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史.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314321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少数民族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西北少数民族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北少数民族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少数民族史.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北少数民族的多样性研究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个。由于汉族以外的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西北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一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大致包括内蒙古中西部,新疆大部,宁夏北部,甘肃中西部以及和这些地方接壤的少量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等地的边缘地带。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西部等西北地区,聚居着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保

2、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裕固族、塔吉克族、锡伯族、达斡尔族、满族、俄罗斯族等世居民族,此外,还有许多流动人口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西北各省区。对于西北少数民族的多样性研究,我将主要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 西北主要少数民族的历史特点1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

3、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2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3锡伯族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

4、、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抹黑节”是锡伯族人民另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4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

5、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5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6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西辽迁入黄河流域,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

6、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西北主要少数民族主要有二、 西北少数民族的文化多元性1.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性质我们所谓的“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是属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或称为文化的“民族性”)的范畴,有其特定的地域(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及聚居在这一广大地域的除汉族外的十余个民族的文化。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在公元16世纪前。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很多,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然而经过千余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因迁徙、同化、融合而发生了

7、变化。到16世纪后,近现代西北少数民族形成,其分布格局大致定型,其多元文化也基本形成。2.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特点及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民族文化,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既有民族文化的共同特点,也有自身的特点。任何社会文化,包括民族文化,地域、国家文化,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变异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或称为“保守性”)。这也是世界上任何事物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具体到各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则其变异性和稳定性又有各自的性质、特点和规律。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变异性,是在西北各民族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历史上西北民族本身的发展就十分复杂,各民族之间分分合合,有的民族消失了,有的民族诞生了

8、,因而整个西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也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局面。其间既有新的民族及其文化的形成,也有旧的民族及其文化的消亡,处于不断发展、变异之中。这在16世纪前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及其多元文化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一般说来,历史上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先是由早期带有浓厚原始色彩的文化逐渐发展、变异为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古代文化,到近现代又开始向近现代文化变异或转型。从整个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其文化的变异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由局部的量变积累,最后发展到质的变异,我们称之为文化的变迁、转型或异化。古代(从秦开始)至今,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经历过三次大的变异(转型):第一次是在公元1

9、世纪至4世纪左右,由于印度、中亚等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佛教文化逐渐渗透到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之中,使之在内容、结构、模式、风格等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第二次是在公元10世纪至16世纪,因中亚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向中国西北地区的传播,蒙古西征,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向西北地区迁徙,以及西藏高原藏传佛教在甘青等地的发展,促使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发生了第二次大的变异,并逐渐奠定了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以伊斯兰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两大文化圈的格局。第三次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近代化的进程,但是西北地区这一进程远比内地迟缓,只是到清末至民国,西北少数民

10、族多元文化向近代文化的变异和转型才开始起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中国社会向近现代化转型,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也真正进入到第三次大的变异过程中,即向现代化的多元文化的转型过程,目前这种转型仍在继续之中。总观以上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三次大的变异,前两次主要是文化层面上的变革,而没有完全触及文化层面所赖以支撑的封建农业经济基础,只有第三次大的变异才是由近现代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即由原来传统的封建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基础,向近现代工业化的经济基础的转变。因此,无论从深度和广度来讲,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第三次变异的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其他两次大的变异。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所有的民族文化一

11、样,其共同的主要特征是其变异性和稳定性,而变异性与稳定性的辩证统一则是其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基本规律,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域的民族文化只有抽象的普遍意义,具体到每一个民族文化,或某一地区的民族多元文化,则又是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的。三、 西北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指的是政治方面的认知和习惯、风俗等,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是我国统一政治文化中的亚文化或次级文化,这些亚文化又相互构成一种相对于汉族政治文化而独立存在并有突出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体系。尽管这种相对独立的少

12、数民族政治亚文化体系受到主导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它并未因此而失去独立存在的意义而消失,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北地区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区,许多民族全民信教。其中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信仰藏传佛教;维吾尔族、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东乡族、保安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族等信仰伊斯兰教;还有些民族信仰东正教、佛教、道教等。宗教在西北少数民族社会中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包容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等特点。“截至2003年底,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清真寺23788座,教职人员260

13、00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清真寺3500多座,教职人员5100人。”宗教存在的时间长,分布广,渗透深、与民族传统的习俗和社会规范融合在一起,影响着少数民族的政治文化,其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1949年后,广大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在教育信徒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动员和组织信徒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弘扬正义、扶弱济贫、惩恶扬善的宗教主张,规劝信徒克制贪欲,与自然和他人保持和谐的宗教精神和道德伦理等也发挥了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但宗教的信仰至上、安贫守旧、禁欲生活,特别是宗教信仰中的排他性及部分信徒存在的宗教极端主义思想,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

14、潜在因素。 由于宗教活动频繁,在政治生活中地位显著,受此影响,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具有鲜明的宗教特征:信徒们笃信天国的存在、灵魂不灭、来世重生。宗教为信徒提供了政治认知、情感,及评价的心理基础。信徒对与宗教无关的政治活动等常表现出两极化倾向:当宗教与社会、政府的关系比较正常时期,他们相对冷漠;当宗教不能适应社会变化,或出现侮辱宗教或损害宗教的事件的情况下,信徒们就会采取过激的行为,由此形成了宗教狂热,对社会带来一定的混乱。 西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各具特色,是其传统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的精华就构成了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有益补充。对宗教文化精华和糟粕的扬弃,就

15、是西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相适应的过程。 四、 西北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西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只有从改造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经济入手,能完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飞跃 ,东西部才缩小差距 ,完成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腾飞 。西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分布着维吾尔、哈萨克、锡伯、藏、 蒙古 、回等重要的少数民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西北少数 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不仅制约了整个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且对全国的经 济繁荣、社会进步都有不利 影 响 , 如果继续放任这种差距的加大,甚至会影响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在西部

