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445308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

2、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编集 一、诗经作品的搜集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代说,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产生地域上说,有的出于周天子的国都,有的出于各诸侯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从作者说,既有贵族的创作,更多民间的歌谣,那么,这些作品是如何汇集起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主要有献诗说、采诗说两种说法。关于献诗说,先秦古籍有一些记载可以证明周王朝有让公卿列士(也就是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公卿列士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

3、或赞颂,表达对政治的评价。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搜集起来的。关于采诗说,虽然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汉代学者认为周代是有采诗制度的。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我们根据一些相关的记载,也可以推断采诗制应该是存在的,国风小雅中的民歌应该是通过这种方式收集起来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官府大规模的、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

4、来。而采诗的目的是为了使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除了采诗得来的国风民歌、献诗得来的大小雅的政治颂美诗之外,诗经中还有很多燕飨、祭祀等仪式中用的乐歌,这些诗应该来源于周王朝的乐官(如太师)以及巫、史的创作。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诗经305 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和诗歌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它包括的时间长、地域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如果不是经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产生这样一部诗歌总集是不可想象的。因而采诗说是可信的。孔子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

5、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此时孔子尚未出生;公元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至鲁国观乐,鲁乐工为他所奏的风诗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说明那时已有了一部诗,此时孔子年仅 8 岁 。 因此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3,献诗说。 在周代的时候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刺,是有史籍考正的。当时因为天子为了“听政”和“考其俗尚之美恶”,而

6、命诸侯百官献诗。思想内容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

7、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诗经所收集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

8、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处境及思想意识、审美观念,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国风”的语言朴素、鲜明,富于形象性,多处,用双声、叠韵、叠字等,表达准确优美。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韵,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同时多处出现章节的复叠,有一唱三叹的艺术美感,是诗经的精华部分。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音乐。颂有形容的意思,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颂诗的内

9、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庙时演出。稚诗和颂诗都是统治者在特定场合演出的乐歌,但雅诗的篇幅较长,分章分节,句法整齐,流畅通顺,有些还偏重于抒情,加上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颂诗具有极为浓厚的宗教文学色彩,形式较为古板呆滞,诗歌语言也显得典雅沉重。雅诗分为“大雅”和“小雅”,颂许则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

10、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一)景观物象的铺排。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如汉代乐府诗江南(一题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谐“怜”(怜爱,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

11、家姑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劳动中互相娘戏追逐的情态。 (二)事态现象的铺排。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位古代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喜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

12、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三)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的铺排。叙事诗中还有对人物一服饰装扮、年龄、言谈举止、个性气质的铺排抒叙,有助于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1销写人物的服饰装扮。借此以显示人物的身分和外表。如汉代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的装束:“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意在突现罗敷的端庄和美貌。 2铺写人物的年龄教养。借此以显示人物的成长过程。如焦仲卿妻中的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以突现兰芝的知书达理、聪明能干。 3铺写人物的性

13、格、行为。以此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特征,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是至关重要的。如关汉卿作自我画像的 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节录):“黄钟尾我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圈套)。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牡丹,借指出众的女色),扳的是章台柳(妓女的代称)。我也会吟诗,会篆榴(写古体字);会弹丝(弦乐),会品竹(管乐);我也会唱鸣鹤(鸣鹤天等曲调)、舞垂手(舞蹈名);会打围(围猎)、会激鞠(踢球);会围棋治双陆(类似下棋的博戏)。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痴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儿般歹

14、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阴间)。天啊,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指勾栏妓院)走。”这段曲子以铺排的手法突显作者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反常举止,寄寓着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和执着于文艺事业的决心。 由此可见,铺排与含蓄恰好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两种艺术手法。铺排的主要美学特征乃是淋漓尽致,畅酣达意。 比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如李白的宣州谢肌楼钱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抽刀断水喻举杯销

15、愁,真是贴切精当,妙语惊人。 又如蒋捷的梅花引荆溪阻雪:“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状愁情之冷清孤独犹如夜雪家海耐人品味。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生在世悲欢离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相比,发人深省,给人启迪,使人旷达。 例如汉代无名氏的古绝句四首其三:“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脱?”(其意调:菟丝本是无情的草木,其根茎尚能相依不离;而人是有情的,怎能轻别离呢?!)诗中先对无情的菟丝(一种蔓生的植物)作肯定,从而对本应有情的人却轻别离作否定。尽管人非草木,而今人却还不如草木!激愤之情以反喻出之,更见入木三分

