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10003-2016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PDF

上传人:暗伤 文档编号:57464958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PDF 页数:332 大小:9.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TB-10003-2016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2页
TB-10003-2016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TB-10003-2016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B-10003-2016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PDF(33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UDC P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TB TB 10003-2016 J 449-2016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Rai1way Tunnel 2016-10-24 发布2017-01-25 实施国家铁路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Railway Tunnel TB 10003-2016 J 449-2016 主编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批准部门:国家铁路局施行日期:2017年1月25日中国铁道出版社2 0 1 7年北京国家铁路局关于发布铁道行业标准的公告(工程建设标准2016年第7批)国铁科法(20

2、16J43号现公布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16)行业标准,自2017年1月25日起实施。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 2005)同时废止。本标准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家铁路局2016年10月24日l 目U1=1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铁路局构建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要求,为满足铁路隧道建设和发展需要,统一铁路隧道设计标准,提高铁路隧道设计水平,保障铁路隧道安全与质量,在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等规范的基础上,总结近年来我国高速、城际、客货共线和重载铁路隧道建设、运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全面修订而成。本规范贯彻落实了安全优先的原则,强化了质量安全、节约资源

3、、保护环境以及风险防范、防灾减灾等技术要求,注重总体设计,并结合我国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了不同运输性质类型、不同速度等级铁路隧道的主要设计标准,进一步提升了规范的科学性和技术经济合理性。本规范由16章组成,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总体设计、隧道勘察、设计荷载、建筑材料、隧道洞口、隧道衬砌、洞内附属构筑物及轨道、防水与排水、通风与照明、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辅助坑道、施工方法及主要措施、隧道改建、环境保护,另有10个附录。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总则中明确了本规范适用范围,提出了隧道设计理念,强调了洞口位置选择原则,规定了隧道结构可采用破损阶段法和容许应力法设计,

4、增加了隧道开挖跨度分类标准,补充了铁路隧道各部分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要求。2.新增总体设计一章,突出了隧道位置选择、线路平面及纵断面、隧道内轮廓、风险管理、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接口设计等技术内容。3 3.隧道勘察中,增加了隧道工程地质勘探、试验相关规定;引人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修订了铁路隧道围岩分级方法;增加了施工阶段围岩亚分级。4.设计荷载中,修订了荷载分类,增加了预埋件附加荷载、盾构隧道荷载、高速列车气动荷载、风荷载、雪荷载、落石冲击荷载、人防荷载及水压力、冻胀力等荷载的计算规定。5.建筑材料中,依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要求,修订了隧道建筑材料的强度等级及其性能指标。6.隧道洞口中,明确了洞门

5、墙检算要求,增加了斜切式洞门、桥隧相连洞口、洞口上方公路防护、洞口危岩落石防护等设计规定,补充了洞口缓冲结构设计要求。7.隧道衬砌中,删除了整体式衬砌设计内容,增加了掘进机法及盾构法隧道衬砌基本设计要求;补充了高烈度地震区隧道防震、减震设计内容;明确了二次衬砌按承载结构设计的条件;修订了隧道及明洞衬砌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及构造要求。8.洞内附属构筑物及轨道中,整合了隧道内大、小避车洞及专用洞室设置;提出了当隧道位于高地应力软岩、强膨胀岩(土)等特殊地层时,应慎重选择隧道内轨道结构型式;增加了无昨轨道隧道基底变形观测要求。9.防水与排水中,规定了铁路隧道防水等级分类标准及适用范围曾加了防排水措施

6、、隧底排水设置要求,补充了元自流排水条件隧道设置机械排水的规定。10.通风与照明中,修订了隧道运营通风及照明设置规定,增加了防灾通风设计原则。11.新增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一章,主要规定了岩溶、膨胀岩(土)、瓦斯、采空区、高地应力区、放射性、黄土、风积沙及含水砂层、严寒及寒冷地区隧道设计要求;修改了瓦斯隧道分类标准,增加了岩爆及软岩大变形分级标准。4 12.辅助坑道中,明确了辅助坑道类型、运输方式等的设计原则,增加了辅助坑道开挖、支护和衬砌相关设计要求,细化了辅助坑道断面尺寸、支护结构、错车道间距、运营通风风道等的设计内容。13.新增施工方法及主要措施一章,提出了预防隧道塌方、突水突泥、岩爆及瓦

