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激发学生运动动机的最佳时期研究_张丹青.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5505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5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和激发学生运动动机的最佳时期研究_张丹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培养和激发学生运动动机的最佳时期研究_张丹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和激发学生运动动机的最佳时期研究_张丹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和激发学生运动动机的最佳时期研究_张丹青.docx(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培养和激发学生运动动机的最佳时期研究 张丹青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摘要:采用调查法,通过对在不同成长阶段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进行运动动机的比较,探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培 养和激发他们运动动机的最佳时期。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动机越早地对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产生作用越有助于学生长期保持 较强的运动动机。依此拟提出这样的观点:学生成长的早期(如儿童期)是对他们的运动动机进行培养和激发的最佳时期。 从这个时期开始,对学生的运动动机进行培养和激发,最能促使他们长期保持较强的运动动机并持续不断地坚持体育锻炼。 关键词:运动动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中图分类号: G804

2、. 8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8-3596 (2009) 01-0079-04 1 研 究 对 象 与 研 究 方 法 1. 1 研 宄 对 象 以上海市某大学 12个院系 ( 包括文、理科)、 4个年级 的 500名本科生(男生 228名,女生 272名)为研宄对象。 1. 2 研 宄 方 法 向上述研宄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每份问卷包含一份体育 运动动机量表 SMS)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 477份,有效率 为 95. 4%。通过调查,了解每名被试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 大致时间 ( 如小学、高中、大学。无体育锻炼习惯者可选择 “ 无体育锻炼习惯 ” 的选项),并且测试每名被试

3、在求知、完 成、刺激体验、同一化、内投、外在调节和动机弱化七个维 度上的得分。 体育运动动机量表 SMS的每个维度由 4个问题组成, 每个问题采用 7级单选评价模式,从 “ 完全不符合 ” 到 “ 完 全符合 ” 依次对应 17分。每个维度的得分是其相对应四 个问题的得分之和。某一维度的得分越高,则表明这一维度 对行为的影响越大。 SMS是可靠有效的:七个维度的克隆 巴赫 a系数均大于 0.6,可靠性可以接受;各题项的因素负 荷均在 0. 70以上,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1。 以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大致时间为依据,将所有被试分 成六组: “ 小学以前形成锻炼习惯 ” 组、 “ 小学形成锻

4、炼习 惯 ” 组、 “ 初中形成锻炼习惯 ” 组、 “ 高中形成锻炼习惯 ” 组、 “ 大学形成锻炼习惯 ” 组和 “ 无锻炼习惯 ” 组。运用 SPSS10. 0统计软件对六组被试在体育运动动机量表七个维 度上的得分(本文以平均数形式出现)进行方差分析。 2 分 析 与 讨 论 21动机和运动动机的研宄现状 动机 ( Motivation)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 -收稿口期: 2008-09-10 作者简介:张丹青 ( 1983 ),女(满族),北京人,硕士, 或内部动力 2。在具有特定目标的活动中,动机涉及这种活 动的全部机制,包括能量的激活、使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以 及维持有组织的

5、反应模式,直到活动的完成3。 德西和莱恩 4 (Deci &Ryan 1980)提出的动机认知 评价理论 ( 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被认为是一种具有 理论和运用价值的模型。该理论认为动机存在着三 种不同形 式:内部动机 ( Intrinsic Motivation)、 外部动机 ( Extrinsic Motivation)和动机弱化 ( Amotivationh内部动机本质上 是人的一种固有的心理需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体验到 胜任和自我决定 ( Self-Determination )。 在内部动机的作用 下,人们参加能够满足他们胜任和自我决定的需要的活

6、动, 寻求学习的机会,感受不同的刺激,理解新事物并从中获得 乐趣和满足。外部动机的目标指向体育活动自身以外的那些 因素,如社会声望、物质报酬以及避免惩罚等。动机弱 化则 类似于习得性无助感,它位于个体行为自主连续体的最低 端。动机弱化者看不到自己的活动和活动结果之间存在的联 系,感到不能胜任 ( Incompetence)和缺乏控制。他们既不 受内部动机的调节,也不受外部动机的控制。 法国学者 Briere等人在动机认知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编制 了法语版的运动动机测试工具( 1; 1161161110办 31丨 011丨 8-&- vis les Sport, LMS)。 1995年加拿大学者Pe

7、lletier等人对其 进行了翻译和修订后,推出了英文版的体育运动动机量表 (Sport Motivation Scale, SMS),用来测量内部动机、外部 动机和动机弱化 5。叶平 1和蔡赓 6等人曾采用中文版的体 育运动动机量表进行过运动动机方面的研宄,收到了较好的 效果。 体育运动动机量表 SMS由求知、完成、刺激体验、同 一化、内投、外在调节和动机弱化七个维度构成。其中求 知、完成、刺激体验代表内部动机,同一化、内投、外在调 研宄方向为专项技术教学与理论。 80 河 北 体 育 学 院 学 报 第 23卷 节代表外部动机,动机弱化代表无动机。 求知 ( Know)来 源于人的认识需要