16、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面前,只有完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飞跃 , 才能完成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腾飞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滞后 。东西部发展差距拉大,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土壤荒漠化日趋严重 ,沙尘暴发生频率不断增高 ,大面积水土流失。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恶 化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农牧民的生产和生 活 , 甚至导致了生态难民的出现,而且成为制约外来资金、人才引进的瓶颈 。我国疆域 广大 , 地区经济不可能均衡发展 。 在市场经济和各国家优先发展东部的倾斜政策的影响下 ,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腾飞

17、,与此同时,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迟 缓 。 而东西部的经济差距明显加大 。虽然现在提出了 “西部大开发 ”的口号 ,消除东西部经济 差距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西部恶劣的生态环境 、 较差的基础设施条件 、落后的教育水平 、 薄弱的生产力,改造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近年来 ,由于退耕还林 、退耕还牧政策的实施 ,生态环境开始渐渐好转 ,曾经污染非常严重的以工业为基础 、贫瘠的资本积累 ,尤其是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不无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西北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偏低(一)受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西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西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

18、展相对滞后,因而严重地制约了整个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地区经济的发展能力直接决定着该地区的教育发展能力,地区经济的结构和规模,直接决定着本地区教育的结构和规模,因而只有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才有可能有足够的财力来办教育,也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推动地区的发展。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传统的民族的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地区经济落后,而且发展也极不平衡,大部分地区人口还没摆脱或完全摆脱贫困。也正是因为受经济因素的严重制约,许多群众往往从眼前利益出发,认为“读书不如种地,因为读书花了钱还不一定有结果,但种地却可以收粮”,“拿钱送孩子上学堂,不如上山放牛羊”,“进寺念经吃油香,上学读书无指望”。这

19、些说法,一方面既反应了经济发展的缓慢和滞后带给教育的不良后果,也反应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反应人们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对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没有或者没有完全认识清楚。(二)受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的制约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己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这四个特征是民族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必然在教育中体现出来。例如民族心理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民族的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民族审美情趣等等,因

20、而也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教育形式。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藏族、裕固族、土族、回族、维吾尔族、满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撒拉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保安族、塔塔尔族、鄂伦春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除回族等少数民族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而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不仅有自己的语言而且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大多数民族儿童在入学前都使用母语或者根本不讲汉语,这就使得民族教育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双语教学的问题。传统道德伦理观和宗教观把女子拒于教育大门之外。我国大部分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男轻女”、“重阳贱阴”的伦理道德观,是造成女

21、童在接受教育机会上不平等的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并未从民族成员的潜意识中完全消除。当然,这种落后的观念不仅存在于少数民族中,也存在于汉族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加快,传统观念势力的顽固性在少数民族地区比汉族地区表现得更突出,因而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的机会相对于汉族女性要少得多。而在少数民族中,男性受教育的机会多于女性,这在我们的问卷中也可得到印证由于受宗教观的束缚,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歧视女性的现象。就整个西北地区而言主要有两个宗教文化圈,一是佛教文化圈,一是伊斯兰教文化圈。无论是佛教还是伊斯兰教,就其教育观的整体导向看,宗教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能够受教育

22、或教育人的,依旧是以男子为中心而排除女性,其鼓励人们接受宗教教育的对象主流仍是男子,这就造成一般民众的教育观是重男轻女的,从而剥夺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三)受自然条件因素的制约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往往位于偏远、高寒山区,大多是山大沟深、交通闭塞、地广人稀、戈壁沙漠高原等自然条件很差的困难地区,对自然灾害的抗击力弱,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就农作物而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洋芋、青稞、大豆等除农业外,家庭的其他经济收入来源也比较单一,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出外打工、经商、服务加工等,而外出又主要包括作建筑工人、餐馆服务人员、摆小地摊、当保姆等临时性工作,缺乏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

23、下结论:一是山大沟深、居住分散的特点导致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上学的困难。西北少数民族居住的好多地区,学生居住地与学校的距离少则几里地,多则几十里,寄宿没有条件,走路又缺少安全感,冬天上学情况更为严重,尤其是女孩子家长就更不放心了。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经济发展的缓慢和落后,使得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普遍低下,商品观念单一,多数地区基本上保持着较为古老而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加之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基础本身就很薄弱,综合开发能力不足,许多地方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普遍较低,从而影响和制约着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贫困地区女性一般既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和繁重的生产劳动,又要照看子女,这在很大程度上束

24、缚了女性,使他们无法像男子一样去争取学习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成年女性接受成人教育的积极性。三是恶劣的环境加上落后的经济导致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使得好多老师尤其是教学水平较高的好老师不能安心于工作。例如据统计, 1990年至1996年甘南洲共减少教师1132人,其中调出189人(本科20人、专科83人)、转行511人(本科18人、专科108人)、离退休432人(本科7人、专科30人)。7年间总计减少本科学历教师45人、专科学历教师221人根据甘南州、夏河、碌曲、迭部、玛曲、卓尼、临潭、舟曲等县政协1997年底人才情况汇报材料整理。,这就导致师资力量不够甚至严重不足的后果。据甘南州卓尼县教育局领导介绍,2005年底,该县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是56%、89%、96%,全部低于甘肃省全省水平(全省分别是67.7%、92.5%、96.7%),虽然比1999年分别提高了16.8%、2.5%、3.6%个百分点,但与“普九”指标和全省平均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高中教师的合格率达标就更加困难,从而严重的影响和制约着少数民族专区教育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