7、斯隧道揭煤防突等施工安全措施规定;规定了矿山法、掘进机法、盾构法、明挖法和超前地质预报、监控量测、超前支护及围岩加固等施工方法及措施要求。14.隧道改建中,修订了电气化改造隧道拱部防水标准。15.新增环境保护章,主要规定了水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及周边建(构)筑物保护、隧道弃渣等的设计要求。16.增加附录A铁路隧道建筑限界、附录C铁路隧道围岩亚分级、附录D深埋隧道荷载计算方法、附录1盾构隧道荷载汁算方法、附录J常用型钢特性参数表。删除了原规范附录F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和稳定性判别方法、附录G地震基本烈度及地震动参数的换算。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材料。如发

8、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市通锦路3号,邮政编码610031),并抄送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北蜂窝路乙29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由国家铁路局科技与法制司负责解释。主编单位:中铁工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编单位: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主要起草人:赵万强、赵勇、喻渝、潘朋、匡亮、郑长青、倪光斌、赵东平、高杨、林本涛、王明年、林传年、谭忠盛、王北京、李煌川、肖道坦、刘大刚、张永平、谭永杰、5 王子江、曹化平、张磊。主要审查人:关宝树、李国良、苗德海、李汶京、曾会欣、刘燕、张志方、付锋、杨

9、鹏健、肖广智、唐国荣、王广宇、王森鹤、李体存、张保国、赵福善、马伟斌、刘小刚、索晓明、王立暖、马志富、龚彦峰、焦齐柱、吕刚、苏新民、罗章波、卓越、刘招伟、张金夫、钟友江、夏真荣。6 目次l总则-2 术语和符号42.1术语.4 2.2符号3 总体设计93.1 一般规定93.2 隧道位置的选择.10 3.3 隧道线路平面及纵断面.12 3.4内轮廓.12 3.5 风险评估与控制.13 3.6 防灾疏散救援工程.14 3.7 接口设计144 隧道勘察M4.1 一般规定164.2 调查、测绘、勘探及试验.16 4.3 围岩分级.5 设计荷载n5.1 一般规定235.2 永久荷载.25 5.3 可变荷载

10、265.4 偶然荷载.27 6 建筑材料.28 6.1 一般规定m7 6.2混凝土.31 6.3 喷射混凝土326.4钢材.33 6.5 石材和砌体346.6 其他常用材料.35 7 隧道洞口.37 7.1 一般规定.37 7.2 洞口段设计.38 7.3 洞口危岩落石防护.40 8 隧道衬砌48.1 般规定48.2 复合式衬砌48.3 管片衬砌.45 8.4 明洞衬砌468.5 衬砌计算478.6 构造要求599 洞内附属构筑物及轨道.64 9.1洞室649.2沟槽659.3轨道创刊防水与排水6710.1 一般规定.6710.2防水10.3排水.71 10.4 洞口和明洞防排水.72 11

11、通风与照明.74 11.1 二般规定748 11.2 施工通风.7411.3 运营通风及防灾通风.76 11.4照明.7712 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隧道.79 12.1 岩溶隧道12.2 膨胀岩(土)隧道.8112.3 瓦斯隧道.81 12.4 采空区隧道.84 12.5 高地应力区隧道.84 12.6 放射性围岩.86 12.7 黄土隧道8712.8 风积沙、含水砂层隧道.89 12.9 严寒及寒冷地区隧道.90 13 辅助坑道9313.1 一般规定.93 13.2 开挖、支护和衬砌.94 13.3 横洞和平行导坑.96 13.4 斜井和竖井.96 14 施工方法及主要措施.99 14.1 一

12、般规定.99 14.2矿山法.100 14.3 掘进机法10014.4盾构法10114.5明挖法.102 14.6 超前地质预报.103 14.7 监控量测.104 14.8 超前支护及围岩加固措施.104 9 15 隧道改建10615.1 般规定.106 15.2 改建规定.106 15.3 电气化改造.108 16 环境保护.109 16.1 一般规定.109 16.2 水资源保护.109 16.3 自然环境及周边建(构)筑物保护.110 16.4 隧道弃渣110附录A建筑限界.111 附录B铁路隧道围岩分级.118 B.1 围岩基本分级.118 B.2 隧道围岩分级修正.122 附录C铁

13、路隧道围岩亚分级.127 C.1 围岩亚分级.127 C.2 隧道围岩亚分级修正.129 C.3 各亚级围岩物理力学指标参数.130 附录D深埋隧道荷载计算方法.131 附录E浅埋隧道荷载计算方法.133 附录F偏压隧道荷载计算方法.135 附录G明洞荷载计算方法.137 附录H洞门墙计算方法.,141附录J盾构隧道荷载计算方法.149 附录K常用型钢特性参数表.151 本规范用词说明154铁路隧道设计规范条文说明.155 10 1总则1.0.1 为贯彻国家有关法规和铁路技术政策,统一铁路隧道设计技术标准,使铁路隧道设计符合安全可靠、先进成熟、经济适用、保护环境的要求,制定本规范。1.O.2

