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修订稿.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577921 上传时间:2018-11-01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6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修订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修订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修订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修订稿.doc(7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修订稿(2013 年 11 月 14 日)目 录一 导言 .2二 课程目标 .6三 内容与要求 .8小学阶段内容与要求 .8初中阶段内容与要求 .23高中阶段内容与要求 .40四 实施建议 .60|一 导言1.课程定位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是信息化社会重要的时代特征。信息科技应用于基础教育,为各学科学习和活动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具有信息素养是个人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提升信息素养是个人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学习的基本

2、载体,以信息处理为主线,以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一起学为基本学习过程,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基础课程,是技术学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使学生获得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研究、合作、表达与交流的质量与效率,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从而更好地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学习与持续发展。课程使学生懂得科技、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使用信息技术对人际交往与个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学会安全、合理、合法以及合乎道德地使用信息及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生信息伦理与道德、网络文明与礼仪以及网络文化价值导向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3、2.核心素养信息科技学科着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化社会中的行为规范。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关键能力。图示及说明如下:|信 息素 养知 识 与 技能用 信 息 技 术 解决 问 题 的 能 力信 息 化 社会 中 的 行为 规 范信息安全意识信息使用规范信息道德准则信息科技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工具操作信息需求分析信息收集与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技术工具选用新技术探究与适应知识与技能:是指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生活与工作所必需的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原理以及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原理,

4、常用信息技术工具操作技能以及信息处理的操作技能。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理解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主要包括:信息需求分析能力、信息收集与管理能力、信息加工与表达能力、信息技术工具选用能力、新技术探究与适应能力。信息化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是指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学习生活的双重影响,认识到不恰当使用信息和信息技术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以及其中涉及的道德和法律责任,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自觉按照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进行相关的活动,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意识、信息道德准则、信息

5、使用规范。3.课程理念 信息科技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课程应满足每位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帮助学生有效、安全、规|范、自信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并为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学习及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基础、技能和方法支持以及价值观引领。(1)确立以促进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提升信息素养是一个整体的、综合的、渐进的过程,从兴趣激发、技能掌握、知识建构、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形成、信息使用规范及道德规范培养等方面为学生更好地生存奠定必要的基础。课程也为学生适应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变

6、化和具备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将“学技术”与“用技术”融合在一起,通过“与信息技术一起学”,让学生在大量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撑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建构、实践体验、探索研究和合作交流,提高新技术的探究能力,并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强化信息意识,形成适应开放的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2)构建以典型性和开放性为特点的课程内容课程以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真实问题为核心,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注重从丰富的可供课程选择的技术、工具、知识和技能中,选择信息科技领域中联系生活的、可体验与实践的、联系学科学习的最基础的知识,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应用、工具和平台,综合考虑知识学习、技

7、能掌握、能力培养与德育要求等学习要求。兼顾因科技发展变化对课程内容带来的影响,关注课程的动态生成,适时更新内容,增强经典内容与新技术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体现时代特征,使学生体验信息科技不断发展带来的乐趣与奥妙,激发探究信息科技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3)凸现以项目活动为特点的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强调实践体验与协作探究,采用“以项目活动带动学习”的策略。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学习的伙伴,设计能体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要求的,形式多样的项目活动。项目活动的设计要整体地考虑活动的预期目标与活动的展开过程,体现学科特点与核心知识,能反映学习过程和体现信息科技课程的教育价值;同时项目活动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发

8、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能力培养和德育的要求,要通过项目活动的体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悟和领会,并自然地内化为能力和自觉地形成行为规范。(4)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信息科技课程学习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课程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发展的机会,根据需求,自主选择技术、工具、软件或平台,获取必要的信息、支持或帮助,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我管理。通过具有可操作性、全面性、激励性和发展性的综合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激励与导向学生完成预定目标。学习水平界定目标类型 学习水平 水平描述 行为动词知道 能识别或复述所学的知识。 识别、复述理解

9、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描述或解释。 说明、解释、举例知识运用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实现模仿 能参照演示或提示,模仿操作。 参照操作熟练 能独立执行所学的技能。 独立执行、独立操作技能掌握 能根据需要选择技能。 使用、制作过程与方法尝试、能、观察、对比(比较) 、分析、交流、分享、归纳、总结、评价、制定、推测(推算) 、设计、设置、选择、记录、迁移、类比、调查、讨论、经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会、遵守、感悟、认同、形成、意识到、约束、关注、养成、尊重、树立|二 课程目标1总目标信息科技课程以信息处理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通过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

10、道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会常用信息技术工具操作的一般方法和技能;主动探究与适应新技术,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中真实、开放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学习,分析问题,明确需求,有效地获取信息,合理地管理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加工与使用信息;正确理解信息科技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自我约束个人行为,养成健康、文明使用信息与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树立信息安全的意识,具有信息化社会中的基本道德与行为规范。2.阶段目标小学阶段(三-四年级) 初中阶段(六-七年级) 高中阶段(十年级)知识与技能(S)1.知道信息科技的常识。2.知道信息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知道常用信

