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快速路》PPT课件.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55140533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快速路》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城市快速路》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快速路》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快速路》PPT课件.ppt(7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快速路城市快速路第一节第一节 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第三节第三节 平面设计平面设计第四节第四节 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快速路城市快速路概念:概念:城市内修建的由城市内修建的由主路、辅路、匝道等组主路、辅路、匝道等组成的供机动车辆快速通成的供机动车辆快速通行的道路系统。行的道路系统。特点:特点:主路具有单向双主路具有单向双车道或多车道,全部控车道或多车道,全部控制出入,通行能力大。制出入,通行能力大。设计车速:设计车速:60Km/h、80Km/h、

2、100Km/h。1、横断面分类横断面分类整体平地式整体平地式 快速机动车道、变速快速机动车道、变速车道、紧急停车带、车道、紧急停车带、中间带、两侧带、辅中间带、两侧带、辅路(慢速机动车道、路(慢速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肩等道、路肩等一、一般要求一、一般要求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南京城西干道南京城西干道高架(地道)分离式高架(地道)分离式由高架式或地道式快速机动车道和地面辅路系统组成由高架式或地道式快速机动车道和地面辅路系统组成快速机动车道快速机动车道由行车道、中间带、两侧防撞墙、紧急停车带、由行车道、中间带、两侧防撞墙、紧急停车带、集散车道组成集散车

3、道组成地面辅路系统地面辅路系统由机动车道、中间带、两侧带、非机动车道及由机动车道、中间带、两侧带、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路肩组成人行道、路肩组成两者依靠匝道上、下联系两者依靠匝道上、下联系一、一般要求一、一般要求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2、红线宽度红线宽度影响因素:影响因素:交通发展要求的通行能力、地形条件、城市其它设交通发展要求的通行能力、地形条件、城市其它设施布置、远期发展等施布置、远期发展等最小值:最小值:40米米城市中心区:城市中心区:50-60米米城市外围:城市外围:50-100米米道路红线与建筑红线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道路红线与建筑红线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宜大于离,宜大于

4、5-10米米高架路桥梁边缘与建筑物的距离宜高架路桥梁边缘与建筑物的距离宜大于米大于米一、一般要求一、一般要求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一、一般要求一、一般要求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高架桥边与建筑物间保持最小侧向净距的作用:高架桥边与建筑物间保持最小侧向净距的作用:维修高架桥与建筑物时所需要的空间。维修高架桥与建筑物时所需要的空间。房子高架桥受撒盐、洒水损害所需空间。房子高架桥受撒盐、洒水损害所需空间。预防火灾所需防护区及消防救火所需空间。预防火灾所需防护区及消防救火所需空间。减少噪声及汽车尾气对两侧污染所需空间。减少噪声及汽车尾气对两侧污染所需空间。弯道处为保证驾驶人员

5、有足够视距看到标志所需空间。弯道处为保证驾驶人员有足够视距看到标志所需空间。二、车行道二、车行道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1.车行道宽度车行道宽度 表表5.3.1 一条机动车车道宽度一条机动车车道宽度级别级别设计车速设计车速(km/h)车道宽度(车道宽度(m)大型客、货车或混行车大型客、货车或混行车小汽车小汽车主路主路100,80,603.753.5辅路辅路40,303.53.5,3.25以行驶小车为主的以行驶小车为主的4车道车道快速路快速路,设,设2条小车道,条小车道,2条混行车道,设紧急停车条混行车道,设紧急停车带带6车道快速路车道快速路,设,设2条小车条小车道,道,4条混行车道

6、条混行车道8车道快速路车道快速路,设,设4条小车条小车道,道,4条混行车道条混行车道二、车行道二、车行道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2.集散车道集散车道 当快速路出入口(上、下匝道)当快速路出入口(上、下匝道)端部端部间距无法满足车辆交间距无法满足车辆交织以及减速的规定时,应增设至少织以及减速的规定时,应增设至少个车道的集散车道。个车道的集散车道。计算行车速度与主路出入口(上、下匝道口)计算行车速度一致计算行车速度与主路出入口(上、下匝道口)计算行车速度一致 与主路行车道之间设分隔带与主路行车道之间设分隔带 双车道双车道7m7m宽宽 平地式断面不设平地式断面不设集散车道集散车道,以辅路