14、本规范适用于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重载铁路和客货共线1,11级铁路标准轨距隧道设计。1.O.3 隧道设计应依据地形、地质特征及周边环境因素,综合考虑技术标准、施工和运营条件,经风险评估与技术、经济比较分析确定方案,并应体现以人为本、服务运输、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经济耐久、便于养护维修的设计理念。1.O.4 隧道结构可采用破损阶段法和容许应力法设计,采用极限状态法设计时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1.O.5 隧道按其长度可分为:短隧道长500m及以下;中长隧道长500m以上至3000m;长隧道长3000m以上至10000m;特长隧道长10000m以上。注:隧道长度是指进出口洞门之间的距离,以端墙面或斜切

15、式洞门的斜切面与设计内轨顶面的交线同线路中线的交点计算。双线隧道按左线长度计算;位于车站上的隧道以正线长度计算;设有缓冲结构的隧道长度应从缓冲结构的起点计算。1.O.6 隧道按开挖跨度可分为:小跨度5m以上至8.5m;中等跨度8.5 m以上至12m;1 大跨度12 m以上至14m;特大跨度14 m以上。注:隧道开挖跨度是指隧道开挖横断面的水平最大宽度。1.O.7 隧道勘察设计应重视隧道工程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隧道建设应注意节约用地、节约能源及保护农田水利设施。对洞口噪声防治工程、弃渣工程及排水工程等应按永久性工程设计。1.O.8 隧道位置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洞口位置的选择应遵循早进晚出

16、、保护环境的原则。1.O.9 隧道设计应根据隧道工程环境条件及技术特点开展风险管理工作。1.0.10新建铁路隧道的内轮廓,应满足现行国家相关限界标准规定、轨道结构型式及其维护方式、疏散救援的要求。最高运行速度160km/h及以上新建铁路隧道内轮廓的确定尚应考虑列车类型、车辆密封性和旅客舒适度等因素。双层集装箱运输的隧道建筑限界应符合铁路行业相关规定。位于车站上的隧道,其内轮廓尚应符合站场设计的规定和要求。1.0.11 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时,新建隧道应采用新建铁路标准,改建隧道宜采用新建铁路标准。1.O.12 隧道建筑物应按永久性结构设计,建成的隧道应能满足运营的需要,方便养护作业,并设置可

17、靠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必要的检查、维修设施。隧道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表1.O.12的规定。表1.0.12 铁路隧道工程设计使用年限边仰坡防护结构,洞内外排水结构、电缆沟槽工程部位(结构)洞门及其挡(翼)墙、衬砌设计使用年限100年60年 2 1.0.13 隧道防排水设计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保护环境的原则,采取切实可靠的设计、施工措施。1.0.14 隧道建筑结构、防排水的设计及建筑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地区环境的影响。1.0.15 隧道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断面(跨度)大小、衬砌类型、隧道长度、工期要求、外部施工条件和环境保护等因素综合研究确定适宜的施工方法

18、。1.O.16 隧道设计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的超前地质预报和现场揭示地质、监测信息开展信息化设计。1.0.17 隧道设计应贯彻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执行国家节能、节材和环保等有关法律法规,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1.0.18 高瓦斯隧道和瓦斯突出隧道应按本规范及相关规范、规程单独编制预防煤与瓦斯突出、探煤、揭煤、过煤的指导性施工工艺设计。1.0.19 隧道辅助坑道的规划和设置,应根据隧道长度、施工工期、地形、地质、环境等条件,结合施工和运营期间通风、排水、防灾救援及弃渣等需要,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1.O.20 隧道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 2 术语

19、和符号2.1术语2.1.1 破损阶段设计法plastic stage design method 考虑结构材料破坏阶段的工作状态进行结构构件设计计算的方法。2.1.2 容许应力设计法allowable stress design method 以结构构件截面计算应力不大于规定的材料容许应力的原则,进行结构构件设计计算的方法。2.1.3 设计使用年限design working life 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预定目的使用的年限。2.1.4 疏散通道evacuation walkway 隧道内沿纵向贯通设置,可供人员应急疏散的通道。2.1.5 围岩surrounding ro

20、ck 隧道周围一定范围内对洞身产生影响的岩土体。2.1.6 围岩分级surrounding rock classification 根据岩体完整程度和岩石坚硬程度等主要指标,按坑道开挖后的围岩稳定性对围岩进行的等级划分。2.1.7 围岩基本质量指标surrounding rock basic quality index CBQ)以岩体完整程度及岩石坚硬程度为基本参数确定的围岩质量指标。2.1.8 软弱围岩weak surrounding rock 强度低、完整性差、结构相对松散、围岩基本质量指标较小的 4 围岩,-般指凹咽级围岩02.1.9 荷载load 使结构或构件产生内力和变形的外力及其他

