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二).doc

上传人:美****子 文档编号:58005865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二).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二)8.3给、排水8.3.1森林公园给水工程,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消防用水的出供给。8.3.2森林公园给水方式,有条件的可采用集中管网给水,也可利用简易管线自流引水,或采用机井给水。8.3.3给水水源可采用地下水或地表水,一般以地下水为主。水源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8.3.3.1供水距离短,并有充足水量;8.3.3.2水质良好,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8.3.3.3给水方便可靠,经济适用;8.3.3.4水源地应位于居民区和污染源的上游。8.3.4排水工程必须满足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和雨水排放的需要。8.3.5排水方式,宜采用暗管(渠)排放。8

2、.3.6污水排放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生活、生产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排放,不得直接排入水体和洼地。8.3.7给、排水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选定水源,确定给、排水方式,布设给、排水管网等。8.3.8给、排水工程设计,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8.4供电8.4.1森林公园的供电工程,应根据电源条件、用电负荷和供电方式,本着节约能源、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进行设计,做到安全适用,维护管理方便。8.4.2森林公园供电容量设计,应正确处理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关系,做到以近期为主,适当考虑远期发展。8.4.3供电电源应充分利用国家或地方现有电源。当无现有电源可以利用或利用现有电源不经济合理时,方可考虑自备电源。

3、在水力或风力资源丰富地区,可优先考虑自建小型水力或风力发电站。8.4.4供电方案应运行可靠,简单灵活,方便维修、技术先进、经济适用。8.4.5供电电压应以地区电压等级为准。自建电厂(站)时,必须采用国家标准电压等级。8.4.6用电负荷计算,一般采用“单位指标法”和“需用系数法”。8.4.7变(配)电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8.4.7.1输电距离短,接近符合中心;8.4.7.2便于电压质量的提高和线路的引入、引出;8.4.7.3地质稳定安全的地区;8.4.7.4不受积水或洪水淹没的威胁;8.4.7.5不影响临近设施;8.4.7.6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公园景观。8.4.8用电符合较小而又分散的地区

4、,宜采用独立变电所或杆上变压器。在变电所和变压器的周围,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8.4.9当电力负荷所引起的电压波动值超过照明或其他用电设施电压质量要求时,应分别设置动力和照明变压器。8.4.10供电线路敷设,一般不应采用架空线路。必须采用时,线路应尽量沿路布设,避开中心景区和主要景点,尽可能不跨越建筑物或其他设施。高压线路不得穿越动物集中活动区。8.4.11供电工程设计内容,包括用电负荷计算,供电等级、电源及供电方式确定,变(配)电所设置,供电线路布设等。8.4.12森林公园供电工程设计,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8.5供热8.5.1森林公园的供热工程,应贯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节省投资

5、、满足需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8.5.2森林公园的热源选择应首先考虑余热的利用。其供热方式应以区域集中供热为主,一般不采取分散供热的方式。8.5.3森林公园以及公共民用建筑的热负荷,一般采用热指标计算。当缺少有关资料时,可根据实地调查或比照类似的企业加以确定。8.5.4供热管网的敷设方式,应根据地形、土壤、地下水等各种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对于温度不超过120的热水采暖管网,应优先选用直埋敷设的方案。8.5.5森林公园公用与民用建筑采暖热媒,应优先选用高温水或温水。8.5.6供热应优先选择热值高、污染小的燃料。集中供热锅炉产生的废渣、废水、烟尘,必须按工业“三废”排放标准进行处

6、理和排放。8.5.7供热工程设计内容,包括热负荷计算,供热方案确定,热平面布置,锅炉房主要参数确定等。8.5.8森林公园供热工程设计,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执行。8.6通信8.6.1通信包括电信和邮政两部分。森林公园的出通信工程,应根据其经营布局、用户数量、开发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统筹设计,组成完整、统一的通信网络。8.6.2电信8.6.2.1森林公园的电信工程,应以有线为主,有线与无线相结合。8.6.2.2电信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森林公园电信系统必须与外部联网;(2)电信网点的设置必须便于开发建设、旅游服务和保管管理等活动的开展;(3)设备选型应简易方便,功能可靠;(4)设施坚固适

7、用,工程量小,投资少。8.6.3邮政8.6.3.1森林公园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置邮政业务。8.6.3.2邮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邮政网点的设置应方便职工生活,满足游客要求,便于邮递传送;(2)邮政设施宜起到点景、美景的作用;(3)邮政设施建设工程量小、投资少。8.6.4森林公园的通信应利用地方现有通信网络。园址宜根据通信业务量设邮电局(所)或通信中心,各功能分区、景区、景点可设邮筒和分机。8.6.5有线通信一般采用光缆或架空明线。临时性和防火通信,可采用无线通信。8.6.6通信工程设计内容,包括方案选定,通信方式确定,线路布设、设施设备选型等。8.6.7森林公园通信工程设计,应按现行有

