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药学资料.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541499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X 页数:365 大小:26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药师中药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5页
执业药师中药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执业药师中药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药师中药学资料.docx(36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药圈,药学人员的圈子!老实鱼头整理 第 1 页中药学第一讲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卷面分值比例为6:4,即中药学分值占到60%,中药药剂学占到40%。一、中药学学习要点中药学部分主要包括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应用知识和技能等,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不容易抓住重点,考生普遍的问题是认为药味太多,功效主治相似,容易混淆,不易记住。对中药学我们给大家几点建议1、抓住重点,掌握功效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点,掌握功效又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功效与药性、主治病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

2、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例:黄连泻火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苦泄降,寒清热,能清泄火邪,由于它归心、胃、肝经,故以清心火、胃火,肝火见长,适用于心火亢盛的热病神昏,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胃火所致的脘痞呕吐及肝火目赤等。这样以泻火功效为中心将性味,归经和主治证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黄连泻火功效的理解,又突出了重点。学习到后期可将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行联系比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如行气与补气,化湿与利湿,祛风与息风等等。以行气与补气治脾胃病为例,行气药大多辛温,能通畅气机,脾胃气滞证为适宜,如:理气药橘皮辛、苦,温,归脾、肺经。本品辛散苦降

3、,温和不峻,芳香醒脾,既理气运脾而调中,又燥湿理气而化除痰浊,凡气滞、湿阻、痰壅之证即可投用,兼寒者最宜。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补气药大多甘温,善补脾胃之气,脾胃气虚者为宜。如:补虚药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主以温补扶正,治疗脾胃气虚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此外,亦可将相对的功效进行比较。如升阳与潜阳,泻火与补火,宣肺与敛肺等等。2、把握共性,注重特性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

4、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记忆,又不易混淆。如:麻黄、桂枝同为辛温解表药,均性温而能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证。而麻黄发汗力强,惟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桂枝发汗力弱,又能助阳,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咸宜。他们还有各自的不同,麻黄善宣肺平喘;还能利水退肿。桂枝又善温通血脉、温阳化气、温中散寒。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一般可用30 克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有毒只可用O.3-1.5 克。槟榔的一般用量在5-10 克左右,但治绦虫病需用量60-90 克,

5、量小难以取效。再以用法为例,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驱虫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份破坏,均不宜入汤剂。至于配伍记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点熟悉其意义。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黄连配肉桂等。总之,学习时应区别内容是属于普遍性还是特殊性的,而予以分别对待。对普遍性的内容可予总的掌握,对特殊的内容则须重点记忆。因此,既不要毫无区别地逐条硬记,也不要把特殊内容作一般普遍性对待轻易滑过。而特别要注意掌握其特殊性。3、归纳分析、明辨异同中药为数众多,而一味药常有数种功效,内容复杂,容易混淆。其实药物之问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学习时可以将有可比性的药物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其异_同点。

6、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中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等内容。将功效相近的药物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点,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半夏与南星等。通过分析对比加深印象,便于理解掌握。将主治证相近的药物进行比较,有利于全面理解功效,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如黄连、干姜、党参均能治泄泻,但其功效有异,主治有别,黄连清热燥湿,治疗湿热痞满呕吐、泄泻、黄疸;干姜温中回阳,治疗脾胃受寒或虚寒所致的腹痛、呕吐、泄泻;党参补中益气,治疗脾气亏虚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同样的如均治咳喘的麻黄、黄芩、北沙参、五味子;均治呕吐的干姜、半夏、竹茹、藿香等。同一药物因品种不同,炮制不同及药用部位不问其性味功效主治也有差别,通过比较

7、可加以区别,避免混淆,如川贝母与浙贝母,生地与熟地,生大黄与制大黄,附子与乌头等。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应用以上学习方法,可以纵观教材全貌,从纵横两方面掌握药物之问的内在联系,使所学中药学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提纲挈领地学好中药学。二、考试内容主要包括:1、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2、中药的基本理论内容及应用。3、中药的功效的认定、表述与分类;主治病症的表述4、中药配伍理论的内容5、常用中药的分类及各类的基本要求(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6、180 种常用药物的药性、性能特点、功效、应用(主治病症及中药配伍的意义)、特殊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物的异同

8、点、以及个别同名异物药物的来源7、124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症、特殊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8、96种较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9、60组常用基本配伍的意义。10、72种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新旧大纲之不同:新大纲增加了两项要求:(1)中药功效的认定、表述与分类,主治病证。(2)96 种较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此外,旧大纲要求掌握120 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新大纲则要求掌握124 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功效、

