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581468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教学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辩题材料正方:经济发展应该以教育发展为前提反方:教育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层面;而教育是提高人们的精神层面。人们往往是满足是了物质追求以后,才开始追求精神的更高层次。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利杠杆,而经济发展却是教育发展的所必须的。基本释义教育发展是指:教育事业,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水平、教育机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等教育进步和拓展的程度。“应该”的本质就是取最大值或极大值。从价值论的角度, “应该”的本质就是从众多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中取其价值量或价值率的最大值或极大值。与“应该”相对应的词是“是” 。 “是”的本质就是取任意值。

2、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

3、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前提犹言先决条件周济: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2008-1-16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最新一期的求是上撰文指出,中国目前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实施素质教育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深化,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需要提高,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教育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文章指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提出了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和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实

4、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切实巩固和提高,农村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快又好发展,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的教育发展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还不能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教育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文章强调,教育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历来被看作是人们发展提高、缩小社会差别的重要手段。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

5、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加快教育发展,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进程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东部、中部与西部贾彦东张红星(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610074)内容提要: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但这种关系的每个传递环节并不总

6、是必然协调的。本文通过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对全国 31 个省份的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中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情况各有不同,差别较大。随着经济的增长,不同区域的教育投入均有所增加,而教育投入的增加到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发展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的过程均不协调。关键词:协调发展、经济增长、教育发展、面板数据模型(PanelData)一、引言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促进了人力资本形成以及技术创新的速度,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持续增长又为教育的投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激发了教育投资的进一步增加。对于这种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的相互促

7、进、相互影响的关系,诸多理论与实证研究均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如果这种由教育投入到经济增长再到进一步投入的关系存在,则我们认为这种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协调的。然而,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教育发展过程的回顾以及近年来国内出现的教育体制改革后的教育结构不合理、扩招带来的教育水平的下降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教育与经济的这种协调发展关系并不总是必然存在的。蔡增正(1999)通过对 194 个国家三个时间段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部门与经济中其他部门相比生产力低;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相同,表现为先弱、后强、最后

8、稍有降低的趋势。陆根尧、朱省娥(2004)等则通过对中国近十几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到了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偏低等结论。由此我们认为,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随着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模式与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的,而且并不总是协调的。特别是对于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而言,由于制度的强制性与诱致性变迁的并存(林毅夫 1989) 、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教育产品供给的特殊性,更导致了这种相互关系的表现有所不同。因此,如何判断目前中国的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如何分析中国地区之间的教育经济协调发展关系与问题、如何处理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供给和教育发展问题以及寻找不协调发展的可能成因就显

9、的极为重要。二、背景与文献探讨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只关注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是与人们的认识过程相联系的。根据教育经济学学者对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考察,2000 多年前,无论是中国的孔子,还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思想巨人都有相关的论述(蔡增正 2003)。泰雷克(Tilak1989)认为柏拉图不仅最早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最早涉及教育与一国经济增长关系问题。蔡增正(2003)等认为中国的孔子也有相似的观点,并对此作了简单而有效的综述和总结。不仅如此,经济学的开山鼻祖威廉配第、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卡尔马克思、马歇尔、费雪等人都曾提出过教育能够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经济思想(

10、姚益龙 2004) 。从现代经济增长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真正把教育当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的现代学者是索罗(Solow19571960),他使用生产方程考察投入产出关系时,对除去资本和劳动力这些传统生产要素作用之外无法解释的“残余”贡献,提出了技术进步因素的观点,实际上是间接指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毫无疑问,有关教育对经济增长发生作用、提供贡献的最全面、最详尽、最经典的理论应当是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在 1960 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研究的新领域。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有五个主要观点:第一,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

11、为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第二,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投资渠道有五种,包括营养及医疗保健费用、学校教育费用、在职人员培训费用、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费用。第三,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舒尔茨说,人力投资的增长无疑已经明显地提高了投入经济起飞过程中的工作质量,这些质量上的改进也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源泉。有能力的人民是现代经济丰裕的关键。第四,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人力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舒尔茨对 1929-1957 年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各级

