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K--葛兰素史克面试大全.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435288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1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SK--葛兰素史克面试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GSK--葛兰素史克面试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SK--葛兰素史克面试大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SK--葛兰素史克面试大全.doc(7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面试诶呦终于到宿舍了,累史姐了,吃个外卖开始码字,记录一下人生的第一次群面。由于久久不能平静我滴鸡冻心情,所以废话两段先。 本来是下午一点场的,因为还有一场笔试时间撞了,所以写了个邮件申请调整时间,没回音,遂准备放弃今天滴面试。下午正在去交大笔试的地铁上,电话突然响了,一个声音听起来很nice的姐姐问我下午还参不参加面试 ,于是说明了情况,然后nice姐姐当场就答应给调到四点那场,mua,于是抱着去看看群面到底长啥样心态的酱油同志,就这样将我棱生的第一次群面交给GSK了,可怜我还穿着帆布鞋啊牛仔裤啊还有上面印满花的外套啊,我泪奔笔试磨叽磨叽,考完都三点一刻了,于是直接打了个的奔到枫林校区,实在

2、是忍不住想吐槽一下,交大真是偏僻呀,尼玛打的到枫林花了我87米有木有,还刷了十块过路费有木有 尽管司机蜀黍一路飞奔,还是迟到了5分钟 到会议室外面门口两个姐姐立即会意的拿起印有我名字的一个纸牌递给我,并告诉我拐弯的右手边房间就是,还说已经迟到了五分钟了不知道还能不能进去,我又一次泪奔了,看来我真是个迟到的异类啊于是我就拐弯了,看到一个房间好像在开会,坐了十几个人,于是准备继续往前走,还好刚刚的姐姐很有先见之明的跟过来看了一眼,及时阻止了我这个傻X,告诉我那个房间就是了,我勒个去,原来群面这么多人的,没见过群面的土包子本性暴露无疑 于是我华丽丽的穿着我的花外套进去了我是分割线分割线好了终于进入正

3、题。美女HR隔着玻璃发现了我,点头示意我可以进去,其他同学正在进行自我介绍,于是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溜到我自己的座位上,刚好留给我的座位对着门口最近了,不知道是哪位细心滴同志考虑的这么周全,这样我这位酱油潜入的时候就不会影响其他人了,进去后右手边的一个漂亮的mm提醒我把自己名字牌子和其他人一样立好放在面前,感谢好心的筒子们。一、自我介绍缓口气发现自我介绍已经到我左边滴同学了,发现自我介绍是逆时针方向进行的,下个就到我了,我摔为了方便描述,这里把所有人逆时针编个号,如果从我开始1号,那么左边的mm就是12号。12号mm的自我介绍很有意思,她说我是一个三心二意的人,大家一惊,然后mm又接着说,三心

4、就是细心专心耐心blablabla, 当时就觉得,哇塞,这自我介绍,真专业啊。这时右手边的2号mm又很体贴的问我要不要她先来,我再准备准备,我脑子一抽就说没事还是按顺序好了,于是就毫无准备的开讲了,我勒个去,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就说了一下名字学校专业,应聘的职位,还很随机的拍脑袋加了几句喜欢和人打交道什么的,自己都觉得很无力,然后偷偷看了一眼美女HR姐姐,她带着点小责备的笑着看着我,当时就不好意思了这里很废话的提醒大家一句,一定一定要准备一个响亮的,简洁而又让人印象深刻的自我介绍! 切记! 临时拍脑袋想什么的都弱爆了! 我就是大反例!当然思维无敌敏捷又口才过人的牛牛们另当别论。然后接着听别人介绍

5、,就越发的确定了自己的炮灰位置,2号mm,长的很漂亮有木有,职业装和得体的淡妆有木有,交大的有木有,担任过学生会主席有木有,辩论队成员有木有,带领队伍获奖有木有,3号是个腼腆的小mm,没有穿职业装,4号云南财经的男生,西装革履有木有,联合利华sales实习有木有,5号GG,有两年工作经验了有木有,在职期间销售成绩提高了XXX有木有其余的同学在我进来前基本都介绍完了,顿时觉得我弱爆了,神马实习都没有,神马社团活动都没有,我勒个去,我就不知道我是怎么进得了这个面试场的。吸取的教训就是,如果大家自我介绍,不要只是说自己的基本情况和个性什么的,最好列举一些自己牛逼的经历,比如工作经验啦,社团活动啦,会

