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

上传人:暗伤 文档编号:57466385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本资料为 word 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地点: 时间: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1 概 述2008 年,国家海洋局组织沿海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切实履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的职责,深化海洋领域落实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强监测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在全面做好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趋势监测、入海污染源监测、海洋功能区监测、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及海洋灾害监测的基础上,加强了奥运帆船赛区海洋环境质量监测以及渤海等重点海域的环境监

2、测,深化了典型海洋生态脆弱区的评价工作。2008 年,承担全国海洋环境监测任务的部门和单位 160 余个,共设立各类监测站位 9 200 多个,获得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近 220 万组。2008 年,我国近岸海域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 13.7 万平方公里。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与上年度相比, 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近海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状态。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部分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依然较高。88.4

3、%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略有减少。由大气输入海洋的部分污染物通量仍呈上升趋势。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基本稳定,但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大部分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奥运帆船赛区的环境质量满足海上帆船比赛要求。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其功能要求。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功能区内海洋垃圾数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海洋倾倒区和海上油气开发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功能区环境要求。全年发生赤潮 68 次,累计面积 13 700 平方公里。赤潮发生次数较上年明显减少,但累计面积比上年增加 2 100

4、 平方公里,赤潮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海域。渤海和黄海部分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严重、盐渍化范围大。2 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2.1 海水环境质量 全海域海水环境质量2008 年,我国污染海域面积减少,较清洁海域面积增加,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但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近海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 13.7 万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约 6.5 万平方公里,比 2007 年增加约 1.4 万平方公里;污染海域面积约 7.2 万平方公里,比 2007 年减少约 2.2 万平方公里。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

5、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上述污染物超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站位数比例分别为 52%、29%和 19%。各海区海水环境质量渤海较清洁海域面积 7 560 平方公里,比 2007 年增加 300 平方公里。污染海域面积 13 810 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 18%,比 2007 年减少 3 230 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近岸。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2008 年渤海污染海域分布示意图黄海较清洁海域面积 11 630 平方公里,比 2007 年增加 2 480 平方公里。污染海域面积 12

6、030 平方公里,比 2007 年减少 7 110 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胶州湾、海州湾、江苏洋口和启东近岸。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石油类和活性磷酸盐。东海较清洁海域面积 34 140 平方公里,比 2007 年增加 11 710 平方公里。污染海域面积 32 470 平方公里,比 2007 年减少 15 780 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港和闽江口近岸。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南海较清洁海域面积 12 150 平方公里,比 2007 年减少 300 平方公里。污染海域面积 13 210 平方公里,比 2007 年增加 3 650 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

7、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20042008 年各海区较清洁和污染海域面积(平方公里)2.2 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2008 年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沉积物污染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部分海域沉积物受到铜、镉、石油类和多氯联苯污染,个别站位石油类污染严重。辽宁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辽东湾海域普遍受到石油类的污染,个别站位石油类污染严重;辽东湾海域个别站位受到镉的污 染。大连近岸海域个别站位石油类污染严重。河北沉积物质量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天津沉积物质量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山东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江苏沉积物

8、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低。苏北浅滩近岸海域沉积物普遍受到多氯联苯的轻微污染,局部海域受到汞的轻微污染,个别站位受到石油类和铜的轻微污染。上海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较低。浙江 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宁波近岸、温州近岸和台州近岸海域沉积物普遍受到铜的轻微污染。福建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广东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粤东近岸海域个别站位受到铅的污染,深圳近岸局部海域受到镉的轻微污染,珠江口个别站位沉积物受到多氯联苯的污染,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镉的轻微污染。广西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低。广西近岸海域个别站位石油类污染

9、较重。海南沉积物质量总体一般,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中。海南近岸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镉的污染,个别站位镉污染严重。2008 年近岸海域沉积物污染程度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2.3 近岸海域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状况2008 年,我国继续在近岸海域实施了贻贝监测计划,旨在通过监测海洋贝类体内污染物的残留水平,评估我国近岸海域的污染程度和变化趋势。监测的贝类主要种类为缢蛏、菲律宾蛤仔、文蛤、四角蛤蜊、翡翠贻贝、紫贻贝、毛蚶和僧帽牡蛎等。监测结果显示,我国近岸海域部分贝类体内的铅、石油烃、镉、砷和滴滴涕残留水平超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其中个别站位贝类体内的石油烃和砷的残留水平较高,超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上述结果

10、表明我国近岸海域局部环境受到了铅、镉、砷和石油烃的污染,个别站位受到滴滴涕的轻微污染。多年监测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石油烃的残留水平基本保持不变,部分近岸海域贝类体内铅、滴滴涕、多氯联苯和镉的残留水平呈现下降趋势。19972008 年近岸海域贝类体内污染物的残留水平变化趋势1 自 2007 年开始,国家海洋局在旅顺设置海洋大气监测站,对渤海东部海域典型大气污染物的沉降通量进行连续监测。因数据年限不够,暂不对其趋势进行分析。3 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2008 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继续加大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力度,重点监测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和排污

