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文言文虚词预习复习教学教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4967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文言文虚词预习复习教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年高考-文言文虚词预习复习教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文言文虚词预习复习教学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文言文虚词预习复习教学教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李兵 2016-11-17一、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 18 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试说明中确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 ,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

2、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并不直接单独设题,而是着眼于应用与理解,对文章整体阅读有着一定的帮助,在翻译中会有适当的体现。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理解。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 (州)与“德兴” (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全句关照法判断

3、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 ,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 ,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 ,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 ,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 。、语法分析法|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俅以幸臣躐跻其位;得全首领以没;扈从以行;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 “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 “以”为连词。由此可知,题中、两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意义不同;、同为连词,都是用于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关系,用法意义相同(表目的,用来) 。、代入检验法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

5、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综上所述,在辨别虚词含义及用法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靠平时的日积月累。解题方法一、对照教材例句区别用法分析近几年选自教材的例句可以看出,大多出自如史记 过秦论 促织游褒禅山记等传统篇目。因此,只要熟悉教材中传统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用法,再加以比较,就能推断出答案。这是解答虚词用法题的主要方法。例 1、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后句出自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 “因”字是连词,相当于“于是” ,前句句式与后句相似, “因”字用法相同。二、分析虚词语法特点(1)、 “以”字前后是动词性(

6、形容词性) 词语或短语, “以”是连词;“以”字后面是名词性词语或短语, “以”是介词。例 2.吾将以身死白之。 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字后的“身死”是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做“白”的状语,“以”在句中是介词。后句“以”字前后的“险”和“远”都是形容词, “以”在句中是连词,两句“以”字用法不同。例 3.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前句“以”字前后的“缓攻”和“待其事”都是动词性结构, “以”是连词;后句“以”字前后的“穷予生之光阴”和“疗梅”也都是动词性结构, “以”是连词,两句“以”字用法相同。(2)、 “以”或 “于”两字常和后面的名词性结构组成介宾短语,搭

7、配对象类|别不同, “以”或“于”字用法也不同。例 4.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两个“以”字都是介词,前句搭配的“百骑”是“人” ,后句搭配的“钟磬”是“物” ,由不同类推出意义不同。例 5.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前句“于”字后面的“燕”是国名,后句“于”字后面的“郑袖”是人名,类别不同。 “于”在前句中相当于“到” ,在后句中相当于“被” ,意义不同。三、看虚词出现的位置(1)、 “其”字用在感官动词或心理动词后,是能充当主语的人称代词;用在名词前是指示代词或是充当定语的人称代词;用在主语和谓语间表委婉语气;出现在句中和句首用法不同。例 6

8、.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前句的“羡”是羡慕,是感官动词, “其”是代词“他” ;后句“负”是一般动词, “其”是代词“他的” ,意义不同。例 7.其孰能讥之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前句“其”在句首,表反问语气;后句“其”在句中,表委婉语气,意义不同。例 8.秦王恐其破璧。 则或咎其欲出者。前句的“恐”和后句的“咎”都是感官动词,前句的“其”能充当主语,是人称代词“他” ;后句的“其”不能充当主语,是指示代词“那个” ,意义不同。(2)、 “之”字前后分别是名词和动词(或形容词) , “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之”字前后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结构和名词, “之”是助词,译为

9、“的” 。例 9.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前句“之”用在名词“海”和形容词“深”之间,后句“之”用在名词“李渤”和形容词“陋”之间,用法相同。例 10.太子之死也。 从容受死之意。前句“之”字用在名词“太子”和动词“死”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句“之”字用在动词性结构“从容受死”和名词“意”之间,是助词“的” ,两句用法不同。四、基础知识。1.文言虚词的作用: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 “所” “之”等) ;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

10、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语) ;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 ;修饰限制(如副词) ;称代(代词) ;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惟利是图”中用虚词“是”将宾语“利”提到动词“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 ;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 。五、重点文言虚词用法例释补充:本学案是对一轮复习资料虚词用法的补充,请仔细对照。1 【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 “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见一轮复习资料。(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

11、为:你(们) 、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释: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 ,译为“如、好像、像” 。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例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

