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范文】.docx

上传人:ma****y 文档编号:57055925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11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范文】.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泓域/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制度金属双极板燃料电池公司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目录一、 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功能与基本价值2二、 企业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11三、 企业文化理论潮源15四、 开创者的基本学说33五、 资本流动与文化流动46六、 跨文化管理48七、 CI的基本内容54八、 CI与企业文化的关系65九、 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探索71十、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89十一、 公司基本情况100十二、 项目简介101十三、 发展规划分析106十四、 项目风险分析113十五、 项目风险对策115SWOT分析说明116(一)优势分析(S)1161、公司具有技术研发优势,创新能力突出116公司

2、在研发方面投入较高,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公司产品在行业中的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与质量优势。此外,公司目前主要生产线为使用自有技术开发而成。116一、 企业文化管理的基本功能与基本价值(一)基本功能企业文化管理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完全替代的功能。这些功能主要有十个。1、凝聚功能企业文化管理体现着强烈的群体意识,可以改变以个人价值观为本位的一盘散沙状态,成功实现合拢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像一根纽带,把员工个人的追求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像磁石一般,将分散的员工个体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与企业外在的硬性管理方法相比,企业

3、文化管理本能地具有一种内在聚合力和感召力,使每个员工产生浓厚的归属感、荣誉感和目标服从感。企业文化管理的这种凝聚功能在企业危难之际和创业之时尤其能显示出巨大的力量。2、导向功能企业文化管理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企业所培育的整体价值观对企业主体行为,即企业领导者和广大员工行为的引导上。由于企业整体价值观是企业多数人的“共识”,因此它的导向作用对多数人来讲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经常对照企业价值观进行检查,纠正偏差,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使自己的行为基本符合企业目标的要求。对少数未取得“共识”的人来讲,这种导向功能就带有某种“强制”性质。企业的目标、规章制度、传统、风气

4、等迫使他们按照企业整体价值取向行事。如企业所培育的价值观始终把顾客放在第一位,这种价值观就会引导员工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如其中强调创新意识,它就会引导员工在工作中不畏风险,不怕失败,勇于打破旧框框,实现产品和技术的革新。3、激励功能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目的是要把蕴藏在人体中的智慧和劳动充分激发出来。企业文化管理强调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为尺度;员工在企业中受到重视,参与愿望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因此,企业文化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实际上,在优秀企业文化的激励下,员工积极工作,

5、将自己的劳动投入到集体事业中去,共同创造,分享企业的荣誉和成果,本身又会得到自我实现及其他高层次精神需要的满足,从中受到激励。所以,企业文化管理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能够使员工士气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并长期处于最佳状态。日本人提出“车厢理论”,即强调在一个目标轨道上,每节车厢(个人)都有动力,这样的列车,就像今天的“动车组”,动力强劲,速度就快。这种理论比单纯强调“火车头”的作用更科学。4、约束功能企业文化管理对员工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力。它虽然不强调明文规定和硬性要求,但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组织形成一种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非正式规则),某种违背这些群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言行一经出现,就会受

6、到群体舆论和感情压力的无形约束,同时使员工产生自控意识,达到内在的自我约束。企业文化管理把以尊重个人感情为基础的无形的外部控制和以群体目标为己任的内在自我控制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外部,约束和自我约束的统一。5、协调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使得企业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众多问题的认识趋于一致,增加了相互间的共同语言和信任,使大家在较好的文化氛围中相互交流和沟通,减少了各种摩擦和矛盾,使企业上下左右的关系较为密切、和谐,各种活动更加协调,个人工作也比较心情舒畅。企业文化管理不仅充当着企业内部“协调者”的角色,而且也能够把企业与顾客、合作者,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调试到最佳状态。6、维系功能企业文化管

