结唐以前方剂之总结唐以前方剂之总结唐以前方剂之总结千金翼方千金翼方千金翼方千金翼方唐唐唐唐A.D.682A.D.682A.D.682A.D.682约约约约2902902902900 0 0 0外台秘要外台秘要外台秘要外台秘要唐唐唐唐A.D.752A.D.752A.D.752A.D.752王焘王焘王焘王焘6000600060006000余余余余保存了深师集保存了深师集保存了深师集保存了深师集验小品方等验小品方等验小品方等验小品方等内容内容内容内容书名书名书名书名成书年代成书年代成书年代成书年代作者作

11、者作者作者载方载方载方载方历史意义历史意义历史意义历史意义太平圣惠太平圣惠太平圣惠太平圣惠方方方方宋,公元宋,公元宋,公元宋,公元992992992992医官院,医官院,医官院,医官院,王怀隐王怀隐王怀隐王怀隐等等等等16834168341683416834历史上第一部由历史上第一部由历史上第一部由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写的国家组织编写的国家组织编写的国家组织编写的方书方书方书方书圣济总录圣济总录圣济总录圣济总录宋,宋,宋,宋,1117111711171117年年年年赵佶赵佶赵佶赵佶近近近近20000200002000020000堪称宋代方书之堪称宋代方书之堪称宋代方书之堪称宋代方书之大成大

12、成大成大成太平惠民太平惠民太平惠民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剂局方和剂局方和剂局方宋,公元宋,公元宋,公元宋,公元1252125212521252年年年年788788788788历史上第一部由历史上第一部由历史上第一部由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制的成药国家编制的成药国家编制的成药国家编制的成药药典药典药典药典伤寒明理伤寒明理伤寒明理伤寒明理论论论论药方药方药方药方论论论论金,公元金,公元金,公元金,公元1156115611561156年年年年成无己成无己成无己成无己20202020开方论之先河开方论之先河开方论之先河开方论之先河(第一次以君臣(第一次以君臣(第一次以君臣(第一次以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佐使剖析

13、组方原佐使剖析组方原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理)理)理)普济方普济方普济方普济方明,公元明,公元明,公元明,公元1406140614061406年年年年朱橚朱橚朱橚朱橚61739617396173961739现存古医籍载方现存古医籍载方现存古医籍载方现存古医籍载方最多的方书最多的方书最多的方书最多的方书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第一节第一节 治法的概述治法的概述 1.1.概念:概念: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得治疗原则。后,有针对性地采取得治疗原则。2.2.特点:特点:多层次多层次 多体系多体系 第二节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思考题

14、思考题先有方,还是先有法?先有方,还是先有法?方剂与治法关系:方剂与治法关系:1.1.治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是指导遣药组方的指导原则指导原则2.方剂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主要手段依法组方依法组方依法遣方依法遣方依法类方依法类方依法释方依法释方“方即是法方即是法”“方从法出方从法出”、“依法统依法统方方”例: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例: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脉浮紧辨证风寒表实证辨证风寒表实证治则治则“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寒者热之寒者热之”治法辛温解表法治法辛温解表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用)

15、(功用)处方麻黄汤处方麻黄汤第二节第二节常用治法常用治法程程钟钟龄龄医医学学心心悟悟:“论论病病之之情情,则则以以寒寒热热虚虚实实表表里里阴阴阳阳八八字字统统之之,而而论论治治病病之之方方,则则又又以以汗汗和和下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寒寒温温 热热清清 单一治法单一治法 虚虚补补 八法八法 实实泻泻 汗汗 吐吐 消消 和法和法 下下 (复合治法)(复合治法)“八法”汗法汗法吐法吐法下法下法和法和法补法补法消法消法温法温法清法清法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 一、七方说一、七方说二、病证分类法二、病证分类法三、祖方(主方