12、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若敖鬼馁: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6)通“耐” 、 “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7)与“而” 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13、。【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 【何】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 “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 “曷” “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如,“王欲行之,则盍反

14、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五人墓碑记“大王来何操?” 鸿宴门(一)用作疑问代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二)用作疑问副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 ,喝问。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 (过秦论 )【何如】 【奈何】 【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 “怎么办” “为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5、(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 “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 ,表示反问语气。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何其】译为“多么,怎

16、么这样” ,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 【乎】(一)用作语气助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见一轮复习资料。(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地” 。例释: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 。见一轮复习资料。4.【乃】本义阐析:乃字和“汝” 、 “尔” 、 “若” 、 “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一)用作副词。见一轮复习资料。补充: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 “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

17、褒禅山记(二)用作代词。见一轮复习资料。【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一)用作代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二)用作副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三)用作连词。见一轮复习资料。(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另:“侍

18、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荆轲刺秦王中的“且”读为“j” ,在古籍中, “且”字往往作为“雎”的通假字而作人名。如 “唐雎”可以写作“唐且” 。因此, “夏无且”就是“夏无雎” 。(一)用作连词。见一轮复习资料。补充:1)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 。注意:“且且”也是表并列,如“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中的“且搏且却”即此意。2) 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 。例释: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

19、国策齐策(二)用作副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 , “再说” 。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7.【若】注意:“若”字和“如”字在词义上都有相通之处。如“比得上”, “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像” , “彼与彼年相若也” 师说 ;“假使” ,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你” 、 “你们” 、 “你们的” ,“若入前为寿” 鸿门宴 , “更若役,复若赋” 捕蛇者说 ;用作

20、形容词词尾,同“然” ,当“的样子”讲,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氓 。作为实词的“若”有“顺从”的意思,如诗经:“曾孙是若” 。(一)动词,像,好像。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其若是,孰有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及” 、 “比得上” , 战国策齐策:“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作代词。见一轮复习资料。补充:表近指,相当于“这” “这样” “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见一轮复习资料。补充:1)至,至于。若民,则无恒产

21、,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 )2)表并列,译为“和” 、 “与”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 、 “像那”的意思。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指挥若定。 (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 、 “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8 【所】难点讲析: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在“恣君之所使之”一句里, “

22、使”字后面已经有代词“之” ,而前面又有“所”字,这“所”字该怎么理解?答:“使之”的“之”字指代长安君, “所”在动词“恣”的后头,必然是名词,充当“恣”字的宾语。而“所”字在古代有时可当“意”讲。因此, “恣君之所使之”可译作“任凭您的意思派遣他(长安君)” 。(一)名词,处所,地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二)助词 见一轮复习资料。【为所】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兔不可复

23、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 “是用来的”等。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传序【所谓】所说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所在】1.到处。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

24、2.所在之处,处所。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促织 )9 【为】|(一)动词。(wi)1有“做” “作为” “充当” “变成” “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应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判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论语 ) ;为(治理)国

25、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 “为积威” ,被积威。独其为( 有) 文犹可识曰 “花山”制造、造成“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凡长安豪富人为(做、干)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见一轮复习资料。10 【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 、 “于此” 、 “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 (劝学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

26、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 “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非再至,焉知其若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三)语气词。见一轮复习资料。(四)助词。见一轮复习资料。11 【也】(一)句末语气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之谓也】 【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27、: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也欤】表疑问,相当“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 、 “呀” 。 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12 【以】难点例释:A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中的“以” 字是虚词用作实词吗?“以”字实际上是“耜”右连部分,古人通过“用耜翻地”来表示“用”这个意思,由此可见, “以”字起初是个动词,属实词。用作介词是虚化的结果(许多介词是从动词转来的)。 “贤不必以”中的“以”字,用

28、的是本义。B在古文里,介词“以”后面的代词“之”往往被省略,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介词“以”后应有宾语“之” ,代前面出现过的“衣食” 。这是因为在古代“以”和“之”读音相近,在说话时,往往后者被前者“吞并” ,而古人学问是口耳相传,所以学生记录老师的话时,自然也就省去了“之” 。我们应该把它当为一种现象记住。(一)介词。见一轮复习资料。(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 “又” “而且” “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 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29、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 “来” “用来” “以致”等。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或省去。例如: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