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心理学随想(最全).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2055 上传时间:2018-10-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教学心理学随想(最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学教育教学心理学随想(最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教学心理学随想(最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教学心理学随想(最全).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 、教学过程、评价/ 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 、教学媒体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 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

2、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 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1、 1903 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 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 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 ,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 年代

3、至 70 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 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同一方面发展速度;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 岁口头语言 45 岁书面语言 4 岁形状知觉 5 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高尔顿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

4、教育) 、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1、遗传(可能性)遗传素质成熟;2、环境(现实性)社会、家庭、学校(主导) 、早期 3、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 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童年期:1、语言发展从口头到书面的过渡时期; 2、 品德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时期,9 岁; 3、 思维发展从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期,10 岁 第二节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四概念、四阶段四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阶段:感知运动 02 岁 客体永久性;思维开始萌芽;直觉动作思维前运算阶

5、段 27 岁早期的符号功能;思维不具有可逆性;自我中心; 不能获得守恒关系;泛灵论具体运算 711 岁思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具体形象思维形式运算 11 岁以后命题之间的关系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 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挑一挑摘苹果支架教学(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 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一、人格: 1、人格概述 定义: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 结构:性格、气质、自我意识 三我结构: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二、

6、性格 定义:性格指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 加强三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利用集体教育的力量;4、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5、 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7、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三、气质 定义:人生来就有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与气质的区别: 1、气质是天生的,性格是后天的;2、气质受生理影响大;3、气质可塑性强; 4、气质特征表现较早;5、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体液说: 气质的类型: 1、 胆汁质:刚强,容易感情用事;2、多血质:活泼、乐观、灵活; 2、 粘

7、液质:死板,沉稳,缺乏生气;3、抑郁质,多愁善感,敏感,怯懦。 生理基础 1、 胆汁质,强而不平衡;2、多血质,强、平衡、灵活;3、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4、抑郁质:弱 四、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1、权威型;2、放任型;3、民主型。 八个阶段 1、01.5 岁信任对不信任;2、23 岁自主对羞怯;3、45 岁主动对内疚;.4、611 岁勤奋对自卑;5、1218 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绝望。 五、自我意识的发展 含义:自己对自己对周围关系 自我意识的构成:1、自我认知;2、自我体验、3、自我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1、3 岁(生理自我) ;2

8、、少年期(社会自我)3、青春期(心理自我) 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 1、社会性认知发展:从表面到内部;从简单到复杂;从呆板到灵活;从具体到抽象 2、社会性交往的发展:与父母的交往(从完全顺从到开始反抗)与老师的交往(向师性、依赖性)与同伴的交往(水平较低)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个别差异 智力 定义:几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结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智力测验:1、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最早,1905 年) (智龄的概念) 2、斯坦福- 比纳量表(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 (比率智高)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离差智商) 智力的理论: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1、流体智力 2、晶体

9、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1、七种智力:言语、逻辑数学、视觉空间、音乐、运动、人际、自知 影响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影响 2、早期经验 3、学校教育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智力差异:1、类型差异 2、水平差异 3、表现早晚差异 4、性别差异 认知方式差异:定义: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类型:1、场独立和场依存;2、沉思型和冲动型;3、复合型和发散型;4、具体型和抽象型。教育意义:1、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方式;3、教学手段 性格差异: 性格差异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情绪特征;3、意志特征;4、理智特征 类型差异:1、内倾;2、外倾 教育意义:性格差异影响学生的发生、

10、速度和质量 二、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概念:1、广义指一切偏离正常状态的儿童 2、狭义指聋盲哑,弱智和肢体残疾儿童 类型:1、智力超常儿童; 2、弱智儿童可教育的智力落后;可训练的智力落后;严重的智力落后3、学习困难儿童 4、聋盲哑儿 教育:1、随班就读 2 普通班加巡回辅导;3、普通班加资源教室;4、设置特殊班。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和分类 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1、学习的内涵: 广义的学习: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变化相对持久反复经验引起的 包括:人类的学习动物的学习 人类的学习:以语言为中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社会意义 学生学习:间接性学习为主组织计划性差异性为了全面发