6、听起来比较有说服力。或者像12号mm一样准备一些听起来很有意思的自我介绍,也会让人印象深刻,好吧这只是我这个炮灰的愚见。二、case 讨论咳咳,废话这么多,终于要到case了,我们的题目是:某旅游饭店第四季度销售利润未达到目标,然后下面列举了十项可能原因:1.饭店的食堂口味神马的太差,导致外宾到其它地方就餐2.人事部副部长一个月前调离,导致人事管理混乱3.服务员不懂外语,导致为外宾服务需要靠翻译4.服务速度慢,比如房间清扫不及时。5.商品管理不当,导致有的商品大量积压,有的又缺货6.信息的传递速度慢,不能将市场信息顾客需求之类的及时传递7.旅游旺季怕引起纠纷,不敢超额订房8.前几季度的报告存在

7、虚夸,导致所制定的目标利润不合理偏高。9.仓库管理混乱,有人偷拿东西10.用人唯亲,高层将自己的无能子女安排在重要位置上。要求选出其中最为重要的五点,并按重要性进行排序。五分钟审题,然后就开始讨论,20min,presentation,5min,单人代表。开头定下云南财大的4号gg做time control, 没人反对,然后2号mm就开口了,那我先来给大家把这个逻辑关系梳理一下吧。blablabla,复述了一下题目,然后提出了一个观点,利润等于销售额减成本,而从第七点看出,现在是旅游旺季,可以推断房间基本满员,因此销售额提高空间不大,所以最重要的在于减少成本,然后指出那些条和成本相关,还提了一

8、下第八点。当时让我这个酱油佩服的五体投地,真是专业啊。这时,10号男童鞋提出,我觉得2号mm说的非常对,利润等于销售额-成本,但是我认为,销售额是根本,只有提高销售额,才可以提高利润,和销售额有关的有blablabla几点。还没交战几回合,于是又有一个同学(不好意思忘了是5号还是6号了)提出,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五个选择,很难大家统一,因此我觉得,提出一个大家公认的选择标准,根据标准,我们就不难选出这5点了。可惜滴是,虽然有了这个想法,但是讨论还是有点混乱,期间比较亮的点包括,有同学提出可以用排除法,排掉5个不重要的。9号mm也提出过,需要注意里面的逻辑关系,比如说原因4是由于6引起的,

9、因此可以认为相对来说,原因6比较重要。这时4号男生提示,还有10min,时间过去一半了。这时6号男生提出,要不我们投票,排掉5个大家觉得不重要的,于是6号男生就顺势做了投票发起者和统计者。于是排除了5个,最后剩下的5个,第八点排第一,剩下的按先前提到的标准,人事-管理-服务的重要性来排序。时间刚刚好,牛逼,于是选人做pre,2号mm提出由做记录的6号来做。米有人反对,于是就给30sec准备时间,5min做pre。6号先是陈述了一下我们的讨论过程,然后整个结果是通过哪些步骤得出的。可是时间有点没控制好,只用了2min就说完了。于是美女hr姐姐又问了4号time control的同学有木有什么要补

10、充的,4号同学又简单复述了一下。这时候,狗血的剧情来了,hr姐姐居然转向整场讨论只说过一次话的炮灰我,然后问我,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当时我就内牛了我何德何能啊,得姐姐你关照,让我有个说话的机会于是傻x我就开始说话了,我说我就补充一下刚刚6号同学没有说的详细的那部分,就是我们排除了5个选项的那部分,是我们通过投票,然后计票通过的。直到后来我才发现我傻x的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HR又继续问10号男生,你还有要补充的吗,然后他一开口,我就发现什么叫差距,10号童鞋说,我觉得6号同学总结的非常全面非常好blablabla 这就是大家一定要记住的地方:在你对别人意见提出反对或补充的时候,别忘了礼貌,一定要

11、先肯定别人的工作!因为本身这种补充或者反对就是一个得罪人的活,所以需要做的让别人心理舒服一些。酱油觉得我们这组真是高手如云啊,下面酱油就总结一下观高手们的交锋的一点心得:1. 第一位出现的高手2号mm,她的开头,第一个发言人有木有,指出题中几点以体现认真审题有木有,提逻辑关系有木有,打框架有木有,一切要素都符合了!而且每次发言或反对或打断别人的话,开头都会说,我觉得XXX同学说的很对。先肯定对方有木有!很专业有木有!学生会主席不是盖的吧!2. 第二位出现的高手是10号男生,他的第一次发言,首先,肯定对方的发言有木有,然后借力打力驳回去有木有。3. 第三个高手出现的时候,如果无法统一意见就定标准

