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金融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曾辉.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5709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9.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绿色金融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曾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以绿色金融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曾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绿色金融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曾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绿色金融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曾辉.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36 聚焦 绿色金融:确保环境治理投资有效供给 以绿色金融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To Promot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by Developing Green Finance 摘 要 发展绿色金融与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密不可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及融资存在过剩产能行业信贷资金占比 较高,“僵尸企业”杠杆率过高导致金融风险隐患凸显,绿 色产业发展存在融资渠道窄、成本高等问题。建立健全绿色金 融体系,需关注产能过剩行业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 ;发展并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建立绿色金融的激励约束机制,弥补经济 发展短板,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

2、词 绿色金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资源错配 ;绿色经济 文 /曾辉 袁佳 DOI:10.14026/ki.0253-9705.2016.19.007 在 2 0 16 年 G 2 0 杭 州峰会 上 , 中国 作为轮 值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 煤炭 、 钢铁等行业也迅速 主席 国提出了 发展绿色 金 融的倡 议 , 收到 广泛 发展 , 由于资金的逐利性 , 大量信贷资金进入钢 关注 和赞同 。 实际上 , 这也是我 国近年来 在绿 铁 、 煤炭等行业 , 尤其是 2 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 色经 济 、 绿色 金融上持 续发力的 标志之一 , 绿 发后 , 这些行业的产能随着大规模经济

3、刺激计划 色经 济已日益 成为我国 经济发展 的重要一 环 。 进一步提升 。 银行信贷是煤炭 、 钢铁等过剩产能 “ 十三五 ” 规划中明确提出 5 大发展理念 :“ 创 行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 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 新 、 协调 、 绿色 、 开放 、 共享 ”。 201 5 年 9 月 , 了对其他行业的贷款 。 有研究显示 , 对煤炭行业 中共中央印发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 的贷款占国内能源行业贷款的 70%, 这对国内其他 首次明确提出 “ 要建立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 ”。 能源子行业而言无疑有较大的挤出效应 。 同时 , 从绿 色金融市 场发展看 , 一方面 , 我国绿 色

4、信 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间 , 煤炭 、 钢铁等行业由于技 贷规模持续增长 , 另一方面 , 绿色债券市场建设 术成熟 、 风险较少 、 投资收益较高 , 使得这些行 也取得快速突破 。 同时 , 也要看到大力发展绿色 业本身 就属于优质客户和稀缺资源 , 银行在同这 金融与当前供给侧改革中的 “ 去产能 、 去库存 、 些大型企业进行信贷过程中议价能力自然有所削 去杠杆 、 降成本 、 补短板 ” 的五项重要任务密不 弱 , 进而形成对这些传统行业资金支持的 “ 相对 可分 , 一方面绿色金融市场和体系的发展有助于 过剩 ” , 较易 获得的 信贷资 金助 推了粗 放式开 丰富环保 、 新能源

5、、 节能等行业融资渠道和降低 发 。 这对煤炭 、 钢铁等过剩产能行业的可持续发 融资成本 , 还可促进这些绿色经济产业的发展和 展产生负面影响 。 信贷资源错配将阻碍产业 结构 技术进步 , 补足经济发展短板 , 加快培育新的经 的优化和转型 。 但在目前全球经济低迷和国内经 济点 ; 另一方面 , 也有助于加快煤炭 、 钢铁等过 济新常态背景下 , 传统过剩行业的发展和盈利能 剩产能行业的去产能进程 , 并促进 “ 僵尸企业 ” 力受到严重挑战 。 ( 很多是国有重化工业企业 ) 的去杠杆进程 。 “僵尸企业”杠杆率过高导致金融风险隐患 凸显 当前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及融资存在的问题 2008

6、 年以后 , 中国企业的杠杆率出现了明显 过剩产能行业信贷资金占比较高 的分化 , 其中国有企业杠杆率直线上升 , 而民营 对我国 而言 , 目前去产 能的主 要目标是 煤 企业的杠杆率直线下降 。 国有企业因投资较多 , 炭和钢铁行业 , 而这些产能过剩行业也多是一些 导致其杠杆率比较高 , 因此去杠杆主要在于国有 高耗能 、 高污染行业 。 相关数据显示 , 按照 2015 企业的去杠杆 。 其中 , 又以国有企业中的 “ 僵尸 年煤炭消费量 35 亿吨估算 , 中国煤炭产能过剩 22 企业 ” 为主 , 而目前 “ 僵尸企业 ” 比例最高的行 亿吨 , 产能过剩问 题凸显 。 2 000

