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散补偿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美****子 文档编号:58008023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色散补偿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色散补偿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色散补偿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色散补偿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doc(2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光纤通信课程设计题目:色散补偿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院系名称 信 息 工 程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2021 年6月13日第 XXIV 页课程设计任务书20212021 学年第二学期专业: 光电信息工程 学号: 姓名: 课程设计名称: 光纤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色散补偿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 完成期限:自 2021 年 6 月 14 日至 2021 年 6 月 28 日共 2 周一、设计依据 通过分析色散对通信系统的影响,搭建基于色散补偿技术的通信系统,分析色散补偿技术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二、要求及主要内容 了解色散补偿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根本构造。根

2、据optisystem搭建了光纤传输系统平台,验证色散补偿系统的性能。掌握光脉冲在光纤中的传输过程,分析光纤的损耗、色散、非线性效应等传输特性;通过对光纤色散补偿方案的设计,仿真色散补偿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 三、途径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掌握optisystem软件的使用,搭建基于色散补偿技术的通信传输系统,分析色散补偿对通信网的影响。 四、时间安排 1课题讲解:2小时。 2阅读资料:10小时。 3撰写设计说明书:12小时。 4修订设计说明书:6小时。 五、主要参考资料 1 黄平.线性啁啾光纤光栅及其色散补偿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2 柴瑾.线性啁啾布拉格光纤光栅

3、特性分析及其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色散补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指导教师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批准日期: 年 月 日目录1绪论22色散补偿技术42.1色散补偿技术概述42.1.1色散的根本概念42.1.2色散补偿的概念42.1.3色散补偿技术的特点52.1.4 色散补偿技术的开展历程82.2色散补偿光纤传输系统的关键器件92.2.1光源92.2.2马赫曾德干预仪10器113色散补偿技术仿真及性能分析133.1 DGF色散补偿仿真133.1.1系统仿真构造133.1.2仿真结果分析143.2光纤光栅色散(FBG)补偿仿真173.2.1系统仿真构造173. 2.2仿真结果分

4、析173.3偏振模色散补偿(PMD)仿真233.3.1 系统仿真构造233.3.2仿真结果分析23结论26致 谢27参考文献28色散补偿技术在通信网中的应用摘 要目前,光纤线性通信已不能满足现在信息处理传输的要求,因为它存在着三个主要的缺陷:其一是光纤的色散,其二是光纤损耗,其三是非线性。低损耗光纤与掺铒光纤放大器的广泛应用解决了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损耗问题。光纤的色散又能有效抑制四波混频等非线性效应,因此,色散问题已成为光纤通信系统进展升级扩容的主要障碍,成为影响中继距离的主要因素。所以,对高速率长距离的系统必须要考虑色散补偿问题。本文介绍了光纤通信中色散补偿的概念、分类、影响及补偿方法,

5、同时利用Optisystem软件仿真模拟了色散补偿光纤、FBG补偿、啁啾光纤光栅等色散补偿方案,对色散补偿元件的性能做出相应的性能测试与分析。关键词:光纤通信 色散补偿 Optisystem仿真1绪论目前,光纤线性通信存在着光纤色散,光纤损耗与非线性等缺陷,已不能满足现在信息处理传输的要求。而影响光纤传偷特性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损耗与色散。色散问题已成为光纤通信系统进展升级扩容的主要障碍。增加到OC-19210Gbit/s,并正在向40Gbit/s确甚至160Gbit/s迈进。单模光纤中的色散分为色度色散与偏振模色散1两类,它们分别受光纤材料的色散特性与光源的光潜宽度以及光纤中的偏振效应影响。近

6、几年,掺饵光纤放大器EDFA与拉曼放大器的被广泛使用与研究,这样也解决光纤的损耗问题。由非零色散位移光纤NZDSF及预碉啾等各种补偿技术的开展,色度色散也不再对传输性能起主要制约作用,也就是一说,单模光纤中损耗与色度色散对光纤通信系统传愉特性的影响已不是阻碍光纤通信向高速率大容量方向开展的主要因素。然而,起初不被人们注意的偏振模色散2成为目前被普遍关注的焦点,它被认为是限制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传输特性的最终因素。根据ITU-T组织标准规定,一段光纤的PMD传愉系数、传输速率与传输距离之间满足如卜关系3: (1-1)式中:B表示传输速率,PMD表示偏振模传输系数,L表示传输距离,由此可以看出:在PM