21、因素。2.1.10 围岩压力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隧道开挖后,因围岩变形或松弛等原因,作用于支护或衬砌结构上的压力。2.1.11 松散压力loosening pressure 由于隧道开挖、支护的下沉以及衬砌背后的空隙等原因,使隧道上方的围岩松动,以相当于一定高度的围岩重量作用于支护或衬砌结构上的压力。2.1.12埋深buried depth 隧道开挖断面的顶部至自然地面的垂直距离。2.1.13 喷锚衬砌shotcrete and rockbolt lining 以喷射混凝土为主体,根据需要与锚杆、钢筋网、钢架等构件组合而成的衬砌。2.1.14 复合式衬砌comp

22、osi te lining 容许围岩产生一定的变形,而又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的一种衬砌。般由初期支护、防水层和二次衬砌组合而成。2.1.15 超前支护advance support 在隧道开挖前,对掌子面前方围岩进行预加固的支护。2.1.16 初期支护primary support 隧道开挖后及时施作的支护结构,一般由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架等组成。2.1.17 二次衬砌secondary lining 初期支护完成后,施作的模筑或预制混凝土结构。2.1.18 隧道仰拱tunnel invert 隧道底部反拱形的衬砌部分。2.1.19荷载结构法load-structuremethod 按

23、弹性地基梁理论计算衬砌内力并进行结构截面设计的方法。5 2.1.20 专用洞室dedicated chamber 隧道内为存放维修工具或满足其他专业需要而设置的洞室。2.2符口可2.2.1 荷载E 地震作用或土压力Q一一-围岩压力2.2.2 内外力和应力M 弯矩N 轴向力V一-剪力Q一一斜截面上最大剪力q 垂直匀布压力 墙身截面压应力或基底应力ei一一结构上任意点z的侧压力2.2.3 材料指标Jcu.k 边长为150mm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儿,Jt一-一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设计值Ec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Gc 混凝土的剪切模量Es-_钢筋的弹性模量Jy 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Ra _混凝

24、土或砌体的抗压极限强度Rl 混凝土的抗拉极限强度Rw一一混凝土的弯曲抗压极限强度Rg 钢筋的抗拉或抗压计算强度Qkh 斜截面上受压区混凝土和箍筋的抗剪强度Rc一一围岩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Kv 岩体完整程度.hu.BQ-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一弹性反力强度 围岩重度2.2.4 几何特征B一一隧道开挖跨度伊一一构件的纵向弯曲系数?二二偏心距增大系数max 最大裂缝宽度,f一一一自钢筋Ag、4的合力点,分别到截面近边的距离Ag,A一一纵向受拉、纵向受压钢筋的截面面积Ak二一配置在同一截面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Aw一二配置在同一弯起平面内的弯起钢筋的截面面积b一一矩形截面的宽度或T形截面的肋宽以T形截面受压

25、区翼缘宽度d-一钢筋直径Edf 钢筋Ag、A的重心至轴向力作用点的距离eo二轴向力的偏心距h 截面的厚度或曲线线路外轨超高h 外侧拱顶至地面的高度ho一一截面的有效高度h:-一T形截面受压区翼缘的高度J一二构件的计算长度R-曲线半径t 偏压隧道外侧衬砌拱部与地面线平行的切线与地面线间的围岩厚度工-混凝土受压区的高度卢,卢f内侧、外侧产生最大推力时的破裂角。一二土柱两侧摩擦角卜二衬砌向围岩的变形值.7.2.2.5 计算系数-一材料重度?一一内摩擦角伊c一计算内摩擦角E-一变形系数f一一基底摩擦系数K一一围岩弹性反力系数或结构安全系数K。倾覆稳定系数Kc 滑动稳定系数m 回填土石面坡率或地面坡率

26、开挖边坡坡率A侧压力系数-一材料的线膨胀系数或轴向力的偏心影响系数凶一-抗剪强度影响系数一-一泊松比:,t 温度变化值 回填土石与开挖边坡间的摩擦系数.8.3总体设计3.1一般规定3.1.1 隧道勘察设计应综合考虑线路技术标准、环境保护、运营养护、防灾救援等方面的因素,合理确定隧道位置、结构形式、施工方法、建设工期、工程投资等,保证隧道工程的安全、可靠、耐久。3.1.2 隧道不宜穿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极为复杂和溶洞、暗河、煤层采空区等严重不良地质段;必须通过时,应有充分的理由和可靠的工程措施。3.1.3 新建特长双线隧道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双线隧道,应结合施工方法、施工组织、运营与防灾疏散救援工程