12、哦亲,这样后面有人不同意意见就可以说我们是按照前面你同意的标准的哦亲,这是铁律哦亲!4. 6号男生出现的时候,定律:当大家意见无法统一导致影响整个讨论进程的时候,就提出投票!然后做投票统计者,最有优势记录汇总信息,这样可以争取到做leader和pre的机会。5. 最后pre的时候,6号男生时间掐的不是太好,因此给了其他同学潜在的补充表现的机会,所以,pre一定掐好时间!不能给其他高手反击时间!可以叫同学帮忙计时提示,而且,可以再加一点内容,先复述一下题目意思,然后再慢慢阐述讨论过程,而且酱油觉得,可以提一下每个推动讨论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意见是哪位同学提出的,比如xxx童鞋提出xxx观点,得到大家

13、的同意,于是我们小组接着根据这一意见blablalbla这样不仅可以让底下其他同学感到自己的努力米有白费,而且可以增加pre的时间嘛,这样就可以讲够5min了嘛。三、提问时间HR姐姐挑了我刚刚说的那几位高手问了一些问题,所以大家要记住,不要太shy, 如果一直不说话,就算是块金子,也不一定就有HR能发现你。大概问题包括,给自己这次表现打多少分,觉得扣分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如果让你选择队友,你会选择哪几个人跟你合作什么的。还问了那个有工作经验的gg,为什么话不多(因为他自我介绍的确做的很好,看起来是个很有自信的人)。那个gg说,因为以自己做销售的经验来看,可能有跟我们完全相左的意见,他认为重要性应

14、该是服务-管理-人事,但是为了不影响整个讨论的进程,所以选择沉默并适应大家的观点。唉,所以酱油觉得,大家一定不能隐藏自己的观点啊,觉得这个gg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如果说他早点说出这番话,可能讨论会是另一番景象,用工作经验说话还是很有依据的,觉得他完全可以带领小组讨论走向另一条路,成为leader的机会也会大很多。不过他说为了大局而放弃争论自己的观点,也有可能这样也是个加分点吧,酱油表示不知道是好是坏。华丽丽的分割线分割线唉人生的第一次酱油群面就这么过去了,发帖纪录,也希望对后来同学有帮助。谢谢观赏!Joel Spolsky曾经感叹:招聘难,难于上青天(此处笔者稍加演绎:))。他有两个辛辣但不乏

15、洞察力的断言:真正的牛人也许一辈子就投大概4次简历,这些家伙一毕业就被好公司抢走了,并且他们的雇主会给他们不赖的待遇,所以他们也不想挪窝。(刚刚去世的Dennis Ritchie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人才”市场上能找到的大多都不是什么人才。招到这帮人轻则费钱重则把你公司搞挂。(当我把这篇文章给邹欣老师review的时候,他说了另外两点:1. 最好的人也许不投简历,就决定去哪里了。所以要在他们做决定前找到他们。2. 比较差的会投很多次简历,找不到工作的时间越多,投的简历越多,给整个pool 带来很多噪音,top10%的简历也许根本不算全部人的top10%。)诚然,也许没有哪个行业像IT行业这样,无

16、形资产占据公司的绝大多数资产。拒坊间传言比尔盖茨就曾经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只要允许我带走100个人我可以再造一个微软。这话没搜到原版出处,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IT公司当中智力资产所占的比例之重。所以一个自然的推论就是,招聘也许是一个公司决策当中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Joel Spolsky把他在这方面的观察,体会和洞见集结成了一本小册子Smart and Gets Things Done,开篇就挑战“产品是公司成败的关键”这个传统观念,他认为创造最适合工程师生活的环境,留下最优秀的人才才是最先最重要的一步,接下来好的产品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国内创始人郝培强正是这个理念,所以他在微博上说:我们是小公司

17、,工资开的不高,也不招太多的人,但是电脑都是iMac27,iMac21,Macbook pro15,基本上比很多大公司都好多了。软件没盗版,刚才photoshop的正版我也收了。中午管饭,公司备伞。哈哈。节日假正常放,从不加班,早晨11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我是有资格说某些大公司的员工苦逼的。事实上,米国找个人尚且难成这样,搞得Joel还费心费力写本书语重心长地劝企业们要善待好工程师,国内找个人更是难上加难,国内高质量问答社区知乎创始人周源就曾经在知乎上分享他呕心沥血的招人历程,看完真是让人慨叹这年头找个靠谱的人多不容易(这条知乎问答还有很多精彩的跟帖):其实从 08 年到现在,我一直想这事能