12、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 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 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 33%。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第五,人力资本投资的消费部分的实质是耐用性的,甚至比物质的耐用性消费品更加经久耐用。|舒尔茨之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一方面,以加里贝克和丹尼森为代表的学者沿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进行思考。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将信息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见解用于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得到一些看似批驳人力资本理论,实际上与人力资本理论殊途同归的结论。国内相关的研究也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运用计量模型,从数量

13、上对教育投入或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主要有:蔡增正(1999)利用 194 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考察了教育在 19651990 年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且分别对低收入、中等收入和工业化国家的三个样本分别进行了估计。得到了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而具实质性,外溢作用不仅是正的,而且颇为可观;同时也发现,教育部门与经济中其他部门相比生产力低;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表现为先弱、后强、最后稍有降低的趋势的结论。林勇(2003)利用灰色系统的分析方法对中国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教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应注重内部的结构协调等结论;孙彩虹(

14、2003)则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灰色系统方法的灰色关联度来对不同教育水平的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得到了中国省级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整体水平不高,且呈现由落后类向高类逐渐提高的梯度差异的结论。另一方面的讨论则主要集中在对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的测算与分析上。较具代表性的有:陆根尧、朱省娥(2004)运用教育与非教育两部门模型,对教育部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与外部作用以及教育部门对非教育部门的外溢作用进行了测定。李玲(2004)利用静态指标体系计算了我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贡献度;并通过建立动态回归模型进一步证明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然后从教育投

15、资总量、教育投资结构和教育投资效益三方面详细剖析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低贡献水平的成因。而刘生元、张世晨(2000)以及叶茂林等(2003)等一类的研究则主要侧重于从教育部门的产出的角度,引入生产函数的方法对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程度进行测量与分析。从以上的综述中我们得出,现有的相关研究一般是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方面出发,从理论上或方法上对教育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测量与分析。而且表现出了总体层面分析较多,对结构以及区域差异分析较少;单方面的相关测算为主,而教育经济协调关系的分析不足等特点。基于此,本文我们试图从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全国 31 个省为对象通过对中国的中部、东

16、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水平与教育发展状态的协调相关关系进行一系列的实证检验,以对中国的区域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并对其结构和形成特点进行一定的定量分析。三、研究思路与实证模型1、研究思路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这种协调的相关关系通常表现为三个环节上协调相关。首先是从经济的发展到教育投入的增加,这是一个政府行为的过程,反映了国家在教育经济之间的直接作用。其次是由不断增加的教育投入导致的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一过程反映了投入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教育体系自身的协调发展水平与发展能力。最后一个环节是由教育水平的量上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这一

17、过程则不仅是教育体系培养人才能力与效率的体现,亦是一国教育体系人力资本转化能力的反映。这种协调的相互关系的具体表现如下图1。在中国,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 ,其主要是由政府进行供给的。政府不仅通过财政支持以拨款的形式建立各种学校、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而且通过税收等协调机制促进个人对教育支付规模的扩大。这一过程中不仅涉及教育投入总量上的变化,同时也含有政府教育投入方式上的转变与调整。对于教育部门而言,教育内部结构的不合理、不同层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协调等影响教育部门资源利用效率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因此,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中国目前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同环节的协调性进行实证检验

18、就显的十分必要。基于以上对协调关系的认识和分析,我们将对中国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划分为以下三个有待验证的基本命题:1、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投入的增加;1、教育投入的增加使得教育水平得到了改善;3、教育水平的改善又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将主要围绕着以上三个命题进行实证检验。2、实证模型的选择对于以上命题的检验,我们可以归结为如下的待估计的关系方程:(1)(2)(3)|我们采用一个动态模型来描述这种相关关系。当期的教育投入规模受到当期的经济增长水平与上期的教育投入规模的影响;当期的教育发展水平受到党旗缺的教育投入与以前的教育水平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受到当期的教育水平的影

