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孔子》电影,听评说孔子.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435778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孔子》电影,听评说孔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看《孔子》电影,听评说孔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看《孔子》电影,听评说孔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孔子》电影,听评说孔子.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看孔子电影,听评说孔子2010年2月17日在西安市图书馆“天禄讲坛”讲座韩 星 被称为史诗大片孔子已经与观众见面了,作为中国文化第一人、世界十大思想家的第一位的孔子正在从学术殿堂走向走向大众。可惜的是,当孔子与商业、娱乐越来越近而与思想和文化则越来越远了。看到媒体上有关孔子的争议,使我想到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以后的激烈争论,都是因为对孔子的理解、把握和认识有很大的偏差。一、影片孔子的意义作者具有良好的动机,美好的愿望和真诚的努力,已经差不多被我们丢弃了的仁义礼智信是该好好收拾收拾从正面进行表现了,虽然孔子电影并没有做好,也还是应该肯定的。这里我想引用电影人自己的评论:“当我们一直沉浸在国产商业

2、大片的打打杀杀之中,当我们徜徉在贺岁档影片的火爆和喜剧的热热闹闹的时候,孔子带着它充沛的人文色彩为国产电影市场注入了一股真正表现传统的、令人满怀沉思的悠远气质,这在今年中国电影中是难得一见的。几年前,我们曾经为墨功而展开讨论,正是因为影片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经典的方面,但那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而孔子比那部影片更为深入地进入了传统文化进程本身,尽管这部影片依然还是一部商业影片,但是从气质上,它具备了一种文艺片或曰文化电影的特性。”“影片立足于那个时代,表现的是一个学问家生不逢时的境遇,他的智慧、他的学说、他的人品等等,在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显得不合时宜,他追求的是恢复周礼,讲求的是仁治,以此

3、为治国的法宝,但是,在已经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他追求的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世界,因此,孔子被认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完全有道理的。影片叙述了孔子从入仕实施理想,到被迫离仕流浪讲学的经历,因此,这部影片应该看作是一部历史片或人物传记片,而不是一部全面阐释孔子学说的论说片,从这个角度看,影片是成功的。”(高小健:一部文化电影,北京日报2010年2月1日)力挺该片的人士认为,孔子选取了主角人生历程最重要的一段书写,传递出主流而又举世公认的价值观。影片整体风格基调是正拍,严肃,庄严,人物生气贯注,使人过目难忘。拍摄历史正剧从未失手的导演胡玫,表现出相当的视听语言素养,影片几乎每一个镜头的处理,都可以被列入

4、教科书供参考。影片整体美术风格将清新自然的格调发挥到了极致,在道具处理方面的精细程度让人叹为观止。比如影片中出现的青铜器上的花纹雕刻,是全由人工一笔一画刻上去的。而影片收尾阶段,孔子与众弟子冰原上苦行的高潮戏,狂风搅雪,壮阔苍茫,烘托出圣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周黎明在新京报发表的文章认为,孔子“有礼有乐,高不可攀”,它有着“大片的外表、传记片的套路、教育片的内核、主旋律片的特色”,胡玫用心良苦,效果也不错。“而孔子的最大价值,是当做一部国学的课外辅导作品”,中国人确有借此“补课”的必要。解玺璋在北京日报发表的文章认为,关注者、观众甚至出品方都忽略了影片自身的魅力对观众的吸引,羞于、耻于谈论

5、影片正面表现的精神、理想、信仰,而这恰恰是最重要的。他说,影片最动人的地方,就是孔子终其一生对自己的信念、理想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即使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苗春:电影 引发众说纷纭 真的像恶评那样差?,2010年2月1日中国新闻网)二、孔子的形象关于孔子的形象应该是这部影片的核心。我们先看学者们的研究: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骆承烈教授是目前世界上收藏孔子画像最多的人,他保存了2400余幅孔子画像,对历代孔子形象研究颇深。骆教授介绍,古籍中记载孔子形象的很少,有三处:第一,便是论语,在论语述而中,有这样的话:“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也就是说,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但不凶猛,恭

6、顺而安静,威严中显出仁德,严厉中露出慈祥。第二处,是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如是描述:“生而首上圩wi顶,故因名曰丘云。”“圩顶就是说头上有个坑,孔子经常扎着头巾戴着帽子,看不出坑,但说明孔子前额高。”骆承烈说。第三处也是史记:“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也就是孔子身高1.9米,魁梧健壮。他称据他考证,除了这三处,古籍中再没有对孔子形象的记载,而各地的孔子家谱中记载的孔子形象千差万别,有些还相当怪异。他还将从古至今流传的孔子画像分为六类:皇家孔子、官家孔子、儒家孔子、民间孔子、仇家孔子和海外孔子。皇家供奉的孔子一般是仿照帝王形象,着装也都是天子规格,一般为坐像,看不出身高,孔子均

