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8国内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3670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0538国内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00538国内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0538国内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538国内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doc(5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编 先秦文学第一章 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 初民的歌谣识记:1、 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河图玉版: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 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 ,百兽率舞2、 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中孚九二爻辞、 弹歌 、伊耆氏蜡辞 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筮辞) 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 (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理解:1

2、、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第二节 上古神话传说识记:神话的基本特性 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理解:神话与传说的

3、联系与区别。 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应用:1、 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 创世神话三五历纪:盘古开天辟地;风俗通:女娲造人 自然灾害神话淮南子: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山海经大禹治水 战争神话山海经:阪泉大战2、 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 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熔铸着浓烈的情感,

4、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3、 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第二章 诗经有关诗经的来源、分类、流传识记: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诗歌 305 篇。包括国风 160 篇、小雅 74 篇、大雅 31 篇、颂 40 篇。 小雅中另有笙诗 6 篇不在 305 之数。 诗经的收集来源:采诗说。 (汉代学者)献诗说。 (产生于先秦时期)删诗说。 (汉代“孔子删诗”说,司马迁提出) 今人对诗经编订的一般看法今人一般认为, 诗经的编订,应是经过周王朝乐官们的

5、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编定的。经手者非一人,完成也非一时。理解: 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各自含义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作分类依据:“风” ,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 ,是正声,是王朝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诗经的流传先秦时, 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 、 三百篇 ,到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汉代首先传授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于魏晋到北宋期间相继亡佚,只有毛诗流传至今。第一节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理解:班固、何休对诗经评述 班固:“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 ” 何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1、 婚恋诗识记: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品 抒发恋

6、爱和相思的甜蜜:周礼媒氏 、 郑风溱洧 wi 、 陈风月出 ; 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郑风将仲子 、 鄘风柏舟 、 鄘风蝃 zhu 蝀 dng 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齐风鸡鸣 、 郑风风雨 、 唐风葛生 弃妇诗-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邶风谷风 、 卫风氓 理解:弃妇诗这类诗歌,写妻子被丈夫无情抛弃,折射了比较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下、附庸的情状。应用: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同上2、 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识记:此类诗歌的代表作品 描述的是无端遭人谗害的人生境遇,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小雅巷伯 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魏风园有桃 。 悲叹家国沦亡:王风黍离 。 抒发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7、桧风隰 x 有苌楚 。应用:简单说明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同上3、 政治讽喻诗识记:此类诗歌代表作品:| 揭露宫廷丑闻:邶风新台 、 鄘风墙有茨 描写繁重的劳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魏风陟 zh 岵 h 、 王风君子于役 、 邶风击鼓、 小雅采薇 揭露统治集团的腐败黑暗:大雅瞻卬 颂美统治者:召南甘棠 、 鄘风定之方中应用:简要说明此类诗歌的基本内容同上4、 史诗及其他识记: 大雅中周人的五篇史诗:生民 、 公刘 、 绵 、 皇矣 、 大明 农事诗的代表作品:最著名:豳 bn 风七月艺术水平较高:周南芣 fu 苢 y 、 魏风十亩之间理解: 豳 bn 风七月的内容梗概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8、。共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等事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各种劳作,反映农夫衣食住行的情况,有较大史料价值。 周南芣苢 、 魏风十亩之间共同的艺术特点。两首诗都是劳动者唱和的歌谣,具有共同的特点:以简练浅白的词语反复咏唱,各章之间只是更换了几个近义词,而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情韵悠长。应用:周人五篇史诗的基本内容周人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始祖后稷 j 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生民:主要描述了周始祖后稷神异的出生和天生的种植五谷的能力,以及他率民定居邰地的历史。公刘:叙述周人远祖公刘带领周民从邰地迁居豳地,开荒辟地、造屋定居的历史。绵:主要叙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民由豳迁岐,创业

9、兴国的事迹。皇矣:先是叙述太王开辟岐山周原,击退异族昆夷;再说王季继祖德业并传位给文王;然后着重记述了文王伐密、伐崇的胜利。大明:先是叙述王季与太任结婚生文王、文王与太姒结婚生武王,之后叙述武王伐纣灭商的事迹。五篇史诗蝉联而下,大致可以看出周人发展、兴旺的史迹。第二节 诗经的文学成就1、 抒情与写实的统一应用: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质实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抒情与写实的统一。首先,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其次,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再次,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2、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理解: “六诗” 、 “六义”:赋、比

