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_张玮(1).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5655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53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_张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_张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_张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_张玮(1).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己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 ,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杈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师 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

2、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 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 孤初, 日期: 摘要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根本问题在于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的发 展。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儿童适应小学生活的需要,其目的就是解决儿童入学后的适 应困难。探讨儿童适应性的发展情况,改进幼小衔接工作,减少不适应现象,降低儿童的入 学坡度,为儿童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当前教育界研究儿童适应发展的重点。 笔者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背景下,了解儿童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分析影响儿童 适

3、应性发展的因素,并就如何改进幼小衔接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本研究运用调查法,采用 “ 家长调查问卷 ” 和 “ 教师调 查问卷 ” 对西安市雁塔区 4 所小 学的 292 名一年级小学生的家长和教师进行调查,并对部分管理人员、教师和家长进行了访 谈,考察了西安市雁塔区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情况,探讨了其适应情况和学 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1 、 大部分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情况良好,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适应问题, 学习适应性方面的讨麵较为突出。 2 、 儿童学习适应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听课方法、独立性和毅力、主动学习方面存在 着明显的问题;儿童社会适应

4、情况较好,但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 局。 3 、儿童学习适应性和儿童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显著,说明儿童适应性的发展对儿童的 学习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儿童社会适应性和儿童学业成绩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儿 童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对儿童的学习影响较小。 4 影响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是性别和父母教育程度,影响社会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是是 否独生子、父母教育程度以及家庭类型和家庭环境。 本研究认为在西安 市雁塔区幼儿园和小学中,需改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方法和内容,重视 儿童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中出现的问题,学校、教师、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儿童的学习 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做好入学准备,真正

5、为儿童营造和谐发展、快乐成长的环境,帮 助儿童走好入学第一步。 关键词:一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社会适应性现状影响因素 y Abstract T h e main problem abou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Transition to School from Kindergarten is that improving the children learning adaptability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 for this reason, the better education and work for childre

6、n is the need to transi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first-grade school. The education of transition to school from kindergarten is necessary for primary school in order to solve difficulty of adaptability . The subject of studying the adaptability of pupil to improve it , to discuss the adaptabilit

7、y , to reduce the maladjustment and to smooth the inducing gradient for the children in order to make a batter base for the studying and living . On the basis of present research , discovering the sit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pupiPs learning adaptability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 analyzing the influe

8、ncing factors of adaptability development , and the give some advice on how to improve the work of the kindergarten-school transition . This study synthesizes approaches of document , questionnaire , observation , investigation , etc . This research interviewed some teachers of primary school, and s

9、ome parents , on the basis of interview , we discussed the main performan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with the parents questionnaire and teachers questionnaire about adaptability . In addition , this research investigates 292 pupil in 4 primary school .We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earning an

10、d social adaptability , then explor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 : 1. The childrens adaptability is normal , but there is some problem 3 especially in academic adaptability. 2. The children academic adaptability is not as good ,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met

11、hod of sit in on a class, independence and willpower, initiative studying . childrens social adaptability is goo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aspects of independency and serving oneself. 3. It is obvious that there ar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ldrens school works result and the learning adapt

12、ability, it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rens adaptability has great inneglectable influence to the childrens studying 4.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earning adaptability is gender and parent Js education ;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cial adaptability is whether the only child,

13、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parents and family types and family environment. Ill According to above research , we think that it still get best to improve the methods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transition to school from kindergarten ,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ldren adaptability, to grasp the key of the

14、 reform , to strengthen childrens training , to change the mode of evaluation , and build a happy and harmonious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help the children set first step into school firmly. Keywords: first-grade school, learning adaptability, social adaptability, current situation ? Influencing fact