7、被美化,形象端庄威严,一副帝王相;官家孔子一般用的是顾恺之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头着官帽,俨然一副官相;而儒家学者中流传的孔子像,就用吴道子所绘的孔子,一副学者相;民间普通老百姓家里的孔子,身着布衣,像学堂里的教书先生;仇家孔子一般都是“反孔”者所绘,例如历史上批孔时的孔子像,都很丑陋,形如小丑;最好玩的是海外孔子像,美国芝加哥供奉的孔子是大长脸,日本人供奉的孔子是矮个儿的胖墩,南美洲的孔子变成黑皮肤不是孔子需要我们,是我们需要孔子。南开大学张荣明教授整理了孔子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上的十种形象(张荣明教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2007-11-4 19:21:45):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第一种形象是“圣化

8、”。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第二种形象是“矮化”。“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史记老子列传)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淫志)。庄子德充符塑造了一个肢体残缺名叫“叔山无趾”的人物,向孔子求教并进而论道,最后使得孔子甘拜下风,自惭形秽。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实际上庄子一书中还有许多“矮化”孔子的故事。道家“矮化”孔子在历史上是有传统的。列子汤问编

9、造了一个故事: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哪个离我们近?双方从形状、温度出发各执一词,究竟谁对谁错,“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也?”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相当的难度,两千多年后天文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后才能得出答案。无所不知的圣人对小孩的疑问也不能回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妙的讽刺。第三种形象是“正统化”。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孔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孔子到了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第四种形象是“神化”。孔子在汉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学者董仲舒等人独尊而“正统化”之

10、外,还受到另一批公羊学派儒生的高度“神化”。在春秋纬演孔图、孝经援神契等纬书中,从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为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编造的“神化”:1、孔子并非是俗人凡胎,他诞生于人神交合之中。孔子父母“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2、孔子生有异相殊表:“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蹲龙”。3、孔子作为奉天承运的“素王”,编撰春秋、孝经,为后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带领七十二位弟子朝拜北斗星,这时天空“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

11、禾子,天下服。”孔子在此预言刘邦将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从一定意义上说,“神化”是对“正统化”的加码,是为了树立孔子更大的权威,把孔子从人性世界的典范提升到神性世界的救世主。第五种形象是“僵化”。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所“僵化”。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僵化”是“正统化”难以避免的逻辑结果。首先,宋代皇帝进一步制造了尊孔的社会氛围,宋太祖赵匡胤多次去国子监主持盛大的祭孔仪式,宋真宗赵恒亲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有了统治者政治上的大力倡导,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孔子这种被“僵化”的形象对于后世起到了非常不

12、好的影响。近代以来,孔子思想受到攻击,孔子形象受到 “丑化”,皆与此不无关系。第六种形象是“维新化”。晚清康有为搞“戊戌变法”,他需要发掘古代思想资源作为变法的理论支撑。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作品。康有为在这里再次强化了孔子与时俱进的色彩,塑造了一个“维新化”的孔子形象。第七种形象是“丑化”。晚清以来,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严重扭曲,或被无情抨击。太平天国洪秀全率领农民起义,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阶层,对于所谓“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的孔子本人及其思想自然全无好感,他说:“推勘妖魔

13、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太平天日一书编造了新的神话:天父上帝审判孔子,命天使捆绑及鞭挞他。孔子跪在天兄基督前哀求不已,上帝始命停止鞭打,永不准他下凡。太平军所到之处,焚烧孔庙,捣毁孔子像。宣布四书、五经为“妖书”,“凡一切妖书,如有胆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太平军抵制孔子及其思想,或许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持怀疑态度。洪秀全创立上帝教,对于不信鬼神的孔子自然要打倒丑化。这是因政见及信仰不同而遭到丑化。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更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情绪化、夸张化的言论色彩,不免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在西方历史上的

14、三种形象:几百年来,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第一种形象是“哲人”。第二种形象是“智者”。第三种形象是“完人”。孔子思想大概从16世纪开始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传播到西方的。几百年来,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第一种形象是“哲人”。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史中说:“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他所说的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第二种形象是“智者”。德国黑格尔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黑格尔的理由:1、孔子只注重常识道德,或者说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

