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和劳动卫生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陆** 文档编号:5730652 上传时间:2022-0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和劳动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职业卫生和劳动卫生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和劳动卫生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和劳动卫生名词解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职业卫生名解为非重点为重点1 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 or occupational harmful factors):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2 职业病: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3 工作有关疾病:指多因素相关的疾病,与工作有联系,但也见于非职业人群中,因而不是每一病种和每一病例都必须具备该项职业史或接触史。4 职业伤害(occupational injuries):又称工作伤害,简称工伤,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

2、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5 中等强度作业:作业时氧需不超过氧上限,即在稳定状态下进行的作业。6 大强度作业:指氧需超过了氧上限,即在氧债大量蓄积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一般只能持续进行数分钟至十余分钟。7 极大强度作业:完全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作业,此时氧债几乎等于氧需,这种剧烈活动只能持续很短时间,一般不超过 2 分钟。8 静力作业(static work):又叫静态作业,主要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来维持体位,使躯体和四肢关节保持不动所进行的作业。9 动力或动态作业(dynamic work):则是在保持肌张力不变等张性收缩的情况下,经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使关节活动来进行的作业。10 反复性作

3、业(repetitive work):又称轻动态作业,参与作业的是一组或多组小肌群,其量少于全身肌肉的 1/7,肌肉收缩频率高于 15 次/分钟。11 作业能力(work capacity):劳动者在从事某项劳动的过程中,完成该项工作的能力。12 终末激发(terminal motivation):有时在工作日快结束时,可见到工作效率一度增高,这与情绪激发有关,称终末激发,但不能持久。13 职业心理学(industrialpsychology):是从人与职业的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关系角度研究人在职业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14 职业紧张(occupational stress

4、):也称工作紧张,是指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15 职业工效学(occupational ergonomics):是人类工效学应用的重要分支,以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人体测量学、工程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职业人员为中心,研究人-机器-设备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实现人在工作中的健康、安全、舒适,同时保持最佳工作效率。16 劳动组织(organization of labor):是指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按照生产的过程或工艺流程安排使用劳动力,以达到提高劳动效率目标的形式、方法和措施的统称。17 下背痛(low back pain

5、,LBP):是患病率最高的一种肌肉骨骼疾患,一般表现为腰部间歇性疼痛, 间歇期数月至数年不等,不发作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严重发作时可丧失劳动力。18 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19 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不职业中毒。20 气溶胶(aerosol):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21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即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亦称代谢转

6、化。22 蓄积(accumulation):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内,如未能完全排出而逐渐在体内积累的现象称为毒物的蓄积。23 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大量吸收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24 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指毒物少量长期吸收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25 亚急性中毒(subacute poisoning):发病情况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但无截然清晰的发病时间界限。1326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toxicity):包括对接触者生殖器官、相关内分泌系统、性周期和性行为、生育力、妊娠结局

7、、分娩过程等方面的影响。27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可表现为胎儿结构异常、发育迟缓、出生体重不足、功能缺陷、甚至死亡等。28 刺激性气体(irritant gases):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引起机体以急性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气态物质。29 中毒性肺水肿(toxic pulmonary edema):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肺泡内及肺间质过量的体液潴留为特征的病理过程,最终可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刺激性气体所致的最严重的危害和职业病常见的急症之一。30 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 gases):是指被机体吸入后,

8、可使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发生障碍,使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31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ACMP):亦称煤气中毒,是我国最常见、发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急性职业中毒,也是生活性中毒之一。32 急性一氧碳中毒迟发脑病:指少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意识障碍恢复后,经过2-60 天的假愈期, 又出现严重的神经精神和意识障碍症状。33 赫恩小体(Heinz body):又名变性珠蛋白小体,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在体内经代谢转化产生的中间代谢产物可直接作用于珠蛋白分子中的巯基,使珠蛋白变性。34 化

9、学性发绀:苯胺急性中毒,早期表现为发绀,最先见于口唇、指端及耳垂等部位,其色调与一般缺氧所见的发绀不同,呈蓝灰色,称为化学性发绀。35 高分子化合物(high molecular compound ):指分子量高达几千至几百万,化学组成简单,由一种或几种单体,经聚合或缩聚而成的化合物,故又称聚合物。35 TNT 面容:有的工人接触TNT,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耳廓青紫色。36 肢端溶骨症(acroosteolysis AOL):多发生于工龄较长的清釜工,发病工龄最短者一年。早期表现为雷诺综合征:手指麻木、疼痛、肿胀、变白或发绀等。37 氟聚合物烟尘热(fluoropolymer fume fe

