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农夫和蛇》两则.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548671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农夫和蛇》两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上册《农夫和蛇》两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农夫和蛇》两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农夫和蛇》两则.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农夫和蛇(两则)(2课时)课型:新授 上课日期:2012、11、25 执教者:戚秀丽 枣庄二十九中农夫和蛇(两则)伊索寓言课前预习:1.课下收集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2.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意思:隆冬 怜悯 纠缠 后患无穷等等。3.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初步感知寓言的寓意。课程标准陈述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从世界著名经典文学著作中选取的寓言、童话或民间故事,文章的特点独特,寄予的主题鲜明。学生通过学习能口述故事,并能领悟其中深刻的道理,找出不同文章的异同点,从而建立良好的品行,提高分辨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或网络,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

2、寓言的有关知识。2.精读课文,理解两则寓言的内容,体会每则寓言的寓意。3. 在学习的基础上,比较两则寓言的异同点。教学重难点:1.理解两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2.学习本文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道理的写法。评价任务:1.通过展示,了解学生对伊索,伊索寓言和寓言的特点的掌握情况。2.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看谁说的形象又完整。3.精读课文,说说对两则寓意的理解。看看谁的思维更活跃。4.在学习的基础上,谈谈你学了本文的收获。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同学们都知道蛇是十二生肖之一。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使得关于蛇的神话传说、志怪传奇层出不穷。下面我们就一起欣

3、赏关于蛇的传说故事。(视频播放: 中国生肖文化蛇的传说故事。)看了视频我们知道蛇有邪恶的一面,也有善良、知恩图报的一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反映人蛇之战的寓言故事,你肯定对蛇又有了新的认识。(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蛇,对蛇有个正确认识。)二、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自学提纲:1.收集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2. 朗读课文,复述两则寓言的故事情节。3小组合作,讨论两则寓言的寓意。4你认为农夫和蛇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5. 比较两则寓言的异同点。6. 谈谈你学了本文的感受。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先自主学习,在预习本上整理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小组合作交流。第二课

4、时三、展示汇报1一组同学展示收集到的寓言、伊索、伊索寓言等知识。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和讽喻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伊索 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据历史学家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曾被转卖多次,但因为富有智慧,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成为自由人后,伊索四处漫游,为人们讲述寓言故事,深受希腊人民的喜爱。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

5、据拜占廷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以及后来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设计意图:了解文体知识,文学常识。掌握寓言的特点。)2二组同学到黑板上写出本课中需重点掌握的词语。其他组同学可补充。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间。冻僵:受冷而僵硬。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纠缠:绕在一起。有意找别人的麻烦。课文是第二个含义。后患无穷:以后的祸患没有穷尽。自如

6、: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致命:可使生命丧失。 本性:原来的性质或个性。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掌握词的意思,并学会正确的运用。)3.走进课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出毒蛇凶残的语气;找出故事中矛盾的高潮部分;读懂故事,并能复述;体会寓意。(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尤其是要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来。为理解寓言的寓意打下基础。)4三四两组同学复述课文。三组同学复述第一则,四组同学复述第二则。第一则要求:一个同学复述讲述的部分,另一人复述农夫的语言。(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

7、时要抓住“血的教训”语气沉重一些。第二则要求:请一个同学复述讲故事的部分,另一个复述蛇的语言。复述评价: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复述蛇的语言要振振有词的,甚至可以有一点儿傲慢的神态。(设计意图:通过复述既了解了寓言的内容,又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认识。)5精读课文,分析这两则中农夫和蛇的形象。五组同学展示第一则,六组同学展示第二则。其他组同学补充。简单概括为:农夫:善良,不分善恶。 蛇:凶残,忘恩负义。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来分析,可以有不同的观点。6你认为这两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就局限于结尾说的那些话?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学生可畅所欲言,从不同的方面来谈。)明确:第一则除了揭露恩将仇报和告诫不要怜悯

8、恶人。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不要怜悯象蛇一样的恶人。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望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第二则寓意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还可作如下理解: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的歪理背后的本质。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二则寓言