15、、道德教训”。2、孔子不懂思辨哲学。黑格尔本人不懂中文,他对孔子思想的了解只是限于传教士的译本,他所能接触到的是脱离具体语境缺乏鸢飞鱼跃活泼生动生命力的若干条孔子语录,他无法把握孔子思想的全貌,因此他对孔子的评价自然不高。另外,黑格尔是欧洲中心主义者,轻视东方文化,他甚至不无偏见地认为汉语不宜思辨等。第三种形象是“完人”。18世纪法国一批启蒙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基督不过禁人行恶,孔子是劝人为善。他尤其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以为“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教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孔子常说仁义,若使

16、人们实行此种道德,地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争了。”伏尔泰在自己的礼拜堂中挂了孔子的画像,朝夕礼拜。法郎士魁奈是法国重农学派的创造者称魁奈是“欧洲的孔子”,人认为希腊哲学不如中国,一部论语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我认为孔子的主体形象是集大成的圣人。孔子的形象历史上本来就多样,到了现代社会多样的学科划分把他理解成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等,现代中国人多样的个性化认识更是“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孔子”。其实,中华民族心目中有一个公认的也是最基本的形象就是孟子所的集大成的圣人。但是,作为今年贺岁大片的孔子电影让观众看到的则是一个“集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和流浪诗人于一身”的孔子,

17、使得孔子无论在人物塑造上还是主题上都显得单薄。孔子本人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对于这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圣人我们首先要以正史的眼光尽可能地还原,而不是被商业的炒作所扭曲、遮蔽,甚至丑化。孔子作为圣人,他有信仰的因素在,是我们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可以承担一个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用今天的话说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的象征。我们中华民族没有独一的宗教信仰而能够维系几千就是因为有孔子这样一个精神象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宗教信仰,这个民族要么文明程度低劣,没有体面的民族;要么缺少凝聚力,变成一盘散沙。从孔子到今天,儒文化绵延不绝,我们这块广袤的国土上,政治上有过割据,但文化一直没有分裂,因文化根脉所系,

18、即使分了,也会“分久必合”,这种凝聚力就来自孔子。历来权势者大多“捧”孔子,但恰恰是普通大众对孔子才有真信仰。所以,古代的中国社会往往是,上层社会可能已经很糜烂了,但下层社会还有道德在,这个社会才没有从头烂到尾,才有革故鼎新的希望。近代以来我们中国人不正是这样吗?现在,孔子电影则报着把孔子还原为普通人的目的来拍摄,导演湖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把2500年前的一个圣人,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在实际上代表了目前一种普遍的倾向,无论是学术的界的李零、学术明星于丹,而艺术界也是这样。问题是我们近代以来打倒了孔子,现在大家对孔子作为圣人并没有真实全面的认知和理解,不明白为什么孔子会影响中国历史两

19、千多年,甚至成为世界性的伟人?就急着要把他还原为普通人。大家可以设想,如果孔子真是一个象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能够对中国历史有这样大的影响吗?他能够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与世界吗?从孔子到现在有多少普通人,我们现在都哪儿呢?我谁知道他呢?有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叫做“出类拔萃”,这句成语出自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孟子说:“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出乎其类,是说孔子是从自己的同类普通人中成长起来的;拔乎其萃,是说孔子远远地超越了他的同类普通人而成为他们的生活和生命的导师。别说普通人,就是当时的许多有名的有权有势的人今天我们还知道几位呢?三、孔子电影几处失实和失败现在的孔子是一部孔子的

20、断代史,直接中年开始,总体来说,没有表现出孔子是如何成为孔子的。虽然号称史诗大片,但观众并没有看到史诗的精良所在,电影孔子无法承载孔子。为什么?(一)、战争场面失实和太假为了真实再现春秋乱世大时代的壮阔风貌,无论是阵容浩大的战争中所用到的战车、兵器,还是片中的布景陈设、衣履饰物都经过反复考究,务求重现春秋时代的实感。整部影片使用道具多达3500种,超越赤壁创造了中国影史的新纪录。我就说夹谷之会和武子台平叛。夹谷之会是电影开场的重头戏,齐鲁两君在夹谷之会上兵戎相见。这时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鲁国大治,引起邻国齐国的不安,试图通过相约会盟的方式挟制鲁国国君。孔子深知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阴谋,于是求

