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T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doc

上传人:美****子 文档编号:57986674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QCT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QCT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QCT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CT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doc(1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QC/T 29106-2004 2004-02-10发布,2004-08-01实施代替QC/T 29106-1992 前 言本标准是QC/T 29106-1992?汽车用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的修订版本。本标准修订过程中以德国、法国、韩国等国家同行业的企业标准为主要参考对象。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QC/T29106-1992。本标准与QC/T 29106-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引用标准GB/T 13527.2、HG 2196、QB/T 2423与QC/T 238。术语与定义中增加了干区、湿区、刺破连接,并在技术要求中增加了相应的规定。增加了压接接点横断面的技术要求。增加了导体标

2、称截面积规格与与其对应的拉力值。增加了密封塞压接的技术要求。对电线束的使用环境温度、耐上下温性能、耐湿热性能、耐振动性能、耐盐雾性能及对应的试验方法作了修改。增加了耐温度变化性能要求。将耐油性能要求改为耐工业溶剂性能要求。出厂检验增加了接点防水、无焊料焊接接点撕裂力、密封塞压接工程的检验。对型式检验产品的抽样方法、编组、检验工程与检验顺序作了修改。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长春市灯泡电线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玉德、汤曼如、方兴亚、姜树森、张杰、钱程。QC/T 29106-2004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低压电线束

3、(以下简称电线束)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那么、标志、包装、储存与保管。本标准适用于标称电压低于50V的各种汽车用电线束(含单根线)。2 标准性引用文件以下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但凡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订正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但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局部: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方案GB 11121 汽油机油GB 17930 车用无铅汽油GB/T 13527.2 软聚氯

4、乙烯管(电线绝缘用)HG/T 2196 机动车辆用橡胶材料JB/T 6313.1 电工铜编织线 一般规定JB/T 6313.2 电工铜编织线 斜纹编织线JB/T 6313.3 电工铜编织线 直纹编织线JB/T 8139 公路车辆用低压电缆(电线)JJG 4 钢卷尺QB/T 2423 聚氯乙烯(PVC)电气绝缘压敏胶粘带QC/T 238 汽车零部件的储存与保管QC/T 413-2002 汽车电气设备根本技术条件QC/T 414 汽车用低压电线的颜色QC/T 417.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第1局部:定义、试验方法与一般性能要求(汽车局部)QC/T 417.3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第3局部:单线片式插

5、接件的尺寸与特殊要求QC/T 417.4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第4局部:多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与特殊要求QC/T 417.5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 第5局部:用于单线与多线插接器的圆柱式插接件的尺寸与特殊要求 QCn 29010 汽车用低压电线接头 型式、尺寸与技术要求QCn 29013 汽车用蓄电池电线接头 型式、尺寸与技术要求3 术语与定义本标准采用以下及QC/T 417.1中的定义。3.1 干线 main stem电线束中两根或两根以上电线包扎在一起的局部(如图1所示)。3.2 支线 lateral电线束中电线的末端没有包扎的局部或单根电线(如图1所示)。3.3 分支点 embranchment

6、 point电线束中干线与干线或干线与支线中心线的交点(如图l所示)。3.4 接点 juncture电线与电线的连接点(如图1所示)。3.5 端子 terminal插接件与接头的统称。3.6 干区 desiccation bound安装在驾驶室、乘员室、行李舱内等部位的电线束不需做特殊防水防护处理的区域。3.7 湿区 damp bound除干区以外,电线束需做特殊防水防护处理的区域。3.8 刺破连接 SKT端子将电线绝缘层刺破与电线导体相接,到达良好的电接触并具有一定抗拉力的连接方式。图14 要求4.1 电线束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酌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4.2 电线束尺寸应符合