16、)分类法三、祖方(主方)分类法四、功用(治法)分类法四、功用(治法)分类法五、综合分类法五、综合分类法n n1、七方说、七方说 素素至:至:“大、小、缓、急、奇、偶、重大、小、缓、急、奇、偶、重”(中)(中)迄今为止,未见迄今为止,未见“七方七方”分类的方书,可见,它仅是分类的方书,可见,它仅是一种组方理论。一种组方理论。七方的实质上是以病情轻重、病位上下、病势缓急、七方的实质上是以病情轻重、病位上下、病势缓急、病邪的微甚、药性缓急、药味奇偶以及病人体质的强弱为病邪的微甚、药性缓急、药味奇偶以及病人体质的强弱为方剂分类的依据的方剂分类的依据的.2、按病证分类 首见于五十二病方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后

17、有后有伤寒杂病论外台秘要伤寒杂病论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普济方太平圣惠方普济方张氏医通张氏医通医方考医方考3 3、按主方分类、按主方分类为明代为明代施沛祖剂首创。施沛祖剂首创。归纳病机、治法共性类方研究有较好作用归纳病机、治法共性类方研究有较好作用 这种以方剂组成药物为主要依据的分类,往往这种以方剂组成药物为主要依据的分类,往往忽视了方剂始见之先后忽视了方剂始见之先后例:二陈汤为祖方,局方(宋)例:二陈汤为祖方,局方(宋)温胆汤为附方,千金(唐)温胆汤为附方,千金(唐)始于始于始于始于“十剂十剂十剂十剂”唐唐唐唐 陈藏器本草拾遗陈藏器本草拾遗陈藏器本草拾遗陈藏器本草拾遗 条例提出条例提出条例提出条

18、例提出 “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十种十种十种”后世有发展为后世有发展为后世有发展为后世有发展为 “十二剂十二剂十二剂十二剂”本草衍义本草衍义本草衍义本草衍义 “二十四剂二十四剂二十四剂二十四剂”医家全书医家全书医家全书医家全书 宋宋宋宋 赵佶圣济经赵佶圣济经赵佶圣济经赵佶圣济经 金金金金 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成无己伤寒明理论 张景岳张景岳张景岳张景岳“八阵八阵八阵八阵”明明明明 程钟龄医学心悟程钟龄医学心悟程钟龄医学心

19、悟程钟龄医学心悟“八八八八法法法法”4、按治法(功用)分类、按治法(功用)分类5、综合分类法、综合分类法首首见见于于汪汪昂昂的的医医方方集集解解,既既按按治治法法分分类类,又又按按病证、病因分类,并兼顾专科特点病证、病因分类,并兼顾专科特点分分为为补补养养、发发表表、涌涌吐吐、攻攻里里、表表里里、和和解解、理理气气、理理血血、祛祛风风、祛祛寒寒、清清暑暑、利利湿湿、润润燥燥、泻泻火火、除除痰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救急等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救急等22类。类。成方切用成方切用成方便读成方便读本教材参考汪氏的分类方法本教材参考汪氏的分类方法 第一节第一节 方剂的配伍

20、目方剂的配伍目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增效减毒增效减毒”配伍作用配伍作用:11增强药力增强药力 2 2产生协同作用产生协同作用 3 3控制多功能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控制多功能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4 4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5 5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第二节第二节方剂的基本组织形式方剂的基本组织形式素素至:至:“主病之谓君,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应臣之谓使”组方基本结构,即组方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君药:君药:在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君药:君药

21、:(1)治疗主病或主证;)治疗主病或主证;(2)统帅(支配)其它药物。)统帅(支配)其它药物。桂枝:桂枝:麻黄汤解表麻黄汤解表苓桂术甘汤中焦,温阳化气苓桂术甘汤中焦,温阳化气五苓散下焦五苓散下焦桃核承气汤温经活血桃核承气汤温经活血臣药: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如麻黄汤中桂枝对麻黄的作用如麻黄汤中桂枝对麻黄的作用麻黄:开腠理,发汗邪气去,正气未和麻黄:开腠理,发汗邪气去,正气未和桂枝:桂枝:解肌解肌,发汗,发汗邪气去,营卫和邪气去,营卫和(2)治疗兼症:)治疗兼症:如大青龙汤中石膏(外感风寒兼内热)如大青龙汤中石膏(外感风寒兼内热)佐药:

22、佐药:1.佐助药佐助药2.佐制药佐制药3.反佐药反佐药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用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用如桂枝汤中的姜枣如桂枝汤中的姜枣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直接治疗次要兼证如九味羌活汤中的黄芩、地黄如九味羌活汤中的黄芩、地黄减轻或消除君臣药的毒、烈之性减轻或消除君臣药的毒、烈之性如生姜半夏如生姜半夏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伍与君药性味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相反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如阴盛阳脱证,治以白通加猪胆汁汤如阴盛阳脱证,治以白通加猪胆汁汤使药:使药:引经药和调和药引经药和调和药1.引经药引经药引导它药达于病所引导它药达于病所2.调和药调和药具

23、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如柴胡入肝经,治疗肝经疾病时,可以其为使如柴胡入肝经,治疗肝经疾病时,可以其为使甘草甘草协调药性、延缓药力、保护胃气协调药性、延缓药力、保护胃气麻黄汤麻黄汤为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之主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之主方病因:外感风寒病因:外感风寒病机:风寒束表病机:风寒束表(主)(主)肺气失宣肺气失宣(次)(次)主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主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用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用方解:方解:君:麻黄君:麻黄1515发汗散风寒,宣肺平喘发汗散风寒,宣肺平喘臣:桂

24、枝臣:桂枝1010发汗解表,以助君药表散之力发汗解表,以助君药表散之力 调和营卫调和营卫 佐:杏仁佐:杏仁1010味苦降利肺气,以助君药平喘味苦降利肺气,以助君药平喘 散风寒,以散风寒,以助助君臣解表君臣解表使:炙甘草使:炙甘草5 5调和诸药调和诸药 使麻桂发汗不过,使麻桂发汗不过,兼有兼有佐制佐制之义和胃气,使发汗不伤正之义和胃气,使发汗不伤正第三节第三节方剂变化形式方剂变化形式一、药味增减变化一、药味增减变化三、剂型更换的变化三、剂型更换的变化二、药量增减变化二、药量增减变化一、药味增减变化一、药味增减变化1.君药的加减变化,必然导致原方主治、功用的改变君药的加减变化,必然导致原方主治、功

25、用的改变例:例:增入君药增入君药桂枝汤桂枝为君桂枝汤桂枝为君外感风寒表虚证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加葛根葛根为君桂枝加葛根葛根为君外感风寒表虚,项背几几外感风寒表虚,项背几几减去君药减去君药麻杏甘石汤麻、石共为君麻杏甘石汤麻、石共为君 风热壅肺之喘证风热壅肺之喘证三拗汤麻黄为君三拗汤麻黄为君 风寒伤肺之感冒风寒伤肺之感冒 一、药味增减变化一、药味增减变化2.臣药的加减变化:配伍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导臣药的加减变化:配伍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原主治证及功效某种程度的变化。致原主治证及功效某种程度的变化。例:例:减去臣药减去臣药 麻黄汤桂枝为臣,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桂枝为臣,外感风寒表实证 三拗汤去桂枝,

26、外感风寒伤肺,鼻塞声重三拗汤去桂枝,外感风寒伤肺,鼻塞声重增入臣药增入臣药 麻黄汤桂枝为臣,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桂枝为臣,外感风寒表实证 麻黄加术汤桂枝、白术均为臣,麻黄加术汤桂枝、白术均为臣,外感风寒湿之痹证外感风寒湿之痹证一、药味增减变化一、药味增减变化3.3.佐药的加减变化:佐药的加减变化:不改变原方的主治证与功效的主要方面不改变原方的主治证与功效的主要方面例:理中丸:主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等例:理中丸:主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等 加入佐药:加入佐药:悸者,加茯苓二两,主治水气,水饮凌心悸者,加茯苓二两,主治水气,水饮凌心 减去佐药,亦加佐药:减去佐药,亦加佐药:吐多者

