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第01课时 机械运动.pptx

上传人:秦** 文档编号:5452864 上传时间:2022-01-07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829.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总复习》第01课时 机械运动.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考物理总复习》第01课时 机械运动.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总复习》第01课时 机械运动.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总复习》第01课时 机械运动.pptx(2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课时机械运动第一单元 机械运动思维导图 构建体系教材梳理 夯实基础长度单位基本单位(符号:) 常用单位及其换算1 km=m,1 dm=m, 1 cm=m,1 mm=m, 1 m=m,1 nm=m 测量工具常用工具 精确测量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思维导图 构建体系教材梳理 夯实基础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米10310-110-21.长度的测量m10-310-610-9刻度尺思维导图 构建体系教材梳理 夯实基础1. 长度的测量测量方法看:选择刻度尺要观察它的、和; 放: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平行,不要使用磨损的刻度线;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2、; 数据处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去掉明显有误的数据,结果小数位相同)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垂直分度值数值单位续表思维导图 构建体系教材梳理 夯实基础1. 长度的测量常见长度估测普通中学生身高约为1.6 m;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为18 cm;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 cm;吃饭用的筷子的长度约为0.2 m续表思维导图 构建体系教材梳理 夯实基础2. 时间的测量时间单位基本单位(符号:) 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1 h=min=s 测量实验室机械停表(读数时先看小盘,再看大盘)常见时间估测人脉搏跳动的相邻平均时间间隔约为1 s;完整播放一遍

3、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50 s;普通中学生百米跑的成绩约为16 s;你正常呼吸一次所用时间约为3 s秒s603600思维导图 构建体系教材梳理 夯实基础3. 误差定义与之间的差别 减小方法选用 、改进 、 多次测量求 与错误的区别误差是避免的,错误是避免的 测量值真实值精密的测量工具测量方法平均值不可可以机械运动物体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宇宙中运动是绝对的 参照物定义研究物体运动时的物体 选择要求参照物的选择是的,但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为参照物,参照物一旦选定,就假定该物体是的(参照物是具体的物体,不能泛指) 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思维导

4、图 构建体系教材梳理 夯实基础考点二运动的描述位置被选作标准任意静止参照物思维导图 构建体系教材梳理 夯实基础考点三运动的快慢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相同时间比; 相同路程比; 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 路程时间速度引入“速度”定义物理学中,把与之比叫速度,用符号表示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公式v=,变形式s=vt,t= 单位基本单位:(符号:);交通运输中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1 m/s=km/h 思维导图 构建体系教材梳理 夯实基础考点三运动的快慢 续表路程时间v快慢米每秒m/s3.6引入“速度”常见速度估测正常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中学生跑100 m的平均速度约

5、为7 m/s;男同学跑1000 m的平均速度约为4.5 m/s;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 m/s;世界上短跑运动员的最快速度可达10 m/s;高速公路上小轿车的速度可达120 km/h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的运动,公式 思维导图 构建体系教材梳理 夯实基础考点三运动的快慢直线且速度不变续表引入“速度”平均速度平均速度表示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路程上或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它等于物体通过的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比值。(平均速度必须明确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 平均速度的测量(见实验突破)思维导图 构建体系教材梳理 夯实基础考点三运动的快慢路程时间续表教材图解1.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如图1-1所示

6、)的高度经我国有关专家测量为8844.43 m,通过公布的这一数据,可以判断测量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8844.43 m=cm=km。 图1-11dm8.84443884443思维导图 构建体系教材梳理 夯实基础思维导图 构建体系教材梳理 夯实基础2.如图1-2所示的日晷是利用晷上的针的影子长短和位置的变化来判断时间的计时工具,它利用了光的原理。从早晨到中午,阳光下日晷晷针的影子变,该影子相对于日晷的盘面某刻度线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整个日晷相对于是静止的。 图1-2沿直线传播短运动地面思维导图 构建体系教材梳理 夯实基础3.如图1-3所示是中学生百米赛跑的场景,裁判员是利用 的方法

7、比较学生运动的快慢的,那么所用时间最短的中学生跑得最。在赛跑过程中,以为参照物,学生是运动的。小明的鞋底花纹很深,可以。小明的成绩是12.50 s,他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m/s。小明冲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是由于 。 图1-3相同路程比时间快地面增大摩擦8小明具有惯性思维导图 构建体系教材梳理 夯实基础4.如图1-4所示是蜗牛沿直线缓慢爬行的情景,小明突然想:蜗牛是匀速运动的吗?他用停表和刻度尺测出了蜗牛运动的距离和时间,如下表所示。距离/mm02.43.64.86.07.2时间/s011.522.53(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蜗牛(选填“是”或“不是”)匀速运动的。 (2)在整个实验测量过程