7、以下要求: 干线与保护套管长度宜不小于100mm,并为10的倍数。如:100mm、110mm、120mm等。4.2.2 支线长度宜不小于30mm。4.2.3 接点之间,接点与分支点之间距离宜不小于20mm。4.2.4 电线与端子连接处需装绝缘套管时,绝缘套管长度不得小于20mm。4.2.5 电线束根本尺寸极限偏差应符合表1规定。表1 根本尺寸极限偏差mm4.3 电线束中所用材料与零部件在无特殊规定时应分别符合以下要求。 电线的颜色应优先采用QC/T 414的规定。4.3.2 接头应符合QCn 29010与QCn 29013的规定。4.3.3 插接器应分别符合QC/T 417.1、QC/T 41

8、7.3、QC/T 417.4、QC/T 417.5的规定。4.3.4 电线应符合JB/T 8139的规定。铜编织线应分别符合JB/T 6313.1、JB/T 6313.2、JB/T 6313.3的规定。4.3.5 软聚氯乙烯管应符合GB/T 13527.2的规定。4.3.6 橡胶制品材料应符合HG/T 2196的规定。4.3.7 聚氯乙烯压敏胶粘带应符合QB/T 2423的规定。4.4 端子与电线连接应优先采用压接方法,连接应符合以下要求:4.4.1 端子应分别压紧在导体与绝缘层上,导体不应压断,绝缘层不应压人导体压接部位,在图2所示的a区中可见电线导体,但不能阻碍插接。4.4.2 绝缘层压接

9、部位经不少于3个循环的弯折试验后,在图2所示的b区中仍可见绝缘层。4.4.3 采用压接方法的端子与电线压接处的横断面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4.4.4 采用钎焊的方法时,不允许使用腐蚀性焊剂。焊点应光滑,不允许存在漏焊、未焊透、焊剂夹杂等缺陷。图2 端子与电线连接应结实,在规定的拉力下不应损伤与脱开,其拉力值应不小于表2的规定。表2 拉力值 采用刺破连接方法时应符合以下要求:4.4.6.1 电线端面应平整,并与电线的轴线相垂直。端面处导体与绝缘层应在同一平面上。在连接处电线应不弯曲,并在图3所示a区内可见电线端部。4.4.6.2 端子与电线连接应结实,在规定的拉力下不应损伤与脱开。2电线拉力值应不

10、小于50N。图3 端子与电线连接处的电压降应不大于表3的规定。表3 电压降4.5 接点应符合以下要求: 采用压接方法时,导体不应压断,接点横断面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4.5.2 采用钎焊的方法时,不允许使用腐蚀性焊剂。焊点应光滑,不允许存在漏焊、未焊透、焊剂夹杂等缺陷。4.5.3 采用无焊料焊接方法时焊接处外表不允许出现氧化、断丝、缺损与绝缘层熔化现象。如图4所示,焊接与未焊接的过渡部位a应呈圆弧状,且在b区可见未焊接的导体端部。图4接点应结实,在规定的拉力下不应损伤与脱开,其拉力值应不小于表2规定。采用无焊料焊接方法时撕裂力应不小于表4的规定。表4 撕裂力 干区与湿区接点外表绝缘应良好,绝缘材

11、料应靠紧在接点部位上,无位移、脱开现象。4.5.6 湿区接点的绝缘处理部位经防水试验后绝缘电阻不低于100M。4.6 密封塞在压接时不应损伤。电线与密封塞之间、密封塞与护套之间不应有目视可见的间隙。电线与密封塞与端子压接后,在图5所示的a区内应可见密封塞与电线绝缘层的端部。4.7 电线束包扎时,应严密、均匀,不应松散。采用保护套管时,无位移与影响电线束弯曲现象。4.8 电线束中电线与端子连接处的绝缘套管应严密套在连接部位上,无位移、脱开现象。4.9 电线束中电线及零部件应正确装配,不应有错位现象,端子在护套中不应脱出。4.10 电线束中线路导通率为100%,无短路、错路现象。图54.11 电线

