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概述 (2).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58983616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旨概述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主旨概述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旨概述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旨概述 (2).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出师表教学设计 达川区石桥中学 龚永健一、 主旨概述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教学建议一、主旨概述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二、结构内容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

2、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激

3、”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 三、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由于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

4、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处13次),满腔挚爱谏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对刘弹的反复幼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统观全文,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其(刘禅)心,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5、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四、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请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特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

6、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五、读讲议结合的教学方法建议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然后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讲一段,背一段,最后连贯背诵全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上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补充一点:讲,不是由教师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主

7、旨。以上三者,读为主,讲次之,议为轻。三者交互进行,再辅之以简明的板书,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教学方法建议由于课文内涵较深,教师必须重视疏通文义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上,更不能过多的涉及语法,把本来简单的内容变得复杂起来,而要讲讲作者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内涵,这样才有助于记诵。较难处理的是说话的背景。讲背景不宜过细,不能把它变成讲故事,但偶尔用之也未尝不可,例如“乐不思蜀”的故事确实说明刘禅说话存在着“失义”的情况。有些地方只需要点一下,例如讲到“亲小人”时就应指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在讲完某些段落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用

8、简要的史实作补充说明,例如讲完第三、四、五段后,可以指出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讲完第八段后可以指出,这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不效则治臣之罪”决非虚语。 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

9、心情。二、阅读分析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3)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计划得以实现。(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使后主刘样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2熟悉课文(l)教师范读。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

10、的读音。(2)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3)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4)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大意。(5)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三、总结、扩展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能朗读课文,消灭生字词,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习一。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第二课时一、疏通文意方法:二人小组,对照注释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二人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

11、。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最后,请几个学生每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择课文时,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思考: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请班里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三、理解课文基本内容(l)讨论刚才提出的思考题。提示学生再读“阅读提示”。(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共3条: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

12、,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4)参看“阅读指导”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四、完成练习当堂完成书后练习二先二人小组讨论后,后全班讨论答案。五、总结、扩展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广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化国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诸葛亮的文章写得周密畅

13、达,他的散文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二、 结构内容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

14、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 三、 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由于本文是奏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

15、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处13次),满腔挚爱谏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对刘弹的反复幼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

16、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统观全文,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其(刘禅)心,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四、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

17、之所写,请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特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五、 读讲议结合的教学方法建议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

18、,然后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讲一段,背一段,最后连贯背诵全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上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补充一点:讲,不是由教师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主旨。以上三者,读为主,讲次之,议为轻。三者交互进行,再辅之以简明的板书,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教学方法建议由于课文内涵较深,教师必须重视疏通文义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上,更不能过多的涉及语法,把本来简单的内容变得复杂起来,而要讲讲作者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内

19、涵,这样才有助于记诵。较难处理的是说话的背景。讲背景不宜过细,不能把它变成讲故事,但偶尔用之也未尝不可,例如“乐不思蜀”的故事确实说明刘禅说话存在着“失义”的情况。有些地方只需要点一下,例如讲到“亲小人”时就应指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在讲完某些段落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用简要的史实作补充说明,例如讲完第三、四、五段后,可以指出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讲完第八段后可以指出,这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不效则治臣之罪”决非虚语。 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

20、全文主旨。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出师表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二、阅读分析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

21、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3)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计划得以实现。(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使后主刘样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2熟悉课文(l)教师范读。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2)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3)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4)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大意。(5)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三、总结、扩展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

22、的,同时能朗读课文,消灭生字词,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习一。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第二课时一、疏通文意方法:二人小组,对照注释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二人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最后,请几个学生每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择课文时,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思考: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请班里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三、理解课文基本内容(l)讨论刚才提出的思考题。提示学生

23、再读“阅读提示”。(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共3条: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4)参看“阅读指导”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四、完成练习当堂完成书后练习二先二人小组讨论后,后全班讨论答案。五、总结、扩展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广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化国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诸葛亮的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他的散文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