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8541425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发生社会互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社会互动还会对互

2、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二、社会互动的理论(一)符号互动论1.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2.基本观点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人们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3.两个主要派别以布

3、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4.批评:它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它所使用的一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二)角色理论角色与互动的关系1.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2.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三)参照群体理论1.“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2.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3.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

4、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工具。(四)戏剧理论1.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2.四类人际礼仪:表达式礼仪、回避式礼仪、维系式礼仪、认可式礼仪。1.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2.四类人际礼仪:表达式礼仪、回避式礼仪、维系式礼仪、认可式礼仪(四)戏剧理论欧文戈夫曼(1922年6月11日-1982年11月19日),是一名加拿大的社会学家和作家。也是美国社会学协会的第73任主席,戈夫曼对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在他1959年的书中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开始的

5、戏剧透视法的符号互动论研究。(五)社会交换论1.社会交换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2.交换命题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刺激命题:如果某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的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与此类似的行动价值命题:某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侵犯赞同命题:当某人的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者得到了未

6、预计到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当某人的行为获得了期望的酬赏甚至大于期望的酬赏,或者未遭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3.社会交换论试图以交换的观点来解释人类互动的本质和规律,其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它强调个人的目标和报酬,认为每个人都在尽量避免痛苦和增进快乐。这一理论忽略了人类行为的社会前提,带有浓厚的心理还原主义色彩。(六)本土方法论1.它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2.本土方法论者认为社会互

7、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但是,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3.“无背景试验”/“打破规则试验”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一、社会互动的情境1.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我们可以划分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等不同的互动情境。(1)两人组会比较充分地考虑对方具体的需要、愿望和个人特点,获得在其他任何社会形式中不可能存在的亲密感情和独特性,从而产生一种排他的特征。亲密性也有可能使两人的冲突更加强烈。(2)三人组齐美尔:当、有两人发生冲突时,由于相互关系的不同,第三者可能扮演多种不同角色。中间人以局外者的身份持公平和客观的态度来调解双方

8、的冲突,但并不能解决冲突。仲裁人仲裁人是冲突双方都认可的、能以公平的态度做出解决冲突的最后决定的人。从中渔利者利用两人实际的或潜在的冲突来获取个人利益的人。分裂者和征服者故意挑起和助长两人之间的冲突以便从中获利。2.根据互动的目的划分出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三种不同类型。(1)购物、商业谈判、工作会议、上课等都是工作情境。在这种情境下,互动双方有特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分工,言谈举止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且很少情感的交流。(2)宴会、舞会、郊游大都属于社交情境。 人们往往是为了互动而互动,并无其他的目的。这种交谈却具有重要的沟通功能,成为社交双方增进了解的工具。正因为没有什么明确的任务和特

9、定的话题,人们才可以轻松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进行愉快的交往。(3)熟悉情境主要是指我们与熟人之间的日常交往的场合。3. 根据互动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的性质来分,有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1)情感关系是家庭、亲密朋友等初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需求法则(2)工具关系是个体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这种关系只 是他达成目的的工具。交往双方并不预期有亲密的情感关系和长期交往。遵循公平法则。(3)混合性关系界于情感关系与工具关系之间,既有情感性成分,又有工具性成分。这时人们多以人情法则行事,交情的深浅和面

10、子的大小对互动方式和互动结果有重要的影响。二、社会互动的过程(一)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1.互动过程:第一阶段: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第二阶段: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第三阶段: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对此情境做些什么。2.注意: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有时可能会重复某一阶段。在互动的各阶段中往往伴随有情绪的因素,互动过程分析可能要同时涉及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在多人互动中,人们与谁互动,进行哪方面的互动都有较强的选择性。(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第一阶段:竞争。互动双方争夺同一个目标。这时双方只是一种排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第二阶段:冲突。由于激烈的竞争

11、,双方可能产生对立情绪,出现以攻击对方为目的的行为。第三阶段:顺应。冲突在少数情况下会以一方消灭另一方而结束互动,但大多数情况下,冲突的一方或双方会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态度和习惯来适应对方,以避免、减少或消除冲突。第四阶段:同化。顺应的结果使双方在很多方面日益接近、融合,趋于一致,实现同化。三、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社会转型必须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社会互动来实现社会转型必然引起互动情境和互动方式的根本变革。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一、社会互动的维度1.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情感关系是亲和还是排斥?是融洽

12、还是对立?()地位关系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权力分配的格局如何?()利益关系是一致还是冲突?冲突程度多大?不少学者认为,情感上的亲疏爱憎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互动的两个最基本向度。而且,情感向度上遵循回报性(即爱引发爱,恨导致恨),地位向度上遵循互补性(即支配引发顺从)。2.深度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程度的大小。我们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几方面来分析互动的深度。3.广度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4.频度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寡。二、 社会互动的类型1.不同的分类2.基本类型