27、,去白术,加生姜以止呕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以止呕二二.药量的增减变化药量的增减变化(1)药药量量的的改改变变,并并没没有有引引起起君君臣臣配配伍伍关关系系的的变变化化,故主治证与功用基本不变或仅有某种程度的变化。故主治证与功用基本不变或仅有某种程度的变化。方剂方剂方剂方剂组成药物组成药物组成药物组成药物主治症状主治症状主治症状主治症状证候证候证候证候生附子生附子生附子生附子(君)(君)(君)(君)干姜干姜干姜干姜(臣)(臣)(臣)(臣)炙甘草炙甘草炙甘草炙甘草(佐使)(佐使)(佐使)(佐使)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汤一枚一枚一枚一枚一两一两一两一两五钱五钱五钱五钱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下利清谷下利清

28、谷下利清谷下利清谷,呕吐呕吐呕吐呕吐,恶寒恶寒恶寒恶寒,四肢厥逆四肢厥逆四肢厥逆四肢厥逆,身体疼痛身体疼痛身体疼痛身体疼痛,脉微细或脉微细或脉微细或脉微细或沉迟细弱沉迟细弱沉迟细弱沉迟细弱为阳虚阴盛为阳虚阴盛为阳虚阴盛为阳虚阴盛,故以姜附回故以姜附回故以姜附回故以姜附回阳救逆阳救逆阳救逆阳救逆通脉通脉通脉通脉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汤四逆汤一枚一枚一枚一枚(大者)(大者)(大者)(大者)三两三两三两三两二两二两二两二两下利清谷下利清谷下利清谷下利清谷,四肢厥逆四肢厥逆四肢厥逆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脉微欲绝脉微欲绝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身反不恶寒身反不恶寒身反不恶寒为阴盛格阳为阴盛格阳为阴盛格阳为阴盛格阳于外

29、,故加于外,故加于外,故加于外,故加重姜附用量重姜附用量重姜附用量重姜附用量以回阳至阴以回阳至阴以回阳至阴以回阳至阴,通脉救逆通脉救逆通脉救逆通脉救逆二二.药量的增减变化药量的增减变化(2)由由于于药药量量的的改改变变,引引起起君君臣臣配配伍伍关关系系的的变变化化,故故主治证与功用亦随之而变。主治证与功用亦随之而变。方剂方剂方剂方剂药物、用量与配伍药物、用量与配伍药物、用量与配伍药物、用量与配伍功用功用功用功用主治病证主治病证主治病证主治病证君君君君臣臣臣臣佐佐佐佐使使使使小承气小承气小承气小承气汤汤汤汤大黄大黄大黄大黄四两四两四两四两枳实枳实枳实枳实三枚三枚三枚三枚厚朴厚朴厚朴厚朴二两二两二

30、两二两(大黄直(大黄直(大黄直(大黄直入阳明不入阳明不入阳明不入阳明不用使药)用使药)用使药)用使药)攻下热攻下热攻下热攻下热结结结结阳明腑实证,阳明腑实证,阳明腑实证,阳明腑实证,潮热谵语,大潮热谵语,大潮热谵语,大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胸腹便秘结,胸腹便秘结,胸腹便秘结,胸腹痞满,苔黄,痞满,苔黄,痞满,苔黄,痞满,苔黄,脉数脉数脉数脉数厚朴三厚朴三厚朴三厚朴三物汤物汤物汤物汤厚朴厚朴厚朴厚朴八两八两八两八两枳实枳实枳实枳实五枚五枚五枚五枚大黄四两大黄四两大黄四两大黄四两行气通行气通行气通行气通便便便便气滞腹满胀痛,气滞腹满胀痛,气滞腹满胀痛,气滞腹满胀痛,大便不通,身大便不通,身大便不通,