18、不能有点窍门,或者是实用的方法,结论是几乎没有。我用过的大家都用的方法: 在水木上发贴子(有点效果) 在蓝色理想上发贴子(无效) 在技术邮件组里发贴子(无效) 买 51job/智联 最便宜的服务(有点效果) 给所有可以想到的人打电话,请他们推荐(无效) 给所有和你讨论过创业,喝过点小酒的人打电话(无效) 约前同事私下谈(有效)我用过的大家可能没有用的方法: 上 twitter,看 XXX 的 follower,一个一个看,看他们的 twitter,博客,Google Reader 分享,想办法搞到邮件,联系,半夜电话骚扰。 上豆瓣,前端后端挑几本重量级的书,去找想看,看过,正在看这本书的人,一

19、个一个看,看他们的活动,博客,Google Reader 分享,想办法搞到邮件,联系,半夜电话骚扰。 找同事,问他们都看什么技术博客,想办法搞到邮件,联系,半夜电话骚扰。正是这样的不容易,才有不少公司走内部培养的办法,这里的逻辑是:一上来就招到靠谱的人太难了,但找一块靠谱的璞玉然后雕琢雕琢相对就简单很多。这倒是个办法,但这样做的人难免就陷入了纠结:培养好了,人跑了怎么办。这也不能怪招聘的公司,的确是人之常情。其实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培养的时候进行适当引导,让员工发挥自己的主动学习能力,这样不但人得到更多成长,公司也不会觉得投入太多患得患失。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这仍然还是没有解决根本

20、的问题,就是招聘真的很困难。应聘者固然觉得自己是在“海投”,大海捞针一般。而招聘者何尝不也是这种大海捞针的感觉。这就好比两个人谈恋爱,都想和对方好上,但是偏偏就聊不到一块去。招聘真的很困难。以至于招聘者每年需要绞尽脑汁出新笔试题,以免往年的笔试题早就被人背熟了。出题很费脑子,要出的不太简单也不太难,能够滤掉绝大多数滥竽充数的但又要保证不因题目不公平而滤掉真正有能力的,要考虑审题人的时间成本就只能大多数用选择题,而选择题又是可以猜答案的(极少有人会在选了答案之后还敢在空白的地方写为什么选某答案的原因的)。更悲催的是,有些题目出的连公司的员工们自己都会做错(真的是员工们做错了吗?还是题目本身就出错

21、了?)笔试完了之后如果还没有被鄙视就要进入面试环节,姑且不说笔试题的种种弊端,就说面试环节,短短几个小时的面试(大多数公司也许连几个小时的面试时间都没有),既需要全面考察基本知识,又要考察编程素养,还要考察(也许最重要的)性格心态。再然后还有一项根本没法考察但却占据程序员相当一部分工作时间的:debug能力。面试官不但得找准问题,不因对方一题答对而妄下结论,也不因一题打错而就扼杀机会,还要以管窥豹,从一朵花看到整个世界,从面试人的举止言谈,分析问题的方式,甚至写程序的笔迹来观察这个人的性格,做事的方式和心态,简直是要面试官具备心理分析师的水准才行。这厢要招人的雇主苦不堪言,那边找工作的人也是一

22、团乱麻。绝大多数应届生直到毕业也不清楚他们想要去的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或者说,他们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在应聘季节拥有自己的选择权。中国虽然本科教育环境差,但是同样有很多的人在本科希望整点东西出来,他们有一腔的激情和抱负,有强大的动力,但就是不知道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才能满足雇主的要求,求告无门,整年整年苦闷的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我就收到过很多次这样的来信,他们往往很想学点东西,但又不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到底该学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导致不确定,不确定导致决策瘫痪,干脆嘛也不动,荒废时间)。什么叫熟练?什么又叫精通?那么扎实呢?两年的YY经验又意味着什么?能这么简单的量化吗?同样是

23、两年的“实践”有的人能真的学到点东西,有的人也许近似一无所得。那么实习呢?很多人都一定要在简历上弄个实习经验,这个又能说明多少问题呢?大作业呢?得奖呢?有一次我面试一位同学,据简历说编译原理课的大作业得了一等奖,可我一问什么是递归下降,就傻眼了。这个现实的结果就是,现在绝大多数应届简历而言,也许最具信息量的部分不是“精通XXX,熟悉YYY,掌握ZZZ”,不是“在UUU实习过”,也不是这个项目那个作业,反倒是越来越被认为不重要的一项:毕业学校。毕业学校本不应该是最具信息量的,它之所以最具信息量只是源于一个悲剧的事实:简历上其他条目实在信息量太少了。所以靠谱的面试者往往学会了无视简历上华而不实的内