10、、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为“六诗”或“六义” 孔颖达:三体三用说:唐人孔颖达认为:“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依体用关系,把赋、比、兴从“六诗”或“六义”中剥离出来,认定为诗经的艺术表现方式。应用: 朱熹、李仲蒙释赋、比、兴的异同:|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李仲蒙:“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朱熹的说法比较平实恰切,为后世普遍接受,但它对诗歌传达情感的特点未予重视。李仲蒙从情、物关系的角度解说,突出了诗歌的情感特征,可以弥补朱说

11、的不足。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及其文学表现功能:1)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A. 直接叙事的诗,如:大部分颂诗, 大雅中的史诗, 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 、 氓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浓厚的情感;B. 直接刻画描写的诗,如:芣苢 、 十亩之间等,这些诗作,没有刻意修饰,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C. 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的诗就更多,人生感慨诗、政治讽喻诗、婚恋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2) 比,一般说就是比喻。A. 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硕人中连用

12、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B. 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 ,如硕鼠 、 鸱鸟 。3.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A.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如:溱淯 、 关雎 ;B. 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如唐风山有枢 。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明确,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重叠的。3、 四言诗的典范应用: 诗经是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的特点诗经是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间杂二言句到八言句。这种以四言为主又不拘四言、长短参差的句法,带有明显的民歌风味。 诗经的音韵特点诗经的

13、四言诗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4、 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理解:诗经语言质朴又丰富的特点诗经的语言表现很有特色:一是质朴畅达;二是词汇丰富;三是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应用: 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及其文学表现意义:重章复沓,是诗经的基本章法结构。据统计, 诗经中不分章的作品只有 34 篇,其余271 篇都分章。分为三章的最多,有 110 篇以上,其中重章者有近 70%;分为两章的约 40 篇,绝大多数重章,不重章者仅有两三篇;其余分为多章的也不时出现重章。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就产生了两种情况,

14、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 诗经中这类同义复沓的重章之歌较多,其回环往复的咏唱,加强了抒情效果。第二种情况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诗经305 篇,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抒情诗占多数,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比,一般说就是比喻。一种是修辞意义上的手法,另一种则是整首诗用“比”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就其与诗歌情思的关系来看,

15、基本有相关与不相关两种情形,它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是起到起韵的作用。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几个特点。A. 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B. 以四言为基本句式,但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比较灵活C. 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D. 语言很有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第三章 先秦散文应用: 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1)经济方面: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2)政治方面:周王朝日益衰微,各诸侯纷纷兴兵争

16、霸。3)文化方面:王官贵族垄断文化的权利丧失,私学纷纷兴起。4)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读书人,纷纷出谋划策、贡献思想、游说著述、聚徒讲学,希图解决种种不良的社会问题,而野心勃勃的诸侯也愿意听取士人的说辞。5)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1)经济方面: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各诸侯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2)政治方面:周王朝日益衰微,各诸侯纷纷兴兵争霸。3)文化方面:王官贵族垄断文化的权利丧失,私学纷纷兴起。4)一些士人,或撰作史著,或编纂历史文献,为当权者提供政治借鉴5)社会空前繁荣又空前动荡,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从而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第一节 左传 、 战国策等历

17、史散文1、 尚书 、 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识记: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尚书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今文尚书29 篇,是经师伏生所传。古文尚书58 篇,其中 25 篇是东晋人的伪作。 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逸周书:本名周书 ,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但文字表现与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 铜器铭文: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周代铭文,多是记述战功、赏赐或者讼断等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录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理解:春秋的微言大义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他以谨严的书法和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

18、一等思想。2、 左传的叙事、写人和辞令艺术识记: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 、 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理解: 左传及其作者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 27 年,比|春秋多 13 年。它与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 左传作者传为左丘明,后世颇有争议,但其应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 国语概况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全书 21 卷,记载周王朝及各国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 国语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后人称为春秋外传 。作者传为左丘明,不可确考。应用: 左传的叙事艺术左传的叙事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19、面:一是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二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1)文学性的的剪裁,是指保证在真实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既保证了历史事件叙述的真实,也便于引入一些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从而增强事件的故事性和意趣,避免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 左传的写人艺术左传的人物描写十分成功,奠定了史传文学写人的基本艺术规则:一是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这样不仅能够写出某人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侧面,有的甚至可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 左传的辞令艺术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综

20、论左传的文学成就+3、 战国策铺排纵恣的文学特色理解:战国策概况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 240 年。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编整理订,成 33 篇,定为现名。它的作者以难以确考,一般认为非一人一时所著。应用:战国策文学特色战国策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史学价值虽不及左传 、 国语 ,但在文学上自有其独到的特色: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对后来辞赋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3)引譬设喻,

