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医学完整资料.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440313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筋医学完整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经筋医学完整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筋医学完整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筋医学完整资料.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經筋醫學經筋醫學是一部傳自古老醫學的智慧寶藏,探討人體結構有別於現代醫學,經筋醫學以整體結構論局部病理變化。它可以說是一部檢驗醫學、預防醫學、治療醫學、小兒醫學、老年醫學,甚致可以說是一部重新詮釋疾病觀念的病因治療學。它涵蓋有眼科、耳鼻喉科、牙科、腦神經科、心臟科、肝膽腸胃科、婦科、腎膀胱科與骨傷科。它也將中國古老的望診重新定位,重新詮釋。現代醫學論病的方式是從患處深入研究,局部探討,再切割鑽研,幷將局部放大解釋,也就是以局部論局部的病因病理。以小環境論述小環境的變化,思考範圍窄,不容易掌握真實變化。經筋醫學的觀點,從人體整個結構去討論局部的病理變化,以大環境評論小環境的變化掌握度高也快。也有

2、些經筋論述以單一經筋論述其病理、病因,與現代醫學以放大鏡,甚至以顯微鏡,將局部放大解釋的理論相近都是以局部論述爲主。經筋醫學講的人體結構是上下平衡、左右平衡、陰陽平衡、五行平衡等等.的平衡,人體結構一旦失去平衡,在不平衡的地方,就可能産生了酸、麻、脹、痛等現象。經筋醫學是以人體結構的平衡觀念,論述局部不平衡原因,透過手法調理,將不均整的修飾平衡;將不平衡的結構修飾平衡,體內代謝順暢自然沒有酸、麻、脹、痛等現象産生。結構只要平衡,就沒有所謂病的症狀出現,就是所說的健康狀態。 經筋的整體病症觀念中醫强調人爲一整體,各個部位相聯甚密,五臟六腑偕同工作,從而形成了一個奇妙的個體。以吃飯喝水的形式向外界

3、攝取能量,又以血液的形式向身體各個部位運送能量。就這樣使我們的身體不斷攝取、轉化、運送而日日更新,形成一個生命。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把每一個患病部位都與整個身體結合起來診斷。我們認爲人體本身是一個高度智慧、智能的機體,他本身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每一個部位發生病變的時候,其它的部位勢必産生相應的反應加以調節人體結構的平衡。把人體的這些病症與其說成是“病”,還不如把它看成是人體的自我的調整,所作出的外部能够看得出的“病變”。也就是說人體器官不是單一的存在,他的正常,來自於整體的偕同作用。每一個部位也不可能單一的去完成一項工作,如:一個人,用手平端起一個水杯。首先是大腦發出命令,接下來手臂上的肱二、

4、肱三頭肌開始收縮,心臟開始加大對手臂部位的供血以提供能量,骨胳再通過手臂韌帶的槓桿牽引,從而完成一個細小的端水工作。如果再把這個過程擴大就會涉及到能量攝取、轉化,(如心肝脾肺腎的工作)就會發現人體各部位的緊密相關了。把人作爲一個整體來看,就會發現,各部位的拮抗作用是很複雜的,任何一個小毛病,都會導致整個身體的紊亂。如常見的肌肉勞損(某一處的肌肉酸痛),長期則會導致肌肉出現小的硬塊,硬塊的出現又勢必壓迫毛細血管,擠壓旁的肌肉。血管是能量運輸的重要通道,一旦遭到壓迫,供血就不足,心臟這時接到病變的信號,於是就加大供血,發現以常血壓難以達到需血點,就加壓。這樣一來,一個小小的肌肉勞損而導致整個血液循

5、環系統壓力加大,而人體本身對血壓就有一個標準值,一旦超過這個值其它部位也會出現病症,比如不明原因的頭痛、疲勞等。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發生這一系列的病症,這要視個人的感受度與耐受度而定,如果感受度與耐受度程度低,一個小病會致使全身都不舒服。而感受度與耐受度高,身體對一般的小病症不予抵抗,短期沒有任何不適,甚至會出現不治而愈的假現象,而這種假現象會使病症積壓在體內,等到自身的感受度與耐受度能够查覺時而發生大的病變及各種疑難雜症。以經筋的整體病症的觀念,使得我們在對每一位患者的改善與逆轉時,都從整體出發,從全局考量,以整體修飾來代替局部,以全局控制局部,來達到真正的改善與逆轉的效果,才能讓患者永保安