7、理像一根无形的“纽带”,维系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应该说,维系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有三根“纽带”,即资本纽带、权力纽带和文化管理纽带。在这三根“纽带”中,文化管理纽带是韧性最强、最能突出企业个性的纽带,同时也是维系企业内部力量统一、维系企业与环境良好关系,保持企业持久繁荣的最重要的精神手段。7、教化功能人的素质是企业素质的核心,人的素质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企业文化管理倡导卓越、绩效和创新文化。具有这种文化的集体是一所“学校”,为人们积极进取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和条件。所以,企业文化管理具有提高人员素质的教化功能。它可以使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人的高尚道德,锻炼人的意志,

8、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学到为人处世的艺术,学到进行生产经营及管理的知识、经验,提高人的能力,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优化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企业铸就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就会内生出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起到优化作用。如当企业目标、决策偏离企业价值观轨道时,它可以自动加以纠正;当企业组织机构不合理或运转失灵时,它可以自动地进行调节;当领导者的行为和员工的行为有悖于企业道德规范时,它可以自动地加以监督和矫正。实际上,企业文化管理的优化功能,不仅体现在“过程”之后,即对错误结果进行修正,而且也体现在“过程”之前和“过程”之中,对组织活动和个人行为起到必要的预防、警示和监督作

9、用。9、增誉功能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塑造了鲜明的企业管理风格和经营服务特色,这种管理风格和经营服务特色体现在企业与外界的每一次接触,包括业务洽谈、经济往来、新闻发布、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关活动,甚至凝结在企业制造的每一件产品中,向社会大众展示着本企业良好的经营管理状态和积极的精神风貌,从而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和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企业文化管理则是这项无形资产的开发者和维护者。10、免疫功能有效的企业文化管理可以增强企业文化的免疫功能。当企业处于顺境时,企业文化表现为推动力;当企业处于逆境时,企业文化则表现为一种“免疫力”。如果把2008年开始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比作一场瘟

10、疫,那么,文化优秀的企业就表现出了较强的“免疫力”,不但能顺利度过“严冬”,甚至还能在“严冬”中抓住机遇、赢得发展,而文化相对落后的企业,免疫力就差,就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企业文化管理既要着眼于增强企业文化发展力,培育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要注意增强企业文化的免疫功能。(二)基本价值1、经济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精神财富,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文化力”。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指出,思想比金钱更多地主宰世界,好的思想可以产生金钱,当代人的格言应该是:思想比金钱更厉害。这说明好的思想是一种力量。文化力的表现形态虽然是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道德

11、规范及传统、习惯等精神产品,但对企业物质财富的增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即文化力可以转换为经济力。企业文化管理是推动文化力向经济力转化的根本方法,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企业文化管理的经济价值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引导企业尊重经济规律。企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文化的形成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制约;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法则往往通过企业文化管理作用于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因此,企业文化管理能够引导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稳扎稳打,避免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2)提高企业的商誉。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成功的经营管理特色,体现着企业,对顾客的“诚信”之道。这种特色和经营之道通

12、过各种传播媒介向社会扩散,逐渐形成企业的商誉。企业的商誉高,能长期得到顾客和社会各界的信赖与支持,就会兴旺发达;企业的商誉低,失去了顾客和社会各界的信赖与支持,就会衰落、萎缩。商誉是企业文化的社会效应。良好的商誉是一种竞争力量,能够提高企业的增值力,给企业带来高于一般水,平的利润。对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管理,终究能够促进企业商誉的提升。(3)增加产品附加值。优秀的企业文化直接影响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注入美的品质,提升文化品位,增加附加值。在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下,对某些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植入商标于产品设计、品牌宣传推广当中,也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4)开发人的潜能。企业文

13、化管理体现着以人为中心的根本思想,体现着对员工心理及行为规律的尊重,体现着对企业员工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尊重,因此能够对广大员工起到凝聚、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使广大员工发挥聪明才智和劳动积极性,并积极参与管理,提合理化建议,提高劳动效率,最终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5)引领企业发展与变革。企业文化管理往往能够为企业塑造一盏精神灯塔,照亮企业前进的方向,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促使企业采用新的经营方式和科学管理方法,从而带来组织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2、社会价值企业文化管理的价值,远远超越企业的界限,服务于社会,具有社会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表现在企业文化管理能