31、身大便不通,身无热。脉弦无热。脉弦无热。脉弦无热。脉弦三三.剂型更换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此此种种变变化化,是是指指组组成成药药物物及及其其用用量量、配配伍伍关关系系不不变变,而而只只是根据病情需要更换剂型,从而改变其治疗作用。是根据病情需要更换剂型,从而改变其治疗作用。方剂方剂方剂方剂名称名称名称名称药物、用量与药物、用量与药物、用量与药物、用量与配伍配伍配伍配伍主治病证主治病证主治病证主治病证备注备注备注备注君君君君 臣臣臣臣 佐佐佐佐 使使使使理中丸理中丸理中丸理中丸干干干干姜姜姜姜人人人人参参参参白白白白术术术术甘草甘草甘草甘草各三各三各三各三两两两两中焦虚寒,脘腹疼痛,中焦虚寒,脘

32、腹疼痛,中焦虚寒,脘腹疼痛,中焦虚寒,脘腹疼痛,自利不渴,病后喜唾自利不渴,病后喜唾自利不渴,病后喜唾自利不渴,病后喜唾丸者缓也,丸者缓也,丸者缓也,丸者缓也,证轻而偏中证轻而偏中证轻而偏中证轻而偏中焦焦焦焦人参汤人参汤人参汤人参汤上焦阳虚之胸痹证,上焦阳虚之胸痹证,上焦阳虚之胸痹证,上焦阳虚之胸痹证,心胸痞闷,气从胁下心胸痞闷,气从胁下心胸痞闷,气从胁下心胸痞闷,气从胁下上逆抢心上逆抢心上逆抢心上逆抢心汤者荡也,汤者荡也,汤者荡也,汤者荡也,证重而偏上证重而偏上证重而偏上证重而偏上焦焦焦焦这三种变化往往是合并使用的,不可拘泥其一这三种变化往往是合并使用的,不可拘泥其一方剂方剂方剂方剂名称名称

33、名称名称药物、用量与配伍药物、用量与配伍药物、用量与配伍药物、用量与配伍主治病证主治病证主治病证主治病证备注备注备注备注君君君君臣臣臣臣佐佐佐佐使使使使麻黄汤麻黄汤麻黄汤麻黄汤麻三麻三麻三麻三量量量量桂桂桂桂二二二二两两两两杏仁七杏仁七杏仁七杏仁七十个十个十个十个甘草甘草甘草甘草一两一两一两一两外感风寒表外感风寒表外感风寒表外感风寒表实证实证实证实证发汗散寒,发汗散寒,发汗散寒,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宣肺平喘宣肺平喘宣肺平喘(以发汗解(以发汗解(以发汗解(以发汗解表为主)表为主)表为主)表为主)麻杏甘麻杏甘麻杏甘麻杏甘石汤石汤石汤石汤麻四、麻四、麻四、麻四、石八石八石八石八五十五十五十五十二两二两

34、二两二两风热壅肺之风热壅肺之风热壅肺之风热壅肺之喘证喘证喘证喘证辛凉宣泄,辛凉宣泄,辛凉宣泄,辛凉宣泄,清热平喘清热平喘清热平喘清热平喘(以清泄肺(以清泄肺(以清泄肺(以清泄肺热为主)热为主)热为主)热为主)本章要点n n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n n掌握组方基本结构及其涵义n n掌握方剂组成变化的常见形式第五章 剂型一、汤剂一、汤剂“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汤剂的特点:制作简单,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便于随证加减。故适用于病证较重,病情不稳定者。二、散剂二、散剂“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散剂的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三、丸剂三

35、、丸剂“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特点:吸收较慢,药性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和服用。四、膏剂四、膏剂五、丹剂五、丹剂第六章 煎药法和服药法1、煎药容器:、煎药容器:“银为上,磁次之银为上,磁次之”通用有盖的砂锅通用有盖的砂锅2、煎药用水、煎药用水:洁净为宜洁净为宜,水量浸过药面水量浸过药面1寸左右寸左右.3、煎药火候、煎药火候武火武火急火煎急火煎(解表药,芳香药)(解表药,芳香药)文火文火慢火煎慢火煎(补益药和有毒的药)补益药和有毒的药)4、煎药方法、煎药方法第一节第一节煎药法煎药法煎药方法 1.1.1.1.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煎药前