11、影响,深入开展特征污染物监测。3.1 入海排污口分布2008 年,全国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 525 个,其中,渤海沿岸 96 个、黄海沿岸 185 个、东海沿岸 112 个、南海沿岸 132 个,分别占总数的 18.3%、35.2%、21.3%和 25.2%,与 2007 年分布状况基本一致。上述排污口中,工业和市政排污口占 64.8%,排污河和其他排污口占 35.2%。设置在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的排污口占 40.6%,旅游区的占 10.5%,海洋保护区的占 1.1%,港口航运区的占 32.2%,排污区的占 8.6%,其他海洋功能区的占 7.0%,排污口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仍未改变。3.2 入海排

12、污口排污状况监测结果表明,2008 年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中,约 88.4%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主要超标污染物(或指标)为化学需氧量(CODCr)、磷酸盐、悬浮物和氨氮等。2008 年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四个海区中,东海沿岸超标排放的排污口比例最高,达 92.0%,南海89.4%,黄海 88.1%,渤海 83.3%。山东、江苏和广西三省(自治区)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数量占各自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数量的比例居全国前三位。2008 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情况统计设置在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的排污口中,有 95.3%超标排放;设置在港口航运区的排污口中,有 81.1%超标排放;设

13、置在旅游区的排污口中,有 87.3% 超标排放;设置在海洋保护区的排污口全部超标排放;设置在其他功能区的排污口中,有 85.4%超标排放。2008 年各海区不同功能区排污口超标率比较3.3 污水及污染物排海量监测与统计结果显示,2008 年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污水排海总量(含部分入海排污河径流,下同)约 373 亿吨。排入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分别占总量的 23.1%、36.6%、19.4%和 20.9%。排入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港口航运区、旅游区和海洋保护区、其他海洋功能区的分别占 47.7%、33.8%、4.7%、13.8%。2008 年排入不同功能区的污水量比例2008 年,监测的入海排

14、污口排海的主要污染物总量约 836 万吨,其中, CODCr 410 万吨,占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的 49.0%;悬浮物 400 万吨,占47.8%;氨氮 17 万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5 万吨,磷酸盐 1.7 万吨,油类 0.9 万吨,重金属 0.2 万吨,其他 1.2 万吨。排海污染物中,有 26.0%进入渤海,47.4%进入黄海,11.5%进入东海, 15.1%进入南海。排海污染物中,排入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的占 67.3%,港口航运区的占16.8%,旅游区和海洋保护区的占 3.4%,其他功能区的占 7.4%,排污区的占5.1%。3.4 陆源污染物排海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沿海地区排放的

15、工业和生活污水将大量污染物携带入海,给近岸海域,尤其是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造成巨大压力。长期连续大量排污使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污染严重,沉积物质量恶化,生物质量低劣,生物多样性降低,陆源污染物排海已严重制约了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洋功能的正常发挥。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2008 年实施监测的排污口邻近海域中,高达 73%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67%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为第四类和劣于第四类,27%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为第三类;近 30%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不能满足海洋功能区要求,15%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质量为第三类和劣于第三类。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近 40%的排污口

16、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差和极差状态。177 亿吨污水排入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携带了大量营养盐和有毒有害物质,使区内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加剧,生物质量降低。2008 年部分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3.5 排污口特征污染物监测2008 年,国家海洋局连续第三年开展部分入海排污口特征污染物监测。监测项目包括我国“水中优先控制污染物”中的主要污染物以及其它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国际公约禁排物质及剧毒重金属等,并进一步加强对入海排污口污水综合生物效应的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实施监测的 94 个排污口污水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特征污染物普遍检出。其中,24%的排污口超标排放严重,污

17、水中部分特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超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几十倍;15%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受到严重污染, 部分特征污染物含量超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十几倍。20062008 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入海排污口特征污染物的超标排放状况及邻近海域沉积物的污染状况呈逐年加剧的趋势。对 94 个排污口实施污水综合生物效应监测,并评价排污口污水对海洋生物的综合毒性风险等级。结果显示,78%的排污口污水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其 中,20%的排污口污水对海洋生物的综合毒性风险较高。污水综合生物效应最为显著的排污口类型为工业排污口,主要分布于环渤海沿岸和浙江、福建海域。其中,部分污水处理厂所排放污水中特征污染物含量较高,污

