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育教学史—孙培青.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578981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教育教学史—孙培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国内教育教学史—孙培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内教育教学史—孙培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教育教学史—孙培青.doc(2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一、 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 原始教育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教育还没与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二、 古代学校的萌芽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社会事务日渐

2、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 “成均”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夏代的教育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构中的六卿政务官 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实行教育职能的场所:序、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教育内容另一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已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教育机构与政治行政机构结合,有国都的学

3、校也有地方的学校,开始有了等级层次,教育为政治服务,突出表现在教育目的要培养奴隶主贵族的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商代的教育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为教育手段;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商代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二、西周的教育西周的社会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西周的学校制度: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1、国学 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强调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几方面) 、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

4、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 2、乡学 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六艺教育礼乐: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乐(诗歌、音乐、舞蹈)射御:射箭技术以及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数:文字书写以及算法;三、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上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一般认为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上层建筑也发生激剧的变化。 文化教育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主要标志就是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官学衰落的原因: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战争动乱打破了旧的文化垄断。私学

5、兴起: 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特点: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四、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1、 教育的作用: 孔子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 (社会作用) 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 ,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不一定直接去做官才算参与政治活动。 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提高文化。 他还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甚至认为在不得已时,食、兵都可去,民信不可失。 治理国家只靠政令

6、、刑律,不如德治和礼教,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2、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个人作用) 。 名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 “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 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 ,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评价有教无类: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

7、,是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的。 孔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谈不上主张普及教育。孔子一方面主张“有教无类” ,另一方面,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的等级观念。 |3、关于教育的目的 名词:“学而优则仕”: 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和成人,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则是无可怀疑的。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这样的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4、关于教育内容 孔子特别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

8、中有关这方面的科目占突出地位,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 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虽然重点突出诗、礼、乐,但对其他内容也不忽视。 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都向学生传授。孔子在教育内容中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的内容。5、孔子的教学思想 (一)因材施教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二)启发诱导 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

9、矛盾。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对的,限制或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十分有害的。(三)学思行结合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 孔子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不耻下问的态度;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6、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道德教育原则:(一) 立志立志就是要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解决前进的动力。(二) 克己 道德修养的核心是要自己的内心世界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和规范,因此道德贵在自觉,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三) 力行

10、身体力行也可以说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首先要成于内而形于外,道德修养的高低要见诸行动。 (四)中庸恰到好处;(五)内省运用内省来提高修养;(六)改过 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的过程。孔子认为社会上完美无缺的人是罕见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同时也有缺点或错误,克服缺点与发扬优点往往是相辅相成的。8、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要条件是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 2、同时只有教师能够“学而不厌” ,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教师学好是为了教好,所

11、以“诲人不倦 ”是教师最可宝贵的品格,是最崇高的精神境界。(二)爱护学生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正是对学生的热爱鼓舞他不知疲劳,全力教诲。 (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孔子特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作学生的表率。 (四)温故知新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实名,既要注意集成,又要探索创新(五)教学相长孔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学相长的;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养士之风盛行;百家争鸣;私学发展儒家私学墨家私学: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既是教学

12、团体也带有宗教色彩;道家私学;法家私学;二、齐国的稷下学官性质和特点:性质: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容纳百家,思想自由;是一所集讲学、著述、 、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特点:学术自由(容纳百家、地位平等、相互争鸣与吸取) 、待遇优厚;历史意义稷下学官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创造了出色的教育典范。三、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作用 墨子很重视教育,希望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把教育作为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哀鸿,乱者得治”的三项根本措施之一。 他特别强调发挥人的主动精神,认为决定人

13、的宝贵贫贱不是命,而是“力”之强与不强。 (强调主观努力) 墨子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 2、教育目的内容的主张|墨子主张教育要培“贤士” 。 “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有时也称作“兼士” 。墨子培养的“贤士”与孔子培养的“君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要作治术人材。 墨子为了培养“贤士” ,在教育内容上,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政治道德教育外,还有科学和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3、教育、教学的主要原则主动: “强说人”的主动精神。墨子不同意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消极等待态度。创造:实践:量力:四、 孟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社会作用:

14、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 “得民心”是“仁政”的社会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个人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认为人虽有先天的善性,但只是一种端倪。如果不受教育,不肯学习就会成为与禽兽差不多的小人。 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2、教育目的.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3、理想人格孟子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下列原则:第一, 持志养气。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注意“尚志” 、 “持志” 。与持志紧密相联的是“养气” ,既要“持志” ,又要“养气” 。理智与情感的统一。 第二,反求诸已。孟子从性善论