9、主治病证、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2011 年新大纲增加的药物如西河柳、浮萍、木贼、密蒙花、谷精草、半枝莲、草果、路路通等。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学习目标:熟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学术价值。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品种繁多,仅古籍记载就有3000 种以上,发展至今已达12800 余种。中草药药源有植物、动物和矿物,其中以植物药占绝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药学叫做“本草”学。这些药物的应用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10、所以中国人民把它你为“中药”。而“本草”学也相应地称为“中药学”或“中草药学”。“中草药学”就是专门介绍各种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几千年来,中草药一直被中国人民用作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日渐积累了宝贵的用药知识,并形成一整套中药理论体系。我们介绍几种典型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年代:成书于东汉末期 (公元二世纪 ),汉代本草代表作。本书载药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学术价值:(1)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2)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3)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

11、础。本草经集注作 者:陶弘景成书年代:公元500 年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载药达七百三十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未用7 类。学术价值: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对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的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新修本草作 者:长孙无忌、李勣领衔,苏敬等21 人主持编写。成书年代:唐代显庆四年(公元659 年),又称唐本草,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全书54 卷,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850 种。学术价值: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是我国历史上

12、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初稿1082 年,定稿于1108 年(宋大观二年)以前。简称证类本草。宋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0 卷,载药1746 种,附方3000 余首。学术价值: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1578 年(明万历6 年)。明代本草学代表作。该书52 卷,约200万字,附方11000 余首,载药1892 种,绘药图1100 余幅。

13、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 纲、60 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国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序例部分对本草史和药性理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和发挥。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 部共60 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学术价值:李时珍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集我国16 世纪以前药学大成,将本草学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高度。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采矿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1803 年(

14、初稿1765)。清代本草学代表作,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全书10 卷,载药921 种, 新增药物达716 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学术价值:总结了16-18 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中华本草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成书于1999 年。当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4 卷,前30 卷为中药,后4 卷为民族药,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 卷。收载药物8980 种,备考药物571 种,插图8534 幅,引用文献1 万余种,计约2800 万字。学术价值: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

15、中反映20 世纪中药圈,药学人员的圈子!老实鱼头整理 第 2 页药学科发展水平。填补了本草纲目问世以来中药文献整理的空白。不仅对中医药、藏医药、蒙医药、维医药及傣医药的教学、科研、临床治疗、资源开发、新药研制有使用价值,而且对中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章中药的性能学习目标:1掌握药性理论的内容及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掌握四气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效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3掌握五味的含义、表示的效用与临床应用。气味配合的原则及综合效用。4掌握升降浮沉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效用、临床应用及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5掌握归经的含义、理论基础、确定依据、表述方法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6、。6掌握有毒与无毒的含义、“毒”的特性,确定依据、影响因素、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及使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要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必须从不同角度进行认识。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中医理论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调的结果。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不外是祛邪扶正,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在最大限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药物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本身具有的特性和作用,即药物

17、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从而达到治疗作用。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而药性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映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的。第一节四气一、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_二、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

18、,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三、所示效用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一般来讲,凡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凡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如附子、干姜、肉桂等。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温热则有伤阴助火之害。四、具体表述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在具体表述时,除上述五种外,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平而偏凉、平而偏温等予以区别,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

19、一步区分。五、阴阳属性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辨证用药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2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大寒证(亡阳证)大热药(附子、肉桂)微寒证 (脾胃虚寒证)温性药(煨姜)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4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必要时加以药性相反的反佐药。第二节五味一、含义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二、确定依据五味的确立

20、一方面是通过口尝而获得,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乌梅、木瓜之酸,芒硝之咸等,但更主要的是以药味与疗效的关系为依据,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进行不断的归纳、整理而总结出来的。如葛根、石膏均能透热解肌,即云其味辛,但实际口尝却并无辛味。故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的不同功效。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一)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津),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二)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

21、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如甘草、绿豆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润燥。甘味多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勿用甘味,古人有“中满忌甘”之说。(三)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如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酸能敛邪,故有实邪者勿用。(四)苦:能泄、能燥、能坚。能泄含义有三:泄即苦能通泄、苦能降泄和苦能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为通泄,杏仁降气平喘为降泄,黄连、栀子清热泻火为清

