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10页DOC).docx

上传人:ahu****ng1 文档编号:59036757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8.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10页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10页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10页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10页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An Economics of Corruption)汪丁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12期,请勿侵权!一. 引言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它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不像经济学既有的分析对象那样可以实证地度量和统计,以致实证研究机构例如“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不得不采用“腐败感(perceived corruption index)”这类指标。尽管有如此的实证研究方面的限制, 腐败(不论是隐蔽的还是公开的),人们对腐败的切实感受,以及腐败对社会政治经济肌体的侵蚀,仍然是最受公众关注的社会科学研究

2、题目之一。因此,对腐败的研究文献(主要分布于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内)自1990年代以来迅速积累,至今已经颇有“浩如烟海”之感。在西方传统中,腐败一词来自拉丁文动词corruptus,意思是“毁灭”、“破坏”。它的希腊词根意味着丑陋地死去或毁灭(页191,Liddell,1889)。不难判断,罗马人从希腊文化中借来了这一语词的负面含义,用以指称官员的违法行为。凡是有组织的地方就必定会有腐败,希腊人和罗马人一样无法免除腐败的侵蚀。不同的是,后者建立了大规模的帝国组织而前者从来没有机会和欲望以个人自由为代价去建立罗马式的组织。当组织规模扩大时,权力在组织成员之间的配置可能失去均衡,权力可能迅

3、速集中到少数成员或少数公职那里,于是腐败就成为大规模组织的生死存亡问题,它往往导致整个组织的瓦解。其次,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腐败不同于作为感受的腐败。前者要求概念的可操作性,可观测性,以及与学科其它概念定义的逻辑自恰性。一般意义上的腐败如同这一语词在汉语中的含义那样广泛,它泛指一切形式的腐败(有机体的分解过程)。即便人们已经将腐败按照它发生的领域划分为立法的、司法的、行政的,等类别,它仍然太过宽泛。例如,当雅典公民大会判决苏格拉底死刑时,整个雅典民主制度被指为腐败,因为它违背了民主的真精神自由。作为经济学分析对象的腐败主要涉及经济利益的非法转移。但是这里仍然出现了众多歧义:(1)腐败是否仅仅指政

4、府官员以公权牟取私利的行为?是否应当包括一切组织内部发生的以权谋私行为?(2)如果腐败泛指一切组织内部的权力滥用,那么如何把不公正的博弈结果与腐败相区分?(3)如何界定权力的滥用?在社会全体或多数成员参与下的权力是否就不会腐败?换句话说,严格符合程序公正的权力运用是否可能免除腐败?(4)影响力是否为一种权力?如何界定这种权力的滥用?更广义地,如何界定话语权力和文化权力的腐败?在这篇文章里,腐败仅仅指政府官员的腐败,并且这一腐败被理解为在给定的监督技术和制度安排下,作为公众利益代理人的政府官员的均衡行为模式。再进一步,腐败可以被定义为委托人利益代理人利益平面坐标系(即 Scitovsky gra

5、phic) 所描述的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利益在均衡行为模式下互相悖反的情形。为突出这一情形,第三节的简单模型干脆把均衡行为模式放置在类似于效用可能性边界的参照系下讨论。由此而导出的对腐败的分析是对一类均衡行为的分析,在不出现角点解的情况下,这一模型中没有腐败的有或无问题,而只有腐败的程度问题。第二节是基于个人阅读范围的文献综述。从这里再进一步提出腐败的制度特征,从而有第三节提出的简单模型。第四节讨论从这一模型得到的初步政策建议,包括对公务人员的年功报酬曲线的合理斜率的判断。二. 文献综述贝克尔(Bekcer,1968)关于犯罪与最优监督的理论分析已经成为今天研究腐败的经典文献之一。在那篇文章里,