27、设置等因素,进行修建单洞双线和双洞单线隧道的技术经济比较。3.1.4 隧道位于市区时,隧道设计应考虑施工及运营对环境的影响,并应考虑城市规划及周围环境对隧道结构的影响。3.1.5 隧道衬砌断面设计应结合地质条件、施工方法、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结构形状和尺寸。3.1.6 隧道施工组织设计应根据施工方法、施工通风、施工排水、施工风险控制等要求,并结合机械化配套程度、辅助坑道设置情况,合理规划进度和工期。3.1.7 隧道防排水设计应重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处理。隧道排水系统应畅通,满足可维护要求。3.1.8 弃渣场应进行场地条件勘察,其设计应符合水保、环保的要求。弃渣场设置不得影响邻近建(构)筑

28、物的安全。9 3.2 隧道位置的选择3.2.1 特长隧道、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其平面位置的选择应在较大范围地质勘察的基础上,结合施工方案、工期、相关工程及运营条件等,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3.2.2 河谷线路沿河傍山地段,当线路以隧道通过时,选线应符合下列要求:1 线路宜向靠山侧内移,避免隧道外侧岩体过薄、河流冲刷和不良地质对其稳定的影响。2 进行短隧道群与长隧道方案比较。3.2.3 濒临水库、河流地区的隧道应注意水库明岸、河流冲刷等对隧道稳定的影响,评价隧道与水体的水力联系,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3.2.4 岩溶地区隧道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 充分利用遥感图像地质解译成果资料,分析研究区域范围内

29、岩溶发育情况,隧道位置优先选择岩溶及岩溶水发育相对较弱的区域。2 隧道应尽量选择高线位通过,不宜通过岩榕水发育的季节交替带、水平径流带、深部缓流带。3 傍山隧道宜选择在岩榕发育较弱的一侧通过,并应高于岩溶水排泄带。4 隧道应避免穿越岩溶强烈发育的构造带,避开负地形区、网状洞穴、暗河发育区、巨大空洞区、溶洞群及岩溶水富集区、排泄区。5 隧道应以大角度通过可溶岩与非可榕岩接触带及断层、福曲轴部等构造带。6 隧道应尽量靠近并高于既有或在建的其他地下工程,充分利用其他地下工程已形成的降落漏斗效应截排地下水。7 线路纵坡应优先采用人字坡,隧道内宜适当加大纵坡。10 8 当线路与暗河交叉时,隧道应在暗河顶

30、板高程以上以大角度与之相交,并保证隧底以下有足够安全厚度。3.2.5 高地温地区隧道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 隧道位置应选择在地温相对较低的地层。2 通过较高地温地区时,应优化平纵断面,以高线位、短距离方式通过。3 河谷地区线路宜设于傍山靠河侧,缩短辅助坑道设置长度。3.2.6 严寒和寒冷地区隧道应尽量选择在地下水位低、围岩含水率较低、冻融对围岩影响较小的地段;洞口宜设在背风向阳处。3.2.7 隧道选线应避免穿越滑坡区域;当必须穿越时,隧道洞身位置应选择在滑动面以下一定深度的稳定地层中,并采取可靠工程措施。3.2.8 隧道选线应避免穿越风积沙地层;当必须穿越时,应尽量缩短穿越长度。3.2.9 地

31、震动峰值加速度O.10g以上的地区,隧道不宜穿越活动断裂带、易液化砂(粉)土地层。3.2.10 隧道洞口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相关工程和环境要求等因素,宜避开滑坡、崩塌、岩堆、危岩落石、泥石流等地段,选择在稳定的边坡进洞,不应设在排水困难、地势狭窄的沟谷低洼处或不稳定的悬崖陡壁下。3.2.11 两相邻隧道间的最小净距,应综合考虑围岩级别、隧道断面尺寸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表3.2.11的中值;困难情况下,通过采取控制爆破、加强支护等措施可采用表3.2.11的下限值。表3.2.11两相邻单线隧道间的最小净距(m)注:B为隧道开挖跨度(m)。11 3.3 隧道线路平面及纵断面3

32、.3.1 隧道内的线路平面宜设计为直线,当因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设计为曲线时,宜将曲线设在洞口附近并采用较大的曲线半径。内燃牵引隧道内不宜设置反向曲线。3.3.2 隧道纵断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隧道内的纵坡可设计为人字坡或单面坡,地下水发育的3000 m及以上隧道宜采用人字坡。2 隧道内的坡度不宜小于3%0。3 在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一3oC的地区,隧道宜适当加大坡度。4 相邻坡段间应根据设计速度、相邻坡段坡度差,按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50090规定设置圆曲线形竖曲线连接。3.3.3 隧洞洞口应考虑防洪、防淹,并符合下列规定:1 当洞口位于可能被洪水淹没地带、水库回水影响范围、受山洪威胁地