7、D值一定的情况卜随着传输速率的增加,传输距离将急剧缩短。对目前己铺光缆PMD值的测试说明,80年代中期以前生产铺设的光缆PMD值较大,典型值大约为2ps/km,这就是说,2Gb/s系统的传输距离不能超过40km;而对于10Gbit/s系统的传偷距离那么须小25km。80年代中期以后生产与铺设的光缆PMD系数较小,其引起的功率代价为1dB时,10Gbit/s系统的传愉距离可达10km至400km ;而对于40Gbit/s系统那么剧减为25km至625km。由此可见,在10Ghit/s及以上速率的光纤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有着不可无视的影响,它限制着系统的容量与传输距离,所以有人认为它将是高码率传

8、输的最终限制因素。只有补偿光纤中的偏振模色散,才能提高光通信系统的传输性能,同时有效地利用全球己铺设好的上亿公里光缆,而如何补偿偏振模色散己成为开展卜一代高速光纤通信系统时所而临的重大技术挑4。2色散补偿技术 色散就是指不同颜色,不同频率的光在光纤传输时,由于具有不同的传播速度而相互别离。单模光纤主要色散是群时延色散,即波学色散与材料色散。这些色散都会导致光脉冲展宽,分致信号传输时的畸变与接收误码率增大。在这里说明4个色散术语:材料色散、波导色散、模式色散与偏振模色散5。 材料色散:这是由于光纤材料的折射率随光频率呈非线性变化,而光源有一定谱宽,于是不同的波长引起不同的群速度6。波导色散:这是

9、某个导模在不同波长(光源有一定的谱宽)下的群速度不同引起的色散,它及光纤构造的波导效应有关,又称为构造色散。模间色散:多模光纤中由于各个导模之间群速度不同造成模间色散。在发送机多个导模同时鼓励时,各个导模其有不同的群速,到达接收端的时刻不同7。偏振模色散:普通单模光纤实际上传愉两个相互正交的模式,实际在单模光纤存在各种少量随机的不确定性,不对称性,造成了两个偏振模的群时延不同,导致偏振模色散8。色散补偿的概念在10Gbit/s以上的高速长距离传输系统中,必须考虑色散补偿问题。色散补偿包括色度色散补偿与偏振模色散补偿9。 高速光纤系统的群速度色散补偿方法,其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是基模/高阶模色散补

10、偿光纤、色散补偿光纤光栅、高阶模色散补偿器与VIPAVisual Image Phase Array器件等。也可在信号调制与接收刚一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减小色散的影响,如在信号调制时加啁啾,在接收端进展动态色散补偿等。色度色散补偿的方式包括色散补偿器件与色散补偿模块,目前使用最多的是色散补偿模块DCM,主要利用色散补偿光纤DCF构成模块,但是这种色散补偿光纤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效应,会使不同信道之间的串扰加大。在40Gbit/s系统当中,环境因素的变化会造成色散量大小的随机波动,因而还要求色散补偿模块是可调谐的,需要动态色散补偿,相关的技术有啁啾光纤光栅色散补偿,环形谐振器,虚相位阵列,沉积了加热金属

11、的相位平板光栅,连接基于高阶模光纤的长周期光栅的光开关,多腔反射滤波器等,但是真正商用的产品不多10。对于克制偏振模色散PMD,目前有两种方案,一是在线路上解决PMD问题。采用新的,性能好的,低PMD系数的光纤,以及光信号采用新的调制格式,使光信号不易受PMD的影响。这种方法本钱较低,只能用于新的光纤。第二种方法是采用PMD补偿技术,对PDM动态地进展调节与管理。这种方法价格昂贵,但是可以允许网络运营商继续使用原有的旧光纤10。 不同的色散补偿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这里只说明几种色散补偿技术。 负色散光纤补偿法:DCF是一种有负色散系数的光纤,D = - 90ps/(nm.kna ) 。假设在C

12、SMF中接入足够长度的DCF,可使总的色散值控制在系统容限以内,如图2-1所示。原那么上DCF可放在线路的任何位置,但在发送端应放在光放大器之前,因为假设放在光放大器之后,高功率光信号会引起非线性,不仅减弱DCF的补偿作用,还会严重影响系统的性能11。图2-1 DCF的应用举例 从应用的角度要求DCF的负色散系数愈大愈好,同时插入衰减越小越好。通常插入的DCF长度是需要补偿CSMF的20%左右。及其他色散补偿措施相比。DCF技术要相对成熟,但其插入衰减较大,约为CSMF的5倍,须用光放大器补偿。 光相位共扼OPC或中间频谱反转(MSI)技术:在CSMF光纤中级段的中间插入一段DSF作为非线性器

