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包诗文章的审美教学.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58987895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文包诗文章的审美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文包诗文章的审美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文包诗文章的审美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文包诗文章的审美教学.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感悟意境 品味语言 浅谈文包诗文章的审美教学 刘 晓 君小学语文课是小学各门课程中占时最多、美的内容最丰富的一门课程。小语新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爱美的情趣。 苏教版文包诗文章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像咏华山、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黄鹤楼送别等。把此类文章编入教材,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鉴赏如诗如画的美文佳句,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的情趣。 一、 从诗入手,理清文路,体会结构美。

2、 文章的结构不但符合所写客观事物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活动规律,而且符合美的规律,给人以美感。文包诗文章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内容上的线索,即诗人的所做所为所说;另一条则是情感线,即诗人的所思所感所悟,而引导学生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则显得更为重要。 如在学习但愿人长久以课时,我设计导语导入新课,然后出示思考题:诗歌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而成的?文中诗人的情感先后有什么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学生围绕思考题自学课文,较好地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先后变化,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从中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二、 联系课文,理解诗意,领会意境美。 文包诗中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作性艺术。有句古话

3、说: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 母亲的恩情一文中,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而诗歌则是意境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会到母亲恩情的珍贵。在教学时,我先挂出诗歌,然后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用笔在书中圈划出诗歌所表达的意思,为使学生能把文中的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我扮演母亲,让学生扮演孟郊,用对话的形式再现文章的语言,进一步体会如太阳恩泽小草般的母爱。这样,学生在读课文、划句子、师生对话的过程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 挖掘教材,启发诱导,体验思想美。 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体会母亲的恩情中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4、从小懂得尊重、孝敬父母;领会但愿人长久中的兄弟手足之情、黄鹤楼送别中永世不绝的挚友之情以及每逢佳节倍思亲中诗人的思乡思家之情。通过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美丽明理、动情,从而触及学生的心灵,诱使情感升华,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四、 精彩片段,含英咀华,欣赏语言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方法不仅使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为此,我注意抓住这类文章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去理解、赏析、朗读、背诵,凭借语言文字,锤炼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培养语感。 1、 推敲关键词语的精当。词语是语言的建筑

5、材料,词语不但能准确地表达意义,还能传递审美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词语的妙用。如黄鹤楼送别一文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我抓了三组词语的比较,如依依惜别和杨柳依依中对依依的推敲;伫立和站立的比较;凝视与看的区别。通过引导学生对依依惜别伫立和凝视三词的辨析和推敲,深刻领会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厚不忍分别的深厚友情。 2、 体会不同句式的作用。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因而表达的效果也就不一样了。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体会不同句式的作用,领略其中的美,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句子,并能正确地运用有关句式。如但愿人长久中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一句,运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苏轼那种强烈的思乡知情。 3、 品味修辞手法的妙用。文章的作者常借助于修辞手法来调整文辞,以便更准确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如母亲的恩情一文中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一句运用了发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春天般的爱。通过指导学生体会文中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鲜明性、生动性、形象性和美的感染力。 4、 反复诵读,积累语言。美文还要美读,主要形式有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师生评读、古乐伴读等。只有引导学生读好,让文章的精彩片段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能内化吸收,这样的教学才有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