8、关标准、规范执行。8.7广播电视8.7.1森林公园的有线广播,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游人相对集中的地区。8.7.2在当地电视覆盖不到或不能满意收看电视广播的地方,可考虑建立电视差转台。8.7.3森林公园广播、电视工程设计,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执行。8.8燃气8.8.1森林公园的燃气工程,应本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节省投资、满足需要、方便生活、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设计。8.8.2森林公园的燃气气源,应因地制宜,可选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或人工煤气(煤制气、油制气)等。8.8.3燃气供应方式,可根据实际条件采用管道供气或气瓶供气。8.8.4燃气工程设计内容,包括计算用气量,选定方案,确定气

9、源及供气方式,布设管线等。8.8.5森林公园燃气工程设计,应符合现行城市煤气设计规范(TJ28-*)的规定。9设计文件组成9.1一般规定9.1.1森林公园总体设计文件,由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9.1.2森林公园总体设计文件的编制,应符合本规范9.2、9.3、9.4的规定。9.2设计说明书9.2.1森林公园设计说明书,包括总体设计说明书和单项工程设计说明书。9.2.2总体设计说明书编写提纲第一章基本情况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第三节历史沿革第四节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第二章森林旅游资源与开发建设条件评价第一节森林旅游资源评价第二节开发建设条件评价第三章总体设计依据和原则第

10、一节总体设计依据第二节总体设计原则第四章总体布局第一节森林公园性质第二节森林公园范围第三节总体布局第五章环境容量与游客规模第一节环境容量第二节游客规模第六章景点与游览线路设计第一节景点设计第二节游览线路设计第七章植物景观设计第一节设计原则第二节植物景观设计第八章保护工程设计第一节设计原则第二节生物资源保护第三节景观资源保护第四节生态环境保护第五节安全、卫生工程第九章旅游服务设施设计第一节餐饮第二节住宿第三节娱乐第四节购物第五节医疗第六节导游标志第十章基础设施工程设计第一节道路交通设计第二节给水工程设计第三节排水工程设计第四节供电工程设计第五节供热工程设计第六节通信工程设计第七节广播电视工程设计

11、第八节燃气工程设计第十一章组织管理第一节管理体制第二节组织机构第三节人员编制第十二章投资概算与开发建设顺序第一节概算依据第二节投资概算第三节资金筹措第四节开发建设顺序第十三章效益评价第一节经济效益评价第二节生态效益评价第三节社会效益评价9.3设计图纸9.3.1森林公园现状图9.3.1.1比例尺一般为1:100001:50000。9.3.1.2主要内容:森林公园境界、地理要素(山脉、水系、居民点、道路交通等)、森林植被类型及景观资源分布、已有景点景物、主要建(构)筑设施及基础设施等。9.3.2森林公园总体布局图9.3.2.1比例尺一般为1:100001:50000。9.3.2.2主要内容:森林公

12、园境界及四邻、内部功能分区、景区、景点,主要地理要素、道路、建(构)筑物、居民点等。9.3.3景区景点设计图9.3.3.1比例尺一般为1:10001:10000。9.3.3.2景区景点设计图,其主要内容:游览区界、景区划分、景点景物平面布置、游览线路组织等。9.3.4单项工程设计图9.3.4.1比例尺一般为1:5001:10000。9.3.4.2主要内容应按有关专业标准、规范、规定执行。9.3.4.3图种(1)植物景观设计图(2)保护工程设计图(3)道路交通设计图(4)给水工程设计图(5)排水工程设计图(6)供电工程设计图(7)供热工程设计图(8)通信工程设计图(9)广播电视工程设计图(10)

13、燃气工程设计图(11)旅游服务设施工程设计图(12)其他9.4附件9.4.1森林公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批准文件;9.4.2有关会议纪要和协议文件;9.4.3森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附录A术语解释A.0.1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A.0.2森林旅游资源森林旅游资源,系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与旅游功能,并能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包含自然资源

14、与人文资源。A.0.3景观资源指在森林公园范围内,可构成景观并具有观赏、文化、科考价值的一切资源。内含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A.0.4景物指具有观赏、科学文化价值的客观存在的物体。A.0.5景素指具有观赏、科学文化价值并能吸引游人的景物、自然与社会现象或意境。是构成景观的基本要素。A.0.6景观指将景点按美学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画面,通过人的感官给予的美的感受。A.0.7景点指在一定空间,按照美学观点构成主题鲜明而完整的画面。可以是能够吸引游人的独立景物,也可以是由多个景观要素组成的综合体。A.0.8景区为便于森林旅游管理和组织游览,根据风景特点与分布状况及使用功能而区划的地域空间。A.0