6、康。被遺忘已久的經筋醫學經筋與經脉:經筋在黃帝內經素問中著筆不多,在黃帝內經靈樞經中占的篇幅也不大,只有兩千多字。却在經脉系統上做了最多的論述,因此醫家發展就趨向于經脉系統在中醫經絡理論中,較廣爲人知的十二經脉。經筋的解釋:一、組織結構的描述:經筋指的是”筋肉”,古人對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認識,即所謂疼痛症,在黃帝內經中就有經筋、大筋、小筋、膜筋、宗筋、緩筋、維筋、筋結、筋聚等等組織結構的描述。二、肌肉運動原理的描述:在靈樞經脉雲: “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就是指各關節附近的筋膜作用及幫助關節活動運動。說文解字釋曰:“筋者,肉之力也”。靈樞經脉又說:“骨爲幹,筋爲剛”。三、經筋的分布:十二經筋的

7、分布規律:十二經筋均起于四肢末端,上行于腹胸頭面部。每遇骨關節部位則結于或聚于此,遇腹胸壁或入腹胸腔則散于或布于該部而成片。四、經筋病:十二經筋病的理論在中醫所言爲痹症,即所謂的筋結點,也是勞損引發關節痹痛。經筋病在現代已成爲一種常見病,但因只産生酸、麻、脹、痛等現象,過了幾天不酸、不麻、不脹、不痛,就覺得病已除;其實經筋病與臟腑之間在短時間看似無關,但累積至一段時間將累及臟腑,進而形成內科病。五、經筋病的解法:靈樞次節真邪篇提出解結法,解除經筋粘粘而形成的橫絡。這些種種經筋的描述與治則和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論述有著相當的相近處。經筋醫學的現代觀:以動態解剖學論述人體結構,肌肉猶如傀儡中細綫的作用

8、,當一肌束牽拉時,另一對應的肌束便起拮抗作用以調節人體結構的均整。當人體受綫力群的牽拉力“超閾限”地作用于“應力點”時,便可導致“應力點”産生病理性之“筋結點”;而後由點到綫,由綫到面,再由面的形成單一象限或多象限演進;最終導致經筋病變點、綫、面及多象限病變的形成,以經筋通道檢查人體結構,在結構上具有形征可查及其規律性及其特性譬如筋結、條索等。經筋手療法借助于上述的掌握,加上豐富經驗的臨床“手療檢測”,再以手法診治,其改變及逆轉的速度是相當顯著的。經筋手療法,古而新穎,理論與現代醫學不同,療法獨特,操作方便,安全實用;是非藥物療法,無副作用,是目前其他醫學所沒有的,在市場上具有較强競爭力。經筋

9、手療法,以手法改變人體結構、組織等的新領域,具有深遠的意義。經筋手療法探索人體奧秘有高度的價值。我們竭誠與同道團結協作,共同爲經筋醫學這一寶貴遺産而努力,讓被遺忘的已久經筋醫學發揚光大。(辰奕)經筋醫學談未病先防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從未病到已病,從未成形到已成形。未病階段身體機能、感官處於不自覺狀態下,在耐受的範圍內,身體不覺有任何的不適,因此不會有任何的就醫行動。已病階段身體機能、感官開始進入自覺狀態,已超越耐受的範圍,身體開始覺得不適,才開始積極的就醫。以目前現代醫學的診斷技術從總體上來說算是很先進的,但還是處於診斷已病的階段,也就是說這個診斷技術再先進,也只是診斷出那些已成形的病,對於未病

10、,對於尚未成形的病,現代的診斷還無能爲力。按照現代醫學的說法,就是任何一個器質性的病變都是從非器質性的階段發展而來,病情的發生必須有一個轉化的過程,只不過從功能性病變還沒有進入到器質性病變之前,應用某些儀器設備是檢測不出來的,而在非器質性的階段治療是比較容易的,而一旦進入器質性的階段,治療就困難多了。任何病變都是有徵兆,比喻心悸、胸悶、失眠、虛汗、氣短、眩暈、後背痛等等狀况,按中醫是可以瞭解病情是屬於何種潛伏症狀而加以解除的,這就是中醫“治未病”的思想。素問四氣調沖大論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11、 身爲經筋手療醫者不但要善於治病更善於識病。經筋診斷可依身體整體結構的變化,再論局部機體後續的延伸;亦可直接以四肢末端論整體結構,至整體的病因病理;任何病變在身體的某一部位都有明顯的線索可以遵循,且其線索均有相對應的線索存在,因為身體結構為求平衡,在對應的地方產生了所謂的代償作用(病因),而在兩相對應的中間形成壓力(自覺不適);或許你會無法認同,也認為做法是極不科學的,但在臨床上卻是可以逆轉的,且逆轉的效果遠遠高過藥物的治療。經筋手療治這個人的冠心病,根本就不發生心肌梗塞,甚至根本就不會發生冠心病,經筋手療使它不發生,或是在它病變之前就抑止住,現代醫學却是在病情惡化後、發生了以後才去救治,這兩