14、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带来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上,而且它还表现出对社会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重大作用。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不仅看到了企业文化管理的这种价值,而且把企业文化的发展自觉地同人类文明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日本的企业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就曾提出“为社会经营”、“为社会生活的改善以及世界文化的进步做贡献”的经营哲学。中国长虹集团公司也把振兴民族工业作为自身崇高的价值追求。企业文化管理的社会价值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体现出来:(1)体现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功的企业文化管理,在企业文化成长发育过程中,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日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就注重吸收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家族主义和集体精

15、神;美国的企业文化管理就注重体现了美国文化的个人能力主义和创新精神。日、美企业文化的成功说明了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也是他们的企业对弘扬本民族文化精华的贡献。中国具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应该通过企业文化管理,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自觉地加以扬弃,吸收其中的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伦理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够使企业发挥本民族的文化优势,创造自身的文化特色,而且能够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弘扬,这不能不说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一种重要社会价值。(2)催生新的社会文化。企业是现代生产力的集结点,而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是最活跃的因素。这就决定了企业往往创造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在社会文化的缓慢发

16、展中走在前列,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文化的发展输送新的营养。企业文化的这种超前性决定了它能成为新的社会文化的“生长点”。企业文化管理是通过促进企业文化创新,利用产品的制造、销售以及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把本企业先进的价值观念、追求、道德风尚等传播给社会,通过建设进步的企业精神文明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做出贡献,体现其巨大的价值。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企业文化管理的这种社会价值已经非常突出地显现出来,企业不断向社会传导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效益观念、服务观念以及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意识,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使社会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生长点”,这些新的文化因素将成为社会文化的

17、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推动社会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二、 企业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关系(一)海尔定律的启示海尔定律(即斜坡球体论)认为,企业如同爬坡的一个球,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内部员工惰性而形成的压力,如果没有一个止动力,它就会下滑,这个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依据这一理念,海尔集团创造了“OEC管理法”,这个模式是“制度管理”。在此基础上,海尔坚持把“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作为其发展目标,矢志不渝,并大力倡导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因而使“爬坡的球”有了“牵引力”,这就是“文化管理”。如果只有“止动力”,没有“牵引力”,或者说只有制度管理,没有文化管理,海尔也就不会有今天的业绩。这说明海尔把制度管理与文化管

18、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二)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差异在企业文化研究中,人们对文化与制度的认识经常陷入一种误区:或把二者对立起来,或把二者混为一谈,分不清二者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人把企业文化概括成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种从广义角度界定的企业文化,无疑把制度包含在内,即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如果从狭义角度看企业文化,制度只是文化的载体;进一步说,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制度与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层次和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管理底线”,即要求员工必须做到的;文化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力量,强调

19、内在的自觉与自律,是“文化高境界”,二者的具体差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制度与文化演进方式的差异文化的演进是渐进式的,制度的演进是跳跃式的,但二者同处于一个过程之中。从制度到文化,再建新制度,再倡导新文化,二者交互上升。企业管理正是在这种交互上升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臻于完善的。2、制度与文化表现形态的差异制度是有形的,往往以责任制、规章、条例、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文化是无形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一种观念形态和精神状态,往往通过有形的事物、活动反映和折射出来。但二者却是一体两面,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3、制度与文化对人的调节方式有差异制度管理

20、主要是外在的、硬性的调节;文化管理主要是内在的文化自律与软性的文化引导。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对制度与文化的感受度不同。体力劳动者因为其作业方式要求标准化的程度高,对制度管理的强制性敏感度较低,也就是说,遵守制度是顺理成章的事,制度管理对他们更适合;脑力劳动者因为创造性强,自由度较高,对较低层次的条条框框比较反感,需要较多的文化管理。这是超Y理论的研究结果,值得我们注意。(三)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互动关系正确认识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的互动性,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制度与文化相互推动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广和传播。但要把倡导的新文