11、展 2、 学习的分类 结果分类(加涅):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态度.学习的性质与形式(奥苏贝尔):接受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的内容(冯忠良)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学习 教学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普洛夫) 1、学习的实质是形成经典条件作用 2、规律:获得与消退 刺激分化(相似的刺激以同样方式作出反应) 泛化(对相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二、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桑代克) 1、 理论观点: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2、 学习主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地位:历史上第一个完

12、整的学习理论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 1、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的差别应答性行为:被动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操作性行为:主动地(操作性条件作用) 2、观点学习的实质来源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 基本规律:正强化/负强化;逃避/ 回避;消退/惩罚 四、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 观察学习 主要保持再现动机 强化的分类: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第三节 认知派学习理论 一、顿悟-完型学习理论(苛勒、考夫卡、韦特海默) 1、格式塔心理学 特点:研究心理或意识的整体理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完形 对情景的顿悟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 学习观: 实质: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13、环节:知识的获得、转化、评价 内容:目的: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原则:内部动机(动机原则) ;教材结构(结构原则)呈现顺序(程序原则) ;及时反馈(强化原则)教育意义:学习的目的是形成认知结构 动机原则(难度控制) ,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三、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奥苏贝尔) 1、学习的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2、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3、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抽象概括水平高于学习任务 四、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1、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信息流控制结构 第四节 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 1、意义: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14、 2、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马) 3、理论: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类别:个人建构主义: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社会建构主义: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 2. 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含义 激发、维持,行为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在心理活动 学习行为 二、基本成分:1、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状态 ,学习需要(学习内驱力)2、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 三、分类:1、作用时间:近景直接性的,远景间接性的2、诱因来源:内部、外部3、成就动机: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四、功能 激活

15、、指向、维持和调节 五、动机和效果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1、倒 U 型曲线;2、中等动机最有利;3、最佳动机任务难度递增递减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1、理论内容: 需要分为七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职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 理论启示:满足学生的低级需要;培养学生的高级需要 二、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1、定义:力求又快又好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2、人分两种:追求成功、避免失败 3、教育意义:控制作业难度,不要太难和太易 三、成败归因理论(韦纳) 1、六因素:能力、努力、运气、任务、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2、三维度:内在、外

16、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 3、六因素和三维度的对应关系:能力、工作难度、运气 4、教师应该努力使得学生归因于什么:努力程度 四、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 1、定义:人们对自己的主观判断;2、作用;3、影响因素:个体的成败经验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简介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二、激发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一、含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二、分类 1、性质:正/负 2、时间:顺

17、/ 逆 3、抽象水平:垂直/水平 4、内容:一般/具体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理论 一、早期的: 1、形式训练说: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建立在官能心理学基础上迁移是自动的、自发的 迁移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的结果不太科学的.2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迁移是有条件的,不是自动的必须要有相同告诉迁移是具体的 3 经验类化说(贾德):原理概括越好,迁移越好水下击靶实验 4 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对事物关系的认识是迁移的条件,关键是顿悟小鸡觅食实验 二、现代的: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认知结构式迁移的中介变量认知结构的特点:可利用、可辨别、稳定 2、产生式理论(安德森):相同要素说的现代翻版用于技能的

18、迁移两项任务之间有产生式的重叠 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3、学习情景的相似性; 4、学习的定式和态度; 定式是重复先前操作引起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习迁移有积极和消极的效果。 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 二、促进教学: 1、精选教材(双基教育) ;2、合力编排教学内容;3、合力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一、含义和分类 定义: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陈述性知识 1、用语言直接陈述的知识 获得 保持 提取2、 程序性知识(技能

19、) 具体过程和步骤 陈述 程序化 自动化 二、知识的表征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命题和命题网络表象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产生式产生式系统大块的知识 三、类型 1、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符号学习 单个符号的意义 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概念学习 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 命题学习 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与原认知结构关系下位学习 派生类学习 上位学习 相关类属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 四、过程 获得、保持、提取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一、知识直观 1、分类 直观模象言语 2、性质 模象直观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3、如何提高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

