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人”故事的启发.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431899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季人”故事的启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季人”故事的启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季人”故事的启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季人”故事的启发.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季人”故事的启发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弟子在院子里扫地,远处来了一个一身绿衣的年轻人,年轻人问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吗?” 弟子很骄傲地答道:“是啊。” “那你懂的东西也很多喽?”绿衣人问。 “应该是吧。”弟子虽然有些纳闷,可也不想让人小看。 “那我问你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绿衣人接着问道。 弟子一听这个问题,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屑地答道:“当然是四个季节,这谁都知道。” “不对,是三季。”绿衣人抢白道。 “你才不对,是四季。”弟子也不甘示弱。 “那好,咱俩也别吵,找个人给咱们评评理,如果是三季,你给我磕三个响头,如果是四季,我给你磕三个响头,怎么样?”绿衣人出了个主意

2、。 弟子一听,满口答应道:“行,一言为定。” 恰巧这时孔子出来了,弟子赶紧上前去问老师。 孔子上下打量了绿衣人一下,对弟子说道:“确实是三季,你输了。” 弟子一脸吃惊地望着老师,心里满是疑惑,可是也不敢问,很不情愿地给绿衣人磕了三个响头,绿衣人满意地走了。 弟子不甘心,问道:“老师,明明是四季节,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笑道:“你没看到那人一身绿衣吗,他明明就是个蚱蜢,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来没见过冬天,你对他讲冬天,他能这么痛快地走吗。你呀,就当吃点亏吧。” 至此,有人不禁要说,哈哈,原来孔子也曾教弟子“耍滑头”“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呢。试想,此话反之,能有效沟通么?你同一个蚱蜢

3、讲四季,无异对牛弹琴。 其实,“三季人”的故事有其符合自然的地方,蚱蜢动物低级,人也是动物高级。从动物性说有相同处和不同处,相同的是都有生命,不同的是生存时间、空间和生存方式适者生存。 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要对懂理的人讲理,才能沟通,对不懂理的人讲理岂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判断人的本事,是一种人生智慧。如果你没有孔子的本事,最好听听“三季人”的道理。今天的“理解万岁”,在一定程度上,是要你知道:别人的见解也有别人的道理。我们没有见过的事太多了,了解一下别的人、甚至于别的动物是怎么样生,怎么样活。 “三季人”也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存在,且有相当的数量,不要看不起人,轻视人,学会平等共处,大自

4、然中还有许多有待人类破解的悬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之为不知之”,要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和立场理解生活。 “三季人”的故事除了很有风趣,还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人不可偏执,不认同别人,也是自己的偏执,总想用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去纠正别人,以证明自己的绝对正确和权威是不可取的。 当今世上“三季人”太多了!只要明白这一点,就不会与他人生气了。 最重要的是不能让自己在不经意间成了“三季人”却浑然不知。 原文: 一日,孔子门下一弟子正于庭前洒扫,忽遇一客,问之:汝何人?弟子应:吾先生门下弟子。客人曰:既为先生门下,且有一问。弟子欣然应诺。客人问:一岁几季?弟子回:一岁四季。客人摇首:错,一岁三季。弟

5、子欲争,客人曰:若错,行三拜之礼。适孔子出,弟子请教:一岁几季?孔子即曰:一岁三季。弟子惧,遂向客人行三拜。客人去,弟子不解,问:奈何一岁三季?孔子曰:斯身绿,乃蚱蜢,春生秋灭,何知冬乎?与争,明日不能已也,益乎?弟子顿悟,春生秋灭之人,岂知有冬乎?斯乃三季人也。三季人的故事曾经以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说得清清楚楚,这样才能称得上正直清明。后来渐渐地知道,其实很多事情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形下,是无法在当时说得清楚的;如果一定要想说清楚本身就是一个妄想,这一点末学在三季人的故事中,得到过一些小小的启发。三季人的故事,据说是与孔子的某位弟子的传说有关:相传孔子的这位弟子,平日里最喜欢与人争论,一天他去拜

6、访孔圣人的时候,在圣人家门口遇见一个穿着绿色衣裤的小童,小童拦住他问道:听说你的老师是孔圣人,那么你的学问应该挺好的,我现在想请教你一年有几个季节?回答出来了,我给你磕头,回答错了,你给我磕!弟子想了一下说:四季。童子说:错了,三季!弟子就奇怪了:明明是四季,怎么到你这就三季了?正当两人争论不休之时,孔子出来了,然后童子对圣人说:圣人,你来评评理!一年到底有几季!圣人打量了一下童子:三季。童子高兴的要弟子磕头,然后走了。弟子不解,遂问师父:师父,您教我们的时候都说是四季,为何今日却说三季呢?圣人回答说:你不见那童子不是人吗,它是一只蚱蜢变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哪里知道冬天这个季节呢,

7、你与它争论是没有结果的。弟子这才恍然大悟,叩拜师父的教诲。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我们不必与他人争执,每个人的境界不同,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如果能够理解一个故事的意思,想必就容易理解为何会有“贤人争罪,愚人争理”。贤人内求心境,故而能够在内求中净化心灵。愚人外求事相,故而任是非名利玷污灵魂;争罪的人,心境越来越平和宁静;争理的人,心情越来越郁闷烦躁;久而久之,争理的人心烦气躁,从心生病。而争罪的人,心境清宁,身心愉悦。贤人之贤,乃是明白天地之真理,宇宙之真相,知道“善恶有报如影随行”,明白“天地有司过之神”,不敢欺暗室无人。闻过而欣,欣则乐于改过,淡泊名利则不为名利所累,明

8、白事实真相不因一人、一时不明而消亡。明白即使受不白之冤,必有己过在先,当下坦然喜乐接受。而愚人之愚,多为心中无量,为名利所累,如“三季人”本是自己有无知之处,却偏偏喜与人论高下,颠倒事实,正所谓“任己见昧理真”。如果遇到“三季人”和“争理之人”,贤者实在是应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总是自己心不清宁才会遭遇这样的情景考验。应当如何面对呢?末学以为“忍”为当下第一功夫,弟子规说莫揭人短,不道人恶。唯有当下忍了,从内心里感恩忘怨真正做到“恩欲报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接下来“退”为转境的第二要点,俗语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母三迁,为换境教子。君子贤者应当常亲近大德,效仿亲善师友,见贤思齐,弟子规云“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 过日少”。贤人争罪,改过成圣,转迷为悟,转苦为乐。君子患无道,而不患清贫;愚人争理,昧心强求,福转为祸,乐变为苦。纵然璎珞满身,亦难逃愚痴之果。是求清净智慧,还是要名利衣冠?各有其志,无从勉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