13、件,当光信一号通过时会产生相位共扼波,即频潜倒置信号。此相位共扼涉及原信号具有时间反演的性质。原信号因色散作用使波形展宽,而相位共扼波那么因色散影响而被压缩,从而使失真信号重新恢复。利用OPC技术在360km的CSMF上己成功地进展了10Ghit/s的信号传输试验。其主要的限制是中间频谱反转单元需较准确地设置在总色散值一半的地方,还要控制偏振波动,以免影响相位共扼波的时间反演特性。在非线性介质中,当输入频率为w1、w2、w3的光(波矢分别为1, 2, 3)足够强时,发生三阶段非线性极化。当满足相位匹配条件时,就会产生四波混频井愉出频率为波矢为K的光,其中。在信号光(频率为)传输一段距离之后,参

14、加光功率足够强的泵浦光(频率为),且使其满足相位匹配条,产生四波混频效应,这样输出光中有频率的成分,它使得的高频分量转换为。的低频分量。在继续传播过程中,原相位超前的光纤频率相应便逐渐落后,落后的相应逐渐超前,从而减小直至抵消原有的色散。意大利、丹麦等国家研究高增益半学体光放大器、垂直腔表而辐射激光器的简并及非简并四波混频,通过相位共扼或波长转换等来实现色散补偿。研究说明:频谱反转色散补偿的方法可实现大容量长距离的色散补偿,且损耗较小。用半针体器件可实现相位匹配四波棍频,它及其他光器件集成还可用于光网络,但对所用的大功率泵浦光波提出的一些要求还无法满足,这些相关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12。 色散支

15、持技术(DST):DST的根本原理是,高速数字信号在直接调制方式作用下,在光强度调制IM的同时还伴有FSK调制。这是因为及输入NRZ电信号“0、“1对应着两个光波长,它们由于光纤色散而不能同时到达接收端,其时间差加,即:式中脚为两个光波的频率差,正确选抒光源的偏流一可控制v。从而可在接收机利用两电平判决电路将ASK信号解调为NRZ信号,而光纤的色散那么起到了FS/ASK信号转换的作用。本技术构造简单,技术成熟,本钱低,但是升级能力差14。 光纤光栅色散补偿技术:均匀光纤光栅的一个特性,就是在禁带附近一股要比普通光纤介质大出几个数量级信。可以利用光纤光栅的这一特性在传输中进展色散补偿。尽管这一强

16、色散区域存在的频带很窄,但其独特的性质还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F-P效应所造成的反射带隙外振荡的影响,这种方法一直未受到人们的重视。最近,随着光纤光栅切趾技术的成熟,人们已经可以消除反射带隙几乎所有振荡,这使得利用均匀光纤光栅进展色散补偿再现生命力。在国外,对光纤光栅的传输色散性质的理论探讨与实验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有人提出利用这种强色散特性进展色散补偿,较其它色散补偿方案更易实现,且其有更高的补偿效率。实验上已成功实现了在72km的光纤中利用光纤光栅在10Gbit/s信号无误传渝时的色散补偿。最近,人们又提出级联光纤光栅的构思,利用它可以在密集波分复用系统中实现多信道色散的同时补偿14

17、。如图2-2所示图2-2 光纤光栅色散补偿法通过改变外部条件来改变均匀光纤光栅的构造参数,可以实现色散的可调谐。利用压电陶瓷使得光纤光栅的中心波长移动了5.02nm,这对于均匀光纤光栅的色散调谐已足够。如果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周期的光纤光栅“连接起来组成“级联光纤光栅,可以实现对不同波长的多路脉冲同时进展色散补偿,还可以对整个级联光纤光栅进展调谐,也可以对其中某些光纤光栅进展调谐,以到达我们所期望的色散补偿效果。 光孤子传输技术:所谓色散可控光孤子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归零码(R2)调制,己同WDM技术相结合,能够动态地将光网络的传输速率提升到1 Tb/s以上,传输距离可达数千公里。 孤子波的特点是