15、.9指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可容纳游客的极限数量。单位为人次。A.0.10完全游道环行游道及进口与出口不在同一位置的非环行游道。A.0.11不完全游道进口与出口在同一位置的非环行游道。即游客游至终点,必须按原路返回。附录B森林旅游资源调查B.1基本情况调查B.1.1在收集生产、科研、教学、管理等单位现有调查材料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分析,充分利用;对于不足部分,进行补充调查。B.1.2自然资源调查B.1.2.1位置及面积:调查森林公园的地理位置,总面积,所属山系、水系及大地貌区、中地貌范围等。B.1.2.2地质:调查地质年代及地质形成期

16、,大、中地貌生成形式,区域内特殊地貌及生成原因,古地貌遗址,母岩及对景物生成的影响,母岩对交通、旅游的影响,山体类型,平均坡度及最陡、最缓坡度。B.1.3社会经济调查B1.3.1当地社会经济简况:调查所属市(地)、县(市)和相邻乡(镇)的人口、经营主业、人均收入等情况及其特点。B.1.3.2经营状况:调查森林公园(原林场、自然保护区)组织机构、人员结构、固定资产与林木资产、经营内容、年总产值、利润、税收、职工年平均收入等。B.1.3.3旅游概况:调查森林旅游已开放的景区(景点)、旅游项目、游人结构、人次、时间、季节与消费水平等。B.1.4旅游气候资源调查B.1.4.1温度:调查年平均气温,旅游

17、季节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及其出现的时间,河、湖、海结冰期及冰层厚度,区域内小气候特征,可供疗养和避暑的季节等。B.1.4.2光照:调查各季节昼夜时数,光照最长、最短时间出现的日期及热量,常见的自然光学特异现象及出现的时期等。B.1.4.3湿度:调查森林公园内不同局部的湿度分布及年湿度最大、最小的月、旬、日等。B.1.4.4降水:调查多年平均降水量,各月降水频率(天数)和降水量,暴雨频率及多发月、旬,旱期,水体结冰,降雪情况,霜期及对景观的影响等。B.1.4.5风:调查主要风向,年平均风力,五级以上、八级以上大风日数及出现的月、旬频率。B.1.4.6调查特殊的天气气候现象。调查年均舒适旅游期日数。

18、B.1.5植物资源调查B.1.5.1植被:调查植物种类,区系特点,森林植物的垂直分布以及森林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B.1.5.2观赏植物:调查记载种类、分布范围及数量,花期、果期、观赏部位(花、果、叶、根、皮)。B.1.5.3古树名木:调查记载所处位置、生境、树种、年龄、树高、胸径、冠幅、冠形及分布特点,编撰古树名木资源一览表。B.1.6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调查森林公园境内的动物种类、栖息环境、活动规律等。B.1.7环境质量调查B.1.7.1大气质量:监测方法应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监测指标应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的规定。B.1.7.2地表水:监测方法应按大气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19、。监测指标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的规定。B.1.8旅游基础设施调查B.1.8.1交通:调查森林公园与周围大、中城市及相邻风景名胜区或森林公园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交通现状,公园内部交通状况,记载其里程及技术等级。B.1.8.2通信:调查通信设施种类、拥有量、便捷程度等。B.1.8.3供电:调查森林公园内的电源,现有输(变)电线路及供电设备,扩大供电的可能性及电力发展规划等情况。B.1.8.4给排水:调查森林公园内的水源、供水设备、扩大供水的可能性及发展规划;调查排水及防洪设施情况等。B.1.8.5旅游接待设施:调查现有宾馆、招待所、旅社分布情况,接待能力(高、中、低档床

20、位数)、床位利用率、分档次的效益,饮食及商品零售网点的现状以及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等情况。B.1.9旅游市场(客源)调查B.1.9.1调查森林公园主要客源所在地的有关资料。B.1.9.2调查各节、假日到森林公园旅游的人数、组成、居住时间及消费水平。B.1.9.3调查较长时间在本区内休养、疗养、度假人数,居住时间及消费水平。B.1.9.4调查宗教朝拜的时间、人数及消费水平。B.1.9.5调查港、澳、台、华侨和外国游客来本区的情况及发展前景。B.1.10障碍因素调查B.1.10.1多发性气候灾害:调查暴雨、冰雹、山洪、强风暴、沙暴、尘暴、雪暴等气候灾害出现的季节、月份、频率、强度及对旅游、