24、容,只相信面试的时候亲眼所见,扫两眼简历也就罢了,最后还得自己捋起袖子慢慢面。而应聘者也许也知道招聘的也不会细细纠简历上的条目,所以什么词也都敢往上捅,反正先过了HR筛简历这关再说。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应聘者的这种策略是正确的,没有代价(因为目前似乎没有公司会去给已经申请过的人做一个诚信数据库),但至少有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应聘成了博彩。而博彩式的应聘给招聘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筛选压力。简历成了摆设。那么招聘这个关系里面的第三者学校所处的位置呢?学校更关心的是毕业率和就业率,这似乎是件好事,有这个为目标,那么老师们似乎应该努力让自己的学生多学点东西。可惜就业的质量似乎不是最重要的指标,此其一。其二

25、老师本身大多数没有丰富的业界经验,根本不知道企业整整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的,可能花了精力,但却培养不出雇主真正需要的人。另一方面,老师所起的作用很多时候甚至是一个负面的作用,例如布置大作业表面上看上去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姑且不说抄袭,假设每个人都做了,那么大作业本身能够衡量多少东西呢?能否衡量代码质量,能否衡量团队协作能力?能否衡量交流能力?考虑到大作业用到的东西往往都是书里面现成的,大作业甚至不能衡量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简直算是这个行业最重要的能力没有之一了。所以,简而言之,如果把人才培养/招聘这件事情本身类比做一个项目,那么这整个项目迄今为止就是一个巨大的失败。为什么这么说呢: 和需求严重

26、脱节:作为人才需求方的雇主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绝大多数应聘者都没搞清。更严重的是,这却一点都不是应聘者的错。因为雇主是stakeholder,是雇主自己的责任得去说清楚需求是什么。结果应聘者实现的不是雇主想要的,雇主想要的应聘者没有实现。 应聘者雇来培训自己的人根本不管事:学生交了学费,就相当于雇老师来培训自己,可培训者根本也不了解(或不关心)他的客户们的需求。这里,学生是需求方,老师则是实现方。弄清需求的职责在后者,可后者也弄不清。 学生自己也弄不清:学生自己既是需求方(需要特定技能),也是实现方。可他们自己也弄不清需求到底是什么。以上三点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在下面: 明白需求是什么的也不

27、知道怎么实现:怎么去培养现代IT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特别地,实战能力怎么培养?代码素养怎么培养?协作沟通能力怎么培养?学习能力怎么培养?就算这些都知道怎么培养,又怎么给在象牙塔里头,离催命之日还遥遥无期的学生提供足够的动力呢?而学生自己就算知道该学哪些技能,又怎么知道具体怎么着手?什么是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又如何让自己保持学习的热情?以上这些问题,就是当下人才培养/招聘的惨淡现状。简而言之,在雇主和学生之间,横梗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两头都很着急,两头都有动力,但就是没有方法,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像微软谷歌这样的,干脆和高校合作,直接插手本科或硕士的教育,从而保证到时有足够强的候选,某种程度上,

28、这的确是根本解决之道,可一来这代价太大了,非一般企业承受得起,二来这影响面也太小了。这一切,也许将在未来的5年发生根本的变化。Switch: How to Change Things When Change Is Hard(中译瞬变)里面指出,表面上看来非常困难的改变,也许是因为根本就没有抓住要害。在书中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和心理学研究,雄辩地指出以下几点促成改变的关键之处: 触动内心的大象:要改变的人必须要有情感层面的动力。有一些特定的方法能够比另一些方法更能对人的情感产生触动。 给出清晰、明确的目标:目标一定不能含糊,模棱两口的目标让人无所适从,导致决策瘫痪。例如最近我们组在招实习生,我在

29、微博上发了一条招聘信息,其中提到“扎实”的系统底层知识,有同学就写信来问,怎么叫“扎实”。我傻眼了。比尔盖茨就以目标清晰明确著称,不仅在战略制定上,“每个人桌面上都有一台PC”,而且居然还体现在招聘上“如果你读完了TAOCP,那么就给我投简历吧”。多么清晰,明确的目标啊虽然高了点,也许这就是比尔盖茨至今还没被应聘邮件淹没的原因:) 给前进的道路扫清障碍:人是懒惰的,只要有借口就会不想往前。如果既有明确的目标,同时道路又直直指向目标,一览无余,只等你开始往前走,那么便没有借口,一往无前。那么让我们对照上面看看,可以做什么?首先,内心的大象不需要触动,中国有足够多的人足够早就开始焦虑就业的事情,只