10、ver):通常发生在聚四氟乙烯、聚全氟丙烯加工成型是地,烧结温度在 350-380左右,作业工人吸入氟聚合物热解物微粒所致,病程经过与金属烟雾热样症状相似。38 农药(pesticides):指用于防止、控制或消灭一切虫害的化学物质或化合物。39 生产性粉尘:指在 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较长时间漂浮于生产环境中的颗粒物,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包括尘肺病在内的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40 分散度:指粉尘颗粒大小的组成,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前者称为粒子分散度,后者称为质量分散度,粒径或质量小的颗粒越多,分散度越高。粉尘分散度越高,其在空气中飘浮

11、的时间越长,沉降速度越慢,被人体吸入的机体就越多。41 尘肺: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尘肺是职业性疾病中影响最广、危害严重的一类疾病。42 矽肺(silicosis):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43 速发型矽肺(acute silicosis):少数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 年即发病者。44 迟发型矽肺(delayed silicosis):有些接尘者,虽然接触较高浓度矽矽尘,但在脱离粉尘作业时X 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或发现异常但尚不能诊断为矽肺,在脱离接尘

12、作业若干年后被诊断为矽肺。45 煤工尘肺(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 ,CWP):是指煤矿作业工人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所引起的尘肺的总称。46 煤矽肺(anthracosilicosis):既在岩石掘进工作面也在采煤工作面工作过的工人,他们接触煤矽尘或既接触矽尘,又接触过煤尘,其尘肺在病理上往往兼有矽肺和煤肺的特征,这类尘肺可称这为煤矽肺。47 煤斑:又称煤尘灶,是煤工尘肺最常见的原发性特征性病变,是病理诊断的基础指标。48 可吸入性纤维(respirable fibers):直径5mm 的局限性胸膜增厚,典型胸膜斑主要在壁层形成, 常位于两侧中、下胸壁,高出表面,乳

13、白色或象牙色,表面光滑与周围胸膜分界清楚。53 石墨尘肺(graphite pneumoconiosis):是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石墨粉尘导致的肺部呈弥漫性纤维化和肺气肿病变的尘肺。54 炭黑尘肺(carbon black pneumocomiosis)生产和使用炭黑的工人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炭黑粉尘所引起的尘肺称为炭黑尘肺。55 铸工尘肺(founder pneumconiosis):是指铸造作业中的翻砂、造型作业者长期吸入成分复杂而游离 SiO2 含量不高的粉尘,所引起的以结节型或尘斑型并伴有肺间质纤维化损害为主的尘肺。56 陶工尘肺(pottery workers penumoconiosis)

14、:是指陶瓷制造工和瓷土采矿工长期吸入大量陶土粉尘而引起的尘肺。57 有机粉尘(organic dust):是指在空气中漂浮的有机物颗粒,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源性的颗粒和微滴。58 棉尘肺(byssinosis):是长期接触棉、麻等植物性粉尘引起的、具有特征性的胸部紧束感或胸闷、气短等症状,并有急性通气功能下降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59 高温作业: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 2或 2以上的作业。60 热适应(heat acclimatiztion):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61 中暑(heat stroke):是高

15、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62 热射病(heat stroke):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失衡所致。其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死亡率甚高。63 热痉挛(heat cramp):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 伴有收缩痛。痉挛以四肢肌肉及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多见,尤其以腓肠肌为最。64 热衰竭(heat exhaustion):多数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

16、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相应增加,因此不能足够的代偿,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一般起病迅速。65 低温作业: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作业。66 减压病:为在高气压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在转向正常气压时,因减压过速所致的职业病。67 职业性高原病(occupational high altitude disease):是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下从事职业活动所致的一种疾病。68 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主要症状为头痛、失眠、呼吸困难、食欲缺乏和疲劳、其中头痛是很突出的。69 高原性肺水肿(high-altitude pulmo

17、nary edema ,HAPE):常见症状包括干咳、发绀、多量血性泡沫状痰、呼吸极度困难、胸痛、烦躁不安等。70 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 ,CMS):是指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世居者或移居者失去了对高海拔低氧环境的适应而导致的临床综合征。71 噪声(noise):凡是使人感到厌烦、不需要或有损健康的声音都称为噪声。72 脉冲噪声:即声音持续时间0.5 秒,间隔时间1 秒,声压有效值变化40dB(A)的噪声。73 声压(sound pressure):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引起介质质点振动,使空气产生疏密变化,这种由于声波振动而对介质(空气)产生的压力称声