22、泄;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故苦味药相应地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二类,如黄连苦寒用于湿热证,苍术苦温用于寒湿证。坚阴含义有二,一是通过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亏而相火亢盛之证。二是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柏有厚肠止泄作用。因苦能燥,易伤阴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五)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肠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证。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但咸味药不宜多食,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更是如此,另有的咸味药有伤脾胃,如芒硝,脾虚便溏者慎用。(六)涩味 能收、能敛,同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23、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但酸味与涩味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所不具备的。涩味药大多恋邪,邪气未尽者勿用。(七)淡味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等。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此外,还有芳香味,能散、能行、能开,又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如:辟秽的苏合香、开窍的麝香、醒脾的佩兰等。习惯将芳香归为五臭之列,也有标上辛味,称为辛香之气。亦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五、气味配合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参才

24、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气味配合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_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二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功能相近,如麻黄、紫苏均味辛性温而发散风寒,薄荷、菊花均辛凉发散风热;气味也有主次之分,黄芪与锁阳均为甘温,黄芪以甘为主则补气,锁阳以温为主则助阳。二为气味相异,功能不同。其中味异气同者,如浮萍辛寒能发汗清热,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黄连苦寒能清热泻火,牡蛎咸寒能育阴潜阳;味同气异,功效有别,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石斛甘凉清热生津,黄芪甘温能补气升阳,山

25、药甘平能平补脾肺肾;一气多味,作用广泛,如白术苦甘,苦能燥湿,甘能补脾。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核心内容,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含义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升降浮沉的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 药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与药物的质地有关,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2、药物的气味厚薄 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3、药物的性味 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

26、之味和寒凉之性。4、药物的效用 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痢、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但有少数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既升浮又沉降的“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升浮)以祛风止痛,又可“下行血海”(沉降)以活血调经。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三、所示效用凡具有升阳发表

27、、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类疾病的防治;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势上逆类疾病的防治。四、临床应用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 一般说病位在上在表,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如治疗病位在上的风热目赤肿痛,常选用药性升浮的薄荷、蝉衣、蔓荆子等;治疗病位在表的风寒表证,常选药性升浮的荆芥、紫苏、防风等。病位在下在里类病症,宜用沉降之性的药,如:治疗脚气肿痛,选用黄柏、苍术、牛膝等;治疗病位在里的热结便秘,常选药性沉降的大

28、黄、芒硝、枳实等。若见表里或上下同病,当浮沉或升降并用。如:治疗内有痰热咳嗽,外有风热感冒,常选既有升浮之性而宣散风热,又有沉降之性而降气祛痰的前胡;治疗上有肺热咽痛声哑,下有燥热便秘,常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胖大海。或升浮类药物和沉降类药物配合使用。如:治疗外有风寒感冒,内有肺热咳喘,常选主升浮而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麻黄,配伍主沉降而能清泻肺热的生石膏;治疗上有风火头痛,下有热结便秘,常选用升浮而能散风止痛的白芷、荆芥,与沉降而能清热通便的生石膏、生大黄配伍。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药圈,药学人员的圈子!老实鱼头整理 第 3 页病势下陷类病症,宜选用或配用升浮之性的药物。如:治疗病势下陷之久泄脱

29、肛,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配伍升举阳气的升麻、柴胡;治疗病势上逆之肝阳上亢,常选用沉降的夏枯草、磁石、熟地;治疗病势外泄之虚汗不止,常在选用补虚药的基础上再配性沉降而收敛止汗的麻黄根、煅龙骨;治疗麻毒闭肺,常选用清热解毒药的基础上配升浮而能宣肺开闭透疹的麻黄、浮萍等。3、据气机运行特点选择用药 有时也根据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周而复始的特点,在组方遣药时,将升浮性药与沉降性药同用。如:黄龙汤为泻热通便、益气养血之方,即主以性沉降之大黄、芒硝、枳实等,佐以少量升浮之桔梗,使降中有升,以增强疗效。有时也采用顺其病势选药,因势利导去除病邪。如:治疗暴饮暴食之胃胀呕恶,可用升浮而能涌吐之瓜蒂;治疗泻痢初起腹胀痛

30、而按之痛重者,选配沉降的大黄、槟榔,以祛除湿热积滞,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五、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五、影响因素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炮制和配伍,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_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减弱。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第四节归经一、含义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指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