11、息技术工具的作用。4.模仿进行信息的收集、管理、加工、传输和表达1.知道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2.理解信息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3.知道常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在信息处理和支持学习中的作用和特点。4.独立进行信息收集、管理、加工、传输和表达的操作。1.理解计算机主要部件之间工作的基本过程。2.用正确的术语解释信息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较为熟练地使用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4.理解信息编码、信息存储、信息传输的基本思想方法;理解算法|的操作。 与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知道数据管理或作品设计与创作的基本思想方法。过程与方法(T)1.尝试观察并说出图形界面软件以及其它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的特点与

12、操作步骤。2.在他人帮助下应用所学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获取新知识,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3.能适应信息化学习环境,参与小组合作。4.能确定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工具查找信息;能挑选出有用的信息,并根据需要进行加工,表达想法。1.比较和归纳各类图形界面软件以及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特点、操作方式和使用规律。2.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探究信息科技的一些新知识与技能。3.尝试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交流和分享信息。4.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分析信息需求,获取信息,质疑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辨别信息的相关性,检查信息的可靠性,有目的地加工信息,有个性地表达信息

13、。1 比较信息技术工具的特点和作用,根据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2.独立探究及应用与生活、学习相关的信息科技新知识与新技术。3.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与他人沟通及合作。4.明确信息需求,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鉴别、分析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创造性地组织、加工、表达信息。设计简单的算法(或使用数据库)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质量和效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F)1.对信息科技知识的学习和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表现出兴趣。2.妥善保存个人文件及重要信息,开始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3.认同使用信息技术时应有的行为规范,逐步树立自我约束的意识。1.关注信息科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14、2.树立信息安全的意识,妥善管理个人信息及保护个人隐私,自我约束个人行为。3.认同信息社会中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并能自觉遵守。1.主动关注和适应新技术的变化与发展,理解信息科技的发展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双重影响。2.感悟信息安全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保护个人信息系统安全。3.负责任地发布与传播信息,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自觉按照信息社会中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进|行相关活动。|三 内容与要求(注:由于条目编号暂未做规定,本次修订没有统一修改编号)小学阶段内容与要求模块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1.1 信息科技与信息技术工具(3 课时)1.1.1 身边的信息科技1.1.2 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1

15、信息科技常识(8 课时) 1.2 图形界面软件(5 课时) 1.2.1 图形界面软件的要素1.2.2 图形界面软件的操作2.1 信息获取(6 课时)2.1.1 汉字的输入2.1.2 信息的查找2.1.3 信息的保存2.2 信息管理(6 课时) 2.2.1 信息的类型2.2.2 信息的分类管理2.3 信息加工(11 课时)2.3.1 信息加工工具2.3.2 信息内容的加工2.3.3 信息格式的加工2.3.4 数字作品的规范2.4 数字作品规划(8 课时) 2.4.1 作品主题的规划2.4.2 作品提纲的撰写与交流2.5 数字作品设计与制作(12 课时)2.5.1 工作计划和评价标准的制订2.5.

16、2 图片的处理2.5.3 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2 信息处理(48课时)2.6 数字作品的展示与评价(5 课时)2.6.1 成果的展示2.6.2 总结与评价3.1 安全使用因特网(3 课时) 3.1.1 网络中的账号3.1.2 保护个人隐私3 科技、社会与人(6 课时) 3.2 网上交流礼仪(3 课时) 3.2.1 网上交流3.2.2 网络礼仪小计 62|主题 1.1:信息科技与信息技术工具【概述】了解信息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和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是学习、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基础,也是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的前提。本主题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各种活动发现信息技术工具的特征,体验信息技术工具

17、的操作;通过观察、记录、比较、交流来构建和丰富对信息技术工具的认识,了解学习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在此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重要性,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守相关规定或约定。【建议课时】3 课时目标领域 学习要求 实施案例1 信息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知道2 信息技术工具 1的名称及其用途 知道1.1.1 身边的信息科技3 信息技术工具的反馈信息 2 知道4 信息技术工具的启动与关闭 熟练知识与技能(S) 1.1.2 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 5 输入设备 3的使用 模仿过程与方法(T)1.1.1 尝试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提示,使用一些常用信息技术工具。1.1.2 尝试根据常用信息技

18、术工具的反馈信息,判断其工作状态。1.1.3 能分享自己了解的常用信息技术工具操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注:本文本中 “尝试 ”表示学习经历要求、 “能 ”表示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F)1.1.1 认同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规范。1.1.2 根据专用教室的相关制度,约束自己的行为。说明1信息技术工具不仅指台式计算机,还包括各种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数字设备,例如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游戏机等。2反馈信息是指信息技术工具对操作后给予的图像、文字或声音等提示信息。例如:指示灯的变化、显示屏显示的图像和文字、键盘鼠标发出的声音等。3输入设备主要指鼠标、键盘、触摸屏等。1.了解信息技术工具: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与同学讨论曾经使用过的信息技术工具,并思考这些工具的特点,特别是存在的共同点。例如:外观、用途、使用方法、使用限制等。 (S1.1.1)2.使用身边的信息技术工具:学生尝试使用身边的或教师提供的信息技术工具(例如电脑、手机等) ,并采用各种方法,记录下各种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中的反馈信息,例如:指示灯的变化、显示屏显示的图像和文字、键盘鼠标发出的提示声音等,了解信息技术工具与使用者互动的方式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方法。(S1.1.2、T1.1.1、T1.1.2、T1.1.3 、F1.1.1、 )3.讨论专用教室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