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方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7058 上传时间:2018-11-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方案.doc(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脑血管病是一组因脑血管病变引发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目前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和成人致残原因,给社会、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脑血管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对脑血管病采取预防为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早期预防再发和危险因素综合管理,可明显降低脑血管病风险,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疾病负担。 本方案所称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自发性脑内出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本方案适用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的脑血管病患者。 一、我国脑血管病的现状 (一)患病率。现有流行病学统计,2012

2、 年我国居民脑血管病患病率约为 844.5/10 万人,据此推算我国现有脑血管病患者约 1125 万。 (二)发病率。不完全统计,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约为 202/10 万人,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 270 万人。 (三)死亡率。不完全统计,2010 年我国脑血管病死亡率约为 107.9-135.8/10 万人,致残率约为 2101.5 伤残调整寿命年/10 万人(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 二、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 (一)目标。充分发挥团队服务的作用,指导患者合理就医和规范诊疗,加强院前急救转运、早期

3、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早期预防再发和危险因素综合管理的分级诊疗,发挥中医药在脑血管病防治及康复方面的作用,降低脑血管病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 (二)分级诊疗服务流程(如下图)。|(三)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1.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收治脑血管疾病急性期患者,下级医疗机构转诊患者,为患者提供相应诊疗服务,开展疾病早期康复,制定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方案。 2.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提供规范的二级预防,早期检查诊断,实施一般性诊断和治疗性干预,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和基本监护,早期和持续康复治疗等。对超出

4、自身诊疗服务能力的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 3.慢性病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和能力水平,主要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疾病稳定期患者、康复期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公众教育,普及脑血管病症状识别、正确呼救急救系统、知晓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知识;开展脑血管病患者筛查和管理,高危人群管理;开展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监测,药物依从性、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监测。康复医院主要开展脑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治疗。护理院为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护理服务。 (四)双向转诊标准。 1.上转至二级及以上医院的标准。 |(1)社区初诊或在社区管理的脑血管病患者,突发以下疑似脑血管病急性

5、症状,应当及时转诊: 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可伴有或不伴有面部麻木;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眼视力模糊或丧失; 眩晕伴呕吐; 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意识障碍或抽搐; 全面认知障碍,比如记忆力下降或丧失; 其他突然加重的情况。 (2)社区管理的脑血管病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应当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 出现新的严重临床疾病或原有疾病加重; 患者服用相关二级预防药物后仍出现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且难以控制,临床处理有困难; 患者服用相关二级预防药物后出现不能解释或难以处理的不良反应。 (3)脑血管病患者如有以下情况之一,可以转诊

6、: 患者有中医药治疗需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提供者; 经中医药治疗 24 小时后症状、体征未改善或症状加|重者。 2.下转至慢性病医疗机构的标准。 (1)下转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确定,病情稳定,不伴有需要继续治疗的并发症或合并症,需要进行长期二级预防管理。日常生活基本自理,存在轻度功能障碍,无需住院康复治疗,可行社区或居家持续康复。 (2)下转至康复医院、护理院。病情稳定的恢复期患者,存在较严重的功能障碍,需要持续住院康复、护理的患者。 (3)经中医药治疗,病情稳定,已确定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或中成药治疗方案者。 三、脑血管病患者的筛查、诊断和评估 (一)脑血管病筛查。 1

7、.定期筛查:建议成人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为超重、高血压前期、糖耐量异常患者,可适当增加定期筛查的次数。完善卒中风险评估,对高于平均风险的人群,可适当增加定期筛查的次数。科学做好卒中一级预防。 2.机会性筛查: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或健康体检、单位医务室发现脑血管病危险人群。特别是因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病等其他血管疾病就诊的患者,应进行机会性筛查,以发现脑血管病的早期病变。 3.重点人群筛查。 (1)一般重点人群:包括无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筛查、脑小血管病和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的筛查。推荐对55 岁且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

8、尿病、吸烟、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病)的患者中进行颈动脉狭窄相关筛查,但不推荐对一般人群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筛查。推荐对老年、高血压病、认知功能减低和步态异常等高危人群进行脑小血管病相关筛查。 (2)特殊重点人群:非致残性高危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轻型卒中和迅速缓解卒中)的筛查。非致残性高危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属于急症,需立即转诊至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及时完成病情评估,给予积极治疗。 4.急性脑血管病初筛:急性脑血管病诊疗应在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二级及以上医院进行,疑似急性脑血管病初筛流程图如下。|5.对于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初步辨证。(二)脑血管病急性期评估。 1.病

9、史采集。 (1)病史:重点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若患者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患者表现正常的最后时间作为起病时间。同时询问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 (2)既往史:了解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病、睡眠呼吸暂停征等病史。 |(3)个人史:生活方式(饮食、酒、烟等),女性妊娠史,体力活动,用药史,身高和体重。 (4)家族史:询问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其发病年龄等家族史。 (5)社会心理因素:了解家庭、工作、个人心理、文化程度等社会心理因素。 2.体格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10、。常用量表有:(1)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 (3)评价脑血管病患者意识程度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 3.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项目:快速血糖、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缺血标志物、血脂、糖化血红蛋白、餐后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氧饱和度等。 ()必要时检查:毒理学筛查、血液酒精水平、妊娠试验、动脉血气、腰穿(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 CT 未显

11、示或怀疑卒中继发于感染性疾病)、D 二聚体、肿瘤标志物、免疫学检查、易栓症等。 |4.靶器官功能损害评估。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以下检查项目。 (1)脑病变与血管病变评估。 脑病变检查:平扫 CT、多模式 CT、标准MRI(T1WI,T2WI,FLAIR,DWI)、多模式 MRI(灌注加权成像(PWI)、水抑制成像和梯度回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血管病变检查:包括颈动脉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MRV )、CT 血管造影(CTA ,CTV)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侧支循环代偿及脑血流储备评估。 (2)心脏功能评估。 心脏节律:12 导联心电图、24

12、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或更长时相心电监测。 心脏结构: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CD 发泡试验。 血压监测:常规血压监测和 24 小时血压动态监测。 (3)外周血管评估。 肾脏血管:肾动脉超声或造影。 下肢血管:下肢血管超声。 (4)其他。胸片或胸 CT、脑电图(怀疑痫性发作时)。 |5. 发挥中医证候辨识作用。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重点进行病史、症状与体征、舌脉诊等综合信息采集。 (三)脑血管病诊断。 1.急性缺血性卒中 (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或体征持续时间不限(影像学显示有责任缺血性病灶时),或持续 24 小时以上(缺乏影像学责任病灶时); (4)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5)脑 CTMRI 排除脑出血。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 (1)传统诊断标准:由血管原因所致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2)最新诊断标准:由血管原因所致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不伴有急性梗死。 3.自发性脑内出血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 (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