15、ors 目录 摘要 m : . i Abstract . Ill 第 1 章引言 . . ; . . . 1 l.l 研究缘起 . 1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1.2.1研究關 . 2 1.2.2研究意义 . 3 1.3研究的理论背景 . . . 3 1.3.1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 . 3 1.3.2素质教育理论 . 5 1.3.3终身教育理论 . 6 第 2 章 研 究 综 述 . 9 2.1相关概念界定 . 9 2丄 1幼小衔接 . ;:; . 9 2.1.2适应及造应性 . . 10 2.2研究现状 . . . 11 2.2.1国外研究情况 . 11 2.2.2国内研究情况 . 12

16、 第 3章研究对象和方法 . 17 3.1研究对象 . 17 3.2研究方法 . 17 3.2.1 丨、口 : 卷法 . 17 3.2.2观察法 . 18 3.2.3 访谈法 . 18 3.3量表编制及心理测量学指标检验 . 18 3.3.1研究方法 . 18 3.3.2初测 4结果分析 . 20 3.3.3量表题目修改后的再测与结果分析 . 23 3.3.4 结论 . 25 第 4 章研究结果 . 27 4.1学习适应性现状 . 27 4.1.1学习态度 . . 27 4.1.2独立性 . 28 4.1.3 毅力 . : . 28 4.1.4听课方法 . 29 4.2社会适应性现状 . -2

17、9 4.2.1独立生活能力 . 29 4.2.2 交往 . 30 4.2.3社会化 . 31 4.3学习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32 4.3.1学习适应性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 . 32 4.3.2社会适应性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性 . 33 4.4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33 4.5社会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36 第 5 章分析与讨论 . 41 5.1小学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情况的 调查结果分析 . 41 5.1.1学习适应性现状分析 . 41 5.1.2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 . 43 5.1.3对影响学习适应性各因素的分析 . 44 5.1.4对影响社

18、会适应性各因素的分析 . 46 5.2幼儿园、小学及其家庭幼小衔接的现状分析 . 47 5.2.1幼儿园、小学的衔接现状 . 48 5.2.2家庭的幼小衔接现状 . . 48 第 6 章对策与建议 . 51 6.1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 . 51 6.1.1重视隐形教育环境 . 51 6.1.2改革教学模式 . 51 6.2增强教师的衔接意识 . 52 6.2.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52 6.2.2改变教学方法 . 52 6.3发挥家长的作用 . 52 6.3.1更新家长观念 . 52 6.3.2注重早期培养 . 53 6.3.3改善家庭环境 . ; . 53 6.3.4主动配合学校 . 5

19、3 6.4促进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和谐发展 . 53 6.5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交流与沟通,体现 “ 双向衔接 ” . 54 6.6重视儿童入学适应的个体差异 . 55 6.6.1重视性别差异 . . . . : . 55 6.6.2重视入学适应不良儿童 . 55 6.7关注弱势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 . 56 6.8重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活动的研究 . 56 m .57 . 59 Pit M . : . . . . . . i 己 . 73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5 r 第 1 章 引 言 1.1研究缘起 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战略地位体现在:它在个体全面发展中具有重 要作用 ; 它在整

20、个教育体制中具有基础地位。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中国教育事 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教育中的奠定阶段。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 也明确提出:儿童的基础教育可确定为启蒙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走向生活的通行 证。 对儿童来讲,接受教育是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 今后有价值、有尊严的生活奠定基础。基于这样的意义,儿童进入幼儿园、学校 学习,不仅是社会培养未来合格人才的需要,更是个体生命价值的体现,是个体 平等享有教育机会的保证。基础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所占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却 是儿童经历巨大变化、显现无限发展潜力的时期,也是面临重大转折和挑战的时 期,而幼儿园到小学的适应就是这种转折的

21、第一个考验。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是关 系人的一生的关键阶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系极大,因此幼小衔接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 2001 年 6 月, 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其中强调了幼儿园教育注重幼儿 行为习惯的培养,启发幼儿的求知欲,以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一个重要目 的就是为幼儿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作好准备。同年 7 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幼 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强调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应是全面的、启蒙性的。明确 指出 :“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 基阶段 ” 。首次提出幼儿 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