6、贝克尔给出腐败作为均衡的行为模式的经济学解释:潜在犯罪分子的理性选择行为依赖于:(1)社会对犯罪的监督成本,(2)犯罪能够获得的超额利益,(3)犯罪分子预期的被抓获的风险及预期会受到的惩罚的强度。在这些约束条件下,存在对社会而言最优的惩罚强度。贝克尔之后经济学提供的第一篇关于腐败的经典文献是安.克鲁格(Krueger,1974)的论文,在那篇文章里她提出了权力领域里的经济租概念。她分析了政府控制、关税、以及国有企业等领域里的寻租行为。她的这篇文章把腐败纳入了当时兴起的新政治经济学研究范畴。巴格瓦蒂(Bhagwati,1982)关于非生产性寻租(所谓DUP活动,Direct Unproducti

7、ve Profit-seeking activities)的论文是经济学关 于腐败的研究的另一篇经典文献,其中作者对各种权力寻租活动加以分类,列举了寻租的主要方式,例如从事院外活动以获得:(1)立法保护,(2)市场份额切割,或者(3)专有经营权或其它类型的垄断手段。作者界定了权力寻租可能转移的资源的上限被收买的权力为收买者带来的利润总额,从而寻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资源配置,把相当大量的生产性资源转移到非生产领域(奢侈性消费及低效率实物馈赠)。进入1990年代以后,部分由于前社会主义各国进入转型经济私有化与腐败的并行增长,部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所揭露出来的腐败,部分由于刚刚走出1980年代债务

8、危机拉丁美洲经济在融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时暴露出来的腐败现象,总之,由于种种原因,关于腐败的研究渐成显学。这一时期的文献包括了大量来自拉丁美洲各国、东南亚、中国、非洲、和欧洲北美地区的案例研究,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透明国际、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等机构的研究报告。关于这些文献,已经发表了若干篇综述文章,它们对任何关注腐败问题的读者都是宝贵的索引性文献(Lambsdorff,1999;Bardhan,1997;Ades and Di Tella,1996;Rose-Ackerman,1996;Khan,1996;Andvig,1991;以及Tansparency Internat

9、ional Source book,2000)。Ades and Di Tella,1997,以新的经验研究支持了克鲁格和巴格 瓦蒂关于政府干预与腐败之间有密切联系的论证;另一方面,与政治学和社会学对腐败的批判立场相对,一部分经济学家从转型期经济私有化过程的经验提出了“腐败改善效率论”或所谓生产性寻租理论,从这一角度看,腐败开始获得一定的合理性,例如低收入官员在收取贿赂的同时提供了公共服务(参见Tullock,1996;不过一个更加中性的立场参见Johnson,Kaufmann,and Schleifer,1997)。 这让人想到法律经济学家Posner(1975)的看法:腐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10、成为增强竞争的润滑剂。来自经济学内部的对这一看法的批评包括Murphy,Schleifer,and Vishny,1993;Kurer,1993;Kaufmann, 1997;Mauro,1995,1997。另外,张五常(1996)给出一种一般均衡视角下的腐败分析,他的结论是:在腐败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是对付腐败的最佳处方。Braguinsky,1996,关于在竞争性环境下和垄断环境下的经济增长与腐败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类似的论证。最后,经济学家提供的另一分析腐败现象的方法来自博弈论 (Cadot,1987;Tirole,1996),沿着这一思路,财产权利的合理界定便成

11、为抑制腐败的重要环节(Przeworski,and Limongi,1993)。以上的综述表明,对作为均衡行为模式的腐败的分析模型,其假设体系当中应当处理这样几个问题:(1)对腐败的监督机制是否有效,其成本与监督强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容易发生腐败的权力机构的制度特征是怎样的,这些权力与什么样的经济利益相联系,以及权力被滥用的程度与权力的租含量之间的关系;(3)是否存在与滥用权力相竞争的其它形式的公共服务或私人服务,这些替代品的费用与权力寻租费用的比较;(4)现行制度对权力使用者提供的保持廉政的经济激励的强度在多大程度上与腐败发生的频率成反比,在多大程度上对腐败的惩罚强度与腐败发生的频率

12、成反比;(5)在多大程度上谋求眼前利益的腐败行为与长期经济效率之间存在反比关系。三. 简单的分析模型假设存在着以公务人员为代理方,以公众为委托方的社会契约关系。假设Scitovsky图形可用来刻划这一委托代理关系 (见图一)。图一:Scitovsky图形图一表示:(1)委托人利益与代理人利益当代理人谋求自身利益小于D时是一致的,当代理人谋求自身利益超过D时是悖反的;(2)存在一组代理人在公众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无差异曲线,I ;(3)均衡的代理行为发生在平面坐标系的点(C,B)处,此时代理人谋求自身利益超出公众利益所需要的程度为“CD”,公众利益因此而发生的效率损失为“AB”。假设腐败行为对应