13、(1)合作含义: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合作条件:目标一致、对于如何做取得基本共识、动作配合、讲信用。2.基本类型(2)竞争含义:在这里,竞争是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特点:目标相同;目标较少;目的在于获得竞争物为防止竞争发展为人们之间的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就必须制定一些竞争各方都必须遵守的规则(3)冲突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冲突的种类多种多样。冲突也可以有正面功能(4)强制强制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互动的一方被迫按照另

14、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强制的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因此,强制意味着互动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一方的力量明显高于另一方的力量。(5)顺从顺从与顺应虽然都是与强制相反的互动形式,但是,两者在意义上还是有所区别的。种类:和解、妥协、容忍第四节 集体行动一、集体行动及其特征1.含义: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2.特征: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动者相互依赖二、集体行动的理论(一)基本条件说1.斯梅尔赛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2.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1)环境条件(2)结构性压力(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

15、形成(4)诱发因素(5)行为动员(6)社会控制能力(二)模仿理论模仿论认为,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会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这时他们便会本能地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的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体行动的产生。(三)感染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集体行动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勒庞1895乌合之众:集群的特征表现为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使集群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5.71931.12.13),法国社会心理学

16、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之称。勒庞最著名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出版于1895年。他认为人群集时的行为本质上不同于人的个体行为。群集时有一种思想上的互相统一,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定律”(四)紧急规范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集体行动中虽然没有群体规范,但面临突发事件时,人们之间通过互动会产生一种“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同样会对在场者形成规范压力,迫使他们去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体行动。(五)匿名理论匿名理论认为,在集体行动中个体之所以会做出他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根本没有做过的越轨行为,是因为他处于匿名地位。(六)控制转让理论上面的几种理论都把

17、集体行动视作非理性行为,把其参与者视作违反常规、情绪冲动的非理性行动者。控制转让理论却不同意这种分析。这种观点认为,正常情况下,每个行动者都控制着自己的行动,而在集体行动中,行动者已经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转让给他人。这种控制转让并不是一时冲动的感情用事,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而是理性行动者采取的有目的的明确行动三、几种典型的集体行动(一)恐慌恐慌是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规的行为。(二)谣言1.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发出、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它往往是人们在某一广泛关心的事件情况不明,没有确切的事实根据的情况下,利用集体想象构造出来的2.谣言可以是凭空捏造的

18、,也可以通过对正确信息的加工、歪曲而成。这种加工有四种方式:简略化、片面化、同化、逻辑化。(三)流行1.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2.流行涉及服饰、音乐、美术、娱乐、语言、用品等各个方面。3.流行具有新奇性、消费性、周期性、选择性等特点。4.人们追求流行是个性表现与从众心理的统一。一方面,它可以满足人们希望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引人注目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追求流行又是对某种行为方式的仿效,是适应社会生活的从众行为。第八讲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一节 社会网络一、什么是社会网络1.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因此

19、,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2.社会网络与群体3.现代交通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互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社会网络的类型1.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2.分类根据网络中所交换的资源符号资源(如信息、观念、价值、规范、消息等)网络物质资源(指物质事物,也可能是金钱等可以换取物质事物的符号)网络情感资源(指赞赏、尊敬、喜欢、高兴等)网络。按社会网络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类型信息网络、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圈、生意圈等等。按网络的主体是个人还是群体人际关系网、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按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初级网络与次

20、级网络按网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按网络成员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闭合性网络与开放性网络闭合性网络与开放性网络“团体格局”网络与“差序格局”网络三、社会网络的功能具体而言,社会网络的功能体现为以下方面:1.社会资源获取功能2.组织管理辅助功能3.日常生活联系功能四、社会网络分析1.怀特等人由数学的图形理论发展出来的一套数学分析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对网络结构进行测量。基本概念点或结点:各类社会行动者,可以是个人、位置、法人或集体行动者,或者任何一个能与另一个实体发生联系的实体。位置:社会结构由位置组成,位置是点的归类,一个位置可以包括许多点,占据同样位置的点具有共同的特征关系,或称联系

21、:在网络分析图中结点之间的连线四、社会网络分析2.马克格兰诺维特曾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斯德哥尔摩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网络和经济社会学,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Joan Butler Ford教授,曾任该校社会学系主任,现为斯坦福大学Bechtel创新计划硅谷社会网络项目负责人。提出“弱关系优势理论”,对劳动力市场中寻找与变换工作的问题做了讨论。四、社会网络分析3.林南等人的社会资本理论把资源获取作为中介变量,以社会网络解释寻找工作等现象。4.边燕杰等人提出并用在中国社会中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强关系”假设5.博特年提出的“结构洞”理论,分析了组织内权力的运作以及升迁过程四、社