22、打下基础。在总则中强调 “ 幼儿 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 ” ,在组织与实施中又强调 “ 幼儿园 教育要与 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 ” 。 探讨儿童适应性发展的状况,关注幼小衔接工作,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 础,是当前教育界研究儿童适应发展的重点。 6-7 岁的儿童正处于幼儿园和小学两 个阶段的转折、衔接时期,身心面临着极大的变化和发展。从儿童个体的发展来 黄济 .基础教育战略意义浅议 J.集美大学学报, 2004, 5(4):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 .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09.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 .幼

23、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 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22. 讲,起始年级的适应最有可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一年的学校生活状况, 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儿童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趋向,并可能影响他们将来的学业 和社会成就。幼儿园与小学是连续的两个不同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 性的统一。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 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儿童学习兴趣 低落、疲劳、厌学、焦虑、恐惧等 “ 适应性障碍 ” 。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客观上是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主观上是儿童社会适 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的发展地不够

24、充分。缩小两类教育机构的差异,着力培养 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是实现 “ 幼小双向衔接 ” ,保证儿童身心健 康发展的关键。另外,幼小衔接工作方面的科研相对较少,教育经验无共享,家 长在为孩子做入学准备时存在一些误区。因此,如何把幼小衔接最优化,真正做 到双向衔接,提髙儿童进入小学后的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便成了要迫切解决 的问题。 提高儿童的入学适应性,降低儿童的入学坡度,就长远来讲,体现了新纲 要所提出的 “ 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 的内在精神要求。近者,着眼于提 高儿童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儿童进入小学学习,顺利过渡,同时也体现了新纲 要在总则和组织与实施中都强调的 “ 要

25、注意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 的要求。因此, 认真调查和了解小学一年级新生的适应情况,分析研究适应情况对学业成绩和身 心健康的影响,探讨提高小学小学一年级学生适应水平的教育对策,是一项刻不 容缓的任务,具有重要的 a 论和实践意义。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根据儿童成长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选取西安市雁 塔区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老师为研究对象,拟考察学生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 的情况,以了解该地区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现状,全面阐述基础教育在人生成长 中的重大意义,从而使幼儿园、学校、家庭三方共同配合,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 作,并为这一地区的幼儿园和学校教育提供更科学

26、的理论依据和更有针对性的教 育建议。 本研究的具体目的如下: (1) 调查西安市雁塔区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状 况。 (2) 探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明确影响 儿童适应性的外部因素。 (3) 了解幼儿园和小学衔接工作的现状,分析影响儿童适应性发展的相关因 素,阐明这些因素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影响。 (4) 以上述结果为依据,就如何搞好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提高儿童入 学适应性提出合理化建议。 1.2.2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表现在:一,通过呈现儿童在进入小学初期的学习适应和社会 适应情况,分析影响儿童学习适应性和社会适应的相关因素,为制定科学的,

27、有 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提供依据。二,通过对西安市雁塔区部分幼儿园、小学、 家庭的幼小衔接工作的现状分析,寻找有利于儿童适应性发展的方法和途径,以 改进幼儿园、小学的衔接工作,促进儿童的发展。 1.3研究的理论背景 1.3.1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第一, 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的;第二,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结构;第三,各阶段出现有一 。定次序;第四,前阶段是后阶段的结构基础;第五,两阶段间非截然划分;第六, 新水平的构成。 皮亚杰指出,儿童心理是一个不断发展 并具有阶段性的连续过程, 各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并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环

28、境和教育的影 响,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会改变。各阶段由低到高,不能 逾越,也不能互换。实际上,每一阶段是形成下一阶段的必要条件,前后阶段之 间具有质的差异。此外,儿童心理发展并不是呈阶梯式的截然分成几个阶段,而 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 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100. 伸,旧质中孕育着新质,新质中又包含着旧质。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观点,儿童的成长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而是具有一定规 律的,是经历由量变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 度时,于是新质就代替了旧质而跃上优势地位,量变