19、响与以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为第个省份的教育投入规模,为教育发展水平,第个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若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较为显著,则每个方程的 系数值应该显著异于 0。四、数据及变量的度量本文以省(或直辖市)为单位把全国划分为 31 个省(市)地区。并且按照国家中、东、西部划分标准将省份划分为中部、东部和西部三类(见下表 1):表 1:区域划分区域省份东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重庆、四川、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陕西、内蒙古、广西、云南时间上,选取了 19962003 年度的相关数据。

20、需要说明的是,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将重庆与四川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加总处理。这是因为统一口径核算的教育投入相关指标的时间长度为 19962003 年度,重庆的独立数据1997 年后才开始公布,为了尽量增加样本容量,我们对 1996 年的四川、重庆进行了相关的合并。1、对教育发展水平的衡量遵循综合性、可比性、操作性等原则以及中国的具体情况,我们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教育的效果等方面选择了如下 19 项指标组成教育水平衡量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加权综合的方法分别得到中国各地区不同时期的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基础教育水平、职业教育水平、高等教育水平等指标。具体而言我们选择了各地小学学生数、各地普通中学

21、学生数、各地中专学生数、各地职业中学学生数、各地大学学生数、各地小学教师数、各地普通中学教师数、各地中专教师数、各地区职业中学教师数占该地总人口比重、各地大学教师数、各地区小学学校数、各地区普通中学学校数、各地区职业中学学校数、各地区大学学校数、各地非文盲及半文盲人口数、各地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各地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人数占、各地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人数、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在这里,我们选择的指标均为某一时期的总量指标,在进行主成分处理之前,我们分别计算以上指标的变化率以反映该时间内教育发展变化的状态。2、对教育投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对于教育的投入,本文选择了各地区人均国家财政性教

22、育经费额(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进行的衡量。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由于我们考虑的是某一段时期内与教育相关的经济发展指标,因此我们选择了地区 GDP、固定资产总额、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总产值同样利用主成分加权的方式进行综合。3、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由于本文利用的是面板数据(PanelData) ,因此,在指标的主成分处理过程中我们分别对不同地区近 3 年的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选取累计贡献率达到 85%以上的主成分,并按其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取三年平均权重为最终权重,得到每个区域的不同年份的教育发展水平指标。对人均教育投入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同时将 GDP指标等经济发展指标主成分加权平均,分

23、别得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指标、经济发展与教育投入等各项相关指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4 年相关各期整理所得。五、实证分析接下来,利用不同地区的数据分别对方程(1) 、 (2)和(3)进行估计并对参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由于我们选择了动态的滞后变量,所以在模型上并未考虑到时间维度上的异质性。在估计方法上,我们在两种假设下采用了两种估计方法。第一种是固定效应,在无异方差的条件下我们选择了LSDV 来对参数进行估计;另一种是随机效应,应用 GLS 进行估计,最后通过 Hausman 检验来检验这两种假设,以确定模型的具体形式。由于是三个地区的三个方

24、程的两种效应的估计,涉及的方程估计与检验结果较多,所以我们仅以西部地区为例,其它地区的情况我们将直接给出相关结果。1、西部地区:经过 Hausman 检验方程(1)为固定效应模型,其具体结果如下:T 值(1.668) (0.121)=0.7051经过 Hausman 检验方程(2)为随机效应模型,其具体结果如下:T 值(8.44) (5.12)=0.81|命题 3 方程为固定效应模型:T 值(1.51) (1.2) (18.68)=0.93由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西部地区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程度并不理想。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的增加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方程中参数的估计量并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教

25、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并不明显,其中无论是包括小学与中学在内的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不显著。但其教育投入与教育的发展之间的相关性明显,而且教育总体水平的发展存在着时间上的累积效果,这一点与教育产业的发展是相符的。因此,西部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教育投入的不足以及教育产业的培养效率与人才转化的有效性较低等弊端。2、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具体情况如下表:从中部地区 FE 模型的估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由经济增长到教育投入的增加与从教育投资的增大到教育教育水平的提高均显示了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而且其中的滞后效应亦较为明显。而从方程(3)的估计来看,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经济