8、,表现为探宄、好奇、寻求学习,它推动 人去学习或试图理解新事物,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满足感。完 成 ( Accomplishments)是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胜任 感和完成操作的动机。刺激体验 ( Experience Stimulation) 是体验活动中感性刺激的动机,其内容有美的体验、兴奋、 完成最佳运动操作时的感受等。同化 ( Identification)发 动活动去达到对于人有重要价值的外在目的,这种活动是自 我决定的、内在调节的。例如,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促进自 我的成长 和发展。内投 ( Introjection)是指外在动机的内在 化,这种内在化了的动机不需要用来发动活动,反之

9、,相应 的活动由内在压力(如内疚或焦虑)来强化。例如参加体育 活动是因为从审美方面感到保持体形的压力,不保持良好的 体形就觉得难堪或羞愧。外在调节 ( External Regulation) 支配的活动由外在因素控制,例如他人提供的物质报酬、他 人的强制,这时人参加活动不是为了其中的乐趣,而是为了 获得报赏(如赞扬)或避免负性结果 ( 如批评)。动机弱化 的概念类似于习得性无助感(如前所述 ),当体育活动参加 者处于这种状态时,他们不再识别参加体育活动的理由,甚 至最终放弃体育活动 4。 曾经有人做过人生不同时期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的 研宄。日本著名运动心理学家松田岩男 6在所著运动心理

10、学入门一书中,就人生不同时期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 的需要、好奇等发自内部的动机以及体验由运动引起的兴奋 和愉快感的情绪性动机有密切的联系;进入儿童期后,可以 从他们的运动游戏中观察到自律、亲近、完成等社会性动 机;初中生和高中生参加体育活动以喜欢体育运动和体验体 育活动带来的积极性情感体验的动机为主,其余如因为受到 来自老师或朋友的影响等外部诱因、希望结交朋友并与他们 愉快相处的动机、目睹了令人钦佩的运动风貌后唤起自己也 想进行尝试的完成动机、使身体更加强健以得到承认和体现 优越于别人的社会性动机等都是比较强烈的体育参与动机。 运动动机是激起一个人从事运动或不再从事运动的一种 内在原因,也是

11、直接促使一个人从事运动或不再从事运动的 内部动力 7。因此,人们试图采用一些方法对人的运动动机 进行影响,来达到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的目 的。以往关于影响人的运动动机强度的因素的研宄也是很多 见的,例如曾经有人做过 “ 体育 素质教育对大学生锻炼动机 强度变化的影响 ” 的研宄 8。然而,从何时开始对学生的运 动动机进行培养和激发最能够促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 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的研宄却不多见。 2 2六组被试在七个维度上的动机水平比较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取 a=0. 05时,六组被试在求知、 完成、刺激体验、同一化、内投和外在调节六个维度上差异 水平显著 00.01),而在动机弱

12、化维度上差异水平不显 著。图 1呈现了各组被试在以上六个维度上的动机水平。 作过比较详细的描述:幼儿期的活动主要与自身对身体活动 得分 图 l六组被试在六个维度上的动机水平 无锻炼习惯 ” 组在求知、完成、刺 表 1显示,取 a=0. 05时, “ 无锻炼习惯 ” 组与其余五 从图 1可以看出: 激体验、同一化、内投和外在调节六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明显 低于其它五组。分析发现:有无锻炼习惯是导致六组被试在 完成、刺激体验、同一化和内投四个维度上差异水平显著的 唯一原因(表 1),同时也是导致六组被试在求知和外在调 节两个维度上差异水平显著的原因之一(表 2和表 3)。 组在同一化这个维度上差异水平

13、显著。六组被试被分成了差 异显著的两类: “ 无锻炼习惯 ” 组为一类,其余五组为另一 类。在完成、刺激体验和内投三个维度上表现出的差异分组 情况和在同一化维度上表现出的差异分组情况是相同的,所 以本文不再一一进行描述。 第 1 期 张丹青:培养和激发学生运动动机的最佳时期研宄 81 2 3 “ 有锻炼习惯 ” 组在求知和外在调节两个维度上的动机 水平比较 将 “ 无锻炼习惯 ” 组在求知、完成、刺激体验、同一 化、内投和外在调节六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五组 (暂称为 “ 有锻炼习惯 ” 组 ) 这一因素忽略后发现: “ 有锻炼 习惯 ” 组在求知和外在调节这两个维度上均存在着较明显的 组

14、内差异(表 2和表 3),并且在得分上也均呈现出从 “ 小 学以前形成锻炼习惯 ” 组到 “ 无锻炼习惯 ” 组逐渐降低的态 势(图 1)。 表 2求知维度上的差异分组 锻炼习惯形成 的时间 人数 取 a二 1 0. 05时的差异分组 2 3 无习惯 52 12. 06 大学 81 13. 99 13. 99 高中 60 15. 03 15. 03 初中 158 15. 86 15. 86 小学 107 16. 32 小学以前 19 16. 37 Sig 0. 051 0. 073 0. 223 表 3 外在调节维度上的差异分组 锻炼习惯形成 的时间 人数 取 a=丨 1 3. 05时的差异分