20、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二、知识的概括 1、如何概括:正例:包含着概念的本质特征的例证 反例:包含着还年的非本质特征的例证 2 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概念的学习 1、定义:人脑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包括:内涵、外延 2、科学概念的掌握:以感性经验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合理运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变式;正确运用语言表达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之中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一、保持与分类 1、记忆系统:瞬时记忆 1 秒以内 容量大 图像记忆为主 选择性注意短时记忆 1 分钟以内 59 个组块 听觉编码 复

21、述长实记忆 永久存在 意义编码(表象、语义) 分类储存 2、遗忘: 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艾宾浩斯) 影响遗忘效果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 (3)识记的方法(4)时间因素(5)情绪和动机 遗忘的学说(1)痕迹衰退说(桑代克) ;(2)干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3)同化说(奥苏贝尔) (4)动机说或压抑说(弗洛伊德) (5)信息提取失败说 3、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重视复习方法,防治知识遗忘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合力安排复习时间 复习方式多样化尝试回忆和反复识记相结合 二、知识提取 1、再认:直接间接 有意无意 2、回忆 第四节 记忆概述 一、概

22、念 记忆是对一定对象的保持和再现 二、品质 1、记忆的准确性 2、记忆的准备性 3、记忆的快捷性 4、记忆的持久性(快准久准) 三、分类 1、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形象、逻辑、情绪、动作2、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 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3、长时记忆 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概念 1、练习 2、合乎法则 3、活动方式 二、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1、技能是知识的基础;2、知识又反过来影响技能的获得 三、分类 1、操作技能;2、心智技能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一、定义 学习而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二、特点 1、客观性 2、外显性 3、展开性 三、形成阶

23、段(冯忠良)1、操作定向品质结构控制效能2、操作模仿 3、操作整合 4、操作熟练 四、培训要求 1、示范和讲解 2、学生练习 练习曲线开始进步快 中间有高原期 后期进步慢 总趋势进步,暂时退 步 3、有效地反馈 4、稳定清晰的动觉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一、概述 1、含义: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2、特点: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二、形成阶段 冯忠良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三、培训要求 1、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3、适应培养阶段要求,正确使用言语 第八章 学习策略.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一、定义: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

24、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二、特点:操作与监控外显与内隐主动与迁移 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对外的) 1、复述策略(机械记忆) 利用随意识记或有意识记;及时复习、分散复习、过度学习;多钟感官参与,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不分识记结合,复习形式多样化;划线;朗读、默读、抄写、默写 2、精细加工策略(理解) 记忆术 位置记忆法、缩减编歌诀、谐音联想法、首字连词法、形象联想法做笔记 提问生成性学习 数学应用题画图帮助理解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结构)归类策略 纲要策略 主题纲要法:提纲 符号纲要法;流程图、关系图、层次网络 图 二、元认知策略(对内的

25、) 1、定义:对认知的认识,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 2、包括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 3、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 监控策略 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统筹安排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合理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 3、努力管理 4、学业求助策略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 一、训练原则(煮花生特见效) 1、主体性:学生 2、内化性: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 3、生成性: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 4、特定性:因材施教 5、有效监控:对自己使用学习策略效果监控 6、个人效能感:培养自信 二、训练学习策略的教学 1、元认知 2、教学反馈 3、教学时间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 问

26、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的含义 1、问题定义:给定信息的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 三要素:初始状态、目标状态、障碍 分类:有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 2、问题解决定义: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认知操作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 3、提出假设:关键步骤 4、检验假设:直接和间接经验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指对一个问题的所有解决途径都一一加以尝试 2、启发式策略:手段- 目的分析法 将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为若干子状态 更加迂回曲折爬山发 逆推法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

27、能固着定势:重复先前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3、 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4、 已有知识经验 5、情绪与动机.五、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学习知识、积累策略、通过练习、形成习惯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定义以及与创造性思维的区别: 1、个体产生的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 2、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合,但核心是发散思维 二、特征 1、思维独特性 2、多种思维的结合,因发散思维为核心 3、发散思维的特征(创造性的特征):独创性、流畅性、变通性 4、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5 灵感状态 三、过程 1、