26、增长之间的相关并不清晰。其中基础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虽然明显,但绝对值较小。因此,中部地区的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亦并不协调,存在着教育效率偏低的可能。东部地区的估计结果显示,东部各个省份的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显著。然而教育发展水平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教育投入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明显。这一点与我国的现实并不矛盾。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加速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办学主体的放开与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使得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的来源日益多样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与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较为显著,但其中基础教育与高等

27、教育的正面作用明显,而职业教育在其中的作用较弱。六、若干结论本文关心的问题是中国教育与经济协调关系的区域特点,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教育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并不协调,具体而言:第一、从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教育与经济发展在东、中、西部的情况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从地区层面来看,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以及教育水平提高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强,说明政府的相关教育投入以及不同的教育投入策略的不合理以及教育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能力较弱;中部地区则不仅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而且其教育投入向教育资源的转化能力强于西部,但教育资源的经济转化能力依然不强;与此相对

28、,东部地区尽管教育投入到教育水平提高之间的转化能力较弱,但较之中西部地区而言,其总体的相互协调关系已经得到明显提高。第二、从总体的横向来看,无论那个地区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都相对较强,说明政府对于教育产品的供给行为是有利和适当的;教育投入对教育水平变动的影响则是中部强,东西部均较弱;但是对于教育向经济转化能力而言,从西部到东部体现出了逐渐增强的趋势。这告诉我们,教育与经济作用的不同环节,不同地区的发展进度不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完全来自于投入的差异,教育投入的实现以及教育向经济生产能力的转化方面的差距也是明显的。不同层次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相同,但中等职业教育

29、在全国范围内均处于较弱的地位。第三、从时间的方向上看,上述不同地区的相关关系的特点随着时间的延续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有增大的迹象。这说明我们对教育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看法还不够全面,时至今日仍然存在着只重投入不重管理,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情况存在,及时的判断在中国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协调情况对于经济发展与教育产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以上实证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其一、教育与经济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合理均会导致整个发展的不协调。因此,政府应该从作用机制入手,理清相互作用的机理,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相关政策。其二、从实证分析中我们得出,如何有效的将现有的教育投入合理的

30、利用,增强投入向提高教育水平的转换是解决目前教育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三、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特别是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向生产能力的转换是我们在西部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比赛实录正方:兰州大学队经济发展应该以教育发展为前提反方:复旦大学队教育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正:经济发展应该以教育发展为前提.理由如下:第一,经济发展首先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主体性因素.从茹毛饮血到信息时代,其间影响是人的素质的提高,而教育正是培育人的工作.第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应该以教育发展为前提.以日本为例,这个自然资源极其缺乏的弹丸之国,如何能在激荡的百年间迅速崛起呢?该国前首相佐

31、藤荣作说:“我有一句话可以奉告各位,那就是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第三,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已经无可辩驳地揭示出,经济繁荣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科技兴国,教育兴国,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国家决策的主旋律!第四,教育是今天播种耕耘,明天开花结果的事业,今天教育不发展,谁又保证明天的经济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呢?错失机遇,未来不会宽恕.反:作为学生,我们与对方同学一样,也深知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但关键在于如何为我们的教育发展选择一条正确的途径.我方认为教育发展主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对方同学没有认清教育依照自身的规律发展,是受经济发展客观条件所制约.前者是先决条件,也就是决者不备,受决

32、者不出.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社会批判家指出:教育环境是由人通过经济发展的实践来改变的,而教育的内容则是来自经济的实践.没有经济增长带来的物质支持,没有经济需求带来的内容变更,今天推动我们教育的恐怕就是箪食瓢饮的颜回.而如果没有内容的变更带来的公平竞争的理念,那么我们今天还只有那种痛苦的历史状况,如果没有环境稳定带来的安定气氛,今天教育依托的还是动荡不安的社会.试想,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教育还能发展下去吗?正:我方认为,第一,教育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教育的发展,才能使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投入到更有效的再生产过程之中,才能使劳动力从潜在的转化为直接的,从一般地转化为专业的,从经验型的转化为创新型