13、于图一的利益关系边界,L,的利益悖反部分。于是各种生产性寻租都不进入此处的模型分析,这里说的腐败总是以损害公众利益为代价来谋求私人利益。需要讨论的是当委托人把公众委托的权力用于私人目的时,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公众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边际转换比率,这一比率在生产理论中就是MRTSMarginal Rate of Technological Substitution,它对应于Scitovsky图形中的利益转换边界在各个点的斜率。事实上,这些斜率的任何一个都对应于假设存在的权力市场上的一个均衡价格。也就是说,决定利益转换比率的供求因素在代理人的利益权衡框架中都被纳入了对代理人而言的约束条件范畴。因此,为

14、决定这一转换比率的经济学含义,首先需要讨论对权力服务的需求曲线及供给曲线的特性。由于寻租者对公众代理人掌握的权力的需求是马歇尔所谓的诱致性需求,其最终需求的不是权力本身。运用马歇尔关于诱致性需求弹性的四条规律不难推导出寻租者对代理人权力的需求弹性取决于下列因素:(1)对寻租者来说,代理人利用权力能够提供的服务在多大程度上是可替代的。许多政府服务其实是可以替代的,例如宗族裁决对法庭裁决的替代,黑帮组织对警察组织的替代,社团对政府的替代。如果某出租车公司为贿赂某法官所需请客的费用(包括心理费用)超过了该公司希望胜诉的案子的价值由肇事方赔偿出租车修理费1600元人民币,那么从代理人那里购买权力是不理

15、性的。对权力服务的替代手段越昂贵,对权力服务的需求弹性就越小;(2)对寻租者来说,为获取私利而必须的其它方面的投入在多大程度上是可替代的。如果一家外企公司为某项目需要获得权力机构的三项审批,并且这三项审批除第一项外都是可以替代的,那么寻租者对第一项审批的权力服务的需求将有较低的弹性;(3)寻租者支付的寻租费用在其谋求私利的总费用中所占的比例,这一比例越小,寻租者对寻租费用的敏感度就越低,在此意义上对权力服务的需求弹性就越低;(4)寻租者在多大程度上面对着其他寻租者的竞争,这一竞争越激烈,寻租者对代理人讨价还价的余地就越小,在此意义上对权力服务的需求弹性也就越低。在权力服务的供给方面,决定性的因

16、素更主要地是政治的和社会文化的而不是经济的。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不妨列出下面这些决定代理人权力服务的供给因素:(1)代理人为获得既有权力已经花费了多少努力。这些已经付出的沉降成本预期可为代理人奉公守法的行为带来多少利益。作为奉公守法的机会成本,这些已经付出的努力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腐败得到补偿。显然,奉公守法的回报率越低,代理人为寻租者提供的权力服务的供给量就越大;(2)代理人的权力基础当中那些需要不断补充和给予补偿的政治社会资源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替代的。为不断补充这些资源所需的费用的大小在此意义上决定了代理人愿意承担的风险及向寻租者索取的权力服务的报酬;(3)代理人对腐败行为所带来的风险的判断

17、,这一预期的风险越高,在此意义上所决定的代理人索取的权力服务的报酬就越高;(4)代理人预期以既有权力为基础还能够获得多大的新权力。预期获得的权力的价值越高,在此意义上代理人向寻租者索取的回报就越高;(5)代理人的权力随年龄及身体状况、体制演变(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变动、市场结构、和其他影响权力折旧率的因素而发生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方向及速率。由上述的需求与供给状况决定的权力为寻租者服务的均衡价格就是把作为经济资源的权力配置在公众利益与代理人私利之间的边际转换率。假设代理人知道这一边际转换率。假设存在着代理人关于公众利益和自身利益之间的无差异曲线族并且在曲线上存在着切线斜率等于上一假设中