18、水综合毒性风险高,与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对此类污染物处理能力不足有关。5 近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2008 年,国家海洋局对 18 个生态监控区进行了生态监测。监控区总面积达 5.2 万平方公里,主要生态类型包括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监测内容包括环境质量、生物群落结构、产卵场功能以及开发活动等。2008 年全国海洋生态监控区基本情况* 2005 年新增生态监控区,变化趋势指四年。监测结果表明,多数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海南东海岸生态监控区内的珊瑚礁、海草床生态系统,广西北海生态监控区内的珊瑚礁、海草床及红树林生态系统以及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

19、系统健康状况良 好;西沙珊瑚礁生态监控区内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和雷州半岛西南沿岸生态监控区内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锦州湾、莱州湾、杭州湾和珠江口生态系统仍处于不健康状态。连续五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我国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无 机氮含量持续增加,氮磷比失衡呈不断加重趋势;环境污染、生境丧失或改变、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红树林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基本保持稳定,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略有下降。影响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是陆源污染物排海、围填海活动侵占海洋生境、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等。总体而言,我

20、国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基本稳定,但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双台子河口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氮磷比严重失 衡,夏季,全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部分水域夏季溶解氧含量未达到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要求;镉和铅仍然是影响本区海洋生物质量的主要因子。生物群落结构一般,春季浮游植物密度正常,平均为 9.2104个细胞/立方米;浮游动物密度显著偏高,平均为 77 672 个/立方米;底栖生物数量仍然偏低,平均密度为 13.1 个/平方米;鱼卵、仔鱼密度低,平均密度分别为 2.5 个/立方米和 2.3 尾/立方米。连续五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双台子河口生态系统健康状

21、况总体上处于恢复状态,主要表现在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呈上升趋势,海域石油类含量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面积呈减少趋势,沉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影响生物质量主要污染因子呈减少趋势。但陆源污染物输入、油气勘探和海水养殖等开发活动对栖息地的破坏依然是影响生态监控区健康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河口近岸水域春季盐度波动较大,平均盐度由 2004 年同期的 33.32 持续降为 2007 年的 27.50, 2008 年又升至 31.19,盐度的波动也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一定影响。锦州湾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夏季近 20%水域无机氮含量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环境质量较差,部分测站重金属和石油类含量超标

22、。海洋生物质量一般。湾内栖息地面积减小。生物群落结构异常,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密度偏低,分别为 8.5104 个细胞/立方米和 17104 个细胞/ 立方米;浮游动物密度偏低,平均密度分别为 18 441 个/立方米和 39 388 个/ 立方米。连续四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锦州湾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不健康状态,湾内沉积物污染严重,生物质量较差。围填海导致了锦州湾栖息地面积大幅缩减,生境丧失严重。湾内生物群落结构异常,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始终偏低,生物资源明显减少。围填海对栖息地的破坏和陆源排污是影响锦州湾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滦河口北戴河生态监控区 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和沉

23、积环境总体质量良好。部分生物体内镉和砷含量偏高。生物群落结构异常,夏季,浮游植物密度偏高,平均为 3 240104 个细胞/立方米。文昌鱼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下降,春季和夏季栖息密度分别 125 尾/平方米和 71 尾/平方米,生物量分别为 5.50 克/平方米和 3.13 克/平方米。连续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适于文昌鱼栖息的沉积物类型生境区域缩小和破碎化,文昌鱼数量呈减少趋势。20012008 年文昌鱼的栖息密度逐年降低, 2006 年降至最低值,为 64 个/平方米。20012008 年文昌鱼的生物量总体呈降低趋势,2008 年已降至 1999 年以来的最低值,为 3.13 克/平方米。其主要

24、原因是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污染物沉降导致沉积物组分改变,使得适宜文昌鱼栖息的栖息地面积减少。渤海湾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氮磷比失衡,大部分水域无机氮含量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部分水域活性磷酸盐含量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环境总体质量良好。部分生物体内总汞、砷和镉的含量偏高。生物群落结构状况较差,春季,浮游植物密度偏低,平均为 12.8104 个细胞/立方米;春季和夏季浮游动物密度偏高,平均分别为 23 830 个/立方米和10 280 个/立方米;夏季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偏低,为 51 个/平方米和19 克/平方米;鱼卵、仔鱼密度低,平均密度分别为 1 个/立方米和

25、3 尾/立方米。连续五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和陆源排污未得到有效控 制,致使渤海湾水体始终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和氮磷比失衡状态,严重影响了水环境质量。水体污染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生物群落结构差。持续大规模围填海工程使天然滨海湿地面积大幅减小,导致许多重要的经济生物的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渤海湾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亚健康状态,陆源污染和围填海工程等依然是影响渤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黄河口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氮磷比失衡,大部分水域无机氮含量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环境总体质量良好。部分生物体内砷和镉的含量偏高。生物群落结构状况一般,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较差,春季浮游动物密度偏高,平均密度为 74 129 个/立方米,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为 0.877,均匀度平均为 0.337;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偏低,春季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