12、個如何比較呢?所以說,以預防爲主,先治“未病”是何等的重要啊!經筋醫學對於疾病在未病的階段,在未成形的階段,就發現它,就讀懂它,並使它消於無形。經筋醫學的前瞻性,是其他醫學科學望塵莫及的,所以,我們應發揚中醫、發揚經筋醫學,對目前是極其迫切的時候!經筋醫學頸椎病的探討人體的頸部是由七個頸椎構成,上有頭部,下有四肢軀幹,是脊椎中最容易受傷的部位。正常的頸椎是靠頸椎椎間盤、韌帶、頸部肌肉,與肩部肌肉之間的張力及拉力的平衡來完成支撐的力量,如果這種平衡失調,就會產生肩頸痠痛的症狀,成為日後頸椎病的開端。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症”,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引起頸椎失穩,進行性骨贅形成和

13、壓迫鄰近組織(如頸脊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椎旁交感神)而引起的。其主要症狀特點為頸肩臂疼痛、麻木,部分患者有頭暈、行走不穩和肌肉萎縮。本病好發於4060歲患者,活動最多的頸45、頸56多發。頸椎病屬於中醫的“痹証”、“眩暈”、“頸部傷筋”的範疇。其主要病因病機為積勞成傷,血運滯澀,風寒濕邪乘虛而入,阻於經絡,氣血不暢,久則肝腎虧虛,經脈失養,筋骨懈惰所致。經筋醫學頸椎病的探討造成頸椎平衡失調的原因在經筋醫學中,手、腳都有可能引起初期肩頸痠痛,再慢慢影響頸椎的問題,如下圖此類的頸椎病患者,透過頸椎的牽引真能減輕疼痛?手術治療能完全好嗎?不如自己趕緊還做頸椎病的預防:1.每天一次頸部運動,特別是伸

14、展拉筋,可以增加頸部肌肉力量並保護頸部,避免受傷。2.若頸部疼痛多半發生在中午以後,可能是姿勢不正確所引起,要注意保持良好姿勢。坐姿直立,並在腰部有良好支撐,避免長時間固定同一姿勢。長期使用電腦工作者,應注意螢幕的高度約在眼睛的位置,避免太低而需要頸部過度前彎。長時間使用電話的人,建議使用免持聽筒。3.若頸部僵硬在早晨較明顯,應注意睡覺時的頸部支撐,可用毛巾捲成一圈,墊在頸部,避免使用太軟的枕頭與床墊,或過高的枕頭。4.學習放鬆的技巧,避免頸部承受過多的壓力。5.避免單肩長時間背重物,盡量改採雙肩後背的方式,可讓力量平均分擔於兩側肩膀。经筋失衡的穴位疗法1 经筋失衡 针灸治疗的主要适应症之一是

15、肢体疼痛。所谓肢体疼痛,一般是指肢体局部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疼痛。软组织包括肌肉、筋腱、韧带、关节周围组织、骨膜等,也就是灵枢所指的“经筋”。 中医特色之一是整体观念。但是,对于许多肢体疼痛而言,其原因往往是局部的,即局部的扭挫伤、局部肌肉劳损或局部外感风寒湿邪等,也就是由于局部“经筋”失去平衡造成的;并不包括机体五脏六腑在内的整个机体明显失常。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 那么,对肢体局部疼痛的辨证论治是不是有悖于整体观念呢?当然不是。整体与局部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整体,也没有绝对的局部。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大的整体是宇宙,对宇宙来说,银河系是局部;对于银河系而言

16、,太阳系是局部;而对于太阳系而言,地球是局部。人或动物体也是一样。如果将人视为一个整体,那么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肌腱都是局部;如果将一块肌肉或一个肌群视为一个整体,那么肌肉的起点、止点、肌腹,乃至一组或单个肌细胞就是局部。在对肢体疼痛辨证论治时,我们可以求之于经筋失衡这个“小整体”,而不必每证都牵扯到整个机体。 2 治痛取穴 2.1 “应在中而痛解” 治疗肢体疼痛的穴位,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固定穴位,包括经穴和经外奇穴;另一类是非固定穴位,包括“阿是穴”、压痛点等。对于同一病痛,不同人体可能有不同的显效穴位,并不完全拘泥于某病必取某穴。而且,每个个体的解剖结构并不完全相同;个体解剖变异也会导