7、代替,以辅路代替二、车行道二、车行道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3.变速车道变速车道 变速车道(加、减速车道)设在快速路变速车道(加、减速车道)设在快速路出、入口(高架路上、下匝道)衔接路段,出、入口(高架路上、下匝道)衔接路段,与辅路或匝道相接。与辅路或匝道相接。宜为单车道宜为单车道宽度与直行方向主路车道宽度相同宽度与直行方向主路车道宽度相同长度满足设计车辆加、减速行程要求长度满足设计车辆加、减速行程要求二、车行道二、车行道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二、车行道二、车行道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4.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为保证快速路通行能力及行车安全,四车道的快速路

8、应设为保证快速路通行能力及行车安全,四车道的快速路应设宽连续或不连续的紧急停车带。宽连续或不连续的紧急停车带。不连续的紧急停车带不连续的紧急停车带500m设一处设一处二、车行道二、车行道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5.辅路辅路辅路辅路是为了解决快速路沿路两侧单位及街区机动车与快速主路是为了解决快速路沿路两侧单位及街区机动车与快速主路交通出入联系而设置的道路,同时承担沿线非机动车与行人交交通出入联系而设置的道路,同时承担沿线非机动车与行人交通。通。设计速度设计速度40km/h平地整体式平地整体式设在主路两侧带外侧设在主路两侧带外侧高架式高架式设在高架路下地面层设在高架路下地面层二、车行道

9、二、车行道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平地整体式快速路的辅路平地整体式快速路的辅路一般宜采用单向交通,出入口采用一般宜采用单向交通,出入口采用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在横断面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采用分隔带或标线分隔在横断面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采用分隔带或标线分隔 单向机动车、非机动车单向机动车、非机动车物物体分隔体分隔时,机动车道宽度不时,机动车道宽度不应小于应小于;单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单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划划线分隔线分隔时,辅路的宽度不应时,辅路的宽度不应小于小于;当机动车、非机动车当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交通量均较大量均较大时,辅路的宽度可时,辅路的宽度可采用采用1213m。

10、二、车行道二、车行道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高架式断面辅路高架式断面辅路可采用三、可采用三、四幅路形式四幅路形式地面与高架(隧道)主路通过匝地面与高架(隧道)主路通过匝道联系道联系二、车行道二、车行道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1.中间带中间带整体平地式整体平地式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与两中间带由中央分隔带与两左侧路缘带组成左侧路缘带组成。快速路的中间带宜为快速路的中间带宜为3m,即中央分隔带为即中央分隔带为2m,两侧,两侧路缘带各为。路缘带各为。市中心区用地受限,市中心区用地受限,可可使使用分隔墩或隔离栅用分隔墩或隔离栅分分隔对隔对向车流向车流,两侧各设路缘带两侧各设路缘带。

11、三三、分车带分车带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在市郊区由于用地较宽余,在市郊区由于用地较宽余,可结合远期发展,适当放可结合远期发展,适当放宽,以备交通量增长后拓宽,以备交通量增长后拓宽车道或今后建轻轨交通,宽车道或今后建轻轨交通,可考虑中央分隔带按可考虑中央分隔带按6m,两则各路缘带。两则各路缘带。为方便重大交通事故时疏为方便重大交通事故时疏散,对于出入口间距大于散,对于出入口间距大于2km的路段,中央隔离带的路段,中央隔离带可按每可按每2km设一个紧急出设一个紧急出口,并设活动护栏门封闭。口,并设活动护栏门封闭。三三、分车带分车带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高架式高架式高架路

12、中央分隔带只考虑交通分隔功能,可设置高架路中央分隔带只考虑交通分隔功能,可设置宽防宽防撞墙,撞墙,两则两则另设另设路缘带路缘带。中间带断口中间带断口中间带断口中间带断口快速路快速路1km设一断设一断口口 立交匝道出入口的立交匝道出入口的中央分隔带不得设置中央分隔带不得设置断口断口三三、分车带分车带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2.两侧带两侧带两侧带是主路与辅路的两侧带是主路与辅路的分界线,由分隔带与左、分界线,由分隔带与左、右路缘带组成右路缘带组成三三、分车带分车带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四四、路肩路肩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郊区型地面整体式横断面,在不设辅路的情