28、准备期 2、酝酿期 3、豁朗期 4、验证期 四、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民主氛围 2、智力:和创造性的关系 其基本关系表现为: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两者并非线性关系 3、 个性:幽默感、抱负水平、容忍模糊与错误幻想,强烈的好奇心,独立性 五、创造性的培养(必须要背)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4、 开设培养创造性

29、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头脑风暴训练 特点 畅所欲言、鼓励标新立异、重视数量、提出改进意见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和品德概述 一、态度的实质及结构 1、定义: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 2、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核心) 、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1、定义: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和道德有差别(品德个人的、道德是社会的) 2、成分(三因素说) (1) 、道德认识 既是核心成分又是基础 (2) 、道德情感 三个部分 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 (3) 、道德意志 (4) 、

30、道德行为 是衡量道德高低的标准 关键性 三、态度和品德的关系 1、联系内部心理状态都由知情行三部分组成 2、区别范围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方式:对偶故事法 (1)阶段(两阶段)他律(10 岁以前)以行为结果判断,没有自身道德体系自律(10 岁以后)以行为原则判断,有自身道德体系(四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2、柯尔伯格:研究方式:道德两难故事法 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9 岁以前)惩罚与服从定向、相对功力取向(2)习俗水平(920 岁)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的

31、部分人)社会契约取向、普遍伦理取向 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形象性、过渡性、协调性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过程: 1、依从:分为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采取和群体中绝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服从,在权威命令下,放弃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特点: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情境性 2、认同:实质:对榜样的模仿 特点: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 3、内化:高度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费斯廷格)先决条件 态度定势 道德认知水平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一、培养方式 1、有效地说服

32、;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1、含义:过错行为;不良品德行为:一贯性、严重性、有意性、倾向性 2、矫正的基本方法 知情意行,人际关系,因材施教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意义和标准 1、健康的含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的定义和特点:定义:良好的、持续的一种心理状态与过程特点:无心理疾病、积极地发展状态、最佳

33、状态 3、人的心理健康三个级别一般常态 轻度失调 严重病态 4、标准:准确的知觉良好的人格自知,自尊,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生活和工作高效率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 1、多动综合症:定义: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特征: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 2、学习困难:学习困难不是由于智商低下引起的 3、儿童焦虑症和考试焦虑: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4、儿童厌学症:又称学习抑郁症:定义: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表现:情绪消极、悲伤;消极的认知倾向;动机缺失;躯体疲劳、失眠等 5、儿童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际危害的事

34、物与场景的非理性的惧怕;.学生中较常见的是社交恐惧 6、儿童强迫行为: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洗手强迫性自我检查刻板的仪式性动作可分为强迫性行为和强迫性思维 三、心理健康和学校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意义: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日常教学的补充 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途径:社会、家庭、学校 2、学校心理健康 途径:心理健康课,学科教学,团队活动,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内容:学习,人格方面 生活,生涯方面 第二节 心理评估 一、含义:根据心理学的方法搜集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评鉴,确定其性质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参考框架:1、疾病模式;2、健康模式 三、方法:1、标准化方法(心理测验)人格测验能力

35、测验2、非标准化方法:评估性性会谈,是最常用的方法,专用技术有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 质观察法 自述法 第三节 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 1、定义在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专门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心理素质 2、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3、原则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尊重与理解学生,学生主动性个别化对待,整体性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1、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2、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3、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三、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形成较为 复杂的行为示范法,惩

36、罚法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焦虑症)通过改变肌肉紧张,以应对情绪紧张系统脱敏法(恐惧症)对当事人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的事物,不再敏感 肯定性训练(自信)肯定性行为:请求、拒绝、表达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合理情绪疗法(艾利斯)ABC 疗法:事件、对事件的看法、情绪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概述 1、定义: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结果 2、功能: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定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重点) 1、布鲁姆认知: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组织价值观念体系,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

37、能: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2、加涅目标教学的分类言语信息,动作技能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1、行为目标表述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述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一、基本要素:1、教学事项 2、教学方法 3、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二、教学事项(九大):1、引起学习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予以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三、教学环境:教学物理(灯光和温度)和社会(校风、班风)环境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一、概念: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采用的