17、致穴位发生改变。实践证明,某些穴位取穴不准、无法取穴甚至伤及脏器,有时就与解剖变异有关1。因此,寻找止痛之穴点,不管它是固定穴还是非固定穴,也不论它是否符合书本记载,只要具有消除或缓解疼痛的效果即可。正如灵枢背腧中说:“肾腧在十四焦(椎)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李梴在医学入门中说:“灵枢杂证论某病取某经,而不言穴者,正欲人随经取用”;针灸大成作者杨继洲也说:“宁失其穴,毋失其经”;最早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上也是有经无穴。这些都说明临床上针灸按摩时的取穴,主要是掌握“应在中而痛解”这个取穴原则,而不是具体、固定的穴位。舍其穴,取其经。切忌拘于穴位而失

18、于法则。 2.2 反阿是穴 在上述非固定穴位中,除了“以痛为腧”的阿是穴外,还可能找到一些不是阿是穴却具有消除或缓解疼痛的位点,在这些位点施治,其效果有时比阿是穴更好。尤其是当急性损伤时,对疼痛局部实施针灸或按摩,会导致水肿、渗出等炎性反应加重,无异于火上浇油。这种情况下,在疼痛的局部之外寻找止痛穴位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有人认为,从祖国医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痛点取穴只是最原始、最初级的取穴方法,高层次的取穴方法应该是在痛点之外。痛外治痛,才是祖国医学更精髓的东西。 然而,如何才能找到痛外治痛的位点呢?临床实践中往往比较困难。张文兵等2提出的“肌肉起止点疗法”(亦称反阿是穴)也许能给人以启示。

19、大多数反阿是穴与阿是穴分布在同一块肌肉或互为邻接的肌肉上,但处于“相反”的位置。若阿是穴位于肌肉的止点,则反阿是穴可能位于该肌肉的起点或肌腹;若阿是穴位于肌肉的起点,则反阿是穴可能位于该肌肉的止点或肌腹;若阿是穴位于肌腹,则反阿是穴可能位于该肌肉的起点或止点。有时,反阿是穴可能在邻近肌肉或起止点相同的其它肌肉(或肌群)上。而且反阿是穴常位于肌肉中肌纤维最紧张部位,在反阿是穴下常可触及紧张甚或呈条索状的肌纤维,提示该肌肉中所有或部分肌纤维的过度紧张、痉挛是导致疼痛的重要原因。 2.3 黄金分割法取穴 采用黄金分割法取穴也是一种值得探讨的痛外治痛取穴法。有人3注意到,人体有很多黄金分割点,许多有效

20、穴位(包括固定穴和非固定穴)就在某一黄金分割点上(故其中的非固定穴也称为“黄金穴”)。如:腰(脐)是身长的黄金分割点;膝又是腰(脐)至足长的黄金分割点。因此,膝附近的穴点能治疗腰部疼痛。身体黄金分割的方法很多,分割点(黄金穴)也可分为正向点(阳)和负向点(阴)。采用黄金分割法寻找止痛穴点,可作为临床取穴的参考依据之一。 2.4 脊穴 脊穴位于背正中线,各脊椎棘突之间,督脉在线。督脉属阳,故脊穴有通调全身阳气的作用;选用不同水平的脊穴,还可调节脏腑功能。古今文献中已记述有多个脊穴的穴位,如百会、大椎等。实际上,从颈椎下段到荐椎的各棘突之间均可取穴,并可分别命名为“颈7”(第7颈椎棘突之前)、“胸

21、1”(第1胸椎棘突之前,即大椎)、“胸2”、“腰1”(第1腰椎脊突之前,即悬枢)、“腰2”、“荐1”(第1腰椎脊突之前,即百会)等。其中,主要穴位位于颈胸、胸腰和腰荐接合处,即胸1、腰1和荐1。 2.5 夹脊穴 夹脊穴位于背部脊椎两旁后缘,也称椎旁穴,夹脊穴只位于胸腰部,俗称“华佗夹脊”;后来发展到颈椎和荐椎,针法有多种,主治也很广。一般地说,颈椎段主治颈部和前肢疾患;胸椎段主治前肢和胸部疾患;腰椎段主治腹部及后肢疾患;荐椎段主治泌尿生殖系统以及后肢疾患。 2.6 经络-穴区带 治疗同一类病患的穴位常位于一定区域内,且多呈带状排列;其分布又常与经络分布相近。故称经络-穴区带。如背部经络-穴区带