21、化迅速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人们普遍认同一种新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而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当企业中的先进文化或管理者倡导的新文化已经超越制度文化的水准,这种文化又在催生着新的制度。2、制度与制度文化不是同一概念当制度内涵未被员工认同时,制度只是管理者的“文化”,对员工只是外在的约束;当制度内涵已被员工接受并自觉遵守时,制度就变成了一种组织文化。比如,企业要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先制定一项制度,时间长了,员工接受了这一制度内涵,制度就变成空壳,产生了参与文化。3、文化优劣程度或主流文化的认同度决定制度成本当企业倡导的文化优秀且主流文

22、化认同度较高时,企业制度成本就低;当企业倡导的文化适应性差且主流文化认同度较低时,企业的制度成本则高。由于制度是外在约束,当制度文化未形成时,没有监督,工人就可能“越轨”或不能按要求去做,其成本自然就高;而当制度文化形成以后,人们自觉从事工作,制度成本大为降低,尤其当超越制度的文化形成,制度成本会更低。摩托罗拉公司尝试取消“打卡”制度,是因为员工能够认识到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大庆人“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工作作风是大庆人自觉的文化表现。4、制度与文化永远并存制度再周延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文化管理也不可能替代制度管理。由

23、于人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对组织目标认同的差异性,要想使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光靠文化管理是不行的。实际上,在大生产条件下,没有制度,即使人的价值取向和对组织的目标有高度的认同,也不可能达成行动的协调一致。海尔为“爬坡的球”创造了一个“止动力”,之后又为它创造了一个“牵引力”,使球既不至于下滑,又有动力往上滚,是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结合的典范。三、 企业文化理论潮源企业文化学说在形成过程中,吸收了不少相关理论的思想精华。如人学理论、社会动力理论、领导理论、学习理论与学习型组织理论等,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奠定了企业文化学说的基础,丰富了企业文化学说的内涵。(一)人学理论人学理论是探讨、研究人性的

24、生成、发展规律,解释为什么要用教育的方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为什么能够通过教育的方法提高人对组织的忠诚度,增强组织凝聚力的学说。1、中国古代的人学思想中国古代人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企业文化影响较大的是人性理论和仁学理论。(1)人性理论。淮南子修务训论证了人的品质和才能是后天环境磨练的产物,它批判先秦道家“人性各有所修短”的观点,举马为例说:“故其形之为马,马不可化;其可驾驭,教之所为也。马,聋虫也,而可以通气志,犹待教而成,又况人乎!”这是说,马的形状是不可改变的,但马的性格是可以驯服的,人性也可以因教而改变。孟子认为,人性的趋向善良“犹水流而就下”,尽管利用其他的力量,如拍打、堵挡,

25、也可以使水跳起来,或是从山下流到山上,但这只是改变了水的“行为”,并没有改变水的“本性”。同样,人周围的环境尽管也可以使其变为不善良,但他的本性还是善良的。儒家的性善主要是指仁、义、礼、智、信等。为了恢复和保持人们善良的本性,孔子主张先格物、知至、意诚、心正,而后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主张人性恶的荀子却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因此,“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思想中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他主张性恶,其实是指人的基本生理需要,这种基本生理需要若得不到满足,便会出现争夺,天下于是混乱。如果充分调动人力,努力生产,丰衣足食之后,人们的需要得到

26、满足,天下也就太平了。这实际上与管子的“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实则知礼节”别无二致。“性善论”与“性恶论”对于研究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一方面,要求企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追求精神生活,追求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企业文化管理就必须从这一根本需要出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加强教育,为员工的发展创造条件。(2)仁学理论。在中国传统的人学思想中,起核心指导作用的是儒家的“仁学”理论。“仁”是孔子道德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整个儒家思想的内核。“仁”最为基本的含义是“爱人”。个体的人