18、光脉冲经过一段距离的传输后不会中断或者展宽,这使已成为光纤通信网中的一种理想技术。光孤子经过精心设计,可以周期性地以可控方式改变它的形状,从而在到达目的地时仍然保持原状。因此以色散可控光孤子为根底的网络根底构造减少了对通逆再生的要求,使传统的光纤网从这些网中获得新生。各种因素的平衡超长距离系统的设计者需要在提高光信号功率来克制噪声影响,或者减少光信号功率来抑制非线性失真这两者之间做出困难选择。而这正是光孤子能够发挥优点的时机:通过均衡色散与非线性失真的影响来为光孤子脉冲创造近乎理想的光纤传输环境,允许使用比一般情况卜更大的光功率。传统的系统一般是使用非归零码调制技术,而光孤子那么使用归零码技术

19、,因为它不容易受非线性失真的影响:通过对光脉冲的精心设计是可以利用光纤色散的累积效应来补偿非线性失真的影响的。但光纤路径上的色散特性必须作为总体系统设计的一局部加以适当控制,故产生了“色散可控光孤子的名称。尽管使用的设计规那么不同。在光孤子网络中的色散控制方式同传统的长途、高比特率DWDM系统中采用的色散控制方式是相似的,即在放大器节点上使用无源补偿器件DCM。本技术适用于系统更新换代时采用,因为它需要用新的系统构造来控制色散。如果用在现有系统上而对现有系统要作较大的改动。光孤子传愉技术对于超长距离中继段的光纤色散补偿具有很好的开展前景。本方法经过进一步实用化研究之后,它将在色散补偿技术领域中

20、显示优势。2.1.4 色散补偿技术的开展历程色散严重的限制了光纤的传输容量,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早在1980年美国贝尔公司C.Lin等人就提出了用光脉冲均衡技术来补偿传愉光纤中色散的想法。后来,研究人员针对这种想法采用法布里一泊罗( Fabry-Pcro)千涉仪的全光色散补偿技术。1992年,T.Oacki提出了以MZI为根底的光学均衡滤波器,后来K.Takinguchi制出了平而光波回路形式的MZI,一个内含5个MZI的平面光波电路,仅几个厘米长却能补偿50cm的光纤色散。它们的缺点是带宽较窄(大约10GHz ),对输入脉冲的偏振性很敏感。1982年,F.aucllcttc首先提出采用布

21、拉格(Sragg)光栅作为反射滤波器实现色散补偿的理论,但是由于当时制造工艺的落后,到了90年代初才使这项技术得到应用,并得到了l 000Gbit/kmls(速率10Gbit/s,距离1OOkm)。日前,使用最多也是最研究最广泛的色散补偿技术是光纤色散补偿技术(DCF)与Bragg光纤光栅色散补偿技术。由于色散积累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传输系统或系统受外界因素如光线的弯曲、网络构造的重构、环境变化、光纤线路的老化等的干扰时,都可以引起色散值的改变,这就需要动态可调谐色散补偿装置对变化着的色散进展检测跟踪的方式进展补偿,基于这一思想,人们又提出了色散管理或动态色散补偿技术。同时人们对

22、光纤光栅的研究也开场从均匀光纤光栅转向各种非均匀光纤光栅。DCF补偿技术由于技术简单、本钱低等优点,一直被广泛研究井投入商用化16。17 用于色散补偿系统的光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DFB与DBR半导体激光器:DFB激光器的根本原理是基于布拉格反射原理,是依赖沿纵向等间隔分布的光栅所形成的光祸合,如图2-3 ,图中光栅的周期为A,称为栅趾。图2-3 DFB激光器的构造DFB激光器及一般F-P激光器相比,主要具有以卜两大优点: 其一,动态单纵模窄线宽振荡:由于DFB激光器中光栅的间距A很小,形成了一个微型谐振腔,对波长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使主模与边模值增益相对较大,从而得到比F-P腔激光器窄很多的线宽

23、,井能保持动态单纵模振荡。这里所说的“动态,是指在高速调制下也能保打单纵模振荡,当然动态的谱宽要比静态的谱宽大一点,但还是比F-F腔激光器小很多。其二,波长稳定性好:由于DFB激光器内的光栅有助于锁定在给定的波长上,其温度漂移约为0.8A/C,比F-P腔激光器要好得多。 DFB激光器的光栅是制作的有源区的波一泞层上,这是光栅起分布反应的作用,所以不再需要端而反射镜。DBR激光器的光源是制作在有源区两端外的波泞层上,这时光栅起着端而反射镜的作用。图2-4为DBR激光器的构造图。图2-4 DBR激光器量子阱半导体激光器:量子半导体激光器是一种窄带隙有源区夹在宽带隙半半导体材料中间或交替重叠生长的半