30、是不知道往哪使劲,这部分人如果把劲头用到正确的事情上面也许足以满足现在的IT企业人才饥渴了。至于其他人,好吧,也许身边的人开始动起来他们也会被触动。然后是清晰、明确的目标。这一点上目前雇主们的做法可谓好坏参半,好的一点是大家都强调要有实践经验,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坏的一点就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方面,可谓再含糊不过了:“精通XX语言”,“扎实的XX功底”,“熟悉XX技术”,甚至看上去最具量化感的描述“X年YY经验”其实都根本说明不了多少东西,在信息量方面还不如我家门口菜市场上一家卖酥油饼的店门口挂的横幅“三天不硬、至少六层!”。很多朋友也许注意到一个现象,现在企业对招聘者简历的要求也在变得越来越

31、灵活变通,例如ThoughtWorks在招聘的时候就希望招聘者能给出自己的博客地址,博客对IT行业的意义也许胜过其他所有行业,一个积累多年的技术博客比任何简历都更能说明问题。台湾的郭安定也说“为什么写技术博客对新人如此重要”。可惜这个做法也有一个弊端:并不是所有技术牛人都写博客,有人就是只干不说型的,而就算写博客,乃至动手写过一阵子的,写一个常年的博客,也远比你想象的更为困难,因为很多时候,写(说)得靠谱比做得靠谱更难。所以这个过滤器很多时候用不上。但是这的确表明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就是寻找更具鉴别力的过滤器,Stackoverflow Careers 2.0之所以强大,是因为Joel Spol

32、sky和Jeff Atwood这两位常年混社区的资深博主创造性地将一个人在社区的活动历史浓缩成为一系列的量化数值,由于这个历史很长期,所以鉴别力非常高。但它同样也有问题,就是对于应聘者来讲相当花费时间,而且并不是花时间(在Stackoverflow上回答问题)就一定能花到点子上。到底什么特征才是既通用,又能够有效地鉴别高低应聘者的特征呢?这个特征必须不像博客那样难以实现,同时又必须有足够的区分度。有的地方在要求填写简历的时候必须填上平时都访问哪些技术网站。恩,很不错的尝试,可区分度仍然还是不够,因为上网站上查东西毕竟只占现阶段大多数应届生的少数信息来源,特别是当我们看重得更多的是应届应聘者的系

33、统性的知识基础的时候,网上的东西虽然丰富,但属于提高班,也更为琐碎,什么是更系统的知识来源呢?答案其实大家都知道书。我一向认为,很多时候,是否好好看完一本好书,对一个人的提升往往能达到质的区别。就算不好好看完一本好书,马马虎虎看完,只要书是真的好书,也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我在面试的时候就经常询问对方看过哪些技术书籍,经常上哪些网站,订哪些博客。这里头尤其数书籍这一项的区分度最高。此外,好书和坏书的差别,从本质上,就是学习效率和大方向的差别。一本烂书可以浪费你半年的时间,但一本好书却可以为你带来真正扎实的基础和开阔的视野。人们常常用“内功”来形容扎实的基础,认为学好了内功以后学什么都快,其实一点

34、没错,好的“内功”书不仅讲清楚深刻的原理,而且指明技术的本质,刻画领域的地图。好的书抓住不变量,让人能够触类旁通。好的书不仅介绍知识,而且阐释原则,介绍那些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读烂书浪费时间,但读好书却节省时间。象牙塔内的学生受到视野的限制,往往择书不慎,事倍功半,烂书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打击人的积极性,让人对知识心生恐惧,认为很难掌握,殊不知只是作者没有讲好(或者没有翻译好)。因此,为招聘头疼的公司完全可以给出“应聘俺们公司前必读的十本书”,也不一定要每个公司都不一样,在某个技术子领域有影响力的人,或者创始人们,可以来定义具有代表性的书单。我们姑且把这个计划叫做“书单计划”,容易看到“书单计划

35、”具备以下几个卓越的优点:1. 清晰、明确。完全可度量。2. 防伪:读没读过,随便一问便知。而正因为应聘者也知道这事不像实习经验可以忽悠,所以也不敢乱往简历上捅词。3. 不在乎是否“泄题”:书单完全公开的,无所谓,本来就是要你去读的。想背题?背书吧。真能背下来说明认真看了。4. 管你用心不用心读,只要读了,读完了,就有区别。真正的好书,你想不被吸引都难。据我观察很多人就是不知道该去读什么书。5. 不存在“怎么做”的障碍:所有人都知道怎么读书一页一页读。6. 不需要招聘者投入精力:书单在此,就这么简单,您看着办。7. 评估的负担很大程度转移到了应聘者的身上:是不是认真看完了,有没有心得体会,您自