21、季孙斯援兵五百乘。但当鲁国国君和孔子到达夹谷时,兵车并没跟来。当齐国准备发动军队挟制鲁国国君时,孔子设计的第二方案是用上了疑兵计,让一百牛车在后方扬起了灰尘,让敌人以为有千军万马,硬生生收了兵,还归还了之前被抢的汶上三城。这一战充分展示了孔子的军事指挥才能。发哥在赤壁中未能一展诸葛亮神采,却在孔子中如愿。史记孔子世家是这样记载的: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夏季,齐国大夫黎鉏对齐景公说:“鲁国任用了孔子,恐怕要危害到齐国。”于是,齐景公就派遣使者到鲁国,要与鲁定公在齐国的夹谷这个地方会盟。齐景公事先就拿定主意,不仅要羞辱鲁国,而且要杀掉鲁定公。鲁定公要乘车前往表示两国友好,孔子担任代理宰相。孔

22、子说:“臣听说有礼义方面的事情一定要有武力方面的准备;有武力方面的事情一定要有礼义方面的准备。自古以来,诸侯离开自己的疆域,一定都要有随从的官员,请君让左右司马跟随。”鲁定公答应了,并带领着左右司马而到夹谷。在夹谷,齐景公建造了高台,官员分三个等级侍奉,根据两国国君会盟之礼相见,相互揖让而登上高台。献礼酬答之礼完毕,齐国的主管官员出列而向前走了几步说:“请演奏四方之乐。”齐景公答应了。于是,齐国人手持刀枪剑戟等武器喊着叫着出场了。孔子按照礼仪,小步快行而上,站在中间的台阶上,抬起胳膊说:“我们两国国君举行友好会盟,为什么演奏这样的夷狄音乐呢?请齐君问一下主管此事的官员。”齐国主管官员让那些人退

23、下去,但他们不退,齐景公的左右人员看着宰相晏子和齐景公。景公心中惭愧,挥手让他们退下去了。不久,齐国主管官员小步快走向前,说道:“请演奏宫中的音乐。”景公答应了,唱歌演戏的倡优侏儒就在鲁君前面戏耍,试图劫持鲁君。孔子小步快走向前,步步登上台阶,站在中间台阶上,说:“无德之人却要迷惑诸侯,依法应当责罚。请齐君下令给主管官员。”齐国的主管官员依法而行,斩杀了那些倡优侏儒。面对孔子齐景公有些害怕,心中有所动,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合乎礼义,回去之后更加恐惧,告诉他的群臣说:“鲁国官员根据君子之道辅佐国君,而你们却偏偏用夷狄之道教导寡人,使寡人得罪鲁国国君,你们看应该怎么办?”主管官员向前回答道:“君子

24、如果有过错,就以实质性的事情来谢罪;小人如果有过错,就用文辞表示谢罪。国君如果有悔,就可以用实质性的事情来谢罪。”于是,齐景公就把当初侵占鲁国的郓城、汶阳、龟阴三地归还给鲁国表示谢罪。就这样,孔子在外交活动中,机智果敢,粉碎了齐国想用武力劫持鲁定公的阴谋,还迫使齐国归还了侵占的土地。所以,本来并没有什么激烈的战争场面。武子台平叛鲁国一直被“三桓”所把持。当孔子代理国相时,立即提出堕三都(即拆毁三家所建城堡)的举措。政令下达后,公山狃带头起兵反叛,孔子率领众弟子保护国君登上武子台。武子台下,公山狃一声令下,无数弓箭射向武子台。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就是位武功高人,在武子台平叛一场戏中,在高台上迎风而立

25、,指挥千军万马,最后以十二条熊熊火龙将叛军彻底制服,这是一场名副其实“杀伐”,以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圣人境界,他应该不会用如此残忍的方法来退敌,在历史上也许只有法家和兵家才会这样做。因此,影片过于关注孔子的军事才能,而对孔子的人格魅力与礼乐教化等主要方面刻画不够。因此,该片充其量只能算是一部表现英雄孔子的影片,未能充分展示孔子的圣人形象。(二)、孔子的思想表现得不够,且多有误解孔子被电影界批评“有形无魂”,孔子没“魂”其实就是在思想上没有抓住孔子的内在精神。形象塑造有点单薄,导演让我们看到了凡人孔子,完全丢掉了教育家、思想家这最重要的两个形象。正如有报纸评论所说的在这部电影中,孔子的表现如某些足球