22、会网络分析3.林南是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社会学会前副会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工作做出过重要贡献。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资本、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等领域和不同地区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其社会资本理论把资源获取作为中介变量,以社会网络解释寻找工作等现象。四、社会网络分析4.边燕杰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西安交通大学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关系社会学、社会网络分析、社会分层与流动、实证社会科学方法论。边燕杰等人提出并用在中国社会中的实证研究证实了“强关系”假设。四

23、、社会网络分析5.罗纳德伯特(RonaldBurt)著名社会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社会学和战略学教授。著有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券商和倒闭:社会资本导论等书。年提出的“结构洞”理论,分析了组织内权力的运作以及升迁过程第二节 社会群体一、什么是社会群体1. 含义: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广义: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2. 共同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3)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4)有一定的分工(5)有一致行动的能力3.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1)从

24、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等。(2)从社会自身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4.群体维持的条件(帕森斯)(1)群体必须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状况;(2)成员的利益必须受到保护,成员能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从事活动,但不妨碍群体目标的实现;(3)群体赋予其成员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谋求成员之间的统一;(4)群体能够满足其成员的各种欲求并提高其能动性二、社会群体的类型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一般而言,社会学界通常采用以下五组分类。(一)初

25、级群体与次级群体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来划分1.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2.所谓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主要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1.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2.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

26、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三)内群体与外群体主要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1.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2.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四)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基础及其性质来划分1.基于成员间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血缘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氏族、部落、部族等等具体形式。2.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的群体叫地缘群体,包括邻里、老乡、民族社区等等具体形式。这类群体的出现比血缘群体要晚。3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叫

27、业缘群体,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文化艺术组织等具体形式。4.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志向等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叫趣缘群体三、 社会群体结构和过程(一)群体凝聚力1.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在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2群体凝聚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1)人际吸引,群体中尚未形成规范压力,或者,成员尚未了解、接受规范;(2)成员对规范的遵从,把个人的目标与群体的目标相结合,自觉接受群体规范的约束,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成员建立更深的关系(3)成员把群体的目标自觉地看成自己的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各成员因此对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

28、感,产生高度整合的一致行动,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最高层次。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上看: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2)从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看:两种利益能否保持一致(3)从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看:这一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4)从群体成员与其领导的关系看: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5)从群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看:如果一个群体内部尚不存在分裂性因素,当其面临环境的巨大压力与威胁时,其凝聚力也会大大增强。4.对群体的作用: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群体成

29、员,保证成员的自信心与安全感(二)群体规范1.群体规范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2.群体规范的形成(1)心理机制。人(2)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因素3.影响:(1)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2)规定了人们日常行为的范围和准则(三)群体内部关系1.从群体规模入手,我们发现群体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间关系的数量和形式。2.以利用“社网图”来分析群体成员间关系的状态及该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3.通过群体内部信息沟通方式,来分析群体成员的地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状况(四)群体领导与决策1.群体领导,是指在群体内部关

30、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2.两种主要领导形式:工具性领导、表意性领导3.领导作风: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4.群体决策(1)群体决策,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2)阶段:搜集信息、评估、做出决定、恢复融洽关系继续团结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对于初级群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社会过程2.初级群体可被看成社会的雏形。3.有助于推动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发展4.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初级群体的改造和引导,发挥其正功能,以

31、便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一、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1.成员有限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5.成员难以替代6.成员整合程度高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二、初级群体的功能(一)正功能1.承担社会化的任务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3.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二)负功能1.从微观心理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2.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三、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从发

32、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1.表现(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2)初级关系日趋松懈。(3)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2.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这种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2)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3)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一个社会走向合理化的表现。(4)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第四节 婚姻与家庭一、婚姻家庭及其发展1.婚姻本质特征(1)从性别上说,婚姻是异性男女的结合;从关系

33、上说,是一种特殊的两人关系;以结合(或分离)的性质区分,可分为自愿的和非自愿的两大类。(2)婚姻关系是繁洐后代的合法形式和社会成员的认可方式。(3)婚姻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4)婚姻也是一种文化制度。2.人类婚姻家庭制度发展阶段(1)血缘关系(2)普那路亚家庭(3)对偶家庭(4)专偶制家庭二、 家庭关系与家庭结构1.家庭关系是指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2.家庭结构是指家庭关系的整合状态和程度。家庭结构的划分: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三、家庭功能与家庭问题(一)家庭功能1.生理需要满足功能2.社会延续功能3.经济协作功能4.社会化功能5.保障功能(二)家庭问题1.夫妇关系问题2.代际关系问题3.核心家庭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