33、的,从体力型的转化为智力型的,而这一过程也正是经济内在要素的优化过程.第二,教育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前提.任何经济发展都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为前提,而教育使得人类创造的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使科技知识增殖创新,继往开来.教育在科技再生产中这种不可取代的作用,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以星火燎原之势迅猛发展的今天尤为明显.第三,教育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都认为人力资本的作用正日益显著,教育已成为一项全局性,先行性,关键性的基础产业.世纪之交,全球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会拥有发展的优势.第四,教育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其强大的整合

34、功能从社会和谐,有序,凝聚力,观念等方面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和必要的保障.综上所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以教育发展为前提,从时间上,投入上优先发展教育,经济才会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反:对方辩友说,教育导致人的素质的提高,请问教育的内容从何而来?对方辩友还说,教育作为一种投资具有见效慢的特点,再问作为一项投资周期长的事业,它的投资由谁来保证?首先让我们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看教育到底是为何而来的.生产实践中所产生的传统劳动经验的实际需要,才是教育产生的前提.第二,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又是谁使教育从生产实践和社会经济中分离出来的呢?还是经济的发展!只有当教育成为一项单独的事业时,我们才

35、有可能讨论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而教育的产生和独立都是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前提的.第三,教育依靠自身规律的发展有经济发展作为前提.正如库姆斯教授所言,教育不是靠口号和良好意愿就能推行的,而是靠资金来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资金的增长,还带来了内容的变革,结构的调整和环境的稳定.这又哪一样不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呢?回顾历史:如果没有原始经济的发展带来剩余产品这个物质基础,就没有尼罗河畔人类第一所智慧的殿堂-学校的诞生;如果没有唐宋之后学田制的推广为学校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就没有中国封建官学的兴盛;如果没有 14世纪欧洲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这个动力,就没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旗帜的高扬和启蒙思想划破中

36、世纪漫漫黑夜的闪光.再看现实,我们只有强调经济发展,保障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需要,才可以使大山里的孩子也能背起书包.我们只有强调经济发展,种下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吸引国内外的高科技人才;我们只有强调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的贫富差异,才能使我国的教育从根本上得到全面发展!正:首先,贫困地区难道一定要等经济发展了以后才能搞教育吗?既然不温不饱可以谈道德,为什么不温不饱就不可以搞教育呢?我们今天所要谈的就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呀.你们讲的只不过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套理论是众所周知的,而今天我们讨论的却是在战略选择上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模式才能更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的问题.对方的主要论据之

37、一,就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内容,目的由经济需求决定,需求就是前提吗?你们不是也说教育在经费上向经济产生需求吗?教育的目的多元化,根本在于培养人,这单单靠经济的发展决定得了吗?经济发展能保|证我教一个小朋友学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欲想富国强兵,治产兴业,必先文明开化求之于世界.正所谓,教育为本是百年大计,教育先行,则行之有效!反:对方辩友能让一个饥锇了三天的孩子学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吗?他唱得动吗? 对方爱谈日本,我就来谈日本,日本在 1872 年就颁布了学诏令,可仅在七年之后又被废止了,原因何在?其一,教学经费不到位;其二,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所以仅在第二年冈山县的农民就爆发起义

38、,一口气烧了 64 所学校.下面我们来看看发达国家.美国一年的教育支出费为 1800 亿美元.而日本仅维持一座东京大学就要 1 千亿日元.这笔钱足够维持 50 所复旦大学.面对如此庞大的教育费用,对许多并不富裕的国家来说,“玩得可就是心跳“了.反观印度的教育算是发展了.在 70 年代,印度培养的大学生人数属世界第三位.可是滞后的生产企业根本无法吸纳如此众多的人才,所以在 1978 年一年,印度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 70 万之众.同样,非洲也不会教育超前地支持教育.由于占用了过多的建设资金,坦桑尼亚近十年来人均 GNP 增长率为零.面对这样哭笑不得的事实,政府首脑不无感慨地说:“学校办多了,工厂搞