26、运动员,上半场神勇,下半场疲软。教育家孔子的学问哪去了?电影应该对孔子早年思想的形成和晚年在文献整理方面的功绩多些笔墨去描述,结尾有些仓促,对孔子思想的挖掘还不够。片尾周游列国后,回鲁国的镜头很简单,没有展现出一个大教育家的形象。一位影迷认为“给屋子里堆一堆竹简就算是教育家、思想家了?这样的处理方式太低估观众的理解力了。应该有他怎么处理,怎么写春秋等这些场景,展示他博学的一面。可能也是因为电影在时间上的局限性,导致形象严重不丰满,但这并不能成为“孔子”丢魂的理由。有些地方明显地有失误,如片中当孔子被逐出鲁国时,弟子颜回“劝说”孔子:“您曾经跟我们讲过,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

27、”这就严重歪曲了孔子的思想!这是一种遇挫折即放弃理想,见风一吹就倒下的俗人明哲保身的思想,是典型的市侩哲学。两年前于丹讲论语心得就是这样说的:“我们生存的环境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虽然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能凭借我们勇敢的心灵去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那毕竟是她自己的一己之“心得”,根本不是孔子的思想。孔子以周文化的继承者自居,自觉地担当起延续历史文化的使命与职责。他坚持自己的道德理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的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人能

28、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这就是要求士人们能够超越自己个体的和群体的利害得失,而发展为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于是有了“杀身成仁”成语,后来接着孟子子说“舍生取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的话不仅污辱了孔子,甚至是污辱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准。鲁迅先生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舍身求法、为民请命、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这是一种对道德信仰和高尚人格的追求。孔子他说过一句“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就说孔子的女人是个坏女人,

29、这也是没有道理的。于丹曾这样解释:小人是指小孩子,意思是说女人就跟小孩子一样,过于宠溺她会恃宠而骄,不理她又会心生怨气。“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被普遍认为是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连海外真心尊崇孔子者也觉得难予讳言,无可奈何地说:“孔夫子就这句话说错了”。这里的前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几乎成了传统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的一句至理名言,而后一句话几乎被人们遗忘了。这是一整句话,不能分开看的。从文字看,这句话按照逻辑分析,“唯”作“独、只、仅仅”讲,意思是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但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并非所有“女子与小人”都难养。前句是论断,后句是

30、论据:“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是“女人与小人”难养的理由和表现,也是说并非所有的女子与小人都难养,只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女子与小人”难养。孔子所说的“女子”并不等同于妇女,“女子”只是妇女中“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同样,“小人”也不是男人中的体力劳动者,而只是男人中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实际上孔子并不歧视妇女,孔子在谈到子女的孝顺时,多把父母连在一起说,言语中丝毫没有对母亲的轻视。如“父母在,不远游”“事父母,能竭其力”“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等等,父母都在一个平等地位上的。中庸中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

31、天地”,意思是:君子之道,从夫妻之间开始,到了它的最高境界,就能显明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了。儒家对女性的看法与今天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女性意识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定,是放在与男性的关系中认定的,和今天完全忽视性别差别,而盲目地追求男女平等的观点完全不同。在儒家观念中,男主外女主内不过是基于性别差异所导致的社会分工不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张扬女性是感性、温柔、善良、包容的女性特征。(三)孔子弟子的形象干巴、没有个性,多与史实不符孔门弟子是性格非常鲜明、意气风发的群体,他们都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是身通六艺的学问大家。可是,电影孔子中,那些围绕在孔子身边的学生,不仅面目模糊,令观众无法记住,而且一个个都好像是

32、无个性无生气的乌合之众,更不要说儒生的那种“儒雅”之气了。“孔子的弟子每个人都很厉害,可是电影里没有一个有比较大的成就,没有一个有鲜明的性格,甚至有些人表现的性格跟历史是反的。比如说颜回,洒脱自由,思虑深刻,境界极高,志向极大。可是电影里呢,他却整天愁眉苦脸的,与论语中的,根本不是一个人。子路是一个天真勇敢爽直可爱的人,子贡是个出色的外交家和商人,可是电影里就都是一介武夫,没有一点文化人的气质。子贡更是连说话的机会都极少要知道,子贡可是言语科里第一名啊。”颜回之死最令人惊奇的是孔子最钟爱的高徒颜回的死被炒作成最有催泪效果的“颜回救书”一节,描写孔子师徒行经冰河,冰面爆裂,书简全数跌入河中,孔子

33、最疼爱的弟子颜回,不忍老师的书册毁于一旦,扑入冰河救书,冻死了。影片首先是违背史实与逻辑的地方:其一,颜回之死是归鲁之后的事,且如何死的并无记载;其二,即使让颜回溺死是剧情需要,也应该考虑到基本常识,竹简会浮在水面而不是沉入水底;其三,颜回独自往返抢救竹简,孔子及其他弟子却趴在冰沿痛哭流涕不施援手,有违人情。特别是当影片无限深情地赞颂颜回舍己捞书时,仿佛时光倒流四十年,不由得让人想起罗盛教跳进冰窟窿救朝鲜小孩,金训华跳入洪水捞木头的年代,落入了国产表现英雄的俗套之中。当然,我不是说这种精神不应赞颂,恰恰相反,应该大放异彩,但从电影艺术上说细节处理太糙,太生硬,难以打动观众。如作家韩寒说:“颜回