31、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药物功效的适应范围,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选择用药的依据。二、理论基础药物的归经是以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脏象学说 即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又是中药归经理论的基础。如:心主神志,可治疗神志异常的药物酸枣仁、远志、朱砂等归心经。经络学说 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补充了脏象学的不足。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三、确定依据1、药物的特性关于药物的归经,古代文献上又曾将它和“五味”联系起来,认为:味酸 - 能入肝。味苦 - 能入心。味辛 - 能入肺。味甘 - 能入脾。味

32、咸 - 能入肾。这种归纳,虽然对一部分药物是符合的,但绝大部分与客观实际情况并不同,不能作为规律性来认识。2、药物的疗效如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在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咳,说明它们能归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肝经;用麝香、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们能归人心经.。由此可见,药物的归经也是人们长期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四、表述方法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肺、脾、肝、肾等脏腑的名称,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_属性表述,如少阴、太阴等,有时也将二者结合起来,如少阴心经等

33、。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如头痛的原因很多,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亦各有不同,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治疗时必须考虑到药物的归经特点方可提高疗效。第五节有毒与无毒一、含义有毒与无毒是指药物对机体能否造成伤害。广义上讲,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的强弱,即反映药物的偏性对人体作用的两面性。二、“毒”的特性狭义的“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似指药物的不良反应。广义的“毒”:药物偏性的总称。一为药物的总称,药既是毒,毒既是药;二为药物的偏性,

34、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既能治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于如何应用。现代药理所说的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副作用指在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反应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多因过用,久用所致。副作用对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消失。三、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含有毒成分。2、整体是否有毒:3、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过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如人参、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

35、,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药物的毒性与品种、入药的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在皮肤粘膜施用面积大小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的发生。四、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品种混乱 香加皮做五加皮入药误服毒药用量过大炮制失度 草乌剂型失宜 砒石不能做酒剂管理不善疗程过长配伍不当辨证不准个体差异离经悖法五、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要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

36、住采制的各个环节,杜绝伪品。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第三章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学习目标:1、掌握功效的认定、表述及分类2、掌握主治病证的表述3、掌握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的相互关系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证,即是组方遣药的依据和防治疾病的基础,又是临床中药学的核心内容和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 功效一、含义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用、效能、效用。高级功效: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应用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等手段,对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的高度概括。其表述用语,成熟简练、简明扼要。初

37、级功效: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应用直接观察手段,对药物防治、诊断疾病及改善机体某种状况的客观记载。其表述用语,原始直白,虽也简明,但不精炼。二、认定中医对中药功效的认识、概括和确定,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及归纳分析的方法反推而得。对于初级功效的认定相对简单容易,而高级功效则相对困难复杂。最初,人们只能认识到某药防治某种疾病或调理机体的某种作用-单验方;它所表示的药物的主治病证,是对药物治疗作用的最早认识,后来人们把它的治疗作用记于本草中,成为了它的初级功效。随着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发展,通过临床反复实践与验证,人们对其治疗作用

38、及作用机制了解越来越多,最后,再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等手段,将初级功效上升为高级功效。今天,对功效的确定,经过两个大的阶段:首先收集资料,了解古今中外中医药著作,特别是本草著作,对其性能特点、功效及主治病证的有关论述;其次,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分析资料,参考当代临床经验和研究结果,应用文献考证、系统归纳、逻辑推理等手法,通过去伪存真,反复推敲,最后提炼出能准确反应其治疗作用的功效。三、表述中药功效用语大多采用动宾短语结构构成的词组。其中,初级功效,常常与病证或症状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疾病名称构成。如:“截疟”、“治瘘”,“主寒热、头风”,“延年”等。高级功效,常

39、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病邪(风、寒、暑、湿、燥、火)、脏器(心、肺、脾、肾、肝、胃、小肠、胆、皮肤等)、生理功能或分泌排泄物(阴、阳、气、血、津、液、精、尿、便)及病理产物(痰浊、瘀血、疼痛、结石)等名词构成的词组。如:清热、燥湿、散风寒、平肝、补肝、通便、化瘀、泻火等)。二字词组表述单一型功效,如:祛风、清热;三字表述单一或复合型功效:如:清肺热,补脾气,疏肝气,散风寒、清湿热。四字词组表述复合型:如:发汗解表、发表理气,少数表述单一型,如:补益肺气,发散表邪等。五字以上多表述复合型功效,如:祛风寒湿邪、滋补肝肾之阴等。个别如:清泻大肠之火等为单一功效的表述。四、分类