24、学体激光器,是一种很有开展前途的激光器。 量子阶激光器及一般激光器相比,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阀值电流低;由于其构造中“阱,的作用,使电子与空穴被限制在很薄的有源区内,造成有源区内粒子数反转浓度很高,因而大大降低了阀值电流。线宽变窄:由于量子阱中带间复合的特点,造成线宽增大系数变小,从而减小了光潜中的线宽,及双异质激光器相比,可缩小近一倍。马赫曾德干预仪(Mach-Zchndcr; inter-fcrometcr )是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预的仪器。1810年,托马斯杨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宣读了关于薄膜色的论文。论文进一步扩大与开展了惠更斯的波动说,明确地提出了光具有频率与波长,完善了光波的概

25、念。他比拟圆满地解释了牛顿环的干预现象,认为“当有不同起源的两个振动运动或者完全一样,或者在方向很接近时,那么它们的共同作用等于它们何一个振动单独所发生的作用之与。这在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光的相干条件及干预原理。这一年,他在发表于?哲学会报?上的论文中,全而地阐述了干预原理:“同一束光的两不同局部以不同的路径,要么完全一样地、要么在方向上十分接近地进入很睛,在光线的路程是某个长度的整数倍的地方,光就被加强,而在干预区域中间状态,光将最强;对于不同颇色的光束来说,这个长度是不同的。马赫曾德干预仪由于不带有纤端反射镜,需要增加一个3dB分路器,如图2-5。图2一5 马赫曾德干预仪原理光源发出的相千光经

26、3dB分路器分为光强1: 1的两束光分别进入信号臂光纤与参考臂光纤,两束光经第二个3dB分路器集合相干形成干预条纹。M-Z干预仪的优点是不带纤端反射镜,克制了迈克耳逊干预仪回波干扰的缺点,因而在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得到了比迈克耳逊干预仪更为广泛的应用。 电子学与信号处理中,贝赛尔Bessel滤波器是其有最大平坦的群延迟(线性相位响应)的线性过滤器。贝赛尔滤波器常用在音频大桥系统中。模拟贝赛尔滤波器描绘为几乎横跨整个通频带的恒定的群延迟,因而在通频带上保持了被过滤的信号波形。滤波器的名字来自于Fricdrich贝赛尔,一位德国数学家1784-1846,他开展了滤波器的数学理论根底。贝塞尔(Besse

27、l)滤波器具有最平坦的幅度与相位相应。带通(通常为用户关注区域)的相位响应近乎呈线性。Bessel滤波器可用于减少所有IIR滤波器固有的非线性相位失真。描述贝塞耳滤波器低通滤波器的传递函数如下:这里是一个反向贝塞耳多项式,是选定的期望截止频率。贝塞尔Bessel线性相位滤波器正是由于具有向其截止频率以卜的所有频率提供等量延时的特性,才被用于音频设备中,在音频设各中,必须在不损害频带内多信号的相位关系前提下,消除带外噪声。另外,贝塞尔滤波器的阶跃响应很快,并且没有过冲或振铃,这使它在作为音频DAC输出端的平滑滤波器,或青频ADC输入端的抗混叠滤波器方面,是一种出色的选择。贝塞尔滤波器还可用于分析

28、D类放大器的输出,以及消除其它应用中的开关噪声,来提高失真测量与示波器波形测量的准确度。虽然贝塞尔滤波器在它的通频带内提供平坦的幅度与线性相位(即一致的群延时)响应,但它的选择性比同阶(或极数)的巴特沃斯Butterworth滤波器或切比雪大Chcbyshey滤波器要差。因此,为了到达特定的阻带衰减水平,需要设计更高阶的贝塞尔滤波器,从而它又需要仔细选择放大器与兀件来到达最低的噪声与失真度。3色散补偿技术仿真及性能分析日前色散补偿技术已被国内外许多学者进展了广泛地研究与实验,形成了许多方法。传统的DCF因其光纤技术成熟度好,生产方便,在近几年内仍然是主流产品;而多通遒光纤光栅色散补偿技术的研究