34、最后居然为了多捞几卷文书,在冰水里冻死了,这非感人,这是愚蠢。”有网友说“不够真实而且煽情太过。”颜回是最孔子得意弟子。家境贫困,居陋巷,箪食瓢饮,但好学不倦,终身追随孔子而不仕。孔子对颜回有很高的评价,把他许为自己“德行”科最优秀的学生。颜回很穷,但洒脱自由,思虑深刻,志向远大,境界很高。可是电影里呢,他却整天愁眉苦脸的,怎么也看不出“孔颜之乐”,与论语中的根本不是一个人。论语中孔子对颜回多次大加赞赏。如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他还向鲁哀公推举颜回,说“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称颜回是最好学之人。这里说到了“孔颜之乐

35、”,我们得解释一下。于丹说:“就是在什么样的物质环境下都不改变心境的那种坦然和安宁。”我认为不仅仅是坦然和安宁,而是所谓“孔颜之乐”。那么,孔颜之乐,所乐何事呢?显然他们所乐者正是人生之正道,这种道也就是合乎正义、利于社会的生活准则和精神境界。在这里,孔子和颜回所乐的“道”,它的核心精神就是孔子常说的仁。“仁者爱人”,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行仁德,以仁爱的原则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处处以仁爱、宽厚的心态和情感关爱他人,善待社会,并且不断反省自身是否时时做到了仁,这样就会如宋代另一位大儒朱熹所说的“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也就是抬头无愧于上天,低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便可以心安

36、理得地面对这个世界,这其中的快乐可想而知。不过,“乐道”并不是要拒绝财富,甘于贫穷,而是说,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也不能改变他们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操守。在孔子、颜回看来,人生境遇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遭遇到何种不幸或烦忧,君子都要严于操守,不改变实践仁爱道义的初衷,相反还将从中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孔颜之乐”正是安身立命的充分体现,又是理想境界圣贤境界的标志。颜回与孔子的关系也很特别,甚至甚于父子。他时时跟随孔子,庄子田子方中有所谓“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这就是“亦步亦趋”这句成语的来源。原文是这样的:“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用白话说

37、大意是这样:“老师慢走,我也慢步,老师急走,我也急走,老师快跑,我也快跑;但是老师一溜边飞奔,那我只好眼巴巴地远远落在后面了!”当时孔子听了颜回的话,问道:“颜回,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颜回答道:“夫子步亦步,是说您谈话我也谈话;夫子趋亦趋,是说您同人争论我也同人争论;夫子驰亦驰,是说您阐述古圣先贤之道我也阐述古圣先贤之道。可是,夫子奔逸绝尘您有时根本不用开口,而人们却都信服您,这一点我就无法学习,只好瞠乎其后了!”颜回的“亦步亦趋”原来就是跟老师紧紧相随,刻意学习的意思。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匡地被围,师徒一度失散后又复见,孔子说:“吾以汝为死矣。”颜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孔子

38、也认为“回也视予犹父也”(论语先进),即颜回把孔子当成自己的父亲一样。子路之死片中子路是在卫国战死的。子路抗敌,受重伤后为遵师训,不顾身边强敌环伺,努力戴正帽子,这时被两名敌兵从身后袭击,立时毙命这里影像处理上的失误很明显,它想表现的是受伤必死的子路仍要“正衣冠”,以此凸显一种高于死亡的尊严,但是通过影像实际传递出来的信息却是,明明还有能力拒敌的子路,却因为要“正衣冠”而被人偷袭得手,糊涂送命。而且子路死的时间也不对。事实上,子路在孔子自卫返鲁时跟着夫子回到了鲁国,并曾在季孙氏那里做事。三年后,他又受邀回到了卫国,做了大夫孔文子私邑蒲地的长官,即蒲大夫。不久,孔文子病死,其子孔悝(ku)继承父