33、段时,其路肩高程应高出设计水位加波浪侵袭高度和雍水高度不小于0.5mo 2 位于城市地区的隧道,采用V形坡时,洞门及敞开段边墙顶高程应高出内涝水位0.5m。3 1、E级铁路设计水位的洪水频率标准为1/100;当观测洪水(包括调查可靠的有重现期可能的历史洪水)高于上述设计洪水频率标准时,应按观测洪水设计。3.4内轮廓3.4.1 隧道内轮廓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因素:1 建筑限界(见附录A)。2 隧道内股道数和线间距。3 空气动力学效应。12 4 列车密封性。5 接触网悬挂方式。6 轨道结构形式及其维护方式。7 隧道设备空间。8 结构受力条件。3.4.2 通行旅客列车的隧道内应设置贯通的疏散通道。3.5

34、 凤险评估与控制3.5.1 隧道设计应进行风险评估,优化风险控制措施,且应贯穿于隧道设计和施工全过程。3.5.2 隧道风险评估与控制应将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降至合理、可接受的水平,为实现隧道工程安全、稳定、质量、环境、工期、投资等目标提供技术保障,并以安全、稳定风险评估与控制为重点。3.5.3 隧道设计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控制,并高度重视具有突发性和灾难性的风险。3.5.4 隧道风险评估与控制应根据项目推进和环境变化,综合应用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3.5.5 设计阶段风险评估与控制应按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兰个阶段开展,各阶段工作内容见表3.5.5。表3.5.5设计阶段

35、凤险评估与控制工作内容阶段工作重点可行性研究阶段辨识并规避影响线路方案的隧道工程风险初步设计阶段全面开展隧道工程的风险评估,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施工图阶段核查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完善和细化风险控制措施3.5.6 隧道风险评估方法应根据各阶段风险特点采用定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等方法。3.5.7 各设计阶段均应提交风险管理报告。极高风险等级工点以及复杂技术工点应编制专项风险评估报告。13 3.6 防灾疏散救援工程3.6.1 通行旅客列车的隧道应进行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3.6.2 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自救为主、安全疏散、方便救援的原则。3.6.3 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应根据隧道(

36、群)长度、结构型式、施工辅助坑道条件等,设置紧急出口、避难所、紧急救援站等疏散救援设施,并根据需要设置防灾通风、应急照明、供电、应急通信、消防等配套设施。3.6.4 防灾疏散救援工程的设计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总体设计方案,确定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置形式、规模和数量。2 确定土建工程的技术参数:疏散通道尺寸;横通道的间距、断面尺寸;紧急救援站、紧急出口、避难所、防护门等相关技术参数。3 与疏散救援设施配套的通风、应急照明、供电、应急通信、设备监控、消防等设备系统设计。4 疏散救援设施及设备的接口设计。5 应急预案。3.7接口设计3.7.1 隧道设计应考虑、相关专业在隧道内设施的布置要求,各种设

37、施在隧道内的布置应综合考虑以减少设备洞室数量。隧道与相关专业的接口应有良好的过技和衔接。3.7.2 隧道与路基、桥梁、轨道接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隧道洞口边坡防护应与路基边坡协调设计。2 设计速度160km/h及以上路段,隧道与路基分界段应设置过渡段。3 隧道洞内排水沟与路基排水沟应顺畅衔接,保证隧道内地14 下水能顺利流出。4 隧道内的电缆槽向路基、桥梁范围的电缆槽过渡时其转弯半径应满足相关专业电缆铺设要求。5 隧道与桥梁相连时,隧道内的侧沟、电缆槽盖板顶面与桥梁人行道应平I民连接,隧道内排水沟应顺接到桥下排水系统中。6 桥隧相连地段,应做好系统设计、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防止相互干扰。7

38、设计速度160km/h以下路段,有昨与无昨轨道过渡段,宜设置在洞外。3.7.3 隧道与接触网、通信、信号、电力、综合接地等的接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隧道衬砌结构应考虑接触网下锚、综合接地等的安装要求。设备安装不应对隧道防水和结构安全产生不良影响。2 隧道内过轨管应采用预埋方式,并应埋人隧道底部混凝土内足够深度,避免变形或损坏。15 4隧道勘察4.1一般规定4.1.1 隧道勘察可分为设计阶段勘察和施工阶段勘察。4.1.2 勘察范围、内容、方法、勘察量、精度等应根据勘察阶段的要求和隧道规模及其施工方法确定。4.1.3 隧道勘察应根据不同阶段任务、目的和要求,针对隧道工程的特点,开展调查、测绘、