18、利益转换率的点。这样,由代理人的无差异曲线及代理人预期的以利益转换率为斜率的预算线的切点决定了代理人的均衡行为(见图二)。图二:权力在两种利益之间的均衡配置图二显示:(1)部分地由代理人道德意识决定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越小,例如红色的曲线族I,均衡的权力服务就越保护公众利益;(2)部分地由权力监督机制的效率决定的利益边界的斜率越大,例如红色的曲线,L,均衡的用于谋求代理人私利的权力服务就越小;(3)部分地由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决定的利益边际转换率越小,例如是直线,M,而不是直线M,那么均衡的腐败行为也就越少;最后,给定条件M,L,I,代理人在点(C,B)达到均衡,这意味着:(4)委托人愿意支付不超过

19、量“AB”的奖励给代理人,以换取其将权力寻租行为减少(且不超过)“CD”。这便是所谓贸易三角形,而实现这一交易的途径可以是设立公职人员退休及养老基金,把奖励“AB”存入基金,延迟支付给那些通过了廉政监察的公职人员。也可以把“AB”用于提高公职人员年功薪金增长曲线的斜率;(5)如果假设中的权力市场不存在,即不存在直线M,那么经济学无法判断代理人与委托人利益是否会得到改善,一个很可能的(正常的)结果是双方利益都受到损害。这一点支持了布坎南(以及最近张五常)提出的在政治领域里引入竞争机制可以缓解腐败的看法。四. 结语及部分政策建议世界各国的民间组织和学者写了浩如烟海的医治腐败的文章(Anti-Cor

20、ruption Knowledge Center,2000)。首先应当把一般的腐败 与普遍的系统化的腐败区分开来,前者是一切有组织的人类社会无法免除的权力症状之一,后者则被定义为:“只有靠了腐败润滑剂才可能正常提供公共服务的系统化的权力寻租行为”。这篇文章关心的是系统性腐败。各国的经验研究表明:(1)系统性的腐败主要发生在经济不发达地区;(2)系统性腐败的两种主要形式是“立法腐败”与“行政腐败”,前者涉及社会及政治体制改革,后者涉及如何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3)腐败通过下列方式降低经济运行效率:(A)大大增加了公共服务的费用从而抑制了外国直接投资活动;(B)把大量资源从生产部门转移到“非生产

21、性寻租”活动方面去;(C)降低了政府及社会制度的“公信力”和公民感受到的“公义性”从而抑制了私人长期投资和积累资产的积极性;(D)降低了“腐败致富”的成本,从而将大量企业家能力从经济创新活动引导向腐败和黑帮活动方面(Cartier-Bresson,2000)。为了抑制中国国内的腐败,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若干基本的步骤:(1)培育不依附于任何政治经济势力的社会中间阶层;(2)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沟通社会各阶层的公众空间;(3)在公共领域内扶植独立于政府的民众舆论;(4)通过舆论监督和宪法运作对滥用公共权力的官员加以制裁。反腐败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与制度创设,抑制腐败的最关键步骤不是别的,而是“切切

22、实实地采取措施抑制腐败”。其次需要考虑的是若干用于抑制行政腐败的具体措施:(1)建立政府最高领导人与公众社会关于反腐败的“对话渠道”,以便双方共同克服腐败的既得利益者设置的对执行下列措施的阻碍;(2)收集数据与案例,甄别各公共行政部门的腐败程度及发生腐败的主要途径;(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由跨学科委员会制订各政府部门的“行为规范”并使其免费公开给一切公民及愿意查询的人;(4)系统审查政府各部门的权限及官员按照“行为规范”行使权限时所可能引发的各种后果,对这些后果进行权衡与筛选,根据宪法重新规范政府各部门的职能与权限(包括在必要时修改“行政管理法”);最后,上节提出的简单模型的分析意味着:(5)