39、少了,经济弄砸了.“而中国摆正了教育与经济两者的关系,1978 年起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85 年水到渠成,进行教育体制发展,到 1994 年我国一年的教育费为 1500 亿元人民币,比 1990 年高出 40.46%,与之配套的教师法,教育法又相继出台.终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我们和对方辩友一样也知道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但我们更知道如果不完善经济发展这个造血机制,教育发展就像一个贫血的婴儿,很容易夭折在襁褓之中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正:我国现在是以经济为中心,科技是关键.可是什么是基础?教育是基础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什么叫做本

40、呢?我们现在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呢?反:让我们听听古人是怎么说的,“庶之,富之,然后教之“,请问这告诉我们什么?正:对方辩友可真是应了这样一句话,对教育正是“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一忙起来就不要“了.反:我们正忙着进行经济建设,让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前提.我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讲来讲去,那么教育发展的前提是什么呢?正:正确的战略选择.反:战略选择不还是经济吗?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岂不是又叫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等到马儿学会不吃草,马儿可就跑不了了呀!正:对方辩友,我们现在确实是肚子饿,但是,我们的头脑更饿呀!我们中国有 2.29 亿文盲啊!反:但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不赶快

41、发展经济的话,恐怕更多的人都要饿肚子了.正:“治贫先治愚“,天下还有什么比无知和愚昧更贫穷的呢?反: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做法是如何从行动上得到保证的呢?正:那么,贫困地区就不能优先发展教育吗?反:对方辩友,我欣赏你的尊师重教,但是,你光谈不练的话,我怎么知道你是尊师重教,还是毁师灭道呢?正:我们来自贫穷的甘肃,但是甘肃省长张吾乐却这样说,经济发展了,要大办教育,经济不发展,尤其应该大办教育.反:马克思早就告诉我们,人怎么能全面发展呢?只有当社会物质资源极为丰富,资源不再稀缺,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啊!正:可是黄菊市长告诉我们,上海最近两年经济的快速发展,靠的是 80 年代对教育

42、的重视.反:第三世界国家,人均教育经费是 27 美元,而发达国家则为 428 美元,请问到底是我们无心办教育,还是无力办教育?正:日本在 1907 年就普及了六年制义务教育,那时候他们有我们 40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吗?反:可是我要请问对方辩友,是 1871 年明治维新在先,还是 1907 年的学诏在先呢?正:我想请问,商海里挤满了教授,校园里缺少园丁.这就是先经济后教育吗?反:我们赞赏中国知识分子乐于奉献的精神,但是我们更不希望蒋筑英,罗健夫的悲剧重演.首先,今天对方辩友显然把他们的理论建立在了人力资本理论上,只是为什么不给我们讲一讲,到了 60,70 年代,人力资本理论早就在它的创始国被批

43、得体无完肤.为什么?因为它片面地强调教育发展,脱离经济发展的实际.它的创始者,始作俑者舒尔茨也亲口告诉我们,他所提出的那个天文数字一样的比例,因为他的计算错误,早就不能实现.对方辩友把一个理论的前半部分告诉大家,而不把它的效果,后半部分告诉大学,这是不是一种对我们国家教育负责任的态度?第二,对方辩友的逻辑是这样的:教育对经济发展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发展经济必须首先发展教育.从孔子到|耶稣,从释迦牟尼到苏格拉底,这些轴心时代的大师大圣,早就提出了人类发展相似的梦想.而且,都想通过教育和教化达到这个目的.可是,二千五百多年过去了,实现了没有?没有!一直到 19 世纪后期,法国现实主义思想家的出现,才