27、总是和周围的其他人联系在一起而处于一个系统中,以自己为中心,由近及远,由亲至疏,形成一个贵贱亲疏的阶梯,因而对他们的爱也有所区别。故儒家的仁爱,不是主张对一切人都同样地爱,而是要先爱、厚爱贵者、亲者。但儒家的仁爱又不主张把任何人(包括贱者、疏者)排除在外,也强调“泛爱众”,即依据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的原则,把仁爱原则应用于一切管理对象。儒家之所以主张以仁爱来对待一切管理对象,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缓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在二者之间建立和保持一种比较和谐的关系,在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系,产生强大的内聚力、整体力,从而有助于实现管理目标。儒家“仁”学在管理中的具体运

28、用就是行“忠恕”之道。“忠”强调在处理人与人、人与事的关系中,应有尽心尽力、诚实无欺的忠诚态度。为了忠诚,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在今天的管理中,儒家的“忠”仍有着积极作用,那就是在管理中,应强调忠于员工、忠于企业、忠于顾客、忠于社会。“恕”则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谅解别人的不周不妥之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儒家“恕”道的基本内容就是不愿意加在自己身上的,也就不要去加在别人身上。在管理中,存在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各级管理人员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如果每个人能够从“恕”道出发,检查自己,多为对方考虑,以达到相互间求得共识,相互理解、宽容,那么人

29、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趋于和谐和融洽。儒家“仁”学思想还主张“和”与“信”。“和”直接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同”之辨。古人认为“和”与“同”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应加以严格区别,“和”是指把不同的事物结合到一起,达到平稳、和谐、统一,这样就能产生新的事物。而“同”是指无差别地绝对等同,是相同事物的叠加,这不可能产生新的事物。只有用不同的乐器,彼此配合得当,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这是“和”,如只用一种乐器,这就是“同”。儒家继承发展了传统的“和同”之辨,主张“和”,反对“同”,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并把“和”的思想与“信”、“忠”、“恕”等思想连接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其“仁”学思想

30、的内核。其“和为贵”的思想在管理中有着积极地促进协调、融合、合作的作用。“信”也就是诚实不欺。具体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组织内部各成员之间应相互信任,内部各成员自身,尤其是管理者自己要信实。儒家所宣扬的“信”在今天已成为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进行协作与交往,各种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一项基本准则。二是企业对外部的信用,如对顾客的信用、对公众的信用、对协作单位的信用等,这是企业立足于市场并兴旺发达的前提。2、西方的人学理论在西方,人学中某些理论围绕对人的假设展开,对人的假设不同,其主张的管理方法也不同。(1)XY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教授在1957年11月美国的管理评论上发表了企业的

31、人性方面一文,把人性恶的行为理论称为X理论,而把人性善的行为理论称为Y理论。X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由于人生来不喜欢工作,对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以惩罚相威胁,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需要;人习惯于守旧,反对变革,把个人安全看得高于一切;只有极少数人,才具有解决组织问题所需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缺乏理性,容易受外界或他人的影响,做出一些不适宜的行为。由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开创的科学管理理论,将人看成是经济人,管理上强调严密监督、控制和物质刺激,无疑是典型的X理论。Y理论则认为,人并非生来就是懒惰的,要求工作

32、是人的本能;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不但愿意而且能够主动承担责任;人们有追求满足欲望的需要,与组织需要没有矛盾,只要管理适当,人们就会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人并非必然会对组织目标产生抵触和采取消极态度,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组织的压力造成的;人对于自己所参与的工作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与自我控制,人对企业目标的参与程度,同获得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大多数人都具有解决组织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人的智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梅奥的“霍桑试验”所开创的行为科学学派,将人看成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管理上更加强调参与、调动和激励,无疑是典型的Y理论。(2)超Y理论。197