13、况下,郊区型地面整体式横断面,在不设辅路的情况下,机动车道路面边缘宜设硬路肩与土路肩。机动车道路面边缘宜设硬路肩与土路肩。硬路肩宽度不小于,土路肩宽度不小于。硬路肩宽度不小于,土路肩宽度不小于。1.整体平地式横断面整体平地式横断面 主路与辅路以及两侧建筑物基本处主路与辅路以及两侧建筑物基本处于同一高程于同一高程适用场合适用场合地势平坦和平原城市中规划红线较宽地势平坦和平原城市中规划红线较宽横向交叉道路间距较大的城市外围横向交叉道路间距较大的城市外围高等级公路相接的地段高等级公路相接的地段新建城区用地富余地段新建城区用地富余地段整体平地式横断面为一般城市快速路的整体平地式横断面为一般城市快速路的

14、首选断面首选断面横断面布置要为城市远期发展预留高架横断面布置要为城市远期发展预留高架及快速轨道交通的位置及快速轨道交通的位置选用四幅式横断面形式选用四幅式横断面形式四、横断面布置四、横断面布置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五五、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五五、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整体平地式(城区型)横断面整体平地式(城区型)横断面整体平地式(郊区型)整体平地式(郊区型)横断面横断面2、高架高架(隧道、路堑)整体(隧道、路堑)整体式断面式断面特点特点主路采用高架桥式或隧道式道路断面形式主路采用高架桥式或隧道式道路断面形式与沿

15、线所有相交道路都形成立交与沿线所有相交道路都形成立交辅路设在桥下或地面层辅路设在桥下或地面层高架桥适用场合高架桥适用场合特大城市、大城市用特大城市、大城市用地紧张地带、用地拆迁地紧张地带、用地拆迁受限制、红线宽度较窄、受限制、红线宽度较窄、交通量大的快速路交通量大的快速路相交道路交叉口间距相交道路交叉口间距较小,横向交通干扰较较小,横向交通干扰较大的地段大的地段五五、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隧道式断面隧道式断面适用于山丘区城市,而且排水无问题路段适用于山丘区城市,而且排水无问题路段平原大城市大型建筑群密集并对城市景观要求高的地段平原大城市大型建筑群密集并对城市景

16、观要求高的地段重点文物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区穿越江河、铁路穿越江河、铁路站场等站场等苏州独墅湖隧道长公里苏州独墅湖隧道长公里,当时国内最长的湖底隧道。当时国内最长的湖底隧道。五五、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五五、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五五、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路堑式断面路堑式断面堑式快速路主路设置在地面以下双向行驶,辅路(地面道堑式快速路主路设置在地面以下双向行驶,辅路(地面道路)应设置在主路两侧单向行驶或一侧双向行驶。路)应设置在主路两侧单向行驶或一侧双向行驶。五五、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 第二节

17、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五五、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 第二节第二节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3.高架分离式横断面高架分离式横断面主路上、下行两个流向位于两个板块,不在同一平面位置,主路上、下行两个流向位于两个板块,不在同一平面位置,辅路在桥下或地面辅路在桥下或地面,适用于用地紧张,交通流量大的快速路。适用于用地紧张,交通流量大的快速路。一、平面线形设计一、平面线形设计 第三节第三节 平面设计平面设计1.1.直线长度直线长度最大直线长度最大直线长度20V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6V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2V快速路直线长度快速路直线长度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

18、度(km/h)1008060最大直线长度最大直线长度(m)200016001200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m)600480360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m)200160120一、平面线形设计一、平面线形设计 第三节第三节 平面设计平面设计2.圆曲线半径圆曲线半径设计车速设计车速(km/h)1008060不设超高最小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半径(m)16001000600设超高推荐半设超高推荐半径径(m)650400300设超高最小半设超高最小半径径(m)400250150不设缓和曲线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最小半径(m)3000200010003.缓和曲线缓和曲

19、线 快速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快速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km/h)100806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857050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km/h)1008060最大超高最大超高横坡值横坡值(%)654最大合成坡度最大合成坡度(%)7774.圆曲线超高圆曲线超高与合成坡度与合成坡度 快速路圆曲线最大超高快速路圆曲线最大超高一、平面线形设计一、平面线形设计 第三节第三节 平面设计平面设计5.5.平曲线平曲线 快速路平曲线与圆曲线长度快速路平曲线与圆曲线长度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km/h)1008060平曲线最小长度平曲线最小长度(m)170140100圆曲