18、压。74 痛阈(threshold of pain):声压增大至人耳产生不适感或疼痛时称为痛阈声压或痛阈,声压值为20Pa 或 20N/m2。75 听阈(threshold of hearing):正常青年人刚能引起音响感觉,即最低可听到的声音强度。76 频谱(frequency spectrum):声学上把组成复合音的各种频率由低到高进行排列而形成的连续频率称为频谱。77 响度级(loudness level):根据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联系声压和频率测定出人耳对声音音响的主观感觉量,称为响度级。78 等响曲线(equal loudness):利用与基准音比较的方法,可得出听阈范围各种声频的

19、响度级,将各个频率相同响度的数值用曲线连接,即可绘出各种响度的等响曲线图,称为等响曲线。79 暂时性听阈位移(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TTS):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 听阈水平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80 听觉适应(auditory adaptation):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机体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 听阈可提高 10-15dB,脱离噪声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离开噪声环境1 分钟之内即可恢复。听觉适应是一种生理性保护现象。81 听觉疲劳(auditory fatigue):较长时间停留在强噪声环境中,引

20、起听力明显下降,听阈提高超过 15-30dB,离开噪声环境后,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 听力才能恢复。82 永久性听阈位移(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PTS):是指由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听阈水平的听阈升高。83 爆震性耳聋(explosive deafness):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外伤,引起听力丧失。84 职业性噪声聋: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是国家法定职业病。85 手臂振动(hand-arm vibration):也

21、称手传振动,或局部振动(segmental vibration),指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的手臂的机械振动或冲击。86 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并可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的损伤。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87 振动性白指(vibration-induced white finger,VWF):又称职业性雷诺现象(Raynaudsphenomenon),是诊断手臂振动病的重要依据,其发作具有一过性特点,一般是在受冷后,患指出现麻、 胀、痛,并由灰白变成苍白,由远端向近端发展,界限分明,可持续数分钟至数

22、十分钟,再逐渐由苍白变潮红,恢复至常色。88 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当量子能量水平达到 12eV 以上时,对生物体有电离作用,导致机体的严重损伤,这类电磁辐射称为电离辐射。89 非电离辐射(nonionizing radiation):当量子能量12eV 的电磁辐射不足以引起生物体电离,如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射频及激光等。90 射频辐射(radiofrequency radiation):指频率在 100kHz-300GHz 的电磁辐射,也称无线电波,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是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较小、波长较长的频段,波长范围为1mm-3km。91 电磁波:当交流电

23、的频率经高频振荡电路提高到10kHz 以上时,电场和磁场就能以波的形式向周围空间发射传播。92 电光性眼炎(photophthalmia):指眼部受强紫外线照射所导致的急性角膜结膜炎,常见于电焊工及接触其他强紫外线辐射的作业者。93 雪盲症(snow blindness):在阳光照射的冰雪环境下作业时,会受到大量反射的紫外线照射,引起急性角膜、结膜损伤。94 放射病(radiation sickness):指由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放射损伤,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放射病。95 低剂量刺激效应(hormesis):较低剂量的辐射可以刺激多种细胞功能,包括繁殖与修

24、复功能、免疫增强效应及体内激素平衡的改变等,这类效应称之为低剂量刺激效应。96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受到多次全身照射,吸收剂量达到1Gy 以上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97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subacute radiation sickn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指人体在较长时间(数周到数月)内受电离辐射连续或间断较大剂量外照射,累积剂量大于1Gy 时所引起的一组全身性疾病。98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chronic radiation sickn

25、ess from external exposure):是指放射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或间断受到超过当量剂量限值0.05Sv 的外照射,而发生的全身性疾病。99 内照射放射病(internal radiation sickness):是指大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作为放射源对机体照射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100 放射性复合伤(combined radiation injury):指在战时核武器爆炸及平时核事故发生时,人体同时或相继出现以放射损伤为主的复合烧伤、冲击伤等的一类复合伤。101 职业性肿瘤(occupational tumor):又称职业癌,是在工作环境中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的潜伏期

26、而患的某种特定肿瘤。102 肝血管肉瘤(angiosarcoma of the liver,ASL):又称肝血管内皮瘤(hemangioendo-thelioma of theliver),是一种极其罕见又很难诊断的高度恶性肿瘤,多为先天性,常见于婴儿,偶见于老年人。103 职业性放射性肿瘤(occupational radiation tumor):是指接受电离辐射照射后发生的并与所受照射具有一定程度流行病学病因联系的恶性肿瘤。104 化学性眼部灼伤(chemical eye burn):指在工作中眼部直接接触酸性、碱性或其他化学物的气体、液体或固定所致眼组织的腐蚀破坏性损伤,是常见的职业性