33、0年,美国管理学家洛希在权变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超Y理论”。他认为,现实生活中既没有绝对的X理论,也没有绝对的Y理论,应根据组织的目标、工作的性质、员工的素质等决定是采用X理论的管理方式,还是采用Y理论的管理方式。他的观点是:人们是抱着各种各样的愿望和需要加入企业组织的,这种愿望和需要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有的人愿意在正规化的、有严格规章制度的组织中工作,但不想参与决策和承担责任。而有的人却愿意有更多的自治权和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同时,组织目标、工作性质、员工素质等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影响。主张当一个目标达到以后,企业应激发员工的胜任感和满足

34、,感,使之为达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以中西方的人学、人性理论为基础,经过综合提炼和提升,便形成了现代人本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引入了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某些基本原理,从人性的本质和人类的行为方式出发,为人类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现代人本管理理论强调: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有效管理的关键是确保员工的参与,并使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这些思想为企业文化学说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二)团体动力理论团体动力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行为科学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在对企业进行实验的时候,曾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工人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后来,梅奥在霍桑实验中,

35、证实了工人中确实存在非正式组织。团体动力理论解释了处于集体生活中的个体是如何同他人进行联系的,也回答了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使员工个体融于集体生活,从而形成集体合力的问题。1、团体要素论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团体组成四要素理论。他认为,任何一个团体都是由活动、相互作用(信息沟通和行为响应)、思想情绪(团体成员的态度、感受、意见、信念、思维过程)和团体规范四种要素组成的系统,初步奠定了团体要素论的基础。此后,有些行为科学家还提出八要素理论,认为有八种要素影响到团体,包括成员的共同性一一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团体规模、团体与外部的关系、成员对团体的依赖性、团体的地位、目标的达成、信息

36、的沟通、领导的要求与压力等。团体要素论的主要观点是分析影响团体合力的各种因素以及影响程度,探析通过改善某些要素或强化某些要素,达到提高组织凝聚力和组织效率的目的。2、团体动力论团体动力论是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B)是个体内在需要(P)和环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用函数式B=f(P,E)来表示。团体动力论的本质就是论述团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团体动力论的主要观点是:(1)团体的领导方式不同,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卢因把团体的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自由放任型三种。他对若干名10岁左右的男孩所做的实验表明:在专制型团体中,成员普遍表现出攻击性言行

37、、引人注目的出风头行为、使用“我”而不是“我们”、推卸责任、对团体活动缺乏满足感等人格特征。而在民主型团体中,成员的表现则正好相反。卢因的实验还表明,同一个成员一旦从专制型团体调入民主型团体,他的行为也将起变化。(2)团体的组织形式不同,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卢因及其追随者发现,在欧洲战场上被德军俘虏的美国士兵,反抗情绪和逃跑率都很高;而在朝鲜战场上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的美国士兵,反抗情绪和逃跑率都很低。心理学家薛恩的研究表明,这种行为反差是由团体组织形式的不同造成的。他发现在中国战俘营中,看守人员与战俘的伙食、医疗条件平等,战俘经常被调动而组成新的战俘群,有意识地让被俘士兵管理被俘军官,战

38、俘被提审后不再回原来的战俘群。而在纳粹德国的战俘营中,组织管理方法与中国正好相反。战俘营的组织形式不同,导致了战俘行为的不同,这一现象对团体行为研究无疑有很大的借鉴意义。(3)团体结构性质不同,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美国学者威尔逊等人将36名大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实验,甲组成员都是安全需要较强、自尊需要较低的学生。乙组则是自尊需要较强、安全需要较低的学生。结果表明,甲组在平等型团体中的生产率较低,而在科层型团体中的生产率较高,乙组的表现则正好相反。可见,成员行为取决于个人需要类型和团体领导方式如何搭配。(4)团体规则不同,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卢因在20世纪40年代曾就团体规则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39、做过一系列实验,如怎样改变美国家庭主妇不喜欢用动物内脏做菜的习惯等。实验结果表明,团体的规则比一般性的宣传说服更能改变团体成员的行为,这从另外一个方面再次说明了在企业管理领域进行价值观建设的极端重要性。(5)团体多数压力不同,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社会心理学家阿奇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多次实验证明:对于用来做实验的“问题”,如团体中只有一个成员故意给出错误回答,就会产生团体压力,被试者接受错误答案的次数达13.6%;若有3个成员故意答错,被试者接受错误答案的比率就上升为31.8%。此外,还有一些行为科学家就团体凝聚力和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团体凝聚力与生产率受控于团体目标和组织目