20、线最小长度圆曲线最小长度(m)857050一、平面线形设计一、平面线形设计 第三节第三节 平面设计平面设计6.停车视距停车视距 最小最小停车视距停车视距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km/h)1008060停车视距停车视距(m)16011075注意的问题注意的问题主路与辅路的衔接及出入口车道数平衡主路与辅路的衔接及出入口车道数平衡公交停靠站与行人的衔接公交停靠站与行人的衔接分隔带及其断口设计与机动车交通组织分隔带及其断口设计与机动车交通组织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的交通组织非机动车和行人过街的交通组织二、平面布置设计二、平面布置设计 第三节第三节 平面设计平面设计1.1.设计原则设计原则符合城市竖向规划

21、控制标高符合城市竖向规划控制标高与城市设计协调与环境协调与城市设计协调与环境协调考虑地上、地下构筑物、管线、水文、地质条件考虑地上、地下构筑物、管线、水文、地质条件纵坡均匀、缓顺纵坡均匀、缓顺第四节第四节 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 快速路最大纵坡快速路最大纵坡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km/h)1008060一般最大纵坡一般最大纵坡(%)345极限最大纵坡极限最大纵坡(%)456积雪、冰冻地区积雪、冰冻地区3.5%高原城市减高原城市减1%大、中桥梁及引桥不宜大于大、中桥梁及引桥不宜大于4%隧道不宜大于隧道不宜大于3%一、纵坡一、纵坡 第四节第四节 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 快速路坡长快速路坡长计算行车

22、速度计算行车速度(km/h)1008060最小坡长(最小坡长(m)250200150最最大大坡坡长长(m)4%700-4.5%600-5%500600-5.5%-500-6%-4004006.5%-3507%-300二、坡长二、坡长 第四节第四节 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快速路竖曲线半径及长度快速路竖曲线半径及长度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km/h)1008060凸形竖曲线凸形竖曲线 一般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m)1000045001800极限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m)650030001200凹形竖曲线凹形竖曲线 一般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m)450027001500极限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m)

23、300018001000竖曲线最小长度竖曲线最小长度(m)857050三、竖曲线三、竖曲线 第四节第四节 纵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设置出入口的作用:设置出入口的作用:保证快速路与城市干道的联系,以及相交道路间的交通保证快速路与城市干道的联系,以及相交道路间的交通转换。转换。出入口合理布局的重要性:出入口合理布局的重要性:出入口数量不够,间距太大,会减少对快速路主线车流的出入口数量不够,间距太大,会减少对快速路主线车流的供给,导致快速路的经济性降低;供给,导致快速路的经济性降低;出入口数量过多,除增加投资外,还干扰快速交通,降低出入口数量过多,除增加投资外,还干扰快速交通,降低车速。车速。不受限制的

24、出入口车辆的排队以及出入口布置不合理出现不受限制的出入口车辆的排队以及出入口布置不合理出现的交织造成快速路拥挤和事故。的交织造成快速路拥挤和事故。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分类分类匝道出入口匝道出入口(A A型)型)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辅道出入口(辅道出入口(B型)型)出入口应设在主线行车道的右侧,出入口应明显易于识别出入口应设在主线行车道的右侧,出入口应明显易于识别要点:要点:出入口处平、竖曲线采用大半径出入口处平、竖曲线采用大半径出口尽量设在跨线桥等构造物之前,如设在跨线桥后,距出口尽量设在跨线桥等构造物之前,如设在跨线桥后,距桥的距

25、离应大于桥的距离应大于150m一、出入口位置一、出入口位置 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入口应设在主线的下坡路段,以便于重型车辆利用下坡加入口应设在主线的下坡路段,以便于重型车辆利用下坡加速,并使汇流车辆汇入主线之前保持充分的视距速,并使汇流车辆汇入主线之前保持充分的视距。一、出入口位置一、出入口位置 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主线与匝道的分流处,当需给误行车辆提供返回余地时,主线与匝道的分流处,当需给误行车辆提供返回余地时,行车道边缘应加宽一定的偏置值行车道边缘应加宽一定的偏置值一、出入口位置一、出入口位置 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主线分流时主线分流时驶出匝道出口硬路