7、 年以来 , 随着 业包括 钢铁 、 水泥 、 采矿等 高耗 能 、 高 污染行 37 信贷资源错配将阻 碍产业结构的优化 和转型。 业 。 近年来煤炭 、 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 行业 风险不断积聚 , 盈利能力下降 , 同时国家层面也 出台了淘汰相关过剩产能的意见 , 如 2016 年 2 月 , 国务院发布 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 困发展的意见 , 要求从 2016 年开始 , 用 3 5 年 的时间 , 煤炭行业要再退出产能 5 亿吨 左右 、 减量 重组 5 亿吨左右 。 相关配套文件也相继出台 , 如 2 016 年 4 月央行牵头 “ 三会 ” 联合印发 关于支 持钢铁

8、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 见 , 提出金融机构对钢铁 、 煤炭企业信贷应坚 持区别对待 、 有扶有控的原则 , 同时要严格控制 对钢铁 、 煤炭等行业违规新增产能的信贷投入 。 与此同时 , 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一些经营陷入困境 的企业进行抽贷 、 断贷 , 导致这类企业发行债券 受阻 。 以上因素叠加导致过剩产能行业 、“ 僵尸 企业 ” 杠杆率较高 , 与此直接相关的就是金融风 险问题 。 目前 , 已有部分钢铁 、 煤炭企业出现了 债务违约 现象 , 很多企业不仅是 “ 抱团欠款 ”, 还有 “ 抱团逃废债 ”, 这导致地方金融环境出现 恶化 , 主要的煤炭资源型省市及钢铁行业密

9、集型 省市的银行业不良贷款比例上升迅速 , 且这些行 业的关注类贷款比重也较大 , 也在一定程度上说 明存在金融安全隐患 。 绿色 产业发 展存在 融资 渠道窄 、成本 高等 问题 有研究报告指出 ,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生 产成本较传统煤电成本高出不少 , 如小水电发电 成本约为煤电的 1.2 倍 , 生物质能源发电为煤电的 1.5 倍 , 风力发电成本为煤电的 1.7 倍 , 而光伏发 电为煤电的 11 18 倍 。 在此情况下 , 要鼓 励包括 可再生能源 、 清洁能源在内的绿色产业发展 , 就 需要从多渠道降低其成本 , 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 而融资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但

10、与传 统行业相比 , 很多绿色产业和新能源行业具有投 资周期长 、 风险大 , 开发利用成本较高等特点 , 因此无论是从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还是发行 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 , 成本都相对较高 , 一定程 度上也会导致这些行业的融资难 、 融资贵问题 。 因此 , 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 , 推动绿色产业 、 新 能源产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 , 降低其融资成本 , 弥补我国绿色产业 、 新兴行业发展的短板 。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政策 建议 构建 绿色金 融体系 , 对于 促进 去产能 、 去 杠杆将起到促进作用 , 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绿色产 业融资成本 , 弥补经济发展短板 , 加快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

11、。 事实上 , 从金融的角度来看 ,“ 三去 一降一补 ” 的本质与核心在于价格 , 即为实体经 济提供融资支持的成本 。 此外还有渠道问题 , 即 所谓的获取资金的方式与难易程度 。 对于那些产 能 过剩行 业 、 高污 染高耗 能行业以 及 “ 僵 尸企 业 ” 而言 , 最重要的就是增加其融资成本或减少 其融资渠道 , 从价格杠杆上倒逼相关行业和企业 的市场退出 ; 相反 , 对于绿色产业 、 新能源产业 而言 , 最重要的就是降低其融资成本 、 拓宽其融 资渠道和方式 , 从价格杠杆上促进相关行业和企 业的创立 、 成长与发展 。 只有从机制设计上建立 起相应的绿色产业发展的激励与约束

12、机制 , 才能 最大程度地优化资金配置 , 使资金从煤炭 、 钢铁 等产能过剩 、 环境污染性行业逐步退出 , 更多地 投向绿色 、 环保行业 , 其他资源 ( 包括土地 、 劳 力 ) 也将随之优化配置 。 因此 , 需要建立相应的 绿色信贷 、 债券 、 证券和保险政策 , 抑制煤炭 、 钢铁 、 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 、 鼓励能源高 效生产 、 增效节能技术 , 引导资本市场和衍生金 融产品市场支持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以及 太阳能 、 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 ,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 关注产能过剩行业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 首先 , 要坚 决执行 中央关 于去 产能的 相关 指导意见 , 从金

13、融机构的角度则是对钢铁 、 煤炭 等行业应坚持区别对待 、 有扶有控的原则 , 满足 其合理的资金需求 。 严格控制对违规新增产能的 信贷投入 。 同时要关注由于银行对钢铁 、 煤炭等 传统行业抽贷 、 断贷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问题 , 因为随着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产能过剩部门进行抽 贷 , 产能过剩行业不良贷款率可能会快速上升 , 这将严重影响银行资产质量 。 因此 , 银行等金融 机构要对产能过剩行业资 产质量加速恶化提高警 惕 , 防止产能过剩行业发生集中违约 。 对此 , 在未来 1 2 年内 , 一方面 , 银行等金 融机构需提升对行业融资风险的预警 、 识别 、 计 量 、 控制能力 ,