39、勘探和试验等工作,并编制勘察报告,做到搜集资料齐全、准确,满足设计要求。4.1.4 隧道勘察应详细调查隧道所在地区的自然、人文活动和社会环境状况,评价隧道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4.2 调查、测绘、勘探及试验4.2.1 隧道工程外部环境条件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 自然概况:地形、地貌特征。2 施工环境:矿产开发或爆破作业、地下管线、人居状况、周围建(构)筑物、危险品场所(仓库)。3 环境保护:地表水体、农林资源、动植物资源等环境要素及保护要求,有关法令及规章制度对噪声、振动、地表下沉等的限制,以及补偿对象调查等。4 气象资料:气温、气压、风向、风速以及雨量、雪量、冻结深度、地温等。5 施工条

40、件:建筑材料及水、电供应情况,交通条件,施工场 16 地及弃渣条件。4.2.2 隧道工程测绘应遵守下列规定:1按设计阶段要求搜集或测绘地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等。2 测绘资料的图纸内容需反映隧道所在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围建筑物及人居状况。3 在隧道洞口和辅助坑道口附近,按规定设置必要的平面控制点和水准点。4.2.3 隧道工程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1 查明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着重查清地质构造性质、类型、规模;断层、节理、软弱结构面特征及其与隧道的组合关系和围岩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等。2 查明地下水类型及地下水位、含水层的分布范围及相应的渗透系数、水量、水压、水温和补给关系、水质及其

41、对混凝土的侵蚀性,判断工程有元异常涌水、突水。3 查明影响隧道洞口安全或洞身稳定的崩塌、错落、岩堆、滑坡、岩溶、人为坑洞、泥石流、雪崩、冰川等不良地质现象和偏压等不利地形条件,分析其类型和规模以及发生原因、发展趋势,判明对隧道影响的程度。4查明含水砂层、风积沙、黄土、盐岩、膨胀土、多年冻土、软士、填土等特殊岩土,分析其成因、范围及岩土力学特性及对隧道的影响程度。5查明有害气体、矿体及具有放射性危害的地层,确定分布范围、成分和含量。6 查明地应力水平,重点查明高地应力引起的大变形、岩爆分布范围及影响程度。7 濒临水库地区的隧道位于水库常水位或规划水位以下时,17 评价其与水库的水力联系。8 地震

42、动参数。4.2.4 设计阶段地质勘察应采用综合勘察方法,根据地质条件可选用测绘、遥感、物探、钻探、嗣探、试验等。4.2.5 长隧道、特长隧道和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应进行大面积的区域性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并加强地质勘探和试验工作,查清区域地质构造及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并根据地质勘察成果,提出地质选线及工程措施建议。4.2.6 隧道工程地质勘探、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 钻孔位置和数量应视地质复杂程度而定。洞门附近覆士较厚时,应布置勘探孔;地质复杂,长度大于1000ffi的隧道,洞身应按不同地貌及地质单元,合理布置勘探孔查明地质条件;主要的地质界线,重要的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地段等处应有钻孔控制;洞

43、身地段的钻孔位置宜布置在隧道中线外8ffi10 ffio 2 钻探深度应至隧底以下3ffi5 ffi;遇溶洞、暗河及其他不良地质时,应适当加深至溶洞及暗河底、不良地质体以下5ffio 3 埋深小于100ffi的较浅隧道或洞身段沟谷较发育的隧道,勘探点间距不宜大于500ffi;埋深较大隧道勘探点的布置应根据地质调查及物探成果专门研究确定。4 区域性断层和重大物探异常点应布设控制性勘探点。5 钻探中应作好水位观测和记录,探明含水层的位置和厚度,并取样作水质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应作水文地质试验,测定岩土的渗透性,计算涌水量,必要时应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并测定地下水的流向、流速。6 取代表性

44、岩土试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7 对有害矿体和气体,应取样作定性、定量分析。4.2.7施工阶段地质勘察宜采用掌子面地质素描、物探、超前18 钻孔、孔内摄像、导坑等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方法,主要完成下列任务:1 核定围岩岩性、结构、构造、地下水及围岩级别等情况,为验证或修改设计提供依据。2 及时预测和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问题。3 开挖揭示地质条件与设计图差别较大时,应进行必要的洞内外补勘工作。4.2.8 地质勘察成果应重点对下列内容作出分析评价,并提出处理措施:1 围岩状态及自稳性。2 隧道涌水量、水压、突水突泥可能性等。3 岩土膨胀压力。4 滑坡,)1顶层偏压。5 高地应力地区地应力