26、肩较窄时驶出匝道出口硬路肩较窄时驶出匝道出口硬路肩较宽时驶出匝道出口硬路肩较宽时一、出入口位置一、出入口位置 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分流方式分流方式主线偏置值主线偏置值匝道偏置值匝道偏置值鼻端半径鼻端半径驶离主线驶离主线3.00.6-1.00.6-1.0主线相互分叉主线相互分叉 1.800.6-1.0分流处偏置值与端部半径分流处偏置值与端部半径分流点处楔形端的渐变率分流点处楔形端的渐变率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km/hkm/h)120100806040渐变率渐变率1/121/111/101/81/7一、出入口位置一、出入口位置 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B型出入口应用标线

27、、缘石等与其它道路明显地区别开来,型出入口应用标线、缘石等与其它道路明显地区别开来,以便能明显确认其存在位置以便能明显确认其存在位置一、出入口位置一、出入口位置 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出入口端部之间的距离出入口端部之间的距离1 1、设置原则、设置原则主线交通不受分合流交通的干扰主线交通不受分合流交通的干扰为分、合流交通加、减速及转换车道提供安全、可靠的为分、合流交通加、减速及转换车道提供安全、可靠的道路几何条件道路几何条件2 2、类型、类型出出-出出 出出-入入 二、出入口间距二、出入口间距 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入入-入入 入入-出出二、出入口间距二、出入口间距 第五

28、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3 3、间距的组成、间距的组成出入口间距由变速车道长度、交织距离(入出入口间距由变速车道长度、交织距离(入-出类型)及出类型)及安全距离组成。安全距离组成。项目项目 匝道组合匝道组合出出-出出出出-入入入入-入入入入-出出主线计算行主线计算行车速度车速度(km/h)100760260760127080610210610102060460160460760出入口最小间距(出入口最小间距(m)二、出入口间距二、出入口间距 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1.辅助车道辅助车道 为了提高道路分合流部的运用效率,达到理论通行能力为了提高道路分合流部的运用效率,达到理论通行

29、能力,在分合流处必须保持车道数的平衡。不能保证时应在主,在分合流处必须保持车道数的平衡。不能保证时应在主路车道右侧设置路车道右侧设置辅助车道辅助车道。辅助车道长度在分流端应大于辅助车道长度在分流端应大于1000m,最小应为,最小应为600m;在合流端应大于;在合流端应大于600m。辅助车道仅限在分合流处使用。辅助车道仅限在分合流处使用。三、辅助车道三、辅助车道 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 当前一个互通式立交交叉的加速车道末端至下一个互通当前一个互通式立交交叉的加速车道末端至下一个互通式立交的减速车道起点的距离式立交的减速车道起点的距离500m时时,设设辅助车道辅助车道将两将两者连接,作

30、为交织段使用。者连接,作为交织段使用。三、辅助车道三、辅助车道 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三、辅助车道三、辅助车道 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NcNF+NE-1Nc-分流前或合流后的主线车道数分流前或合流后的主线车道数NF-分流后或合流前的主线车道数分流后或合流前的主线车道数NE-匝道车道匝道车道数数2.基本车道的连续和平衡基本车道的连续和平衡分、合流处按分、合流处按车道平衡公式车道平衡公式进行计算、检验进行计算、检验三、辅助车道三、辅助车道 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四、出入口设置四、出入口设置 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1.先出后进组织方式先出后进组织方式

31、利用辅路进行车辆交织,交织段长度要求较低。利用辅路进行车辆交织,交织段长度要求较低。对辅路通行条件要求较高。对辅路通行条件要求较高。四、出入口设置四、出入口设置 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2.先进后出组织方式先进后出组织方式交织段位于主路,交织对辅路影响较小。交织段位于主路,交织对辅路影响较小。交织段长度要求高。出口车辆需根据转向要求,在辅交织段长度要求高。出口车辆需根据转向要求,在辅路再次交织。路再次交织。四、出入口设置四、出入口设置 第五节第五节 出入口设计出入口设计3.无组织,车辆自行选择时机变道(南京城东干道)无组织,车辆自行选择时机变道(南京城东干道)高峰时段交织段主路非交织