15、组 2 3 无习惯 52 10. 90 大学 81 11. 91 11. 91 高中 60 12 93 12 93 初中 158 13. 18 13. 18 小学 107 13. 93 小学以前 19 14 58 Sig 0. 199 0. 127 0. 055 2. 4 研 究 结 果 在动机弱化维度上各组之间差异水平不显著;在完成、 刺激体验、同一化和内投四个维度上, “ 有锻炼习惯 ” 组较 之 “ 无锻炼习惯 ” 组具有更高的运动动机水平,但 “ 有锻炼 习惯 ” 组并未出现明显的组内差异;在求知和外在调节两个 维度上出现了较明显的组间差异,并且也均呈现出了从“ 小 学以前形成锻炼习惯

16、 ” 组到 “ 无锻炼习惯 ” 组得分逐渐降低 的态势。 由于求知动机和外在调节动机分别代表内部动机和外部 动机,而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共同构筑着影响人们体育参与 的总动机,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研宄结果:在较早成长阶段 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在运动动机的总体水平上高于在 较晚成长阶段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大学生。 3 结论 动机是发动、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在过程, 而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 2 * * * * * *。所以,体育锻炼习惯的形 成是运动动机作用的结果。较早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是较早产 生的运动动机作用的结果。由上述研宄结果可以推出:在学 生的成长过程中,运动动机越早地对学生的体育

17、参与行为产 生作用越有助于他们长期保持较高的运动动机水平。这可能 是一个 “ 动机引发行为,行为强化动机 ” 的良性循环。 4 建议 首先,我们应该从学生成长的早期(如儿童期)开始对 他们进行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这样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 生活中 一 直保持较高的运动动机水平,并且长期不断地坚持 体育锻炼,从而可以为学生 “ 终身体育 ” 9的实现打下坚实 的基础。 其次,我们还应该从学生成长的早期开始对他们的运动 动机加以引导,加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内部动机 ( 内部动 机较强的体育活动参加者更能长期地、频繁地参加业余体育 活动 |1U|)、 合理地激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外部动机(避免 奖励和

18、惩罚的 “ 过当效应 ” 171),使他们较早地形成良好的运 动动机结 构,从而促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长期不断地参加 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ij叶平 .业余体育活动参加者与体育专业学生内在和外在 动机的比较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9(1 ): 55-59. 2 马启伟,张力为 .体育运动心理学 M.杭州:浙江教育 出版社, 1998:29-64. 3 孟昭兰 .普通心理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358. 4 Luc G. Pelletier & Michelle S. Fortier. Toward a New Measure of Intrinsic Motiva

19、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 and Amotivation in sports: The Sports Motivation Scale (SMS ) J .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995(17): 35-53. 5 张力为 , 任未多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3-66. 6 蔡赓,季浏,汪晓赞 .竞争性体育活动对中小学生体育运 动动机的影响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67-71. 7 祝蓓里 .运动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M.上海:年东化工学 院出

20、版社, 1992: 124-144. 8 李伟 .体育素质教育对大学生锻炼动机强度变化的影响 J.体育学刊, 2002(4): 67-69. 9 李为国,李康 .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 J.体 育学刊, 2002 (2): 62-63. 1 |叶平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参加业余体育活动中 Research on the Period Essential to Cultivate and Stimulate Students Sports Motivation ZHANG Dan-qi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 Health, East Chi

21、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field work and the comparisons of various sports motiv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ho have developed a habit of taking exercises at different growing stages, the thesis tries to find out the best period to cultivate and stimulate stud

22、ents sports motivation.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arlier sports motivation takes effect on students5 sports participation, the higher level it will be for them to carry 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opinion that the early growing stage, e. g childhood, is the best time to cultivate and stimulat

23、e students, sports motivation. Cultivating and stimulating students sports motivation from this period is best for them to maintain stronger sports motivation and persevere with exercises in their later lifetime. Keywords: sports motivation; college students; habit of exercises (上接第 53页) 参考文献: lj曹太勇

24、 .体育院系体操课男生专项身体素质的基本结构 初探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986(3): 19. 2 张乐天 .关于探究学习 J.九江师专学报 , 1986(1 ): 53- 55. 3 张涛,黄卫明 .探究式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其实施策略 J 教书育人, 2007(1 ) :79-81. 4 罗永忠 .高师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探究学习的研究与实 验 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4, 6 (2 ) : 40-42. 5 徐学福 .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 J.教育科学, 2002 (3 ): 33-35. 6 云琼菁,徐焰,张泳华 .探究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J 安徽体育科技, 2005, 26

25、(1 ) :80. 7 靳玉乐 .探究教学论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8 张宏如,沈烈敏 .学习动机、元认知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JJ 心理科学, 2005(1 ): 114-116. Method of Explorative Study Applied to Gymnastics Teaching WANG Chang-qing1, WANG Ning2 (1. Department of P. E.,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ijiazhuang 050041, China; 2. Shijiazhuang Eng

26、inneering and Technology School,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Abstract: Applying the explorative study method to design the circumstances in gym teaching, this paper was trying to transform the irrelevant stimuli into incentives for self-learning to practice techniques after class, with a view to the improvement of gym teaching. Key words: explorative study; gymnastics teaching; application; effec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