22、、腹部经络-穴区带、前肢经络-穴区带、后肢经络-穴区带等。还可进一步细分为更小的区带,如腰部区带、荐部区带、膊部区带、趾掌区带等。区带内穴位不固定,可以是固定穴位,也可以是阿是穴或反阿是穴,还可以对区带一定面积实施区域按摩或敷熨。 3 穴疗手法 3.1 区域群针 某一经脉的上下相近诸穴以及左右相邻的诸经,大多具有相似的治疗功效。针刺时取附近多个穴位,往往能产生协同作用,增强刺激,提高疗效。故在治疗肢体疼痛时,常采用毫针对机体某一区域的多个穴位进行针刺。因为一次针刺取穴多而呈集群状态,所以也称为“群针术”(Multiple needling technique)4。如临床常用的背腰部群针、腰荐部

23、群针、膊上群针(肩部群针)、胯上群针(髋关节周围群针)、颈部群针(九委十八穴)等等,少则五六针,多则二三十针。 群针术的配方特点是:重视本经,不舍局部;本经与他经协调,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据悉,这一针法在德国也取得了成功。 3.2 游巷针法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则皮肤痛。”有人根据这一论述提出了游巷针法2。 所谓游巷针法,是指在某一穴位完成一次针制后,沿针刺“隧道”(巷)将针尖退回23mm,然后微微向旁侧偏一丁点(约1mm),避开原来的“窟窿”再刺入;必要时可将针尖退回到皮下,调整针尖的方向重新建立一个“隧道”。这种游巷针法的目的,在于尽量“扎遍”整个穴位,

24、充分调动整个穴位的功能以发挥治疗作用。这种针法在穴位内反复进退的感觉,用“游于巷”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当然,“游巷”必须在穴内进行,针感必须是舒适的酸胀和(或)温热感。如果出现了痛感,那就说明已游出穴外,中“肉节”了。 3.3 经筋点揉 对于肢体疼痛,采用推拿按摩,往往能迅速缓解病情。按摩程序一般是放松点揉放松。首先,对整个肌群以及附近受累肌群施以放松手法,再进行具体肌肉的放松,如滚法、掌根揉法、按压法、拿法、推法、拍法、牵拉法等;放松手法宜轻柔,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其次,对局部地区施以点揉,可用指腹点揉或指关节点揉。点揉力量要适度,不可过重。最后,再施以放松手法。但炎性反应较重的局部应避免推

25、拿按摩。 3.4 两针一穴 电针时,两极之间在身体上产生的电流是立体的;两极相距越远,就越不容易控制其作用范围。“两针一穴”就是为了使两极距离非常接近,使电流集中作用于穴位5。方法是在距穴位一定距离(人约3cm,犬猫11.5cm)的经络在线下各进一针,均向穴位点中心深处呈约45度斜刺,然后分别接电针机导线的两极进行电针。 3.5 傍刺针法 先直刺入一针,再在近傍向第一针针尖方向斜刺入一针,使针尖靠近或集中于一处。灵枢云:“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目的在于加强针感,用于治疗慢性固定性痹痛。 3.6 齐刺针法 先直刺入一针,两傍再各向第一针针尖方向刺入一针,三针并列,故又称“

26、三刺针法”。与傍刺针法类似。灵枢云:“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也。” 3.7 扬刺针法 正中直刺一针,四周各浅刺一针,又称局部五针法。用于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症。灵枢云:“扬刺者,正内(纳)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兽医上针腰间七穴(或针百会加双侧肾棚、肾角五穴)与本法相似。 3.8 对峙针法 在同一条经络在线,两针从上下一定距离的两点相对平刺,使针尖接近。本法偏重于泻6。 3.9 分流针法 在同一条经络在线,两针在同一部位向相反方向平刺。本法偏重于补6。 参考文献: 1 宋世安,吕炳强,魏志刚,等解剖变异和针灸穴位之理论探讨J针刺研究,1999,24(2):153-1552 张文兵,霍则军肌肉起止点疗法反阿是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 陈重,李冬梅谈数学黄金分割法与人体穴位的相关性J中国针灸,2002,22(4):2834 王辅民群针术及其学术思想探讨J中国针灸,2001,21(12):751-7525 兰伟雄电针应用举隅J针灸界,2002,42:156 梁繁荣,吴富东,沈雪勇,等. 中国民间奇特针法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7 何静荣,陈耀星犬猫的按摩与针灸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8 董悦农,杨万莲犬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诊断J当代畜牧,2003,(4):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