15、出发,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他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反求诸已” 。就是要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第三, 动心忍性。意志锻炼,在逆境中得到磨砺。 。 第四,存心养性。善端要成为实在的善行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4、 关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他在教学方面提出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有下列几点: 深造自得: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有自己的收获和间接,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地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盈科而进:学习和教学工作的循序渐进;教亦多术:强调学习和教学过程循序渐进;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五、 荀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个人作用: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

16、性起伪”的作用: 首先,人的贵贱、智慧、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荀子把环境影响与教育的作用加以区别:一方面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把环境的影响称为“渐”或“注错” 。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人是被动地受环境影响,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经过长期教育和经久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他把人的这种个努力学习称为“积” “积靡” 。|社会作用: 荀子也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他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劝,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 2、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等各种治术人材,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 ,或者说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教育内容就是诗、书、礼、乐、

17、春秋。 在教育内容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荀子非常重视乐教。 荀、孟教学不同主张: 3、荀子和孟子的关于教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也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孟子主张“内发” ,荀子主张“外向” 。 在学思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 ,荀子则特别重视“学” ,荀子认为经过学习,掌握知识,才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这样孟子把教学或学习看作是“存养” 、 “内省” 、 “自得”的过程也是不同的。孟子曾把学习解释为保存和发扬先天固有的“善性” ,荀子把学习解释为接触外界,掌握知识,见诸行为,以美其身。 六、道家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

18、作用:强调自然人2、理想人格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对自然天性的遵循;3、学习与求知涤除玄览与虚而待物;其出弥远,其知甚少;闻之疑始;4、道家教育思想的特点是反对人为和反对教条,道家反对认为,首先是深刻揭露了社会发展伴随的罪恶,因此具有反抗的意味,但道家仅仅是抓住乃至放大了社会罪恶的一面,而否定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其次是反对教育对社会原则的遵循,他们敏锐地看到了教育中社会原则与自然原则的矛盾,尤其是指出了人的自然本性如何保存的问题,但却夸大了两者的冲退,由此主张摒弃人对社会原则的服从。七、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绝对的性恶论;禁“二心私学”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八、战国后期的教育

19、论著1、 大学中的教育思想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 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性与教;中庸;|自诚明与自明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3、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名词: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全文仅有一千二百多字,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教师及师生关系。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 、 “化民成俗” 。 学记教育教学的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

20、原则、学习观摩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藏息相辅原则;学记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4、 乐记乐的产生:产生于人的心理活动,产生与人的情感;乐的作用:通过激发人内心的情来打动人,它对人的教育作用具有自然而然的感化,心悦诚服接受的特点。第四章 秦汉的教育 一、 秦代的教育 秦代文教政策:统一文字、严禁私学、吏师制度 (一) “书同文” “行同伦”是推行共同文字、规范统一的社会伦理和行为习惯的政策。 “书同文”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文字改革和统一文字的工作。 “行同伦”的目的是为了“首(百姓)改化,远迩同度(法度) ”。这些措施进一步融汇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促进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共同心

21、理状态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设三老以掌教化”是为了对一般人民进行思想教化的政策。 (三) “颁挟书令”和“禁私学以吏为师”的政策,导致“焚书坑儒” 二、 汉代的文教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重视知识分子作用允许开办私学废除挟书律(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是一项统一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政策 兴太学以养士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是符合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要求的,因此不仅为两汉诸帝王所延用,就是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诸皇朝,也只是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大变动,所以我们说,汉代教育对以后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

22、教育起了规范化和定型化的作用。 三、 汉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四、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 思想统一: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培养人才、推行教化加强选举管理: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二、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一)教育对人性的作用 董仲舒 认为人性之质中有“仁气”有“贪气” 认为人性兼含善恶的要素。 人性中有善的要素,但这善的要素并非即是善,善的要素必须通过人为的教育,才能使它进而为善。 (二)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董仲舒鉴于秦王朝对于人民实行“严刑峻法”而迅速被推翻的历史教训,主张实行“德教” 。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于礼乐教化,政治上首要的事情就是“德教” 。三、关于道