8、中,这个蜗牛的平均速度为mm/s。 图1-4是2.4重难探究 逐个击破实验突破 素养提升1.(1)如图1-5甲、乙所示,用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铅笔的长度是cm,图乙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铅笔的长度是cm,图(选填“甲”或“乙”)的测量结果更精确。小华用图乙刻度尺对物理课本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26.13 cm、26.12 cm、26.10 cm、26.31 cm,则物理课本的长度应记为cm。 探究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图1-51cm4.61mm4.6乙26.12(2)用停表测量校运动会上女子1500 m比赛成绩,如图丙所示,从开始计时到此刻经历

9、的时间是,该同学的平均速度约为m/s。(最后一空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重难探究 逐个击破实验突破 素养提升4.44337.5s图1-5重难探究 逐个击破实验突破 素养提升2.如图1-6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结合两车的运动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前10 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2)乙车到达600 m处所用的时间(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甲车到达600 m处所用的时间。 图1-6大于大于探究二速度相关的图像问题重难探究 逐个击破实验突破 素养提升2.如图1-6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

10、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结合两车的运动情况回答下列问题:(3)甲车在做 运动,乙车在做 运动。(均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4)甲车在40 s内的平均速度v甲= m/s, 乙车在40 s内的平均速度v乙=km/h。 (5)如图所示,A、B两图中属于甲车运动的s-t或v-t图线的是图(选填“A”或“B”)。 图1-6匀速直线变速直线30108A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物体A比B迟3 s才开始运动;t=0时刻,A在O点,B在距离O点5 m处;从第3 s开始,vAvB,5 s末A、B相遇;5 s内,A、B的平均速度相等。A.只有正确B.只有正确C.只有正确D.只有正确重难探

11、究 逐个击破实验突破 素养提升3.如图1-7所示是沿同一条直线向东运动的物体A、B相对同一参考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图1-7D4. 2018潍坊 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分别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从同一位置同时向上运动,两物体运动的s-t图像如图1-8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第4 s时两者相距16 mB.甲受到的拉力比乙大C.甲做速度为4 m/s的匀速运动D.以甲为参照物,乙竖直向下运动重难探究 逐个击破实验突破 素养提升图1-8D重难探究 逐个击破实验突破 素养提升【设计和进行实验】1.实验原理:v=2.实验主要器材:小车、斜面(作用:使小车获得动力,加

12、速下滑。注意:实验时斜面倾角不宜过大,目的是方便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减小误差)、刻度尺(作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注意:测量时要“头对头”“尾对尾”)、停表(作用:测量时间)、金属片(作用:确保小车到达终点时在同一位置)。突破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重难探究 逐个击破实验突破 素养提升【数据处理和分析】 3.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如下表所示),根据v= 计算小车各段的平均速度,并绘出实验数据曲线图,通过小车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来判断小车的运动状态。(实验中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项目路程s/m运动时间t/s平均速度v/(ms-1)全程上半段下半段重难探究 逐个击破实验突破 素养提升【交流、反思与误

13、差分析】 4.测量下半段(或任意一段)路程的速度时,不能让小车从中点(或除顶端外的任意一起点)由静止释放,因为小车运动到中点(或除顶端外的任意一点)时的速度不为零。 5.小车下滑过程中(不计摩擦)能量的转化情况为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6.误差分析:若小车经过终点后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测量值偏大,平均速度测量值偏小;若小车静止释放时未放在顶端,导致时间测量值偏小,平均速度测量值偏大。例1 小明利用如图1-9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时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 ) 依据的 实 验 原 理 是 , 需 要 测 量

14、 的 物 理 量 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和 。 (2)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实验中便于测量。 重难探究 逐个击破实验突破 素养提升小车运动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时间图1-9例1 小明利用如图1-9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时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3)图中AB段的路程sAB=cm,如果测得小车通过AB段所用时间tAB=3 s,则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m/s。(最后一空保留三位小数) (4)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出AB段

15、的平均速度vAB会偏(选填“大”或“小”)。 重难探究 逐个击破实验突破 素养提升40.00.133小图1-9例1 小明利用如图1-9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时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5)小车通过下半程BC段的平均速度小车通过上半程AB段的平均速度;小车通过全程AC段的平均速度小车通过下半程BC段的平均速度(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重难探究 逐个击破实验突破 素养提升大于小于(6)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同组的小伟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在下半程运动的平均速度。你认为小伟的做法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 (7)小车通过全程(AC段)的平均速度是m/s。小车通过全程(AC段)做的是(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如图1-10所示为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小车在AC段运动情况的是。 实验拓展 重难探究 逐个击破实验突破 素养提升错误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图1-100.16变速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