40、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八纲辨证相对应。如对应表里辨证的有解表、发表、温里、攻里等,对应寒热的有散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对应虚实的有补虚、泻实等,对应阴阳辨证有补阴、滋阴、敛阴、补阳、助阳、温阳、回阳等。(2)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与病因辨证的六淫与疫疠、七情、饮食劳伤、外伤对应。如: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毒等;对应七情的有镇惊、定惊、解郁、安神、醒神等;对应饮食劳伤的有: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等;对应外伤的有生肌、敛疮、续筋接骨、解蛇虫毒等,(3)针对气血津液辨证:补气、行气、降气、敛气,养血、活血、止血、和,

41、生津、化痰、利水等。(4)针对脏腑辨证:如:养心、清心、童心脉;宣肺、清肺、润肺;通肠、滑肠、涩肠;补脾、健脾、温脾、运脾;温胃、健胃、养胃、开胃;疏肝、清肝、养肝、息肝风;利胆、清胆;温肾、补肾、益肾、滋肾阴、助肾阳;清利膀胱湿热、散膀胱冷气等;通利三焦、健脑、暖宫等。也有补肺脾、补肝肾、补脾肾之阳等对应不止一脏一腑的表述。(5)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如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散少阴经风寒等。(6)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清气分热、透营转气、清营凉血、散血解毒等。(7)针对三焦辨证:宣化上焦湿浊、芳化中焦湿浊、清利下焦湿热、补中气、温药圈,药学人员的圈子!老实鱼头整理 第 4 页中散寒等。

42、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1)对因功效:属于祛邪的功效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属于扶正的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属于调理脏腑或气血的有疏肝、柔肝、宣肺、和中、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息风;属于消除病理产物的有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脓等。然而,它们往往相互关联,划分是相对的。如:活血化瘀,即指改善血行不畅、血脉瘀滞的病理状态,又指消除瘀血的病理产物。(2)对症功效: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恶化,如: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3)对病证功效: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

43、脓、驱杀绦虫等。(4)对现代病证功效: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等。第二节 主治病证一、含义主治病证是指药物在临床上的主要适应病证,也称主要适应范围,简称主治。二、认定主要通过生活实践与临床实践而得。三、表述1、病名类主治病证 以疾病的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等。2、证名类主治病症 以疾病的证名表述,如热淋、湿热黄疸、风热表证等。3、症状名类主治病症 是以病或某一症状名称表述,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应用最多的是证名、其次病名、症状名最少。第三节 相互关系一、初级功效与高级功效初级是高级的基础,高级使初级的升华和提高,现代绝大多数用高级。二、功效与主治病症主治病证是确定中

44、药功效的依据,功效又提示了中药的主治病证。对于初级如:“治热痢”是黄连的初级功效,提示黄连的适用范围为“热痢”;而去掉“治”字后,“热痢”就是它的主治病证,成了它“治热痢”功效的依据了。对于高级如鱼腥草治疗肺痈咳吐脓血、肺热咳嗽痰稠及热毒疮疡等病证,因而具有清热解毒、排脓的特点;又能治疗热淋小便涩痛之证,故又有清热利尿通淋的功能。三、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的内在联系性能特点是论述其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特点,也可称为作用机制或偏性所在;功效主治是论述其在临床治疗中所显现的效用与适应范围;配伍应用是依据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论述其在临床具体应用。药物的性能特点统领并高度概括其功效

45、主治,而功效主治又是其性能特点在防止疾病时的具体展现;药物的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是指导其配伍应用的基本依据,而配伍应用又是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在防止疾病与强身健体的具体应用。在学习单味药时,首先弄清性能特点,以此为纲,理解记忆功效主治,领悟掌握配伍应用。第四章中药的应用学习目标:1掌握中药配伍目的及内容。七情配伍的含义、内容及应用原则,君臣佐使的含义及内容。2了解配伍禁忌的内容。3了解妊娠用药禁忌的含义及确定妊娠禁用、慎用药物的原则。4了解煎药时常用的特殊处理法。5了解中药剂量的含义。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的换算、确定剂量的依据及服药方法。6了解饮食禁忌的含义、内容。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第一节配伍一、含义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治法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的方法。二、目的增强治疗效果、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三、内容(一)七情配伍七情配伍,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的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共有七种情况,故叫做药性“七情”,内容如下:1、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疾病。例如用一味马齿苋治疗痢疾;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治疗虚脱等。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