29、引起了质变,发展出现了连 续中的中断,新的阶段开始形成。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资料, 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几个主要的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 1岁),婴儿期 (从 1岁到 3岁),学龄前期(从 3岁到 6、 7岁),学龄初期(从 .6、 7岁到 11、 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 11、 12岁到 14、 15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 14、 15 岁到 17、 18 岁)。同时他还指出,儿童发展相邻阶段既是相互区别的,又 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上一个年龄阶段的结束和下一个年龄阶段的开始,也常表现 出很大的差别。一方面,相邻的年龄阶段有质的差别,

30、不应该把学前儿童当作小 学儿童看待,也不能把小学儿童当作学前儿童看待。另一方面,每个年级阶段又 不是孤立的,前一个阶段和后一个阶段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 而是逐渐过渡的, 6、 7 岁到 11、 12 岁是属于小学时期的, 但事实上, 6、 7 岁儿 童还带有很多学前儿童的特征。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儿童发展的阶段性说明学前儿童 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的年龄 阶段的特点分阶段的进行,既不能把小学生当作幼儿看待,也不能幼儿 IS育成人 化。儿童发展的连续性说明儿童的身体和心理是按照顺 持续发雇的,这一特点 要求我们的教育

31、工作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加深教 育内容,避免突击性和跳跃性。所以说,儿童的发展取决于教育,而教育又要受 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以及个性特点的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及连续性的特 点,决定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儿童发展的特点出发寻求有效的途径。小 学一年级的儿童,正处于学前期与学龄期的过渡时期。在此阶段,儿童一方面保 留着学前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以及以游戏为主的基本活动形式;另一方面 随着儿童进入学校,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飞速提高,使其 有可能从事学校的学习活动。但是,一个与幼儿园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 求、

32、以及新的作息制度、人际关系,给初入学的儿 童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 杨丽珠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65. 刘金花 .儿童发展心理学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12. 朱智贤 .儿童心理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98. 而,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过渡,对儿童的个体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3.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 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 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素质教

33、育,要研究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对 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要因材施教,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但要注意研究学生 们的共性,还要研究学生们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各得其所,使 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只有建立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素 质教育的目的才能实现 为 21世纪培养新型的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 我国教育改 革已转向重视教育内在规定性的表现。这里所言 “ 素质 ” 之主体 是由人组成的民族和每一个学生。以提高民族和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正是体 现了教育作为以影响人的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之内在规定性,是提倡 “ 以 人为本 ”的社会发展

34、观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社会以人为本,教育以提高人 的素质为根本宗旨,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表明了素质 教育的进步性、合理性和应向教育内在规定性回归而具有的科学性。 与应试教育相对,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并把素质的培养作为 . 学校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 “ 人才培养模式 ” ,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 认可和关注,它也被公认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 “ 总目标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 纲要指出: “ 中小学生由 应试教育 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 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35、” 。这里指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即全面发 展、面向全体学生、培养能力、培养劳动、职业、社会实践技能、发展个性、办 学形式和教学多样化。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即教学要适应儿童每个年龄阶段的 特点;让学生在 经验中学习;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以 学生为主体或中心;要充分尊重和重视个性差异;教学要多样化,要考虑学生身 心全面健康发展。 丛国志 .浅谈全面实施素质教 J.教育探索 .2007(5) :91. 叶澜 .清思反思再思 - 关于 “ 素质教育是什么 ” 的再认识 J.人民教育 .2007(2) :19. 1.3.3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是产生在 20

36、世纪 60 年代,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在各国教育改革与 发展中付诸实践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是指为个人提供一生有组织的学习机会, 使其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一种教育理念。 1970 年,保 罗 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提出,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 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 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 了教育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郎格朗还指出教育和训练的过程 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 个性 的各方面 身体的、智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