23、德教育 (一) 德教是立政之本虽然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强调以道德教化为本为主,刑罚为末为辅(二)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 、 “正谊明道” 董仲舒认为封建道德“三纲五常”及相应的忠、孝、仁、义等,都出于“天意” ,是道德汉朝学校系统官学 私学中央官学 地方官学 书馆 经馆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郡国学县道邑校乡庠聚序|的基本内容。 他说一个人如果有义,那么, “虽贫能自安” ,如果不“义” ,那么, “虽富莫能自存” 。 “正谊明道”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三)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董仲舒提出道德教育的原则“正我”他认为道德教育中,“治我”要严,不要攻别人的恶,要自

24、责而不要责人。 2、确定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意思是说,对体现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道义的追去,应高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3、 “必仁且智” 提出重视教育而又必须德智相辅,通过智育进行德育的方法。此外他还认为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要紧密结合起来。 五、关于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内容“诗书礼乐” 董仲舒认为只有圣王才可能“发天意” “承天意” ,人们学习的内容就应该是他们所制作的诗、书、礼、乐和封建的伦理道德等知识,至于自然知识那是不应该学习的。 (三)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1、强勉努力2、专心致志 他认为学习必须专心一致,始终好善求义才能知“天道” 。 3、精思要旨五、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 思想特征对迷

25、信烦琐的经学教育的批判 ,在论衡中,王充提到:天道自然;万物自生、万物一元;人死神灭。二、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一) 教育与人性的改良决定人性的因素:正性、随性、遭性;王充充分肯定教育的作用,首先肯定胎教、教育决定人性的发展方向、教育不仅可以改造人性,更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二)论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时所表现的隐效性;三、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鸿儒”理想的培养目标。 王充把“鸿儒”当作理想的培养目标。 “鸿儒”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以为只有培养博通古今、著书说的“鸿儒” ,才对社会有好处。 四、 “博通百家”的教学内容 不仅

26、儒家学术有益于政治,诸子百家的学说同样是“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 ;不仅要求人们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且要从现实的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中获得知识。五、论学习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 一、 西晋初立国子学 西晋短期的统一,学校还有发展。 门阀世族,为了保持他们优越的门第族望,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 二、 北魏正式建立郡国学校制度 北魏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因此学校比南朝发达,北魏重经学,设有国子、太学。普遍设置州郡学,并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 三、 专门学校的产生 三国魏明帝时,卫觊奏请置律博士,教授刑律,招收律学弟子员。

27、 晋武帝教习书法。 南朝研究儒经的“儒学” 、研究佛老的“玄学” 、研究历史的“史学” 、研究词章的“文学”四科并立 南朝开设医学。 四、 私学与家庭教育的发展 魏晋时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虽因战乱而显衰颓,但私人讲学之风并未稍减,家庭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五、 国内外文化教育的交流 国内各民族的文化教育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大交流,北方诸民族进一步加速了融合的过程。中国与西方、南方及东北各邻邦都在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开始有更多的交流活动。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乱,致使汉朝以来“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事实上难以完全实行,于是实行“九品中正官人法” 。 一、 设置中正

28、郡置小中正官,州置大中正官 二、 品第人物 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评定等级。 三、 按品授官 中正将品第士人的有关资料造成表册,定期交送司徒府以供吏部选官参考,通常是官位尊卑高低必须相符,即上品者任高官下品者任卑职。 第三节 嵇康和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 嵇康的教育思想 二、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家庭教育思想 1、 教育要及早进行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教起,越早越好。 2、 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 他认为对子女不可“无教而有爱” ,爱得其所,爱得其法,把爱子女和教育子女结合起来。 3、

29、 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 他很注重环境习染对于子女的影响,告诫子弟要 “慎交游” ,要求审慎地看待子女左右的人。 4、 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 他认为从小学好语言很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责任。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教育 第一节 隋代的教育 第二节 唐代的文化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 唐代的文教政策 二、 唐代的教育制度 三、 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承隋制,全面推行科举取仕办法,正式完成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过渡,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从此科举制度成了知识分子入仕的基本途径。 (一)科举考试的手续 唐代通过科举进身的主要是中小地主(即所谓庶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出身资历按当时规定经过三个途径来取得:一是由学校出身,叫“生徒” ,二是由州县考送,叫做“乡贡” ;三是由皇帝自诏,叫“制举” 。 (二)考试的科目和方法 唐科举设科繁多,常行的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六科。另外,还不非常设的科目,如三礼、三传、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科等。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