12、束的耐温性能应符合以下要求: 电线束应分别按表5安装位置经耐低温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中4.7、4.8、4.10的规定。4.11.2 电线束应分别按表5安装位置经耐高温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中4.7、4.8、4.10的规定。4.11.3 电线束应分别按表5安装位置经QC/T 413中3.10.3规定的耐温度变化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中4.7、4.8、4.10的规定。4.12 电线束经QC/T 413中3.11规定的耐温度、湿度循环变化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中4.7、4.8、4.10的规定。表5 工作温度及贮存温度()4.13 电线束经受QC/T 413中3.12规定的耐振动性能试验后,

13、应符合本标准中4.7、4.8、4.9、4.10的规定。4.14 电线束经QC/T 413中3.13规定的持续时间为48h的耐盐雾性能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中4.10的规定。4.15 电线束宜进展耐工业溶剂性能试验,其溶剂种类推荐采用玻璃清洗剂、车用无铅汽油、汽油机油。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中4.7、4.8、4.10的规定。5 试验方法5.1 在具体试验方法中如无其他规定,试验应在下述条件下稳定2h后进展:环境温度:1828空气相对湿度:45%75%大气压力:86kPa106kPa5.2 电线束尺寸用钢卷尺检测,应符合4.2的规定。5.3 电线束外观用目视法检查,应符合、4.4.3、4.4.6.1、4

14、.5.2、4.5.3、4.5.5、4.6、4.7、4.8、4.9的规定。5.4 绝缘层压接部位弯折试验按图2所示进展。以轴线为基准弯折30,再向相反方向弯折60,然后回到轴线这一过程为一个循环。5.5 电线与端子连接、刺破连接、接点的拉力与撕裂力试验应用示值相对误差不大于1%的拉力试验机检测,拉力试验机夹头的位移应匀速运动,其速度为25mm/minl00mm/min。5.5.1 电线与端子连接、刺破连接、接点的拉力试验沿电线轴线方向施加拉力。 5.5.2 无焊料焊接接点撕裂力试验如图6所示。图65.6 端子与导体压接与压接接点横断面检验应按下述方法进展。 试样的制作:将受检试样按图7所示位置(

15、应避开端子的加强筋)截断后,取其中一侧作为试样,其断面应磨平,并做化学腐蚀处理,直至能够完全显示截面状态。5.6.2 试样检验:将做好的试样断面用显微镜观察,按附录A要求对照检验。图75.7 端子与电线压接处的电压降试验按图8所示,在端子与电线压接处中间位置至电线75mm长的电线处(剥去绝缘层钎焊结实)的两点间测量,扣除75mm长的电线电压降后既为端子与电线压接处的电压降。当一个端子同时连接两根或两根以上电线时对各根电线分别施加电流以测量电压降。 图85.8 用图9所示装置进展接点防水试验。将经过防水处理的接点浸泡在不低于100mm深的水溶液中1h后,用直流电压100V10%,量程0200M(

16、示值误差为3%)的绝缘电阻测试装置或精度为1.5级的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1绝缘电阻测试装置或兆欧表;2经防水处理后的接点;3电极;4玻璃容器;5水溶液图95.9 线路导通、短路、错路的检验,在专用检验装置上进展。5.10 电线束耐低温试验:将试样放在表5中下限贮存温度值的低温箱内,温度偏差为2,时间为8h,再在常温下放置24h后,检验电线束应符合的规定。5.11 电线束耐高温试验:将试样放在表5中安装位置所对应的上限贮存温度值的高温箱内,温度偏差为2,时间为8h,再在常温下放置24h后,检验电线束的相应部位应符合4.7与4.8的规定,整体电线束应符合4.10的规定。5.12 电线束耐温度变化试