36、己掂量。没看完别来找我们。“书单计划”能很大程度上起到强鉴别器的作用,看了就是看了,必然能学到东西,没看就是没看。知道和不知道,区别是本质的。其实很多企业内部培训,根本上其实还不就是叫员工去看之前没看过的书或者资料嘛。最后,除了鉴别作用之外,它还是一个清晰促进的目标,是完全不花精力的培养。当然,“书单计划”的背后是另一个悲剧的现实,如果不是因为这个现实,这个计划也完全没有必要,那就是,中国IT大学教育当中要求要学的书,和企业真正需要你去读的书相比,不是完全不够用,就是写的不够好,或者更悲剧的就是根本用不上,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出来的牛人都是自己淘书自己学的。微软高级开发测试工程师,Windows

37、用户态程序高效排错作者熊力就在微博上说过:“我当年毕业的时候总结了一个公式: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大学四年买过的技术书籍价格的总和。”但是光有“书单计划”还不够,因为书籍只能管基础知识这一块,一些更难以量化衡量的实战“能力”又怎么办呢?至少目前为止,除了“练”之外好像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可是在象牙塔里面做的项目,或大作业,真的能起到练的作用吗?前面说了,学生会知道自己最终要交差的不是雇主,而是老师,于是就以老师能够评判的标准来默认要求自己了,老师能够评判编码素养?代码风格?文档?设计?协作?甚至连著名的Joel 12条的第一条“是否用源代码管理系统”都没法通过。所以大多数时候,大作业能起到的作用近

38、乎0。但是如果这一切是由雇主来评判的,这个“作业”是由雇主来给出的,就完全不一样了。一想到作业是要作为简历的一部分的,能不紧张嘛。能不好好做嘛。能不学到点东西嘛?可是这事儿能实现吗?雇主能给学生出大作业吗?也许一两个关系好的高校可以,可是中国那么多学生呢?为什么不能呢?如果像书单那样,列出各个技术领域“推荐在学校期间尝试的项目”,至于动不动手做,那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做的,自然能够得到锻炼,面试的时候自然能得到更大的优势。可问题是,面试的人又怎么来评估呢?这不又回到了没法有效评估的怪圈了吗?答案很简单,但这个答案,直到最近几年,才真正成为现实GitHubGitHub诞生于08年春天,第一年便产生

39、了4万6千个公共项目,大约一年半之后用户就已经达到10万用户之巨。而到今年九月份,GitHub已经迎来了百万级用户。Host超过两百万个项目。增长的太快了!就像Twitter一样。这样疯了一般的增长只能说明一个事实人们等待这个产品太久了。Social Coding。真实的项目,真实的流程,真实的人名,一切代码review, check-in, test, build, document, 甚至讨论,计划,brianstorming,流程,一切的一切,都是项目历史的一部分,都可以像棋局那样复盘。有经验的面试者只要稍稍扫两眼一个人的GitHub历史,挑出几个check-in历史看一看,便完全能够迅

40、速判断这个人是否满足他的要求。不再需要费劲心机地去想题目,去观察,去揣测,去花费大量的时间的同时还只能采样到几个极为有限的点。不像象牙塔里面大作业,这里有源代码管理系统,自动化build,有check-in,有review,有分工,有合作,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集市,一个超出象牙塔的集市,牛人相互吸引,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和自己拥有共同兴趣的一帮人,真正做起一点事情,而不是交差,不需要受限于几十个人的一个小班级。Here Comes Everybody。为什么我这么有信心?因为这事儿已经发生了。这个想法也完全不是我原创的。正如很多事情一样,现在在国内发生的事情,往往是美国那头的历史。今年7月中旬,

41、纽约一家公司的工程师老大发了一篇博客文章:Github is Your New Resume。指出一个惊人但再合理不过的事实:越来越多的IT公司在招聘的时候要求应聘者给出GitHub账号。甚至已经有人为GitHub写了根据GitHub上的历史自动生成简历的工具。仔细想想,这是必然的趋势,没有比这个再合理的事情了,既然StackOverflow的历史能够作为简历,GitHub的历史不本该就是更好的简历吗:你想要具有实战经验,懂check-in懂review懂test和代码质量的重要性,懂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你本就应该在一个真实的项目当中去锻炼这些东西,而这些在目前已经完全可以办到。正如邹欣老师所