40、标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团体凝聚力高,自然会使生产率有极大提高;即使团体凝聚力低,也能提高生产率。如果不一致,则团体凝聚力高反而会使生产率下降,团体凝聚力低则对生产率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怎样使团体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呢?美国学者利兰布雷德福提出了敏感性训练理论。他认为,可以在类似实际工作环境的实验室中组成训练团体,通过训练提高受训者对于自己的感情和情绪的控制能力,提高自己同别人的相互影响关系的敏感性,进而改变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满足个人需要的目标。(三)领导理论领导理论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这里只介绍一些与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有着密切关系的理论,如领导行为方式理论以及领导者的个性和风格对

41、组织形成的影响等方面的理论。1、领导行为方式理论对领导行为方式的研究多是从领导的职能出发进行的。(1)双维理论。美国学者利克特提出双维理论,即把领导者区分为“以生产为中心”和“以员工为中心”两种类型。关心生产的领导者注重工作的组织与计划,明确工作职责、工作程序,注重严格监督等。这种领导者是工作导向型的。而关心员工的领导者则注。重与下属的关系,关心员工的需要,注重人员的行为反应及问题,善于利用群体实现目标,给予组织成员较大的自由空间等,这种领导者是员工导向型的。据此,利克特主张员工集体参与管理。他认为,有效的领导者注重面向下属,善于向下属提出挑战性目标,并对他们能够达到目标表示出信心;有效的领导

42、者能引导员工参与管理过程,依靠信息沟通使所有部门、所有人像一个整体那样行事;群体的所有成员是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们感到在需求、愿望、价值追求和目标等方面有真正共同的利益。(2)管理方格理论。美国学者布莱克和穆顿于1964年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管理方格图,用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对生产和对人的关心程度,两个要素以不同程度相结合就构成一种领导方式,典型的有1.1型贫乏型管理、9.1型一独裁的重任务型管理、1.9型一乡村俱乐部型管理、5.5型一中间道路型管理、9.9型战斗集体型管理。他们主张采用9.9型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能使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需求最有效地结合起来,既高度重视组织的各项

43、工作,又能通过沟通和激励,使群体合作,使工作成为组织成员自觉自愿的行为,形成人人为组织目标而努力的生动活泼的局面。(3)不成熟一成熟连续流理论。美国学者阿吉里斯提出不成熟一成熟连续流理论,主张有效的领导者应帮助人们从不成熟或依赖状态转变到成熟状态。人们不成熟的特点是被动,有依赖性,办事没有办法,兴趣淡漠,目光短浅,追求从属的职位,缺乏自知之明;而人们成熟的特点是有能动性、独立性,办事办法多,兴趣浓厚,目光长远,追求显要的职位,有自知之明并能自我控制。领导者的工作就是要帮助每个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如果组织不为人们提供使他们成熟起来的机会,或不提供把他们作为成熟的个人对待的机,会,人们就会变得忧虑

44、、沮丧,并且将会以违背组织目标的方式行事。除此以外,还有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的研究者提出的以“关怀”和“定规”为不同构面的“二维构面理论”;美国人雷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任务导向、关系导向和领导效能的“三维构面理论”。这些理论都试图找到一种最好的领导方式,使员工主动、积极地参与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创造最有效率的管理。2、情境理论情境理论主张研究领导者的作用要注意人们的动机和态度,以及当时当地的环境。(1)路径一目标理论。美国人豪斯提出的“路径一目标理论”认为,最富有成效的领导是采取种种方法设计一种环境,使群体成员潜在地或明显地受到动机的激励,并能对它做出有效的反应。从本质上讲,这种理论要求领导者应能