17、验,在不工作状态下进展。根据试样的安装位置将表5中下限工作温度值与上限工作温度值作为试验温度,在每一种温度中的暴露时间为2h,温度转换时间不大于12min,循环次数为5次。再在常温下放置24h后,检验电线束的相应部位应符合4.7与4.8的规定,整体电线束应符合4.10的规定。5.13 电线束耐温度、湿度循环变化试验,按QC/T 413-2002中4.11在不工作状态下进展,再在常温下放置24h后检验电线束应符合4.12的规定。5.14 电线束耐振动试验,在不工作状态下,按QC/T 413-2002中4.1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展,试验后检验电线束应符合4.13的规定。5.15 电线束耐盐雾试验按Q

18、C/T 413-2002中4.13规定进展,试验后检验电线束应符合4.14的规定。5.16 电线束耐工业溶剂试验,在不工作状态下进展。按表6规定的溶剂顺序,同一试样经每种溶剂20个循环后按不同的安装位置分别进展检验。试验后检验电线束应符合4.15的规定。表6 试验用溶剂与循环条件6 检验规那么6.1 电线束须经检验合格方能出厂,并附有证明产品质量合格的文件或标记。6.2 电线束的检验分出厂检验与型式检验。6.3 出厂检验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 出厂检验内容6.4 以下情况之一,应进展型式检验:a) 新产品或老产品易地生产批量投产鉴定;b) 正式生产后,如构造、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而可能影响产品

19、性能时;c) 成批或大量生产的产品每2年不少于一次;d) 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时;e)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f) 国家监视机构提出进展型式检验要求时。6.5 进展型式检验的产品,应从出厂检验合格的能够覆盖整个加工工艺的产品中随机抽取。共抽取10个样本,先按出厂检验工程检验,合格后分成三组,第1组与第2组各为2个样本;第3组为6个样本。每组样本的检验工程与检验顺序应符合表8规定。表8 型式检验工程与顺序6.6 端子与导体压接横断面检验数量,压接接点横断面检验数量,端子与导体压接的电压降检验数量,均按每个样本中端子或接点总数的10%随机抽取,但最少不得少于6个,如果端子或

20、接点总数缺乏6个那么全检。检验宜最大限度地包括各种类型的端子或接点。6.7 产品的型式检验必须全部合格。如有一项不合格时,允许重新抽取加倍数量的产品,对该不合格工程进展复检。如仍不合格,那么代表的产品判为不合格。6.8 用户有权按GB/T 2828.1的规定进展验收,推荐采用:检查水平:一般检查水平;合格质量水平:AQL为4.0;抽样方案:一次正常检查抽样方案。7 标志、包装、储存与保管7.1 标志 电线束应附有不易脱落的明显标志。7.1.2 产品标志的内容如下:a) 产品名称;b) 型号或适用车型;c) 制造厂或商标;d) 制造日期或代码;e) 用户要求的条形码。7.2 包装7.2.1 包装

21、按QC/T413-2002中6.2的规定进展。7.2.2 装箱文件:a) 装箱单;b) 产品出厂合格证; c) 用户提出需要的使用维护说明书。7.3 储存与保管产品的储存与保管应符合QC/T 238的有关规定。产品的储存期通常为2年,在储存期满2年时,产品仍应符合本标准上述的规定。附录A(标准性附录)端子与电线导体压接处与压接接点处横断面的要求A.1 端子与电线导体压接处与压接接点处横断面应符合以下要求。 如图A.1所示,导体中所有单线的断面应呈不规那么多边形,导体与端子相接部位、单线与单线之间应无明显缝隙,端子压接部位应包住全部导体。端子压接的卷曲局部a、b必须相接,且对称。 如图A.2所示,端子压接卷曲局部a、b端部距底部c的距离d不小于单线标称直径的1/2。 如图A.3所示,横断面底部两侧的毛刺高e应不超过端子压接后的厚度g,毛刺宽度f应不超过g的1/2。A.2 端子与电线导体压接处与压接接点处横断面不允许存在以下任何一种缺陷。 如图A.4所示,端子卷曲局部a、b之间有缝隙。A.2.2 如图A.5所示,端子卷曲a或b的端部与端子其他部位相接。 如图A.6所示,横断面上端子压接部位出现裂纹h。第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