39、职为执政。卫灵公之子蒯聩因为看不惯南子荒淫和专权,试图暗杀不成就逃到了晋国,但一直野心不死,想回来篡权,后来他的儿子辄得到齐国的支持,便用武力拒绝蒯聩回来,蒯聩争夺君位的计划破产,辄终于立为国君,即卫出公。至此,卫灵公与蒯聩的父子之争,又演变为蒯聩与辄的父子之争。孔悝之母孔姬是蒯聩(kui ki)的姐姐、卫出公的姑姑,蒯聩在孔姬等人的帮助下回到都城,强迫孔悝与之结盟,并劫持孔悝登上高台,进攻卫出公。孔悝的家宰栾宁见政局有变,派人通知了驻守在孔悝采邑平阳(今河南滑县东南)的子路。子路急忙赶往国都帝丘救难。赶到帝丘时,子路正好遇到另一位孔门弟子、为卫大夫的高柴(字子羔)由城内逃出,因卫国大乱而准备

40、归鲁。子路没有听从高柴的劝阻,说:“接受人家的俸禄,就要救人于灾难!”子路冲入城中,攻到孔悝被围困的台下,与蒯聩手下两位猛士战在一起。结果,子路寡不敌众,交战中被戈击断了帽带。子路看情势已无脱身的可能,从容地捡起帽子,说:“君子死,冠不免”,在系帽带时被对手杀死,随即被一拥而上的蒯聩手下剁为肉酱。这是发生在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冬天的一件悲壮的牺牲。当时,子路已是一位63岁的老者。听说卫国发生政变时,对弟子十分了解的孔子忧郁地说:“高柴一定会逃回来,而子路一定会遭死难的。”果然,几天后,高柴回来了,同时也传来了子路被杀的凶信。这次,孔子悲恸万分,哭于中庭,口中喊着:“啊呀,这是上天要断

41、了我的命啊!”他听使者说到子路被剁成了肉酱,立刻叫人把家中准备食用的肉酱倒掉。(四)子见南子与南子之死史书里一句话影片放大成“绯闻”在论语雍也中关于“子见南子”的描述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大概意思为,孔子在卫国会见了卫灵公夫人南子,其徒子路并不开心,这时孔子回应道:“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影片中则被放大成为一场重头戏,影片宣传方也借此描述一个千古未解的“圣人绯闻”来吸引眼球,增加票房。电影将此处理为两人面对面,这也不是说不可以,但问题是他们之间的距离未免过于接近了些。片中南子竟然当面挑逗孔子,甩着裙摆在他身边绕圈,还

42、对孔子眉目传情,言语挑逗,这种对孔子的不尊重直接贬低了孔子的形象。当然,作为一位女导演据说为了表达现代女性意识,在影片中还有镜头表达南子的清纯一面,被孔子的两句之乎者也感动了,成为孔子的红颜知己,甚至说出了“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没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达到的境界”这样不着边际的“诗话”。在史记的记载中,子见南子,实际情况是在卫国,孔子受到了卫灵公的宠姬南子的召见。南子大约是当时天下最艳丽、最妖娆的女子,政治上也有一套,但据说不守妇道,嫁给卫灵公之前曾和宋国公族名叫宋朝的美男子私通,到卫国后,仍与宋朝常有来往,搞得全国上下都知道,只有卫灵公或是被蒙在鼓里,或是不在乎。孔子当时来到卫灵公的朝廷,

43、因为名气太大,南子想见孔子,派人对孔子说:“四方来的名人,凡是瞧得起我们国君并与他交往的,没有不来见我的,我希望与您会面相识。”孔子本不愿与这样的人见面,便婉言谢绝,后来实在推不掉,终于上朝谒见夫人。南子坐在轻纱帷帐之中,形态依稀可辨。孔子进入宫门,面北行稽首之礼。南子在帷帐中以手拜回礼,身上佩带的玉器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子路对孔子去见南子很不满意,认为他有失身份。孔子急了,发誓说:“我假若做了不对的事,天厌弃我罢!天厌弃我罢!”说明自己没有做出什么非分之事,完全是因为存着得君行道的一点希望才不得已去见她的。子路梗直,难以体会到孔子委曲求全的意思,孔子要获得卫灵公的信任,自然得去拜见灵公的宠姬

44、南子,希望在卫灵公前能够说说好话。可惜南子对“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孔子并不怎么感兴趣,没有在灵公面前说什么好话,灵公也就没有对孔子表示出特别的尊敬。就在子见南子一个多月后,有一天卫灵公和南子一同坐车出门,便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上,后面跟着第三辆车,坐着灵公宠信的宦官,招摇过市。在灵公也许是为了表示与孔子亲近,但孔子却觉得这是莫大的耻辱。事后他说:“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句话经常被后人误解,以为孔子反对好色。其实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应当是:“好色是人的无法抑制的天性,如果人能以好色之心好德,还愁道德不能崇高完满吗?”意在批评卫灵公。灵公此时年老无能,疏于料理政事,毫无振作之举,根本不可能真正