21、善用寓言,使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第二节 庄子 、 孟子等诸子散文应用: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大致可分三个发展阶段:1) 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论语 、 老子和墨子 。论语多为语录, 老子篇幅简短,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2) 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且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3) 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

22、高峰。总起来看,这些散文作品的发展趋向: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1、 论语 、 老子 、 墨子简介|理解: 论语概况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 老子及老子概况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基本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墨子及墨子概况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 墨子是墨子弟子所著,包括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思想。应用: 论语的文学价值论语通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从文学表现来看,除那些照录孔子言谈的章节外,有的章节还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其的形象和性格。 老子的

23、文学特点老子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并不甚高,有两点可注意:1)形象化的说理。 老子往往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2)语句上的韵散结合。 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 墨子的文章特点1)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2)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2、 孟子雄辩文采理解:孟子及孟子概况孟子,名轲,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主张行“王道” ,施“仁政” ,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后世往往以孟子为“亚圣” , “孔孟”并称。他们开拓的儒家思想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应用:孟子文章主要特点1) 孟子文章给人的最深刻印

24、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孟子的雄辩独具特点:A.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B. 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 gu,便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2)其次,孟子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3、 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理解:庄子及庄子概况庄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是又是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形成了它鲜明的基本特征: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应用: 简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庄子的寓言,描述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振聋发聩的深刻的思想和沉重情感。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

25、:1) 异彩纷呈的故事:庄子以寓言说理,讲述了众多的精彩故事;2) 奇幻谲诡的想象:庄子异彩纷呈的故事,是建立在奇幻谲诡的想象之上的;3) 空灵飘忽的文风:庄子的每一个故事都形象生动,想象奇幻飘逸,不受常情常理的拘限;4) 谐趣和讥刺横生:读庄子 ,常有会心契意之感;5) 精湛传神的文笔:庄子不以写人物为务,但凡涉及人物描写,往往用很少笔墨,就写出了人物鲜明的形神特征。 综论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同上4、 荀子和韩非子|理解: 理解:荀子及荀子概况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和孟子都是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思想不太一致,孟子重仁政倡王道,荀子则隆礼重法。荀子对儒家

26、学说的薪火相传贡献极大,许多儒家经典都是经他传下来的。 荀子 )今存 32 篇,多为荀子自著。 理解:韩非子及韩非子概况韩非,战国末韩国公子,喜刑名法术之学。 韩子55 篇,今存,大抵是韩非自著,也有后学或他人之作。应用: 荀子说理文的文学特征散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1)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 荀子中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2)创作诗和赋:但是荀子的赋是说理的文赋,既不抒情,也无诗样的形体,文学价值不高;荀子的诗作,也是缺乏文采的议论和说理。 韩非子寓言特点韩非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韩非寓言的一贯特征是,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思想。但是由于韩非寓言大

27、多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表现手法又比较单调,较之庄子寓言的想象富奇,显得沉闷而缺少姿彩。第四章 屈原和楚辞第一节 屈原和楚辞1、屈原及其楚辞创作识记:屈原的生平际遇屈原,名平,楚国贵族,有优厚的文化教养、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献身奋斗的精神,主张联齐抗秦。顷襄王即位后,听信谗言,讲屈原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理解:屈原作品及其真伪考订今人比较一致的看法大体是:离骚 、 天问 、 九章是屈原自作,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魂一篇, 史记本传明确说它是屈原的作品。可以确定的作品:离骚 、 天问 、 九歌 (11 篇) 、 九章 (9 篇) 、 招魂 ,共 23 篇。2

28、、楚辞的渊源及其文体特色识记:“楚辞”名称源流楚辞是屈原等人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这个名称到西汉时始出现。起初专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后刘向编集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命名“楚辞 ”。至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并为全书作注,名为楚辞章句 ,流传至今。理解:楚辞与赋的区别汉代人往往把楚辞称为“赋” ,实际上是不确切的。 “楚辞”和“赋” ,不仅体式不同,而且其性质也有很大差别。从体式上说: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拘;赋则很少虚字,句式铺排偕偶,比较整齐。从性质上说:楚辞以抒情、议论、描绘为主,主观抒发意味特别浓重;赋则以客观的咏物、铺排摹画