27、眼损害。105 中毒性白内障(toxic cataract):是由生产性毒物的局部或全身作用导致的眼晶状体变性混浊。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为三硝基甲苯,接触萘、铊、二硝基酚等也可致眼晶状体损伤。106 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ident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hazards):是根据人群证据和实验数据,通过科学方法辨别和认定职业活动中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107 职业环境监测(occup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是对作业者作业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检测,分析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

28、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108 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指定期(有计划)地、系统地监测人体生物材料(血、尿和呼出气体等)中化学物及其代谢物的含量或由它们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将测得值与参考值相比较, 以评价人体接触化学物质的程度及其对健康产生的潜在影响。109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反映生物系统与外源性化学物、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可测定指标。110 接触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exposure ):反映机体生物材料中外源性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或外源性化学物与某些靶细胞或靶分子相互作用产物的含量。111 内剂量(inte

29、rnal dose):表示吸收到体内的外源性物质的量,包括、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原型或者代谢产物的含量。112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依照国家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对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并将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对拟采取的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价,对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提出有效的防护对策,最终作出客观、真实的预评价结论。113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依照国家职业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在竣工验收阶段对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及确定,并将其对工作场所、劳动者健康的危害程度及职

30、业病的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最终作出客观、真实的验收评价结论。114 危险度:也称危险性(risk),是指一定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引起有害作用(如造成机体损伤、产生疾病或死亡)的概率。115 接触评估(exposure assessment):要确定人体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外源化学物的量及接触条件, 是危险度评价中很重要的部分。116 危险度特征分析(risk characteristic):是危险度评价的最后阶段,目的是通过对前3 个阶段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获得接触人群的反应率,即该人群由于接触某种有害因素可能导致某种健康后果的危险度。117 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

31、l concentration,PC)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接触某种有害因素,对绝大多数人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浓度或接触水平。118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verage,PC-TWA):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 8 小时工作日的平均容许接触水平。119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120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short term

32、 exposure limit ,PC-STEL):指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 分钟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接触水平。121 自然通风(natural ventilation):是依靠室外风力造成的风压与室内外空气的温差而使空气流动所形成的一种通风方式。122 机械通风(mechanical ventilation):是利用通风机产生的压力,使气流克服沿程的流体阻力,沿风道的主、支网管流动,从而使新鲜空气进入工作场所,污浊空气从工作场所排出的通风方式。123 全面通风(general ventilation):是指在一个工作场所内全面地进行通风换气,用新鲜空气稀释或全部替换工作场所

33、内污浊空气,使整个工作场所内的空气环境符合卫生标准。124 局部通风(local ventilation):指在作业环境某些局部地区建立良好空气环境或在有害因素扩散前将其从发生源排出,以防其沿整个工作场所扩散的通风系统。125 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PPE)指作业者工作过程中为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个人随身穿戴的用品。126 防护服(protective clothing):指用于防止或减轻热辐射、微波辐射、X 射线以及化学物污染人体而为作业者配备的职业安全防护用品。127 呼吸防护用品(respiratory protective

34、 equipments)是指为了防止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毒物、有害气体和缺氧空气进入呼吸器官对人体造成伤害,而制作的职业安全防护用品。128 职业生命质量(quality of working life ,QWL):指劳动者对工作的感受和职业对劳动者的身心效应,如职业满意度、身心健康和安全等。129 职业卫生服务(occupational health services ,OHS):是整个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职业人群和工作环境炎对象的针对性卫生服务,是世界卫生组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人类卫生服务目标在职业人群中的具体体现。130 职业健康监护(occupational health

35、 surveillance,OHS):是对职业人群进行各种健康检查,了解并掌握其健康状况,早期发现工人健康损害征象的一种健康监控方法和过程。131 上岗前健康检查(pre-employment health examination):是指用人单位对准备从事某种作业人员在参加工作以前进行的健康检查。132 在岗期间健康检查(periodical health examination):指用人单位按一定时间间隔对从事某种作业工人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属于二级预防,是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133 离岗或转岗时的健康检查:指职工调离当前工作岗位时或改换为当前工作岗位前所进行的检查, 属于二级预防,是健康监