38、一切活动计划 2、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的区别3、依据:教学目标、学习者的初始状态、教师自身的特征、教学环境 二、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 1、以教师为中心:指导性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发现教学(布鲁纳):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发现抽象的原理合作学习:学生以合作和互助的方式从事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46 人) 情景教学: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景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非指导性教学(罗杰斯):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促进学生自身的自由成长 3、个别化教学:(1)程序教学提出者:普莱西发明教学机器、斯金纳定义: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小问题,按一定程序呈现让学生回答并反馈原则:小

39、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2)掌握学习提出者:布鲁诺 要求:把内容分成小单元,掌握 80%进入下单元,是乐观的教学策略,只要时间足够,都能答对内容 80%(3)计算机辅助教学交互式,及时反馈以生动形象呈现信息自定步调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一、概念: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功能:1、维持功能(基本目标) 2、促进功能(主要目标) 3、发展功能(最高目标)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参与式监督式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1

40、)形成的三个阶段松散联合集体(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2)定义:教育行政部门,编制,职权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2、非正式群体(1)学生在互相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团体(2)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3)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一致程度 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协调(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2)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4、影响群体成员的力量总和(勒温) (1)群体凝聚力定义:吸引力标志:班集体成功与否重要标志 (2)群体规范:包括成文的和不成文的 (3)课堂气氛:定义:课堂中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包括积极、消极、对抗影响因素 教师的领导方式(勒温提出的集权、放纵、民主) ;教师对学

41、生的期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教师的情绪状态 (4)课堂内的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定义:对学生课堂行为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二、课堂纪律的分类: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自我促成的纪律(最终目标)4、任务侧成的纪律 三、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1、课堂三要素: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景;2、座位分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最重要.四、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简答) 1、建立课堂规则 2、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自律品质 五、课堂问题行为 1、定义:不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不能正常参与学习的行为2、分类:外倾型:攻击行为

42、内倾型:注意力涣散3、应对: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调控惩罚参与学习活动进行心理辅导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与作用 一、教学评价分类 1、相对、绝对、自身(评价基准)常模参照评价:以若干个体为基准,跟基准对比得出相对位置标准参照评价:对象之外确定标准,进行比较判断优劣个体内差异评价 2、定性、定量(评价表达)3、诊断、形成、总结(评价功能) 4、内部、外部(评价主体)5、单项、综合(评价范围)6、正式、非正式(严谨程度) 二、教学评价功能:诊断、检验、导向、改进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与技术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专家编制,可信度高,不能针对每个学校和班级的特点

43、 二、教师自编测验 1、题型(1)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2)主观题:论问题、问题解决提 2、特征(1)信度:重复测量是否得到相同结果;(2)效度:测验测得的东西是否是研究者真正想测的;(3)难度:难度和区分度的关系;(4)区分度:一道题目是否能区分出好学生和差生的区别 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 2、观察 行为检核表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 4、档案袋评价教师请学生主动收集学习成果,评价学生成长过程实施过程:组织计划、资料收集、成果展示 四、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 1、评分绝对评分相对评分 2、合格与不合格 3、其他报告方式,定性 第十五

44、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1、认知特征思维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2、人格特征教师的热心与同情心富于想象和激励的倾向性 二、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1、教师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使得学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又称 罗森塔尔效应或者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一、课时计划 1、灵活、具有预见性 2、根据学生先前知识 二、教学过程 1、课堂规则;2、维持注意;3、教学内容先回顾再呈现教学内容用实力加以导入;4、教学策略 5、练习把握时间给予反馈不要求安静,关注学生回答的问题;6、作业检查:检查学生的非必须手段 三、课后评价 1、新手型更关注与细节 2、专家型更关注学生的成长 第三节 教师职业成长 一、成长历程(福勒和布朗)1、关注生存 2、关注情景 3、关注学生,是教师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二、途径 1、观摩教学组织化观摩非组织化观摩2、微格教学定义:少数人,较短时间,小型教学,设置录像特点:训练单元小 三、反思教学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