21、交通、居住的危害程度;历史上发生的重灾例、频率、灾情及其发生原因等。B.1.10.2突发性灾害:调查强烈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出现的季节、月份、频率、强度及对旅游、交通、居住的危害程度;历史上发生的重灾例、频率、灾情及其发生原因等。B.1.10.3其他:调查森林公园及其附近恶性传染病的病源、传播蔓延情况。调查不利于开展森林旅游的地方、民族风俗习惯及其他社会因素。B.2一般林业调查B.2.1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可利用现有的二类调查数据。若二类调查年代已久,可结合景观资源调查,进行森林资源调查;也可利用资料档案重新修订森林资源数据。B.2.2林特、林副产品资源调查:可

22、利用现有资料。对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应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B.3景观资源调查B.3.1景观资源调查,采用路线调查、典型调查、查阅文献、座谈访问等多种方法相结合。B.3.2景观资源外业调查,应以1:50000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底图,可利用航空摄象片辅助判读,将景观要素位置或范围调绘在工作底图上。B.3.3自然景观资源调查B.3.3.1森林景观对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林分,调查记载森林景观特征,规模(面积),建群种以及观赏树种外观特点,叶形、叶色、花期、花形、花色、果形、果色、果实等观赏利用价值。B.3.3.2地貌景观(1)调查悬崖、陡壁、奇峰、怪石、雪山、溶洞等,记载山名(当地名)、海拔高度、母

23、岩性质、坡度、相对高差、山势走向等。对特异山(石)景,还应记载奇峰、怪石的位置、体态大小、生成原因、数量、分布特点(群状、零星或孤立景物或广布)。调查溶(山)洞的入口形状、位置、形成原因、深度、广度、洞内景物等。调查雪山位置、面积、坡度、海拔高度、常年积雪或季节性积雪(起止日)、积雪厚度等。(2)对可远眺海、湖、河流、原野、林海、沙漠、日出、日落、云海、雾海等的位置及时间,也应调查记载。B.3.3.3水文景观(1)海湾、湖泊:调查位置、湖泊海拔、形成原因、当地名称、水面涨、落时面积及水深(最深、最浅、一般)、水源、水质及可用性,季节变化,沉积物、水周边、岸水色,形成景观及游憩价值。(2)河、滩

24、:调查位置、形状、组成物质与滩面环境,滩底岩性及坡度(最大、平均)、坡向、海拔高度、相对高差、滩面面积与季节性变化,洪水及枯水期,游憩价值。(3)瀑布:调查位置、母岩、成因、海拔高度、相对高差、水量及厚度(整体,断段),水源及季节变化,景观特点等。(4)溪流:调查位置、长度、发源地、坡降、所属水系、流量、季节水量变化,水质可否饮用及开发方式与价值。(5)泉水:调查位置、年流量、水量季节变化、水质(成分,水温)及效用(饮用矿泉,医疗矿泉),可否作一般浴泳温泉和疗养温泉。B.3.3.4气象景观调查云、雾、雾凇、雪凇、日出、日落及佛光等气象景观的出现季节,持续时间、形状、观赏位置等。B.3.3.5特

25、异性调查景观或景点、景物的知名度。B.3.4人文景观资源调查B.3.4.1名胜古迹调查古建筑种类、建筑风格及艺术价值,建筑年代,历史及建筑状况,建筑物数量、分布情况及占地面积,有关建筑物的传说、故事及目前吸引游人情况,存在问题及有关建议等。B.3.4.2宗教文化调查宗教种类(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宗教建筑、影响范围及历史。B.3.4.3革命纪念地调查革命纪念地的文献记载、革命活动的文物位置、保护现状。B.3.4.4民俗风情调查一切具体固定物象或附着于固定物象的人文景物,作为拟景素。调查当地各族民风民俗。(1)收集现成的神话、传说、故事材料。(2)调查询问、整理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故事等。(3)调查历史文化名人的情况。(4)调查与旅游有关的居民情况,如民族及服饰,村寨建筑风格,传统食品等。(5)调查婚丧嫁娶及各种禁忌礼仪等风俗习惯。B.3.4.5名人故居调查历史名人故居位置、保护现状及有关情况。B.3.5可借景物调查调查不在森林公园境内,但具备观赏条件,对公园具有影响力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记载可借景物的种类、名称、距离、景观价值及在本区域内可能吸引游人的数量等。B.3.6森林旅游资源调查结束后,应分别编制专题和综合调查报告,作为总体设计的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