45、场。6 瓦斯、岩溶及人为坑洞等。4.3围岩分级4.3.1 围岩级别的确定应符合表4.3.1及附录B的规定。4.3.2 隧道施工过程中可根据揭示的地质情况按附录C进行围岩亚分级。4.3.3 各级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标准值应按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按表4.3.3选用。19 表4.3.1铁路隧道围岩分级NC 围岩围岩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围岩开挖后的稳定状态国岩基本围岩弹性质量指标纵波速度级别主要工程地质特征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小跨度)BQ vpCkm/s)极硬岩(单轴饱和抗压强度R,60MPa):受地质围岩稳定,无明塌,可I 构造影响轻微,节理不发育,无软弱面(或夹层):层呈巨块状整体结构能产生岩爆

46、550 A:5.3 状岩层为巨厚层或厚层,层间结合良好,岩体完整硬质岩CR,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较重,节暴露时间长,可能会理较发育,有少量软弱面(或夹层)和贯通微张节呈巨块状或大块状出现局部小胡塌,侧壁A:4.55.3 H 理,但其产状及组合关系不致产生滑动;层状岩层结构稳定,层间结合差的平550451 B:5.3 为中厚层或厚层,层间结合一般,很少有分离现缓岩层顶板易塌落C:5.0 象,或为硬质岩石偶夹软质岩石硬质岩CR,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节理发育,有层状软弱面(或夹层),但其产状及组合呈块(石)碎(石)状关系尚不致产生滑动;层状岩层为薄层或中层,层镶嵌结构拱部无支护

47、时可产生A:4.O4.5 间结合差,多有分离现象;硬、软质岩石互层小胡塌,侧壁基本稳定,450351 B:4.35.3 田爆破振动过大易塌C:3.55.0 较软岩CR,=15MPa30 MPa):受地质构造影D:4.0 响轻微,节理不发育;层状岩层为厚层、巨厚层,层皇大块状结构间结合良好或一般硬质岩CR,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极严重,呈碎石状压碎结构A:3.O4.0 节理很发育;层状软弱面(或夹层)已基本破坏拱部元支护时,可产B:3.34.3 N 生较大的明塌,侧壁有350251 C:3.O3.5 软质岩CR,=5MPa30 MPa):受地质构造影呈块(石)碎(石)状时失去稳定D:3.O

48、4.0 口商较重或严重,节理较发育或发育镶嵌结构E:2.O3.0 t-v .续表4.3.1固岩围岩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围岩开挖后的稳定状态围岩基本围岩弹性级别(小跨度)质量指标纵波速度主要工程地质特征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BQ vpCkm/s)士体:1.具压密或成岩作用的教性土、粉土及砂A:3.04.0 类土1和2呈大块状压拱部无支护时,可产B:3.34.3 N 2.黄土CQl、Qz)密结构.3呈巨块状整生较大的现塌,侧壁有350251 C:3.03.5 3.一般钙质、铁质胶结的碎石土、卵石士、大块体结构时失去稳定D:3.04.0 石土E:2.03.0 岩体z较软岩、岩体破碎;软岩、岩体较破碎至破呈角

49、砾碎石状松散碎;全部极软岩及全部极破碎岩(包括受构造影响围岩易拥塌,处理不A:2.03.0 严重的破碎带)结构当会出现大明塌,侧壁B:2.03.3 V 经常出现小胡塌;浅埋王三250C:2.03.0 土体:一般第四系坚硬、硬塑辈占性士,稍密及以非教性士呈松散结时易出现地表下沉(陷)D:1.53.。上、稍湿或潮湿的碎石土、卵石士、圆砾土、角砾构,秸性土及黄土呈或塌至地表E.1.02.。土、粉土及黄土(岛、马)松软结构岩体z受构造影响严重呈碎石、角砾及粉末、泥土围岩极易变形胡塌,状的富水断层带,富水破碎的绿泥石或炭质千枚岩季古性土呈易蠕动的有水时土砂常与水一齐1.OC饱和VI 松软结构,砂性士呈状

50、态的土土体:软塑状教性士,饱和的粉土、砂类土等,风潮湿松散结构涌出;浅埋时易塌至地33 60 2.1 78 H 2527 1 2001 800 2033 O.20.25 5060 1.52.1 7078 E 2325 5001 200 620 o.250.3 3950 o.71.5 6070 lV 2023 200500 1.36 O.30.35 2739 O.20.7 5060 V 1720 100200 12 O.350.45 2027 O.050.2 4050 VI 1517 100 1 O.40.5 22 0.1 3040 注:1 本表中数值不包括黄土地层及特殊围岩;2 选用计算摩擦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