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护理.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5470764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护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护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护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护理.ppt(2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肝性脑病的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hepatic encephalopathy)(hepatic encephalopathy)消化内科消化内科消化内科消化内科 沈雪梅沈雪梅沈雪梅沈雪梅QUESTIONS:为什么镇静、安眠、麻醉药可以引起肝性脑病?血氨增加的因素?concept: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病因:主要:肝硬化 尤其是肝炎后肝硬化 其他:门体分流(porto-systemic)术引起(改善门静脉高压)重症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的急性或爆发性肝衰竭阶段 其他肝胆疾病病理基础:肝细胞功能衰竭和门

2、-体静脉分流术造成或自然形成的侧支循环,使来自肠道的许多毒性代谢产物未被肝解毒和清除,便经侧支进入体循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而直接进入脑部,引起大脑功能紊乱。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1 氨中毒学说2 胺、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3 假神经递质学说4 r-氨基丁酸/苯二氮卓复合体学说5 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 1.氨中毒学说氨中毒学说 氨代谢紊乱引起的氨中毒是肝性脑病,特别是门体分流病的重要发病机制。1)氨的形成和代谢 血氨主要来自胃肠道、肾和骨骼肌 生成的氨,其中胃肠道是氨进入身体的主要门户。正常人胃肠道每日产氨约4g,主要以非离子型氨(NH3 3)在结肠结肠部位弥散进入肠黏膜。游离的N

3、H3 3有毒性,能透过血-脑屏障;NH4 4 +则相对无毒,不能透过血-脑屏障。NH3 3+H+=NH4 4 +PH6,NH3 3 大量弥散入血 PH6,以NH4 4 +形式从血液转至肠 腔,排除体外。其他器官和组织产氨:肾产氨是通过谷氨酰胺酶分解谷氨酰胺成为氨,也受肾小管液PH的影响.此外,骨骼肌和心肌在运动时也可产生少量氨.机体清除氨的主要途径为:A A 肾肾 排氨的排氨的主要主要场所。场所。1 1)肾脏的肾脏的排酸保碱排酸保碱功能使其在排酸的同时,大功能使其在排酸的同时,大量的排出量的排出NHNH3 3 2 2)来自肠道的氨在来自肠道的氨在肝内肝内合成合成尿素尿素B B 肝、肾、脑肝、肾

4、、脑等组织消耗氨合成等组织消耗氨合成谷氨酸谷氨酸和和谷氨酰谷氨酰胺胺C C 血氨过高时少量氨可从血氨过高时少量氨可从肺肺部呼出部呼出D D 由由肠道肠道排出排出肝性脑病是血氨增高的原因:外源性外源性 摄入过多含氮食物或药物摄入过多含氮食物或药物内源性内源性 上消化道出血后,停留在肠道内的血上消化道出血后,停留在肠道内的血液分解为氨液分解为氨感染性感染性 肾前性与肾性氮质血症时,血中的大肾前性与肾性氮质血症时,血中的大量尿素弥散至肠腔转变成氨量尿素弥散至肠腔转变成氨门体分流门体分流时,肠道的氨未经解毒直接入血时,肠道的氨未经解毒直接入血镇静、安眠、麻醉药镇静、安眠、麻醉药总而言之:总而言之:氨的

5、氨的生成过多生成过多和(或)和(或)代谢清除减代谢清除减少少都会引起血氨增加,引发肝性脑病。都会引起血氨增加,引发肝性脑病。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干扰干扰脑的脑的能量代谢能量代谢,引起,引起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化合物浓度浓度降低降低,使脑细胞的,使脑细胞的能量供应不足能量供应不足,不能维持正,不能维持正常功能。常功能。氨是具有氨是具有神经毒性神经毒性的化合物,可导致中枢神经的化合物,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系统直接直接受受损害损害。氨在大脑的去毒过程中,需氨在大脑的去毒过程中,需消耗消耗大量的大量的辅酶、辅酶、ATPATP、谷氨酸、谷氨酸,产生大量的,产生大量的谷氨酰胺谷氨酰胺谷氨酰胺谷氨酰胺

6、是一种有机渗透剂,可导致脑水肿是一种有机渗透剂,可导致脑水肿 谷氨酸谷氨酸是大脑的重要神经兴奋递质是大脑的重要神经兴奋递质2.胺、硫醇和短链脂肪酸的协同毒性作用 蛋氨酸在胃肠道内被细菌代谢形成甲基硫醇及其衍变物二甲基亚砜,二者均可引起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昏睡和昏迷。肝臭 甲基硫醇 AND 二甲基二硫化物 在肝衰竭的动物实验中发现,单独使用胺、硫醇或短链脂肪酸都不足以引发肝性脑病。由此可见,胺、硫醇或短链脂肪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协同毒性作用协同毒性作用,可能是诱发肝性脑病的重要发病机制。3.假神经递质学说假神经递质学说原理:神经冲动的传导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兴奋:儿茶酚胺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

7、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门冬氨酸抑制:5-羟色胺、r-氨基丁酸神经递质食物中的洛氨酸和苯丙氨酸经肠菌脱羟酶的作用下分别转化为洛胺和苯乙胺。B羟洛胺和苯乙醇胺的化学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但活性作用只有去甲肾上腺素的.洛胺洛胺苯乙胺苯乙胺脑组织脑组织 B B羟化酶羟化酶B B羟洛胺羟洛胺andand苯乙醇胺苯乙醇胺4.r-氨基丁酸/苯二氮卓复合体学说是哺乳动物大脑的主要是哺乳动物大脑的主要抑制性抑制性神经递神经递质,肝性脑病时,质,肝性脑病时,的浓度的浓度增高增高,血,血脑屏障的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通透性增加,大脑突触后神经元的,大脑突触后神经元的受体增多受体增多这种受体不仅与这种受体不仅与结结合

8、,还与合,还与巴比妥类巴比妥类和和苯二氮卓类苯二氮卓类药物结合药物结合上述三者的上述三者的任何一种任何一种任何一种任何一种与受体结合后,均可导与受体结合后,均可导致神经受体致神经受体抑制抑制抑制抑制5.氨基酸代谢不平衡学说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血浆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洛氨酸、色氨酸)增多,而支链氨基酸(如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减少。正常人的芳香族氨基酸在肝脏中代谢分解,支链氨基酸主要在骨骼肌分解,胰岛素可使支链氨基酸进入进入肌肉组织。肝衰竭时,芳香族氨基酸分解减少而使血中浓度增加;支链氨基酸则由于胰岛素被肝的灭活减少,使其在血的浓度减少。芳香族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在相互竞争和排斥中通过血脑屏障。芳香族氨基酸 支链氨基酸 拮抗拮抗拮抗拮抗 继续假神经递质学说3.假神经递质学说假神经递质学说原理:神经冲动的传导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兴奋:儿茶酚胺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门冬氨酸抑制:5-羟色胺、r-氨基丁酸神经递质食物中的洛氨酸和苯丙氨酸经肠菌脱羟酶的作用下分别转化为洛胺和苯乙胺。B羟洛胺和苯乙醇胺的化学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但活性作用只有去甲肾上腺素的.洛胺洛胺苯乙胺苯乙胺脑组织脑组织 B B羟化酶羟化酶B B羟洛胺羟洛胺andand苯乙醇胺苯乙醇胺你倾向于那种假说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