29、逐渐成为热点,多通道色散补偿器己经具一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大量商用产品己经推向市场,有逐步取代传统DCF之势。故本文特选DCF, FBG及PMD进展色散补偿仿真,比拟之间的优劣性,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帮助。3.1 DCF色散补偿仿真图3-1 DCF系统仿真构造 图3-1为负色散光纤补偿系统仿真构造,本实验系统设计一个随机序列发生器作为信号源,经过一段单模光纤SMF传输后再通过一段其有负色散系数的光纤,以此来观察研究负色散光纤补偿法(DCF)的原理与其性能参数。实验分别从信号经过SMF前后与经过负色散补偿光纤前后的光时域观察仪与光潜分析仪中观察信号变化。图3-2 光时域观察仪结果(一)图3-2为调

30、制信号还没有经过单模光纤SMF的时域波形。图3-3光谱分析仪结果(一)图3-3为调制信号还没有经过SMF传输的光谱图。图3-4 光时域观察仪结果(二)图3-4为调制信号经SMF传输后的情形,可以清楚的看到,由于SMF的色散,导致信号的脉冲展宽。图3-5光谱分析仪结果(二)图3-5为调制信号经SMF传输后的光谱图。图3-6光时域观察仪结果(三)图3-6为调制信号经过负色散补偿光纤后复原的波形。图3-7 光谱分析仪结果(三) 图3-7为调制信号经过负色散补偿系后的光谱。通过光谱分析仪可以发现,信号的光谱没有发生多少变化,这一说明光纤色散对信号频率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记。而通过时域观察仪可以发现,

31、色散会使信号产生明显的脉冲展宽,而通过负色散光纤负色散系数D=-90ps/nm/km的补偿,信号能复原为原来的信号。通过图3-6可以看出经过补偿的信号着起来比原信号超前,而实际上信号在传输中会产生延迟,这种超前对信号的传输没有坏的影响,反而会保证信号传输的效率。通过大量实验证明:负色散光纤的长度为SMF的20%能最好的实现色散补偿,最大限度的复原出原信号。3.2光纤光栅色散(FBG)补偿仿真图3-8 光纤光栅色散补偿系统仿真构造图3-8为光纤光栅色散补偿FBG系统仿真构造,本实验同样以随机序列发生器作为信号源,通过马赫曾德调制器调制后进入光纤传输系统。信号先经过SMF再通过理想掺饵光纤放大器进

32、入色散补偿光栅光纤,这个补偿线路由一个闭环控制器控制。输出的信号通过一个探测器针再及贝塞尔低通滤波器相连,然后将偷出的信号发送到分析仪器进展分析。实验通过将原信号,调制后的信号与色散补偿后的信号进展比拟,通过它们的仿真图研究其中产生何种变化,同时将得出最正确仿真的效果值。图3-9 调制信号的总功率图3-10 调制信号的噪声功率图3-11调制信号功率图3-12抽样信号功率图3-9到3-12为信号调制后的通过光功率观察仪观察到的各种功率大小。图3-13 抽样信号光谱图图3-14噪声信号光谱图图3-15 调制信号经过光栅补偿后的光谱图图3-13到3-15为调制信号经光栅补偿后的各种光谱图。图3一16

33、 FBG调试示意图图3-16为光栅补偿模块的参数设置界面。通过修改参数进展系统仿真实验到达最正确补偿效果,从而得出优化值。图3-17 信号经光纤光秘色散补偿前后的眼图图3-17为补偿后的误码率显示图眼图。通过屡次实验得出相对较标准的眼图。图3-18 抽样信号波形观察结果图3-19噪声信号波形观察结果图3-20 总信号波形观察结果图3-18到3-20为调制信号经过光栅补偿后的波形,可以从中发现噪声信号根本被屏蔽掉了,因此我们得出光栅补偿能较好的防止噪声信号的干扰同时保证信号不失真即误码率降低18。3.3偏振模色散补偿( PMD)仿真3.3.1 系统仿真构造图3-21 偏振模色散补偿仿真构造 图3

34、-21为偏振模色散补偿PMD系统仿真构造,本系统仿真构造同样采用经过马赫曾德调制器调制后的信号作为仿真信号源,及FBG补偿仿真构造类似,将其中的FBG模块改成PMD模块,通过修改PMD中的参数值来得出最正确的眼图效果,从而得出最正确参数值。图3-22 调制信号总功率图3-22为调制信号的总功率,因为采用的是及FBG一样的信号源,所以它们的所有功率参数一样,在这里就只显示出总功率即可,其他功率参数可参考图3-10到3-12。图3-23 调制信号补偿后的光谱图图3-23为调制信号PMD后的光谱图,可以清楚的发现噪声信号占用的空间很多,而抽样信号那么大为减少。图3-24 调制信号PMD后的眼图图3-