14、 实施调整融资准入标准 , 对产能 过剩行业的信贷政策要根据过剩原因 、 技术水平 1 38 聚焦 绿色金融:确保环境治理投资有效供给 “三去一降一补” 的本质与核心在于 价格,即为实体经 济提供融资支持的 成本。 区别对待 。 加快信贷产品创新 , 促进钢铁 、 煤炭 行业转型升级 。 积极创新中长期信贷产品 , 支持 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和产品升级 。 推动银行业金 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 增强自 主 理性定价能力 , 结合当前企业承受能力并着眼长远 发展 , 合理确定钢铁 、 煤炭行业贷款利率水平 。 其次 , 要创新金融工具 , 帮助产能过剩行业 兼并整合 。 针对我国煤

15、炭 、 钢铁等行业存在生产 规模偏小 、 行业集中度偏低 、 经营成本高和效率 低的情况 , 银行等金融机构要考虑采用并购贷款 等方式 , 帮助企业实现兼并重组 ; 国有大中型银 行要利用自身的跨区域 、 跨行业信息优势 , 帮助 做大做强优质企业 , 提高行业集中度和企业市场 竞争力 ; 通过 “ 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 其他金融 服务 ” 创新的金融工具组合方式 , 帮助企业形成 更有效的生产规模和组织架构 , 整合分散产能 、 淘汰落后产能 。 发展并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加快发展绿色债券市场 。 绿色债券是应对气 候变化的重要融资方式和工具 , 其期限长和成本 低等特点比较适合为清洁能源 、

16、环保 、 节能等产 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 同时 , 巴塞尔协议 一方 面将降低资本消耗型的传统信贷融资方式的吸引 力 , 另一方面由于调低了高信用等级债券的风险 权重 , 可在一定程度激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债 券资产 , 两方面影响共同作用 , 为未来绿色债券 市场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 未来可重点考虑 以绿色债券作为可再生能源融资的重要渠道和工 具 。 从中短期而言 , 首先 , 要加快制定绿色债券 发行标准 , 引进建立绿色债券市场所需的监管条 例 , 可通过不同发 行人 /政策银行 、 地方政府 、 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 , 试行绿色债券 。 中长期而 言 , 采用多种方法对绿色债券

17、进行信用增级 , 提 高投资者对债券的市场需求以及债券的市场流动 性 。 未来还可实行绿色资产证券化 , 研究推行绿 色按揭担保证券 。 对于具有高能源效率的建筑 , 或 者在原 有基础上 安装了 可再生能 源系统 的建 筑 , 比其他建筑享有更低的能源成本 。 未来可以 通过大型家庭按揭贷款借方 ( 如四大行 ), 支持 绿色按揭担保证券的发行 。 建立健全 绿色保险市场 。 中短期内 , 首先 , 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 完善污染损害责任划 分和认定的法律法规 , 强化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 度 。 其次 , 建立健全技术支撑体系 , 完善关于环 境风险评 估 、 损 害赔偿 、 污染场

18、地清理等 相关 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 建立环境污染风险管理数据 库 。 长期 而言 , 要建立能 力建设 平台 , 加 强环 保 、 保监等相关部门的协作 , 明确各自职责与分 工 。 同时加强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市场第三方的 培育引导 。 建立绿色金融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是建立并完善针对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 。 发挥定向降准 、 再贴现等政策工具 作用 , 对符合 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 引导 信贷资金流向 、 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等积极措施 , 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绿色产业和低碳能源等薄弱 环节的信贷投放 。 同时 ,可考虑从资本充足率和 风险资产核定等方面对发放绿色信贷的金融机构

19、给予激励和支持 。 二是建立绿色信贷监督约束机 制 。 建立动态的环境风险监控机制 ; 加大对环境 违法的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处罚力度 , 对因拒不执 行政策造成重大污染事故或信贷资产损失的金融 机构及责任人员予以从重处罚 。 三是健全企业环 保信息征信系统 , 畅通并完善企业环保信息纳入 企业征信系统等 工作 。 四是建立金融机构环保评 价体系 , 用以衡量不同金融机构在环境保护方面 作出的贡献或造成的破坏 , 并基于此评价体系对 不同金融机构进行差别化的激励和约束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1绿色金融工作小组 . 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 M. 北京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2015. 2供 给侧改 革的核心 任务 O L. 20 16- 09-3 0. htt p:/ www.cf40.org.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