36、护的一项重要内容。134 职业多发病:由于引发某些疾病的原因很多,现在还不能将其划为职业病范围,只能称为职业相关疾病或职业多发疾病。135 热辐射:主要指红外线及一部分可见光的的辐射。136 辐射热: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环境卫生名解为非重点为重点1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 策,促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学科。2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

37、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是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和效应造成严重影响的一类外源性物质。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脂溶性强、不易降解的有机化合物,能在环境中长期残留持久存在,在生物体内持续性蓄积。5 大气圈(atmospheric sphere):主要指围绕地球周围的空气层,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6 土壤岩石圈(lithosphere):含有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水和空气等成分,能为植物生长

38、、生物活动提供有利的空间和物质,称为土壤岩石圈。7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自然环境。8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可持续性等特征。9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都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由于长期进化过程而逐渐地建立起了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关系,使得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 环境之间,物质、

39、能量的输出和输入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10 hormesis 效应: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具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12 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13 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 ):交互作用的各种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如为同系物,或其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则其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个化合物成分单独效应的总和,这种现象即为化合物的相加作用。14 独立作用(independent effect):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由于其各自作用的受体、部

40、位、靶细胞或靶器官等不同,所引发的生物效应也不相互干扰,从而其交互作用表现为化合物各自的毒性效应。15 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各化合物交互作用结果引起毒性增强,即其联合作用所发生的总效应大于各个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这种现象即为化合物的协同作用。16 增强作用(potentiation):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效应增强,称为增强作用。17 拮抗作用(antagonism):指各化合物在体内交互作用的总效应,低于各化合物的单独效应的总和,这一现象称为拮抗作用。18 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

41、fect):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效应从弱到强可分为5 级,包括生理负荷增加、生理代偿性变化、生理反应异常、患病、死亡。19 必需微量元素(essential trace element):在生物体内是维持正常生理、生化功能、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所必不可缺的元素。20 易感人群:通常把这类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21 外暴露剂量:通常是用测定人群接触的环境介质中的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含量,根据人体接触的特征,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22 内暴露剂量:指在过去一段落时间内机体已吸收至人体内的污染物量。通过测量生物

42、材料中污染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来确定。23 生物有效剂: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或分子等靶部分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24 生物标志(biomarker/biological marker):是生物体内发生的与发病机制有关联的关键事件的指示物,是机体由于接触各种环境因子所引起机体器官、细胞、亚细胞的生化、生理、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 测定的改变。25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也称地方病(endemic disease),指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

43、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26 自然疫源性疾病(natural focus disease):动物源性传染病经常存在于某地区,是由于该地区具有该病的动物传染源、传播媒介及病原体在动物间传播的自然条件,当人类进入该地区时可以被感染得病, 这些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27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28 出生缺陷:指由于胚胎发育紊乱引起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包括先天畸形、智力障碍和代谢性疾病等。29 先天

44、畸形(congenital malformation):一般指先天性的形态结构异常,仅是出生缺陷中的一部分疾病。30 环境质量标准(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是为了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环境、保证资源充分利用,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作出的限制性规定。31 危害鉴定(hazard identification):是健康危险度评价的首要步骤,属于定性评价阶段。其目的是确定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被评价的化学物是否会产生健康危害及其有害效应的特征。32 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dose-response assessment):是环境化学物暴露

45、与健康不良效应之间的定量评价,是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核心。33 危险度特征分析(risk characterization):是危险度评定的最后步骤。它通过综合暴露评价和剂量- 反应关系评定的结果,分析判断人群发生某种危害的可能性大小,并对其可信度或不确定性加以阐述, 最终以正规的文件形式提供给危险管理人员,作为他们进行管理决策的依据。34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TSP)是指粒径100um 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者液体和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35 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ular,IP,PM10):是指

46、空气动力学直径10um 的颗粒物,因其能进入人体呼吸道 而命名之,又因其能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被称为飘尘。36 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r,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2.5um 的细颗粒。它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更长, 易于滞留在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中,其中某些较细的组分还可穿透肺泡进入血液。37 超细颗粒物(ultrafine particle,PM0.1):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0.1um 的大气颗粒物。38 大气湍流(atmospheric turbulence):风速时大时小,并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上下、左右出现无规则的摆动,风的这种不规则运动称为大气湍流。39 煤烟型烟雾(coal smog)事件:主要由燃煤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排入大气,在不良气象条件下不能充分扩散所致。40 光化学型烟雾(photochemical smog)事件:是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 41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等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42 大气棕色云团(atmospheric brown cloud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