32、车辆运行效率低,交织段高峰时段交织段主路非交织车辆运行效率低,交织段交通事故多发交通事故多发概念概念高架桥连续跨越两条以上横向道路,并由沟通高架桥与地面交高架桥连续跨越两条以上横向道路,并由沟通高架桥与地面交通的上下匝道所组成的道路系统。通的上下匝道所组成的道路系统。适用地区适用地区用地受到限制的市区用地受到限制的市区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高地下有大量管线地下有大量管线横向道路密集横向道路密集交通繁忙的地区交通繁忙的地区形式:形式:单层式、双层式单层式、双层式计算行车速度:计算行车速度:60-100km/h 匝道匝道40km/h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1 1、设计原则、设计原则横断面设计

33、应横断面设计应在规划的在规划的红线范围内进行。红线范围内进行。考虑高架道路的形式,计考虑高架道路的形式,计算行车速度、匝道布置、算行车速度、匝道布置、交通量、管线、地形等因交通量、管线、地形等因素。素。近远期结合近远期结合交叉口范围有上、下匝道布置的路段,有条件时,应在匝道交叉口范围有上、下匝道布置的路段,有条件时,应在匝道外侧设地面车辆右转车道,以避免车辆交织外侧设地面车辆右转车道,以避免车辆交织一、横断面设计一、横断面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横断面形式:横断面形式:单层式(无匝道单层式(无匝道 、有匝道)、有匝道)、双层式(无匝道双层式(无匝道 、有匝道)。、有匝道)。单层

34、式(无匝道)单层式(无匝道)2 2、横断面布置、横断面布置一、横断面设计一、横断面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单层式(有匝道)单层式(有匝道)一、横断面设计一、横断面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双层式(无匝道双层式(无匝道 、有匝道)、有匝道)一、横断面设计一、横断面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机动车车道:机动车车道:宜单向双车道以上宜单向双车道以上()一车道匝道一车道匝道 机动车道紧急停车带机动车道紧急停车带两车道匝道两车道匝道 2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中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防防撞墩撞墩路缘带路缘带主线主线0.5m 匝道匝道横坡度横坡度 2%(1.5%)一、横断

35、面设计一、横断面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设计原则同一般平地式快速路设计原则同一般平地式快速路布置桥墩、桥台时要考虑墩(台)位置、尺寸对地面布置桥墩、桥台时要考虑墩(台)位置、尺寸对地面交通及地面设施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建设冲突交通及地面设施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建设冲突纵断面设计关键为桥梁标高、纵断面设计关键为桥梁标高、纵坡、坡长纵坡、坡长标高涉及工程造价,及与城市标高涉及工程造价,及与城市景观的协调景观的协调纵坡及坡长涉及排水与行车平纵坡及坡长涉及排水与行车平顺性顺性 二、平面及纵断面设计二、平面及纵断面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1 1、原则与规定、原则与规定匝道

36、布置应满足快速路承担的交通需求,提高高架路的匝道布置应满足快速路承担的交通需求,提高高架路的利用率,使行驶高架道路的交通通行时间最短,充分发利用率,使行驶高架道路的交通通行时间最短,充分发挥每一匝道的作用挥每一匝道的作用匝道的设置位置应符合交通现状和规划路网中的主要流匝道的设置位置应符合交通现状和规划路网中的主要流向向三、匝道设计三、匝道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匝道间距应合理匝道间距应合理确保快速道路的畅通,减少分、合流的影响确保快速道路的畅通,减少分、合流的影响间距不能过大,出现交通阻塞间距不能过大,出现交通阻塞匝道布置应尽量避免在匝道布置应尽量避免在主要横向道路交叉口前主要

37、横向道路交叉口前衔接衔接在保证主线设计标准在保证主线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匝道布置形的前提下,匝道布置形式应因地制宜,减少拆式应因地制宜,减少拆迁迁三、匝道设计三、匝道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匝道平行高架道路匝道平行高架道路上下匝道的交通可通过地面上下匝道的交通可通过地面交叉口来集散交叉口来集散优点:优点:较好地沟通高架与地面道路的联较好地沟通高架与地面道路的联系系构造简单、占地少、投资较省构造简单、占地少、投资较省简单实用,在国内大城市高架道简单实用,在国内大城市高架道路大量使用路大量使用2、匝道形式匝道形式三、匝道设计三、匝道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缺点:缺点:

38、增加地面交叉口的压力增加地面交叉口的压力当当匝道落地位置离交叉口较近时,导致进、出口匝道匝道落地位置离交叉口较近时,导致进、出口匝道的车辆与地面交通通流频繁交织,易造成交叉口内部的车辆与地面交通通流频繁交织,易造成交叉口内部的交通混乱,影响到交叉口的通行效率。的交通混乱,影响到交叉口的通行效率。适用于适用于:道路沿线用地紧张,道路沿线用地紧张,无法修建立交,存在无法修建立交,存在大量长距离交通需在大量长距离交通需在此转换此转换地面交叉口未饱和地面交叉口未饱和时时三、匝道设计三、匝道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上、下匝道直接布置在横向道路上上、下匝道直接布置在横向道路上需要有较完善的

39、道路网需要有较完善的道路网优点:优点:利用原有道路网集散交通利用原有道路网集散交通减少主要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压力减少主要道路交叉口的交通压力缺点:缺点:除右转(左转)交通便捷外除右转(左转)交通便捷外,其余,其余直行和左转要绕行直行和左转要绕行适用于:适用于:地面交叉口交通量较大地面交叉口交通量较大,路网,路网完善完善三、匝道设计三、匝道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不仅可以满足高架路与地面的交通联系,并且地面交叉口的直行不仅可以满足高架路与地面的交通联系,并且地面交叉口的直行交通可以利用匝道跨越交叉口交通可以利用匝道跨越交叉口优点:优点:减轻地面交叉口的交通压力减轻地面交叉口的交通压

40、力适合地面交叉口交通量较大的情况适合地面交叉口交通量较大的情况缺点:缺点:高架路左右转交通要先下匝道高架路左右转交通要先下匝道再绕行再绕行横向道路左、右转车辆在本路横向道路左、右转车辆在本路口不能上高架路口不能上高架路上、下匝道对称跨越横向道路交叉口上、下匝道对称跨越横向道路交叉口三、匝道设计三、匝道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上、下匝道布置在上、下行高架道路之间上、下匝道布置在上、下行高架道路之间优点优点:占地少,适用于高楼林立、用地紧张的路段占地少,适用于高楼林立、用地紧张的路段缺点:缺点:左进左出左进左出 高架桥结构布置复杂高架桥结构布置复杂三、匝道设计三、匝道设计 第六节第

41、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匝道的起坡点(上匝道)与终坡点(下匝道)在地面道路的位匝道的起坡点(上匝道)与终坡点(下匝道)在地面道路的位置对交叉口的交通影响较大置对交叉口的交通影响较大匝道进出高架道路的车流均需通过地面道路交叉口来集散匝道进出高架道路的车流均需通过地面道路交叉口来集散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应在同一路口交通信号系统管理中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应在同一路口交通信号系统管理中在设计中尽可能增加交叉口进口道的车道数,以增加交叉口的在设计中尽可能增加交叉口进口道的车道数,以增加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通行能力3 3、匝道与地面交叉口的衔接、匝道与地面交叉口的衔接三、匝道设计三、匝道设计 第六节

42、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出口匝道车辆有专用车道出口匝道车辆有专用车道出口匝道车辆无专用车道出口匝道车辆无专用车道 下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下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由红灯期间的车辆排,由红灯期间的车辆排队长度,以及匝道左(右)转和地面左(右)转车辆交换车道队长度,以及匝道左(右)转和地面左(右)转车辆交换车道所需的交织长度两部分组成所需的交织长度两部分组成。下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的最小距离一般为下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停车线的最小距离一般为150-180m150-180m三、匝道设计三、匝道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匝道坡脚距交叉口停车线的最小距离匝道坡脚距交叉口停车线的最小距离匝道匝道下匝道下匝道上匝道上匝道匝道匝道下匝道下匝道 上匝道上匝道一般最小一般最小距离距离(m)14050极限最小极限最小距离(距离(m)10030上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圆角上匝道坡脚至交叉口圆角切点的距离,只要保证横切点的距离,只要保证横向道路和对向车流上匝道向道路和对向车流上匝道所需的交织长度即可所需的交织长度即可一般采用一般采用60-100m三、匝道设计三、匝道设计 第六节第六节 高架路设计高架路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