45、帮助其下属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特别是一些成就和报酬目标。为此,领导者就要明确规定职位和工作责任,消除障碍,在制定目标时谋求群体成员的帮助,促进群体成员协作,增进个人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的机会,减少不必要的紧张与外部控制,使酬劳及其他期望得以实现。(2)权变理论。美国人菲德勒提出的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施加影响的能力取决于群体的工作环境、领导者的个性和风格以及领导方法的适应性。制约领导工作的三个基本因素分别是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领导者与下级的关系。根据这三个因素的情况,领导者所处的环境从最有利到最不利可分为多种类型。三个要素齐备是领导者最有利的工作环境,三个要素都缺乏

46、则是领导者最不利的工作环境。领导者采取的领导方式与环境类型相适应,才能使领导最有成效。菲德勒在此谈到的环境只,有三个要素,从扩展意义上讲,领导者面对的最大环境是文化环境,领导者是文化环境的营造者,也是文化环境的受制约者,领导者只有在不断适应中逐步营造更好的文化环境,才能使领导更富有成效。(四)学习理论与学习型组织理论1、学习理论团体内部总是会发生很多问题,一个团体是怎样通过学习认知,从而将矛盾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的意志呢?在这方面,学习理论会给我们很多帮助。学习理论是有关揭示学习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学说众多,其中有关学习方法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文化问题。人非生而知之者

47、,人的知识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唯有学习一种途径。在学习方面,必须掌握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1)积极解决问题法。假若人们在遇到某种困难的时候,曾用某种办法成功渡过了难关,那么人们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正强化,今后碰到类似问题,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这种方法,并积极加以应用。假若这种办法次次成功,人们就会对它产生一种强烈的信念,这就是积极解决问题法。(2)避免焦虑法。假若人们碰到困难时,运用某种办法非但没有成功,反而遭到惨重,的失败,那么人们就会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明知它并不是那么坏,但就是不愿正视它,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样就有了一种如何正视现实、正视失败的又一种学习方法避免焦虑

48、法,这是一种回避学习法。也就是说,通过防止环境再次发生类似以前那样的变化,或者通过一种避免产生不确定性或认知负担而引起焦虑的方法,来认识环境、思考问题、增强体验和采取行动。如何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呢?首先,要正确认识焦虑。焦虑是指受到已知或未知因素威胁产生的畏惧情绪以及对不明确的现状与将来所产生的问题的认识程度的模糊性,而不是明确的目标压力或要求实现目标的紧迫性。因此解决问题应把重点集中到现存的问题上,如果不明确引起焦虑的原因,就不可能有针对性地减少影响焦虑的因素。其次,避免焦虑法往往是一种一次性学习。一旦某种方法行之有效,即便导致痛苦的根源不再存在,那它也会无限期地重复下去。这种方法是很多恐惧产生的原因,因为人们可能只是学习避免产生焦虑的情境,而永远不可能认识实际的危险是否仍然存在。例如,某大型机电产品制造公司引进了一种新产品,但惨遭失败。不仅给公司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而且公司管理人员在感情上也经受了巨大的痛苦。以后每当有人建议生产类似的产品时,公司管理人员马上就会想起当年痛苦的一幕,而本能地拒绝生产。鉴于焦虑本身是痛苦的,减少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拒绝再次引进类似的产品。一旦掌握了这种认知反应,它就可以通过某种减少焦虑的产品的生产而自动得到强化,这种产品能使管理人员避免再次碰到失败。但如果企业不再尝试引进原来那种导致它失败的产品,它就不能证实原来的假设“我们在这方面没有优势”是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