35、24为调制信号的误码率显示图(眼图),这是通过屡次实验得出的最正确眼图,可以发现其眼图不是很规那么,由此可以知道PMD的保真度不是很好。图3-25 PMD后的波形图 图3-25为调制信号经过偏振模色散补偿(PMD )模块补偿后的波形图,及光纤光栅色散补偿(FBG)后的波形相比更不规那么,及抽样信号相比也有一些明显的差入,但是及原信号的相似度非常大,可以肯定可以得出原信号。因此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PMD没有FBG优越。结论 通过对色散补偿系统的仿真,验证了其工作原理,并得到了较为理想的系统眼图,从而验证了色散补偿系统的正确性与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系统输出波形可以得到,色散补偿光纤传愉系统存在一般

36、光纤系统的性能缺点,如色散、码间串扰、非线性效应等,但通过修改色散补偿模块的参数,可以优化这些性能,提高系统总体性能。色散补偿光纤传输系统是将调制信号经光纤传输后产生的色散效应通过色散补偿模块将此效应对信号的影响降低,有些时候需要增大色散效应,有些时候需要减小色散效应。本论文通过对负色散光纤补偿DCF,光纤光栅色散补偿FBG与偏振模色散补偿PMM的仿真分析得出结果:DCF系统简单,补偿效果也好,但是由于光纤的补偿系数跟其材料有关,不便于多种模式的补偿;FBG系统相对较复杂,所以本钱较高,但是其补偿距离与补偿模式可以是多变的,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而PMD系统部建议采用此种色散补偿,通过查阅大量资料

37、发现,PMD补偿适用范围狭窄,只有一些特殊场合军用、密报等才会用到,一般民用光纤传输系统的PMD效应可忽略,且通过仿真可发现其补偿效果不是很好。致 谢本次课程设计过程是艰辛的,在此要感谢我的指导教师对我悉心的指导,感谢教师给我的帮助。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及同学交流经历与自学,并向教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虽然过程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课程设计让我们把以前学习到的知识得到稳固与进一步的提高认识,对已有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在课程设计中碰到了很多的问题,有些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以及与同学交流后都能得以解决。但有些仍有待改善。本次课设主要通过

38、使用optisystem光纤系统仿真软件对色散补偿系统进展仿真,分析系统构造参数变化以及关键器件的改变对输出波形质量的影响,为色散补偿系统的设计提供指导与参考优化值。通过一个星期的查找及探讨,我们了解了色散补偿技术以及光纤传输系统工作原理及构成。学会了optisystem光纤系统仿真软件的使用,并在软件上建立色散补偿光纤传输系统,对色散补偿元件的性能做出了相应的测试与模拟并得出了正确结果。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缺乏之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不断进取,能使自己在专业方面有一个大的开展。这次课程设计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使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困难与成功时

39、的喜悦。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与财富,使我终身受益。参考文献1原荣光纤通信.第二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原荣色散补偿技术及其进展光通信技术,2002,265:4-93乔桂红.光纤通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4潘青.40Gbps单信道光纤传输系统中色散补偿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姜德宁,宋延民.光网络的色散补偿技术J大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18-206郭玉斌,雀佳雨.光纤通信技术J.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7方志豪.光纤通信原理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8张明德,张小

40、菌.光纤通信原理及系统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9刘艳,宁提纲,简水生:高速光通信系统色散补偿技术研究J光纤及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2.3:32-35.10林晓静,色散补偿技术原理及现有解决方案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论文.2021.11蒋玉兰.光纤通信系统中色散补偿技术J半导体光电.2001.6:377-38212潘小龙,张劲松.用于高速光传输系统的色散补偿技术J世界电信.2002.7: 41-4413刘雯.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色散补偿技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21.14徐新华.光纤光栅光谱特性及其在WDM全光网中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D3.15付江.色散补偿技术在WDM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21.16王悦,张国平,陈伟.色散补偿技术的最新进展J光通信研.2021.6:27-29.17胡光志,胡佳妮,杜娟等译光纤通信-通信用光纤、器件与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8许文龙,吕建新.基于误码率反应的自动色散补偿田光通信研究.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