42、说,你的工作就是最好的面试。这件事情放在早几年,是完全没法做到的,因为我们那时候还没有GitHub。正如没有Twitter,没有微博之前,很多事情都不会成为可能一样,你有千钧之力,缺乏一个合适的支点,也没法撬动一整个社群。无组织中的组织,具有强大的杠杆效应。这个事情里面,我唯一提出的东西就是:在目前国内这个现状下,苦闷的招聘者应该主动行动,给出一些建议项目,正如前面提到的书单计划一样,招聘者需要给出的只是引导和清晰明确的目标,剩下的事情,应聘者自然会去完成,这些项目可以是实验项目,也可以是完全能做出点卖钱的东西的项目(如果好好做的话),唯一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是,项目不能太小,单人就能完成的项目不

43、理想,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项目不理想,最好足够大到能够锻炼到方方面面,偏大一点倒是无所谓的,因为一个尚未完成的项目完全可以作为简历。当然,可以想见的是,真到了那个时候,学生们肯定又是不会满足于仅去做那些已经有许多人做过的项目了。所以这里企业们一开始所建议的项目只是一个Nudge,是滚雪球之前需要的一点初始动能。后面的事情,他们自己会完成。“GitHub计划”同样有一些明显的、甚至不可替代的优点:1. 清晰、明确,完全可度量。2. 防伪:同样不担心“泄题”。你伪造不了GitHub历史,伪造不了check-in历史,review comments,文档,交流记录3. 它不但是招聘,也是不花精力的培养

44、。善哉善哉。4. 评估的责任很大程度上交给了应聘者自己。从你的GitHub旅程开始,你就已经一脚踏进了真正的企业,而企业的面试也已经开始。书单+GitHub,就相当于一个两年左右的面试。没有什么面试比持续两年的面试更具有信息量。书单,加上项目,已经基本上覆盖了所需的全部技能。最妙的是,有太多的人在焦急的等待着他们未来的雇主给出明确的信号,他们想投入精力,去学习和实践,去成为企业需要的人,但是他们就是不知道往什么方向走,所谓有动力没方向。所以,雇主给出了清晰明确的要求,相信对于很多人来说反倒是一个解脱:“终于知道该干什么了”。编程之美为什么常居畅销榜?因为它透露了雇主眼中的需求,明确、清晰的需求

45、,可以实现,并且知道怎么去实现的需求。你提前两年就开始面试和培养未来的候选者,而且还不需要你花出一分精力,而且人家还很乐意,没有比这更完美的面试了。想一想,以后那些没见过世面的公司看见你拿出GitHub账号给他看,该是多么惊讶同时又觉得多么合理。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两个小小的改变:1. 由需求方(雇主)给出了清晰、明确的目标。2. GitHub这样的平台。那么,学校/老师在这个事情当中的位置呢?说实话我不知道。没有哪个行业像IT行业这样特殊: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够(应该)在互联网上学到的。自组织的力量完全大过传统的教育方式。而且,既然雇主都当了领路人了,我不知道还有中间开发商什么事儿。(注:这里说的

46、是软件开发,并非计算机科学研究,后者另当别论)那么,这个改变会发生吗?多久会发生呢?当然,它在国外已经发生了,所以问这个问题多少有点无趣。但我还是预计很快就会在国内发生,毕竟,不是已经有人要求出示博客,和经常浏览的网站了吗?也许5年左右(4年本科和6年硕士的中间值?)就会深刻改变整个人才培养/招聘的格局。当然,我并不是预言家,所以不要把我的时间估计当真,我能肯定的是,这种方式是必然的大势所趋。刚才我就收到一位同学邀请我上知乎回答一个问题“找工作的首要原则是什么?”,当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弄清雇主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列一下我所认为的,你面试微软前必须要读的十本书:1. Code: The H

47、idden Language of Computer Hardware and Software (编码的奥秘)2. Computer System: A Programmers Perspective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 / Windows via C/C+ (Windows核心编程 / 程序员的自我修养3. Code Complete 2(代码大全)/ The Pragmatic Programmer (程序员修炼之道,我也把这本书称为代码小全)4. Programming Pearls (编程珠玑) / Algorithms / Algorithm Design / 编程之美5. T

48、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6.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 Programm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Using C+ / Accelerated C+7. The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 (计算机程序的构造和解释)8. Clean Code / Implementation Patterns9. Design Patterns (设计模式) /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Patterns, and Practices10. Refactoring (重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