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共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842937 上传时间:2022-0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共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共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要点咏 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傅(f) 柳絮(x) 差可拟(ch)(n) 无奕(y) 雪骤(zhu) 道韫(yn)2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刘义庆 编著的 世说新语 一文。3解释字词: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地)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风起(凭借) 即(是)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

2、下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A撒盐 / 空中差 / 可拟B白雪 / 纷纷何 / 所似C未若 / 柳絮 / 因风起 D左将军 / 王凝 / 之妻也7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

3、而“乐”后喻。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8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9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答:(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2)“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一点极相似。10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喻体吗?

4、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1给加点的字注音:与人期行(q) 尊君在不(fu)12解释加横线的字词。与友期行(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 去后乃至(才)(4)待君久不至(您,对对方的尊称)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

5、“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相委而去(丢下,舍弃)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下车引之(拉)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家父)等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离开了。、(你)到正午还不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14“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儿不会反省自己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

6、这一天资的语言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元方入门不顾”。 1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不失礼:对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也符合一个七岁小孩的心理。(失礼: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难当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16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为人处事要讲信用,懂礼貌 17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请各举出两例)词语: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名言: 言必行,行必果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故事: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

7、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论语十二章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学派的。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故名丘,字仲尼。陬邑(今山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作春秋。孔 子思想的核心是 “仁”,所谓“仁”就是“ 爱”。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

8、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2、 注音: 不亦说(yu)乎 愠(yn) 三省(xng)吾身 逾(y)规(j) 罔(wng) 殆(di) 好(ho)之者 一箪(dn)食 曲肱(gng) 笃(d)志 论(ln)语3、 解释词语及翻译句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时:按时) 说:同“悦”,愉快。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9、。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我。 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为:替,给。 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10、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 同 “又” 立:站立,站的住,这里指可以独立做事情。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惑:迷惑,疑惑)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可以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

11、就可以当老师了。”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也会有害。”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堪:忍受。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碗水,住在简陋的屋子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不改变自己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之:代词,它。

12、这里指学问和事业。译文:孔子说:“懂得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疏食:吃粗粮。(饭:这里是“吃”的意思。疏食:粗粮。)曲肱:弯着胳膊。(肱:胳膊,)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几个人,泛指多人。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跟从,这里指学习。译文

13、: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河,河流。逝者:指流逝的时光。(逝:流逝) 斯:这,指河水。 舍:舍弃。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军队的通称。 夺:被夺取,改变。匹夫:普通人,指男子汉。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忠实,坚守。 仁:仁德。译文:子夏说:“广

14、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四、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3、论语中论述学习应有谦虚的态度,要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5、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6、曾参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句子是: ? ? ?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论语中与之表述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8、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

15、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9、强调复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10、论语中含义深远,金铿玉振,古往今来,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守志不移的句子是:,。11、论语中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的句子是:,。,。12、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 。1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五、问题探究:1、写出几个在论语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参考答案:温故知新、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亦乐乎2、 用文中

16、原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参考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上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谈感受示例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态度,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也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50多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

17、法好手、象棋大师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谈感受示例二:“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3、 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人不知而不

18、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谈感受示例一:我感受最深的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怨恨,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待人应宽容。 在现实里,当自己的父母,同学对自己产生误会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抵触和愤恨的情绪的。当能做到平和的对待别人的误解,多倾听别人的心声,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

19、宽容谦让,就会有人际关系的融洽,社会的和谐稳定。谈感受示例二:我感受最深的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句话体现了君子严于律己的信条。君子每天都反思自己的言行,在反思中不断提搞自己的道德修养。现在的人恰恰是自我反思少了,自我批评也也不见了。这样,个人的私欲就逐渐的膨胀起来,道德水准也随之降低。我们应该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此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yo) 自

20、强(qing)兑命(yu) 学学半(xio)1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虽有嘉肴 即使 弗食 不不知其旨也 甘美 不知其善也 好处,益处 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教学相长 增长,促进 是故 所以 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20翻译下列句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透。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故曰:教学相长。 所以说,教导和学习能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21、”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1本文节选自 学记 ,又名小戴礼记 ,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礼仪 论著的选集,共 49 篇。学记是礼记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教育学 的专著。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教学相长。2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继而引入“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2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用嘉肴比喻至道,运用了类比论证

22、,是为了衬托至道的好处,也起到了引出论点的作用。2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2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

23、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河中石兽知识点一、读准字音河干(gn)圮(p)棹(zho)曳(y)铁钯(p)木杮(fi)湮(yn)啮(ni)坎穴(xu)溯流(s)臆(y)断欤(y)二、原文与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译文: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

24、,寻十余里无迹。译文: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译文: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译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译文: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译文:

25、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译文: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转转不已,遂反溯(s)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文: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到

26、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三、重点字词解释: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边),山门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一起)沉焉。阅(经过,过了)十岁,僧募金重修,求(寻找)二石兽于水中,竟(终于,到底)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划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你们)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

27、)非木柿(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语气词,表示“罢了”)。沿河求之,不亦颠(通“癫”,疯狂)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丢失的石兽),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于是)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主观地判断)欤?四、简答题:1、本文的

28、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根据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理由是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3分)答案:“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4、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庙僧只考虑流水

29、,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5、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6、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

30、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8、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9、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答:.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