16、。 例如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乌夜啼)即以两种状态与动作,博喻愁绪纷乱、难以排遣。 再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以博喻状“闲愁”漫无边际、纷乱杂沓、绵绵不绝。 徐再思的“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蟾宫曲春情),后三句博喻少女病态又似见其人,如摄其魂,惟妙惟肖。 博喻,有时用来摹状某种事物各个方面的情状,有时则专门用来摹状某种事物的某个方面的特征。恰当选用某种生动具体的事象来比况某种生活的哲理,会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例如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马棚),志在千里;烈士(积极于建功立业的志士)暮年,壮心不已”(龟

17、虽寿),就是将老马闲置马棚与志士处于暮年这两件事情先后讲出,让人们自己去体会其间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又如汉代无名氏的古歌:“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稳。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将小麦不宜种在高田,用以比况太不宜久居他乡,让读者体会两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1兴中含比 兴中含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在内。兴中含比,多用在诗篇的开头。用来起兴的物象本来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起触媒作用,也含有一定的渲染铺垫之意。但若与比一旦相结合

18、,兴中含比,那就和本题直接挂上钩了。兴中含比,要比单纯地起兴或单纯地用比,则诗中意味倍增。兴中含比,以兴为主,比则从之。 兴中含比,常见于表示情爱、亲情、离别之类的诗作中,多从外界景观物象中触发联想。从兴中含比所取的兴象类型来看,有以动植物作比兴者,也有以非生物或自然现象作比兴者。 从诗经以来的古代诗歌中,兴中含比,取兴象于植物的颇多。 例如杜甫的新婚别的开篇就是这样的:“菟丝(一种蔓生的草本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养路旁。”一开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起兴句中又隐含着“嫁女与征夫”的不可靠、不长久的比喻。这就是兴中含比。 又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鲜嫩

19、貌),灼灼其华(花)。之子(犹言这人儿)于归(出嫁),其宜(使和顺)室家(家庭)!桃之夭夭,有贲(果实大而多貌)其实(果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茂盛貌)。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一支庆贺新婚的歌,可能是新娘的女伴送她出门时唱的、歌词的大意是:鲜嫩的桃树呀,花儿开得火样红。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红火火!鲜嫩的桃树呀,果实累累结满枝。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很幸福!鲜嫩的桃树呀,叶子长得密稠稠。这个姑娘过门去,定能使家庭更兴旺。歌词三段开头都以“桃之夭夭”起兴,又从桃的花、果、叶层层着色渲染,兴中兼含比喻,对新娘嫁过去表示了许多良好的祝愿。这也是以植物起兴兼作比。 乐

20、府古艳歌:“茕茕(孤独无依貌)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首诗的前两句即以动物起兴,兴中兼含比喻。写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往东去却又往西顾,虽走而仍恋故人。后两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 北朝陇头歌辞其一为:“陇头(陇山之巅)流水,流离(淋漓)山下。念哥一身,飘然旷野。”其三为:“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关中),心肝断绝。”这两首诗歌,前两句都以陇头流水起兴,兼及以流水的状态和声响作比,状漂泊未归和乡愁悲凄之情态。此处虽作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解也未尝不可,但毕竟是由此及彼产生的联想的兴笔,又由于兴中兼比,便将前半与后半紧密联系起来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了。 兴中含比,比兴兼

21、取,便有这样的妙处。可见,方东村的“兴而兼比”则“取兴不取比”之说未免有点偏颇。 2兴起兴结 诗词中凡用“触物以起情”、“感物而动”的兴笔开篇或收束,谓之“兴起兴结”。它具有触发联想、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功能。古代诗词中,兴起,用得较为普遍;兴结,相对地说来用得较少;而兴起兴结,有时合用于一首诗中,则更为少见。 如杜甫的史诗新婚别中云:“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交织着不如意),与君水相望!”这是一首代言体的叙事诗,诗中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新娘子的形象。开篇以植物兴起,结尾则以动物兴结:柳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22、”由比翼乌联想到别离人,这是又一种形式的兴笔。全诗由开头的“兴起”到结尾的“兴结”,“比”,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

23、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

24、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25、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的影响还越出中国的国界而走向全世界。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很早就传入汉文版诗经。从18世纪开始,又出现了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译本。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

26、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这种教育一方面具有美化语言的作用,特别在外交场合,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

27、,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而这也就是“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 后世文学中继承发展了 “风”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有: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歌、北朝民歌、唐代杜甫的“诗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宋代以王禹偁作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等。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