29、为主,缺少主观情感的抒发。应用: 楚辞文体的一般特点楚辞的文体,有自己鲜明独特的特点。就体式而言,有两种:1)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如天问 、 橘颂 ,前者基本是四言体而少用虚字,后者也是四言体而单句句尾用“兮”字。这种样式受诗经影响很大,其内容和行文虽有楚风楚韵,但不是典型的楚辞体;2)以离骚 、 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均具有某些共同特点:|A. 从诗风言,想象丰富,铺排夸饰,是楚辞的共同特征。B. 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 ,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C. 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多写楚地风物。 与楚辞相关的楚文化要素楚辞与楚文化关系

30、密切,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2)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3)楚辞充满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自不待言。第二节 “铄古切今,惊才艳艳”的离骚1、 离骚题义及其创作时间理解: 离骚题义辨析1)司马迁史记:“离骚者,犹离忧也。 ”可能兼有“遭遇忧愁”和“离愁别绪”二义;班固和王逸分而言之;其后历代学者的解释大抵未脱汉人“遭忧”或“别愁”的义域;2)近人游国恩则认为, “离骚”二字可能又有牢骚不平的意思。 ” 离骚创作时间辨析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2、 离骚永恒的精神价值应用: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

31、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1) “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洞察诸侯争霸的形势,提出了他的“美政”理想,衷心希望祖国强盛独立。即便遭际不平,祖国的独立和强盛,也始终是屈原最为关心的事。强烈的爱国感情使屈原决定以死殉国。这是离骚最令人感佩的主题之一。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对于“美政”理想,屈原九死不悔;对于奸佞群小,他无情抨击。表现屈原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视,是离骚的一个主要内容。这种爱憎鲜明的精神品格,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3、 离骚的艺术表现成就应用:离骚的艺术成就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浓烈情感

32、,直接根源于屈原的现实人生,而它的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的固有逻辑,而进入奇幻神异的想象境界。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抒情诗,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真挚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3)比兴手法的拓展诗经所开创的比、兴手法,为屈原所继承并作出了很大的拓展。他不仅仅是它运用了较诗经更其丰富的喻象,更在于它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义。4)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在形式和语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表现了一

33、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同时开始构创长篇巨制。第三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1、清新幽眇的九歌|识记:九歌的篇目东皇太一 、 云中君 、 湘君 、 湘夫人 、 大司命 、 少司命 、 东君 、 河伯 、 山鬼 、 国殇 、 礼魂 ,共 11 篇祭神歌曲,除礼魂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理解:九歌的内容九歌所祭之神包括主司天、地、人的各路神灵。屈原在这些作品中抒写了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浓浓的人间情味。同时,这些本应美好的爱情故事,结果却总不能如愿,寄托着屈原君臣难以遇合的悲怨。应用:九歌的艺术表现风格九歌独特的题材,造成了它与屈原其他作品不

34、同的风格。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所在的环境和气氛,本就是一种清新幽渺的境界。再加上他侧重于描摹神灵之相思、人鬼的空恋,这就使奇异深浓的情感,凄清幽渺的境界,以及曼妙清新的描写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整个诗篇清新凄艳,深情幽眇,体现着九歌的基本风格。2、平实素朴的九章识记:九章的篇目及其创作时间橘颂 、 惜诵 、 抽思 、 思美人 、 涉江 、 哀郢 、 悲回风 、 怀沙 、 惜往日 ,共9 篇诗歌。今人认为九章并非一时一地之作。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橘颂最早,当作于屈原仕途得意之时;惜诵 、 抽思 、 思美人次之,可能写在屈原被怀王疏远之后;涉江 、 哀郢 、

35、悲回风 、 惜往日 、 怀沙最晚,作于屈原被放江南时。应用:九章的艺术表现风格九章这组诗歌,就其主题而言,大抵与离骚相同;所不同者,是它的艺术表现。 离骚把激越澎湃的情感和奇幻的想象夸饰融合起来,浓墨重彩,波澜壮阔;九章则直抒胸臆,让奔放的激情直接倾泻,文笔较为朴素。 九章平实素朴的艺术表现,体现着屈原创作的另一种风格。3、 天问 、 招魂简介识记:天问概况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此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 l70 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应用:招魂的艺术特色招魂一般认为是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它的特色,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结构精密。第二,长于铺排描摹。第四节 宋玉识记:宋玉及其创作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作品九辩 。理解:九辩题义九辩本是上古乐曲之名,其实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从创意看是自悲生平之作。应用:九辩的思想、艺术特色 思想: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 ,尽管它也有自标高节的咏叹,尽管他也批判奸佞群小、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宋玉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有感恩阿谀之嫌。 艺术特色:从艺术表现看, 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