44、告诉我们包括教育发展带来的一切社会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人类才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找到了切实可行的道路.只有认识到教育发展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前提,我们才能为教育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方向和路线,才能为人的素质提高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社会准绳.对方辩友教育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可钦可佩,但是如果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前提却只能是一片乌托邦.再过不到 1500 天,人类将进入 21 世纪,而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无疑是后发展国家争取政治与经济平等地位的关键所在.如果脱离经济发展这一前提,来编织教育发展的梦想,不仅会使教育发展失去它应有的社会意义,而且会使那些不思进取的教育至上论提供聊以自慰的口实啊!教育发展以经济发

45、展为前提,我们才可能真正地行动起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一个富有远见的民族,必须是重视教育的民族!用静止的眼光在一定限度内分析经济和教育的关系,两者之间的确可以互为前提.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一个价值判断的问题,一个战略选择问题,一个发展问题,就是说,在既有的经济和教育水平上,是优先发展教育还是优先发展经济,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我方认为经济发展应以教育发展为前提,除了前面说过的以外,还在于:第一,只有优先发展教育,才能使我中华民族在未来兴旺,富强,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爱尔维修说过,每一个研究人类灾难史的人都可以确信,世界的大部分不幸都来自无知.中华民族曾培育

46、出多少灿若星辰,光照千古的圣哲贤人!可今天,全世界每四个文盲就有一个中国人,我国每万人中大学生还不到 20 人.面对此景,你还能说教育发展不是国家强盛的现实底蕴吗?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今日之中国,这个支点就是教育!第二,如果不优先发展教育,就会阻碍智力开发和科技进步,影响我们民族的百年大业.不论是立足本土,还是放眼于全球,优先发展教育正成为今天的第一意义.“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树茂而鸟集.“磨刀不误砍柴工啊!联合国发展报告说,谁掌握了 21 世纪的教育,谁就掌握了 21 世纪的经济教育.我们完全赞同国情与决策报告中的观点:中国现代化伟力之最深厚的

47、源泉,在于教育的优先发展.只有走科技兴国之路,才能立我国威,扬我国魂.康德说:“给我物质,我将创造出一个宇宙“.今日之华夏,这个物质就来自教育!茫茫晓雾初开,浩浩旭日东升.我们将亲睹下一个世纪的朝阳,处于面向未来的开拓时代,我们应当感到庆幸,处于变革的紧要关头,我们应当担起责任,以教育为本,凭科技兴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注:经评判团评议,反方以三比二获胜)一四辩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首先,我先纠正一下对方辩友在陈词中的错误。一,对方辩友妄图以“科教兴国”来证明教育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但请对方辩友注意, “科教兴国”提出的背景是什么?上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

48、江南北,中国的经济走上了振兴、发展之路,在这个前提下,中共中央才制订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二,对方辩友一再强调,没有教育培养的人才就没有经济发展。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用什么来判断谁是人才呢?21 世纪缺少的人才和 20 世纪缺少的人才一样吗?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曾经出现过一个补碗匠的角色,但经济发展至今,谁还会去培养补碗匠呢?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所以说,教育发展还是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下面,我们来定义一下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概念。经济发展是指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过程,可以表现为物质资料的积累和经济制度的变革。教育发展是指教育本身机制的改善和进步。而前提,就是指事物发展

49、的先决条件。我们并不否认教育发展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反作用。但是,教育发展只是经济发展的附产品。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必定以经济发展为前提。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第一:教育的地位。恩格斯曾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教育内容、理念、方法、手段无不受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的发展更是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战败后的日本想要再次崛起,为此他们制定了长远的经济强国战略,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得以飞速发展。总之,还是经济成就了教育。第二:从教育的功能上看。|教育有三大功能:传授知识、教授技能、塑造人格,哪一个离开了经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当今社会的基本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的人。如今主导社会变化的最强动力就是经济,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试看今天你我的成长,哪一点不是在以社会经济为标杆。第三:教育发展的条件。教育发展要设备,要资金,要投入,这些都取决于经济发展。2010 年,我国的 GDP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把教育经费的投入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2 年投入占国民总收入的 4%,这无疑是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福音,而它的前提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才是硬道理。综上所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