23、设立公共基金用于下列目的:雇佣专业私人调查人员对举报案件以及对政府的反贪污机构可能的违法活动进行调查,发行专门的面向公众的免费刊物披露基金使用状况及工作进展,赞助建立独立于权力机构的各种举报中心、旨在反腐败的互联网、热线电话、群众集会等渠道;(6)设立政府基金用于大幅度增加公职人员的“年功报酬”曲线的斜率,从而社会将公职人员的一部分工作报酬及“廉政奖励”的大部分延迟到他们退休以后再支付。这一经济激励有助于缓解公职人员行为的“短期化”现象。“斜率”的计算:就中国目前状况而言,这部分延迟支付的报酬大致应当足以维持退休公务人员年收入20万元人民币的水平(随物价指数调整),假定他们在职期间的年收入(经

24、业绩考核)逐渐到达3万、5万、10万、15万各职务等级。参考文献:Alberto Ades,and Rafael Di Tella,1996,“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orruption: A Review of Empirical Contributions,”IDS Bulletin: Liberalization and the New Corruption 27,2 (April): 6-11.Alberto Ades,and Rafael Di Tella,1997,“National Champions and Corruption: Some Un

25、pleasant Interventionist Arithmetic,”The Economic Journal 107 (July): 1023-1042.Jens Christopher Andvig, 1991,“The Economics of Corruption: A Survey,”Studi economici :46 (4-3).Anti-Corruption Knowledge Center,2000,“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the Anti-Corruption Knowledge Ce

26、nter of the World Bank.htm.Pranab Bardhan,1997,“Corruption and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Issue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5 (Sept): 1320-1346.Jagdish N. Bhagwati,1982,“Directly Unproductive, Profit-seeking (DUP) Activit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0 (5): 988-1002.Gary Becker, “Crime and

27、 Punishment: An Economic Approach,”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6, 2 (March-April): 169-217.Serguey Braguinsky1996,“Corruption and Schumpeterian Growth in Different Economic Environments,”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14 (July): 14-25. Olivier Cadot,1987,“Corruption as a Gamble,”Journal of Publ

28、ic Economics 33, 2 (July): 223-244. Jean Cartier-Bresson,2000,“Economics of Corruption”,OECD Observer Economics of corruption.htm.Steven N.S. Cheung,1996,“A Simpli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of Corruption,”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14 (July): 1-5.Simon Johnson,Daniel Kaufmann,and Andrei Schle

29、ifer,1997,“The Unofficial Economy in Transition,” 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for the Brookings Panel on Economic Activity, Washington, September 4-5, 1997.Daniel Kaufmann,1997,“Corruption: the Facts,”Foreign Policy 107 (Summer): 114-131.Mushtaq Khan,1996,“A Typology of Corrupt Practices in Deve

30、loping Countries,”IDS Bulletin: Liberalization and the New Corruption 27, 2 (April): 12-21.Anne O. Krueger, 1974,“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4, 3 (June): 291-303. Oskar Kurer,1993,“Clientelism, Corruption,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Public

31、Choice 77, (2): 259-273.Johann Graf Lambsdorff,1999,“Corruption in Empirical Research - A Review”,jlambsduni-goettingen.de。H.G. Liddell, ed.,An Intermediate Greek-English Lexicon,7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89.Paolo Mauro,1995,“Corruption and Growth,”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6, 2

32、 (August): 681-711.Paolo Mauro,1997,“The Effects of Corruption on Growth,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 Cross-Country Analysis,”In Corruption and the Global Economy,83-107,Edited by Kimberly Ann Elliot,Washington: T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Kevin M. Murphy,Andrei Schleifer

33、,and Robert Vishny,1993, “Why is Rent-Seeking So Costly to Growth,”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3, 2 (May): 409-414.Susan Rose-Ackerman,1996, “When is Corruption Harmful?” Background paper for the World Banks 1997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The State in a Changing World, Washington: The World Bank (A

34、ugust).Richard A. Posner,1975,“The Social Costs of Monopoly and Regul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3 (4): 807-827. Adam Przeworski and Fernando Limongi,1993,“Political Regimes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7, 3 (Summer): 51-69.Jean Tirole,1996,“A Theory of Collective R

35、eputations (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Persistence of Corruption and to Firm Quality),”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3): 1-22.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2000,“Analytical Framework, Part A, Chapter 2: Where does Corruption Flourish”,TI Source Book Where does Corruption Flourish.htm.Gordon Tullock,1996,“Corruption Theory and Practice,”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14 (July): 6-13.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2020年12月27日星期日11:1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制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