9、,加深对寓言内涵的理解。学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7.学了这两则寓言,你能说说它们的异同点吗? 相同点一情节上的起伏跌宕,结局耐人寻味。不同点第一则借用农夫临终所说的话,点明寓言的主旨即寓意。第二则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蛇的凶残本性,拟写得逼真神似,以评论的方式点明寓意更耐人寻味。(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比较阅读,同样的题材,同样的题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主题和寓意。)四、合作探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明确,老师适当的点拨指导)1第一则寓言里,农夫临终所说的话,作者是否将“恶蛇”误写为“恶人”,为什么? 明确:没有误写。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

10、。可以举出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2. 第二则似乎正义的一方不占理,邪恶的一方却说得头头是道,你认为说得有道理吗? 蛇说的自然是歪理。这个歪理的前提条件就错了。首先是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施恶者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其原因就是施恶者的本性残忍恶毒以及自以为比对方强大,足以在斗争中压倒对方。如果把那段话改为农夫所说,也就是受害一方说的,那才有点合情合理,也就是受害一方才配有资格、有权利说出这种不和解的话。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可以是你还不理解的,也可以是你认为最重要的,还可以是你想和同

11、学们分享的感悟。)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1)人们常说“好人有好报”,可是这个善良的农夫为什么没有得到好报呢?预设答案:对恶人施与同情和怜悯,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2)第一则寓言借蛇写人,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预设答案:作者借蛇写人,实际上就是借毒蛇的恶毒、六亲不认、恩将仇报来讽刺那些像毒蛇一样的恶人,告诫人们不要怜悯恶人。(3)第二则寓言是在宣扬“冤冤相报”的思想吗?面对仇和恨,你持什么态度?请借助名言警句或俗语来回答。预设答案:第一问:不是宣扬“冤冤相报”的思想。寓言中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但本性残忍、恶

12、毒的施恶者依仗自己的强大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寓言引发我们如何面对强大施恶者的思考。第二问要点提示:宽容是化解一切仇恨的最好办法,谅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没有宽恕之心,生命会被无休止的仇恨喝报复所支配。黑暗不能驱走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仇恨不难驱走仇恨,只有爱心才能做到。(4)概括本文的写作手法。明确:a、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故事情节,另一部分是寓意。b、借动物喻人、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c、这两则寓言比较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鲜明地突出主题。d、这两则寓言结构简单,形式短小精悍,情节紧凑,语言精练又生动形象,只通过一件事明确地概括出寓言的主题。五、课堂小结学生

13、谈谈学了这两则寓言的感受或收获。六、检测评价:比较下面各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1. (妻子)劝丈夫丢掉报仇的念头,以防毒蛇纠缠,后患无穷。(妻子)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2. 于是,农夫按照妻子的意图主动去恳求蛇与他和解。但是,蛇不赞成和平相处。农夫听了妻子的话,就去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但是,蛇不赞成。参考答案:第一组句:“放弃”比“丢掉”更具书面语色彩,用在这句中,与后面“以免”“纠缠”“后患无穷”等词语搭配得更为恰当。以免、以防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以免是表示前半句话的目的是使下半句话所说的结果不至于发生,以防是表示前半句的目的是对后半句所说情况的防备(“防”字

14、没有“防止”之意,而只有“防备”即预先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之意)。显然,此处用“以免”句意清楚得多。第二组句:第句中的“于是”是多余的,既是“恳求”,“主动”也多余,“和解”与“和平相处”,此处词意所指相近,显得累赘。因此,用第句的表述,显得句子比较洗炼和干净。七、布置作业:奇思妙想,故事新编。大胆想象,以农夫和蛇为主角编一则新农夫和蛇的故事。八、教学反思: 这两则寓言,具有古典寓言的典型特征。所以在预习课文的同时,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善恶比较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理,体会以动物喻人的表达特点。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体现人文性,是北师大教材的重要编排理念。从不同的侧重点探究寓意的多样性,也是北师大教材编排中体现同一题材内容多样性和提供现成可比性的体现。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生对寓意的理解还不是很全面,还需教师进一步的点拨指导。学生对学完后的收获谈的很好,既全面又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