36、先将药物浸泡2020202030303030分钟再煎,其有效成分分钟再煎,其有效成分分钟再煎,其有效成分分钟再煎,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易于煎出。易于煎出。易于煎出。2.2.2.2.特殊煎服法:特殊煎服法:特殊煎服法:特殊煎服法:先煎先煎先煎先煎:介壳类、矿物类、含泥沙多的药物。介壳类、矿物类、含泥沙多的药物。介壳类、矿物类、含泥沙多的药物。介壳类、矿物类、含泥沙多的药物。后下:气味芳香,药效易于发挥或走散的药。后下:气味芳香,药效易于发挥或走散的药。后下:气味芳香,药效易于发挥或走散的药。后下:气味芳香,药效易于发挥或走散的药。包煎:对咽喉、消化道有刺激的药物以及易于包煎:对咽喉、消化道有刺激

37、的药物以及易于包煎:对咽喉、消化道有刺激的药物以及易于包煎:对咽喉、消化道有刺激的药物以及易于粘锅的药物。如赤石脂、旋覆花、车前子等。粘锅的药物。如赤石脂、旋覆花、车前子等。粘锅的药物。如赤石脂、旋覆花、车前子等。粘锅的药物。如赤石脂、旋覆花、车前子等。单煎:贵重的药物。单煎:贵重的药物。单煎:贵重的药物。单煎:贵重的药物。磨汁:质地坚硬药。如羚羊角、犀角等。磨汁:质地坚硬药。如羚羊角、犀角等。磨汁:质地坚硬药。如羚羊角、犀角等。磨汁:质地坚硬药。如羚羊角、犀角等。溶化:胶质类的药、粘性大而易溶的药。溶化:胶质类的药、粘性大而易溶的药。溶化:胶质类的药、粘性大而易溶的药。溶化:胶质类的药、粘性

38、大而易溶的药。第二节第二节服药法服药法服药时间:服药时间:病在上焦,食后服病在上焦,食后服病在下焦,食前服病在下焦,食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空腹服补益药与泻下药,空腹服安神药,临卧服安神药,临卧服对胃肠有刺激的,食后服对胃肠有刺激的,食后服服药次数1.1.汤剂一般汤剂一般1 1日日1 1剂,每剂分剂,每剂分2323次服。次服。2.2.特殊病证汤剂可一日特殊病证汤剂可一日2 23 3剂,分数次服。剂,分数次服。3.3.膏、丹、丸、散、酒之类,每日服膏、丹、丸、散、酒之类,每日服2-32-3次。次。服药方法汤剂大多宜温服汤剂大多宜温服汤剂大多宜温服汤剂大多宜温服解表剂宜乘热服解表剂宜乘热服解表剂宜乘

39、热服解表剂宜乘热服热证用凉药宜冷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凉药宜冷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凉药宜冷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凉药宜冷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真寒假热证,热药冷服。真寒假热证,热药冷服。真寒假热证,热药冷服。真寒假热证,热药冷服。真热假寒证,寒药热服。真热假寒证,寒药热服。真热假寒证,寒药热服。真热假寒证,寒药热服。昏迷而吞咽困难者,宜鼻饲。昏迷而吞咽困难者,宜鼻饲。昏迷而吞咽困难者,宜鼻饲。昏迷而吞咽困难者,宜鼻饲。烈性或毒性药,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烈性或毒性药,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烈性或毒性药,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烈性或毒性药,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服药宜避风寒,药后宜静息片刻。服药宜避风寒,药后宜静息片刻。服药宜避风寒,药后宜静息片刻。服药宜避风寒,药后宜静息片刻。古方药量考:古方药量考:晋代以前:晋代以前:10黍黍1铢铢6铢铢1分分4分分1两两16两两1斤斤斛、斗、升(斛、斗、升(6两)、合两)、合汉代:汉代:1两两1钱钱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