45、任用孔子。面对这样的处境,孔子十分感慨,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果用我来执政,一年可以使国家有所起色,三年便能够将它治理得好。”子见南子,也是在卫国和齐、鲁结盟反晋的大背景下发生的。过去,卫国也和鲁国一样服从晋国,但在孔子去卫国前不久,因为晋国执政太过跋扈,卫灵公也下决心和晋国决裂,齐、鲁、卫三国形成了反晋联盟。南子比较风流,名声不好,但卫灵公一味宠幸她,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0年)卫灵公为了让夫人南子高兴,召见她的旧相好宋朝,并让他们在洮地会面。灵公太子蒯聩出使齐国,回来时路过宋国野外。宋国人讥讽灵公纵容南子荒淫,唱歌道:“已经满足了你们的母猪,何不归还我们那漂亮的

46、种猪?”蒯聩听了感到羞耻,愤恨南子的淫乱行为,想杀死她,替爸爸报戴绿帽的仇,行动却失败了,只能出逃到了晋国。所以“南子”并不是被蒯聩暗杀的。三年后,卫灵公死了,卫灵公的孙子辄被立为卫君。因为辄的父亲蒯聩这时在晋国。他想回国继位,得到了晋国执政者赵简子的支持。卫灵公和南子很担心晋国扶植蒯聩杀回来篡权。孔子执政时参与建立了齐、鲁、卫联盟,他辞职后,很多弟子仍旧在鲁、卫两国做官。所以南子见孔子,还是希望他能积极维系同盟,共同对付晋国。但见南子这一幕,往往被后世的文艺家剥离了当时的大环境,演义成了美女挑逗老学究的感情戏。(五)、周游列国的重头戏没有写好电影后半部分,是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经历。这部分

47、过于散漫、拖沓,缺乏集中的矛盾冲突,只有一路流浪、受苦,将其真刻画为一场“逃难”,过多渲染苦难与悲剧,虽然赢得了观众的同情与眼泪,却走失了儒家文化的要义。周游历程中可以重点塑造一下几位孔门弟子的形象,但电影在这方面令人失望。影片中一干弟子还死心塌地地跟着,即使有做官的机会也不去,出镜最多的弟子是颜回,表现得太哀怨愁苦。子路也完全刻画成了李逵、张飞形象。可以说,电影对周游时期的孔子师徒表现得并不成功,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记载都没得到利用。多年后重返鲁国,就莫名其妙的成了圣人,对于他流浪期间究竟作出了何等贡献,从影片的情节来看,至少是看不出来的。孔子不畏千辛万苦而周游列国,不是为了去做官,而是想借助权

48、力的拥有者们,实现自己让世界充满仁爱的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做了很多事情,所到之处,坚持传仁达义,希望教化世人。但是,这些在影片中都着墨不够,没有很好地体现。如果能加强表现的话,孔子为圣人将更有说服力。让我们还是看看史实。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到的最多的是卫国,除卫国外,孔子还到过匡、蒲、陈、曹、郑、蔡、楚等国家和地区,拜见过大小封君70余人。但是境遇都不理想,有时甚至十分狼狈,十分危险。刚从卫国出来,到达匡邑,孔子被匡人当成阳虎围了起来。阳虎曾侵害匡人,孔子又长得有些像他,所以匡人围住要报复,后来多亏弟子杀开围困而脱险。刚从匡邑解围出来,到了蒲邑,又被蒲人围住,幸弟子力战,杀条血路脱离险境。孔子又去曹,曹国不容;遂往宋,刚在一棵树下演礼,宋国权臣桓囗因从前孔子批评过他,赶来把树拔倒,表示不欢迎。匆匆跑到郑国,与弟子失散,独自一人立于东门之外。子贡四处打听,有人告诉说:“东门外有个人,两腮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像禹。然而更像落拓潦倒的丧家之大。”言下之意,是说孔子以古贤圣人相标榜,却无人赏识,落得个丧家之大的下场。又到陈国,陈公向孔子问了很多典故,对博学的孔子非常赞赏。无奈陈国国小力弱,正被吴楚等大国侵凌分割。孔子的学说只合在和平时期讲讲礼让,摆摆礼容,通过教育来激发人们的向善好仁之心,对这个金戈铁马的场面,却无能为力。因此,他给此行立下的信条是;“危邦不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